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2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的加大,企业对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为了使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毕业论文选题等各个环节都注重密切结合各专业的行业需求,使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的需求。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硕士;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DOI:10.16083/j. cnki. 22-1296/g4. 2015. 08. 002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04-02

2009年,教育部进行了学位制度改革,力求转变研究生培养理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再仅仅面向往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应届毕业生报考,目的就是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科研潜力而又愿意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鼓励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以后可以到科研院所搞研究工作,或者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对于一些将来不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是毕业后想到企业发展,但是觉得本科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想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学生,鼓励其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二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向的确定

根据学院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合作培养单位的情况等设定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学院设有无机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技术等研究方向。当然,每个培养方向都是注重理论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的培养模式。无机材料方向侧重研究与开发无机质材料的新品种、新工艺、新特性、新用途以及新的实用技术;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将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融为一体的新型反应加工制造技术;金属材料主要以新型金属材料加工制备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为主,研究金属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组织形态、相变规律及其对材料零部件强韧性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实现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的精确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致力于研究耐磨、耐蚀、耐高温涂层材料及其加工设备技术、材料表面涂层的制备技术及调控技术。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

虽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区别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学术水平,掌握较深厚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制定了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要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检测技术和手段等,又能够在该行业的某一具体方向具备良好的独立从事丁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全日制丁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去学术化”。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和工程应用类型课程并存,将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四类。公共基础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知识产权法等政治理论课以及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政治理论课采取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完成课程设置。外语作为工具学科,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专业工程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外语类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工程实践类英语知识,具备查阅英文资料、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我们设置了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材料学科的基础课程。固体物理着重研究固体的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固体中各种粒子运动形态和规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固体化学重在研究实际固体物质化学反应过程及特性、固体的合成方法、晶体生长过程、固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固体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固体物质作为材料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则可以使学生掌握材料常用的测试技术、测试手段等以及各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

专业限选课和必修课则根据学院主要的科研方向设置了一些应用性很强、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课程。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导师协商,根据自己所从事的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将来自己想从事的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选用资深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授课教师,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此外,为了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发展现状、了解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学院聘请优秀的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学位论文的选题

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采用两年制,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一年,学位论文安排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到企业去,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选取切合实际的应用性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内容应达到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量的要求,体现作者综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考虑到我们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较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在课程学习阶段,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技能,提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入学后,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尽早为学生选好毕业课题,指导学生先查阅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3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地方院校;化学专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6-02

广东省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尽管经济欠发达,但崇文重教的传统没变,先后造就了田家炳、曾宪梓、张弼士、林风眠、黄遵宪、李惠堂等一批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孕育了28名两院院士、474名国共两党将军、227名大学校长或书记。嘉应学院是为了适应广东特别是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于2000年在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和嘉应大学的基础上升格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梅州市中学教师80%毕业于原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和嘉应学院,嘉应学院为梅州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化学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化学专业成为我校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化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分布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很多校友担任了中学校长、副校长等职,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然而,当我们还为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培养的师范生已经有部分找不到教师岗位了。2010年,梅州市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开始减少,到2014年,90%以上的学校学生人数减少,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减少50%,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只有几年前的1/3,学校教师从不足到过剩,过剩教师的工作安排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明显减少。化学专业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变化,进行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大平台招生,适应个性和社会需求变化

化学与环境学院开设有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我们以化学与环境类招生,第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改变以专业招生进校的学生只有个别学生有转专业的机会的状况,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

二、增设专业方向,适应就业市场

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学生对企业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掌握的情况,我们在化学专业中增设了应用电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应用电化学方向是适应梅州市印制电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开设的。印制电路行业是梅州市大力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有行业协会会员单位106家。2013年产值60多亿元,从业人员5万多人。梅州印制电路行业产业集聚度高,已形成铜冶炼―铜箔―覆铜板―电路板及相关设备制造等上下游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已涌现出如博敏电子、龙宇电子、五株科技等骨干龙头企业和六七家全国电路板百强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已成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三、精英化培养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农村中学学生人数减少的同时,城市中学学生人数有所增加,需要新引进教师,但是由于城市中学师资水平普遍较高,对引进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学校都要求研究生,至少要求985、211学校毕业生,普通高校本科生根本没有机会,我们的做法是精英化培养化学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新生入学后进行认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了解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就业去向。同时要求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重新审视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意愿,征求家长的意见,决定是否读化学教育专业,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志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系统掌握化学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具有进行教育创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具有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具有组织能力特别是班级管理能力。我们提高学生师范技能的做法包括:进行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学生说课练习;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学生讲课练习;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到中学教学见习一周;老师具体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模拟练习;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微格教学;知名中学教师的观摩课;邀请中学名师来校开讲座;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习;撰写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工作等。我们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做法包括: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生做学术讲座;提供必要的科研创新条件;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考研做好准备;学生二、三年级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对他们的要求是:早做考研准备,并且立志考上研究生。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考研工作,从学生报考学校、专业方向、报考过程、复习指导等全过程跟踪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定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老师辅导;为考研学生提供各种考研所需的便利条件,如建立各学校化学专业往届研究生考试的试题库,购买专业复习资料,作为学院的图书资料满足考研学生的复习需求,建立学院往届考取研究生的信息库;开辟专门的场所给考研学生复习;组织教师与考研学生的座谈;组织在读研究生给考研学生开专题讲座等。

四、培养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的师资

近几年,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教育培训市场越来越大,三年前只有几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学生,2013年有近二十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2014年有四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招聘。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学校招聘师范生的学校越来越少,从几年前的几十余个,到2013年的几个,2014年没有一个学校来招聘师范生,当然,这不包括回到生源地竞聘上岗的学生。针对教育培训机构巨大的需求,针对性培养师范生就非常必要。我们的做法包括:邀请规模大信誉好的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展示,让学生了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职业发展、薪资福利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教育培训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除了去中学见习外,还要到教育培训机构去见习,进一步了解教育培训机构;学生第七学期到中学实习后,利用寒假或第八学期到教育培训机构去顶岗实习;举行教育培训机构见习、实结,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五、分流培养化学专业的学生

利用我院开设有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工业分析与测试技术方向)的有利条件,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二年级课程基本相同,化学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化学专业和其他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再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预期选择专业,不愿意当老师的可以选择应用电化学方向,也可以选择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或者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与测试技术方向。

六、鼓励化学专业的学生辅修第二学位

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者辅修另一个专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化工、石化行业需要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知识的人才,我们鼓励学生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等第二学位或专业,这些学生在企业有多方面的职业发展途径,既可以作为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管理人员,特别是有做市场潜质的学生非常受欢迎。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吕萍,王彦广.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24-26.

[2]侯文华,丁维平,王志林.大力推进通识教育 实施全面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J].大学化学,2010,(3):7-9.

[3]杨君,刘捷.依托优势专业改革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广州化工,2011,39(2):139-140,516.

[4]曹小华,严平,徐常龙.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39(14):10-14.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5

目前多数院校的检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跟临床专业同步进行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只是在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基础课遴选上导师给予一定的建议,但是整体课程的选择缺少自身的专业特征,而检验专业在自身上有其专业的特点,考研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应付考试,导致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在研究生实习期间,发现实践与理论没有找到契合点。另外有的学生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在现有的培养环境中,学生没有机会把自己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极大的束缚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个性培养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2医学检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2.1培养科研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医院检验科都分设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在内的多个专业领域,检验的五年制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基本掌握临床检验科室的日常工作,对于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在专业领域中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掌握基本技能外更深入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应定位为培养科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2课程设置的改革医学检验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应统一选取统一的课程设置,在授课原则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应注重学科交叉和渗透,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设置,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专多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主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改为灵活多变的研究方法和专业讨论课程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训练。在创新改革中,作者将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控制在2∶3的比例,同时我们加入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方向课,由本方向研究生导师开设,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如科研方向为细菌的耐药机制,则安排ESBL、AmpC、MBL等耐药基因的相关讲座,这样突出了检验专业方向。

2.3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利用目前的网络平台和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好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增强个性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培养独立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学科定期举办进修或者培训总结汇报以及学术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状态,同时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讲授。有条件时,带学生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构建平台、开拓视野,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终生受益。

2.4发挥导师的职责研究生导师是学科专业领域的行家与学者,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4],根据现有培养模式需加强导师和学生的双重考核机制,形式可以多变,比如本校近几年来设立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让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创新研究,通过此项研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沟通机会增加,对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将来临床工作和现代社会的需要[5],同时作者对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创新课题给予大力支持。实践环节上学生、学院、导师三管齐下,积极联系省内及省外医院检验科,实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6]。同时单一导师制不能够对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单凭个人能力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显现出捉襟见肘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研究生面临社会多样化知识及能力的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者采取双导师制,即在入学导师互选中,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出两位导师,一位为科研指导导师,另一位为临床技能培养导师,科研型导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临床技能导师为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至少15年的高级检验医师。每位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不足,各自负责研究生相关方向能力的培养,分别负责临床实践技能、科研实验技能、科研写作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最终使所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另外,根据临床检验科室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研究生培养时间,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上午主要安排在检验科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下午则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

化学研究生专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黄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