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1

创新探索,擘画特色小镇新布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随着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特色小镇正成为各地城镇建设的首选项。

在江苏大地,特色小镇建设也悄然拉开序幕。我省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个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动,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30个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建设一批区级特色小镇。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宁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无疑是江宁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利法宝。从江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江宁实现经济增长、美丽乡村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宁的规划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翻开江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名单,13个特色小镇各具风采:未来网络小镇、吉山软件小镇等6个为产业提升类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牛首山文化小镇等3个为文化创意类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等4个为生态休旅类小镇。错位发展的定位,让每个小镇都特色鲜明,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遵循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避免丧失独特性。“这批特色小镇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图快。”江宁区发改局郑光科长介绍说。

聚焦特色,引领特色小镇新发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好的创意、资金、人才在这里充分碰撞,传统特色在这里积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这里孕育、孵化、生长,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宁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点。

按照江宁区的统一规划,每个特色小镇区域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凸显特色成为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江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把产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3个特色小镇都不是新开辟的地方,而是围绕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转型调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依托紫金(江宁)产业基础优势,主攻未来网络、智能制造等产业;东山汽车文化小镇围绕汽车4S园主攻汽车文化、驾车体验、重大赛事等产业;禄口皮草小镇依托皮草历史经典文化主攻皮草研发生产销售及重大活动承办;汤山温泉养生小镇围绕“温泉+”主题,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核心产业;吉山软件小镇结合紫金(吉山)软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互联和信息安全等。找准特色为江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发展。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大放异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心疾行――瞄准互联网小镇目标,建设“南京版乌镇”。2015年11月,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石塘村举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联网创客来参会。目前,石塘村已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赛址,两届大赛后一批获奖项目也落户石塘。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旅游办公室主任李飞告诉记者:“借助‘i创杯’大赛,让石塘的生态特色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美丽乡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既是石塘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也是“美丽乡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聚焦特色无疑是各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江宁在用地、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转型升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设专项资金,各类资金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被看作投资领域的一片蓝海,社会资本纷纷加入。石塘人家与联想集团的牵手、汤山温泉与苏豪集团的联姻、禄口皮草与中铁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放大效应,开启特色小镇新境界

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网络小镇、禄口皮草小镇、方山梦想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5家已完成核心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吉山软件小镇、空港枢纽小镇等8家已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业的小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正在江宁大地逐步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破题良策。江宁特色小镇选址于城乡结合之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社区化、生态化“七个化”为特征,贯彻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间,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江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区企业、人才、居民向小镇集聚,缓解主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和矛盾。

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引擎。传统旅游景点只满足了消费者单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宁特色小镇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对当地的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规划打造,以“温泉”为特质,以“养生”为内涵,采用“温泉+”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温泉与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创意、运动游乐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温泉产业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支撑。江宁区统计显示,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回到乡村创业。“双创”风起,小镇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众创驿站”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的目光。这个项目产品名为“亲爱的”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年轻客户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产品、特色求婚服务、以婚恋为主题的短途游等服务,策划运营该项目正是4名90后年轻人。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2

才能撑起中国经济转型?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近很热。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有些人不太认可这个结论,认为把特色小镇的定位抬得太高。因为一想到特色小镇,大部分还是想到的欧陆风情或者江南水乡。但特色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还是产业。

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比如美国,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

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一个镇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对冲基金规模就占了全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

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这个镇是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聚集地,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这个镇上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

加州门罗帕克小镇

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国的硅谷,其实就是一连串小镇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帕罗奥图,除去大学校区也就几个平方公里,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苹果公司所在的库比蒂诺人口五万多;英特尔总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万多人口。

库比蒂诺小镇

在欧洲,英国的剑桥大学就在剑桥镇,距离伦敦80公里,人口不到十万,我骑车十五分钟即可横穿主镇区,这里是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英国目前最先进的产业是它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就在距离德比市中心大约四公里的Sinfin小镇上。而德比市也不过是一个总人口二十来万的小城,距离伦敦180公里。下面这张图的就是罗伊斯·罗尔斯总部所在的Sinfin小镇,中间是办公和核心工厂,周边是绿地和低密度住宅区。这地方看起来很普通,却能生产出我们举国之力研发数十年都还未能生产的高端航空发动机。

Sinfin小镇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领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车品牌——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个小镇也因此被叫做“奥迪之城”。该地区总人口也不过十二万,其中奥迪总部所在的英戈尔斯塔特的传统镇区(见下图)人口则只有两三万人。

英戈尔斯塔特小镇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以前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够好。经过几十年发展,小城镇的生活设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镇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原本优越的公共品质量大打折扣。

小城镇的生活确实还有一些劣势,诸如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诸如演唱会、学术研讨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优势同样显而易见,包括房价便宜、环境舒适、空气宜人等。这个优劣势的偏好是因人而异的,值得权衡选择,不像以前那样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难谋求自身的发展,没得选。

总之,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在当前特色小镇的研究热潮之下,有一些研究者总结了诸如“欧洲十大特色小镇”之类的材料,选择的都是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或者葡萄酒庄等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旅游小镇。这样的小镇其实中国已经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个两百个,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我们搞出来一百个类似于英国的剑桥、Sinfin、美国的帕罗奥图、门罗帕克、德国的英戈尔斯塔特这样的特色小镇,那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就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去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就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区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如果这样做,那特色小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特色小镇一定需要

“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吗?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广义的讲,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养生、会议培训、民俗工艺品等也都是一种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富民产业”,老百姓、开发商、乡镇政府可以从中赚到钱,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贡献不大,与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国外也有,比如丹麦的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这算是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了。但这种案例并不多,乐高公司的产品——玩具跟旅游休闲还算是相关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丹麦比隆镇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

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小镇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一般都不会喜欢小镇变得闹哄哄的,更不会喜欢每天来一群陌生人对着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这种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发动机就要卖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产业还涉及到技术秘密和安全生产,小镇的管理方当然不会再去想如何从旅游上赚点钱,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数认为特色小镇要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人,实际上的混淆了两对概念。第一对是“大旅游”和产业的概念。这一点前面已经区分过了。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业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第二对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的概念。适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适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来游客的流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会议养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长游客在某一景区的停留时间,但总体而言都还是短期停留。统计意义上一般把在一个地区停留六个月以内的叫流动人口,超过六个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没有什么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在一个地区停留这么长的时间。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的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比如,同样是居住功能,要发展旅游就应该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别墅;要发展产业,就应该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对医疗教育设施几乎没有要求,即使是发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复疗养设施为主;而产业聚集区要促进人才聚集,则需要配套幼儿园、小学,以及功能相对齐全的医院。而且,就开发模式来讲,旅游景区修建配套设施是为了赚钱,通过住宿、餐饮和各种服务收费把投资在景点建设的钱挣回来;而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设施投资则不应该赚钱,而是通过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再通过产业税收把建配套的钱挣回来,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投资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标准里面,要求旅游小镇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还有好多省也据此办理。依我看,这样的标准恐怕有失偏颇。旅游小镇按照5A级建设当然没有问题,但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恐怕要有所选择。比如3A级景区标准里面要求必须在交通要道上设立游客服务中心,还要配备合格的服务人员和导游,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者景观奇特,而且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产业小镇需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吗?我看不见得。

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要把产业小镇也建设的漂漂亮亮、舒适宜居,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借用一些3A景区的标准。这样的出发点当然是对的。但3A级景区标准是为了旅游而设立的,除了多出来一些产业小镇不必要的标准(如上一段所列举)以外,还少了很多应该有的宜居的标准。前面讲了,产业小镇要吸引高级人才,一定要舒适宜居,宜居和宜游的标准差别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观和短期体验,宜居则要求医疗、子女教育、社区文体设施、交际空间等立足于长期生活的的设施,这些东西,在3A级景区标准里面又是找不到的。所以,为了促进产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硬拉一个3A景区标准来对标,我认为存在着目标和手段的错位。

如果真的要找一个产业小镇的建设标准,我认为比价合适的是2007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这里面就没有要求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但是在行政效率、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社区治理、贫富差距、刑事案件发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绿地、垃圾无害化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古今建筑风格协调、建筑与环境协调、停车位比例、人均商业设施面积、500米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1000米内拥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比例、人均住房面积、社区医疗覆盖率、防震减灾预案等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如果产业小镇真的需要一套普遍性的建设标准,我认为这个“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远远比“3A景区”的建设标准,更加合适,更有利于小镇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

下面这张表是我们梳理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的简单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诸多重大差异,要把这些差异揉到一起搞“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我觉得这并无必要,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足够了。一个特色小镇就3个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个平方公里,1500亩地,还要一边搞生产制造研发金融,一边建旅游设施迎来送往,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最后可能是优势资源过分分散,两头不讨好。

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

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三条路径

大的思路我讲完了,下面讲个案例。

华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机器人特色小镇。我在华夏做过产业规划总监,后来才去的中兴大城,当时策划的时候不叫机器人小镇,叫机器人产业园,那个时候也没有特色小镇的提法。当时我们提了三个发展阶段: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社区和机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产业,然后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级人才在此就业和居住。当时之所以确定了要做机器人产业,有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层面是基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那一年总书记刚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个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做了很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认为这个发展方向很清楚;另一个层面是基于区域发展趋势的判断,就是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趋势,北京的制造业往外转移,周边地区要承接这个产业转移。当时能落实的开发面积是八百亩,做大规模的制造很难形成产业聚集,而且香河距离北京很近,应该承接高端产业,最后就确定了做机器人。

香河机器人特色小镇

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因为香河当时的机器人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招不到像样的企业。有一次相关招商负责人很高兴的跟我们说,招到了一个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的企业,大家都觉得很高端,后来搞清楚了,原来是做电脑摄像头的,很低端那种。后来我们考虑,这样的企业还是不要。差不多过了两年,招商的情况才好起来,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园区发展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个细分产业的“圈子”很小,来了七八家,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也就自然起来了,上下游互相认识介绍的就都跟着来了,这就是区域经济学上讲的聚集效应。现在已经聚集德国尼玛克、伊贝格、汇天威、柏惠维康、星和机器人等各类领军企业近40家,成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基地。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开始策划机器人社区,后来特色小镇的政策出台,就改叫机器人小镇了,其实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从传统产业园的形态,向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形态转变,具体叫社区还是叫小镇是无所谓的事情。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我前面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3

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一想到特色小镇,大部分人想到的还是欧陆风情或者江南水乡。但特色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还是产业。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I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

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

根据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生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综合体跟产业园的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的发展战略,镇以突出自身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挖掘南洋文化特色为目标,计划实施南洋风情小镇及其配套项目建设,挖掘和发展具有南洋特色的旅游产业,使镇成为市东南部交通枢纽与服务中心重点城镇。

二、工作内容及目标

1、建设南洋风情小镇,要突出墟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主要建设项目包括:①中兴街南北段立面改造工程;②中兴街南北段景观改造工程;③博鳌火车站十八坡出口段立面改造工程。

2、建设南洋风情小镇,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主要在大锡村委会大埇上、下村小组、加昌村小组及书斋村委会石头村小组建设南洋风情村,形成南洋风情在城乡交相辉映的效果。

3、在途经万泉河畔的书斋、沙坡、排塘、大锡村建设全程总长为5.8千米的南洋风情旅游漫道,进一步丰富南洋风情小镇旅游新业态。

4、打造一条传统和现代相融、商业与文化结合、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区南洋风情的商业街道——南洋风情街,使得游客来到后犹如置身南洋国家,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三、领导机构及分工

实施南洋风情小镇建设是提升我镇小城镇品质的迫切需求,为加强对南洋风情小镇建设的指导,镇政府成立“风情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并完善领导挂钩责任制,做到每个项目有具体人员跟踪落实,强化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

四、资金投入及来源

镇打造南洋风情小镇总计需投入资金5500万元,其中市财政下拨4000万元,剩余缺口1500万元由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筹资。

五、实施时间及步骤

为统筹安排南洋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镇南洋风情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各项目实行分段实施:

第一阶段:开展镇墟中兴街南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二阶段:开展博鳌火车站十八坡出口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三阶段:建设南洋风情村及乡村旅游漫道。

第四阶段:开展镇墟中兴街北段立面及景观改造工程。

第五阶段:开展南洋风情街及南洋华侨历史纪念馆建设。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南洋风情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及迫切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对“南洋风情小镇”建设范围内的住户,积极动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确保“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大力宣传落实上级会议、文件精神,自力更生,保质保量完成“南洋风情小镇”建设工作。

2、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南洋风情小镇建设。镇将根据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梳理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文化,制定好近期拟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资源条件确定项目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5

一、棚户区改造情况

2016年以来,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棚改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7个有利于”的要求,牢固树立“不干不行、不快不行、不好不行”的思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大力实施“三个三”工程,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棚改攻坚战,2016年度超额完成4400户、54万平方米的棚改任务,等社区棚改全面开花,创出了棚改的速度和模式。今年又启动义和里棚改,对棚改区内近700户群众丈量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三在先”,向政策宣传要速度。在这方面,我们虚功实做,一是培训在先。98名街道机关干部、195名村居干部,对棚改政策烂熟于心,人人会讲,人人会算,都成为棚改的行家里手。二是进村入户在先。针对社区不同情况,逐区块制订棚改实施方案,一户不落,算账对比,逐户宣讲,讲清讲透,让群众真心支持棚改、拥护棚改,从思想上实现了由“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三是党员干部在先。街道社区所有党员干部既是宣传员,更是带头人,在棚改上都能做到带头签约、带头搬迁、带头交钥匙。棚改区块仅用1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475户、792处院落、11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没出现一个“钉子户”。

(二)、坚持“三公开”,向阳光操作要速度。一是程序公开。对棚改规划、动议、丈量、复核、资金拨付到安置等十几道相关程序,印制成通俗易懂的明白纸,发放到每一户群众,让老百姓情况明、心底亮;二是操作公平。一项政策讲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评到底,每个区块均推选10名以上村民代表参与全过程,把棚改交给群众办。三是结果公正。所有丈量、复核、奖励结果,随时上墙,即时公开。片区地处城区黄金地段,商铺多、情况复杂,我们能够7天完成拆迁,没发生一个“上访户”,就是做到了方法对路、步骤规范、合理公正、阳光拆迁。

(三)、坚持“三到位”,向合力攻坚要速度。一是力量整合到位。在县棚改指挥部和区块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干部的主力军作用,74个县直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同心同力、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二是关爱群众到位。针对鳏寡孤独、重病患者、弱智等弱势特殊群体搬迁难、租房难实际,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帮扶救助。去年征收期间,先后帮助320户困难家庭解决租房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依法处理到位。借助“治违”专项行动,下决心拆除乱搭乱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对不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党员干部职工,公开曝光,限期搬迁,让其丢尽面子、沾不到一点便宜。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群众期望值过高,期望通过棚改一夜暴富,与实际补偿差额较大;二是部分门头房经营状况较好,效益高,对政府补偿不满意,工作较为难做;三是违法建筑多,群众突击建房现象严重,执法力度不足。

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规划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工作。街道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特色文化、生活文化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亮点,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的特色小镇。

(一)、基本现状

街道位于县中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也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19个行政村,总人口7万人,一直以来,街道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整合资金投入,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群众增收相结合,示范亮点特色突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第三产业初见成效。

1、特色小镇靓丽展现。街道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水资源环境,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整合多种资源,打造了宜居、宜游、宜业的靓丽小镇。经过科学规划、创新建设、开放发展的不懈努力,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水浒旅游小镇已入选2017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2、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街道地理条件优越,京九铁路站位于辖区徐屯社区内,220国道、济董路、聊商路贯穿全境,城区道路星罗密布,交通网络十分便捷,区位优势凸显。随着京九高铁站的即将建设和汽车站南迁,的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

3、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街道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农业为主,无工业性、污染性厂矿,资源消耗少,大气、水环境质量优良,雨水充沛,纯净无污染,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良好基地。

4、民俗文化底蕴厚重。水浒特色小镇之水泊遗风民俗区北到迎宾路,西至西沙河,东至水库,南抵边庄沟湿地,规划面积约2800亩。水泊遗风民俗区是水浒特色小镇最具有水泊风情的郊野休闲板块,与小镇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的现代功能形成互补。以水浒故事中水泊乡村的原始风貌为依托,用特色村落承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三张名片,融入高端民俗、水浒遗风、农家采摘等热点旅游项目。水泊遗风民俗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水泊民俗、露营公园、丛林乐园、牡丹花苑、油菜花海、书画村、武术村、戏曲村。

5、持续发展强劲有力。水浒特色小镇策划以水浒文化、好汉文化为主,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市井文化和武术文化为辅,策划建设文化旅游业态及旅游基础设施。水浒特色小镇位于县南部新区西侧,北起武校北路,南至水库,西至新城街,东至东门街,项目用地面积约3.78平方公里。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为基础,按照“一心引领,四区联动,五水环抱,八道纵横”的空间布局,水浒特色小镇重点规划建设文旅产业聚集区、水泊遗风民俗区、慢城小镇生活区三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6.1亿元。水浒特色小镇规划中对各个功能区进行不同的规划和划分,分为现代社区、仿宋古建、创意园区、鲁西南乡村建筑,小镇内的建筑既能展示水浒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化社区和园区,也有原生态的鲁西南民居。

(二)发展建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应抓住项目化、产业化、集聚化的发展方向,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水浒旅游小镇布局,力争把建成“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旅游特色小镇,着力发展乡村全域旅游。

一是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谋划培育,要结合全街道的总体规划,确定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准确定位建设方向,把特色小镇的规划做细、做详、做深,要站在更新、更远、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强化空间布局,注重特色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发挥整体效益,突出“特色”的魅力和生命力,突显山水、生态、人文等亮点,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品牌。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需争取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来。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特色小镇是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要紧扣环保、健康、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差异定位、细分区域、突出特色,要与农业产业园区改造升级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6

【关键词】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 思考

数日来,通过参加清大“旅游小城镇建设研修班”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其他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启示颇多,受益匪浅。由此,对如何建设西双版纳勐仑旅游度假区有了新的感悟。以下是本人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抓手的角度,对勐仑旅游小镇建设路径的新思考。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暨主要优势

勐仑旅游度假区于2012年5月由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批准设立,总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子、曼边、大卡三个村委会和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区域,功能定位为集民族、文化、影视、科普、休闲为一体的度假区,努力打造西双版纳“大学城”、“科普城”、“创意城”、“文化城”和北方人避寒过冬,东南亚傣民族寻根问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生态健康的好地方。

勐仑旅游度假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东与易武古镇相连,南与澜沧江畔关累镇接壤,西与景洪市勐罕镇、基诺乡毗邻,北与象明乡交界,距县城勐腊69公里,距州府景洪54公里,小磨高速和泛亚铁路也将于“十二五”期间由西至南全线贯通,是名副其实的“镇中之镇”和陆路交通要道。

勐仑旅游小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辖区内自然保护区8.6万亩,集体林地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4%,热带动植物和山石洞等热带雨林景观在此应有尽有。

勐仑旅游小镇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特有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世居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温柔似水的傣乡魅力和粗犷如山的哈尼风情相互包容,彰显了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博大内涵。

勐仑旅游小镇旅游产业迅速兴起。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60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之一,也因此由州委州政府批准设立了勐仑旅游度假区及其党委和管委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国家森林公园雨林谷为中心线两翼,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为重要支撑的自然、人文旅游胜地,现驻有国际连锁安纳塔拉度假酒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财经大学等高等学府也在全面建设中。

二、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发展状况

一是规划编制工作成果显著。勐仑旅游小镇坚持高标准修编和完成规划工作,2013年来,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相继完成了勐仑旅游小镇总体规划、旧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南省特色旅游小镇规划、风景名胜区勐仑景区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并获得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曼俄片区建筑构想与场地规划已编制完成实施方案,罗梭江河道整治规划方案已报勐腊县人民政府审查。

二是项目建设和征地工作实效明显。安纳塔拉度假酒店累计完成投资5.4亿元,自2013年春节开业以来营业状况良好;绿石林景区一期改造项目完成投入1900万元,已于去年6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营业;宝莲华勐仑胶厂迁建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于去年4月投入使用;勐仑小I型水库总投资8000万元,已于今年1月验收并投入试运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计划投资10亿元,已完成7.61万O学生公寓和9个单体工程主体建筑,300余套教职工公租房正在全面建设中,累计已投入9000多万元;“景勐仑”项目总占地面积170亩,计划投资2.4亿元,经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景勐仑.悦城”已开工建设,目前投入6000多万元;集镇供水工程已完成选址、征地可研批复、管线测量、地质勘查、初设、环评等工作,计划投资2737万元,目前投入200万元,将于近期全面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已完成选址工作,项目可研报告已送勐腊县住建局审查,测量工作也已完成,正在开展项目环评、地质勘查、水保、矿压等前期工作,“两污”计划投资5215万元,目前投入50万元,将于2014年12月31日前同步完成报规报建手续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勐仑展示中心70亩土地、普洱茶陈化交易中心等项目140亩土地、云财大585亩等征地补偿方案已由勐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珍贵用材林科技产业园5000亩用地已完成实地调查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勐仑民族文化旅游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形式单一,“农家乐”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受文化价值理解力的制约,仍有不少当地百姓对旅游业的组织经营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不了解游客对民族文化内涵的需求和兴趣,不会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多数处于搭棚式、卫生差、环境差等低层次服务状态。

二是受交通条件制约,影响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展示。小磨公路虽然道穿镇而过,为勐仑旅游和各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农村交通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旅游的通达性、时效性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一部分旅游开发或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仍然不过硬,缺乏对当地傣族文化、哈尼文化的真正认知,影响了勐仑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四、对勐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是抓紧落实《勐仑镇总体规划》、《旧城区控规》、《云南省特色旅游小镇规划》、《风景名胜区勐仑景区详细规划》等方案,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显现勐仑旅游度假区现实框架和基本轮廓,夯实勐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础。

二是做好协调和依托工作,注重充分依托旅游服务水平较为成熟的植物园、雨林谷、安娜塔拉度假酒店等单位积极做好周边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三是按美丽乡村民族特色示范村标准,以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为导向目标,着力抓好曼边、曼哈伞、曼安、大卡老寨等村小组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农家傣味”、“阿卡风味”等示范店。

四是遵循“民族的是世界的”大文化理念,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概念,分类实施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民族特色房屋保护,做好原生态民族生活、民族歌舞、民族习俗、民族历史的挖掘和展示工作,打好民族牌,唱好民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