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1
摘 要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进而有利于国有企业集团提高投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本文选取A股市场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充分考虑国有企业集团的政治和经济特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实证 分析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合理控制和战略思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理论与现实支持,完善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进而有利于集团企业能够提高投资效率。
一、研究假设及变量定义
从会计学角度看,企业价值定义为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价值,即账面价值。从财务角度来讲,公司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每股净资产、企业利润的增长以及盈利能力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同样也反映了公司价值的提高。本文研究企业价值按照财务与会计学角度计量企业价值,选取市场价值、市账比、股东价值、盈利能力等四方面综合考虑企业价值。
本文提出假设H1: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场价值没有显著关系。本文提出假设H2: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账比没有显著关系。本文提出假设H3: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净资产正相关。本文提出假设H4: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正相关。
(一)被解释变量定义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企业价值。我们设计了如下指标:
Y1 =Ln (股价*总股数);Y2 =股价/每股账面价值;Y3 =股东权益/股本总数;Y4 =税后利润/股本总数。其中:Y1 为加总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证券的市场价值;Y2 为股价相对每股账面值的比率;Y3 为每股净资产;Y4 为每股收益。以上指标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同财务目标,并且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公司规模的影响。表1是对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表1 被解释变量定义表
被解释变量名称 符号 研究变量 计算公式
市场价值 Y1 市场价值 Ln (股价*总股数)
市账比 Y2 市账比 股价/每股账面价值
股东价值 Y3 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股本总数
获利能力 Y4 每股收益 税后利润/股本总数
(二)表2是对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定义
考虑到国有企业集团的规模大小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特采用解变量固定资产头额的自然对数为代替变量。
表2解释变量定义表
解释变量名称 符号 计算公式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 X1 Ln(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 X2 Ln(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 X3 Ln(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控制变量定义
企业价值不仅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还与公司的规模存在重要联系,因此本文选取这些作为控制变量。一般认为小型国有企业集团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具有不同优势。小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主要具有灵活性优势 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主要拥有资源优势,因此规模因素应加以控制。本文,选用企业集团资产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设定为X4 。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以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提供的国有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数据为基础,主要以深沪两市2008年-2011年的A股国有集团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取2007年12月31日前在我国深沪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为了保持样本数据的平衡性;第二,剔除了ST、PT类企业,企业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首要前提是企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ST、PT类企业自身盈利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将其剔除;第三,剔除数据信息不全的上市企业。根据上述原则,最后选取了79家上市公司4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本文选取样本企业企业价值Y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样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i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Yi=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i――样本企业企业价值(被解释变量);X1、2、3――样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解释变量);X4 ――样本企业规模(控制变量);β0――模型的截距;
βi(i=1,2,3……,k) ――解释变量系数;εi――随机误差。
(二)回归分析
1.本研究在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中选取进入法、逐步法或删除法。被解释变量“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由于“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F值的概率都大于0.1,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的三个变量F值的概率都小于0.1,通过了T检验。
被解释变量“市场价值”(Y1)、“市账比”(Y2) 、“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由于控制变量企业集团规模(X4 )变量F值的概率都大于0.1,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
2.“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的“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调整R2分别为0.662、0.521,拟合优度较好,代表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的变化中有多少是由“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Durbin-Watson检验的结果分别为1.965、1.870,非常接近2,说明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的取值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注:预测变量: (常量) X1,X2,X3 。
3.“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均达到了0.000的显著水平,说明“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具有理论与实证意义。
4.“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容差均大于0.1,说明“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根据线性回归原则,“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模型的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因此“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模型无效;“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中的有效变量为“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
5.“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样本量为79、78,残差平均值为0,标准化残差平均值为0,说明“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残差分布均满足均值为零的假设。
6.通过观察散点图和残差检测不存在异方差性,变量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得到回归方程为:
式中,Y3――每股净资产;Y4――每股收益; X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
X2――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3――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
四、结果讨论
通过回归模型的实证,根据样本企业市场的具体环境对其实证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结果一: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相关性不@著,假设H1成立。市场价值等于股权市值与净债务价值之和,近几年,企业的净债务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受到更多相互制约的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企业价值,故市场价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显著关系。
结果二: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账比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相关性不显著,假设H2成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平均市账比为1.587,充分说明样本企业的企业价值被严重高估,没有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导致代表企业价值的市账比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没有显著关系。
结果三: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净资产与企业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样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比较显著,假设H3成立。从财务角度来讲,样本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企业价值不仅体现为企业利润的增长,更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发展;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净资产与企业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显著负相关,2008年开始,全球的经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没有及时抵抗风险,致使企业的获利能力下降。
结果四: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与企业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样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比较显著,假设H4成立。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收益与企业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有关,股东价值受到重创,降低了代表股东价值的每股收益数值,致使对上市公司的股东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企业现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且生产价值有待转移的有形资产的管理,这部分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资源,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生产产能,而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生产产能的多少则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市场开拓进度,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对企业的所有资产来说,它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价值也比较高,几乎占据了整个企业资源的一半。此外,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生产经营周期活动中逐渐把其价值转移到生产产品上去,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管理转移价值会影响产品的价值,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和作用。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发展速度过快,发展规模过大,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下面文章就简要分析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体系有待改进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的一些固定资产管理的账务跟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大多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管理比较重视,对于企业物质资源的投资和管理显得较为松散;而且没有制定一定的定期清查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老板对公司固定资产的多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和概念;一些损坏的、废弃的、转移的产品和设备也没有及时处理和记录,造成企业物品丢失和损坏的责任人不明。长期这样就使得企业领导对公司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和投资,浪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同时,也在侧面上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利益,从而造成公司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不善。
2.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很多企业对于公司的发展过于求大、求快,在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时,没有冷静的、科学的制定相应的投资预算、投资风险评价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就盲目的下决定,没有充分地考察市场和公司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工程的可行性,也没有考虑其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就开始实行项目,这样很容易因为投资风险过大造成项目投资失败,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而且固定资产的投资一般所占资金比重都较大,一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而投资又失败的话,就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
3.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资源管理利用有待提高
现在市场上各种企业和公司都有,很多公司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和扩大盈利范围,都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了扩充,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公司,经营的范围较为广泛,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种类也繁多,这样就给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大型企业由于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和部门比较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分支也就比较多,就很容易造成企业有些固定资产重复记录和管理,而有些资产则无人问津、无人管理、闲置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对于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不均,阻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进而影响企业固定资产的整体效益。
4.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控制有待增强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都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奖惩体系,对于公司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和生产活动没有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监督,对其工作的落实情况也没有进行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为了谋得一己之力而做假账、贪污的现象,因此,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投资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并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方法和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文章会提供一些改进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1.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进
科学的、规范的投资管理制度和体系才能够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而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其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和内部平台具体了解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生产情况和库存情况,进而在开展项目或者是扩大生产规模时,对固定资产的情况有个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企业领导也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结合公司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拓展和投资,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有助于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进行更好、更有效的投资和管理,也会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的扩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2.加强改进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管理的集中和统一
对于一些经营活动范围较广、种类较多的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途径一般较多,而且所花费的资金也比较大,投资利益回收的时间段也比较长,这就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集中购置和统一管理,建立一套集中的、统一的固定资产采购系统,对所有资产进行统一的、有序的管理,确保企业员工可以通过相应平台和体系了解企业内部资产的动态。此外,在进行购买前,也可以对购买的物品进行预算,在充分考虑公司资金和运营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和计划,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少不了企业财务制度的规范和企业固定资产账目的管理,因此,要想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我们就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一方面,企业可以针对公司财务部门的运行情况,对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结合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最后形成符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系统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企业员工对于先进的财务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也要加强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为公司建立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进而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整体实力。
四、结束语
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和公司也都意识到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也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是其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和管理体系的改革,不断地完善其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照丁 张朋程:物联网在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 2011(36).
[2]王开晔: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谢忠东: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2(03).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化工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案例
一、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化工企业的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相当大的比例,但如今在投资、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
首先,现在的化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一般都是定项目,这是一种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企业淡化了宏观层面的控制。其次,投资决策本应是企业的内部行为,由管理层根据企业投资回收期、生产工艺、经济效益、生产规模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最优方案,投入时机和建设周期也应由企业根据外界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能力决定,但立项审批制度使这些都成了行政职能。
2.固定资产技术管理方面
首先,化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维修改造还停留在根据技术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强制维修保养,没有一套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运营成本和维修费用居高不下。有些设备虽然没有到固定维修日期,但工作效率已经很低,这种设备如果仍然根据固定时间来维修,将会增加整个设备的日常操作成本。而有些设备虽然到了固定维修日期,但工作效率仍然很高,这时维修就带来了没有意义的费用。第三,如今企业固定资产事后维修居多,而事前预防维修的偏少。固定资产的事后维修会造成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的增加,而事前预防维修则会减少维修费用,且不会造成设备停工损失。但现在化工企业的维修体制主要是定时定期强制维修和事后维修,事前预防维修偏少。
3.固定资产经济管理现状方面
固定资产的经济管理主要是对整个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运营成本和折旧、折耗的管理。现在企业在折旧、折耗的提取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全部按常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而没有对特殊资产进行特别的价值补偿。另外,大量闲置、低效的固定资产带来了巨额的管理和折旧费用,给企业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二、A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A化工企业是国家大型化工企业,现以A企业为例分析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环节。
1.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决策程序
要使决策准确无误,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来保证。若把决策只看成是最后的抉择是不对的,它需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大量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基础上。收集信息是投资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伴随着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资金的投入与信息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重要。企业要搞好投资管理,必须强化信息工作,要有专们的部门收集信息,供决策者参考。第二,进行方案选择。只有一个方案不可能是最好的决策,只有多个方案比较才能区分优劣。因此,首先应在拟定出的多个可行备选方案中选优,选出令人满意的方案。第三,优选方案的贯彻执行。决策者在方案的贯彻执行时,一定要坚持原则,真正实行民主,上下结合。领导应充分让参与者发表意见并采纳优秀建议,另外应加强监督与内部审计等工作,保证真正实行民主。
2.固定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说来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综合情况。第二,科学性原则。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和要求,建立指标并确定其名称、内涵,即要求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科学性。第三,精确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标数量要少,并减少指标之间在内容上的相关性,防止重复。另一方面是指标的表达方式要精确,要经过优化选择,防止粗制滥造。第四,重点性原则。通常重点指标权重大,次要指标权重小。第五,可比性原则。因为只有通过可比的指标,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横向分析和比较,可以识别先进与落后;纵向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资产的技术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及过程。第六,可行性原则。建立资产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时,各项指标都应做到资料、数据取得的可行性。
例如,A企业在建立固定资产指标体系时,可以分解为5大类指标,包括: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生产性指标、安全环保指标、技术支持指标。又在这些指标下确立子指标,例如,在技术性指标下包括资产寿命、先进性、兼容性、标准化等;在经济性指标下包括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在生产性指标下包括设备能力利用率、生产急需程度等;在安全环保指标下包括资产的安全性、资产的环保性等;在技术支持指标下包括资产的人员培训、资产的备件供应、资产的维修网点等。
3.科学的固定资产技术管理方法
对固定资产的技术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
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改变现有结构,装上或更换新部件、新装置、新附件,以补偿设备的无形和有形磨损。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改善原有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增加固定资产的功能,使固定资产达到或局部达到新的技术水平。固定资产的改造应坚持如下原则:第一,具有针对性。企业的固定资产技术改造,一般是由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确定改造方案。这种做法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生产要求和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的长处,使技术改造能够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所获得的技术性能往往比选用同类新资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第二,具有经济性。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基础部件,比采用资产更新的方案节省时间和费用。第三,具有现实性。国家拥有某种固定资产的总量总是大于其生产能力,单靠固定资产更新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的要求,因此,采用技术改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固定资产的维修方式主要分为预防维修、事后维修及改善维修三种。最佳的维修方式就是用最少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效果。从修理费用、停机损失和修理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衡量,每一种维修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要根据生产特点、固定资产特点等情况择优选用,甚至一些维修方式并存。
4.加强固定资产经营管理
首先,化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固定资产的性质,合理地预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然后选用恰当的折旧方法。在企业实务中,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技术发展速度、使用工时等划分折旧年限。第一,属于技术发展快、淘汰时间短的科研仪器、生产仪器等设备,应选择折旧速度较快的双倍余额减法计提折旧。第二,同种固定资产,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折旧年限。如前线的生产设备应选择较短的折旧年限,而后勤、机关用的固定资产,应选择较长的折旧年限。第三,技术较好、设备原值较高的设备,选择的折旧年限应较长。这样既符合设备的经济寿命规律,也符合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其次,企业资产合理的流动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而闲置则会带来损失。多年来,A企业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能力。其主要采取调控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做好闲置资产调剂利用,同时严格控制资产中闲置、低效资产的增加,建立闲置资产信息库。对生产线需求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通过厂内调配使资产合理流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外界合作经营,有效利用闲置、低效资产。
三、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投资、技术和经济角度上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的改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多种维修方法相结合能延长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维修费用。
第三,根据企业设备特征,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选择适合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加强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达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化工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传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吉林大学,2010.
[2]覃斌,《R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3]杨丰龄,《浅谈我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2008.
[4]宋建玲,《浅议企业固定资产》,中国集体经济,2010.27.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4
关键词:投资效果系数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投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完善大项目建设机制,投资持续增长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尤其是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局面,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增幅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2008年黑龙江省城镇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23.9亿元、1545.9亿元和1698.4亿元,比例由2004年3.8:37.7:58.4的转变为3.7:45.9:50.4,第二产业建设明显加强。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比重明显增加,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35.9%上升43.3%。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投资增速及规模均提高很快,但与发达省区和邻近省份比,黑龙江省无论是在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质量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黑龙江省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
近年来,尽管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较快,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4年的1430.8亿元一举跃升到2008年的3669.3亿元,增长了1.6倍,四年年均增长26.6%,但同期与黑龙江省相邻的吉林、辽宁、内蒙古投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35.4%、33%,均大大高于黑龙江省。投资增速相对迟缓使黑龙江省投资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下移,2004年黑龙江省城镇投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为第19位,2008年下降为第20位,而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城镇投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却分别从2004年的第24位、第6位和第12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3位、第3位和第10位。
从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60%强,投资总量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4—2008年黑龙江省GDP年均增长11.9%,分别低于同期辽宁、吉林、内蒙古6.4、9.5、18.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如果不改变黑龙江省投资增长缓慢的状况,吉林、内蒙古的GDP总量会逐步赶超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差距也将越拉越大,进一步扩大黑龙江省投资规模已迫在眉睫。
2.投资领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1)工业投资所占比重偏低。从2007、2008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四省中,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尤其是工业比重最低。2007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43.2%,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11.3、9.5、9.5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1.9%,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11.5、9.8、10.2个百分点。2008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45.9%,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8.5、7.7、7.6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3.3%,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10.3、11.6、9.6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从技术装备水平看,多数国有企业设备、工艺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所削弱;从产品结构看,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十分迫切。由于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投资增长缓慢,导致黑龙江省投资总量偏低,加之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制约了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从工业增加值看,2007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5.8%,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5.2、7.8、14.2个百分点;2008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3.1%,分别低于辽宁、吉林、内蒙古4.4、5.5、11.4个百分点。
(2)农村投入少。尽管黑龙江省农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投资占全省总投资的比重仍然偏小,城乡投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2007年全省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比辽宁省、吉林省低3.1和7.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下滑到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辽宁省、吉林省低3.2和8.2个百分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投资比例失衡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3)非国有投资不足。虽然黑龙江省国有投资呈逐年下降态势,但和吉林、辽宁比,黑龙江省国有投资比重下降缓慢,非国有投资明显不足。从表4看,辽宁、吉林、内蒙古2006年国有投资比重分别比2000年下降25.2、22.5、24.4个百分点,全国下降20.1个百分点,而黑龙江省2006年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比2000年仅下降13.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相对较慢。2006年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为59%,分别比辽宁、吉林、内蒙古低15、10.7、3.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不足说明黑龙江省民间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发展不快。从民间投资看,尽管黑龙江省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资金来源不断拓宽,但与全国及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黑龙江省民间投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总量小、比重低、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等问题。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看,黑龙江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所占比重偏少,2006年黑龙江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所占比重仅为3%,分别比辽宁、吉林低7.6、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
3.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投资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资金来源不合理的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是黑龙江省投资渠道过于单一。黑龙江省自筹资金占的比例过高,吸引的外源性资本明显偏少,2006年黑龙江省自筹资金所占比重高达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二是国内银行贷款不足。在外源性资金中,黑龙江省国内贷款所占比重最低。2006年黑龙江省国内贷款所占比重为9.8%,分别比辽宁、吉林、内蒙古低2.5、0.5、2.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被国有商业银行列为高风险地区;地方法人银行规模小,市场地位和信誉度不高,对外辐射和带动能力差。三是利用外资少。外资占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低,近几年来大体在2%左右,比辽宁、吉林都低。利用外资对于弥补黑龙江省建设资金缺口及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未来怎样建设好自身的投资环境,从数量和质量上更好的利用外资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金来源不合理也是制约黑龙江省投资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4.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较快增长,但目前看大项目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项目生成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和社会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期望值过高,市、县级政府偏重于争取省级政府投资项目,没有真正做到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方向来谋划生成项目,导致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产业类和高新技术类项目投资比重低,大项目投资回报率不高。二是大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尚需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的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对推进大项目建设的紧迫感不强,稽查、监管工作的力度不够,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抑制了投资的增长。三是大项目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大项目建设上的协调配合不够,各专项投资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四是中直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在项目建设上缺乏配合协作,大企业内部分工代替分工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溶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五是大项目不大。以2006年为例,2006年黑龙江省施工的亿元以上的项目499个,分别比辽宁、吉林少397、266个;完成投资839.4亿元,分别是辽宁、吉林的39.3%、77%;占全省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1%,分别比辽宁、吉林少1.8、5.1个百分点。
5.投资效率不高
在总体投资规模偏小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投资效率也不甚理想。从三次产业的效益对比看,黑龙江省第一产业的各项效益指标总体上低于第二、三产业,是投入高,效益低的产业;第二产业的物耗产出率低于第一、三产业,而其他指标又高于第一、三产业,说明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是个高消耗、高投入的产业,但又是目前黑龙江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总体的利税贡献大;第三产业的各项效益指标总体上好于第一产业,说明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但未形成支柱地位,尚需加以扶持,鼓励其发展。从黑龙江省实际投资效果系数看,“十五”前四年,黑龙江省实际投资效果系数虽呈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不大。2001年黑龙江省实际投资效果系数(GDP增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为2000年不变价)为0.31,2004年上升为0.36,2005年又呈现下降态势,下降到0.34,五年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仅提高了0.03个百分点,这说明黑龙江省投资的质量和效率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金浪费比较严重,投资管理存在缺陷。在投资规模偏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是“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投资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5
供电公司生产经营的特征主要受到本企业自身资产管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然而供电公司实际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投资方式等方面均或多或少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制约,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程度尚需更深入地增强。新形势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存在诸多突出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公司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此,应该采取强有效地措施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加以优化,以提高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水平,增强供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
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思路;问题;现状;措施
一、引言
时代在突飞猛进的飞跃式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企业在这样大好的发展背景下快速发展。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该企业的资产管理也越显重要,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是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尤其是供电公司而言,加强公司的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效、常态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盘活企业资产、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发展利益的最优化与最大化。
二、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作为国有企业而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已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对于基层供电公司而言,对其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仅是近年来才开始实行的,也才逐渐被引起重视。由于供电公司的运营方式较为简便,所以说,供电公司的资产管理力度也相对较小,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对于大多数供电公司而言,其资产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固定清算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普通职工擅自使用或者挪用固定资产行为的发生率,使得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得以有效保护。
三、当前时期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对于大多数供电公司而言,其在资产管理中均存在着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低下、资产清算及评估方法不科学、资产管理制度制约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进程与效率。下面作具体分析:
(一)资产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低下
当前供电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以及业务量逐渐加大,现有的资产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另外供电公司的管理重点大多聚焦于安全生产方面,而忽视了资产管理工作,那么这就使得公司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将工作的重点转移于抓收入、降成本以及制定考核制度等方面。而对于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则被安排给那些经验较浅、无相关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取监管,这是当前大部分供电公司特别是基层供电公司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让这些业务水平低下的工作人员去接手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那么就会使得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出现,对供电公司的长期、高效运营极为不利。
(二)公司资产清算以及评估方法不科学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供电公司加强资产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算以及评估,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电公司所有的生产设备、材料与办公设施的核对以及资产价值的估算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供电公司的资产清算以及评估注重的是对肉眼可以看见的资产进行核查,而对于企业内部那些无形的资产却完全忽略了。如: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却忽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的投入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供电公司的经营以及盈利等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对于这部分的资产则并未纳入核算范围之中。
(三)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制度的约束性较为低下
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核算、后期运维、处理以及清理等方面内容的核算均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考核机制不明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地,对于某些方面的固定资产,则并未进行严格、规范地登记以及严格遵守交接程序。所以说,对于那些便于携带的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摄影仪、数码相机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均可能会被人无偿性的占用,从而形成“重固定资产的购置而轻购置后的日常运维管理”的情况。进而,使得供电公司内部资产的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个人侵吞等方面现象的出现,形成了与常规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出现各种矛盾:资源短缺与闲置之间的矛盾、资金困难与使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等。
四、优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具体思路
(一)增强供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
首先应该增强供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观念,使他们能够明白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以及业务知识的必要性,并让其清楚地知晓这份工作他们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对于供电公司本身而言,也应该注意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激励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钻研相关业务知识,并拿出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其参加业务培训,并鼓励他们去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注重与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理论见解,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能力。此外,还应该不断地激励他们在实际的上岗过程中不断增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例如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为了加大激励力度,供电公司管理者还应该注意适度地提高其待遇以及奖励力度,不断激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管理层资产管理的意识
若要使得公司管理层资产管理意识提高,首先应该让其清晰资产在供电公司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使其清晰地明白自身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所肩负起的责任,以及其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在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公司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让其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对本职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对于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技术水平低下的工作人员则应该加强整顿与管理,以有效提高公司资产管理水平与效率。
(三)完善供电公司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必须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财务管理理念,建立以净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内含报酬率等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充分权衡投资的技术需求和经济效益,从源头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时期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供电公司整体性发展非常不利,不仅使得供电公司内部的资产估算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公司内部资产被私人侵占的现象发生。对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策略,不断优化资产管理的思路,真正使得供电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健.浅析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新途径[J].会计之友,2010
[2]苏娜.略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J].经济管理,2010
[3]陈海涛.加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5):65-66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4-02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 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 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6)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合理减少投入,最大程度节约投资,而且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使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7)积极推进污染少的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规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浪费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同时尽量少建,不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用环保的基础设施代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基础设施,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治理和维护,不仅提高长期的投资效率,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再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分析[J].市场周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