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1

“长周期理财产品未来会占据市场主导。”相关专家介绍,银行之前在考核节点发行一些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揽储,而监管部门将存款偏离度作为考核指标后,银行就没有动力再去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冲时点。虽然短期理财产品少了,一些偏好短期投资,或者资金中长期有计划的投资者,依然还有选择的余地。

中长期限理财产品增多

“十一”过后,市场上投资期限三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明显减少,银行推出的多数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动辄半年、一年。一方面,为了规避未来几个月降息的可能性,投资者偏爱中长期理财产品,而对于银行来说,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应对银监会为约束冲时点最近的新规,同时也保证了存款规模的稳定性。

在三季度末,受监管部门出台月末存款偏离度监管举措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并未如往常一样收益率冲高,目前市场上投资期限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明显减少。

根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0月份第二周共有1046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发行数量与前一周相比增加了808款产品。理财产品涉及87家银行,与前一周相比,发行银行的数量增加了53家。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34天,与前一周理财产品平均期限125天相比,期限变长。

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为了维持较高收益,必然会选择拉长期限,这也符合期限越长收益越高的理性投资逻辑。相比之前,为了应付银监会的月末、季末、年末存贷比考核,银行会将银行理财的到期日设置到月末最后几天。然而,银监会关于存款偏离度的通知后,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之日发生了一些变化,分布更为均匀。

在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要求下,银行的揽储压力便被分散到了平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节奏将更趋平稳,客户希望月末季末“捡钱包”的几率会变小。当然,一些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为了吸引储户仍会推出一些高收益理财产品,若投资者想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选择去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购买。

四季度收益率或将下行

9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再次高过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数据显示,9月全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92%,而同期余额宝的最高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为4.23%。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以来,十年时间理财产品实现迅猛发展,2014年上半年的余额已经达12.65万亿元,成为家庭理财的首选配置。

展望四季度,理财师认为未来市场资金面将持续偏宽松,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下行;建议市民首选6个月以上产品锁定收益,同时合理配置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结构型产品。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首选产品,不同类型银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尽管五大行(工农中建交)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高,但经常可找到保本型产品,这对于不想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再合适不过了。股份制银行数量较多,其产品参差不齐,不过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推出的高收益率产品比较多。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更喜欢推出结构型理财产品。有外资行理财师表示,结构型产品的好处是不管市场是涨还是跌,都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但前提是对市场大势判断准确。了解不同银行的产品特色,是选择合适产品的基础。在选择产品时,需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要求入手,进行理性配置,不可只看预期收益率。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十一”黄金周后的第一周,7天及以下与6至12月这两类期限理财产品的周均收益率跌幅较大,其他各期限理财产品的周均收益率均有所提高。从收益率分布来看,各期限预期收益率最高产品属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其中,邮储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以5.2%的预期收益率夺得了15天至1个月期限第一的位置;而平安银行的一款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以7%的预期收益率居6至12个月期限产品的首位。

关注中长期产品锁定收益

一般情况下,每年第四季度是银行最“缺钱”的时候,比如企业发工资需要从银行拿出大笔资金;过年了,老百姓们都要取钱过年等;再加上银行年底考核,使得各类银行为了“揽储”推出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收益率一般在6%左右。理财师认为投资者可以在此季度把握好机会,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高收益。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2

关键词: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市场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91-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股市不景气,通货膨胀率高。传统的居民存款已经不能满足对于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居民抗通胀需求和投资需求迫切。而国内却有缺乏多样化的适合居民的投资渠道。今年来的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上大做文章,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也给广大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品种。然而,2012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频频爆出理财产品亏损风波,建行代销信托产品浮亏超50%,工行员工私自售卖理财产品导致客户亏400万,华夏银行“中鼎财富”系列理财产品致客户亏损等,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现状如何?银行开发和推出的理财产品特征又怎样?这是本文即将讨论的问题。

二、理财产品市场现状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居民的理财观念和理财需求不断提升,高端群体数量不断扩大,为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限定的存款利率,并且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收益率等要求设计成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理财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风险控制水平也较低。

(一)总体来讲,理财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据相关调查统计,高收入群体中90%的客户表现出强烈的理财产品需求。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增长较快,根据wind金融数据库显示,从2004年理财产品数为30个,至2012年已经突破20000个。发行银行从2004年的八家至2012年100多家,发行银行覆盖外资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理财产品从无到有,其数量总体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银行之间竞争激烈,理财产品有逐步饱和的倾向。

(二)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繁多

根据基本要求和条款可以分为多种:一是按照理财产品投资的基础资产,可以将理财产品分为股票、利率、汇率、信用、商品和混合六大类。二是按照投资收益类型可以分为固定收益产品和浮动收益产品。固定收益产品一般是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收益稳定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浮动收益产品一般是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收益不固定的股票等。三是按照本金收回情况分为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比较,前者的风险较低,与其对应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也较低。四是按照理财货币币种可以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澳元等。五是按委托期限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短期一般是一年内,一年至两年为中期,超过两年的为长期。

(三)营销体系逐渐完善,营销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目前许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和理财部。银行通过销售理财产品来挖掘优质客户,稳定客户群,为客户提高一站式理财服务,争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理财产品营销模式逐步提升到注重信誉、品牌、网络优势等全方位竞争力的提高。组织分工更加细化。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理财专柜全面设立,银行也设立了专业的理财经理。这些理财经理都经过了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对理财产品的认识十分清晰,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理财经理可以更加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资产状况为他们提高配置资产的合理建议。

三、理财产品特征

理财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从发行的理财产品情况来看,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加,于此同时,理财产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情况如下:

(一)期限

理财产品的期限通常是由标的资产的期限决定的。从整理来看,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明显,大量的超短期产品不断出现,平均期限普遍小于一年,且不断下降。而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高于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可能因为外资银行经营更加稳健,发行长期理财产品有利于它们进行风险把控。

(二)收益率

收益率一般也是由标的资产的期限、风险水平等因素决定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分为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可能高于、低于或等于预期收益率。收益率按照收益形式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类。固定收益意味着银行在产品到期时支付与预期收益相同的实际收益。浮动收益意味着在产品到期时支付的实际收益可以预期收益略有差异。

(三)风险

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标的资产的风险。理财产品标的资产分为股票、债券、信贷资产、外汇资产、汇率等。债券资产风险最小,股票资产风险往往最大,组合资产风险位于之间。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日趋成熟,理财产品越来越整合多种标的资产,分散了风险。随之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越来越多,未来理财产品的标的资产不断增加,提高其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的地位。投资者的本金能否得到保障也是衡量风险的重要指标。本金给予保障实际上是给银行施加了额外的压力,使其在设计上更加理性。

四、政策建议

(一)研发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提高创新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大,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资金投向可以更加多元化,如养老产业、教育产业等。产品的期限更加灵活,产品结构设计也可以更加精细化。逐步形成各种特色的理财产品,提供在理财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现象不断涌现,投资者损失惨重。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及时有效地向客户告知产品相关情况,提供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在投资者购买相关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要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

(三)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银监会陆续了《规范银信理财合作》、《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范理财业务的文件。由于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机制相对复杂,资金投向更加多元化,客户面临的投资风险比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更大。同时新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补充建议要求银行将所有表外实体承担的风险纳入资本评估的范围,未来监管部门仍需不断监控理财业务。

参考文献

[1] 苏春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2,(29).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3

“加息”对投资者而言是个喜忧参半的事。喜的是放在银行里的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忧的是手头的中长期存款、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有可能买“亏”了,因为它们在加息后购买收益率更高。

应对加息预期,投资滚动性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或者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方法。此外,还有几种理财产品收益率会随着利率上调“水涨船高”,购买它们不仅能够规避加息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还可省去频繁操作的繁琐。其收益特点有些类似抗通胀债券。

可以与利率联动的保险

按照保险和银行利率的关系来划分,有不挂钩、间接挂钩和直接挂钩三类。

传统寿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并且其预定利率2.5%的上限仍未打开,因此与利率关联不大。如果预定利率市场化正式打开,加息通常会令此类产品的费率更为便宜。

投资型家财险、投资型意外险与利率存在同向联动的关系。此类保险兼顾保障和投资功能。无论是否发生保险赔偿,期满均可获得本金和收益。以某公司的双挂钩型家财险为例,它的3年期产品始终设定在比银行同期存款税后收益率高0.6%、5年期高0.4%的年收益率。

万能险的投资渠道主要在大额协议存款、国债募集债券等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市场,加息后万能险的投资收益率也将有所提高。需要特别注意,中短期的投资型险种并不一定能有收益增加,长期投资万能险的优势更大。因为万能险往往在最初几年需要扣除较高的“初始费用”,这么一来前几年的保费中真正用到投资、有关分红的其实很少;而且中短期保险产品的利率调整有“滞后性”。

目前,部分分红、万能、投连(投连险的固定收益投资账户)等投资型保险产品都有较灵活的抵御利率变动的机制,产品收益率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公司会将产品收益率随息而动写入保险条款,值得投资者关注。

由于兼顾了保障功能,此类产品到期后拿到手的钱,有可能会比将保费投入同期其他固定收益产品获取的回报低。这方面需要投资者留心。此外,随息而动也有风险,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时,产品回报也会同步降低。

利率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大、品种多、购买方便,有许多投资者通过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来规避加息风险。

如果产品预期收益率能随利息而动,就不在乎产品期限长短了。市场中确实有类似产品。如花旗银行推出的一只QDII产品――海外澳元浮动票息债券系列。浮动票息债券就是支付变动票息的债券。也就是说,在整个发行期内,债券的票息支付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债券发行时所参考的基准市场利率,如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澳洲金融市场协会银行券参考利率BBSW的变化而变化。理论上来讲,央行每次加息,债券市场利率就上一个台阶。

信贷类产品也能分享央行加息好处。我们都知道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高于存款利率,甚至个别产品预期收益接近贷款利率。加息意味着新发信贷类产品的收益率会同步提高。另外,部分目前在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已加入“预期收益率将随着央行利率调整而调整”条款,也就是说,一旦央行加息,该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如某银行发行的信托贷款理财计划,产品收益率说明中提示,如果市场利率调整,理财计划收益将按约定的方式,随市场利率调整而调整。也就是说,如果理财期内,央行6个月或1年期贷款利率下调,则对理财产品收益不利,如果贷款利率上调,则对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利。

债基同样可以“抗加息”

目前市场大热的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同样可以做到随息而动。

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的分级运作与近年来流行的股票型分级基金思路类似,但更加简单。以大成景丰债券基金为例,基金份额分成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不同的两个类别,即优先类基金份额A(大成景丰A)和进取类基金份额B(大成景丰B)。其中,优先类基金份额是一款很好的长期储蓄替代产品。

原因在于,优先类基金份额和进取类基金份额在收益分配时,是以同期利率为基准。从固定收益率的设计来看,景丰A的收益率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0.7%;未来如果存款利率上浮,那么景丰A的固定收益率也将随之上涨。当前,大成景丰约定目标收益率已经从4.03%上升为4.55%。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4

6月迎来高考,也迎来了商业银行的“中考”揽储关键时点。在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银行的揽储压力增大,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节节攀升,开启了理财客户“抢夺赛”。 为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较大,高达50%;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创年内新高,高达8%的理财产品频现江湖。

为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较大,高达50%;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创年内新高,高达8%的理财产品频现江湖。

《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最近一个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达11542只。从预期收益率来看,有90%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之间,有2.2%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以下,约6%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8%之间,另有11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

此外,不少短期产品出现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部分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竟低于半年期或三个月的同系列理财产品。

多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近来银行基础资产收益率上升,主要因为监管加强、禁止理财投理财以及同业理财资金收缩,银行理财需要提价吸引零售客户资金以补充资金缺口。

令市场最为担心的是,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高企实际是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从而影响实体企业。

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同时受季末冲时点的影响,部分银行为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理财产品上浮利率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理财收益持续攀升

作为存款的重要替代品,流动性收紧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的收益节节攀升,迅速拉升至2016年初的水平。

《财经》记者统计,从最近一个月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明显增加:去年同期该类产品仅164只,占比1.78%;今年同期该类产品上升到700只,约占同期发行产品的6%。前述11款预期收益率高于8%的产品全部由交通银行发行。其中一款最高预期收益率达13.3%。

相对而言,五大国有银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存款定价仍保持相对稳定,大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为1.75%,较基准上浮约为16.67%,最高的也不超过30%。

但是个别比较激进的城商行确有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较大的情况。“存款利率最高上浮超过40%”“部分城商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等屡现报端,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近年来最大力度了,以往没有这么高的上浮幅度。

6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日益显现。《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6月1日-8日,各银行新发理财产品共计2819只,期限为3个月-6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超过6个月-1年期产品,前者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28%,后者为4.499%,一年期以上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31%,几乎与3个月-6个月期理财产品持平。

另一倒挂现象为,同一银行同一理财产品的不同期限之间,长期产品收益率低于中短期产品收益率。

如6月8日,中国银行发行的2017年中银智荟理财产品,91天期限的预期收益率高于179天的A期收益率,前者为4.65%,后者为4.6%。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向《财经》记者预计,利率涨幅短期仍将持续至6月的年中考核,中长期来看,还得取决于监管去杠杆的进程。总体来说,这次理财上浮利率,应该是以短期为主,就是为了快速吸纳资金应对最近流动性紧张局面。

赵亚蕊解释,现在高成本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救急的措施,多揽资金防止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来说,主要是成本影响,但不会长期如此操作,对银行的经营和业务结构影响不会太大。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应该通过两个维度观察利率上浮:一是如果监管力度放松,去杠杆压力缓和,负债压力就会减轻;二是银行主动或被动压缩资产,带来资产负债的重新平衡,都会让利率上行结束。

今年5月中旬,有地方商业银行分行及下属区域支行已对揽储工作进行了动员会。有媒体报道称,某地方银行分行个金分管行长的工作集中在私银客户、投资新客户、工资客户、拆迁客户等;对公分管行长则要围绕扩户、存量客户提质两个方面安排工作。

比较而言,商业银行今年揽储较往年更激烈,任务更重。有银行理财从业者在朋友圈自身所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息,并承诺对帮忙购买者“个人兜底”。

据媒体报道,多家银行已将揽储的任务下放到分支行和网点,员工根据岗位来背任务。甚至商业银行后勤和行政部门员工也开始帮忙揽储。 揽储争夺背后

今年一季度银行流动性偏紧被认为是理财预期收益高企的主要原因。《2017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

多名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央行二季度末宏观审慎评估(MPA)年中大考将近,这对于部分业务扩张过快的银行有较强冲击,促使存在较大考核压力的银行进行理财规模或理财业务结构的调整,于是资金紧张引发了银行资金抢夺大战。

央行一季度一评的MPA,在季末时考核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根据以往的经验,MPA考核对流动性条件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使得商业银行季末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骤升。

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也被认为是市场呈现出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2017年2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的曝光,在资管市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项政策延续了去通道、降杠杆、控风险的意图,期望通过打击监管套利、防止资金空转、增强穿透监管等方式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质。

这与银监会4月下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等文件相辅相成,意图在保障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隔离的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上调的原因在于银行负债成本不断上升,负债荒倒逼使然。”刘东亮对《财经》记者表示,最初主要是由金融去杠杆导致的同业负债收缩引发资产负债压力,流动性趋紧,同业理财、同业存单价格走高,而后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向负债端全面传导。刘东亮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利率持续上调,存款利率也面临上调压力。

赵亚蕊称,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分析,由于管理层加大了同业业务的监管,无形中对负债端形成了压力。以同业委外投资为例,银行出于避嫌减少了同业购买,部分委外投资被迫赎回。但是,负债端有较大浮亏的投资强行赎回有压力,之前的资金源于同业理财,到期后需要资金补充,只能提高利率加大吸储的力度,降低流动性的压力。

商业银行努力增加轻资产业务的占比,但是由于传统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重相当高,调结构进行得很慢。由于实体经济也处在调整期,目前商业银行转嫁资金价格的能力减弱。和大银行比起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单一,对于理财吸取资金的依赖度更高,需要理财吸取资金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来吸引客户。

不过,从几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占比分析,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尚不至于引起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67.17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负债规模分别为76.45万亿元和40.52万亿元,两者合计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69.97%。城商行负债规模为27.34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负债的16.35%。这意味着,即使有个别城商行存款利率价格上浮幅度较大,但是这部分存款在整个银行业存款中占比较少。

对于流动性偏紧问题,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称,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6月6日,央行进行4980亿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3.2%,与上期持平。

本轮MLF一定程度缓解了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6月MLF到期量较大,此时放量有对冲到期的意味。而且目前银行体系超储仍处于低位,超额放量给银行体系“补水”,补充跨季资金,有利于稳定年中资金面。 利润承压

某城商行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上升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争夺负债,争夺存款。

目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快,资产端上升慢,这意味着银行在理财产品上是给客户让渡了一定的收益,换句话说,银行收益因此在减少。

上述投资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负债荒导致负债成本大幅上升,但平均上升有100基点以上。这种上升也倒逼了资产端收益上升,例如国债从去年低点上升了100基点,信用债普遍上升了200基点以上。“这种情况对银行的经营提出挑战,因为2016年实体回报率只有4%出头,并不能支撑这么高的负债成本。”该人士认为,负债大幅上冲可能性不大,等待监管逐步放松,收益率还是要回归下降通道。

“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资金端、资产端都在上升,三者共振,具有必然的联系。” 华夏幸福基业公司资产管理中心高级总监汪杰对《财经》记者表示,在紧货币加强监管以引导金融去杠杆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资金的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最终必然会在资产端――银行贷款上有所体现,会令企业贷款成本升高。

6月9日,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报价4.4116%,创逾两年以来最高,已经连续九个交易日高于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

汪杰表示,综合来看,银行内部边际资金成本已经全面高于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涨,Shibor和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倒挂,意味着银行未来将逐步把压力传导给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6月9日,根据中债登公司数据,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3.70%,高于五年期(3.63%)和十年期(3.65%)国债收益率,这一极不寻常的走势意味着,如今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就像一个三角形,近期七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由于资金成本抬升,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售国债,国债收益率的飙升对其来说影响最大。以国开行为例,根据中债登数据,以市场最典型的十年期国开债为例,6月9日其收益率为4.40% ,而1月3日收益率为3.69%,由此推算发债成本即负债端成本今年以来已上浮71基点。据公开数据统计,国开行金融债今年以来(截至6月9日)发行量为7025.50亿元,如根据发行成本上升0.71%来测算的话,折合全年其负债成本由此而增加预计将超过100亿元,而根据内部不公开数据,国开行2016年整w净利润约为1000亿元,由此推算发债端成本的上升将对其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国有大行主要负债来自于存款,相对而言,同业存单不太多,所以其资金成本来自存款利息,而其存款大多数来自居民存款和企业长期存款,季节性存款占比不大,所以受银行季末冲时点上浮空间有限,成本传导效应不明显。

根据四大行公开披露的2016年度财报数据,大行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对总体负债规模贡献约为2%。据汪杰估算,四大行平均负债规模约20万亿元,由此推算四大行同业存单的规模为0.4万亿元,如果成本上浮200个基点,也就是80亿元成本,即便是四大行里净利润最少的中国银行,2016年这一数值为1841亿元, 负债端上升成本与净利润比例不到2%,由此可见对其影响较小。

在这场资金抢夺战中,中小银行利润受损更严重。由于农商行和城商行受限于网点品牌和原来投放存贷款能力,以及业务范围,应对流动性紧张,只能提高理财揽储。近年来中小银行同业理财和存单规模占比较大,受市场资金成本抬升影响也较大,其负债成本将会迅速上升,挤压利润。

据汪杰测算,假如中小银行资产规模50%来自同业存单和理财,对于2000亿元左右资产规模的中等城商银行来说,如果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和理财收益率从年初至今平均上涨150基点的话,即使考虑业内的资产收益率(ROA)较高值2%,由此对其净利润影响也将超过30%。

Y金面紧张,加上同业负债收缩,挤压利润,商业银行往往需要用负债来配资产,所以对一般存款和理财的需求增加。存款竞争激烈,但存款利率相对低,期限也较长,和资产的期限不好配置。

为应对资金成本抬升,滚动发售理财产品和期限错配往往是银行理财保证收益的惯用手法。

汪杰表示,为应对资金成本上升压力,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账面显示浮亏,如果不存在兑付问题的情况下,银行可能认赔或者继续持有债券看看是否到期收益率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另一种情况,为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问题,银行采取的方式更多是滚动发理财产品,也就是期限错配。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中枢普遍上移,甚至出现三个月产品收益率高于一年期的情况,因此极容易产生利率“倒挂”情形,但是迫于经营与风控压力,银行只能短暂出此下策,滚动操作,暂渡难关。

“从行业来讲,理财的资金肯定是去配资产,因为好多银行都是短负债配长资产,负债到期了就得找负债来续接上,具体配哪类资产各家银行有所区别。”赵亚蕊介绍,理财的期限一个月到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期限灵活,利率浮动自由,对银行来说更容易吸收,所以现在理财的需求比较大,各家银行竞争,必然上浮利率。

赵亚蕊表示,关于期限错配,监管机构一直说不让错配,但是没有具体的政策来说具体不允许错配到多久,所以实际操作还是能做的,另外轻微程度的错配也是有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这个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理财预期收益涨幅跟期限有关,银行所缺期限的负债对应的预期收益上浮就多。

市场利率不断抬升,将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赵亚蕊介绍,理财上浮实际就是负债端成本上行,未来势必会传导至资产端,导致资产端成本上行,影响实体企业。现在年中考核,资金都比较紧张,小银行会更明显。负债端成本上升,银行要盈利肯定要抬升资产端价格,但是这种传导需要一定时间。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5

前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后遗症,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5.4%,其中,6月CPI高达6.4%,创3年以来新高。尽管经过了几次加息,一直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目前也只有3.5%。普通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通货膨胀快速蚕食着。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使银行不得不大量发售理财产品来应对资金紧缺的局面,投资者也因投资渠道短缺而纷纷选择购买理财产品。

但从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没跑赢CPI,有的产品甚至没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市场“井喷”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大大超过1万亿元的市场预期。其中,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功不可没。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节节升高,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7%。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民生银行6月推出的一款161天的理财产品,12亿元在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是百姓抗通胀意识的增强。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宣传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存在很多误区。

笔者近期以客户身份先后在农行北京顺义支行和建行北京海淀支行的营业网点做了一些调研。农行姓卢的大堂经理给了笔者一张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名单,上面有12只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2天,最长的183天;年化收益率在2.8%~5%之间。

在产品结构一栏,除2款期限最长的产品(分别是91天和183天)是保本保证收益外,其他10款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卢经理也承认,进入7月份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6月底的收益率下降了不少,原因在于,6月底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是为了突击完成上半年的存款任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有7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有2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光大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也对笔者表示,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能真正拿到手的到期收益率。比如,农行发售的一款期限2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如果购买100万元的产品,其利息收入是:100万元×2%×2/365=109.59元,绝对不是20000元。

另外,理财产品的计息方式与银行存款不同,银行定期存款是在存款当天就开始计算利息,存款到期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银行理财产品在正式计息之前都有一个发售期,发售期一般在3~5天,也有5天以上的;同时,理财产品到期后还有一个清算期。

在发售期和清算期,理财产品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比如,前面提到的农行发售的2天理财产品,认购期如果是3天,到期日还本清算期又是3天,客户的资金实际上被占用了8天。那么,这款产品的资金年化收益率只有109.59×365/(8×100万)=0.5%。这样的收益率仅相当于目前活期存款利率,而相比之下,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是1.49%。

从这个角度看,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更何况,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不得提前赎回,与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相比,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稳定可靠程度,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要关注发售期和清算期。

另外,长期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你要为此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北京工业大学的杨教授告诉笔者,上半年她买了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后,终于经不起折腾,将到期的资金全部委托给了第三方理财公司了。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与在银行存款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银行签署一份《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相关风险做了提示,并要求客户逐字抄写“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字样,并亲笔签名。

很多投资者看到厚厚的《产品说明书》,里面还有很多专业词汇,都是草草翻阅,不愿意仔细阅读。很多投资者认为,国家的银行应该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听任银行工作人员的摆布,随意在《产品说明书》上签字。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应该是收益率风险。我们注意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为预期收益率。北京一家建行营业部的大堂经理也表示,建行的理财产品一律为浮动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当作银行承诺的最低收益率,这是认识上的很大误区。既然是预期收益率,就有可能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达不到银行之前承诺的收益率。

政策时刻悬在脑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月24日,银监会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出了当前理财产品乱象,理财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问题,并对银行理财的违规操作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事实上,商业银行热衷于销售理财产品,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在理财产品的发售期和清算期,其募集资金可以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用来增加银行存款。

在当前紧缩货币政策下,存款是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进入6月以后,监管部门开始对银行的存贷比进行日均考核,银行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大量销售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包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但表外理财产品却未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

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由于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以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企业贷款。目前,银行‘双重表外化’现象非常明显。‘双重表外化’是指存款‘出逃’到表外理财,造成负债方的‘表外化’;而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造成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规避了监管部门的监管,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结果将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

所以,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此前,银监会就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市场出过重磅炸弹,曾一度全面叫停过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6

新发产品特征

7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21天,环比减少1天。平均预期收益为4.35%,环比再度下降14个基点。

人民币债券市场产品显著增加

7月,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1093款,市场占比大幅上升至43.98%。外币债券类产品发行156款,市场占比大幅下降至6.28%。结构性产品发行99款,市场占比下滑至3.98%。信贷产品发行量发行2款。其他类产品发行1135款,市场占比大幅上升至45.67%,见表2。

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下滑明显

7月,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440款,市场占比上升至17.71%。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1572款,市场占比上升至63.26%,依然是最主要的产品类型。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473款,市场占比下滑至19.03%。整体来看,保本型产品的发行数量尽管在7月份有所增加,但是涨幅明显不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因而使得整体保本型产品占比显著下滑。

人民币产品市场占比继续上升

7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2293款,市场占比显著上升至92.27%,其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9%。外币理财产品发行192款,市场占比为7.73%。其中美元理财理财产品69款,环比减少8款,市场占比下降至2.78%;澳元理财产品发行42款,市场占比下降至1.69%;欧元理财产品发行35款,市场占比下降至0.08%。其他外币产品除日元产品发行量较6月增加1款外,其他均有所减少。

1个月以下期产品发行量显著上升

7月,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127款,市场占比显著上升至5.11%。1~3个月(含)期产品发行1368款,市场占比上升至55.05%。3~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619款,市场占比下降至24.91%,6个月~1年(含)期产品发行307款,市场占比显著下降至12.35%。1年以上期产品发行60款,市场占比上升至2.41%。无固定期限理财产品发行4款,见表3。从发行数量的变化情况来看,3个月以下期的短期产品发行数量有明显的反弹势头,这和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持稳不无关系。

预期收益分析

7月,65家银行共发行了1093款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银行数较6月增加6家,产品发行量大幅增加160款。其中,中行、合并深发展之后的平安银行、建行、哈尔滨银行和渤海银行等发行数量和6月份相比增幅较大,南京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发行数量有所下滑。

整体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7%。分期限来看,除了1个月以下期类产品收益率上升16个基点外,其余所有期限产品预期收益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6个月~1年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最多达到36个基点,其余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也有不同程度下滑。这主要是由于央行继6月初降息25个基点后于7月6日再度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导致货币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进一步下滑。从近期SHIBOR走势来看,3个月以下短期SHIBOR有止跌持稳的迹象,中长期SHIBOR继续走低,预计未来市场整体资金面依然将维持较为宽松的格局,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将继续拖累人民币债券与货币类理财产品收益。

7月,1个月(含)以下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8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回弹至3.89%。1~3个月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66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下滑至4.20%,3~6个月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24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8%,跌幅继续扩大。6个月~1年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9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下滑至4.52%。1年以上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下滑至5.15%。恒丰银行和浦发银行发行的这4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均为5.15%。

当月10家银行共发行了156款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环比减少28款。其中,美元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6款,环比减少11款。澳元理财产品发行数为29款,环比减少7款。港币理财产品发行数为21款,环比减少10款。欧元理财产品发行数为34款,与6月份持平。此外,加元、英镑和日元理财产品发行数分别为1款、7款和8款。

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上升

当月10家银行发行了9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恒生银行以39款的发行量继续位居第一,渤海银行位列第二,发行量为17款。从币种来看,人民币产品共有86款,仍然是主要的投资币种,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外币产品主要是美元和澳元产品,分别有5款和7款,另还有1款加元产品。

从预期收益率上来看,澳元结构性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仍然最高,为5.30%,其中星展银行发行的“星利系列1229期(DZIB)”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达到6.2%。人民币结构性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星展银行发行的“股得利系列1231期(EZGZ)”、招商银行发行的“焦点联动系列之A50中国指数基金表现联动理财计划(104019)”以及汇丰银行发行的“汇萃亚洲-一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2012年第144、145期)”预期最高收益率均达到或超过10%。

到期收益分析

当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212款。其中,保证收益型467款,保本浮动收益型522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达1223款。

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有1336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68款。其中55款为人民币理财产品,24款为澳元理财产品。

在到期收益率较高的澳元款产品中,农行发行的“‘金钥匙本利丰’2011年第19期澳元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为179天,到期实现了7.70%的高收益,位列到期收益率排名第一。交行发行的 “‘得利宝新绿’私人银行专享澳元理财产品(FHBB2729)”到期实现了7.30%的较高收益,位列第二。恒生银行发行的 “外汇挂钩保本投资产品(UHIA99)”,产品期限为182天,到期实现了7.20%的收益率,位列第三。

到期收益率超过6%的澳元理财理财产品除了招行发行的“安心回报之澳元岁月流金132号、120”两款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外,其余全部为保证收益型,其投向绝大部分为本外币货币与债券市场工具。光大银行的1款组合类产品投向信托贷款和货币债券市场到期实现了6%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