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一个完整、合理和协调的产业结构,要求各个产业之间能够做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基础设施落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传统产业如钢铁行业和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产业结构的地区分布不合理等。要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实现高加工度与高附加值导向的产出结构、规模经济导向的组织结构和高技术导向的技术结构。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之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的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都要求有雄厚的金融资本做后盾。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扶持,还是需要调整、退出的部分产业,所需要的资金动辄数以亿计,资金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旺盛的资金需求与相对稀缺的资金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我国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就要解决资金约束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约束状况与分析

美国人西里尔・E・布莱克曾经用比较方法和跨学科方法对现代化进行研究。他认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变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其变化趋势是:经济越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源向第三产业转移越快,以至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

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按现价计算,200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6%、52.3%和3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3%。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分别为2%:30%:64%和10%:36%:54%。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

不仅与发达国家,就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很落后,亟待调整。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我国资金投入在总量上受到经济总量的制约,投入的绝对数额较小;即使这种数额相对较小的资金,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做到充分利用,这使得我国不得不通过发行国债来筹措资金,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国债的增长速度过快,又在极短的时期内就开始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制约了未来的发展能力。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总量上缺口很大。与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正在进行信息化革命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它们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逐步开始进行产业升级的,那时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处于极快的上升期,它们所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利用当时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化,同时,将原有的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通过降低成本获得大量利润,并利用大量的金融资本在其它国家来投资获利。这使得它们有着充足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支持,并且由于处于领先阶段,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也是宽裕的,可以有条不紊地逐步进行;而我国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这就注定我国要在一个先天性的底子薄、资金不足的境况下完成高度工业化、实现信息化的进程,更何况中国还是以一个追赶的姿态进行,时间紧迫,客观环境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只能一步到位,以免达成预定目标以后又再次落后。这更加需要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投入大批的资金。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适应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例如,近年来美国政府每年都安排700亿美元的预算,主要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与开发。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促成了该国经济长达9年多的高速增长。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上,已经更加突出了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关键环节。而我国无论是资金总量还是投资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每年的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建设经费不足已成事实。国家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靠发行国债筹措部分建设资金。即便如此,仍出现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尽管这里有部分为拉动经济增长采取赤字政策的因素在内,但不可否认,国家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国家只好有重点的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重点扶持企业和基础建设上,无法做到各个方面的兼顾。

2、银行借贷情况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内部的呆、坏帐现象严重,很多企业有拖欠银行贷款的事实,使得企业信用受到很大的影响,当那些以往经营效果不好的企业需要获得贷款进行技术改造、科研创新的时候,银行往往出于顾虑出现惜贷的现象。企业由于无法进行技术改造而经营更加困难,于是银行更不愿意贷款,形成恶性循环。即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银行为企业贷款,吃够了苦头的银行仍然踌躇不前。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企业资金缺乏而得不到支持;另一方面,银行闲置了大量的资金,却由于信用风险等原因而无法得到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盈利不高,再加上目前价格扭曲等问题,造成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对于商业性资金缺乏吸引力,在资金自由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3、企业内部资金积累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很多老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以前,他们的利润上缴国家,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企业转制后,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往往规模较小、设备落后。作为一个大国,我国达到世界500强实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上榜的企业也多是属于金融部门或者国家垄断、进行全力扶持的行业,如银行、石油化工、航运等部门。规模小,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资金积累速度较慢、数额较小;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仅仅20几年的时间,而给企业进行资

本积累的时间则更短,那些老国企几乎是刚刚与主管部门脱钩便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积累大量用于企业改造的资金,在内部资金积累的绝对额上严重不足。

4、国外贷款弊端很多,而且获取量不足。我国利用的外资(不含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因其还款期限长、利息率低等优惠条件,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由于可以利用的外资总量有限,而且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越南、蒙古、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欧地区等都成为我们争取这些优惠资金的竞争对手,近年来利用外资在各种资金来源中的地位进一步减弱。1997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会造成那么大的破坏,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着大量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关系,这是我国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尽管我国如今的外债结构还很合理,国外贷款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依靠国外贷款发展经济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并且,国外贷款受到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条件相对苛刻,利用方往往很难达到贷款方的要求,造成获取量不足。

5.银行沉淀大量的民间存款,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资金的时候,银行中的居民储蓄却在不断的增加。1998年,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3408亿元人民币;1999年为59622亿元;2000年为64332亿元,到2005年,存款已经突破了80000亿。一般来讲,高额的储蓄率和大量的储蓄额对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我国正面临一个银行借贷、整个社会的信用活动不足的情况,这种状况使得这笔巨大的财富不能为经济建设所用,从而进入到生产流通领域创造新的价值,而是无声无息地沉淀下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约束问题的思路及建议

要想解决资金约束问题,首先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在缺乏资金的同时,民间闲置8万亿的储蓄存款,银行存在惜贷的现象,我国的货币乘数过低。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是长期的消费资金没有进行消费而积累下来的,它的合理利用是对以往未应用购买力的补偿。如果能引导这些资金直接进入到生产、流通环节中去,直接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靠借贷获取资金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主要是要将当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金重新投入到生产流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货币乘数,促进资金的利用。我国现在的货币乘数极低,说明我国在资金使用的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将货币乘数提高一倍,那么经济运行中所实际需要的资金量就会减少一半,也等于缓解了资金的约束问题。事实上,效率的提高与资金的获得是相辅相成,而它们与产业结构调整也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建立新的资金利用体制,进行制度上的创新。

1、建立诚信制度。这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现在的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诚信危机的时代。这就要求政府要对企业进行引导,建立诚信监控制度,重新塑造企业的形象。这是建立良好的资金运行秩序的首要前提,也是解决银行惜贷现象最根本的出路。只有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才能够让投资者放心大胆地进行投资。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点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尤为重要。由于金融行业是个敏感的行业,处于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它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目的,对金融秩序的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往往牵扯广泛,影响巨大。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种骗贷、骗税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监管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如果不能加强管理,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好的监管制度体系是一个能够杜绝类似违规事件发生的体系,它能在危险的苗头刚刚出现就做到及时的处理,使得违规行为没有造成大的破坏之时便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是保证市场秩序、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最根本途径。

3、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当前居民个人投资可选择性比较小,民间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国债和股票市场上。而股票市场投资又占绝大部分。一方面,这些普通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心态还不成熟,大部分是以投机的目的来进行资金投入的;另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不成熟,规避风险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这就使得投资带有盲目的“跟风”性质,大量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投入某处,而一旦有风吹草动又立刻呼啸而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无序流动极易造成金融动荡,破坏力很大。所以,要制定政策引导独立投资者进行以获取长期稳定收入为目的的理性投资而非短期的盲目性的投机活动。这样,就使得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投资者个人的长远利益。

4、鼓励各种基金的发展,建立多种开放式基金形式。这是使居民储蓄从银行流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主要形式。居民之所以在现在已经极低的利率下仍然把钱进行储蓄,一是因为在中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时候,中国人有存钱来应付不时之需的习惯;二是为了子女教育或将来消费的储蓄;三是由于其它拥有保证的可靠回报的投资形式还很稀少。可见,存款主要是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保证。事实上,如果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条件,银行内的存款是很容易流动起来的。由于个人投资者精力、获取信息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均十分有限,客观上存在着大量的理财需求。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要求、目的以及资金的投向,建立各种形式的基金,如教育基金、养老基金、技术革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这样既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又能够充分利用沉淀在银行中的居民储蓄存款,将分散的数额较小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入到经济建设需要的部门当中,同时,以基金的形式投资也便于国家的监管与引导。这些基金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至少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实现安全性;同时,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和目的,制定不同的投资方向,满足不同投资者在收益性上的要求;开放式的形式能够保证投资者拥有的基金随时变现,实现了流动性的要求;甚至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经投资者同意后,将其在银行的存款与某一或多种基金挂钩,直接实现了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保证。

5、鼓励风险投资,鼓励投资于实业。在创立大批大型基金的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基金进行正确的投向。我国现有的基金大部分投资于金融产品,这虽然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好处,但是促进作用有限,而且风险很高。政府应当引导那些新建立的基金进行风险投资或者直接投资于实业,这样,就可以直接将资金应用到产业

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去,避免了虚拟成分的影响,降低了金融泡沫。

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性的政府投资或者银行贷款投资,它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投资领域,以开发高新科技的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其投资风险很高,但投资收益也极其可观。它是高新产业的催化剂与推进器,美国的高新科技尤其是信息、电子、软件、网络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与风险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在美国,风险投资的平均利润率为25%―35%。而反观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只能支持投资少、风险低的技术项目,难以承担高技术产业化所需风险资本的重任,更谈不上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形成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所以,要利用风险投资的高回报,创立大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吸收民间存款,利用规模优势规避风险,获得回报,并且扶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引导基金投资于实业,主要是指基金投入到那些亟待发展的产业中去,成为企业的股东。这并不是通过购买上市股票实现的,而是要基金直接参与到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或壮大过程中去,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去;不是靠二级市场的资本得利,而是靠企业生产获利的股息获得利润。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所不同的是,他不一定要投资于高新技术,只要是从长远来看有利可图的企业,就可以进行。

6、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证券化,利用股份制引导民营经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投资压力。通过股份制改革吸纳社会资金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可以降低建设项目的筹资成本,扩大资金来源,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通过将项目投融资形式证券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受益者投资的原则,明晰基础设施项目的产权,增强项目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避免了以往因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而导致的债务压力加大的问题,可以弥补资金缺口,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7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34-01

我院采用常规治疗下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10年1月开始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我院2009年8月至10月间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没有使用NGF,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8月至10月间,我院收治并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抽取60例作为治疗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或MRI检查确诊患者。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85岁,平均68.2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3~89岁,平均71.3岁。

1.2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后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采用抗凝、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及肢体康复训练等。并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30μg(≥15000AU)/支,肌内注射,1次/天,4周为1疗程。对照组没有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其他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3疗效评定标准:2组病例于治疗前后分别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1]。治疗结束后综合患者的功能改善,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低率及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定:(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病残程度4~6级;(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病残程度7级。[2]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2组疗效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和81.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议(P

2.2 不良反应:有2例局部疼痛,无特殊处理后自行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2.3护理:采用常规肌肉注射操作方法,双侧臀大肌交替注射。本组患者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未发生局部肿块,仅2例患者出现局部轻度疼痛,无硬结,2天后自行缓解。观察有无局部疼痛、寻麻疹、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为可逆性,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失神经元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3]。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物质之一,是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及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蛋白分子,能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在神经系统遇物理、化学等多种损害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保护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减轻伤害的程度,促进再生神经纤维生长,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4]。因此,NGF对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显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有益的,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42 (6) :622-641

[2]张燕平.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0(19):35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4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已有数十载。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深远的、与日俱增的影响。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逻辑结构等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学术文献凤毛麟角,多在教科书中略有涉猎,而且众说纷纭。这是各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可视为学科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学科的逻辑与性质,属于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关系着学科研究边界的界定,一学科和他学科的区别。对于学科分类的标准,在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英国学者培根根据人类的理性能力(记忆、想象、判断)对学科分类的主观唯心论,法国学者圣西门否定这种主观分类标准,提出以客观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圣西门提出的客观对象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机械对象,他以辩证发展观把学科分类,学科间的转化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从而陷入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分类历史的基础上,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科学分类的客观性与发展性原则,主张按物质运动形态对学科进行分类。后来有的学者提出以研究方法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总的说来,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是学科分类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科学分类的框架,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及其分支。尽管科学分类仍在发展,但笔者认为,以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分类的标准,应是其研究对象,即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作为基本标准,力求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因而科学地界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可以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的基本依据。

第二,它关系着学科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体系的构建,应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基础,它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在人主观认识上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某一个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科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必定是人们认识某一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如果人们不明确其研究的客观对象,也就难以发现其特殊的质和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逻辑体系。

第三,它关系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空间的扩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化。伴随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每一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扩展和深化,研究方法、技术手段逐步改进和完善,乃至学科间相互交叉。但每一学科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其研究的客观事物也必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科学的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四,它关系着人才培养和学科持续发展。任何科学发展都经历了从逐步形成到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科学在代际之间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代人持续不断的探究和努力,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继承才可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作为未来新一代学者,首先要继承前人积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人已经确立的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逻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

二、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可以作如下归纳:

1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已故中国教育经济学家杨葆焜也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教育经济学的词条释文中也作出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也包括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指向的是宏观上教育与教育的外部即经济的相互关系。

2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这种意见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将经济学,尤其是投资经济学移植到教育经济学中的表现。同人类的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一样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教育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价值观的形成等,这种资源投入与产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3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科恩在他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货币与否的情况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及在社会各种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种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这种表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教育经济学中的移植。西方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上述三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所作出的概括。应如何确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笔者认为恩格斯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的排列,因而它的重要性也正在这里。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形态分为物质、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五类,与此相应,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五类。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教育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也有别于人类社会运动的其他形式,其本质的规定性在于传承和传播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次为父传子、师徒制、近代的以班级和学校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以及与之并存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职前和在职培训等等。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社会其他运动形式,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乃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规律。与此相适应,与教育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便逐渐形成。

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或运动形式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从教育的外部关系看,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教育的增长速度,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教育对经济也具有与日俱增的作用。从教育内部来看,教育中也存在着经济活动。教育的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品质、道德的形成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着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问题。但教育中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也有其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既然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它所用的基本工具,应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作出如下的规定:“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前述不同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都是正确的,都暗含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区别在于他们强调的着重点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外部关系中同经济的相互关系;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内部有效配置。

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是该学科研究的客体运动规律在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反映。教育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呈现出纷繁的运动形态,再加上人们主观认识的差异和发展,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不尽相同,并在不断发展。但是当我们确立了它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运动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仍然有可能对其内容和体系作出粗浅的概括。

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曾将教育经济学的内与效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如果将教育经济学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借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尝试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架构:微观或学校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的需求与生产、教育成本与效率、教育的“市场”结构、教育的组织与治理结构;宏观教育经济学(或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经济学)包括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收入分配、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这种概括极其粗浅,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三、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最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所达到的对客观世界抽象地、系统的认识。当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它关系着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关系着各项研究的成效。因此,在科学与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门探究研究方法的方法学科,包括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世界观层次的基本方法,二是各学科的具体方法。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应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学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次终结。

作为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在上述基本方法论基础上,取决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人们必须按照对象的特点,采用能够充分认识对象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方法。通常人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大类。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人类的精神现象。他们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例如,自然现象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可重复的、无目的的,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则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重复的、有明显的目的性。因而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学易于做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难以做到。自然科学广泛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和实验方法,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往往“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诚然,这些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之间也呈现相互交叉。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基本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有西方经济和经济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有各自的具体方法。这里只对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作一概述,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初来源于西方科学哲学中孔德主义和库恩的规范主义。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体系实际是怎样运行的。它作出经济行为的有关假定,对行为的后果作出分析和陈述,并以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检验。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准则,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前者主张摆脱价值判断,后者主张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规范分析的演绎前提和结论,必须通过实证分析的实践检验,而实证分析要以规范分析为前提。经济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还在于改造世界。实证分析的问题,来自于规范分析,而且为规范目标服务,实证分析中推理的“逻辑取向”也是由规范分析规定的。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两者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与量的对立统一。质总是有一定量的质,一定的质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量总是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一定的量总是和一定的质相联系。一定的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质又以一定量作为必要条件,量变超出数量界限,质就会发生改变。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总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必须借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分析、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数学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和表达工具,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果离开质的分析,它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而且许多经济问题难以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稳定,又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经济研究中,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其水平、规模、结构、特征等。动态分析,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其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等。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区别在于动态分析加进了时间因素。

经济学中由于具体研究对象不同,分别采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方法。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其特点在于舍掉复杂的外在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总量分析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假定制度不变和个量不变前提下,研究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及规律。经济活动的个量与总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量是总量的基础,但总量并非个量简单的相加,个量总是受到总量的影响和制约。二者的争论实质是经济学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至今未有终结。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在现实研究中,要将二者结合,才能对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经济研究中常常用比较方法,包括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单位之间的比较。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中,只有从大量的现象中才能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比较的方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比较不是现象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要找出其异同、约束条件和共同的规律。同时,比较中的简单化的罗列现象和简单化的比较,其结论没有什么价值。

由于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同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时,应考虑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同时,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四、学科性质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科性质看法不同。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多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二者都能接受的观点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在调整学位分类中,又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人类文明;信息时代;数学理论;数学模型;数字化

一、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的农耕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懂得运用科学的人们以他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一次次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数学这门抽象的科学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动力为人们研究和运用,无数次证明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纵观历史,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三次质的飞跃,首先是以锄头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人类进人知识时代;其次是以大机器流水线作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科技水平大大提升;再次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人类的交流方式进入数字时代,在这三个层次中,数学都作为一种工具、一门技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体现其强大的推动力和核心的价值,它不仅在科学研究、推理、工程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影响着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摧毁和构造了诸多宗教教义,为经济学和政治学提供依据,塑造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等,数学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由于数学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一次次促进着人类文明的飞跃。

二、数学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科学再一次体现了其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信息数字化和信息数字处理几乎成为所有高科技项目共同的核心,从事先设计、制定方案,到试验探索、不断改进,到指挥控制,具体操作,处处倚重于数学技术;电子计算机也是数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深远的科技成就之一;载人航天飞机和太空战机的诞生与发展同样建立在数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开创了人类航空领域的新纪元,数学的作朋和应用体现在信息时代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以现代军事、经济、医学、艺术为例进行解析。

在现代军事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革,推动着战争形态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采用,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电子对抗等网络系统,已经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够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共享和作战信息的实时交换,使作战效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个整体中,各环节无一不以数学理论为基础,渗透着数学技术和应用以战场指挥为例,信息化战争要求指挥员必须宴施精准的指挥,而数学能为精准指挥提供简明精确的语言,数量化计算手段,逻辑推理工具等,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效的作战指挥,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如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突变理论,也已作为军事科学工具湿示出强大的威力和作用。

在现代经济领域,信息社会快速发展,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许多的经济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经济的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数学的新发展,曾经的博弈论的提出不仅成为数学界的飞跃,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而瞎弈论大师、著名数学教授约翰・纳什也因对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以及对博弈论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数学突出应用于经济预测管理与决策优化、信息处理和质量控制、设计与制造和大型工程、农业经济等领域,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现代医学领域,数学已经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些年,甲型H1N1流感、SARS等传染病为整个世界带来不安和恐慌,各国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在不断研究的同时,数学家们也通过数学方法的运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学模型的建立,成功地预测了各传染病的有关情况,包括感染人数,感染高峰的时段和大体结束时间等,成为数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典范,现代的医学正向数学化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加入,它将朝向医学、数学、计算机三位一体的方向快速迈进。

在现代艺术领域,数学与音乐、绘画等也存在着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在音乐方面,数学的抽象美,音乐的艺术美,经受了岁月的考验,进行了相互的渗透,如今的数学分析和电脑显示技术使得眼睛可以辨别音律,这是前人难以想象的,未来的奥秘还有待数学家和音乐学家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在绘画方面。数学美术学成为信息时代数学和美术学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技术由一些数学公式产生数学美术作品将渐渐发展成为绘画的新领域。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数字产品;定价策略;数学模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成熟,游戏道具、账号、网络服务等各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由于数字产品对于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个性化、易变性、可复制性、无磨损性、期限性等新型特征,使得其价值分析、功能评价等产品定价策略方面相对于传统实体商品而言具有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于大数据,运用数学知识来实现数字产品的最优化定价,以实现商品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产品定价策略的内涵

产品价格不仅影响者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企业发展,更是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状况和社会安定,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产品定价策略是企业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中不同变化因素对于商品价格的不同影响而采取的不同定价方法,进而实现定价目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营销战术。比如个人化定价、非线性定价、群体定价、渗透定价策略、心理定价、折扣定价、分地区定价等策略都是常用的产品定价策略,都是企业运用价格手段来适应市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重要方法。在影响产品价格的众多因素中,产品的供需关系是对其影响大的关键因素,也是动态调节产品价格的重要杠杆,而产品价格也是产品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变数,因此研究产品价格和市场供需情况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最优定价策略的制定的关键。

数学与产品定价策略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中,制定最优的产品价格对于稳定社会经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为了实现产品定价最优化的目标,不能只是凭借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意愿,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市场分析以及对于影响产品定价各因素的数学分析之上,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来进行产品价格定价,需要运用数学的抽象思维特征,在分析产品生产成本、市场定位、营销渠道等基础上,对于产品的价格进行大致的预估,并根据实际的供需关系进行产品价格的动态调整。当然为了提高产品定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必须要利用数学思维的特点,针对产品的特点运用数学模型将产品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具象化、数据化、公式化,以保证产品定价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后续产品价格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为整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提供便利条件。总之,数学在市场产品定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市场定价策略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在数字化产品定价策略中的应用

(一)运用数学知识为数字产品定价提供参考依据。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产品的定价本身没有那么简单,不仅仅是成本价加上利润,而是需要有商业逻辑、销售策略,需要对于行业了解作为支撑。正如稻盛和夫所讲,“定价要定无限接近顾客心甘情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最好的做法就是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对于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定位、预期销售量等进行预估,并对于成本、利润、定位、比价等数学分析,以此为数字产品定价提供依据。比如运用数学知识对于数字产品的毛利润进行评估计算,如果想要提高产的毛利润就必须要降低产品生产和营销成本,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保持足够的广告预算,获得流量,进而提高产品销量;或者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产品定价,通过产品的超强的性价比获得高利润。这为产品定价以及价格营销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也决定了产品是放弃毛利润做最高性价比,还是做高毛利润获得营销成本。当然当消费者的收入、社会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候,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和产品销量也必然发生变化,产品定价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二)运用数学公式,明晰价格和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也是价格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正确处理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产品定价策略以及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在实际交易中,市场上最希望看到是供求关系的平衡,而供求关系的平衡就需要用价格作为杠杆进行调节。价格作为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变数,企业定价策略能否适应市场环境及供应情况的变化,影响着企业能否制定最佳的产品定价策略。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根据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的利润公式,利润=(价格-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可以得知产品价格与市场供应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数字产品的价格下降,(价格-变动成本)即会降低,因此必须提高数字产品的销量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或使亏损最小。如果数字产品价格上升,(价格-变动成本)就会提高,提高产量有利于获取最大利润或使亏损最小。此时所形成的斜向上、斜向下、垂直的生产曲线,可以明显看出产品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价格的变化。假设需求的变化是增加的,达到最大产能后,需求仍然增加,此时生产者会扩大产能增加产量,引发一轮投资热潮。假设需求的变化是减少的,减少产量后,需求仍然减少,此时生产者会陆续闲置产能减少产量,这就是所谓的去产能去库存。(三)数学的统计和计算在数字产品定价、价格促销中的应用。数学的统计作用和计算作用在产品价格制定和价格促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统计作为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产品的定价中,需要充分发挥数学的统计功能,对于数字产品的数量、营销量、流通量、浏览量等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数字产品的销售、盈利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品价格的动态调整。否则在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和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产品定价或者价格促销活动发生偏差,给商家造成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其次,数学的计算作用对于数字产品定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产品定价中,运用数学原理、数学公式等数学知识对于产品价格、供需关系、销售情况等进行计算,在产品定价时制定怎样价格能够让产品价格与产品销量形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产品价格促销时候设定怎么的价格促销力度才能够吸引消费的同时实现盈利,这都是数学计算作用在数字产品定价中的运用体现。总之,只有将数学的计算机引入到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中,才能够制定出最科学、最准确、最优化的价格策略,实现商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四)数学模型在数字化产品定价策略中的应用。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数字产品营销利润与产品价格和销量紧密相关,并且通常产品价格与销量是呈现反比关系,价格越高销售量越低,价格越低销售量越高。因此在数字产品定价中,如何协调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是产品定价策略中的重要环节。这里运用数学函数,根据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来精准地制定产品价格,或者利用数学选择合适的价格促销时机和频率,利用数学计算适当的价格促销幅度,从而增加产品销量,实现商家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一些数字化新产品上市时,在有众多顾客能接受其价格并具有购买欲意愿,且短时间内市场上没有新的竞争者出现的情况下,假设新产品的销售成本q,价格为P(t),总的销售时间为T,总销售量为Q,则在整个数字化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可以得出数字化产品的市场总需求为f(x),则:f(P)=a-bP(t)a>0,b>0;其中a为产品免费供应时的理想最大需求量,b为每当b上涨一个单位时产品的销量下降的数值,因此可以在总销售时间T内实现新产品的总销量的高价策略的数学模型,即:∫∫−==TdttbpadtP0T0)]([()(fQ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数学模型、数学公式等在当今市场定价策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将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和供需之间的关系具体化,有助于商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制定更为合理的市场定价,为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顾子毅.关于网络商品定价的数学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6):71-75.

[2]徐承龙,段为钊,周羽宇.一种触发式汇率期权定价的数学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8-1142.

[3]李宗活,杨文胜,刘晓红,司银元.全渠道零售企业在线投放优惠券的渠道整合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3):630-640.

[4]袁欣欣.数字产品定价数学模型的分析与论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2):9-12.

[5]王倩.基于统计思想的商场薄利多销数学模型[J].商情,2020(16):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