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1

一、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的基本情况

小湾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湾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小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小湾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请县政府建立项目协调开发领导组,有效开展项目建设。

(二)请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打击黑恶势力,确保库区安全稳定。

(三)将项目纳入临沧市的重点招商项目,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请支持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补助和库区周边农民的扶持资金。

(五)请县政府协调库区乡(镇)、村委会大力发动库区农民参与网箱养殖培训和生产。

四、意见、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是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由于拥有28万亩库区水资源优势,引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技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项目市场情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好该项目,可以提高小湾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税源,促进企业增效。但由于项目建设内容广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之项目处于启动阶段,渔业养殖在小湾库区是新生事物,有一个探索、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县委、政府应给予高规格的重视,库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帮助、支持、宣传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县应将该项目作为继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以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政策上给予着重倾斜,精力上给予重点保证,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湾库区渔业养殖项目实施工作,从细节做起,高质量服务,把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项目来抓,作为围绕以提升实现“三个核心”指标和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项目来扶持。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县政府成立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和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发改局、招商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农业局负责抓好宣传发动、组织网箱养殖技术培训和渔政执法工作;发改局负责项目论证、项目立项、转报审批和鲜鱼最低保护价制定;招商局负责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国土局和建设局负责饲料加工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报批手续;环保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库区水环境监测、保护;交通局负责水运管理;商务局协助小湾渔业公司做好鱼产品营销和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经济局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涉及该项目的证照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能减化的尽量减化,能变通的尽量变通,费用能减免的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努力打造成本凹地,服务高地。在公司驻地设立公安执勤点,同时与渔政执法队有机结合,为公司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序良好的环境。

2、把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享受已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要时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并积极帮助申报临沧市重点招商项目。

3、把**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列为××县重点保护企业,颁发《重点保护企业》匾牌,实行重点保护,为公司负责人(法人)颁发外来投资者绿卡,提供“绿卡”服务。不得随意对公司进行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检查、评比,确需进行的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的同意。

4、积极帮助**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5、安排县渔政执法机构尽快进入小湾库区开展工作。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省渔政执法总队在小湾库区设立渔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

6、在饲料加工厂、鱼片加工厂投产运营后,积极帮助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向县公安部门协调,在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设立一个治安值勤点。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2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于200*年9月25日至26日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对**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视察调研组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到老县、长安等乡镇和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视察调研,召集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等形式,代表们对**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和建议。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估价

近年来,**县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工业发展理念,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基本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立足**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环保工业进程的重大决策,不断解放思想,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狠抓工业经济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县各级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到位,抓工业、抓项目、抓发展的理念和共识已经形成,全县上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截止20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0*年5户增加到12户,全县的工业总产值由4.2亿元增加到8.5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52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65.5%,全县GDP中的工业比重逐步加大。上缴税收由822万元增加到2245万元,年均增长43.3%。初步形成了以康华公司为龙头的水泥建材业,以光大硅业、昊华和寅祥石材公司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业,以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天宝、众鑫公司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以江河公司为龙头的水电开发业五大工业支柱。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基础和环境正在改善,全县工业步入突破发展、成长提速的关键期。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县按照发展环保工业的要求,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茶饮、畜牧产业优势,努力提高加工工艺,创新品牌,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先后建成了女娲茶业、八仙腊肉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产业”的互动经济产业链。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矿产资源深加工项目建设步伐,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化升级,昊华钡盐、光大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建成,促使矿产资源加工产值和附加值得到较大增加。三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链得到延伸。通过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形成了建材、矿产、医药、食品、水电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年来,**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农业产业和五大工业为基础,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今年的重点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约为8.8亿元,其中:5个续建项目(10万头生猪定点屠宰及分割肉生产线、30万吨铅锌选矿厂、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龙洞河电站、松鸦电站),6个新建项目(6000万条编织袋生产线、10万吨粗钡粉生产线、2万立方米建筑胶合板生产线、运动器材生产线、1200吨八仙腊肉加工生产线、1亿块免烧砖生产线),1个立项项目(工业结晶硅)。目前续建和新开工建设项目9个,完成投资4.7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落户**,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环保工作压力加大。近年来,**县在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把环保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大部分工业企业属于矿产加工业,矿产开发和加工造成污染、影响环境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二是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的意识有待增强。从视察情况看,资源浪费现象仍很普遍,如:矿山开采粗放、采富弃贫、野蛮开采;矿产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原矿外销比重大,税源流失;小水电开发,多数穿山引水截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部分开发加工企业的业主素质有待增强,环保意识亟待增强。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环保工业理念不动摇。工业是带动三次产业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环保工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领导,深化认识,群策群力谋划环保工业发展之路,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倾斜政策、资金、人力、精力,强力推进环保工业发展进程。

(二)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环保工作。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不能因为要保护生态环境而延缓发展,也不能因为要发展经济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为经济建设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和考核体系,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分解落实好环保工作目标任务,搞好“一手监测、一手监管”,切实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严把源头关口,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把环保作为项目立项标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努力建设环保工业。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3

一、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相铺相成互为制约

1、能耗与产值成正比例增长,节能企业能耗增长幅度低于产值增长幅度。在销售畅通,产品增加值率稳定或提高的情况下,产值增长能耗增长,节能企业能耗增长幅度慢于工业生产增长幅度。根据宜章县20*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报表统计,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幅度29.81%低19.01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20.13%低9.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相比,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03%。

2、高能耗企业压缩生产有效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宜章县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20*年目标为5.63%,实现下降率10.03%,比节能降耗目标多完成4.4个百分点。这与高能耗企业压缩生产有效节能降耗有关。宜章县5个省重点能耗企业20*年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42%,20*年累计能耗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2.0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21.04%,比全县10.03%多下降11.01个百分点。

3、低能耗企业个数和生产规模超过高能耗企业个数和生产规模。宜章县规模以上工业低能耗企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中的鞭炮、鞋制品、工艺品,及电力和水的供应企业有134个,能耗大都是耗电,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0.3%,能耗却只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17.47%。高能耗企业有26个主要分布在建材、化工、纺织、造纸业,能耗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1个,其中:能耗万吨以上水泥企业8个,化工企业2个,纺织企业1个。11个高能耗企业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而能耗却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82.53%。

二、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的难点是科技投入不足

1、租赁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嬴则进,亏则退,对节能降耗与公共环保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投入。即使投入,也只是限于生产设备维修。

2、股份制企业资本积累不多,对节能降耗和公共环保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宜章县股份制企业大多是近几年组建的,要么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要么是小企业改造而来,企业资本积累还不足以引进高新技术生产线扩大再生产,节能降耗大多是从管理入手,把关进货渠道,着眼降低成本和消耗。

3、银行货款投入取舍困难。宜章县大多是资源开采型企业如煤炭、有色金属,这些企业财源丰厚,贷款需求不大,一些传统产业如鞭炮、鞋制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传统工艺技术精湛,加之市场广阔畅销,贷款需求也不大。货款需求大的主要在高能耗企业,而这些企业由于资本积累不足或靠贷款负荷生产,既面临尝还旧贷款,又面临节能降耗和公共环保的压力,银行贷款投入取舍困难。

三、采取措施处理好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关系问题

1、逐步压缩高能耗企业发展规模达到产值下降能耗下降实现直接降耗。宜章县能耗万吨以上企业11个,企业能耗增长33.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的比重达到82.53%,除了实现节能投资彻底解决节能设备完善节能生产线外,如新山达化肥20*年实现节能投资6*万元,将为20*年有效节能做出贡献等,要逐步压缩高能耗企业的发展规模达到产值下降能耗下降实现直接降耗。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4

一、基本情况

我县来料加工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主要是加工仿古工艺品;80年代初期,逐步接纳上海、台州等地出口商的绣花来料加工;90年代中期,家庭来料加工业也随之全面发展,有彩灯、毛线鞋、珍珠领带、竹席、竹垫、箱包、披肩等。近年来,我县来料加工业迅速发展,不断壮大,一直位居全市之首,来料加工工作连续两年(20__年、20__年)获全市一等奖。到20__年底,全县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218名(其中一级经纪人83名),加工人员24569人,发放加工费5032万元,市级特色基地2个(白竹村、姓潘村),县级特色基地7个。今年1-7月份,全县共实现加工费收入4035万元。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县来料加工业出现了六大可喜变化:一是渠道不断拓展。从原来的台州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义乌为主兼顾温州、台州、东阳、绍兴等地,货源不断扩大。其中50%来自义乌市场,15%来自温州市场,10%来自台州市场。二是地域分层推进。从原来的以盘溪片为主,逐步向全县的各个乡镇拓展覆盖,遍布70%的行政村,呈现出20多个乡镇分层推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加工人数较多、村数分布较广的有五云、新建、东渡、白竹、双溪口、壶镇、舒洪、溶江、胡源、前路等16个乡镇。三是品种比较全面。加工品种从原来的以小商品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涵盖小商品、服装、节日灯、圣诞礼品、竹制品、电子、钩针、钉片等10多个门类。其中,编织类(钩针、手工编织、机器编织等)、串珠类(钉片、挂件、饰品等)各占30%,流苏类、竹制品类各占10%,圣诞礼品、服装、节日灯、雨伞等占20%。四是形式灵活多样。加工形式从原来单一的农户零散加工向现在的固定场所加工、农户领料加工、乡村专业加工转变,并逐渐向专业化、工厂化、块状化方向发展。五是队伍日益扩大。目前,全县从事来料加工的行政村共452个,是1999年的4.1倍;经纪人达218人,加工人员达24569人,分别是1999年的3倍和2.5倍,覆盖面和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进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六是收入稳步增长。加工费发放从1999年的不足650万元,增加到20__年的5000多万元,年均增幅35%;人均加工费收入从1999年的633元,提高到20__年的2048元,年均增幅18%,较好解决了农村妇女“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

总结我县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

(一)党政推动,领导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听取专题汇报,提出了“发展来料加工、促进妇女就业”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全县的来料加工工作。今年4月,又专门召开全县来料加工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浙江绿谷__来料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落实专人负责。

(二)各方联动,合力推进是保证。县妇联(县来料加工工作办公室)按照“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来料加工业,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妇联工作考核内容,制定了来料加工专项工作考核方案。农业、人劳社保、经贸、工商、财税、信用社等县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服务经纪人和加工者,合力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

(三)宣传发动,氛围营造是基础。利用乡镇妇联和妇代会等基层组织优势,开展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评选、来料加工技能展示等活动,专门制作来料加工技能光碟和专题片,免费发放到各基层妇女组织。同时,还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来料加工业,形成了各地竞相发展、全民普遍参与的生动局面。

(四)龙头带动,队伍建设是根本。多种形式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人员培训班,培养出一批“用心用力、守时守信、保质保量”的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者。20__年,全县共举办来料加工培训班123期,培训9204人次,其中经纪人136人次。一级经纪人又在乡镇(村)、社区培养二

级经纪人,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加工网络,已有不少加工点人数超过1000人。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来料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竞争更为激烈。从周边看,面临着江西、安徽、甘肃、河南以及苏北等地区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竞争对手,货源外流现象日趋严重。金华、衢州、台州等地发展势头强劲,区位优势更明显,运输成本更低,产业扶持力度也更大,金华婺城、金东、兰溪等地的年加工费发放均达2亿多。从丽水看,各县(市、区)行动积极,庆元、龙泉、景宁、遂昌等地扶持力度加大,势头强劲。20__年,我县来料加工的经纪人数、加工人数、发放加工费,总量虽位居各县(市、区)之首,但由于基数较大、空间较小,加之园区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增幅已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形势十分严峻。从自身看,县内各乡镇之间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一些干部群众“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爱干”、“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想赚”的认识偏差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加工能力薄弱。一是经纪人素质不高。很大一部分还是二手经纪人,质量意识、创业意识不够,业务能力、管理水平较低,依赖心理较重,自主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强,承接来单加工的能力不够;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与企业、厂商之间的合作方式简单,口头协议的多、订合同的少,纠纷时有发生;经纪人之间互助共赢合作较少,有的甚至竞相压价,争抢业务,恶性竞争。二是加工者技术不精。普遍存在技术不熟练、不全面,习惯于承接加工工艺简单的产品等问题,对加工工艺复杂的产品,观望等待、不愿尝试。我县除编织、钩针、钉片、串珠、竹制品、彩灯等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外,其余点钻、胶枪、烧焊等几大类加工技术不成熟,加工点相对较小,尚未形成特色,直接影响着与各类客户的全面合作。三是队伍稳定性不够。作为农业大县,我县传统农业产业较多,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既是来料加工的主要力量,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每年春夏采茶、蚕桑养殖、秋收冬种等产业需要较多季节性劳动力,直接影响着来料加工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进度。

(三)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加工货源不足。基本上依赖于义乌市场提供,各品种季节性强,更新频率快,货源稳定性不够,且供货周期较短,部分经纪人时有断货现象。二是自有资金不足。大部分经纪人经济基础薄弱,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我县经纪人和加工户之间一般都是现金收货或者按月发放加工费,一旦客户延迟结算,就影响加工费按时支付。三是运输成本偏高。据调查,我县来料加工运费占加工费达3-15%,最高达30-40%,平均达到7%左右,比金华地区高出许多。比如,__至义乌100公里,需2个小时的车程,单件货物运费高达5-15元。另外,我县来料加工的主要加工方式还是分散加工,不少加工点山高路远,托运不便,也制约着来料加工在我县偏远农村的发展规模和延伸范围。

(四)政策激励不够。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来料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对来料加工业的促进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一是政策力度不大。我县属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一时难以安排较多的资金用于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奖励和扶持,影响了经纪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训力度不大。对加工队伍的培训仍显不够,加工农民技术成熟度低,既影响农民的加工费收入,又影响经纪人的接单能力。三是银行贷款较难。经纪人大多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弱。银行贷款金额偏小,难度加大,制约较多。一旦在结算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同时,无力承接新单子,影响来料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发展来料加工业条件较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大优势明显:一是机遇优势。随着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成本上升,产业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扩张越来越明显,许多产品加工不断陆续扩散到欠发达地区。二是区位优势。义乌具有“世界超市”之誉的市场辐射功能,据了解,每年支付来料加工费20多亿元。我县紧邻义乌、温州、台州等发达地区,330国道、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三是人力优势。我县农村人口比重达90%,富余劳动力相对充裕,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经纪人队伍和加工队伍相对稳定,加上__人吃苦耐劳、敢试敢闯、创新创业,这些都为抢占市场赢得更大的主动。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来料加工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增收惠民、服务利民为主题,以做大单子、做强产业、做优品牌为主线,围绕打造浙江绿谷__来料加工基地这一总目标,抓住外部联络、内部引导这两个关键,突出宣传发动、模式创新、队伍建设这三个重点,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为构建“四型__”、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力争到20__年,全县来料加工费实现超亿元,并建立若干个来料加工示范乡镇、示范村和加工企业。

(一)突出市场拓展,打响基地知名度。来料加工是一项市场化很强的产业,要优化产业发展条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做大单子,做强产业,做优品牌。一是拓宽来料渠道。主动“走出去”,重点发展义乌、温州、台州等地的客户,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国内知名市场获取来料加工货源、寻找客商业务。加强对外沟通联络,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网络,建立积极探索在网上承接业务、信息,构建快捷灵敏、优质高效的来料加工信息收集网络。加大对扩散型企业的引进力度,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办厂、兴办加工点。此外,还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盯住我县工业园区(功能区)企业,主动与之联姻,在县内完成加工协作。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特点、生态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逐步实现来料加工由“经纪型”向“生产型”再向“生产经营型”的更高层次转变。加工品种、门类要向高层次、关/:请记住我站域名/联度高的产品发展;加工形式要向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基地化发展;加工手段要向部分利用机器加工发展;承接业务方式要向来样、来单加工发展。鼓励有经济基础、竞争实力和强烈创业意识的经纪人到义乌等地创业或承接来单加工业务,直接从外贸

公司或厂家接单,减少中间环节,赢取更多利润。鼓励条件成熟的经纪人以来料加工为载体,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进一步提高来料加工的规模效应。三是打造加工特色。围绕“浙江绿谷__来料加工基地”建设,拓展业务种类,提高加工技能,加快培育特色块状经济,重点建设编织加工、钩针加工、串珠加工、缝纫加工、饰品加工、彩灯加工、流苏加工、汽车座垫加工、圣诞礼品加工、鞋帮鞋花加工等10大特色基地,努力打造__来料加工“一流队伍、一流技术、一流速度、一流质量、一流信誉”的品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积极引导各乡镇确立自身区域特色,在巩固已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丰富加工品种,扩大加工总量,培育新的优势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加工基地。(二)完善政府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度。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和职能要求,制定相应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经纪人、来料加工企业及加工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营造合力发展氛围。在资金方面,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信誉好的来料加工户、经纪人或者企业给予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在运管方面,开辟来料加工“绿色通道”,对用于加工点之间的收运成品和原材料的自备运输车辆,在自货营运车运管费上给予适当优惠。在培训方面,对参加培训人员或者举办简单技能培训的专业经纪人、骨干加工户给予培训补助。在奖励方面,对于优秀经纪人、优秀合作厂商和先进乡镇(村)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并逐步建立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者队伍专项培训资金和优秀经纪人、优秀加工户表彰奖励基金。在其他方面,对于残疾人、贫困妇女、移民妇女、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特困群众等特殊群体参与来料加工,给予提供就业机会的加工点和经纪人一定的补贴。另外,在用电、用地及部分税费等方面也要给予优惠。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 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04-03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全县辖15个乡镇,184个村(居),总人口57.1万,总面积2 040 km2。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所产茶叶香高味浓,品质优良,是我国最适宜产茶区和安徽省名特优农业产区——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同时也是农业部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项目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茶叶产业化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成绩。茶产业已经成为太湖县农业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茶叶是太湖县传统农产品,茶业是该县资源优势产业,山区民生产业。全县11个乡镇120个行政村产茶、涉茶农户近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3,茶农12万,涉茶从业人员20万。北中、寺前镇是县里的2个产茶大镇,其茶园面积分别达到1 666.67 hm2和1 066.67 hm2。北中镇望天村是太湖县茶叶专业村,全村有12个组701户,茶园面积206.67 hm2,户户种茶,茶产业已经成为这个村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5 866.67 hm2,比2011年的5 533.33 hm2增长了333.34 hm2,其中投产园4 533.33 hm2,低产园1 400 hm2,成片园4 666.67 hm2。2012年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 666.67 hm2,其中北中、寺前2镇平均每年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6.67 hm2以上。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6 200 hm2。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产业逐渐向无公害、有机茶方向发展。目前全县获无公害认定茶叶生产基地6 400 hm2,有机茶基地认定66.67 hm2,认证茶叶品种2个:“天华”牌“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

茶园种植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201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 628.14 t,总产值14 900.21万元,而 2011年分别是1 109.7 t和10 119.19万元,分别增长46.72%和47.25%。2011年平均产值2.53万元/hm2,2012年平均产值3.29万元/hm2。全县名优茶产量376.89 t,产值8 141.83万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9.17%和22.27%。名优茶产量产值明显提高。

全县茶叶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2012年共有茶叶加工厂89家,年加工能力2 300 t,清洁化茶叶加工厂37家。其中寺前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200 t。全县茶叶龙头企业13家,其中市级1家。年销售5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011年3家,销售金额410万元,2012年增加到6家,销售金额720万元。

1.2 资金投入和产业人才队伍

2008年以来,太湖县政府每年投入茶产业整合资金11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厂新建改建、品牌整合及宣传。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及常规茶园发展投入资金约530万元、新建改建加工厂37座投入资金约100万元、投入品牌宣传等约20万元,共计投入资金约650万元;通过各项目投入茶产业资金约500万元;茶农及茶叶企业投资500万元。2008—2013年全县茶产业总计投资约1 650万元。

全县共有茶叶技术推广人员15人。各产茶乡镇均配有茶叶专业技术员,县种植业管理局设有茶叶股,成立了县茶叶协会和5个乡镇分会。全县茶叶销售队伍在3 000人以上。

1.3 茶叶品牌创建与发展

太湖县产茶制茶历史悠久,据陆羽《茶经》记载,太湖唐代始产茶。明清年间太湖县所产“芽茶”被列为户部贡品,当时“南阳谷尖”茶叶在皖西南家喻户晓。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名茶创制如火如荼。1986年太湖县政府把创制名优茶提上议事日程,并聘请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进行技术指导,成功创制名茶“天华谷尖”,同年赵朴初先生题诗咏“天华谷尖”茶,从此“天华谷尖”声名远播,影响不断扩大。90年代初,太湖县政府决定成立四大农业开发公司。1993年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正式成立,同时注册保护“天华谷尖”品牌并申请了“天华”茶叶商标。此后,其他茶叶企业也先后注册了5~6个茶叶商标,如“花冲”、“南阳河”、“寺前河”等。2008年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茶叶品牌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舆论宣传、督促保护等措施,实现了全县主打“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天华”牌“天华谷尖”参加国内外茶叶评比中多次摘金夺银,并先后获部优、省优,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安徽省十大品牌茶,安徽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并被认证为绿色食品茶。“二祖禅茶”2004年创制成功,获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太湖县乃中国禅宗文化发详地,禅宗二祖慧可在太湖狮子山弘法32年。“二祖禅茶”创制成功,实现了茶禅一味,太湖茶与禅宗相结合,丰富了太湖茶文化内涵,提升了品牌形象。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园基础较差,规模偏小。太湖县茶产业经过“十一五”茶叶基地建设,目前全县茶园总规模虽然已达6 200 hm2,但50%成片茶园规模在6.67 hm2以下。“十一五”以前所建茶园大部分标准不高,基础差,规模偏小,在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未得到改造,2 hm2以下零星分散的茶园面积2 000 hm2,约占总面积的30%,茶园治理粗放,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茶树生长衰弱,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良种覆盖面较低,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 000 hm2,只占现有茶园面积的32.3%。在茶叶基地建设中,全县仍有部分茶园建在超25°山坡、风口等一些不宜种茶的地方,同时茶园发展中普遍存在前期整地、吊槽、施基肥不到位的问题。

(2)茶叶加工厂规模偏小,数量过多,茶叶加工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不高。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近90家,加工能力平均不足15 t。60%厂房简陋,设施老化,加工标准不严,生产卫生条件差,造成茶叶加工成本增加和茶叶质量不稳定。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真正符合产业化、规模化要求的高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

(3)品牌培育与保护方面,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大多数茶农和茶叶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品质量较低,严重影响品牌的培育、保护,使得太湖茶叶品牌整体形象欠佳。

(4)茶叶企业散小弱,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全县茶叶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50万元以上的2011年只有3家,2012年增加到6家。

(5)茶叶产业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茶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县政府为了做强做大太湖茶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各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很难落实兑现,县级安排的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基地规模,而对于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厂的新建改造、茶叶品牌打造以及龙头企业培育方面投入很少。再加上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自身投入不足,以致良种茶园扩建、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十分缓慢。

(6)茶叶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太湖县是绿茶产区,高档茶叶为烘青,约占总量的10%,余下为炒青。除北中镇外其他乡镇很少生产夏秋茶。全县每年有2 500 t以上夏秋茶生产能力未得到开发利用。全县没有一座茶叶精制加工厂。北中镇每年生产近900 t夏秋茶主要通过英山县一些精制厂加工出口。

(7)专业化茶叶交易市场尚未建立,销售渠道不畅。20世纪80年代中期,太湖县茶叶加工基本为手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提篮小卖是主要的销售方式,于是形成了北中、弥陀、刘畈等小型茶叶交易集市。90年代以后随着机械化加工的兴起,小型茶叶集市全部消失,各加工厂负责对茶叶进行销售。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太湖县所产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名优茶的销售问题,大部分局限于本地市场,难以有效辐射到大众市场[2]。随着形势发展和茶叶产业化不断提升,全县亟待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吸引外地客商,建设专业化茶叶交易市场。目前太湖县茶叶市场基本处于有市无场的状态,茶叶生产者、消费者和茶商没有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所。

3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对策

要做强、做大太湖县茶产业,必须坚持“兴基地、精加工、塑品牌、扩宣传、拓市场”的工作思路,以提高茶园规范化管理程度为目标,强化基地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建立茶叶加工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加工规模、工艺和质量水平;按照“规范县内市场、主攻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的营销策略,逐步健全茶叶营销网络,把专卖店、直销店、连锁店塑造成展示太湖茶形象的平台和窗口;同时坚持狠抓基础认证和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太湖“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地域品牌,增强产业软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1 建立健全促进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要尽快研究制定《太湖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及茶产业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信用担保、风险机制等方面出台产业发展配套措施,在财政投入上,坚持“财政资金引导,整合县级涉农项目经费,金融贷款支持,招商引进省外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的筹资原则,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凸显茶产业的优势地位,努力使太湖县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3.2 抓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做强、做大茶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基地建设抓得好,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和大资本结合,有利于规模经营[3]。抓基地,要重点做好良种茶园发展、低产茶园改造、“三茶”(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园、无公害茶园)认证管理等工作,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标准化茶园,并向立体化茶园发展。

太湖茶叶基地区域布局应以北中、寺前、天华为中心,打造出5~10个茶叶生产专业村。产业政策应向重点专业产茶乡镇、村、组倾斜,以提高规模效益。通过建立4~5个6.67 hm2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基地,从选地、选苗、栽植、施肥、施药、田间管理及精加工各个环节,均用科学方法进行示范,让茶园建设业主和茶农从示范基地学技术。专业技干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通过点片示范,辐射带动全县茶农茶叶生产科技水平。开展好茶农科技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推广工作。建立茶农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通过这种“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为名优茶生产提供原料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 666.67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县比重提高到4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 000 t,茶叶产值2.0亿元,全县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 800元以上。

3.3 抓龙头企业培育

培育龙头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做强做大太湖茶产业的必然选择。没有产业龙头,就无法站在产业的高度,对企业本身和行业未来发展做出规划;没有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就形成不了真正的茶叶产业,就没有力量去牵头组织茶叶的精深加工和拉长产业链条。只有龙头企业成长壮大了,劣质企业的空间才会被挤压,甚至会被挤出市场。从太湖县的情况来看,需要加快扶植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提高效益,带动茶叶商贸。发展龙头企业,政府要扶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要打拼,加快自身发展;企业之间要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大品牌、培植大市场、争创大效益。“十二五”期间,太湖县目标是扶持和培育年销售1 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个,建设带动全县茶叶发展的省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建成年销售额超5 000万元的茶叶专业市场1个。扶持发展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新建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0个,提高茶农在茶叶生产、销售中的组织化程度。

3.4 抓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品牌凝聚人气,品牌代表形象,品牌创造财富。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茶产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必须增强品牌的竞争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是发展茶产业的必由之路[4]。实现茶叶名牌战略,其前提是企业要有规模、有实力,茶叶要高质量、有信誉。英国“立顿”之所以能够成为驰名世界的茶叶名牌,就是靠这四大因素。对于太湖茶产业来说,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县政府关于全面整合茶叶品牌的政策措施,明确“天华谷尖”、“二祖禅茶”公共品牌属性,成立公益机构,对公共品牌进行管理维护,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共打、共建、共享,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茶叶品牌意识,通过强化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等规范,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

要坚持“内抓”、“外抓”两手抓,即内抓整合,集中力量打造强势品牌,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外抓宣传,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评参展,每年选择1~2个城市举办茶叶宣传推介会。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聘请专家、学者、名人,共同推介太湖茶叶。

建立健全名牌营销网络,坚持发展名牌专营商和名牌专营店。鼓励农民经济人、外地工作的太湖籍人员在各大中小城市开办茶叶销售窗口,代销、经销太湖茶叶。积极参加全国或国际上大型茶叶博览会,既能跟踪同行的动态,又可以通过与著名茶叶企业的同台亮相,扩大太湖茶叶品牌知名度。

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扩大品牌影响力。注重研究和挖掘太湖茶文化内涵,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资源相结合。太湖茶与禅宗有不尽渊源,太湖县又是赵朴初先生的家乡,要以禅宗为主攻方向,利用好朴老这张名片,宣传好太湖茶,打响“天华谷尖”“二祖禅茶”品牌。利用县内2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花亭湖和五千年文博园旅游蓬勃兴起,发展茶旅游,把茶文化建设融于花亭湖、文博园旅游之中。还可考虑在上述2个景区内设立茶艺馆,开展各种形式的品茶宣传活动。

3.5 抓升级改造,推进茶叶加工厂建设

继续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对老加工厂改造升级和新加工厂建设,提高全县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规模化水平,鼓励现有茶厂重新整合,扩大生产规模。县政府实行政策引导、招商引资、鼓励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年生产能力250 t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座,引进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2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茶叶机械加工总能力达4 000 t以上。用好用足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茶产业化建设项目。积极推广茶园机修、机采、机耕,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加速全县茶叶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5]。

3.6 抓延伸加工,扩张产业链

茶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利用。从大茶业观念出发,既有传统茶类,又有现代茶饮;既有冲泡茶,又有泡沫茶,还有保健茶;既有茶叶加工制成品,还有茶叶提制品,包括茶多酚和儿茶素在内的社会及医药用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成功开发了低咖啡因茶、超微茶粉,用作保健品和药品中间体的茶多酚,这些茶叶新产品能使原来利用价值不高的夏秋茶叶得以充分利用。太湖县除了传统茶叶外,在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太湖县茶产业收入主要靠春茶,2012年茶叶总产值14 900.21万元,春茶产值9 922.08万元,占总产值的66.59%。夏秋茶开发是太湖县茶叶生产中一个薄弱环节,随新茶园开发投产,全县将有2 500 t以上夏秋茶生产潜力。要鼓励企业在茶叶系列产品的开发上不断创新,通过茶叶深加工和延伸开发夏秋茶,提高茶叶附加值[6]。目前,太湖县重点产茶乡镇北中镇的夏秋茶都是通过湖北省英山县精制出口,县里可以考虑在北中镇建设一座年加工能力500 t的茶叶精制加工厂。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3.7 抓市场营销,建设茶叶市场网络

政府加大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尽快完成北中、寺前镇初级茶叶市场建设。在县城区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茶叶交易市场,并打造成在皖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茶叶专业市场。积极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维护好社会秩序和茶叶流通秩序,构建一个自由、公平的茶叶交易环境[7]。

4 参考文献

[1] 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贵州茶叶,2006(4):28-31.

[2] 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茶叶,2008(2):102-106.

[3] 陶智全.关于宜宾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茶叶,2005(6):4-5.

[4] 陈章健,熊浪铨.关于加快永定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2(15):14-15.

[5] 刘立华.关于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茶业通报,2012(3):119-121.

渔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s”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陶瓷产业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产业内循环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央提出了含“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内的“六保”决策部署,省市也分别建立了产业链链长制,全面推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发展。陶瓷产业作为黎川首位产业,如何全面落实中央“六保”任务和省市产业链链长制要求,加快完善陶瓷产业链条,破解产业链发展的堵点断点难点,推动陶瓷产业向百亿级跃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黎川县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与有关单位座谈、实地走访陶瓷企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陶瓷产业链发展现状

黎川陶瓷工业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60年代起步、80年代兴起、90年代转制、2000年技改提升及近年来的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等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目前,全县共有102家陶瓷及配套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形成了集原料、模具、花纸、色釉料、包装、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高档日用瓷、耐热瓷、卫生洁具瓷、陈设艺术瓷、酒店陶瓷等五大系列产品1万多个品种和花面装饰,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耐热陶瓷年产量占全国市场约60%的份额。2019年,黎川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亿元,实现税收2亿余元。“发展平台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的良好态势为陶瓷产业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平台不断优化。突出“政府扶持引导、行业协会牵头、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江西陶大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陶瓷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并引进中国陶瓷设计大师领衔的专业团队成立陶瓷外观设计中心,引进灵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设立陶瓷智能制造设备研发设计中心,打造集产品设计、材料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智能制造、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为陶瓷企业设计外观新品近百件,初步研制出陶瓷压坯和过釉自动化生产设备。在已建成的陶瓷油画交易中心设置陶瓷集中展示区,分六大主题区块全方位展示陶瓷产业发展历史、陶瓷文化和陶瓷文化创意、陶瓷智能家居等产品,在今年全市首届电商直播网购节黎川陶瓷展示中心举办的直播活动中,黎川陶瓷产品日销售额近200万元。按照“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思路,积极整合陶瓷生产企业前端原材料、球磨、炼泥和后端配送、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相关资源,与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整合平台合作组建陶瓷产业联盟。同时,加快陶瓷标准厂房建设,引导陶瓷企业“拎包入驻”,搭建集约发展平台,目前该县累计建成陶瓷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陶瓷企业入驻使用25.5万平方米,入驻使用率达到85%。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拥有陶瓷产业省级创新平台4个;与景德镇陶瓷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共建陶瓷产学研基地和黎川创新研究院,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陶瓷产学研基地攻克耐热陶瓷原料关键技术,锂辉石用量降低50%,为企业节省单品成本5至6元;引进国家“双千计划”人才闵永刚教授,研发的含石墨烯材料的导磁涂层陶瓷炊具已批量生产,其“石墨烯导热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进中国陶瓷设计大师程久发,合作成立了陶瓷设计平台,为陶瓷企业提供器型、花纸设计;环球陶瓷设计多功能闷烧煲获省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智能瓷电煲;全县陶瓷企业专利累计申请906件,授权专利累计523件,康舒、环球两家陶瓷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三)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持续抓好陶瓷品牌创建,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目前,全县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江西省名牌产品5个、江西省著名商标6个、中国卫浴十大名牌产品2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2个。黎川先后获评“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中国陶瓷煲都”。2019年,黎川县紧紧抓住获评“中国陶瓷煲都·黎川”称号的契机,扎实推进黎川陶瓷区域品牌创建“十大工程”(煲都品牌策划推广工程、文化挖掘培育工程、产城综合体工程、产品升级工程、知识产权工程、标准引领工程、精益智造工程、产业联盟工程、异业联动工程、人才培育激励工程),设计了黎川陶瓷IP、VI形象。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制定陶瓷行业标准,提高在陶瓷行业内的话语权,其中京尚实业联合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全国首个陶瓷炒锅企业标准。

二、陶瓷产业链发展存在的短板

尽管当前黎川陶瓷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当前,黎川陶瓷产业虽已基本形成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粗加工、精深加工、彩印包装、物流运输到成品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这些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不足。多数陶瓷生产企业表现形态都是“小而全”,从原料采购、设计研发、加工生产、运输发货到终端销售均“各自为战”,产业链基本是企业自身“体内循环”,还没有真正形成高集聚度、高专业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原料供应方面,黎川本土原材料供应企业较少,陶瓷企业生产所需的泥料、花纸、釉料等原材料70%以上需到外地购买,锂辉石、透锂长石等耐热瓷必备关键原材料还需从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等国外进口。配套服务方面,黎川陶瓷企业多为生产型企业,虽有陶瓷配套企业20多家,但多为包装企业,而模具、花纸、釉料、研发、设计、检测等配套企业偏少,配套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以模具为例,陶瓷产品相较其他金属制品,受收缩率、变形率等因素影响,在产品成型、组装方面,对模具需求量较大,生产一个同款同尺寸耐热瓷煲有时需配备3-5个模具,但全县目前从事模具制作企业仅1家且非专业企业,多数陶瓷生产企业选择在外地订购模具。

(二)创新支撑还不够给力。一是创新投入不足。黎川陶瓷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据初步统计,全县年销售额千万级的陶瓷及配套企业有72家,但年销售额上亿的仅12家,占比不到1/5。同时,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低投入、低成本抄袭市场已有产品,不愿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方面加大投入。加之黎川陶瓷企业从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运输发货到终端销售多“各自为战”,不能协同作战,使得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资金不足,不能大刀阔斧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全县2018年度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8%,远低于全省1%的水平(2019年度的R&D经费指数需到2020年底公布)。二是专业人才紧缺。当前,我县陶瓷企业招聘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缺乏,成为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如,雄光智能电器研发“陶瓷+小家电”一体化产品,对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要求较高,但现有68名员工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人、大专的5人,90%为大专以下文凭,尤其缺乏电器内部构造设计、测试和市场策划营销等方面人才,只能高价聘请深圳设计公司团队,该团队不能常驻黎川为企业提供稳定服务,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

(三)产业质效还不够高。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够。黎川作为“中国陶瓷煲都”,虽拥有众多陶瓷品牌,但其影响力仅在行业内较大,在普通消费人群中名声不显。如,康舒陶瓷作为国内耐热瓷煲领域的领军企业,行业内声名显赫,但普通消费人群了解不多;帮企陶瓷作为淘宝网日销售量首位的瓷煲生产企业,但因其非自主品牌,而是向景德镇荣特陶瓷有限公司运营的“曼达尼”品牌供货,消费者对帮企公司及其产地黎川知之甚少。调研组随机访问市外省内购买过日用耐热陶瓷的50名消费者,仅1人知悉黎川陶瓷。二是电商营销份额不高。尽管我县大多数陶瓷企业开通了电商平台,但除环球陶瓷、帮企陶瓷、新天利陶瓷等少数主打线上销售的陶瓷企业外,多数陶瓷企业对网络市场的研究和开发不够,电商销售渠道开拓较缓,网络销售运营能力不强。目前黎川陶瓷产品电商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为30%左右,而杭州、广东等发达地区同类型电商销售份额占比已达到50%以上。今年受疫情影响,传统销售市场受阻,陶瓷企业产品库存大幅增加,嘉顺陶瓷、嘉逸陶瓷等企业库存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倍以上。

三、推进陶瓷产业链发展对策

任何产业都有其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且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走势。陶瓷产业链的发展必须按照陶瓷产业发展特点和新时代形势,聚焦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五型”政府建设尤其是创新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举措,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一)注重产业链研究,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传统的陶瓷产业要脱胎换骨、实现蝶变,必须在产业链重构、产业链升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陶瓷产业链研究,紧密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求,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高标准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作业图,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产业整体布局和市场定位,并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及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重点围绕“中国陶瓷煲都”定位,深度挖掘日用耐热陶瓷产业作为未来康养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大潜力,高端布局产业链,全力打造黎川百亿陶瓷产业。

(二)注重完善配套链,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方面,要强化项目招引。陶瓷产业链要横向做大、纵向拉长,必须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性补足配套短板。要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内闭环”,优先引进陶瓷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等)、模具制造、机械设备、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等一批上下游配套的专业化、关键性企业,着力填补产业链“空白”。要加快推行“一企一策”承接方式,结合“陶瓷+小家电”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家电企业采取“自建或租赁标准厂房建设生产基地”“代加工合作”“建设陶瓷配套电器组装生产车间”等方式来黎投资发展,引进一批高端瓷电煲项目落户黎川。另一方面,要加快资源整合。资源有效配置往往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质效。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合理整合资源,加快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要针对各陶瓷生产企业的优劣势划分链条,精干主体,分离辅助,以建立健全采购、销售、配送等方面“利益共享”机制为抓手,加快整合中小微企业的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资源,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并购或成立集团公司等方式“抱团发展”,推动企业从“小而全”向“规模以上、环保绿色、领域专精”方向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优势互补、链接紧密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在陶瓷生产企业前端原材料、球磨、炼泥和后端配送、销售等方面,整合企业设备和资金,组建专门配套公司,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