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教学;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8-01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物理作为一门理科课程,相比初中物理,其知识点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充。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发展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高中物理的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高中物理的兴趣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教师的高效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来说非常有利,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个教师自身的知识容量是否渊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有些教师专业物理知识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也会相对较为轻松,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物理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起来就容易出问题,要么是讲解得比较肤浅,浮于表面,要么是讲解的进度时快时慢,把握不好节奏,容易出现教学错误。因此,为了优化物理课堂教学,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已初具雏形,但是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来说还是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时刻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学习环境虽然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外在条件,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质变,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集中精神,也容易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因此,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需要十分注意。

再者,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繁多复杂,为了使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精简,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逻辑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提前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准备。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提前进行备课,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讲授的物理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消化,以较为简洁的风格预先演示所要讲授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有条理,清晰明了,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系统的为学生进行讲解,打消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针对即将讲授的内容,积极地进行准备,力图让学生学习物理更加有动力,更加有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最后,高中物理教师要完善讲课技巧。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讲课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学风格或者严肃或者风趣,但是学生学起来往往很有效率。因此,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讲课技巧,多向老教师取经问道,互相交流自己的教学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方法不但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轻松,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紧密联系生活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无论是知识广度、知识范围、知识难度相比初中物理来说,都得到了提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高中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针对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影响较大,而日常生活又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事例进行举例,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高中物理这门课程。

高中物理教师紧密联系生活来进行兴趣教学,需要教师对物理知识概念与生活的联系进行总结,使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众所周知,高中物理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有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关联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不再畏惧物理,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相互运动与运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力的各种分类,了解力的属性以及胡克定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涉及这些相互运动的事例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让学生相互讨论生活中与力相关的事例外,物理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教学话题。例如冬季天气较冷,换衣服的时候人们身上容易产生静电,或者是天空中的闪电有时候是球形的,教师在教授静电场等内容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库仑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等内容。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概念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更加有激情和动力,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扩展物理知识面

高中物理的兴趣教学还需要教师注重扩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物理与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有着相互的交融,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科交融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1.知识点要求多层次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

2.整体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要多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为了研究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我们在我市选取了八所普通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发放了236份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如下:

1.高中物理学习中,你觉得物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在物理课堂上你们经常和老师展开讨论吗?你是否希望这样的讨论多一些?为什么?你有过类似讨论的机会吗?

3.到目前为止,你印象中做过多少次物理实验?自己是否亲自动手做过实验?

4.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物理老师及理想中的物理课堂氛围。

5.你认为合适自己的物理教学是怎么样的?

从回答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与教师有交流和对话,然而结果却是很少有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学生希望能够多与老师互动,激烈地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但是这样的情形是不多见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可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尽量采取互动的形式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家向往的。因此,想要在物理课堂上得到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班级上创建多个学习小组,建立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责任关系。每次课堂教学,都安排学生参与,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遇到问题时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解决,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2.课堂问题讨论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摒弃以前自问自答的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对问题疑点、难点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过早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结论,要让学生在多次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3.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言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不用举手点名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言论的老套做法,学生可以自主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或者对老师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意加以妄断或者否定。一改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开展双向或者三向的多向活动。[1]

二、树立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围绕三个环节开展,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三是解决问题。以下是具体的三个环节:

1.学生初次自主地对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初次自主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以及给予他们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涉及发现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交流讨论等探究要素。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随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即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找寻问题的结果或解决方案。

2.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物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他们对此做出的猜想和假设认真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者根据知识原理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老师不能一味地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要注重交流式教学,缓解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要试着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看、想、问、说、做。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要注意收放的程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去了解的,就尽量不做详细讲解,能够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要留给他们自己探讨研究。这样学生会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方法,深刻掌握知识点。[2]

3.探究式教学的总结和反思。这一个环节主要涉及评估者一要素。师生共同探究之后,老师让学生整理思考总结这个学习过程的结论和方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规律。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同一个问题,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现实生活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其创新求异。

三、尽量组织学生较多次数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很不满意,主要有:

1.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往往以讲授为重要授课模式,使得实验课没有充分时间,直接缩短实验教学时间。

2.由于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很多老师习惯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直接演示模拟实验过程和结果,偏离原本的物理实验教学目的,没有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对物理结论不够信任,也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是匮乏。

3.没有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他们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确实验目的。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做实验的热情不是很高,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差。

4.对于物理实验操作没有实质性的考查。由于高考对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一定的考核测试,所以大部分老师对实验教学不大重视。

教师首先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把应该做的实验认真做好,设计好每个实验的过程,适当改变实验形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不要一直重复相同的实验教学模式,要适时适当地做出改变。例如有些时候可以把一些练习题通过实验来做,还可以增加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物理实验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常理和有悖物理定理的问题,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这会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引导他们对物理思想进行总结。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是有一个设计思想的,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是包括设计者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让学生多研究一些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从中得到一些领会,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实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把橡皮条的结点两次拉到同一位置;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使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等等。

四、结语

高中物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可能高中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内容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规律,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碰到的一些问题。物理教学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高校和老师应认真对待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力学问题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会做题。这就要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高三的第一轮复习要在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能力。这样在茫茫题海中以不变应万变,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晰。即使分析中有些错漏,也能在考试中得到一定的步骤分数。

什么样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的几个方面。

一、认真精确审题、明确各个对象、联想过程图景、启动关联思维

高中物理的力学习题通常是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有的条件直接给出,有的隐含在某个文字或句子中,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楚。认真审题应要实现几个方面: 1.由个别向一般转化。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受力方程。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分析判断。2.明确物体的物理过程图景。 宏观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的,也有相关联群体的。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过程图景。 3.通过物理过程明确物体的状态 。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有加速度并能了解其方向等)。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对所列方程给出了依据,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二、弄清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和相关的定理、定律。

在分析过程中要紧扣物理概念或定理或定律.它们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分析错误而得不到相应的方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如: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关系混淆,认为速度大则加速度就大、速度为零则加速度必为零。主要是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不清楚。又如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分析的准确性。

三、运用各个定理定律规律、网络题目信息、感知题意范围、展开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模糊不清,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所以在选择列方程依据时要注意形成以下的思维:1.根据物理过程寻找符合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和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性规律。2.从已知条件寻找规律。(特别是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合理性规律等。

四、做题完后要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深化思维、归纳类型方法

物理教材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思维停滞单一,需要点拨才能展开。所以要培养他们通过对做完的题目进行拓展:通过对已经解完的题目再设疑→探究→解惑,让他们能举一反三使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

转贴于

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是排除中学生力学习物理难的心理障碍的主要渠道。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从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教学大纲(1952年的教学大纲)起,我们就一直强调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三十多年来,也有过一些摇摆。1957年之前,觉得基础知识讲多了,太深了,要精简,曾先后发出过多次精简指示。1958年以后,又觉得基础知识讲少了、太浅了,要补充,当时一些地方编的达到大一和大二水平的课本,就是这个思潮的产物。1964年以后,又提出要作更大的精简,砍去三分之一,为些曾编写了所谓“中改本”,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发生了。在中,否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用“三机一泵”来代替了物理知识,所产生的恶果大家都是记忆犹新的。这些经历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惭深化了。

1、我们必须从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根据(为了满足这个需要而确定的)普通教育的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认真研究和确定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认真研究和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来考虑教学内容。这个出发点非常重要,必须十分明确。如果在这上面不够明确坚定,则就很容易把方向搞偏了。一般来说,最容易出现的偏向往往是只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而忽视社会的需要,只考虑少数学生升学的要求,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国外前些年曾出现进一个“课程设计的结构”理论,有人看到了觉得新鲜,想搬过来改造我们的中学物理内容体系。其实这个理论中虽然有些好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是只强调学科特点,忽视社会需要的。我们只能吸取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不能照搬。国内近年的物理教学,特别是高中物理教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这中间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种作法,总是不符合大纲中规定的“在中学阶段学好物理,将为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一全面要求的。

2、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样恰如其分地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在强调可接受性的时候,往往把学生估计过低,在强调发挥学生的潜力时,又往往把他们估计过高。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对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并进行理论的探讨。国外近来比较推崇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并且具体地把这个理论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不多,实际问题往往还是靠经验摸索着去解决。我希望有经验的教师和各级教研人员能大力开展对学生智力发展情况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希望我们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能在这上面给我们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能在这上面给我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在根据上述两条考虑来选择确定中学物理的内容时,首先要抓住最基本的、作为物理知识的主干的知识,要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知识。把这些东西搞扎实了,要进一步提高和运用,才有牢靠的基础。这里最要紧的是精选,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在中学程度可以学懂的物理知识很多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都讲到。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并培养了一定的能力,那末一些在工作中需要但原来并没有在学校学过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是有所体会的。至于怎样才能抓好这个最重要、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这除了我们搞中学物理教学的人要认真研究外,很希望国内老一辈的和活跃在科研前沿的物理学家们多多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

4、对于精选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还有一个根据它们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来区分主次的问题。1963年的大纲里就提出了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分成重点知识、一般知识、次要知识三类,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宽度,又可以使他们较为深入地理解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并有助于避免他们的负担过重。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条的运用也有一些偏差,这就是重点知识越“重”,某些一般知识和次要知识越来越“轻”,有点比例失调。突出重点本是好事,但突了又突,突过了头,而且一头突到无边无际的难题中去,好事就给办坏了。

5、精选出来的中不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变化。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经典物理的内容要进一步精选,现代物理的内容要有所加强;在经典物理范围内,有些知识(例如几何光学)的得要性将逐步提高。但是,这个变化也不能太快、太急,要经过慎重的讨论研究,搞得稳妥一些。变得太快太大,一下子搞得面目全非,往往要失败。国外某些新课程虽曾风靡一时,但过不不了多少年就偃旗息鼓,这是一个例子。

关于选好和教好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问题,我们虽然有一些认识,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认识到或者认识不深刻。在选择基础知识方面,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确定其深广度,从而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内容“一刀切”的现象。在教好基础知识方面,我们曾经提出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展开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理解概念,而不能只是靠听老师的中心展开物理知识的教学,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理解概念,而不能只是靠听老师的讲解来知道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展讨论研究,以以进一步提高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解放前,除少数学校外,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很少作演示和学生实验。解放以来,从1952年的第一个教学大纲起,就一直强调演示和学生实验,历次修改大纲,对演示和学生实验的要求都逐步有所提高。前,这方面的形势是很好的。仪器的生产逐步发展,配备比较正常,学校教学中的演示和学生实验日益增加,日益提高。可惜一场动乱,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摧残殆尽。粉碎“”以后,又得从零开始。在这个“之”字形的道路上前进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基本认识。下面仅谈谈关于学生实验的基本认识。

1、对于学生实验的目的,我们在五十年代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到1978年搞大纲时,认识提高了一步,感到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不宜过分强调,主要强调一般的实验修养。因为,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达到一定程度主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很熟练。他们将来从事工作,如果要经常使用某些仪器,是完全可以在工作中熟练起来的。而一般的实验修养,如1978年大纲中提到的“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等,则是对所有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很重要的。这一认识的发展,对选用什么实验和如何指导学生实验都有很大影响。

2、对学生实验的要求有了提高。五十年代我们是把实验步骤一一写出。学生照着一步步去做,使用的还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老办法。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学生要求太低,他们可不以不动脑筋地“照方抓药”,实验做完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往往并不清楚,因此收效不大。1978年以后,我们除了在初中开始阶段还写出实验步骤外,以后就过渡到不写步骤,而是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作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并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使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这样做实验,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实验修养,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实验的性质和方式逐步多样化。原来我们的实验是以验证性的为主的,后来逐步增强了探索性的实验。测定重要物理常数的实验也在逐步加强,使用比较精密的现代化的设备的实验也已出现。在实验方式上,原来基本上都是一课时完成的正规实验,后来逐步增加了两课时的、要求较高的实验,边讲边作的小实验,课外自愿做的简易小实验。另外,不少学校还实行了实验室开放的制度,学生随时可以去作实验,甚至作自己设计的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我们在实验的性质和方式上越来越灵活,多样化,实验的内容日益丰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上从实验得到的好处日益增加。

4、我们从五十年代起就吸收部分学生到少年宫和其他科技馆进行校外实验活动,这种做法目前正在恢复。校外实验活动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作用很大。此外,我们在五十年代曾规定结合物理教学进行一些参观活动,这一活动由于单科搞参观有许多实际困难而未能开展起来,但对工农业生产单位的参观,使学生了解生产实际,懂得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上如何真刀真枪地发挥作用,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中学都要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亲自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并进行一些参观,物理教师和生产技术课的教师密切合作,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工作。

这些年来,大家对恢复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上都很重视,作了许多努力,许多省市举办了实验的展览会、交流会,许多老师任劳任怨,尽可能多作演示和学生实验,还自制了不少教具。我们恢复的速度相当快,形势是很好的。当前在仪器生产上我觉得有过于追求“高级”,“精密”的倾向,这样一来,仪器往往搞得很贵,学校买不起。我觉得,除了引入少量的有普遍意义或重要意义的现代化仪器外,一般来说,我们在仪器的生产上还是应注意现象的明显,原理的清晰,不要过多地去追求精确度,中学实验中即使有较大的误差也不那么要紧,不要把仪器搞得那么贵。顺便说一下,我到日本和美国中学去看过,他们使用的仪器,也大多是一般的,并没有多少“高级”、“精密”的设备。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我们从老解放区的教育工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在统治区,中不物理教学是很教条、脱离实际的,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了这一条原则,但由于对老解放区的经验学习研究不够,加上种种干扰,这一条坚持得不够好,有较大的摇摆。在强调打好基础时,往往忽视联系实际,把联系实际的内容看成额外负担,轻易删掉。在强调联系实际时,又往往忽视基础知识,热衷于去讲那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好好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在贯彻这一原则中明确坚定些。我看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巩固地掌握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这些都是对的,都是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但是,联系实际的最重要的作用不在这里,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物理知识,如果只是“懂”了,甚至“巩固掌握”了,但不会运用它,那么,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学习它又有什么意思呢?“精通的目的全在应用”,同志的这句话说得很对、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因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培养这个能力,除了联系实际外别无他法。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最重要的作用就在这里。

2、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教学工作中一般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讲过理论知识后,讲授所学知识的应用的典型事例。在这里,不要去讲那些技术细节,而要突出物理知识是怎样被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教学方法上,不要去追求老师自己讲得清楚明白,而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注意总结在分析问题中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一步,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有点象大人扶着儿童学走路一样。

3、紧接着的第二步就是在练习题里让学生去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我觉得,当前我们课本和实际教学中,从这个角度来选编的有实际意义的需要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考虑一番的练习题是很不够的。市场上有许许多多习题集,但其中充斥着人为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根本遇不到或者根本不会去加以考虑的所谓综合题。这样的题,我想不是少作一些好。联系实际的题,可以涉及学生常见的事物,也可以涉及学生没学过的不知道的新问题。我们不能把物理教学搞得那么死,不要什么问题都要书上写了、老师讲过,才能要求学生去解决。此外,不可以进一步考虑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总之,。这一步是让学生练习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当然必要时老师也要作些指引,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4、联系实际的范围不要只限于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产实际当然是先要联系最重要的方面,但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实验中、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物理的问题,也是可以而且应该联系的。联系的面宽广了,学生的视野就开拓些,思想也活泼些,对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就知道得更多些。

这些年来比较强调基础知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联系实际的苗头。有的同导写文章指出这个问题,这是很对的。但也有少数文章一讲到联系实际,又提出中学生不会修收音机、不会修拖拉机之类的问题,也就是又回到1958年和1966年那个提法上去了。我想,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联系实际,不能老是这样提出问题,更不能老是摇摆不定。我们应该遵循一条正确的原则前进。当然,摇摆一下也许晃可避免的,但这个摇摆至少应该是“减幅振荡”,不能老在那里搞“等幅振荡”。国外在自然科学教学长期忽视联系实际之后,近年来又强烈提出着重应用的主张。对这个动向我们要注意,一些好的想法和作法我们可以借鉴,但对各种议论一不定要有分析。我们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只要认真总结,加强研究,是可以作得更好的。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一条可以说是我们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逐步摸索出来的。1952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实验技能,1956年的大纲提出了培养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1963年的大纲又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1978年的大纲对培养能力的提法就比较完整,同时把培养能力提高到与打好基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在逐步发展、逐步深化的。可惜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竟然中断了十余年之久,而正好在这十多年中,国外随着六十年代革新课程的出现,大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与国外比较,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无论广度和深度上,都落后了。我们要急起直追。这些年大家很重视这个问题,我们这次会议也以这个问题作为中心议题,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起来,手脑并用。如果学生消极被动,或者被迫去死记硬背和完成作业,那么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课本必须写得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考虑问题,教学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师当然还是要讲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去动手动脑,自己探索知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我们应该强调更多地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不生的了解不能只凭印象。教了几年书以后,对学生总会有些印象,大致能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会出现些什么问题。但这还不够,这只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我们还应该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对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取得理性认识。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国外近年来也在搞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些发现是很有趣的。例如已经是大学生了,对速度、加速度这些概念还有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少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对力的概念有着各种错误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深刻了解他们,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启发引导他们。如果不在了解学生上狠下工夫,培养能力就落不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