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一、引言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传统人文学科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转型为高职院校以来,专业急需探索高职教育和师范性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课程结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文职人员。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也能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及企业的文秘、培训机构的文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既符合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提升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受到自主择业和专业整合的影响,日益萎缩,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应该主动应对,谋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高专部成立以来,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城市,例如,铁岭、锦州、朝阳等地,从事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各行业相关的文职工作。近两年来,在这些城市的特岗教师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无缘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行列之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以下简称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5%的毕业生进入各种教育机构从事教辅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脱离教育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形成新的准确定位,原来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师范性,应转型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将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文秘、公关、管理、社会服务、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三、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1.以课程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只开设语文教学法和写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又因课时不够,这些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不够深入,实践课也仅限于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现过于单一化的趋势。

笔者曾对语文教育专业任课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的侧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以专业选修课程带动和促进专业的改革,能够拓宽口径,完善课程结构,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不断完善,从而汲取新知识,提高实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很认可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重点,语文教育专业必须从庞杂的理论体系中解脱出来,合理取舍。就文学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我系教师尝试在教改中淡化“史”,将解读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参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对名家经典篇章的鉴赏比例,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理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以上举措,注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授课宗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

打破以往惯例,力求突破,开设与语文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实现培养能力运用的目标。课程结构中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需求,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占 60%,专业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吻合,例如,公共关系学、秘书学、公共礼仪、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新闻采编等课程,占40%,要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课时不用占太多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宽口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新内容,目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公共礼仪、秘书学、影视鉴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加大教育理论和教法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开设好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口语实训课、书写规范字技能课、语文教学教法课等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将教育改革有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录播室资源进行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拟实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应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例如,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速记速算等课程设置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动手和从业能力。

(2)增加实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创造条件,普及现代化教学,掌握现代化技术”,开设课件制作课程,让学生对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媒体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力求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达到会使用会操作,着重面对当前就业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英语、计算机、韩国语、普通话等级测试。

(3)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和竞赛机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类活动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展示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展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作文竞赛等,参加校园活动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将培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三年的教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4)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多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完善的实训训练体系,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见习。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上上岗培训,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过的职业规范进行实地验收。学生进行真实的规范化的操练,熟悉将来从事的教师或者文职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旨。

实践教学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运用中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凝练来适应技能的实践检验,有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民意后,英语分值大大缩水,语文分值将在2016年提高到180分,这将大大改观社会、学生“怠慢语文”这一现象,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闻风掉头,一些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开始酝酿相应的改革方案,语文培训班将得到加强,可以预见,随着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语文培训班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近期,笔者参加了几次省内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对师范专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很认可的,60%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选择余地不小,可从事教师、文职等工作。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攀援空间的。

总之,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课程的科学构建及重新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老师,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齐心协力,使语文教育专业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近年来,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断强化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加大对学生职业实际技能的实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围绕就业开设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而作为最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因其自身的“边缘化”特征,被许多高职学院以课时压缩、增强实训能力为由,大量压缩教学时间,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以写作或选修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内容教学与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功能和定位也不能真正满足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

一、基本设计 笔者基于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语文的教学设计,即坚持一个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两个支撑(专业需求与通识教育)、五个方面(专业能力、基础能力、励志、敬业、起疑),切实把就业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 1.一个中心(以就业为导向) 张尧学认为“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发展就快”[1];总理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个中心,把这个观念正确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按照各个专业的建设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就要求课任教师及时了解所教专业的人才不断与专业教师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了解,并且能够对所授专业的发展规律和就业前景作出适当的分析,根据所受学生的专业特征和通识要求,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切实作用。 2.两个支撑(专业需求与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鉴于此,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调配,协调专业需求和通识教育两个方面,体现为高职培养的服务特征。 (1)专业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这就非常明确给出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基础,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能力,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为例: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现代物流技术,并能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应用于汽车工业等制造业、流通企业物流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环节作业和物流服务营运;以及从事各类物流企业国际、国内物流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里可以得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语文专业能力为:要求高职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和各种语法的使用规范(为各种材料的录入打下基础),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及物流专业术语(现代物流客服的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基础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便于书写材料的交流与沟通),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如简历、工作计划等),具有独立思考和阅读的能力(会做基本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等。因此,在日常教学内容上就要按照这些专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努力加强这些能力培养的教学,特别是关于市场调查和分析等方面要特别予以重视,切实推动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可持续发展。 (2)通识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教授认为,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能够更快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人。首先是励志。高职学生大多缘于高考的失利,低着头进入高职院校的,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曾统计,目前高职学生70%以上缺乏自信心,60%以上缺乏自律性,10%以上的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其中1%重度)。因此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就是 首先高职学生入学要解决的任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此于2007年开始启动“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训练营”,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取得了巨大效果,这就给高职语文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思路。笔者依据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实际需要,选择《孟子》的几篇经典作为重要讲述内容:“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梁惠王上》)、“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就是肯定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内在潜质,士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普遍可塑性而并非幻想,“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的现象说明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从这些内容中让高职学生正确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其次是敬业。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把《礼记》里“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安其居,乐其业”结合起来,提出“敬业乐业”,把敬业放在第一位,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将宽泛的和具体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敬业观念进行强化,提升为一种敬业精神。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所学的专业基本上就是以后从事职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敬业的教育就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教学内容,学生所学专业指向的具体工作岗位热爱的教育,学生必须通过对于适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充分的把握,不断地强化对岗位的理解,强化对于岗位的感情,使将来走向岗位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此,笔者选择《礼记》的几个经典片段作为讲述内容,从“三年视敬业乐群”来展开,强调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通过具体实例来强调“敬业”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真正地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p#分页标题#e# 再次是起疑。高职学生必须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学的能力也必须加强。杨振宁曾指出:“优秀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因此,笔者选择老子的关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结合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进行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按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起疑”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目的和方式,了解和掌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明确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起疑中提高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意识和愿望,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优势及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语文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以专题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以调查研究为主体的自主学习”。[4]是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切实回归语文的教学本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 1.既保持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又避免脱离高职教育实际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的有关要求,依据语文课程自身的教育特征,把就业观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职业素质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大学语文教学普遍注重名家名篇的解读,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赏析性品评为主(实质上忽视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其他方面的教育),也避免了高职语文教学只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高职院校讲大学语文该文应用写作,实质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也避免了机械地照搬“以就业为导向”的生拉硬拽(一些教师生搬硬套地搞出了物流语文、机电语文等),很好地保持了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势,不拘泥于常规大学语文的苑囿,又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所创新,对其他基础课程的改进和提高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2.有效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融为一体 高职语文以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让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学、教师用心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按照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通过专业能力和通识教育的组合教学来达到高职教育的语文教学目的。不同专业将名篇阅读和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专业需求有所侧重,根据高职语文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灵活选择,针对文、理、工等学科专业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需要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立足于就业的准备,符合当代“以人的职业准备为中心”的语文课程改革观,从多个方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业务素质,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管用”和“能用”并具备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思想意识保障为教学原则,是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通过综合考量高职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的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从选材、编排、教法、学法等方面针对高职学生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特征,注重结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就业岗位和工作前景,切实做到能够配合学校关于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结合岗位实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充分融汇于教学和训练之中。 学者杨叔子曾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5]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方案不但让学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更是对他们进行人文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地社会化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