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28-05
1.引言
2007年被甘肃省确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就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了重要批示:“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有一定潜力的产业,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我省有基础、有优势的制造业壮大起来。”2007年年初,甘肃省政府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快振兴甘肃装备制造业的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发展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与提高该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各省市之间所处的位置并不靠前,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而且,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分布极不均衡,区域差异很大。
针对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省内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科技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由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向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发调查表,了解相关信息,力求能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尽绵薄之力。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7份。
2.调查取样的基本情况
2.1 抽样调查人员所在单位分布情况
此次抽样调查的人员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行业。
样本分布情况:高等院校人员占全部被调查者的1%,科研院所人员占全部被调查者的17%,企业人员占全部被调查者的80%,其他行业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人员分布模式属于企业主导型。
依问卷设计,我们大致将被调查的科技人员所属的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占59%)、集体企业(占2%)、民营企业(占12%)、三资企业(占1%)、转制院所(占18%)和其他(占8%)6类。
2.2 抽样调查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
参与抽样调查的科技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49岁以下。其中29岁及以下占21%,30至39岁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45%,40~49岁占26%,50~59岁占7%,60岁以上占1%。
2.3抽样调查人员的学历职称分布情况
参与调查人员的学历与专业职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的人员是最多的,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3%;其次是大专的人数,仅次于大本,占总人数的39%;这两类人群占据被调查人群的绝大部分,高达92%。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取得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群统称高学历人群,取得大本和大专学历人群统称中等学历人群,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统称一般学历人群。根据以上的分布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取得高学历和一般学历的人员比较稀少,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和1%。在高学历的10名人员中,分别有博士研究生2人和硕士研究生8人,各占本次调查人数的1%和2%。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10名高学历人员中,仅有的2名博士研究生并没有如我们所想,取得相应较高的的专业技术职称,而是和1名硕士研究生一并列入了“无职称”的行列;占到高学历人群的30%。余下的7人中有1人为正高级职称,6人为副高级职称。
接下来的就是占据绝大部分人员的中等学历人群。其中,大本学历取得正高级职称4人,是高学历取得该职称人数的4倍;大专学历取得正高级职称人数是高学历获该职称人数的2倍。取得副高级职称的大本学历人员24名,是高学历的4倍;大专学历获该职称5人,仅比该职称的硕士学历少1人。其余的中级、初级职称中,大本、大专学历人员是主要组成部分。
2.4总结分析
首先,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甘肃省,国有企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拥有科技工作者人数占调查总人数将近60%;在其余的企业中,转制院所和民营企业中科技工作者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较之其余企业来讲要大些,以三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最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在甘肃省占主要地位;较之其他类型企业,具有更加稳固的科技创新的人力基础,更有利于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因此,国有企业就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鼓励进行科技创新,作为先行者去带领其他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企业和集体企业,以提高甘肃省企业科技工作者整体的能力,促进科技发展的顺利进行。
其次,从年龄分布上来看,92%的科技人员年龄在49岁以下,其中30~39岁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45%。这说明中青年的科技工作者是省内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说明甘肃省的科技创新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和潜力。所以在加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中青年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从学历与职称分布情况不难看出,获得高职称的往往是那些取得了中等学历的人群,高学历在专业技术职称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被中等学历的人员远远超越了。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可能是缺少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也可能缺乏任其发挥才能的空间。这种现象势必会导致这部分高学历人员对所处的工作环境的不满,情况进一步恶化就会造成人员的严重流失,这对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没有了这些高学历人才的支持,就是失去了人力资源的基础,科技创新发展就难以实现。
3.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的主观意愿及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
3.1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的主观意愿
从对科技创新的主观意愿上看,我们抽样调查的数据是可喜的。如图2至图5所示:
从上面几幅图可以看出: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创新是否感兴趣的议题中,非常感兴趣的人数占42%,比较感兴趣的人数占46%;在是否经常有发现并尝试创新的意愿议题中,有42%的人选择经常有,50%的人有时会有;而在是否愿意为科技创新冒险的议题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83%;这些数据反映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的意愿是好的,并没有因为要冒险而选择放弃这个想法,而是愿意尝试,勇于创新。
3.2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分析
对于企业科技工作者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调查中,科技人员对于自己所处工作环境的自我评价如图6-8所示:
据统计结果,约1/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属单位的软、硬环境比较适于科技创新;还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属单位的软、硬环境一般。51%的被调查者对工作环境比较满意,34%的人感觉一般,15%的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
3.3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对科技创新的主观意愿上看,我们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说是比较乐观的,既然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局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科技工作者自己认为主要、次要的个人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如图9所示:
横坐标的含义:1、缺乏冒险精神,2、不愿意独立思考、过分相信权威,3、缺乏必要的好奇心,4、个人能力不足,5、其他。
1表示把该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数,以此类推,2和3分别表示把某个因素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人数。
由图9可知,5个所列因素中最可能发生的并且是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冒险精神”和“不愿意独立思考”;而“个人能力不足”这一因素较之次要些,但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是科技工作者认为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人因素,那么具体到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又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呢?如图10所示:
横坐标含义:1、领导者创新意识不强,2、组织内部没有创新战略与规划,3、缺乏技术带头人,4、技术创新信息不足,5、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6、没有晋升的空间,7、不能形成大的研发团队,8、组织内部的相关培训不够,9、物质激励跟不上,10、单位内部的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11、其他。
1表示把该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数,以此类推,2和3分别表示把某个因素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人数。
从图10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认为是影响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是“组织内部没有创新战略与规划”,其次“领导者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信息不足”三项也是影响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认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是第二大影响因素。另外,单位内部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培训、相应体系等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除了这两方面以外,文化因素对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如图11所示为影响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文化因素:
1表示把该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数,2表示把某个因素放在第二位的人数。
从图14中可以看出,在相当一部分调查者看来,论资排辈的现象对发展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官本位思想,枪打出头鸟和过度尊重权威也是大多调查者看来较为明显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我们在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去思考和研究的。
3.4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体制
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及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整个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调查中,科技人员对于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体制有下述想法,如图12~15所示:
横坐标含义:1、国家对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2、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很好落实,3、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4、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5、国家对于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落实,6、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完善,7、创新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8、国家科技部门间缺乏沟通机制,政策之间缺少协调,9、设备与信息共享的机制很不完善,10、其他。
1表示把该因素放在第一位的人数,以此类推,2、3、4、5分别表示把某个因素放在第二、
三、四、五位的人数。
从图12~15可以看出,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科技评奖制度对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很一般,甚至有负面的影响。而且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直接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也比较小。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很一般。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图16所示:可以看出突出的一个因素是“国家对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其次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也是影响科技创新不容忽视的因素。
3.5 总结分析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观意愿程度是比较高的,对于工作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实际的创新能力并不强,其中的原因有个人的,有单位的,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科技政策和体制方面的,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个人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培训、讲座、继续教育等方法向科技工作者灌输科技创新的思想,培养其敢于创新的精神。针对单位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与规划,通过选拔技术带头人等来提升整个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科技政策和机制方面的因素,建议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要完善或改进科技政策和机制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加强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体制平台和环境。
4.结束语
科技创新工作者在该省科技进步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因此,营造一个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创业环境,对这些具备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公平完善的业绩评估体系,让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促进战略实施加速进行的重点要素。
因此,甘肃省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国家加大投入、政策优惠的同时,努力改变全省科技投入过低的局面,能够在每年的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重点、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为全省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是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同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应该抓住国家“发展西部”的契机,不断完善甘肃省科技创新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搭乘着“西部大开发”顺风车在科技进步战略的道路上驰骋。
最后,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本次调查未必能涵盖问题的方方面面,只能力求反映科技工作者的一些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作者简介]程维勤,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人事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韩新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总干事、研究员;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2
调查分析显示,由于目前企业发展迅速,造成求职机遇和人才流动的频繁。这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遴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健说,现在是产生机遇的时代,每个人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个好前程是个人的头等大事。因此,既然社会能够提供出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人才流动会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流动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热门行业或职业拥挤或者大量的跨行业跳槽,则都是不正常的离职流动。另外,现今竞争激烈,人才面临的各种压力都非常大,也的确会有人出现“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而“对薪资福利的不满”产生的离职始终都是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离职高发期的两大时段
企业的发展都是长远的建设和规划,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需要时间的。而从此次离职率的调查显示,工作2-3年后的员工人群是离职的第一个高发阶段,而比较新的动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员工人群呈现出第二个易离职的高发时段。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工作2-3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达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过5年则呈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员工离职率达到了16%,特别是在制造业员工离职率则超过了20%,呈明显增长的态势。
本科生离职率偏高,工资是“诱因”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3
这“三座大山”正好折射出公关行业面临的挑战。今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了《2012年中国公共关系业调查报告》。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公关行业2012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2012年的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其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虽与2011年相比,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达到了303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6.5%。而TOP25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也达到了15.5%,接近行业平均增长速度。
调查显示,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除了汽车、快速消费、IT、金融市场份额占据前四位外,旅游、能源、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城市营销等其他市场共占比例也到达近三成(26.6%);制造业比重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增长;通讯、房地产也呈现比重上升趋势;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依然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市场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更加重视公关,它们对公关需求的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但公关公司面临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有些问题仍是行业的老问题,解决起来需要靠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比如,人才问题就是一个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与2011年相比,中国公关市场人才专业化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剧现象。人才频繁流动、无序流动、供需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一直在努力解决:一是呼吁高等院校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公关人才,为公关公司和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二是呼吁遵守行业自律,实施人才有序流动。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 第三方物流 物流联盟
一、前言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蓬勃的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物流服务性质的企业,包括小型货代和专线货运公司,全国不下300万家,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足与战略资源短缺等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区域和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内企业面临着直接和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保持灵活性和高效性,传统的企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推出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重点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外包战略联盟,是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二、我国的制造企业物流现状
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相应速度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仅仅作为是对生产和销售的辅助。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能、跨部门设置、各自为政,同时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以我国的社会物流总成本为例,2004年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为18.6%,2008年为18.3%,几年间下降幅度不大;而美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982年为14.5年,1999年降低9.9%,2007年为10.1%。相比而言,我国的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过高,反应了我国物流成本相对过高,物流运作效率较低。高的物流费用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低下的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往往使得企业无法及时高效地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里面,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进而不能提升企业的利润。
中国仓储协会(2001、2003、2004、2005)从1999年至2005年先后组织了6次全国范围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全国的生产、商贸及物流企业。对工商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较小,外包的物流功能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和市内配送上。美国美智管理顾问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2)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需方企业和供方企业,调查显示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很小,而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物流外包的步伐较快。无论是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还是美国美智管理顾问公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开展的调查都显示了,我国制造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或者说外包物流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进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近期不仅将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规划行业”,还在《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指明方向,制造企业应该注重流程再造,适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其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急待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运作,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联盟
1、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资源依赖学派认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如何有三个标准:一是资源必须是具有价值的,而且是能够被顾客所认可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二是资源具有稀缺性,企业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至少可以使企业获得短期的竞争优势;三是难以模仿性,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和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拥有多少资金、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等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这些资源是否集中于关键的环节或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结合带来各种能力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有形的资源,而且也来自于无形的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一种产品或技术的拥有,而是来自于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企业通过将资源集中于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世界级水平,而所需要的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差不多甚至有所减少,并且还可以省去一些巨额投资。由于基于核心竞争力和相互受益的长期外部关系,企业组织变得更灵活,更具有柔性。
2、第三方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体现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能力。从战略层面上看,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控制能力,主要反应在物流市场占有率、物流市场覆盖率、物流市场应变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等上;二是物流业务创新能力,主要反映在物流技术创新能力、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物流知识管理能力上;三是社会协调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资源,专业物流企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从业务层面上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以及订货履行、自动补货、运输工具的选择、产品组配、进出口等上。
一般制造企业在物流技术、信息系统、运输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往往制约了核心业务的迅速发展,而第三方物流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第三方物流进行操作,与其建立物流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其专业化的物流优势,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原材料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产品的高效运输,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对制造企业员工士气、物流成本、客户满意、系统开发/支持、物流服务水平和供应链整合方面有着积极影响(Lieb,Benze,2004),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和改善顾客的服务水平(Boyson,Corsi and Dresner,et al,1999)。物流外包联盟有利于联盟企业间知识的学习。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外包联盟的组建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物流外包联盟,在组织资源的形式上是以松散型为特征的虚拟企业形式,这就在形式上使得联盟组织赋予企业之间以互相学习的机会,企业各自具有的知识在联盟中进行新的组合和延伸。同时,企业间知识和资源的要素的流动,为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物流联盟在组织平面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发育的环境。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阻碍了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尤其是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使得企业竞争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成长的基础。没有这种基础,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渐渐削弱直至失去。
在物流外包联盟中,应当组建纵向一体化物流联盟,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联盟企业之间应尽量减少物流的中间层次,实现无缝隙连接。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为外包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服务商,为联盟贡献高效、可靠的物流服务。基本服务包括运输工具选择、集运、运输管理、运输支付和仓储;增值服务包括订单、费率谈判、产品回收、提供备件、补库和产品组装。生产商将全部或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则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和产品,开发下游客户和市场。联盟各方可以通过协调、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时了解物流的整体运作状态,调整物流计划,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成本和高服务水平。
四、物流外包联盟成功要素
我国组建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物流联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组建以及运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以及合作过程中的沟通问题。
1、物流外包联盟组建的要素
物流外包联盟的组建必须能够满足以下4个条件才能够存在并稳定:一是联盟企业应在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及文化等方面上相容、相似;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来寻找与本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及文化等方面上相容、相似的企业作为本企业的合作伙伴,尤其要注重双方文化的兼容性;企业文化往往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只有企业文化大体相同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行为上取得一致,才能取得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最佳效果;二是各方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三是合作企业分享联盟带来的收益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四是合作企业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资源,如技术、产品等,并利用这些资源为联盟持续做出贡献。
2、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
物流外包战略联盟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一般而言,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遵循以下的五个步骤(Aghazadeh,2003;Thomas,2003):第一,组成一个代表各个部门的决策小组共同决策是否需要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以及外包那些物流业务,这些部门应包括制造、销售、市场、财务、质量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第二,制定标准和目标,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能够达到的物流服务标准;并选出前10位最符合公司要求的备选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三,精选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出10个备选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后,给每一个候选人发函,信函内容应该包括:公司正在寻求与对方的合作,公司信息,物流需求细节,索求对方公司简介和特长;在收到回函后,通过分析比较,将候选人删减到剩下2-3家;第四,在收到参投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建议要求书后,外包企业应当会见这些候选企业相关负责人,先对候选企业的设施进行考察,再询问他们的服务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的关键点包括:相同的价值观或目标;最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可信赖的管理;互相尊重;双方有合作的意愿。在考虑了上述方面后,决策小组就能够对各个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决定谁最合适了。第五,开始合作,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规范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包括内部交流、外部交流和客户交流。
3、物流外包联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尽管物流外包联盟已经组建,但是成功的物流外包联盟在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运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沟通、磨合等因素导致联盟的破裂,或者实施的绩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是阻碍外包企业的发展,那都是适得其反的(韩臻聪,2003)。因此,在物流外包联盟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和注意的因素以下因素。
(1)注重物流外包联盟运作中的学习
企业的初级阶段联盟往往是资源联盟,由于各自拥有对方不具备的必要资源而结成联盟。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该通过联盟向对方学习尽可能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联盟关系增加内部资源,积极将资源联盟转为能力联盟。
(2)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
在联盟伙伴合作过程中,双方的不信任将会直接导致联盟关系的瓦解。双方应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信任是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前提。如果企业物流联盟伙伴之间相互信任,那么就可以节约甚至避免大量的交易成本。成功的伙伴之间必须具有长期合作的愿景,通过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这将有利于直接激励双方互相寻求合作。
五、结束语
区域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应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基础上,同时在战略联盟的运行中存在一些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不匹配情况,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应当引起注意。本文仅仅对此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Aghazadeh,S:How to Choose an Effec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3(7).
[2] Bask,A.H.:Relationships among TPL providers and members of supply chain--a strategic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1(6).
[3] Lieb.R.C,Benze.B.A.: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the 2003 survey [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4(3).
[4] ThomasA.F:Engineering the 3PL Selection Proc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4).
[5] 韩臻聪: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6] 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7] 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流市场第3次调查报告(摘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2).
[8] 中国仓储协会: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摘要)[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0).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5
《经济学人》
2011.5.18
在互联网的繁荣于2000年前后成为壮观的大萧条后的一段时间里,是否会再现一次泡沫的争议声开始回荡在了硅谷上空。这种担忧已变为了现实。一些网络企业的估值高得离谱。Facebook和Twitter虽未公开上市,但二级市场对两家企业的估值分别超过了波音飞机和福特汽车的760亿美元和77亿美元。
这些还只是全球大品牌企业与客户间的动作。在非公开市场上,一些初出茅庐企业的估价更是高得离谱,特别是只要涉及任何与中国业务有关的企业。投资界对被称之为中国版Facebook的人人网以及其他在美上市的中国网络企业也是趋之若鹜。
认为泡沫不会再现的人们指出,科技领域自1990年以来已出现了巨变。今天的网民数量已达20亿之众,超高速宽带连接在今天各地比比皆是,像Groupon一类网络明星有着可观的销售量,并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乐观派还认为,科技界至今还未表现出到处扩散的癫狂苗头;反映科技界状况的纳指虽在持续上扬,但仍远低于2000年3月的峰值。
但这次环境与1990年末的环境有很大不同。这次形成的泡沫部分是因富足的天使投资者的倾力打造。他们的财力已得到极大增强,并竞相角逐网络创业企业的股权。但他们中很多人其实对科技领域知之甚少。
非理性热情极少会很快转为理性的质疑。一些大量在网络创业企业上压注者会有应得的报应。因此,投资者在甄别投资目标时,他们应非常谨慎。
数据网络迫使运营商转型
《纽约时报》
2011.5.16
众多业内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包括短信、语音和视频通话的所有移动服务都将通过数据网络传输。谷歌、苹果和思科等公司现在也能提供一些过去只有无线运营商才能提供的服务,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网络会议等。传统运营商必须做出改变迎合这种趋势,否则将很快被淘汰。
微软必应搜索借力社交网
《华尔街日报》
2011.5.17
随着微软与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微软将利用从Facebook用户处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优化必应(Bing)的搜索结果。用户使用必应进行搜索时会发现其Facebook网络社区好友的推荐会反映在相关的搜索结果中,包括Facebook好友所推荐的各类资讯。
页岩气将改变能源格局
《金融时报》
2011.5.18
近来的能源混战中,一种新能源――页岩气有望改变能源市场的格局。上月,美国能源情报署了一份谨慎但权威的调查报告,首次公布了对32个国家技术上可开采页岩气储量的估值。过去10年,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增长了11倍,如今可满足美国近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求。
美制造业用人需求上升
《华盛顿邮报》
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6
从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再到美国,近期的经济报告透出的讯息非常清晰:制造业在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最糟糕的减速中继续衰退。
在美国,一个至关重要的制造业活跃性指数在去年12月下滑至28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是由采购主管组成的贸易组织,该组织披露其制造业指数从去年11月的36.2下滑至12月的32.4。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的制造业商业调查委员会负责人诺伯特・欧尔说:“去年12月,制造业活跃性持续快速下滑。”该月指数至少是自1980年6月以来的最低指数,1980年6月的指数为30.3。
“这份报告指出,美国经济的状况会更加恶化,而早前人们普遍相信经济的疲软状况会在2008年结束。”纽约经济咨询公司MFR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约书亚・夏皮罗说,“此外,从出口订单指数反映出的信号就是,世界其他地区跟我们的情况一样。没有信号表明经济会很快复苏。”
另外,欧尔说:“新收定单已经连续13个月萎缩,同时根据记录,新收定单萎缩到与1948年1月一样的最低水平。”
去年12月的新定单指数为22.7,比去年11月登记在案的27.9下降了5.2。
在去年12月,没有一个工业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增长,就业领域的情况特别严峻。去年12月的就业指数为29.9,比11月减少了4.3,这是自1982年11月以来的最低读数。
在欧洲,一个备受关注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制造业在去年12月严重下滑,从11月的35.6跌至33.9。这一数据高于50就表明增长,而低于50就表明制造业处于收缩。同样的糟糕读数还出现在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突显出亚太地区已经受到了全球性金融动乱的影响。
在中国,经纪人公司里昂证券亚太恒富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表明,制造业已经连续五个月收缩。调查显示这是制造业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下滑。里昂证券亚太恒富香港经济研究部主管斐思伟在报告中指出:“占了中国经济总量43%的制造业临近技术性衰退。”
亚太地区庞杂的统计数据表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需求萎缩,亚洲制造业的活跃性比之前人们所料想的下降得更快。
澳大利亚制造业指数表明,该地区的制造业已经连续第七个月萎缩。而印度一个类似的调查表明,从去年11月起该地区的制造业活跃性开始下降。在韩国,去年12月的数据表明该地区出口与前年同期相比直线下滑了17.4%。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2009年1月2日说,韩国政府将进入紧急状况,全力将韩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出来。
在新加坡,与前期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经济收缩了12.5%,这将导致该国贸易和工业部门降低了2009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预期。目前,政府部门预期新加坡的经济至多会增长1%,此前,政府部门预测有2%的经济增长。
不断恶化的数据,再加上一系列的公司盈利预警、减产和裁员,加大了对政策制定者的压力,迫使他们更加努力去支撑经济。
2009年1月2日,印度将其主要利率降至5.5%,整整削减了一个百分点,并采取了一连串措施将更多的货币引入该国。它还将海外投资的企业债券限制从60亿美元提高至150亿美元,同时向国有银行注入2000亿卢比(40亿美元)的资金。
人们普遍期望,亚太区域的国家在接下来的数周能削减更多利率。
摩根斯坦利大中国区香港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说:“2009年中国的经济前景的最好形容就是‘恶化之后再好转’,这将为2010年的强劲复苏打下基础。”
王庆预计,在刺激经济的措施起作用之前,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会继续放缓。他说:“中国政府已经通过执行运动型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王庆预计今年的利率会大幅削减1.35个百分点。中国重要的年利率为5.31%。他补充说,去年11月政府宣布的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不太可能是一整年惟一的经济刺激方案。”
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地区总经理唐毅(音译)说 :“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建设基础设施,一旦天气允许,大量的项目会在春天启动,这将提升经济的活跃性。“经济刺激方案为经济提供了短期的缓冲,而其他政策措施如医疗改革和将是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这至少应有助于2009年股票市场的稳定。”
“我们看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迹象,机构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股票,他们有望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着手去做。”他说,“但是,零售投资者回归市场的动作会慢一些,因为他们担忧他们的工作前景和经济大环境。”
链接:
美国制造业指数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重要数据,对反映美国经济繁荣度及美元走势均有重要影响。
制造业指数由一系列分项指数组成,其中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最具有代表性。采购经理人指数在每月月初,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例如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它通常以50为临界点,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意味着制造业的萎缩,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