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1
【关键词】风险社会;环境冲突;协同治理
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总体,它包括水资源、空气、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土壤资源等。一个环境的形成受多种资源因素的影响,它们以复合式的方式呈现。如果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环境因素呈现的方式就是良性的;反之,就是不良性的,此时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1环境冲突的问题及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风险社会理论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贝克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呈良性的方式发展,就意味着资源分配比较合理。社会呈良性发展时,公众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开展劳动生产活动,此时社会环境有序,经济能迅速发展;当环境呈现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时,公众内心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安感,社会矛盾冲突将会随时会激化,经济的发展方向则呈现盲目性。环境冲突是风险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当环境因素呈现不良性时,社会风险便会形成。如果一个社会已经变成了风险社会,就要尝试从环境因素去探讨让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从改良环境因素的角度着手改变当前的社会,令社会呈良性的方式发展。
2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表现形式
2.1环境资源冲突
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缘故,因此实际上人均资源的占有量是很少的。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的问题。比如据2015年数据统计,我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至今不足50平方公里;我国西部地区,陕西关中一带有数万个池塘已自然消失。因为我国未能做好环境保护,所以带来生态环境失调的问题,造成大量水资源消失。水资源是开展农业资源的重要资源,我国水资源消失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带来各类旱涝灾害。当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呈现,其中经济收入分配的冲突是比较严重的。
2.2环境分配冲突
环境分配的冲突,是指自然环境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正,带来的社会冲突。当前较为明显的环境分配冲突问题在癌症村扩散的问题上呈现。癌症村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合理,因此造成某片区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该片区域生活的民众饮受了受污染的水、吃了受污染的土壤生产的食物、呼汲了受到污染的空气,染上了给生命带来严重威胁的癌症疾病。在受到污染的区域中,所有居住在该地的民众几乎都会感染癌症疾病,并且癌症感染的范围还会继续扩散。我国2013年官文文件正式承认有癌症村的存在,非官方的资源统计,认为中国的癌症村约达五百多个。癌症村的出现,是因为城市城污染的物品集中排放到某片区域产生的,因为我国以经济发展未中心,不愿意花费太多成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所以癌症村出现。癌症村的出现展现出环境治理的不公正。当癌症村出现,民众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社会暴力事件就会频出,我国司法体系会受到挑战。
2.3环境管理冲突
在环境资源紧张、环境分配不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政府部门未能做好环境管理工作,便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比如,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了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部分不法商人借机制造谣言,蛊惑民众大量购盐。2011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民区的民众开始疯狂抢购食盐,大量商场、商店的食盐被一抢而空。商人开始抬高食盐价格,从中获利。2011年3月17号我国发改委紧急通知平息谣言,直至数日以后,各地区的抢盐风波才平息下来。该问题就是民众不信任地方政府能够做好环境治理工作,能给他们带来安全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问题。
3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因素分析
从前文所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环境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环境,环境的冲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问题。环境问题给予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民族的生死存亡深远的影响。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到,因为我国政府未能做好社会运营及管理工作,未能解决好当前我国环境冲突的问题,所以使环境冲突的问题演变成风险社会的问题,而我国政府未能做好以上的工作是由于我国政府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缘故。第一,当前我国的政府未能从宏观的角度做好环境资源统筹。我国政府长期应用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造成了我国环境资源紧张的问题。第二,我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失衡的问题。当前我国资源主要握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部门手中,如果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部门不听取其他社会成员的呼吁,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第三,我国的司法体系存在弱势化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及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法制体系比较薄弱,法制的执行力不足。当民众不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民众便会以暴戾的态度对待社会,应用破会社会秩序、破法法律的方法提出诉求,造成社会冲突问题。
4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协同治理对策
4.1以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规划经济发展路线
循环经济的路线,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循环的利用可再生的资源,以此发展经济的思路。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应用该种方法发展经济。比如以林业发展为例,过去我国的利业发展思路为砍伐树林,发展林木产业。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在保护林木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林业副产品资源、利用林业养殖动物、利用林业空余的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等。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林木可以成为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动物可为林木生长及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树木可提供果实资源及菌类资源等。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既可恢复自然环境,又可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
4.2从政治的角度考量,重新分析社会资源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描述的就是资源分配不平衡会造成社会风险。当前我国政府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把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减少扶植国有企业,让国有企业自行迎接社会的挑战;减少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影响,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加大政府对社会的支出,减少对社会个体及民营企业的干扰。应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方法可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
4.3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拓宽民众诉讼的渠道
十以来,主席强调了要用依法制国的方法维护社会秩序的问题。当前依法制国的重点在于约束党及国家的干部。只有党及国家干部带头遵守我国的法律,才能取得“上行下效”的效果。在法律体系公正的前提下,我国一方面要拓宽民众诉讼的渠道,加强民众对法律的信心;一方面要做好社会道德风尚健设,稳定民心,降低社会风险。
5总结
环境冲突如果未能迅速解决,就会造成社会风险,当社会风险持续积累以后,风险社会便会形成。本次研究从风险社会形成的角度说明了我国环境冲突的表现、环境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要从减少环境冲突这一角度着手,减少社会风险存在的协同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柯红波.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构建的环境分析[J].行政论坛.2013(03)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2
关键词:灯塔公司;应收账款;风险预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72-02
前言
灯塔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安装、维修于一体的高品质铁路照明设备产品国内知名企业,拥有多项专利品牌。1995年9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9月14日变更为中铁六局集团北京中铁信达经贸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灯塔公司从整体上讲,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原有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已不能够满足现在业内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应收账款管控上的不力,已严重地束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绩效。
一、灯塔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分析
(一)应收账款的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重组前的灯塔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体系,由经理委派经营部门自己信赖的经营人员以编制债权合同台账的形式管理。由于涉及管理的人员面很窄,相关信息也不公开,使得一方面,经营人员在统计债权情况时容易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管理容易被个别利益集体所操纵做出与企业利益相悖的决策而不受监管。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灯塔公司重组以后,由于公司原主要管理层的撤换及离职,灯塔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陷入困境。由于相关债权资料不完整,同时少数了解债权情况的经营人员离职,使得大量债权关系,包括债权金额并不能完全确定,对灯塔公司遗留债权的管理造成极大困难。而重组后的灯塔公司又不能很快形成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没有负责应收账款管理的主管领导及核心部门,新形成的应收账款管理状况依然不佳。
(二)企业文化磨合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灯塔公司重组后仍保留了一大批原公司的老职工,这部分职工在灯塔公司工作多年,做事勤奋努力,但文化程度大多不高,缺乏制度化管理素养,管理随意性较强。他们对公司各方面的制度改革有所怀疑,甚至心存抵触,有些人则是创新力和责任心不够,不愿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要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及心态绝非易事。同时,灯塔公司的控股公司主业以旅服行业为主,管理风格与从组前灯塔公司差异较大,很多管理方式在灯塔公司难以推行,造成目前的管理混乱状况。这样的文化冲突给企业人力、物力上造成极大消耗。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困难局面
灯塔公司由于没有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体系,致使大量的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大部分产品项目资金回款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而企业内部囤积的存货及垫资料款所占资金比重日渐增大,导致公司现金流短缺,每月资金计划工作被动。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比利润更为重要,因资金链吃紧走向破产边缘的企业比比皆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健康与否,对灯塔公司可持续发展将是巨大的考验。
(四)灯塔公司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薄弱
财务部已建立基本的会计核算制度,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由于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部门与销售及经营等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及数据与实际有出入等现象,财务监控作用失效。销售人员为保证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企业未对这部分应收账款采取有效措施并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恶性循环。同时缺乏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对各项应收账款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后续的跟进和督导工作。
二、应收账款及资金回收风险预警制度的设计
(一)风险预警为导向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设计理念
建立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管理制度是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企业性质、应收账款的发生时间、应收账款的性质进行综合分析后,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账款按不同的时间段划分并做出风险识别预警标识,根据不同的预警标识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风险预警的目的是尽早地使企业应收账款变现并消除坏账风险,加快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偿债能力,减少坏账损失及清收成本等[1]。应收账款风险预警实行两级管理,上级公司双清办是应收账款预警的归口管理部门,灯塔公司要在上级公司双清办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应收账款的分类及预警的范围
(1)应收账款的分类:1)按应收账款性质分为应收工程款、应收销货款、应收质量保证金;2)按应收账款主体性质分为集团公司内部单位、工总系统内单位、铁路局及所属单位、中国铁建系统内单位、神华集团系统内单位、其他单位、个人;3)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分为一年以内、一年至一年半以内、一年半以上。(2)应收账款的预警范围。以经营合同为基础形成的所有应收账款以及零星销售所形成的应收账款,暂不包括物业出租等非主营业务形成的应收账款。
对于在预收账款科目中核算的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备料款或工程款,要视同应收账款纳入预警管理。
(三)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的方法
应收账款预警划分,依据企业签订的经营合同,按应收账款的性质、合同主体和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时间或合同的签订时间分三个等级进行预警。
对于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要按合同签订主体即业主单位性质建立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管理台账。对于应收账款包括应收销货款、应收工程款、应收质量保证金、预收备料款或工程款等进行预警级别的划分[2]。下文以预收账款包括预收备料款和预收工程款预警级别的划分为例阐述如何进行预警级别划分。
(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收取的预收备料款或预收工程款,属于正常的清收范围,标示为A级预警级别。(2)超过合同规定的收款时间15日之内属于重点清收范围,标示为标示为B级预警级别。(3)超过合同规定的收款时间15日以上属于非正常清收范围,标示为C级预警级别。
(四)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的跟进及后续解决措施
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预警解决措施:(1)A级预警:由各单位负责清收。每月初由各单位负责A级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制定清收计划,落实责任人进行清收,同时将清收计划报公司清欠办。(2)B级预警:由各单位负责,公司清欠办督办。每月初由各单位对B级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责任人的催收情况进行说明,制定清收措施,确定回收时间,组织清收,同时将清收计划报公司清欠办。(3)C级预警:由公司清欠办负责组织清收。每月初由公司清欠办组织公司法律人员和相关单位对C级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进行分析,制定清收计划和措施报公司批准后实施。
对集团公司范围内到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要及时办理签认并纳入集团公司对账平台,对超过一年仍未收回的要按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向对方收取利息。同时要和对方单位会同集团公司寻求内部解决。
对工总范围内单位到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要及时办理签认,尽量纳入工总系统的对账平台,对超过一年仍未收回的要会同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依照工总相关办法解决。
对铁路局及所属单位、中国铁建系统内单位、神华集团系统内单位、其他单位和个人到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要及时办理签认,对超过一年仍未收回的采取法律等手段进行清收。
每年末,各单位要组织对应收账款、应收质保金进行对账并办理签认,确保每笔应收账款在法律讼诉时效内。
对大额应收账款在指定催收责任人的同时,各单位要落实主管领导负责。
预收账款预警解决措施:对合同中明确规定有预收备料款、预收工程款的要严格按合同执行。
(1)A级预警即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自收到预收款之日起由各单位按合同要求备料并安排生产。(2)B级C级预警即未按合同规定时间支付预收款,单位暂不安排备料生产,合同管理部门通知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催收,待预收款到账后再按合同要求备料并安排生产。
对集团公司范围内单位、工总范围内单位超过预收款期限未收到备料款的由合同管理部门提请主管领导是否履行合同,同时通知业务员进行催收。
结论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风险是阻碍中国企业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做好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是企业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灯塔公司为例,主要阐述如何设计应收账款及资金回收风险预警制度,旨在为其他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提高借鉴参考,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3
关键词:经理人;道德风险;董事会制度;制度设计
一、引言
公司治理的概念源自美国,主要着眼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制衡关系,以解决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会对股东利益侵占的问题。对经理人实施有效监督和制约,确保经理人行为合乎股东利益成为公司治理概念的核心内容。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解决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会对股东利益侵占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即股权结构设计,公司章程设计,经理人约束机制设计和股权激励设计。董事会制度是经理人约束机制的核心制度,不仅如此,股权结构、公司章程、股权激励三者作用的有效发挥都必然依托董事会制度的有效发挥。
董事会制度对于企业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中发挥这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董事会,“制度管人”只能是空谈。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约束机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是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所在,各国公司法都赋予董事会对公司的委任托管责任,董事会承担着聘用经理人、监督经理人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等重大责任。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董事会基本上没有对公司进行有效地领导和控制,更多的时候董事会会成为一种摆设,为了应付法律的要求而设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困境呢?
二、董事会制度的出现与实质
从世界范围来看,董事会制度是伴随企业形态的发展,自发生长出来,又不断进化成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核心,即董事会制度是内部生长、市场选择的结果。
世界上最早的企业形式是业主制和合伙制,其主要特点就是出资人要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的偿还责任。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可能做大,而且出资人既当老板又当经理人,这个时候不需要董事会制度。随着公司制的出现,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的时代来临。有限责任是企业发展史是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使得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可能,使得现代化资本市场得以建立。对企业投资人来讲,有限责任带来三点好处:一是可以多元化投资,实现最优的风险决策。二是扩宽了融资渠道并且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做大的可能性。三是促进了人力资本专业化、纵深地发展。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有限责任给公司制企业带来了如下麻烦的问题:一降低了分散投资的风险,但缺乏必要的约束,会刺激股东过度的冒险行为,以“有限的损失”博取“近似无限”的利益,甚至成为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或债权人利益的工具。二有限责任在促进职业经理人出现的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
公司制企业中,法律上“董事”的引入,就是为了在提供有限责任的同时,设立一个追究“无限”责任的通道[1]。在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在公司所有者和公司控制人之间充当着杠杆的支点,把提供资本的股东和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经理人连接起来。董事会是有权利管理公司的少数群体与广大、分散、相对没权力、只希望看到公司经营良好的群体的交叠部分[2]。
因此,董事会对于股东和经理人两股力量的协调和平衡的效力和效率,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董事会治理的最佳效果是,在保证股东资产不被经理人侵害的前提下,能够使得股东愿意继续投资,经理人愿意替股东努力工作。董事会制度的实质是进一步扩宽了拥有财务资本的股东和拥有人力资本的经理人这间的合作边界,在抑制了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之后,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本专业化纵深的发展,同时也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经理人提供一个舞台。
三、董事会制度的目的与实现
董事会是股东以信任为基础,由股东会选举出来的常设机构,主要对所有股东负责,但同时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样的董事会可以将社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结合起来,协调企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并最有效的对关系进行控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董事会就需要履行基本的职责,即决策和监控:帮助企业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尽可能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要监控经理人,防止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
美国董事会制度经历了内部董事为主、外部(独立)董事为主以及委员会制度三个阶段[3],演变的三个阶段,实质上是追求实现董事会的最理想的状态。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历经200年的演化,到了委员会制度阶段,董事会制度已经很完美了,不可能再有大的变化了,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董事会实施起来不太如人意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董事会的成员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贪欲,当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是,即使是家境殷实的独立董事也容易被收买;其次,董事会高效运作取决于外部董事参与企业的程度,但是由于外部董事缺乏真正参与了解企业的时间,就导致对企业信息了解的缺乏,因此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在现实中建立理想的董事会很困难,但是其有效性不容忽视,为了实现董事会制度的目的,必须搞清楚董事会包括哪些类型,其构成结构是什么,高效的董事会应该管哪些事情?
四、董事会的类型与构成
根据董事会对决策和监督这两个职责的完成情况,可以把现实中的董事会分成5种类型,即处于被动地位、易被大股东或管理层收买的橡皮图章董事会和乡村俱乐部董事会、争权夺利的股东代表型董事会、基本尽职型的管理型董事会、有效决策的治理型董事会。一般的企业建议先建立一个股东代表型的董事会,股东们组建熟悉董事会制度的运作规律,上市后,将董事会演变为管理型董事会,上市一段时间后,股权不再集中,而且公司的各种管理制度也比较规范了,这是就必须将管理型董事会演变为治理型董事会。
构建一个高效的董事会,内部董事、非独立的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一个都不能少,内部董事和非独立外部董事作为劳方的代表,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桥梁,能够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加科学、易于执行。与此同时,独立董事的数量必须是多数的,可以以更独立、自由、专业的角度参与公司决策。证监会要求自2003年开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数要占三分之一。一般来说,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可以确保董事会有效的行使其决策和监督的职责,并促使管理层对股东负责,以保证治理的公平和效率。
对于内部人员,管理层中有3个人可以做内部董事,首先是CEO,CEO是企业和董事会的桥梁,他不参加董事会,谁向外部董事传达、解释和说明战略方向?谁来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其次是CFO,金融运作和财务监控是董事会经常而重要的议题,CFO是财务报表质量和财务控制的负责人,因而也是董事会成员。最后,国际惯例中,COO也要进董事会,但我国COO比较少,和传统企业中的常务副总的职位很像。
董事会制度中, 董事长是否兼任CE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董事长的独立性。董事会是否兼任CEO,被称为领导权结构。在美国,90%的大公司的董事长兼任CEO,但为了防止个人权力过大,增设了一名独立董事担任“首席董事”,以起到监督的作用[3]。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基本是分任的,而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兼任的[4]。建议如果董事长和CEO不是同一人,那么最好董事长不是内部人,因为CEO是内部管理层,若董事长也是内部人,矛盾容易激烈。如果董事长兼任CEO,最好有类似美国首席董事的分权机制。
五、董事会的核心工作内容
董事会最基本的职责是决策和监督,但一些涉及股东切身利益的决策权在股东大会,其他的权力股东都委托给了董事会,但是,董事会也并没有把所有权力都留在自己手里,而是,将大部分权力赋予了经理人,董事会只保留了关键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具体来说董事会核心的工作内容有:第一,董事会要关注并参与公司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交叉点,战略管理是董事会的基本职责,也是管理层的基本职责。董事会要和管理层配合,有所分工,相得益彰。第二,负责选择、监督和激励经理人。选择监督和激励管理层是任何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会要尽可能为公司聘用合适的CEO,并且,必须是董事会负责CEO的选择和聘用、有合理的聘用的批准。同时,一定要对CEO进行考核,为CEO和管理层制定和业绩挂钩的激励计划,即非常重要的股权激励制度。重视和落实CEO和管理层的继任和解聘计划。第三,董事会要确保公司的财务安全和信息披露真实,财务安全对一个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监督和风险监控是董事会监督职能中的核心。通过评价公司财务结果,监控公司财务预算控制系统的运作,检查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CEO和管理层有一定的财务审批权,但是在诸如投融资问题上管理层只有建议权。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应该对公开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负责。第四。关心公司的资本运作;关于公司的资本投资项目选择、融资方案选择、并购重组方案等资本运作活动,具体的提议都要呈送给董事会批准。
六、结论与启示
公司治理的体系中,法律有效保护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主张和利益诉求通过股东大会得到保护;股东能有效控制董事会,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董事会代表其选拔、监督和激励经理人;信息披露制度直接解决控股股东、小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股东的决策提供真实的信息;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是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司控制权市场则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直接的威慑。其中,董事会制度之间选择、聘任和解雇经理人,并直接决定经理人的报酬,董事会对经理人的监督和威慑是最直接的,而且效果也是最好的,信息披露制度、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作用要真正的发挥,也同样依赖董事会的高效运作。本文从经理人道德风险防范视角出发,通过董事会制度的产生的演绎,董事会实质目的分析,按照董事会类型、结构、核心工作内容三个层次,探究如何掌握董事会制度设计的逻辑和方法。
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企业家理论和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构成,但同时契约理论、合作预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认也对公司理论做出各自的诠释。结合各种理论及以上分析,在设计具体的董事会制度设计时以下三个对等统一是基本原则:首先,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等统一。剩余索取权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收入,是对未来不确定性承担风险而带来的可能收益。剩余控制权是合同中无法事前规定的、对企业资产和经济活动的指挥权。享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应该拥有最终的剩余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经理人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这种对等非常重要。其次,风险和收益的对等统一。在企业利益分配中,承担多大的风险,就应享有相应的收益;同样,享有多大的收益,就应该承担相应的风险。最后,激励和约束的对等统一。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可能单独取得好的效果。约束机制强调对经理人的监控和制约,激励机制强调的是股权激励。只有牢牢把握住以上原则,才能构建更高效的董事会制度,使其跟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仲继银. 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1.
[2] [美]罗伯特・豪克斯,尼尔・米诺.高管商学院:公司治理[M].李维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06.
[3] 李向阳. 美日德企业资本结构的比较[J].世界经济,1995,(2).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4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强调运用新的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 (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 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各国的社会。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5
关键词:社会风险;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构建
一、 问题提出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理论。1986年,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中作出人类已经步入风险社会的判断,认为“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一个我们前所未有的程度”。之后,随着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英国的疯牛病、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 蔓延,以及全球性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接踵而至,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性风险社会已经来临。由此,风险、风险社会及社会风险管理成为全球性的热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且有日益加剧之势,可谓社会风险无处不在。这些风险不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引起了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以及对消除社会风险的科学方法知之甚少,当前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工作还相对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社会风险发展的态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国必须重视社会风险管理问题,逐步树立社会上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以最大限度的化解社会风险,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二、 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
社会风险管理是社会风险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主导),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关注社会风险的前因后果为重点,系统、综合、动态地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社会风险,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社会损失发生,或者通过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社会损失,避免风险事件的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一是通过科学发展和社会建设来消除引发社会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防止或避免社会风险的发生,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社会风险识别和评估水平。及时发现风险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对爆发社会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社会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三是通过建立社会风险应急预案和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为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设置有效的“防火墙”。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就能及时依法启动应急预案,从容应对,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事件扩大,防止事件升级和失控,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风险造成的损失。四是善后处理。在事件结束后,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评估,对受灾、受害的群众进行救济、补偿、赔偿和创伤抚平,对社会风险管理的得失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三、 我国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的建议
社会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从风险的源头上管理风险,减小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社会风险管理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即预警管理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管理机制。
(一) 建立预警评估机制,防患于未然
由于社会风险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所以需要建立一个预警机制,以及时发现社会风险。这个预防系统要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在内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快速的反应,提高危机监测效果,从而减少社会危机带来的损失,消除危机监测不连续所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另外,要建立一个评估机制,鼓励采用多种社会风险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和评估,加强对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及时准确地搜集社会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并保证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有关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正确判断社会风险的预警警级,及时做出正确和科学的社会风险预防、规避和应对决策。
(二)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社会风险管理的运行
社会风险的管理决策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宗旨,在科学的风险识别、衡量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出处置社会风险的方案的一系列活动。决策是整个社会风险管理的核心,社会风险管理决策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第一,信息决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了解和识别各种风险的存在、风险的性质,并且估计风险的危害程度或风险的大小。第二,风险处理方案的计划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客观存在的社会风险,拟定若干风险处理方案。第三,方案选择过程,根据社会风险管理决策的目标和原则,比较已经拟定的风险方案,运用一定的决策手段选择某一个最佳处理方案或某几个风险方案的最佳组合。风险管理决策的做出是为决策的执行做准备条件的,能否达到预期的社会风险管理目标关键取决于决策的执行。因此,要认真执行风险管理决策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保证实现社会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三) 建立善后管理机制,将风险的后续影响降至最低
善后处理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别和级别,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对风险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善后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其一,损失评估。损失评估是恢复的前提,也是获取政府或其他援助的依据。这些损失,大致包括各种设施在内的物质损失、人员伤亡、环境损失等。其二,补偿赔偿。主要是对利益受损者作出补偿和赔偿。其三,恢复重建。对受损地方予以恢复重建,以安抚人心。其四,心理疏导。针对风险事件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处于应激状态的公众心理进行适时、正确的疏导和控制,协助人们适应与渡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以减少心理危机和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其五,管理评估。主要是对管理预案、应急管理以及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各项措施进行反思,力求提高管理水平。其六,责任追究。对在风险事件中有失职和渎职行为的责任人予以追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晓茹. “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构: 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Z]. 中国贵州贵阳: 20113.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6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风险管理环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65-01
引言
在国外,最早提出“风险社会”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他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开门见山的指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一文中,贝克提出“生态、金融、军事、、生化和信息等方面的各种风险,在我们当今世界里以一种压倒性的方式存在着”。由此可见,“风险社会”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专门针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土地征收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管理,从而避免社会稳定风险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全文介绍了土地征收流程的阶段划分,分析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最后引入实例对该模型加以论证。
1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
1.1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 社会稳定风险是指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原因,危及到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从而可能引起人民不满,引发,造成社会动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健康发展构成威胁的潜在性因素。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即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指在土地的征收过程中,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益造到侵犯而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失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得不到保障时,引起失地农民的不满,而可能采取群体上访、与政府对抗、聚众游行等措施,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社会和谐的潜在风险因素。
1.2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特点。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除了具备一般风险的特点之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快速扩散性。隐蔽性指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难以发现、难以判断;复杂性指引发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快速扩散性指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一旦爆发,短时间内会引发大量农民参与其中。
1.3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分类。 社会风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是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风险并列的;广义的社会风险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类子系统。社会风险最大的危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结合土地征收项目自身的特点,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可以把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可以分为四个子风险为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其他风险。
2实证研究
3.1案例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某区某批次项目需征收集体土地18.0601公顷,其中耕地1.6970公顷,果园14.9358公顷,其他农用地0.2581公顷,建设用地0.6320公顷,未利用地0.5372公顷。涉及村组1个,该村总人口976人,其中劳动力488人。征地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农,人均年收入5825元。
3.2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详细整理并分析从当地农民调查到的资料以及从当地国土局、局、街道办事处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邀请相关的土地征收工作人员、土地估价专家、村民代表等,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风险识别,最终确定了该项目的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子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其他风险。其中经济风险包括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较低、征地补偿资金未落实、社会保障资金未落实、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自然风险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污染、项目建成后可能会污染当地水源;政策风险包括政府公告宣传不到位、征地行为不规范;其他风险包括异地安置导致农民生活不便、该村村组存在内部矛盾。
3.3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结论
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动态管理模型,对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客观的判别风险等级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或者避免该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研究了:
4.1对土地征收项目流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定义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对其特点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
4.2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土地征收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识别,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法、等风险图法,求取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