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1

摘要: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正效应,也有一定的负效应,比如国有资产流失、外资垄断的形成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等。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策略积极应对外资并购的负效应,尽可能使跨国公司履行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使其在我国长远发展,成为好的“全球公民”。

关键词:外资并购;负效应;应对策略

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说是利益驱动,它追求的是高额利润,必然会与我国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冲突,比如外资并购可能带来垄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我国在推动外资并购业务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外资并购的负效应,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界定国有产权

通过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的归属关系和管理对象,不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塑造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更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就是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产权的归属,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最终归属权,把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界定清楚;二是要界定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关的、由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分离而产生的其他产权。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主要依据资金的来源渠道划清国家资金的投入数量及权益归属关系。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以及我国国有资产的具体成因,主要从三方面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关系:如果原始投资主体是国家,则该部分资产是国有资产;国家原始投资增值部分是国有资产;由国家优惠政策形成的资产,包括税前还贷、减免税收等形成的资产也是国有资产。

(二)形成完善的国有资产退出监督体系

国有经济退出中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国有经济高效退出的前提,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力都会造成外资并购时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国有资产退出监督体系。该体系应由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构成。

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是指独立于企业之外,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形成的国有资产退出的监督体系,它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由行政司法部门监督、审计及外派监事会监督及财政监督组成。行政司法监督主要是指国家行政管理及司法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运作主体进行的工商行政监督、税务监督以及法律监督等,保证国有资产政策的落实、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纠纷以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政府审计及外派监事会监督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等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变动等方面进行监督;财政监督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国有资产的社会监督主要是由社会中介机构在国有资产退出时进行的监督,主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完成。

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是在完善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下,由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内部审计进行的企业内监督。监事的监督主要是对董事会行为的监督,重点监督公司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独立董事主要是监督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监督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不科学、不公正、侵害公司利益或股东利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是通过监督、评价和防范等职能的发挥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实施的监督。内部审计既可以发现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又可以对潜在的经济错误起到震慑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外资形成行业垄断的应对策略

(一)设置有效的反垄断机构,构建良好的并购法制环境

2007年我国通过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草案对反垄断机构的设置是所谓的“双层模式”,即“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前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后者则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负责具体执法工作。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反垄断主要针对两类企业——公用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以及消除和防范行政垄断,鉴于这些企业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调查难度大,尤其是行政垄断还涉及到政府的公权力,这就要求反垄断执法机构必须要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法律的公正就难以保障。

但目前的反垄断法在机构设置上有其尴尬之处。假如把反垄断法的执法职能授予给一个统一的机构,这极有可能挑起法律之间的冲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重大的冲击,从而使反垄断法的执行陷于无穷无尽的旋涡和争执之中。假如目前的分散执法模式不变,那么反垄断法在不同领域、部门又无法得到一致的执行,从而会破坏法的统一性和执法的严肃性,也可能会使被规制对象想办法钻法律的空子。特别是在现有部门利益格局之下,反垄断政策目标一旦与其他政策目标冲突,极有可能使其他政策目标超越反垄断政策目标之上,这都会使得反垄断法可能被搁置,成为美丽的装饰。

由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实践中的并购行为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仅仅凭立法上的规定很难做出判断,行政机关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出更有针对性、更富政策性的规定。另外,对外资并购的规制还需要司法的介入,因为司法手段是《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最根本保障,没有这种保障,法规政策只是纸面上的抽象规定。

反垄断一定要力度得当,反垄断的政策法规不能偏“左”,导致外资对我国市场实际垄断的形成;也不能偏“右”,阻碍合理外资并购的发生。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市场集中度、市场容量、市场效率以及技术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因素。

(二)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

在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样的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监管,加强关联交易审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其利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以及它们的技术资本优势垄断市场。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应该在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领域展开,包括外方实际资金到位情况、占用土地的出让价格、中方职工权益的维护、商品进出口管理以及纳税情况等。监管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现在的虽有众多监管部门但仍有“监管真空”现象的出现。要加强外资并购活动的会计核算和审计调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国际转移价格扭曲在我国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防止“高进低出”、偷漏税等非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二是监管手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工商、税务、海关、土地管理等部门集中组织的年检时监管的主要手段,监管手段应该向制度化发展,建立在公开、透明、可预见的制度之上,减少随意和人为因素,使违规成为容易被发现和代价巨大的行为,从而对外资企业形成足够的事前威慑作用。

在加强对外资企业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制度框架,促使跨国公司切实履行与其财富相匹配的各种社会责任,使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做出更大贡献,而且履行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将自身塑造为好的“全球公民”。

三、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

(一)从经济开放角度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机制

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但是这并不否认对外开放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各国对外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成效表明: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不安全。大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大安全,但是大开放的过程并非是安全的。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在开放的过程中,要与世界各国形成经济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相互依存中获得发展和安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就开放国别结构来讲,今后在保持和进一步扩大对发达国家开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外部区域构成的基本平衡,形成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就开放地区结构来说,今后在深化和进一步扩大东部经济地带对外经济开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对外开放,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内部区域构成的基本平衡;就开放客体结构来说,由商品开放为主转向生产要素开放为主,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客体之间“质”上的有机联系和“量”上的内在比例;就开放产业结构来说,要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在对外开放上保持相对均衡;就开放流向结构来说,今后在继续扩大内吸型开放即“引进来”的同时,加速扩大外扩型开放即“走出去”的比重。

(二)尽快建立、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

首先,对目前已有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绩效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予以改进,总结经验用于其他国家经济安全机构的建设。在顶层机构尚未建立之前,先在某些重要领域、重要区域建立有关经济安全管理机构,以弥补经济安全管理的空白。其次,尽快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管理体制的顶层机构,对设在政府有关部门内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战略指导与管理。第三,在顶层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之前,可以通过加强各个政府部门内协调、磋商的方式,提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的整体性。最后,根据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在政府官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配置方面做出改进,使我国政府官员了解、熟悉、掌握国家经济安全事务方面的知识。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作用分析

1信息化建设在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1.1提高了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在我国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早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所管理的档案信息数据都缺乏必要的重视性与安全管理意识,整体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例如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会将各项生产技术的具体工序流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计划等具有一定程度保密性要求的信息数据加以档案管理。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与企业往往将所管理的各项纸质信息管理数据进行分类管理,但却没有开展相应的权限管理工作,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与基层工作人员都可以接触到具有较高保密性质的文件数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型国有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与其他消极影响。而随着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通过构建企业档案电子数据管理库,将各类信息数据按照其保密等级与重要程度进行划分,不同的访问用户只能翻阅权限范围内的信息数据,从根源上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1.2降低了中小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成本

在以往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配置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高重复性的档案整理、数据信息抄写记录等工作,还需要投入大量企业运营资金与固定资产。例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占用企业内部办公面积来构建档案管理库,为防止纸质档案信息出现潮湿损坏,还需要采购配置抽湿机等电气设备。因此在中小型企业运营过程中,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财务压力。而随着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小型国有企业仅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用于采购计算机、服务器等相关信息化电子设备,以及研发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便可以开展更为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但其运行成本有所降低,还不会出现所储存档案信息出现损毁的问题。

1.3提高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决策合理性

在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所制定的企业发展决策计划,往往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采集、汇总整理的各项信息数据加以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为合理的企业发展决策计划。而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早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各项信息数据的采集与记录为人工模式,因此受到工作量与人工因素影响,所记录的信息数据并不全面、且时常出现信息数据抄写记录错误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型国有企业所制定发展决策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随着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层面上,得以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等信息化电子技术,从庞大的潜在数据信息库中高效率挖掘出潜在商业价值较高、或重要程度较高的信息数据,从而为中小型企业发展决策计划制定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参考价值更高的信息数据;另一方面,在数据信息记录层面上,不但可以替代人工开展高重复性、高错误率的信息数据记录备份工作,且中小型国有企业所构建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普遍具有数据智能纠错功能模块,确保了所记录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2在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1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当前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档案管理团队配置层面上,普遍存在着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工龄较长,虽然有着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对于信息化电子技术以及企业档案管理平台系统缺乏正确认知与深入了解,并没有很好地适应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上,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档案管理实际工作情况加以针对性配置,而是根据国企相关体制规定而粗放化管理与配置工作人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优化策略:第一,对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考核作业,将专业水平与岗位要求差别过大的工作人员进行调岗处理,并对剩余工作人员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培训工作;第二,企业根据档案管理实际工作情况与工作需求,针对性调节档案管理工作团队的配置比例,优先选择吸收经过系统性学习培训、对信息化电子技术有着深入了解的高级专业人才。

2.2中小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当前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虽然纷纷开展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层面上,仍旧运行着旧有人工模式下的管理体系。而旧有管理体系上并没有规定如对所配置信息化电子设备的维修保养等环节的管理流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中小型国有企业应对大型国有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所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加以适当参考与学习,并根据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运营实际状况,来针对性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3结束语

笔者为提高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与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对信息化建设在中小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上述提高人员素养、优化人员配置、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3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

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

,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4

重点关注

信息安全与共享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业务连续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不像银行和证券那么高,但是对信息安全和信息的共享,特别是信息的挖掘和处理等要求比较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孙洋对记者表示,“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这是我们IT业务的重要组织部分,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行IT的集团管控。”

近年来,东方资产与微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微软公司在桌面办公平台、安全管理、邮件等基础架构管理方面为东方资产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东方资产非常希望充分利用微软创新的技术平台,为集团 IT 建设与发展提供辅助支撑作用。在满足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IT 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在这方面,东方资产的 IT 管理部门也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从2009年10月微软正式 Windows 7 以后,东方资产就一直关注着 Windows 7 的市场表现。然而,对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与升级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硬件条件、业务应用、标准化、管理成本、IT 发展规划等多层次的问题。“去年一季度,当时在跟微软交流时,我们对Windows7系统的安全性、兼容性,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兼容性,以及客户在使用上能否接受等还存在一些顾虑。”孙洋说。具体而言,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 IT 管理部门在采购 Windows 7 产品前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主要的顾虑有四个方面:一,如何提升系统安全性?由于东方资产的金融业服务公司的特性,对安全、监管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家非银行金融企业,除了总部的核心部门以外,东方资产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和多家平台公司。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公司对系统安全的要求及管理的复杂度也更高。二,软硬件是否兼容?IT管理者最关心的就是兼容性。三,员工是否能接受并快速适应新的操作系统?大型国有企业及金融机构员工人数较多,且平均年龄偏大,Windows 7 在界面布局与操作方法上相对 XP 而言有较大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培训到位并熟练上手难度较大。四,新版本 Windows 7 是否成熟?鉴于Windows Vista 不是很成功,很多企业用户升上去发现问题太多,又退回 XP。因此,在对待Windows 7 的态度上就更为谨慎了。

Windows 7 整体兼容性超过预期

“软件兼容性是我最担心的。大型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相对中小企业更多,而且,软件的生命周期都较长,很多系统都是3年甚至5年前开发投产的,是按照当时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的。 Windows 7 能否兼容这些软件,我们心里没底。” 孙洋表示:“今年初,在微软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在公司总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 Windows 7 的兼容性测试,测试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经验证,我们目前运行的大部分应用软件都兼容 Windows 7。极个别不兼容的软件也可以在 Windows 7 提供的 XP 虚拟模式下运行, Windows 7 整体兼容性打消了我一半的顾虑。”

据介绍,今年一月份,东方资产首先在 IT 总部进行了应用兼容性测试,在为期半个月的测试过程中, 微软专家团队与东方资产的 IT 人员一起紧密合作,对公司的主要应用程序、各种电脑、笔记本电脑机型和其他硬件等进行了兼容性测试。测试报告表明: 大部分软、硬件和应用都兼容,有个别问题也可以用兼容模式运行。“总体来说, 我们已具备从Windows XP 迁移到 Windows 7 的条件,微软专家也协助我们制定部署规划,为我们今后全辖范围逐步推广部署Windows7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孙洋说,“我们得出一个总结,兼容率已经达到90%,这个跟XP不可同日而语。”

孙洋认为,Windows7的重要特点,一是对用户来说操作简单;二是速度快,这是Windows XP所不具备的。而且,Windows 7基本上没有死机的情况发生,而XP系统一旦联网,很容易受病毒感染。Windows XP 已经是9年前的产品了,虽然很经典,但是已经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应用和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风险,可谓廉颇老矣。因此,现在使用Windows XP 本身就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安保;职员素质;培训

一、国企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安全生产需要良好环境。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可以使国有资产不会受到不法分子的损害,为国有企业的生产保驾护航。国有企业的机密得到很好的保护,将会促使国有企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会有后患之忧。安全保卫的严密,将会规范犯罪事件的产生,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犯罪分子不敢再对企业物资有非分之想,使国家财产得到很好的安全保障。(2)职工工作需要良好氛围。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与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息息相关。只有保障了职工的利益,保障了职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将会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样可以预防员工犯罪,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氛围,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二、国企安全保卫的影响因素

(1)企业对职员素质培养不够。一些企业领导把重点集中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的法治教育、治安形势教育、保密教育、安全防范教育都很淡泊,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一部分员工属于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不够高,情况也复杂。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安保人员聘用不当。企业不完善的聘用审查制度,导致所聘用的安保人员素质不够高,法律意识淡泊。由于马虎的对安保人员执行审查和录用,导致企业的安保工作缺乏力量,致使企业缺乏有力的内部保障后盾。再而,企业缺乏对新录用的安保人员的培训,对企业内部的监控录像和安保人员的执勤情况、平时行为检查不严格,导致企业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企业对安保人员没有实施激励和有约束的政策,缺乏奖惩制度,又没有设立安保人员流动机制,使得在位的安保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稳定。 部分企业甚至采取精简措施,把企业内部老弱职员安插到安保部门中,致使从事保卫工作者能力偏弱,年龄偏大。(3)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混乱。企业周围存在着机动车辆被盗,电缆机械偷窃。警察治安松懈,致使本地罪犯与外界相勾结,抢盗转卖的活动猖獗。周边人员复杂,与企业有间隙,都成为企业周边治安混乱的因素。

三、国企安全保卫工作的对策措施

(1)完善国企内部安保人员的录用制度。为了国企内部工作的安全发展,必须要不断完善国企内部安保人员的聘用审查制度,依法按照规章制度招聘安保人员,寻找专业素质优秀、思想素质过硬、社会关系简单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安保人员,全面细致的对安保人员进行录用审查,要对人物和安保公司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选取社会信誉高的安保公司,对聘用的安保人员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再决定是否录用。录用之后,每月要进行一次考察,并且对安保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2)加大国企安保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要摒弃“重经济,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对安全责任工作要明确到个人。尽管现在很多国企拥有完善的安保人员培训条例和充足的培训基础,但是却并没有付诸实践。国企单位要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每个安保人员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将能更好的开展安保工作。(3)健全国企安保人员的奖惩制度。只有激发安保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企业需调出一部分资金,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定期的进行安保人员素质和考勤检查,对表现良好的安保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培养工作的信心,增加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为企业工作。严格落实安保人员编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行大力的支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中可以开展娱乐游戏教育,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单位要为安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这样会减少安保人员流动缺勤的几率。(4)加强国企安保人员的工作装备。对于外界流窜的不法分子,企业虽要加强安保人员的身体素质和防护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如果单方面的靠安保人员的体力和人海战术,收效不一定很好。企业需投入一部分资金,给安保人员装备新型科技产品,最大可能的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形成企业安全防范的网络,致使不法分子根本没有任何的可趁之机。

无论是对于国企管理,还是对于安全保卫人员,安保工作的加强,一直是一种挑战和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安保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安保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为保障国有企业和经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 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地处北方经济贸易中心中的天津港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的阶段。截止到2013年底,天津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30亿元,仅2013年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就超过改革开放后30年固定资产投资。与此同时,2012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76亿吨,2013年底统计的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港口建设规模、货物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40万 TEU,吞吐量超过鹿特丹港;首次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前10名。2012年总营业务收入 251亿元,凭借着良好的经营和发展态势,天津港已经连续数年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

天津港集团公司平稳快速发展,身为天津港子公司的天津港欧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不仅在集团公司整体业务发展中贡献巨大,同时也履行着企业对于社会的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天津港欧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为企业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型国有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大型国营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带动作用显著,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来看,大型国营企业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同时大型国有企业对于促进国家经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国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二、安全生产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重要作用

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主要以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为主要营业项目,拥有的起重机械设备较多,且码头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业务都是通过起重吊装设备所完成,起重吊装设备工作量大,涉及的使用人员较多,由于起重吊装设备的特殊性,如果发生码头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不但会影响码头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事故涉及到的人员、家庭也会面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打击,企业的损失、社会的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均较大,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和国家号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背道而驰。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为了加强港口的安全生产,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结合自身安全生产特点,建立了如下安全生产管理流程:

1.制度化管理体系

①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明确责任区分。

②公司领导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要管理人员安全会议,专题研究,布置安全工作。

③公司建立“双管”原则,在进行正常的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安全管理不放松,并做到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会议中有安全管理专项内容。

④建立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⑤健全企业各项生产操作规程,工作部门要出台适合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执行。

⑥公司设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并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⑦坚持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并进行严格管理。

⑧按国家相关规定按比例提取专项资金用于生产安全防护措施购买和使用。

2.现场管理体系

在码头现场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依据各种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法规、标准并结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落实执行,对企业现场进行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通过事件树模型、事故树模型的建立,合理辨识危险源、事故源,对生产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预控。

通过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为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营造舒适、安全的劳动生产环境。

3.操作标准化体系

实行企业的操作标准化就是按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企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和要求进行专项安全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制定,便于企业操作标准化实施。进行操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对于操作动作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分解,把操作动作中的不合理的动作予以剔除,不规范的动作加以规范,最大限度消除因为操作动作不规范原因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它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制定作业操作流程的核心。

4.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调高人的意识,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该克服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加强生产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树立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观念,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凸显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的成效。

①安全教育检查工作布置:各生产部门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在每天的班会中,各部门负责人员安排生产工作的同时,必须同时明确生产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在生产工作中及时进行检查。一天工作结束后,对当天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总结。

②做好员工安全教育的三、二、一。三是指新进场员工和转岗员工要进行进场前的三级安全教育。二是指复工人员要进行进场生产的二级安全教育。一是指特殊岗位人员,特殊工种要进行专项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

③定期进行安全管理人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水平。

5.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体系

基本要求:制止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章、操作标准的三违行为,监督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排查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组织形式:实施班组、生产部门、公司的三级检查制度,并做到公司每月检查、部门每日检查、班组随时检查。

检查形式:日常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检查和综合性检查。

隐患整改:对于各级安全管理机构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落实,并做到落实措施定落实时间、定人员。

6.安全奖惩与考核体系

①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可参考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对企业生产进行安全考核的过程中,把班组、个人和部门的利益和安全活动的开展、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相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②从班组、个人、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要求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做到生产工作达标、杜绝违章操作。

7.安全生产改进后效果

通过上述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应用,通过落实各级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操作规程及设备管理制度,促进了安全管理,减少人为失误和违章现象,减少了操作责任事故和事故损失,保证了安全生产。

四、结语

通过日常工作可以感觉到,如果一个企业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安全生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算在经济发展中,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置安全生产与不顾的结局,就是给企业埋下了安全隐患,终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造成企业无法承的后果和社会责任,必将使得企业会很快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