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2
1.每位同学针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2.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3.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4.开学后交于各团支部,(以纸质稿件兼电子稿形式)统一交到校团委。
附: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专题指南
1.调查当前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当地企业,调查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等。
2.面向当地居民,调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成效。
3.结合低碳环保主题,调查当地环保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开展低碳环保主题宣传。
4.结合世博会主题,开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开放文明"相关宣传调查。
5.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开展“大国国民心态”问卷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6.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走进当地劳动管理部门,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7.通过与长辈沟通交流,了解时代变迁给国民带来的生活变化。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
9.大城市“蜗居,蚁居”的现象实践调研。
10.宿迁大学生村官相关问题调研。
11.结合宿迁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主动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单位开展见习,总结撰写见习报告。
12.深入城市社区,厂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13.面向宿迁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性实践,并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研。
14.发挥旅游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服务,并进行专题调研。
15.关于市民防震意识的调查研究。
16.关于当代青少年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
17.关于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研究。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工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途径简析——以我校做法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6日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综合运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激增,对学生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传统人工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学生管理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改进管理方法,增强信息化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细致、人性化的服务。
我校学生工作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针对学生管理现状和学生管理基本制度,将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思路确立为“以各种媒介为平台,以学校数字化校园为推进,以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创造性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推动实现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大大提升学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传统与新兴媒介相结合,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交流全覆盖
学生工作QQ群——搭建在常用网络聊天工具平台基础之上,由学校对各系、各系对各班设立专门的群,以群消息的方式实现信息、传达信息、汇报工作的目的。飞信工作群——手机是广大同学和教师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工具,具有随时随地保持通信的特色,搭建了飞信通知平台,保证与学生干部的24小时沟通。博客交流——每一个团支部都有博客,通过博客形式跟学生交流分享思想。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广泛交流。
在使用班级QQ群、飞信群、专题博客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使用新的网络平台,创建微博、倡议各班级建立微信群。这些网络平台形成了学生工作信息交流的立体体系,实现了点对点直接交流,确保教师方便、及时地联系每位学生,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二、以学校数字化校园为推进,实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管理信息化
学校积极推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卡集餐卡、水卡、机房上机卡、图书借阅证、报到注册、发放补助、医疗缴费、教学楼门禁、宿舍楼门禁、会议签到等功能为一体,方便快捷。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一卡通进行选课、空余教室查询、成绩查询等,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三、重点加强学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自主研发了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既静态地记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校各种表现和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又能动态地管理学生的学籍变动和奖惩情况;同时又能实现随机查询等功能,为学生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平台分为两级用户即学生处和各系,学生处和系级用户都包括新生报到、公寓管理、奖励管理、惩罚管理、资助管理、学籍异动、学生综合管理六大模块。在学生处登陆的页面中可以实现对于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操作,并可以实现excel报表的导出与导入,可以按照学号、姓名、班级进行具体查询和模糊查询,针对新生可以进行导入添加公寓、奖惩等信息,未报到者则可以删除出数据库。对于毕业生,根据毕业年份进行筛选进入毕业生库,保留毕业生信息,便于新生的报到和毕业生的毕业处理工作。
在系级用户下面,功能相对简单,需要实现方便的人机交互,在新生报到中能够查询本系的新生报到情况,能够修改学生的报到标注是或者否,能够导出本系的新生信息;在公寓管理中能够实现修改本系学生的公寓情况,查询本系学生的公寓情况;在奖惩中能够查询本系的奖惩情况,可以添加奖励信息,不可以添加惩罚信息,在资助中只能添加本系学生的资助情况和查询本系学生的资助情况;在学籍异动中只能是查询本系学生学籍异动的情况;在学生综合管理中可以查询本系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综合信息,这也是本系统的最大目的——能让学校更加方便地管理大量的学生信息。(图1)
各模块都针对具体的学生工作设计了功能与权限,力求覆盖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实现了学生工作按照流程办理,按照网络要求办理,所有的学生基本信息,可以通过学生综合管理模块进行导出和查询,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所有情况都能全面反映,通过以上功能实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为学校管理和其他部门的有关工作提供了便利。
四、利用信息化成果,创新性开展各项工作
(一)开发设计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调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维、处事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非常活跃,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网络学习和生活。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就相当于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今年,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开发了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网站,设计了一系列网上问卷,其中包括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基本生活情况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学习状态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工作,并据此撰写了分析报告,达到教育与引导学生的目的。
(二)以“红色驿站”为平台,拓展党支部建设的覆盖面。党员培养与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部分系由学生党员搭建的学生支部网站“红色驿站”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并已经成功运行,该平台包括公告、论坛、成果展示、规章制度、组织简介、IT前瞻、友情链接共六个模块,能够实现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学习、交流以及在线考试,能够很好地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学习,还可以记录每名党员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逐步成熟的心路历程,也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这种网络学习的形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覆盖面广、形式灵活,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网络平台党支部还可以近距离了解每名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支部中存在的隐患,促进支部健康发展。
(三)以各项学生服务工作为创新点,做好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1、招生信息化。为了保证新生报到方便快捷,学校将学生入学时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生源地、籍贯、身份证、准考证等个人基本信息整理,通过数据库处理后快速分班。各系根据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确认新生报到与否,让新生班主任掌握应有的学生情况,便于班级管理。
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上印有二维条形码。为了快速统计新生报到率,为每个系配备了一把扫描录取通知书的条码器,以准确筛选未报到的新生。
2、心理教育信息化。自主研发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通过信息化手段为高校师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辅助科研分析、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实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将UPI量表应用于系统,平台化的功能设计为:系统基于互联网、局域网设计,运行于校园网。学生用学号登陆校园网客户端即可进入操作,简单轻松,系统将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分开进行,既满足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局域网和因特网上同时进行个人或团体测评,又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网,就业信息,方便广大同学查阅。通过飞信等方式,向学生广泛就业信息。此外,还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测量室,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进行探索,对职业环境进行探索,做好人职匹配。学生还可以通过就业测量室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招聘,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为就业信息化提供了便利。
4、资助工作信息化。资助工作上报信息繁多,学校将VF数据库应用于资助信息的上报,通过数据导出和导入功能,将原本由学生填写的姓名、身份证号、学号等信息由学籍库导出并锁定,避免了学生自己填写容易出现众多的问题,既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差错率。上报时转化为EXCLE即可。同时,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及时导入数据,方便查询个人受资助信息。
学生工作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来完成。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基本研究成果能够广泛推广和应用,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4
Abstract College selection and university brand is a new topic in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school choice and school brand perception and choice of subsequent feelings. Based on the consumer behavior point of view on the choic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mode, explore the University School and university brand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nd perception.
Key words college brand;college selection; consumer theory
一般而言,大学生选择高校会考虑高校品牌对未来就业影响的问题,不少媒体也做了类似的报道,可以看出对高校的选择也会影响学校品牌,而择校行为相关的变量对整体的高校品牌和专业品牌及其内涵层面(如高校品牌知名度、高校品牌形象等)的影响及其关系模式如图1所示:
1 消费者行为对高校品牌与高校选择研究的应用
对高校选择领域的研究历史颇久,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多将高校选择的焦点置于入学前,很少讨论大学生在入学后对选择结果的感受。就品牌接触点和品牌接触轮理念,高校品牌应当是自大学生入学前至入学毕业后的长时间感受和相关行为,其中,品牌接触轮是将接触品牌时机分成购前、购买、购后和影响性四类接触点,其中购前接触点与广告、口耳相传、网络等有关,影响性接触点指间接影响顾客和其他关系人物对品牌印象的统计报告、他人用后经验、专业分析报告等资讯,其余两者与顾客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有关。故多数大学选择研究忽略了讨论大学就读时、大学毕业后两个阶段时间的大学选择行为显得不足。
根据以上观点提出一个结合高校品牌和消费者行为学观点的高校选择历程(图2),由三个时间点分隔出四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受到一些较具有关键性的品牌概念的影响,其显示高校选择扩展至大学就读和大学毕业后的必要性。
2 学生择校行为和高校品牌知觉之间关系的实验
2.1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大学生对择校决策的行为和择校的考虑因素的重要性知觉,对高校品牌各项目的符合知觉,此研究助理前往抽样,进行实施和回收问卷,以保证回收率和测验品质。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定位为验证性研究,以重庆地区民办高校为探讨对象,抽样8所民办高校大一和大二学生进行调查。抽样40个专业的所有大一和大二学生共2616人,回收样本13个专业共1676人,去除不完成答卷,有效问卷为1543人,回收率为58.98%。
2.3 分析架构
本研究在了解大学生择校行为和对高校品牌的知觉关系的稳定性,分析架构如图3。将大学生择校行为视为自变量,对大学品牌知觉视为依变量,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探讨能说明两者影响关系的模式,分析影响关系模式时,将就业发展信息变量独立于其他大学品牌变量。另外,也将大学生的个性和学科特性也视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择校和高校品牌两者的影响。
2.4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读大学前对高校选择的想法和相关心情
分析大学生就读大学前关心高校选择的时间,可以了解启蒙其大学选择意识的时间点。本次研究结果(图4)显示:79.13%指出高中生主要关心时间点在高三,其次是在高二(54.57%)。选填高考志愿时(54.37%)和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48.54%),发生在参加高校面试时和高一时比例分别为44.39%和35%,而自小学开始萌芽的人数占6.55%,从未关心者仅占2.27%。结果显示学生对高校选择意识是有阶段性的长时间发展历程,最早从小学开始,至高三达到顶峰,高三毕业后呈下降趋势。如图4所示,叶连祺称为“高校选择关心曲线”。研究指出两次研究都显示该曲线确实能够适合说明大学生的高校选择意识发展形势,这提醒高校可以从高二学生开始加强营销宣传,以强化其对高校的认识。
3.2 大学生在读大学前对高校选择的想法和心境分析结果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高中时选择大学参考资料的来源,大半是提到老师(63.25%)、大学网页(59.56%),这值得高校参考。过去研究有朋友影响超过一半,此次是47.44%和41.87%。其余40%~22%指出父母、同学、大学博览会、学长、介绍大学的杂志刊物、升大学补习班、其他家人、大学招生简章、高中公告栏等来源,而介绍大学资讯的网站或论坛、报纸和电视的报道、亲自咨询大学和院系、根据自己知觉判断的没有超过18%,从未做过任何资料收集者仅有3.18%。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4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专门针对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需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换言之,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其更好地就业。而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即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顺利从事某个岗位或某个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业能力及独立工作的技能等;社会能力则包括三类:(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言语发展、谈话技巧、合作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体格发展、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3)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如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很重要。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常常需要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机配合。 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能力更为重要。
依此思路,高职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能力。就《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而言,除了让学生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外,口才表达、协调沟通、与人相处能力、理解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运用项目教学、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方法来进行教学,则能很好地满足两个能力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程序,通过在市场调查行业实地调研,与企业专业调查人员一道开发完善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工作中的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社会能力融入其中,形成特征鲜明的“就业导向”教学。
一、教学中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国家统计局、教育部于2004 年联合推出调查分析师证书考试,调查分析师证书共设有三个层次,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根据报考条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报考初级调查分析师,但在他们专科毕业后就可以报考中级调查分析师。中级需考的五门课程为调查概论,市场调查实务,消费者行为学,抽样技术,调查数据分析。中级调查分析师证书获得者一般具有以下能力:(1)能够完成一般规模调查的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2)能够指导现场调查、组织相关技术培训;(3)能够熟练进行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分析与预测等工作;(4)能够撰写较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提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决策建议;(5)能够独立组织一般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承担调查技术方面的咨询、管理协调和执行等工作,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长远考虑,我们可以把中级调查分析师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遴选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具备中级调查分析师的职业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改革,按市场调查流程把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项目,11个工作任务,包括市场调查认知、确定市场调查目标、制定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选择市场调查方式、选择市场调查方法、整理市场调查资料、分析市场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编写市场调查报告和开展市场调查工作总结。即从成立虚拟公司开始,到企业进行调研,确定调查课题,然后进行设计问卷、实地调查等,再经过资料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统计调查报告等这一工作全过程的“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很熟练地掌握到中级市场调查分析师具备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把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市场调查公司,每个学生担任其中的一个职位,每个公司独立运作,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公司之间通过各环节的作业相互比赛,这样又在竞争中获得了进步。学生通过校外访谈企业、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过程操作、最终将调查报告反馈给企业,由企业参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形式,锻炼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起来讲,《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每个任务中体现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汇总(如下表):
参考文献:
[1]杨江娜.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考试改革浅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9,(4).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杨汉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营销调研》实训设计与组织[J].职教论坛,2009,(1).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6
1.人际关系的压力。远离家乡、父母以及青春期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孤独感,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由于未来工作的要求,则面临更严峻的人际交往的挑战和压力。
2.就业的压力。2010年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了《2009届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通过对比发现,2009届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平均月薪均低于非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产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
3.经济的压力。目前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经济的压力进而影响人际交往,产生心理压力。
二、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笔者采取分层整群抽样,从某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后共获得有效问卷508份,有效率为92%。研究工具采用由田澜、沈国成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所收回的调查问卷经过筛选、将无效问卷剔除后,采用SPSS17.0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维度分析。
(1)在性别维度上,人际交往压力、经济与地位压力、学习压力、体能与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在心理压力问题上,不管何种性别均存在这一问题。
(2)在是否独生这个维度上,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人际交往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的压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由于父母关注比较集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同时,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少了兄弟姐妹等倾诉对象,相对缺乏支持来源。因此,在面对大学内复杂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压力问题。
(3)在年级这一维度上,仅在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两个压力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需要考虑考研和就业等一系列学业和发展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4)在文理维度上,对大学生压力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符合徐长江的调查研究:专业对大学生压力源总分及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性地影响。
(5)在家庭来源维度,心理压力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相对贫困的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自身素质、学习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习成绩和就业出路往往并不尽人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分析。
对得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接受测试的508人中,人际交往压力的平均数为29.61,标准差为6.646,而且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指数集中在25~40之间,这说明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压力。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参加测验的508人中,经济与地位的压力这一压力源的平均数为25.35,标准差为7.891,而且从图2中可以看出,分数在10~40之间的人数比较多,在40~50之间的人数比较少,这说明经济与地位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SPSS操作分析,可以得出学习压力的平均数为27.79,标准差为7.075,通过图3也可以看出,学习压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又一“高峰期”对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体能与生活压力的平均数为12.78,标准差为4.901,通过图4可以看出,体能与生活压力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并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就业心理压力这一压力源的平均数为13.71,标准差为5.028,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关于就业心理压力这一压力源所跨越的幅度比较小,这就说明就业心理压力也不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心理压力是各种压力源的总和,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心理压力的平均数为109.24,标准差为23.931,从图6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心理压力在70~140之间,在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有82.1%的人表示体验到“非常大的”或“比较大的”压力,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正在承载着较高水平的心理压力。在高校扩招以及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轨的情势下,大部分的大学生承受着与以往不同的各种压力。
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