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人文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1
莫干山中心学校地处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绿树成荫。学校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可见,竹文化蕴涵着厚实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学校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着竹蕴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学习和体会着竹之精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一则校训,蕴育学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学校历史源远流长,1932年6月1日(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学建校,12月教学楼落成。黄郛先生创立学校时提出了“勤、俭、忠、慎”的校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得到较好的结合。
学校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倡导“勤奋”“节俭”“忠诚”“慎行”。同时依托地处“竹海之乡”的独特乡土资源,积极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出了“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号召莘莘学子以简朴的生活磨炼自己,宽容厚重,慎思笃行。激励广大师生像翠竹一样,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让“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并茁壮成长。
二、两个元素,构建学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学校依托地处“竹海之乡”得天独厚的地域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内涵之元素特点,美化、亮化和诗化学校环境,扎实地推进竹文化建设。
1. 竹形元素,扮靓校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处处体现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进莫干山中心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长廊,行走其中,既能领略莫干山的风采,又能感受到竹文化的魅力;匠心独具的“校园微型竹博园”,徜徉其中,增长新知;精致的“竹制品工艺室”彰显了竹之神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2. 竹德元素,净化心灵
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学校将此“七德”镌刻在大理石上布置于校园中,形成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构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进而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观、可感。师生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三、三项载体,培育学校“竹文化”之林
学校围绕竹文化,构建以学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创造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育体系,让全体师生参与各种各样“竹文化”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接受“竹文化”的熏染,并将其渗透于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及做事之中,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竹文化”品位
为深化竹文化的建设,传承前期竹文化的教育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竹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借鉴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依托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建设等方面产生更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2. 以教材开发为载体,打造“竹文化”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原则,在分析学校外内部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统一。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家乡的竹子,熟知家乡的人文风俗,学校组织编写了《我的家乡莫干山》《学生竹艺制作》《竹之韵》等系列校本教材。既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教学手段,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3. 以活动展开为载体,丰富“竹文化”校园生活
竹文化既是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精神的一种传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文化,不断引领学生感受竹之精神品质,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知我莫干行
学校结合湖州市南太湖小导游活动,深入挖掘名山文化,以“知我莫干、爱我莫干、护我莫干、兴我莫干”为活动理念,开展访名山古屋、探名人踪迹、唱名优特产和颂民俗民风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2)我的竹校园
学校通过“竹文化”长廊、校园微型竹博园和体育文化长廊等布景,让学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历史神韵和资源概况,引导学生认识到竹子是学校精神的象征,要求每个学生学习翠竹品质,并自觉内化成道德的力量、学习的动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3)悦动竹竿舞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还自编自创了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在竹竿开合的瞬间,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现在,竹竿舞已成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调动了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综合的发展。
(4)竹在课堂
学校以竹文化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科学学科中认识竹子的种类及生长特性;在语文学科中抒写竹之精神,感悟竹之品格;在美术学科中描绘竹子,领悟竹之魅力;在音乐学科中轻吟浅唱竹之歌,陶冶情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竹艺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识竹、写竹、画竹、咏竹和竹艺作品的制作中品味到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以及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最终,竹子那“立根、坚韧和虚心”的品性深深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5)竹艺初体验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先后开设了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一些竹编、竹刻和竹烙的技巧,并能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例如竹快板、竹笔筒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竹制工艺品“三个和尚”还获得了县中学生科技小制作的一等奖。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学校营造出了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学生用行动展示了“亮节向上”的人文追求,并为“亮节向上”的学校文化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文化;让师生在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营造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2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0引言
新时期下我国对校园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的和谐环境也逐渐成为校园软实力的象征,为了改善校园中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道德等人文素质也要有所关注,完整的人格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养与和谐校园
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素质,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体现世界上普遍认可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就是我们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人文素质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状态下的综合素养,对于宏观的民族精神来说就是,它就代表着民族文化,体现在其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对于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是指对学生个人的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影响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它专注于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内应外顺、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安定有序的校园存在和发展状态。和谐的校园是积极的校园文化的体校,它体现着学校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就是体现和谐校园的一个小例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融洽,针对教学和学校管理,制定合理的人文教育计划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难度的。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发展和谐校园最基础的方法还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每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对于整个学校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积极地促进着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对学校的认识度,良好的学风建设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谐的校园也促进着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积极情绪也会带动老师更加努力的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带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2人文素养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2.1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现代校园教育的一大缺陷,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其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其与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共同进行课程的安排,在增长个人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得到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丰富、完美的发展。
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健全的人格,将不能够称之为人才,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沟通、心理、交际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丰满积极的人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础的条件,再次基础上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积极事物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校园、工作中都会体现自己的优势,他们乐观积极,对他人更加关心,更能吃苦耐劳,对工作学习更有热情,道德品质高,有团队精神,能够更好的完成应该做的任务。
2.2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校的工作
人文教育收益者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在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可以更加和谐的完成管理和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良性循环下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谐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其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只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在准则和规范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现代的人文教育过程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现代实际国情进行分析,重造人格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现实,对自己有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社会有客观的洞察,对责任有足够的敏感性,这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优秀的人类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从内在进行完全的改变,有魅力的人格对周围的人也有积极的影响,对整个校园的和谐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具有同样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谐发展。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针对现代国内一些较难管理的学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正常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学校,例如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塑成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人文思想教学的缺失是很严重的,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学方式,管理上的困难可以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损失,工作量也会加大,所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提高其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理应受到与技能教育相同的待遇,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犯错后的批评教育也有正确的认识,有错就改的态度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成果,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变的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本身来说,提高其整体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社会对人文素质较高者的认可度也较高,这就要求国家楚天相关政策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其更加顺利的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丰厚了,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之中,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在所在。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挑战与对策[M].泰山出版社,2009.
[2]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25).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3
1.让生活化来丰实班级文化。
我们班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在快乐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活动板。活动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设计了百花园、班长寄语、俱乐部、小小科学家、成长在线等专栏。在教师的引导下,班长在寄语中写到:勤奋团结、守纪整洁,孩子们用这些语句激励和鞭策着自己的言行。在成长在线专栏里,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工艺品贴上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俱乐部更是学生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所创办和主持的歌曲沙龙、课本剧表演、语言艺术节目、小小论坛等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挖掘了学生更大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班级中,学生们有着参与班级生活的火热激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乐于表达。
2.让自立化来呵护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也是学校中的个体,其内在精神会冲破形式而外溢,教育者要自觉寻求这种精神文化的自立自主。
(1)教育者自立。我在班级管理中将班级公共环境分包到学生个体,让学生对环境有一种主体的支配感。环境因主体支配感而被学生赋予了个人的情感生命,学生像爱惜自己一样珍惜环境,成了一种有力的教育形式。
(2)被教育者自主。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人,学生只有获得真正的自主,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教育者要重视与学生以心换心,精心呵护与学生结成的良师益友关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和活动。教师与学生达到了自立,那么班级文化便显露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3.让个性化来创新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尽情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班级要有自己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我们班学生自己主持的“班级之窗”,每天展示着班级中优秀人物和动人故事。长期以来,学生们精心装饰着自己的心灵之窗,丰富的内容让人体验到这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其他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午带孩子们散步的时候,他们会随着老师的谈话,主动去探索周围的变化着的大千世界。正是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经验,使科学启蒙教育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文学表演使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提高
文学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如言语、动作、手势等,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活动形式。文学表演活动实质上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戏剧活动,它以文艺作品为内容,以幼儿扮演作品中人物为表演手段,通过表演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文艺作品的情感。它更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的一种捷径和好方法。
小班表演活动“拔萝卜”,单纯和小朋友讲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幼儿是听不进的。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加工,再表演,慢慢地幼儿在表演中懂得一个人是拔不动萝卜的,一个人再加一个人,许多人在一起就能够把萝卜拔起来了。幼儿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反复体会到了大家在一起,能够做一个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老师稍加点拨,幼儿很快就能够理解团结才能力量大的道理。这个道理有了表演做基础,一点也不显得深奥,反而是小班幼儿都能理解的。
五.在语言活动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4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5-02
高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决定高校竞争力和兴衰的根本所在,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包含一所学校多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由学生自主创立的伯牙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领头军,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伯牙艺术团开辟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新基地,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平台。
一、伯牙艺术团的基本定位与特色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伯牙艺术团是由学生自筹资金运作的校园组织团体,成立于2007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7年来,伯牙艺术团在学院党团组织的引导下,紧扣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伯牙艺术团把发展思路定位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艺术、文化、创新、实践等各领域全面开拓,通过校园精品活动开展、校外特色社会实践拓展、模拟公司化运营的校园文化传媒创业基地建设等,积极打造好校园文化平台,以大学生综合发展为己任,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氛围。
二、伯牙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载体,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1.伯牙艺术团的起步是加强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社团成立的初期总是会经历一些困难,如经验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这就对我们社团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牙艺术团在成立初期并没有齐全的硬件设施,没有大的规模。成立后,团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团内基金怎么筹集?众所周知,没有钱怎么办事?骨干成员不知道该如何去运作,究竟是要向现实环境低头,还是继续埋首持续梦想?于是成立初期在几名团内骨干成员带动下通过回收可利用垃圾,变卖换钱。这些举动感染了团内其他成员,后来纷纷捐钱,充当团费,解决了团内的基本基金。
2.伯牙艺术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育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当前我国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途径加强社团的发展,促进学生社团发挥自身应有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2009年日照市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由伯牙艺术团组建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创业团队所申请的“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业项目荣获唯一一项一等奖,自此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拉开序幕。本创业项目主要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搭建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平台,进行传媒推广、演出策划、品牌推介及各类庆典活动,租赁音响设备、服装等。
创办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重点在于业务、经营场所、经营手法的创新,这也是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与众不同之处。伯牙人不但向市场推出各项传媒服务,而且也为那些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驻日高校乃至周边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实践和可操作的文化传媒平台。
伯牙人将伯牙校园文化传媒投入商业运作,但并不以盈利的多少作为唯一目的。伯牙人与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投资人签订合同,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受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提高收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可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经验,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取,伯牙人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办成一个展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的窗口,为其他的大学生创业引领导航。
3.伯牙艺术团更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社团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从开始,大学社团在我国初步成型。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才有了现在大学校园里“百花齐放”的场景。对于文化的传播,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以外,社团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广大的知识青年更好地学习、娱乐、发展。伯牙艺术团创业团队成员认为,校园文化传媒不仅仅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展现,还应该包括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养的塑造,建立一个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阵地的文化书院的想法在伯牙艺术团成员中开始诞生。随后伯牙艺术团自筹资金万余元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文化阵地。
大学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塑造一所高校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突破其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屏障,使大学拥有自己的灵魂和特色。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知之甚乏,缺少足够的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伯牙人做校园文化传媒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展示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伯牙书院的建立也正是在校园创建这样的一个文化阵地,把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伯牙书院得到展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内涵提升。伯牙书院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旨在通过大学生在此的学习充电,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充实大学文化生活。
4.伯牙艺术团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社团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它还指引着广大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去提前适应社会。伯牙艺术团大胆走出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伯牙艺术团走出校园与日照市人民医院、山东锦华建设集团、中国人民71977部队、中铁二十五局大西高铁项目部、大学城兄弟高校曲艺文化组织、日照海曲文化传播公司、日照海元素化妆培训机构等单位及组织团体进行联谊、合作、交流,将校园文化走出校园、推向社会,提升艺术团的社会效应,并得到了相应的社会资金支持。伯牙艺术团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育人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随后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了市场顾问团,负责收集市场动态和趋势信息,进一步了解熟悉市场规则;聘请了一些顾问,给予专业指导;成立了策划部、演出部为合作商量身打造中小型演出。同时还与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伯牙艺术团在日照大学城乃至日照市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行外延扩伸,闯出了一条市场化运营之路。
三、以学生社团建设为基础,开拓校园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新途径
将课堂知识与课余文化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延伸了学习领域,更是为校园生活注入了文化的内涵,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社团的发展,各社团举办的比赛构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与此同时,大家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1.伯牙艺术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伯牙人的不懈努力下,伯牙艺术团打造出了众多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诸如校园相声小品大赛、“蓝天下碧海边”大学生原创文学征集、书画作品交流展览、走进革命老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明修身读书会、“捐一份爱心,留一片书香”大型捐书活动、“回眸经典,百年流行音乐演唱会”、打造校园歌王演唱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大型歌会”等。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同学们搭建了文化艺术平台,为同学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动力,2011年底,伯牙艺术团荣获了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2.伯牙艺术团开辟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伯牙艺术团聘英请贤,先后聘请了高校专家、心理学家、书画家、形象设计顾问、舞美专家、创业导师、音乐艺术专业教师等作为伯牙艺术团的指导团队,为其发展奉献力量。所聘请的专家积极投入艺术团发展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创业发展模式,为大学生做人文素质报告,诠释人文内涵,通过文化熏陶、艺术塑造、创新提领、实践指导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为大学生人生规划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91-02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校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主要形式。具有引领性、教育性、实践性、继承与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
结合CIS理论,笔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三个层面。
1.高校校园理念文化。指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处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包括大学价值观、大学精神、大学气质、大学作风及大学哲学等,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及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训是“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该校训源于主席为学校的题词“工学”。意为“工”与“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追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
2.校园行为文化。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及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既包括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即制度文化,如师生行为规范及高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又包括教学生活以及学生借助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
3.校园视觉文化。指通过视觉的表现力来诠释校园理念和校园精神,使抽象的理念落实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形成一整套象征化、同一化、标准化的符号系统。校园视觉文化在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当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大学名称、大学标志、标准色、校歌、校徽、校旗、宣传标语等基本要素,也包括教学设备、办公用品、师生制服及学校礼品等应用要素。
二、中美高校校园文化比较
1.美国的校园文化
(1)注重个性化的校园文化风格
美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美国100多年前的以农学院为主的“赠地学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传统,积淀起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衣阿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宏伟的大门,甚至没有院墙,有时连街区和校区的界线也很模糊。但那些古老的建筑、挺拔的大树、平整的草坪、知名学者的名言碑刻,多学科自由的学术气氛,激烈的竞争氛围以及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壁画、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对学生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美国各大学都十分注重人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社会学、历史、音乐、绘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
(2)注重培养群体意识
美国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美国人向来以义工精神为傲,孩子从小就学习要为社区和个人作各种义务服务。现在大学的一项新趋势是把义工精神跟正规课程结合,学生们一面当义工,一面拿学分。全美的大学正流行把教室扩展到社区。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社会,人们从小就参与许多互动的活动。美国小孩自小就热衷于大量的课外活动,比如打少棒、参加音乐课程、加入男女童军、参与戏剧制作、到朋友家过夜等,花样繁多。他们无比的主动、投入,而且更显著的是,他们从中发展社交技巧,同时乐在其中。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自以电子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大学校园逐步得到应用以来,信息化就一直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成长过程。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美国大学的重要任务。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
2.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例如在对北京大学革故鼎新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传统,塑造了北大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风格。加之近年来国家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为: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还不够多样,措施、手段还不够落实,效果还不够明显;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大学活跃的学术氛围及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把校园理念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视觉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着力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理念
一所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和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感悟,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卓著声望的熏陶;优美的校园风光和极富人情味(人性化)的管理,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信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同的大学,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从宏观上分析,大学应该拥有独立、包容、和谐、时尚的气质。
首先,大学需要有个性。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周边的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大学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交汇之所,各种意识形态的角力之地,因此大学应培养包容的气质。它展现了现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大学海纳百川、海阔天高的胸襟和风范。没有包容,大学就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生气和活力,思想创新和学术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就不复存在。
再次,大学还应建构和谐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师生和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相和谐的良好局面。
最后,大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具备了“时尚”的大学气质,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生命力旺盛,创新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积极开拓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操守
首先,建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创新校园制度文化。要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并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安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校园文化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其次,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刊,播电视和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硬件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全面地发挥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
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在校园基础设施上狠下工夫,要加大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要努力确保各类设施齐全、先进,为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净化校园自然环境。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稚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确立校园视觉文化统一识别系统。结合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形成独具特色且易于识别的一系列符号,如大学标准字、标准色、标准图形、名称等,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应用以上符号,制作出校标、校徽、宣传标语,日常办公用品,学校礼品,师生参加活动时的服装等,只有做到视觉识别统一化,才有助于大学更好地树立自身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闫金红(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两课教学研究。
校园人文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
一、开发相应的人文课程群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以学科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第二层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是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根据年级不同建立分阶段的教育目标,采取阶梯渐进方式,由浅入深,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医学生以第一层面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以第二层面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会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层面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二、人文课程结构弹性化
在设置课程时,不仅有统一要求的必修课,而且要有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也要安排灵活的人文讲座、专题报告会,并且要有灵活可变的组合课程等。可以适当按“大学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进行整合,以期减少专业课的数量,增强内容的跨度,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形成不同领域的学科课程模块,将人文教育放到与专业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设置灵活可变的组合课程,因职业的内涵不断变化,对技能、技术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组合课程必须是适应社会变化、职业要求而不断弃陈纳新的课程,它必然是灵活可变的,依据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合设置课程。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可供自主选择的人文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使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迸发出来,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技术。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
通过专题研究、专业讲座、技能比赛等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授帽仪式、“5.12”护士节、毕业典礼等,向学生传播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责任感,关爱精神,服务意识等。志愿者活动等也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走进社区、学校、农村,开展如义诊咨询、便民服务、健康调查、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爱与奉献,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四、隐性课程建设是人文精神回归的有效途径
隐性课程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医学院校大学的文化格调和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一是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体现环境育人思想,力求营造功能布局合理,文化格调和品位一流的环境。加强图书馆(人文教育资源库)、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网络中心、运动场馆等教学资源建设,传达一种广博、深邃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二是注重校园的学术环境。学校是知识的研习之地,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自由港湾,教师学术研究中的孜孜以求,教学中对学生的谆淳教诲,学生求索知识、探寻真理的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三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活化剂”,是校园文化中最富有朝气的方面。组织开展人文讲座、演讲、文化沙龙、大学生论坛、阅读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文化艺术活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学生在其中不但可以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人际交往、处理事务和沟通协调等能力,养成责任感、事业心和判断力。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影响。“医学院校的隐性文化中应隐含人文关怀”,把立德育人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和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把人文精神导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化育人心,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一所学校真正活起来。
总而言之,加强人文教育,以人文课程建设为抓手,必须强调在显性课程中挖掘人文教育点,确立人文课程群,做到课程组合弹性化,着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并在隐性课程建设中回归人文精神。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每一个角落,润物于无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一个和谐发展与博雅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