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1

关键词:中外儿科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为了学习发达国家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扬长避短,更好地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本文就中外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进行初步的比较和分析研究,并就上海地区儿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和西方医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我国儿科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与西方、日本等国家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学习50年代以来前苏联培养儿科医学人才的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儿科专科教育的异同点进行简要的对照。

1.培养途径的比较。

我国医学院校自50年代中期设立儿科医学专业后,就在大学本科教育时期实行高度儿科专业化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来源是志愿报考儿科医学专业并经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儿科医学专业学制经历了从五年六年五年的变化过程,目前儿科医学专业本科的学制为五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医学院校只设临床医学专业,其实行的是医预科教育(获学士学位)以授予医学博士为目标的医学教育的学制。儿科等专科医师培养是通过住院医师培训来完成的,普儿科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的年限一般是3年。由于医学生接受过医前教育,其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对医学阶段的学习是有利的,对毕业后的发展和专业深造也是有利的。

2.培养过程的比较。

我国儿科医学专业本科通常分为3个阶段,原则上是采用“前期课程趋同,后期课程分化”的形式培养儿科专业人才。第一阶段为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时间为二年半,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其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第二阶段为临床学习阶段,时间为一年半,主要学习医学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及见习。在这一阶段中,除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外,还要学习儿科医学专业课程。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时间为一年,主要进行临床各科的毕业实习,儿科专业实习约占总实习时间的一半。西方医学院校只设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为四年,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二阶段共2年在医学院中进行,主要学习医学前期课程,而第三、四阶段通常在医院各科进行必修临床课的见习和临床选修课(专科选修),儿科学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在此阶段学习,其实习是在毕业后教育的第一年内进行。

3.培养目标的比较。

我国医科毕业生大多离校后直接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因此,为适应这一目标,把专业划分较小以便使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儿科医学专业也是以此为背景进行运作的。而在西方,医科只是作为基础水平的医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要目的,因此专业面较宽,适应性较强,为毕业生在毕业后数年内进行专科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毕业后教育的制度化又使得医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4.教学方式的比较。

在我国,医学教育基本上以大班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课程安排也以学年、学期为单位,主要课程一般长达100学时以上,有的甚至达200多学时。与这种教学活动大型化、课程安排长程化和教学形式单一化的旧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就较为灵活、科学、有效和个性化。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通过自学或讨论来进行微型教学,将一些大型课程分解为中、小型课程,并将长学期改为短学期,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形式上也更多地采用讨论会、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和实践教学等多样化形式,使学生在学力上有较大提高。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固然与美国医学院校学生人数较少、教学力量较强分不开,但这种通过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以上对照可以看到,中西方医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目的,但在培养途径、过程、目标乃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各有其特点和差异。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以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为背景,努力适应国家卫生人力发展计划。建国50年来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随着卫生人才供需矛盾的逐渐缓解,我国医学教育应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这一方面,西方医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目前,美国等国家医学院为适应更高起点的医疗卫生发展对人力的需要,正在进行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的改革。例如进一步改善医前教育,加强教学内容中增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训练;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削减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改进评价方法,广泛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改革措施都是我们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的。

二、对上海地区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从5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已有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设有儿科医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儿科专业人才,为保护我国儿童身心健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一种较为经济、快捷的培养儿科医学专业人才的方式和途径,是与我国50年代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对儿科医学人才的大量需求相适应的。40多年来,儿科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儿科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说明了这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是合理和成功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样培养专科医学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应当进行改革。

上海地区1997年儿童人口的绝对数仍有230万之多,仅参加儿童医疗保险的人数就达200万。而同年上海地区从事儿童医疗保健的各级医师仅2330多人,仅占全市儿童人数的1‰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按人口每300多人到400多人有1名医生的比例相差甚远。因此,儿童医疗保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儿科医学专业人才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有一定数量上的要求。1995~1997年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应看到,目前上海地区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以1997年为例,仅为-2.41‰,年人口出生总数只有6.42万人。如果我们将1~12周岁的儿童作为儿科医疗保健的适龄范围,每年人口出生绝对数以6.5万人不变的话,那么从现在起到2009年止,那时的儿科适龄儿童就仅为80多万,为1997年儿童人口的35%左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到21世纪初,上海地区儿童人口的量变将引起儿科专业队伍的质变,对儿科医师的医学需求将逐年减少,而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又对儿科医疗保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承担儿科医学专业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从现在起就应着眼于未来,思考相应的对策。

1.我校为适应各医疗保健单位儿科医务工作者正常的交替之需,从1999年起,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逐渐减少面向上海地区的招生人数,并应在培养质量上予以加强。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和适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儿科医学专业培养中应加强社区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进行教学活动小型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减少大班讲授,更多地采用小班、小组指导式学习,在方法上可尝试开展讨论会、自导学习等形式进行学习;还应加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对儿科专业学生实行前期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趋同,后期逐步向儿科专业方向分化,以使儿科专业学生打好较为扎实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就业的适应性。

2.应提高儿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改善人才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本市各大综合性医院儿科、儿童专科医院和保健机构对儿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呈现了数量逐渐下降,而对人才学历层次、素质要求则逐渐提高的态势,我校培养的七年制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供不应求。这说明各用人单位在儿科医务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更注重人才的学历层次、思想品德、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综合性的人才质量指标。这给我们高等医学院校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要求我们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仅要调整培养目标,采取七年制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途径,培养更多的高学历层次的儿科专业人才,还要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2

优化生源结构是保证高质量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前提。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主要来自临床医疗、临床医疗(儿科方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研究生的个人经历与阅历不同,基础知识结构和水平各异,往往造成其临床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在研究生录取上,湖南省儿童医院严格掌握复试标准,注重综合实力的考核(包括理论、技能和英语水平),对于那些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不错,但在临床知识和技能方面欠缺的考生,不宜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另外,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严格把关报考资格,对跨专业报考采取了相应限定条件:一是非医学门类不允许填报;二是护理、检验专业2门学科之间允许跨专业报考,但均不允许跨至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包括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三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诊断)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影像技术专业不允许跨至临床专业。同时,在导师选择方面,湖南省儿童医院采取了“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制”,既提高了优秀研究生录取率又保证了其个人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吸纳优秀生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2.1提前进入研究生角色

为学生提供提前入科实施方案。一般而言,从本科毕业至研究生入学近2个月时间,准研究生基本上处于学习、管理的真空状态。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湖南省儿童医院遵循自愿原则,提前为准研究生提供入科实习机会。一方面可以帮助其熟悉科室环境、常见病以及相关诊疗程序;另一方面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以便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提早拟定临床培训的方案及研究方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提前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及课题设计等。当正式开始科室临床轮转时,导师对其研究进展宏观把控,这对研究生培养十分有益。

2.2强化临床能力培养

没有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没有真正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湖南省儿童医院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科研能力培养为基础,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原则。在临床方面,从轮科安排、临床能力培养、临床考核要求等方面完善每个细节,医院根据每位研究生专业要求、导师意见,在科教部和医务部参与下制订最佳轮科标准。并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例如急救专业研究生除在急救系统轮科1年左右外,仍需半年内科轮转培训,轮科过程中在高年资带教老师指导下掌握腰穿、骨穿、高级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并熟悉气管插管、血液净化、呼吸机参数设置等急救技能,同时还运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目前湖南省儿童医院有急救、儿童保健、外科等6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根据各自特色制订出严格的考核指标,对基本临床知识、前沿知识、临床诊疗思路、临床技能等做出量化考核。出科考核则由包括该学科教研室主任、科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资历在内至少3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评审,试题由考核小组随机抽选、选用最新模拟人设备,以保证考核真实有效。

2.3提升科研意识

每位研究生开题均邀请所在专业的专家、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面的专家、所涉及实验领域的技术指导员参与并严格把关。不定期要求院内外专家进行科研学术讲座,对研究生综述、论文及标书写作、科研思维与方法学培养进行指导。医院还要求在指定范围内学术期刊,鼓励参加省部级学术会议,对获得学术及科研成绩的学生予以一定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发展基石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湖南省儿童医院十分重视导师遴选、考评及培养,以“理想的导师=高尚的政治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出色的临床能力+丰厚的科研成果”为准则,在研究生导师遴选时严格按照思想品德、临床能力、学历、经费、论文等综合条件进行,克服重业务、轻品德,重经费、轻能力的做法。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安排选拔的导师参加学校及国内外举办的师资培训。鼓励导师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及省部级学术活动,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使导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面,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定期由科教部、教研室、研究生对研究生导师综合考核,对优秀导师实行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停招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医院还从导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水平;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教学实践等培养情况;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交流、专业技能及学位论文答辩等研究成果三大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导师复审考核制度,不断调整学术梯队,提高导师质量,真正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4创造英语交流环境强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我们69.2%的研究生通过定期翻译专业外文文字的方法提高外语水平。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湖南省儿童医院研究生培养的关注点,湖南省儿童医院不仅对研究生译文翻译有量化指标,还通过以下4个途径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平台:一是每周二举行全院英语角活动,每周由不同的研究生主持英语角,在英语角上可与本院职工及国际班学员进行口语交流;二是英语查房:每月开展英语查房,部分科室每天英语查房及交接班,要求研究生参与英语学习,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系统研究生还参与系统内读书报告,定期翻译专业最前沿的英语文章;三是在国际班担任辅导员:湖南省儿童医院每年承办4~5期由商务部组织的国际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学习,通过自主选拔由研究生担任辅导员,部分研究生在科室中担任带教老师或者翻译,极大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四是拥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湖南省儿童医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基础研究院合作的儿童孤独症研究中心,及与洛杉矶儿童医院合作的儿童肿瘤合作中心均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不仅极大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5规范日常管理凸显研究生培养特色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医学教育;目标; 改革;探索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是: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内科(注: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2]。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4]闫晓天,胡鸿毅,徐平,等.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途径及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2.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5

1.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层次不齐,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单一,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彰显时代特色

2.1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人才培养成本较低,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针对这个问题,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革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有学者通过调研,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收益不大。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导师的积极性偏低,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更有甚者,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用性较强,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淡化课程意识,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和考评,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采取奖惩制度,年终总结,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毕业后就能上岗,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另外,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各科实纲的要求,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带教医生待遇,奖惩分明,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5结语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6

1明确教学目的、修订教学大纲

我校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西医儿科学为限选课,教学计划设置仅36学时,实训为6学时。学校西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对此,我们首先明确教学目的,那就是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西医儿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校增加西医儿科学实训课时为12学时,本着教会学生西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精选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常见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为讲授重点,教会学生一种西医儿科临床思维。这样,对于选学、自学内容,学生也能找到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儿科常见病支气管肺炎的教学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査、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病理生理、重症肺炎的诊治,了解呼吸道解剖生理、不同类型肺炎的鉴别诊断、肺炎诊治新技术等。

2转变教师思想,提高业务水平

我校是一所中医老校,在以往的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中医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教师往往思想上对西医课程教学认识不够,或认为中医专业学生以后用不上西医,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授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下,对西医课程日益重视。首先,我们教师转变思想,重视西医儿科学教学,需要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西医儿科学的教学过程,更加需要精心准备。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大纲熟悉,认真备课、集体备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内容拓展。这样,授课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西医儿科学的重视,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调动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改革后,我校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深度融合,教研室和科室成为一家。

3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往往总是急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即使备课十分精心,授课十分熟练,但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学生需要,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我们转变了教育理念,要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学”。我们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注意语言生动、诙谐,举例结合当下时事,引起共鸣,吸引学生到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对于临床疾病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多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上课时,引导学生阐述讲解、发表看法、讨论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做辅导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方向。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西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教会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西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对于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点,产生了强化及理解性的记忆,更能终身难忘。在实训课程中,也是选择了多种形式,通过临床见习、病案讨论、模拟医院操作训练、教学视频等等方式,让学生化抽象为具象,亲自感受疾病表现,感受疾病诊治过程,锻炼临床思维。通过实际病例的演练,理解认识疾病,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掌握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下课也能学习,我校开设了网络课堂。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跟教师面对面交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