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核算前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的核算前提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ized accounting i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accounting practices,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ccounting, it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l integrating services and supervision, since centralized accounting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re are some imperfect pla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entralized accounting which need to research and use funds mor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better.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设想

Key words: centralized accounting;problem;vision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04-02

0引言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以及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由会计中心负责单位账户管理,统一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的新型核算模式,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

1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认识上的错位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1.3 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4 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

2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2.1 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2 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2.3 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4 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有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

2.5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引言

由于当前事业机构在积极的开展企业化创新活动,并且获取了很多的成就,不过因为它们本身的性质等影响,这些机构目前在会计集中核算方面还面对着几个不利点。一直以来这些机构的经费资金都是按照财政配给以及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上述的这种制度比较的适合过去的经济体系。不过由于目前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上述制度的缺点就开始展现出来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该模式可以从基础上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进而显著的提升了资金的应用性。

1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概念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具体地讲:政府或系统设立会计核算中心,行政事业单位不再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只须指定专人与会计核算中心联络,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由核算中心负责。统一委托,行政事业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签订委托书,委托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单位指定专人办理报账等事项,核算中心具有很强的会计服务功能。统一账户管理,核算中心为每一个委托单位建立内部账户,配发资金结算手册,预留付款印鉴,不开设外部银行账户,核算中心具有一定的银行服务功能。集中办理资金结算,单位不设会计、出纳,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经费的拨入、付出,往来代收代付等由单位指定人员到核算中心办理。集中进行会计核算,核算中心审核各单位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为开户单位随时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2 事业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是会计委派制度效果显著的一种主要模式,是会计委派制度的深化和发展,也是一项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实际状况的大胆改革,亦是会计管理体制感性实践的制度创新和理性选择。以《会计法》为指导,以会计核算中心为载体,构建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加强财政监督,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事业单位的账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事业单位资金情况,而且聚集了一大批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资金的聚集,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财政性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资金能及时在各用款事业单位之间开展调剂,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开展该项核算工作之后,把会计工作者的相关权限分离,消除了他们的顾虑,确保了监督工作的时效性。

3 当前时期事业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面对的不利点

3.1 表现在认知层次上的缺陷

在开展集中核算活动之后,之前的那些单位批复单位报销的模式变成了如今的单位批复中心负责具体的报销。同时,在落实此模式之后,有些机构的负责人片面的觉得保障会计本身没有实际的意义,顶多就算是一个跑腿工作,有没有资质和工作水平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对其随性的任用,进而使得会计的专业水平受到大大的干扰。除此之外,在撤了会计组织以后,一些机构开始忽略报账会计,其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了。

3.2 表现在模式上的问题

在落实了集中核算体系以后,中心处的工作者往往一个人负责多达十几个机构的账目,此时财会的管控和核算之间无法有效的联系,无法积极的开展监督工作。在报账的时候,中心仅仅的时结合票据来分析,首先是查看其发票的步骤是不是得当,其次是查看其票据是不是合法。如果上述的检查项目都通过的话,不论其反馈出的经济活动是不是真的,都会对其进行报销。此时的中心的基本工作就成了报账算帐等等,根本没有时间来查看发票是不是真的。监督的功效不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

3.3 中心和财政机构无法有效对接

所谓的专项资金是说专门用到特殊项目中的费用,当其拨入的时候,一些机构不是很清楚,中心也不了解,此时使得资金挪用等现象时有发生,此类资金的核算面对着很多的问题。财政机构过分的看重分配,看清应用,对专项费用的管控不得当,进而导致中心无法真正的发挥监管的意义。

4 强化集中核算力度的方法

该项集中核算工作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开始推行的一项创新工作,其在之前并没有固定的方式可以遵照,怎样不断的发展创新,确保其合乎发展的规定,是当前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分析的事项,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切实的按照如下的几点思想来开展工作。

4.1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意义是不断的提升资金的应用性,强化监督的力度,其对于资金的综合调配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同时还可以降低资金的运作费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全部的预算机构的费用都聚集在了国库,避免了库外资金的不合理运作,确保了国家在调控的时候可以更为有效。在开展了该制度之后,会计信息的品质得以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其供应的各类报表现在更加的具有精准性真实性,其能够帮助工作者更为综合的分析单位的收支情况,确保核算工作的精准性。

4.2 强化法制内容,按照法律开展核算工作

4.2.1 在开展核算活动的最初阶段,要切实的强化地方法规等的建设力度,确保核算机构和别的监督机构在开展监督工作的时候能够有法律可以遵循。相关机构可以结合《会计法》相关的要求以及具体情形颁布有关的法规条例,肯定集中核算这项活动的合法性,确保核算工作有法律可以遵循,切实的体现出会计的监督功效,确保所有机构的监督活动都能够有法律可以遵照。

4.2.2 要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执行行为。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强化预算约束作用。

4.3 强化内部管控的力度,不断的完善内控体系

要强化财务管控的力度,形成合理的监督体系。对会计活动开展综合化的核查,所有的花销都应该按照前期审核,中期掌控,后序核查的模式来落实,在保证凭证精准合法之后才可以支付资金。不断的完善内控体系,才可以切实的提升监督的品质。站在会计工作者的素养建设层次上来看, 首先要提升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强化其职业道德。

5 结束语

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孙长江,卢凤娟,靳利军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科学出版社,2007,08.

[2]王兴建,郭继宏.会计账簿更换技巧[N].中国会计报,201l,8.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3

一、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工程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程度直接影响收入的确认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显得更加重要。

1 工程成本同期间费用的界限划分问题。工程投标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工程投标前的中介费应计入中标工程成本,如果有未使用及不需用设备的存在,应将其计提的折旧及时转入管理费用。

2 上期成本同本期成本的界限划分问题。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成本核算很重要的一项原则,往往会计核算比较滞后,如年终奖金一般等决算后才能计算出来,影响当期成本,所以企业应提高这方面意识,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 本期成本在不同成本对象之间的界限划分。人、机、物等消耗应围绕工程项目一览表进行分部分项,有利于正确核算不同项目工程成本,便于与预算成本比较,分清成本节超原因,这要求成本核算应同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而不是教条地核算。

4 费用的分配问题。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成本核算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对间接成本分配无疑是成本核算的重点,比如,间接费用归集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现场性费用支出,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辅助生产)、机械作业和工程施工等科目,费用的分配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所以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应考虑周全,在方案考核时不得以预算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5 期间费用的补偿问题。预算成本中包含部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而工程成本中则不包括,所以工程结算利润要足够大才可能补偿管理费用等,项目最终才可能盈利。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将全部成本法改为部分成本法(制造成本法),但目前全部成本法日益却受到重视,这也说明了认识的反复性,正如,当时取消专用基金,欢呼声一片,现在看来,专款专用也有许多好处,这是题外话。全部成本法将企业管理费、销售费用分配给产品,我们能做到的是要在内部报告中充分考虑这点。

二、施工企业会计在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的处理

1 建立完善的核算管理体系。一套完整、可行的核算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基础,是体现会计工作绩效的前提。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借助财务ERP系统,建立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账务系统,并制订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程序。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应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战能力。按照财务事前预测、会计过程监控、数据决策分析三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到工程项目或分公司的会计人员(报账员)主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定期到二级单位(工程项目或分公司)调研了解情况,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人员的职能作用,使其对财务支出的真实性承担审核工作。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报账、查账等功能系统,充分发挥报账员的工作能力,转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实现财务数据资源在企业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之间的自动化、共享化。

2 实行责任会计。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然会产生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分离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责任会计运行模式。责任会计的主要报告对象是企业内部决策机构,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系统反映责任单位(责任人)经济责任的会计核算模式。责任会计目前主要采取结算、责任审计等方式进行,为了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应进一步研究财务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转化、融合的问题,使之对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成为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在施工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应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出发点,依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一套既便于日常操作又便于财务管理需要的运行体系,从而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职能作用。

3 转变会计职能,理顺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目前,会计核算中心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而这已成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成长企业的绊脚石之一。会计核算中心应彻底扭转将其单纯作为核算机构的观念,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核算中心应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并着重预算执行的信息反馈工作,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占用何种指标、列支何类科目等等。总之,核算中心应真正实现会计的事前预测指导、事中监督控制之主要职能,为决策领导层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同时,在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为体现财务工作的成效,应充分理顺会计监督与理财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计人员一方面应尽职尽责,热情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向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应有为单位当好家理好财的思想,要尽心尽力管理好单位资金,实现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等等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坚决予以制止。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4

摘 要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纳入到会计的核算当中,绿色会计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执行者。

关键词 绿色会计 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无限制地滥用资源,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而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对其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威胁,对整个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恶劣影响。绿色会计作为会计这门古老学科中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促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的会计模式都是在现行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会计仅仅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只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而忽略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必须构建会计的新型模式―绿色会计核算框架,使会计和环境保护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

二、我国绿色会计的确定及其会计核算分析

环境问题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带来重要影响,这就需要通过绿色会计的运行对外提供相关信息,而在对环境问题进行核算前存在着一个信息的确认环节。

(一)环境事项引发的会计核算问题

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或损害,从法律或道德角度看,企业将为此付出代价,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同传统会计确认是对财务会计所要考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的认定一样,绿色会计的确认就是对绿色会计内容的认定。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企业哪些业务和事项属于绿色会计所要考察的对象,即是否与环境问题有关;

2.这种业务和事项何时发生,应该在什么时间把它纳入到绿色会计信息系统只中或者说在哪一期的绿色会计报告中予以列报;

3.这种业务和事项引起了何种影响和后果,或者说归入到何种绿色会计要素中。

绿色会计业务和事项的认定与传统会计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共同的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绿色会计业务和事项的认定与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绿色会计业务和事项主要涉及环境问题引发的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变动,以及与企业环境负荷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传统会计则并非如此。

(二)我国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而分类是核算的基础。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将构成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费用和绿色收益。

1.我国绿色会计资产的核算

绿色资产不仅包含由环境资源构成的资源性资产,还包括企业用于环保活动的其他非环境资源资产,如企业为治理环境购进的设施,为改善对环境的污染而进行的投资性支出等。

企业对绿色资产进行核算时首先是对其所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按照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再对经过确认的计量结果作为期初存量对应登记在“绿色资产”或“绿色资本”账户中。由于环境资产的形成具有多样性,它的计量就应当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来确认其价值。

对于经过确认属于本企业的绿色资产进行计量,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分别确定其入账价值。

(1)企业购入的环保设备作为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可直接以其购入的实际价格入账。

(2)人造绿色资产的价值应按劳动价值论确定,即将其培育过程中所有支出予以资本化,从而确定其价值。

(3)企业通过向国家和其他企业购买开采权而购入的自然资源,以实际购入价格入账。

(4)国家投入或依法认定给企业的自然资源应以评估价作为计价基础入账。

对于环境资源资产外的其他环境资产,由于无特殊性其价值计量可按一般方法确定,即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按评估价值或购入价值确定,也可按各年投入的累计形成的成本确定。

2.我国绿色会计负债的核算

按绿色会计的理念,凡由于企业过去或现在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但需要在将来支付的义务,都应将其确认为企业的一项环境负债。

绿色负债是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绿色支出。在绿色负债确认时点上对治理污染所需要的相关费用的估计构成了绿色负债的金额。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绿色负债。这些因素包括:场地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和类型,可用的技术及修复标准不断发生变化等。尽管对实际负债做出估计是不可行的,但通常可以估计“损失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应给出这一范围内最近似的估计,在不可能得“最近似估计”的情况下,至少应按最低金额确认,无法做出估计的情况很少,如果确实存在无法估计的情况,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并说明理由。

3.我国绿色会计成本费用的核算

企业成本在整个绿色会计核算过程中起着中心连接作用,它的支出与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收益及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绿色成本费用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

计量企业的环境成本,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首先,计量单位不能仅限于货币。环境成本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用货币计量之外,还可以用实物指标或指数,甚至必要时可用文字来说明;其次,计量环境成本具有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所属边界和形态的不确定性,由于环境成本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它只能做到相对准确,暂时无法做到十分准确。

按照现有会计学理论基础,费用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变现价值,而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形式。现行成本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兼用其他计量属性,并采用货币计量的模式。而绿色成本的计量同样应遵循这一模式。

4.我国绿色会计收益

绿色收入是一种绝对的收入,具有绿色收入的明确性,而且,这种绝对的绿色收入又不便于在其它的会计账户中核算。绿色效益指在一定时期之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由于直接绿色效益和间接绿色效益形成的过程不同,其计价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接绿色效益渗透着人类劳动,其效益可按劳动量的货币表现来计量;间接绿色效益通常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其效益的确定带有很大主观性,可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和包含效用的货币表现来计量。

同时这两种效益又是相互排斥的,如耗用自然资源的直接效益,要伐木、采矿等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原始环境,绿色会计的计量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值,使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达到均衡。应以此均衡点作为系统的计价基础。直接效益可以根据项目的收益来计量,间接效益的计量可根据发展效益估计,或计量一个优于直接效益的估计值。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

(1)绿色会计是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

(2)绿色会计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3)绿色成本的发生必然带来相应的收益作为必要的补偿,不单是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市场销售份额的扩大等间接收益,极有可能还会从中获得现时的直接收益,如利用“三废”产品的减免税款的收益,取得低息和无息贷款的隐含利息收益、治理污染获得的政府补助或奖励等。传统会计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忽视了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绿色会计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使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用的经济价值得到足额补偿,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17.

[2]韩乃志,于昆.绿色经济与绿色审计.中国审计.2007(19):43-45.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账实管理分离,会计的监督职能将有可能被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将记账、报账、算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各相关单位资金收支以及往来的核算,都变成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统一来完成,但是实物资产等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清查也由单位实施,这就会出现账实管理分离的现象。核算中心无法掌握各单位的资产具体情况,将会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加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及时进行定期实地清查盘点,势必使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种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2.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受挫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办理,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会计核算中心如果仅仅具备核算整理功能,对具体业务难以进行全过程的会计监督,无法深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对于业务的真实、合理性难以把握,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这一问题也是集中核算制度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对会计集中核算持反对观点的人的主要理由之一。

3.报账员和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身份和职责不容易准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委托记账是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因为取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设置,所以报账人员也就同时失去了会计身份,可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却还要承担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预决算编制、资产管理等工作,而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会计身份,却不能够完全承担起《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因此,会计人员和报账人员从事的工作与他们的身份均不相称,职责难以进行准确划分。如何做好既能够坚持规章制度,做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又能够做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达到保证单位正常业务活动开展,这既是对核算中心人员业务素质的考验,也是对他们职业判断能力的考验。

4.缺乏必要的内部激励和外部再监督,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的弱化

单位财务全面纳入会计核算中心之后,原有的会计与出纳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功能弱化,内部审计制度也被不同程度的弱化,会计人员知情面变小。单位进行报账时,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需要根据经验来判断,只要是报账发票的手续完备,票据规范合法有效,不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如果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力度及深度不够,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纪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就容易造成、虚报冒领等行为的发生,失去会计核算改革的本来意义。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建议

1.规范审批程序,健全配套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中心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从凭证收集、填制,到账簿登记、报表编报,以及会计档案的归档整理,都要进行逐一要求,在科目设置和使用上,按照规定的科目设置严格管理,所有的核算会计必须做到同一类型的业务其会计处理方法一致。财政、人事部门应该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努力做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各被核算单位要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做到持证上岗、据实登记,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账目,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被核算单位要完善财产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要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要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等工作严格管理,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控,对会计专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在任职期满后由有关部门进行离任审计,确保会计核算中心的阳光作业。

3.要正确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不要把自已的职责单纯的定位于管理与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务,要有二位一体的观念,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观念,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职责。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要相互理解,要能站在被核算单位的立场上看问题,帮助其解决困难,这样可以使预算单位消除与中心不必要的对立情绪,有助于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财务工作。会计集中核算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被核算单位也要积极支持核算会计的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的一种反映。它主要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它是会计的基础工作,合理、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会计主体及经济活动,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于会计主体的流动性、变化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笔者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会计,对目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有体会,依此对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原始凭证不够细致、精准

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签订合同处于被动状态,业主往往大限度的压价,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所以也促使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项目成本核算,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也要求项目管理精细化。比如对于一个施工项目,可以具体到一个班的成本,一个小组的成本,一个部门的成本,最终组成一个项目的成本,而且施工企业不可能对同类型项目只干一次,一般同类型项目会屡次发生,这样对于成熟的施工项目肯定有一个成熟的施工流程及成本框架,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项目成本。但是项目上比如材料收支、班组人员的划分,机械费的多项目穿插作业等,这些决定项目成本的原始单据往往不能明确划分,造成财务项目成本不能准确划分,所以具体项目成本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由于施工企业过于考虑人工成本,造成财务人员配备不足,也影响财务上无力统计各项资源的耗费按成本对象精细化归集,从而不能将耗费与支出用正确的核算方法计入相关明细项目中,这也对经营决策者造成不良影响。

2、会计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滞后

根据会计法的要求,会计核算一定要在其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年度及期间合理、准确、及时地入账,特别是现金与银行明确指出要日清月结,但是,施工企业由于其施工的特点,往往项目所在地都在外地,其流动性、变化性、远程性的特点造成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与滞后性,这也导致了各项目成本在其发生期间不能及时核算,特别是跨年度项目,造成账上成本偏小,账实不符的情况,这也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好影响,严重者会给企业决策者带来决策偏差。而且有的合同、协议、决算不能及时的传递到财务上,财务人员在核算时就不能及时建账,结账,把握收付款情况,甚至会造成款项付出超支、坏账、漏税,等等方面问题。而且有的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愿投入会计核算成本,不使用会计电算化,不使用网络化会计核算,这也直接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延长核算的时间、推迟了会计信息的传递。

3、施工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为了规范会计工作,国家相继出台了《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和制度,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依此建立相应的本企业的财务制度,特别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流动在外,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施工特点,包括客观的和主管的一些原因,人为的和地理的一些原因,很多施工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可行的财务制度。像项目的用款的审批程序、付款程序、原材料采购、项目固定资产、大型机具的管理与使用等都没有一套相样的,科学的,可行的,完整的财务制度。这给财务核算带来很大困难,比如各个分公司会计科目使用的不统一、同类型业务各个分公司一个会计一个做法、到了集团公司那里账上就乱成一团,不知所以然,更何况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呢?又如财务审批程序的不规范,可能造成审批权限的越位、收付款的混乱,严重时会危及企业利益。

4、施工企业成本的核算工作仅仅局限于财务部分

施工企业成本的核算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通过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渠道的施工成本来核算规定项目成本及企业总成本。在这个核算过程中财务部门发生着主导地位,但是从企业总体看,它不可能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涉及的项目部、生产部门、经营部门、材料部门等,它需要项目部的工作量合理提供、材料部分材料耗费量等等。特别是现在施工企业按要求成本及利润的核算要按完工比分比计算,这就是说成本的准确确定需要财务部门、项目部、生产部门、材料部门的共同合作。但是现实中,施工企业往往把成本核算一股脑推给财务部门,往往忽视其他部门核算地位,这给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的工作制造了很多困难。

5、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和培训工作滞后

目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会计核算也逐步走向电算化、现代化时代,过去老式的手工记账及部分核算方式被逐渐淘汰,目前企业会计核算向核算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更方便、快捷,也更高质量、高标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这些新的财务时代特征,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舍得、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施工企业,由于其项目的流动性、工期紧张性特点,财务人员不易集中,更是缺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从企业发展的远景来看,这真是得不偿失。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一线施工项目财会人员的配备

管理者要积极配备财务人员,保证有充足的人力来精细化项目成本,同时要加强施工项目各部门人员管理,积极培训,提高第一战线的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及个人素质,保证传递到财务部分的原始单据要按施工企业的管理的角度明确,准确、清楚的给以列示,便于财务人员归集成本对象,统计具体项目成本。

2、分公司和项目部要普及会计电算化

施工管理者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的特点,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保证有关凭证及时入账,会计核算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确保有关文件、合同及时入档,有条件的可派专人管理,必要时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和关键工地现场配备一定财务人员,使财务人员能准确地、及时的进行核算,确保项目的成本真实性、完整性,避免企业利益不正常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