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针刀;颈性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 RR544.1;R2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otomy in treating cervical spinal hypertens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it. Methods Sixty-two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cervical hypertension in 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Forces from Febr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each group had 31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acupotomy therapy every three days, 2 times a week, for 8 tim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once a day, 7 times were as a course, total for 4 courses. 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1), and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hypertensive disease by manipulation with acupotomy for cervical soft tissue can significantly release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ervical symptoms, the curative effect is definite.

[Key words] Acupotomy; Cervical spinal hypertension; Curative effect

i性高血压特指颈椎病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发病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临床症状,如头胀、头闷、眩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以及颈椎病相关症候群,如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酸楚、单侧或双侧上肢不适等,体检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临床极易误诊为高血压病,部分患者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病而终日服药[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90%以上,而继发性高血压只占高血压人群5%~10%。近年来,随着针刀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不断临床实践摸索,针刀疗法的适应证不断扩大。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所谓原发性高血压并非原因不明,大部分通过仔细问诊、查体、检验均可找到病因,其中颈椎源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比例高达20%。武警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疼痛科采用针刀非直视下松解颈椎周围病变软组织,改变颈椎周围组织应力失衡状态,治疗颈性高血压获得肯定疗效。为进一步探讨针刀疗法对颈性高血压的影响机制及疗效,本研究共收集我院疼痛科2014年2月~2016年12月共62例明确诊断为颈性高血压的患者,分别采用针刀松解疗法和针灸疗法,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疼痛科门诊,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5~72岁,平均(47.2±3.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8年,平均(5.4±0.9)年;治疗前收缩压为145~20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为93~120 mmHg。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2],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由专业医师(非针刀或针灸操作医师)负责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47.3±2.9)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6年,平均(5.1±0.7)年。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8~72岁,平均(48.0±2.5)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8年,平均(4.9±0.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颈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结核、肿瘤、颅脑损伤等器质性病变或肾、肾上腺、甲状腺等病变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治疗方法采用针刀松解疗法,由专业从事针刀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实施针刀操作治疗。①治疗:在颈椎后侧或肩胛骨内上角针刀松解时采取俯卧位,胸前垫枕,五指交叉手背侧朝上,额头放于手背上,充分暴露后颈部;松解颈椎横突前、后结节或前、中、后斜角肌时采用侧卧位,头部不垫枕,充分暴露颈侧部;松解胸锁乳突肌采取仰卧位,头部垫枕并旋转至针刀松解一侧的对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②治疗点选择:按照颈椎上、下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棘突旁线,关节突关节,横突前、后结节,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肌腹线,斜方肌上部,肩胛骨内上角顺序触诊检查,仔细探寻阳性结节、条索和病理改变,用针刀定位笔做好标记。单次标记治疗点不超过15个。③操作要点:常规皮肤消毒3次,戴无菌手套,铺一次性洞巾。用一次性4号针刀在定点处松解剥离。松解时首先沿着被松解软组织纤维方向纵行疏通剥离后再转动刀口线90°横行疏通剥离数下,松解过程中以出现肌肉跳动、局部酸胀为佳,松解以针下彻底松动为度,快速出针。为保证针刀松解操作实施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松解颈椎横突前、后结节或前、中、后斜角肌起止点时,采用指切进针法,以右手持针为例,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部切压住颈椎横突前结节或后结节,右手持针,紧靠指尖部将针刀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避免伤及臂丛神经和椎间孔穿行的椎动脉。二、松解前、中、后斜角肌或胸锁乳突肌肌腹时,采用提捏进针法,以右手持针为例,用左手拇、食二指将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上部或胸锁乳突肌肌腹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刺入深度不能超过左手拇、食二指指尖,避免损伤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术后针孔用针刀术后贴外敷。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休息15~30 min,观察确认无任何不适后方可离开。每隔3 d治疗1次,每周2次,共治疗8次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2.2 对照组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由专业从事针灸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实施辨证论治。治疗选穴以局部取穴及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阳经取穴为主,常取腧穴为颈夹脊穴、天柱、后溪、申脉、悬钟、百会、风池,辨证属风寒痹阻配风市、风门、大椎,劳伤血瘀配膈俞、合谷,痰褊帐⒄吲浞崧 ⒅须洌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者配肝俞、肾俞,肝阳上亢者配太冲、行间、曲泉,施针时均要求得气,对于身体虚弱、年龄较大患者,不宜采用较强刺激针刺手法,应“运针候气”即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静候以待气至,最终达到“气至而有效”。针灸留针30 min,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颈部活动正常,无任何不适症状,血压恢复正常;显效:颈部症状明显缓解,有轻微不适症状,恢复轻度工作,血压降至临界值;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通过门诊、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得到随访。随访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开展。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及其颈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1),且实验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来自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逐渐攀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6-8]。最新美国心脏病协会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达到33%[9],进一步研究观察已证实,夜间高血压更容易加重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10]。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等[11]。从以上因素看,颈椎源性因素并未被提及和充分重视,而且对颈性高血压产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也较少,只是散在于软组织针刺或手法治疗的文献资料里。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血压患者群就医习惯、颈性高血压健康教育开展不足有关,部分从事高血压防治医务工作者对颈性高血压认识不足也是其中一大原因。本研究部分病例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病,甚至被认为需要终身治疗[12],但经针刀松解治疗血压恢复良好,说明颈椎病属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

传统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入“头痛”“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风寒痹阻,痰湿壅盛,劳伤血瘀,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肝阳上亢[13]。针灸经络学认为颈部是连接脑与躯干的重要枢纽,颈部筋脉气血瘀阻不畅,气血不能上达清窍,从而产生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就有相关论述,“海论”篇说:“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本研究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说明针灸疗法对于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可能与针灸可调理颈部气机不畅,疏通经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从而达到交通任督二脉、祛风驱邪、濡养清窍之效有关[2]。曹玲等[14]观察通过针刺颈椎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得出针刺可影响血浆ET从而影响血压的改变,进而得出针刺治疗颈性高血压的有效性。但是由于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未得到根本改变,颈椎周围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激惹持续存在,故其临床疗效较针刀治疗差。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劳损、外伤导致椎间关节发生错位、骨质增生[15],同时伴见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膜、肌肉、关节囊等)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进一步刺激激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群[16]。X片正位片表现:棘突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错位椎体两侧椎板不等宽,椎间隙两侧不对称,钩椎关节增生等;侧位片表现:颈椎曲度不正(变大,变直,反弓),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关节突双突征,椎体后缘双边征等;张口位表现:齿状突偏歪,寰椎侧块或寰齿间隙不对称;斜位片表现: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基于颈椎病病变,颈椎椎体及周围软组织的失衡,牵拉、挤压和刺激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以及颈上交感神经节[17],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痉挛[18-19],血管内径变细,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管内压应力增强[20-21],同时丘脑缩血管中枢与网状结构外侧加压区发出异常冲动,导致血压升高[2]。

针刀医学从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失衡的角度来分析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通过详细的触诊和生物力学综合判断,寻找失衡的骨与软组织失衡应力集中点,运用针刀精确地对病变的应力集中点进行充分松解,解除骨组织周围软组织应力失衡状态,颈椎周围动态失衡实现再平衡,从而改善颈椎增生和生理曲度,缓解颈部不适症状,解除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激反应,恢复正常血压。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病,通过对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的椎周软组织充分松解,从根本上恢复颈椎的正常力学结构,解除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刺激和卡压,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颈部和高血压症状,研究结果统计分析,针刀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治疗总有效率,疗效确切。但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不同于其他颈椎病的治疗,更需要术者对患者术前进行综合颈部力学功能评估与判断,还需灵敏的手指触觉以便寻找细小的病变组织,术中必须采用娴熟的针刀操作技巧。本研究操作者为从事针刀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确保了治疗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但对初学者或经验不足的医者,是否能重复出同样的疗效,因人而异,疗效亦可能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出更为简易而确切的治疗点和治疗术式以及对患者更为快捷和完备的整体科学评估体系。

本研究选用病例数较少,为充分验证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病的效果,还需要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多领域、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值得期待。另外,本研究观察疗程结束后1周的血压变化,可以认为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短期疗效较为显著,但由于时间、人力等原因缺少更长时间的随访,如半年到一年以上的远期随访,尚不能臆断认为针刀疗法治疗颈性高血压有明确远期疗效,需要继续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本研究2014年2月~2015年12月经针刀松解治疗的9例患者,有2例患者症状再次出现来诊,其中1例患者6个月后受凉后诱发,另1例患者8个月后长期伏案工作复发,2例患者经针刀治疗后均很快得到治愈。可见针刀松解后患者的自我保养和医者的康复指导亦十分重要,是颈性高血压或颈椎病不再复发的重要保障。下一步针刀松解配合颈背部康复治疗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新的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叶利斌,卢婷婷,吴汉元.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3146.

[2] 张天民,龚重九.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性高血压病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4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512.

[6] 傅世英.高血压病防治的新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4, 28(1):1-3.

[7] 刘瑛,赵子彦,赵生法,等.城市老年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18-19.

[8] 郭丰义,谢洪美,沈玉莲.高血压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6,5(3):21-22.

[9] 杨国红,周欣.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3,24(11):985.

[10] 文佳,李莹,袁洪.关注高血压影响因素,选择合理治疗方案[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861.

[1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82.

[12] 陈海东,庞玉娜,洪小茜.高血压4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2011,22(12):1056.

[13]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

[14] 曹玲,王顺.针刺颈部夹脊穴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9-10.

[15] Shapiro DA,Rcncoek S,Arrington E,et al. Aripiprazole,a novel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 with a unique and robust pharmacology [J]. Neuropsychopharmacoligy,2003, 28(8):1401-1411.

[16] 赖春柏,段俊峰. 颈源性高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1):75-77.

[17] 畋颍何宗宝.颈上神经节与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29-131.

[18] Fonamw CC,Yancy CW,Hywood JT. Adherence to heart failure quality-of-care indicator in US hospitals:analysis of the ADHERE Registry [J]. Arch Intern Med,2005, 165(13):1469-1477.

[19] Zile MR,Brutsaert DL. New concepts in 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Part Ⅱ:caus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J]. Circulation,2002,105(12):1503-1508.

[20] 王芳,金宏柱.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中医治疗机制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2):55-56.

[21] 彭杰.针刀为主治疗颈性高血压39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28.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血压病 降压茶 辅助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62-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状况的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趋年轻化,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死亡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死亡之数首位[1],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应用自拟降压茶辅助治疗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住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8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8―70岁,平均54.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内科学》[2]高血压病Ⅰ期和Ⅱ期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发作史(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氨氯地平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5mg/d 1/日,晨起顿服,4周为一疗程。低脂低盐饮食,戒急躁,适当运动,注意休息。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降压茶。降压茶成分:5g 夏枯草5g 牛膝10g 杜仲10g 泽泻10g,开水冲饮。

1.3疗效判定标准 按1993年卫生部中新(西)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判断[3]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茶饮治疗组在降低舒张压方面较药物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茶饮治疗组对血压影响效果更大。

2.2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茶饮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P

3讨论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第一危险因素,致残致死率高,常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有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危险升高40%,收缩压每下降10mmHg,脑卒中危险下降7%,冠心病危险下降3%[4]。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肝肾之精血不足是本,阳气亢盛,血府淤滞是标,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往往虚实互见,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风火内生,痰瘀交阻,升降失度,故而血压升高,诸证丛生。其病位在肝、肾,其次是心、脾。

有研究证实,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黄酮苷、腺苷,其菊苷含量亦较高,有效成分有显著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杜仲含杜仲胶,其中所含的生物碱、桃叶珊瑚苷、绿原酸和多糖均有不同程度降压效果[5],降压机制主要在于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舒张作用,扩张外周血管;夏枯草中有效成分有利尿作用,所以降压作用明显,但降压的同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较好疗效。牛膝可以补肝肾;泽泻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文献报道泽泻利尿作用机制与安体舒通相似,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收集管,抑制钾离子及酸的排泄,同时抑制钠离子的再吸收而行利尿作用。方中成分和杜仲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夏枯草和泽泻有利尿作用,牛膝补肝肾,均对血压的降低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服用西药组,而不良反应没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自拟降压茶对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那开宪.社区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干预的最好场所[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9):73-75.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58-26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肾病; 肾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04

Clinical expression of renal function indicators detection in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SHA Dan, DAI Mei, LIN Wen-tao. Hubei Xiantao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Xiantao 43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serum cystatin C (CysC) and renal function indicators in monitoring of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150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patients, with 50 cases in each stages of Ⅰ, Ⅱ and Ⅲ, all received automatic chemical test to detect serum CysC, urea (UR), and creatinine (SCR) contents for comparison. Expressions of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function in monitoring of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was evaluated. Results Stage Ⅰ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patients had CysC as (1.39±0.22)mg/L, UR as (9.86±1.52)mmol/L and SCR as (139.0±22.5)μmol/L. Stage Ⅱ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patients had CysC as (2.13±0.35)mg/L, UR as (10.07±1.71)mmol/L and SCR as (145.0±23.1)μmol/L. Stage Ⅲ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patients had CysC as (2.94±0.51)mg/L, UR as (10.71±2.06)mmol/L

and SCR as (153.0±24.7)μmol/L. Stage Ⅲ hypertensive nephropathy patients had higher CysC content than stages Ⅰ and Ⅱ patients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Nephropathy; Renal function

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它是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因血压升高而引发的肾脏微血管并发症, 进而导致肾小球硬化症。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表现为肾体积增大,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呈高滤过状态, 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 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 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进而导致严重的肾功能病变,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进行有效干预, 极容易出现肾脏不可逆损伤进而导致死亡。高血压肾病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 分为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和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前者是由于良性高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长期作用于肾脏所致, 后者指在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发展为恶性高血压(舒张压>130 mm Hg)后引起的肾脏损害。高血压和肾损害如果同时存在, 会互为因果, 互相加重。为预防高血压患者出现严重肾病引发临床危象, 除了规范控制血压外, 适时监测患者肾脏功能, 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早期干预, 防治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显得尤为重要[1-3]。为此, 本课题专门就高血压肾病各期患者进行肾功能相应指标监测, 分析各指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以期为临床找出监测高血压肾病的敏感指标, 为高血压肾病防控带来帮助,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2014年4月~ 2015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门诊及住院患者, 选择其中临床诊断有高血压肾病指征的患者共150例, 男84例, 女66例, 男女比为1.27∶1, 年龄43~65岁, 平均年龄56.7岁, 其中Ⅰ、Ⅱ、Ⅲ期各50例。

1. 2 研究分期标准 根据课题设计要求结合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患者实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指标, 本课题将高血压肾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对比研究, 标准为:Ⅰ期(微量白蛋白尿期):以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异常为特征, 肾功能正常, 尿常规蛋白阴性;Ⅱ期(临床蛋白尿期):以尿常规蛋白阳性、24 h尿蛋白定量>0.5 g为特征, 肾功能正常;Ⅲ期(肾功能不全期):以肌酐滤过率(Ccr)下降、SCR升高为主要特征。

1. 3 排除标准 根据课题设计要求设定病例排除标准为:凡是继发性高血压病所导致的肾脏功能改变患者;有肾脏功能改变但血压正常的患者。

1. 4 研究方法 采用全自动化学法测定各期患者CysC、UR及SCR含量, 仪器采用OLYMPU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采用广州科方生物科技公司产品, 具体操作及结果判定见仪器、试剂说明书。

1.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Ⅰ期高血压肾病患者CysC为(1.39±0.22)mg/L、UR为(9.86±1.52)mmol/L、SCR为(139.0±22.5)μmol/L, Ⅱ期高血压肾病患者CysC为(2.13±0.35)mg/L、UR为(10.07±1.71)mmol/L、

SCR为(145.0±23.1)μmol/L, Ⅲ期高血压肾病患者CysC为(2.94±

0.51)mg/L、UR为(10.71±2.06)mmol/L、SCR为(153.0±24.7)μmol/L。高血压肾病Ⅲ期患者CysC含量高于Ⅰ、Ⅱ期患者(t=19.733、6.503, P0.05), Ⅰ期患者UR、SCR含量低于Ⅲ期患者(t=2.348、2.963, P

3 讨论

随着生存环境、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 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且可能伴发各种(如肾损伤等)并发症, 在我国, 高血压病患者约2.3亿, 而且该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 高血压患者中, 患病5~10年, 将会有明显的肾病等并发症出现。肾病早期有较强的隐匿性, 资料显示[4-6], 早期诊断率不足20%~30%, 而当患者有了明显肾病症状时, 病程往往已经进展到晚期, 治疗上花费较大甚至是透析、换肾。早期发现肾脏病变, 仅需要很小的医疗成本即可实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目标, 所以针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干预。因此, 对患者早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测, 防止患者出现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统肾功能实验室评价指标往往以血清UR、SCR含量来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 UR、SCR对肾脏功能的改变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时发现, 肾功能指标一旦发生改变时, 患者肾脏往往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损伤并进入代偿期或失代偿期[7-9], 这给患者治疗带来挑战, 为此, 近年来兴起的评价肾功能的敏感指标CysC逐渐引起临床重视。CysC是由有核细胞合成的基因产物,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记物。其生成不受性别、年龄、生理、炎症、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在体内含量稳定, 能在肾病早期提示有肾功能损伤, 是近几年临床发现的用于诊断肾脏疾病的理想指标[10]。本课题研究显示, 高血压肾病Ⅰ期患者CysC含量与Ⅱ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显示CysC较传统指标在反映肾脏功能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Ⅱ期患者与Ⅲ期患者CysC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Ⅰ期与Ⅲ期患者UR、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高血压患者早期由于没有症状而自己没有感觉, 只有当患者出现头晕等相应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时, 才被诊断, 而此时, 患者均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高血压导致的肾血管损伤往往在疾病早期已经开始, 早期肾损伤又反过来促进了高血压的进展, 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CysC监测, 进行有效干预, 对预防高血压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魏丽丽, 徐新娟, 珠勒皮亚. 血清胱抑素C在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1):79-81.

[2] 梁红峰, 姚锦绣, 谭国据, 等. 血清胱抑素C测定在糖尿病及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华西医学, 2012, 27(6):845-847.

[3] 高向阳, 杨春显, 周紫燕, 等. 胱抑素C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5(23): 4090-4091.

[4] 游小毛, 游海燕, 梅森林, 等. 随机尿ACR与血清CysC早期诊断高血压肾病的价值.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 33(6):745-746.

[5] 罗昌雄, 文彩云, 包佳佳, 等.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的相关性.医学综述, 2014, 20(22):4218-4219.

[6] 阿布都扎依尔・买买提, 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 木卡达斯・迪力夏提, 等. 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 15(3):177-179.

[7] 赵敏, 沈小梅, 张红灵, 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23(9):823-824.

[8] 郭皓, 袁勇, 郭立, 等.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43-45.

[9] 孙建琦, 胡宇宁, 汪靖, 等. 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壁厚度及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安徽医学, 2013, 34(10):1478-1479.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8-02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与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虽然高血压的病因未完全阐明,但有相关研究表明它与遗传、职业和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有人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到,人们在不自觉中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促成了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趋于年轻化。目前,世界上每三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住院费用高,导致家庭经济负担重,同时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使许多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情绪激动、焦虑和郁闷等征兆,最后走上了不归路,给许多家庭披上了生活的阴影。另外,高血压还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伟大工程,令病人和家属煎熬。本文结合自身的社区工作经验,为积极预防高血压,对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社区健康教育形式

11健康咨询,并发放宣传资料为掌握了该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目前健康状况,在社区中心和社区街坊设立咨询台,让健康专家与街坊人群进行零距离接触,做一对一沟通,建立起患者或家属与健康专家的信任关系,打破医患之间的隔阂。同时发放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内容基本涵盖了高血压的含义、发病原因和机理、临床症状、并发症、临床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体育锻炼和饮食等)指导等,让社区人群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初步建立起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关系,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12设计针对高血压的健康调查表,并进行调查为全面掌握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特为高血压患者和有潜在高血压隐患的人群设计健康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饮食情况、生活情况、高血压知晓情况等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并建立工作档案。

13进行社区高血压知识讲座针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对社区人群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有健康教育组织者组织进行专门高血压知识讲座,为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提前在社区醒目位置或宣传栏贴放讲座通知,对重点对象要进行电话或当面通知,通过播放高血压相关内容录像、专家讲解和现场互动彻底打破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使高血压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14联谊活动为建立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社区联谊活动,增强社区人们的友谊和互动,使社区人们彼此成为对方的健康指导者和监督者,促使社区人们自觉行动。

2健康教育内容

21心理教育给病人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高血压病。

22饮食起居教育嘱病人应少吃盐、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及动物的内脏、鸡蛋黄等,对与新鲜的蔬菜、果类以及粗粮食物要多吃,还应该戒烟酒,保持膳食平衡。

23运动健身教育定期、适宜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血压。

24定期监测血压病人若无条件在家测血压,嘱其定期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还要定期进行血糖、血脂、心电图的监测。

25坚持合理用药要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加减药量。

26健康讲座教育经常在社区举办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讲座,帮助病人及家属懂得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措施。

3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和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心理疏导,目前没有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但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是可行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对社群家庭进行了第二次入户调查,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社区人群整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①高血压患者情绪稳定,富有激情,愿意与人交流,能够积极配合医院大夫进行正确用药和治疗,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②社区起居有规律,饮食合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大改观;③干预前血压不稳定的人群血压恢复正常;④社区居民关系融洽,和睦相处,间接起到了社区和谐的目的;⑤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等等,可见社区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积极开展有效的、周到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和潜在隐患者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对降低与导致高血压发生相关的有害因素的渗透、以及控制高血压的发展和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光兵,郑祺,郑世玉,等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0,10:3008-3009

[2]牟建军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

[3]刘国仗,陈孟勤,周北凡,等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9,27(4):248

[4]冯巧云,刘丽云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28-29

[5]刘庆伟,姚海云高血压病患者心态及心理护理后依从性改变的分析[J]山东医药,2010,45(16):70

[6]吴小敏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09,9(21):959-960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阿司匹林;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本病多发生于妊娠20w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或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此病是我国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如何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以减少高危人群进展为子痫前期甚至子痫的阶段,是一个妇产科同仁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文献报道提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子痫前期,但是近年的几项随机双盲的大样本研究又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未能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故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能预防子痫前期-子痫结论并不明确[2]。因此,笔者在本单位开展了阿司匹林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对照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6月于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孕龄为18~20w的孕妇, 选择其中孕早期平均动脉压(MAP)≥88mmHg或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孕妇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并排除有高血压病史,或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的患者,共筛选出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交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的产前检查以及治疗;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肠溶片50mg/d,并于孕36w停药,所有患者追踪随访至产后12w。分别对孕产妇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12.0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P

2 结果

2.1无论是比较总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发病人数,还是比较较为严重的病例(包括子痫前期以及子痫),干预组的人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均有明显差异(P

2.2比较两组胎盘早剥,剖宫产以及宫内发育迟缓的病例,未能显示出统计学的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子痫前期在妊娠晚期高凝状态及潜在疾病引起凝血障碍基础之上,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小动脉痉挛,引起血小板聚集活化并且破坏和消耗增加,激活大量凝血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3]。阿司匹林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有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其机制是使血小板内环氧合酶不可逆失活,进而阻断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转化,进而拮抗血小板凝集反应和血栓形成[4]。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这些作用可以预防小血管内血栓形成, 防范血栓烷引起的小血管收缩和痉挛, 降低血管对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使血管扩张,周围循环阻力降低, 从而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血压, 降低先兆子痫及子痫的发病率[5]。此次临床试验也从临床的角度上证明了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作为孕期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的安全性为人们关注。从本研究看,干预组的胎盘早剥,剖宫产率以及宫内发育迟缓的情况均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提示至少在这三个方面,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未给产妇以及胎儿带来额外的不良反应。另有研究指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的治疗干预不会影响产妇产后的出血量[6],对于胎儿,有国外学者对33217例孕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孕妇以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观察统计,发现这些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7]。这些事实都提示,在孕期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比较安全。

综上所述,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且对产妇以及胎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 妇产科学[M].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6-157.

[3]王伽略,杨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危重症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12):886.

[4]高英力,育斌.世纪长青-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应用综述 [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4):331.

[5]Dumont A , Flahault A , Beaufils M, et al. Effect of aspirin in pregnant women is dependent on increase in bleeding time[J].Am J Obstet Gynecol 1999 , 180( 1 Pt 1) : 135 -140.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生活行为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behavior mod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Methods:One hundreds and six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experiment group 80 patients for health educ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observing the life behavior change.Results:After one year,the awareness of hypertension diagnostic standard in experiment group rised from 21.25% to 67.5%,higher than control.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ir lifestyle (exercise,sodium intake,alcohol) improved(P<0.01).Conclusion: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awareness on hypertension related knowledge rate and help them to build up good way of life.

Key words hypertension;patients;health education;living behavior way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心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脑、肾、代谢性疾病等[1]。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发现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及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均很低。所以高血压的防治不能以患者个体为基础,必须在社区开展综合性的防治,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因此,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们系统观察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于山东金岭铁矿社区。随机抽取该社区16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8~73 岁,其中男95 例,女65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 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社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对实验组实施以下护理措施。

1.2.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方法

第一,邀请专家进行高血压专题讲座3 次。第1 次介绍高血压的判定、发病原因、症状与体征、高危因素、注意事项等。第2 次介绍药物治疗原则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通过控制体重、体育活动、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等来防治高血压病。第3 次针对患者个性问题加强指导,以强化薄弱环节。第二,发放宣传材料,如高血压运动处方、《防治高血压病指南》等,以便强化记忆,尽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每年4 次家庭随访,随时了解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和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患者的家庭成员积极沟通,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为患者提供家庭帮助。第四,发放社区的便民服务电话,便于患者电话咨询,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2.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1.2.2.1 指导自我监测

指导患者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并注意“四定”(定人、定时、定血压计、定)。

1.2.2.2 饮食健康教育

第一,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食盐摄入量的标准为每天不超过5 g(包括烹调中的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这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有益的。第二,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食富含脂肪的食物,每日摄入脂肪的产热量小于总热量的30%,多运动,适当增加脑活动。第三,膳食合理搭配。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国营养学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日常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每日400~500 g,水果100~200 g,豆类及豆制品每日50~100 g,肉类50~100 g,鱼类有益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可适当多吃,每周1~2次,每次150~200 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 g,食用油每日约25 g。第四,增加钙的摄入量,膳食钙与血压呈负相关,增加钙的摄入可降低高盐对血压的影响。第五,忌食浓茶和咖啡,禁止吸烟和酗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食等。

1.2.2.3 运动行为健康教育

第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坚持经常性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循序渐进,活动时以不感到胸闷、心悸为宜。可考虑“1,3,5,7方案”,即每天至少活动一次,每次活动30 min,每周至少活动5 d,活动后心率不要超过[170-年龄(岁)] 次/min。运动能降低体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2]。第二,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患者和在噪音过大的环境中工作的患者,要学会劳逸结合,适当调节工作和休息。第三,告知患者九个危险时刻,即月中: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左右;6:00~9:00:血液易形成血栓;餐后1 h:血流减慢,血管瘀血,可诱发血栓形成;大便时;极度兴奋时;洗澡时;看电视时;气温骤降时;性生活时。以上时刻应引起患者的重视,如出现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1.2.2.4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指数(BMI)<24 kg/m2;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

1.2.2.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及心理治疗,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2.1软件进行录入核查,采用t检验及χ2分析。

2 结 果

2.1 不良行为改变情况

通过健康教育,实验组高血压病患者在膳食结构改变、钠盐摄入量、限酒、坚持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方面的情况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行为有所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进行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不良行为改变情况

2.2 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及对危险因素认识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由教育前的21.25%上升到教育后的6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相关知识均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表2 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对危险因素认识的问卷调查结果

3 讨 论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许多专家认为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3]。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从而提高遵医行为的有效方法[4]。通过健康知识教育使社区的广大群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认识到高血压病在目前虽没有有效的方法根治,但是可以预防。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学会自我调整,对提高疗效极为重要[5]。依从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依从性和非药物性治疗建议的依从性,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的依从性有所提高,如根据医嘱及病情按时用药,定期就医复查,避免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情绪稳定,合理搭配饮食,规律适度锻炼,冬天注意保暖,预防便秘等[6]。社区健康教育促进了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学习,增加了沟通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建立,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说明健康教育是成功的[7]。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

[2]杜鹃,张素华.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347-349.〖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1〗

[4]包银珍,方红.产科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4,16(16):56.〖1〗

[5]申华平,赵新娜,张淑芳,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病人知识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32):2 919-2 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