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1

【关键词】化工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3-01

1 词汇为先锋

词汇、语法和语音共同构成语言的三要素。词汇和语法又是专业英语的基础。词汇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把词汇的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从词源、构词的深度讲解单词,对单词进行归组,帮助学生了解单词、记忆单词。

1.1从词源、构词的深度讲解单词

大学中常见的的词汇教学是对单词的拼写、读音、词性、词义、使用等方面进行讲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淡化拼写、读音等方面,重点是认识单词的词义,即看到单词大体知道单词是什么意思就行。从词源学的角度讲解单词是最新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词源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单词来源和衍化过程,从本质上理解单词,帮助记忆。大三、大四的学生的年龄在22~24之间,他们的强化记忆能力不如高中,但理解记忆能力却提高了。词源学的教学符合记忆规律。从词源和构词法的角度去教学能举一反三,使学生的词汇成几何级数增加。

1.2对单词进行归组

有些单词从词源和构词的角度很难降解,但是通过归组后,产生对比就能轻松记忆了。专业英语单词归组就是根据单词的形和义将其归为一组。归组的方法虽然不能帮助学生从词源角度记忆单词,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语法为基础

可以通过查词典知道陌生单词的意思,但是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单词每个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英文句子是什么意思。单词不一定每个都讲解,因为可以通过字典查到。但是句子的语法结构却是不能查出来的,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讲解语法,虽然比较慢,但是这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逢句必讲语法,对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分析主谓宾定状补、并列成分、从句等。对于专业英语教师而言,在面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语法教学时,如何教好语法,及具有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选好教材至关重要。刘宇红编著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是比较适合的教材。教材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科技英语翻译方法、第二部分专业文章阅读与翻译、第三部分科技论文摘要。由于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第一部分精讲,第二部分选讲,第三部分简讲。第一部分系统讲解了专业英语的语法:构词法、语法结构(主、谓、宾、定、状、表)、被动语态、从句等。第一部分讲彻底了、讲细了、讲精了,学生就掌握了“渔”,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就可以使用了。这是一种长效的教学方法。

3 看懂英文文献为目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有几个去向:10%左右的人完全脱离化学化工,70%左右的人进入化工企业,10%的人考上研究生,5%左右的人进入设计院。这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去向基本类似。毕业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人只剩下30%左右。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对其的要求不可能太高,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格在只要达到借助字典能看懂英文文献。因而对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概不涉及。不是中文翻译成英文不重要,而是对于现阶段的教学没有必要。

4 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教和学缺一不可。老师讲完科技英语翻译方法、语法,遇到英语句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然后翻译成中文,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或让其他学生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产生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5 过程考核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2

作为工科学生,首先大部分可能会把自己的专业作为以后的职业方向。通过学习或者进行科研活动,觉得自己的确喜欢本行,可以考虑往本行发展。当然对于那种十分喜欢本专业又能静得下心看那些枯燥烦杂的中外文文献,并且爱钻研探讨问题喜欢科研,习惯实验室的些许寂寞与冷清,不妨读博士,虽然现在很多人在置疑是不是读得越多越不见得好。但是。目前的中国,博士相比还是比较少,扩招的幅度也不大,相比大量的本科生和日益增多的硕士生,虽然有时不免也是跟着老板“打工“,至少还是能称得上精英。只是读博士的阶段还是会比较辛苦,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非自己真正有兴趣的,最好还是不要勉强。读博士的话就业会更窄了,一般多去高校或研究所。或者大型企业,只是需求量不会很大。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对本专业可能算不上特别感兴趣,但也不反感,只是不喜欢在学校天天做实验这种日子。最后找工可能大部分考虑都是在本行找,不妨在打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多看点应用性的知识,有点针对性地看看自己相对比较喜欢的领域。出去的话,可能做技术的多一点,当然不会是那种比较深入的研究,更着重与实际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还有一种是技术服务,如果能进到那些大型外企做技术服务还是很不错的,收入比较高,各方面的福利也还可以,有时需要经常出差的,看个人喜好了。

 

也有一部分对技术完全兴趣不浓,可能会选择本专业相关的产品的销售,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至少以前学的还可以打个基础,不至于完全浪费所学专业知识。目前化工产品的销售还是十分火爆的,尤其是高分子原料或产品的销售,毕竟很多东西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现在国内的厂家不少,国外的化工巨头也纷纷而入,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做销售很辛苦,但是做得好,往往也是赚钱最快的,这不比做技术,那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收入,想发起来很难。销售做得好,积累了经验,可以往营销策划等方面转,做职业经理人,从事管理或者培训之类的工作。

 

至于其他不作技术但又相关的职业方向比如有以下这些:

 

1、证券分析师或行业研究员。

 

如果对财经感兴趣的,不妨在平时课余学习一点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现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人都不限制专业的(主要偏审计方面的工作),综合素质和外语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方面,但是如果你有一定的财务基础将会为你拿到这个offer助一臂之力。此外,如果有一定财务知识,也可以考虑做一个行业分析师或者研究员,这个职务一般的银行或者证券公司都有,因为投资证券股票,需要对一个行业进行整体分析,如果了解这个行业又懂一定的证券知识就更好了。相比来说,这个职务如果是那种有工科背景的工管研究生或者拥有本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的工科研究生更具有竞争力。

 

2、专利人。

 

专利这行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适应相关学科的专利。因为作为一个人,你必须要会查专利,看专利,分析专利,从而帮助你的客户成功申请一个专利甚至得到授权。从事这个的优点是,相比来说,不要下工厂,不用做技术,天天坐在办公室,对技术或做实验兴趣不浓的可以考虑。难点是专利人这个证不是很好考,没考到之前只能给那些拿到证的人打下手,类似没有律师证的法学毕业生一样。一旦考到这个证,钱就不少了,因为开一个专利事务所规定需要一定的专利人,可以合伙,挂个名就进钱了。

 

3、网络编辑或者行业信息员。

 

因为很多网站都有科技或者工业的栏目,需要一些工科背景的网络编辑,当然最好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比较好。而对于那些化工业或者其他行业网站,如中国化工网、慧聪网等,更需要本专业背景的编辑。如我看到慧聪网,塑料、橡胶、涂料等频道就需要招聘化工类专业的做网络编辑或者行业信息员,要擅长收集本行业的知识,并且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对发展的洞察力。

 

4、化工咨询师。

 

咨询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为一个公司投资一个项目可能要进行很多方面的咨询然后了解这个项目的前景,决定是否投资。一则项目咨询顾问招聘广告如下:要求: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化工或相近专业教育背景;

 

(2)有三年以上化工项目调研与投资分析经验,熟悉当前热点投资项目者优先;

 

(3)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英语四级以上或相当水平;

 

(4)能承受工作压力,能吃苦耐劳(如加班)。

 

由此可见,咨询和市场调研联系相当紧密,有时候只有经过调研以后得到可靠的数据或者信息才能给客户提供准确详实的咨询。注册化工咨询师也是国家一个资格认证,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拿到这个证,前景是十分不错的。目前国内出名的有六鉴化工咨询网、慧聪国际化工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市场研究公司也从事差不多性质的工作。如果能够进入那些国际级的咨询公司起点就更高了,如麦肯锡等。

 

5、期刊编辑或记者。

 

如果读的是工学,又喜欢文学写作,采访编辑等。进入那些知名的报社有点难度,不妨尝试下进入这些专业的报刊杂志,如《科学时报》、《中国化工报》、以及种类繁多的专业期刊等,也算是传媒从业者了。将来有机会说不定也可以跳出去,拓宽自己的工作范围,成为更广泛意义的传媒人士。如:李××,科学记者。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先后在《科学时报》和《南方周末》从事科学报道。

 

其他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如注册质量工程师,除了掌握产品质量控制外,还需要了解ISO等规则。只是找工的历程,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机遇的因素。所以有时候一份好的工作降临到你的头上时,可能并非你当初所能想到的,从此改变了你今后的生活。但是,机遇往往亲睐有准备的人,所以与其等待机会,不如先行动起来,以你心中理想的工作为目标,不断充实自己,做出最充分的准备。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更有助于你大展宏图!从事你感兴趣的,又适合你性格的事情,应该是很快乐的,也是容易做出成就的。只是,要尽早准备和规划,最好从现在开始!

 

化工业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近20个专业。调查显示,目前企业需求最大的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分别占19%、14%和14%。

 

最近,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对国内几十家化工类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国际油价走高,加之汽车、钢铁等行业的需求拉动,化工业得以整体提升。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甚至常年处于招聘状态。

 

技术型路线

 

成长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

 

目前国内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另外,大多数化工企业都位于城市边缘,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在施工阶段则可以用艰苦来形容。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从事者却不多。因此,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在本行业内发展,毕业时找份工作基本上没有困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毕业生初入行做技术类工作,薪水一般不会超过1500元/月。在这里,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

 

工程与工艺工作,例如配管设计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五年左右,甚至有老工程师会告诉你,如果想独立设计高规格产品。大学生最少需要积累8年的“学徒”+设计师经验)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结合后,才能有谋取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目前刚毕业的朋友们而言,必须说服自己在寂寞和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研究生或更高的学历当然可以提升应聘者的职业起点,而且在求职时的选择会更多,但受到就业市场整体低迷影响,平均薪资水平已不如前几年。

 

另一类化工企业招聘比较多的岗位就是品质管理,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容易上手,所以对工作经验和技术底蕴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但其待遇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也相对比较小。

 

技术与经验是化工工程师们的资本,基本上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刘威(化名),毕业时进了某省级化工设计院,当时他的工资只有1000元/月。前一年他的工作基本就是面对着CAD制图。一年后,跟他一起过去的毕业生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三年后,他的能力基本达到项目经理的水平,于是他跟设计院一个高工一起出来搞了个工程公司专业做设计,现在已身家过百万。

 

销售型路线

 

成长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

 

和纺织、服装等外贸人才一样,化工行业人才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因此,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证业务,还要具备贸易人耐心细致、语言表达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

 

因为,销售岗位不需要太多的经验,所以大学毕业生走进化工行业招聘专场,会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在招聘销售人员,而且一般都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简历。

 

在化工行业做销售,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

 

好的销售人才永远都不用发愁企业或行业不景气,因为销售技能的通用性,跳槽转行都非常轻松。

 

复合型路线

 

成长路线1(以物流为例):物流从业人员→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总监。

 

成长路线2(以物流为例):技术员→物流部工作人员→物流主管→物流总监。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最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

 

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性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懂一些化工知识,但更要求对本专业精通。

 

通过跨专业考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例如,化工专业本科生报考物流专业研究生。另外,现在很多大学都实行双学位制度,拿个物流专业的学位也是个选项。

 

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权威的认证考试,来取得毕业时进入相关行业的“通行证”,例如项目管理、物流经理等方面的认证。

 

最后,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单位。例如,在你的职业规划里,是想成为一名化工+物流复合型人才,那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就可以争取一些物流方面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尤其是化工企业在招聘物流职员时,你比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3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 就业指导 就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研究生数量的大规模增加。据介绍,2012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有6.6万人,预计2013年将达到7.3万人,增加了11%。研究生不再是社会的“香饽饽”,他们同样需要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加强研究生就业教育才是正确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那么该如何加强研究生就业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过程,构建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全程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开展时间短并且范围有限,仅仅存在于毕业季和毕业年级。高校缺乏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往往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整个培养计划的最后一学年,只针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未涉及低年级学生。但众所周知,就业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特殊的、独立的事件,它是一个普遍的,发展的过程。所以就业教育不应依靠短期的突击性指导来完成,而是应该学习已成型的本科生全程就业指导模式,从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进行指导教育,并且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构建全程性的研究生就业教育模式,以“授人以渔”取代“授人以鱼”,在研究生的培养期内,应该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教育体系,使就业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对象的全程化,时间的全程化,内容的全程化。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施与之相应的就业指导:一年级重点抓好就业指导启蒙教育,通过就业论坛,就业讲座等,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年级着重抓好就业指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开设系统的就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找准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手就业指导实战教育,通过宣讲就业政策方针,求职方法技巧,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仅有助于研究生顺利完成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兴趣、志向,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使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拓宽教育途径,增强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途径主要采用以学校、教师为信息源,以研究生为信息接受体的单途径就业指导。而近些年来,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拥有专业知识,而是既要懂知识,又要有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用人单位在看重文凭的同时,更加看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可是在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绝大多数研究生理论知识充足,但实践能力缺乏,最终导致就业指导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单方向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应该大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联合培养等途径来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从今年开始,利用教师与一些煤炭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起了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契机让学生走进企业,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知识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双赢。除此之外,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院2012级化工专业的一名女硕士研究生就是由此途径成功就业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理工类研究生的培养时间短、课题任务重,往往会出现毕业前实验完不成,工作没着落的问题,但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将课题与实习相结合,从而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通过参加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等形式使研究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转变。

三、丰富教育内容,培养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自主性

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具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因此高校在为研究生做“嫁衣”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创业培训纳入到就业指导的范畴内。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项利己、利人、利社会的活动。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而目前我国只有94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列入研究生的课程,并分阶段开设。在一年级,可以邀请校友中成功创业的人士讲述其经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二年级,可以开设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在三年级,可以通过模拟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结语

研究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高层次的毕业生,其能否成功就业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和家庭的利益,而且还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各高校应通过开展多种有效高质的就业指导,为广大研究生在追求自我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实现平台,以缩短研究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指导他们顺利完成由择业、就业到职业、事业的渐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考研网.考研时讯.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较2012年增加11%.

[2]林夏芬,谢红梅,周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5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 特色课程 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已经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标志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正式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河南理工大学积极贯彻文件精神,努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将原有的基于无机硅酸盐专业基础的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拓展为包含了无机硅酸盐、有机高分子、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内的材料大类专业,拓宽了专业口径,大一至大三强化共同基础,在大四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与之同时,随着专业覆盖面的扩大,原有课程的体系发生了改变和调整,《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材料大类高分子方向大四上学期的一门必修课,课时也被压缩至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取舍,选择适合的教材,成为新形势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国内供高分子专业选用的教材较多,内容覆盖了光谱分析、热分析、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内容,全面介绍了各种高分子所用到的分析测试方法,适合于高分子专业学生使用。但是对于材料大类学生,由于其已经学过《材料测试技术》课程,其中过半内容已经先行学习过,而且材料大类学生在大二未开设《仪器分析》课程,对于红外、核磁、质谱等内容不熟悉,而这部分内容对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又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另行选择适合的教材。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后选择了多个版本教材用于教学,其中由常建华编写的《波谱原理及解析(第2版)》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强调基础,便于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该书主要针对化学化工专业,书中高分子材料分析的例子较少,我们结合汪昆华及朱诚身所编教材,补充了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实例,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各种分析测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理解各种分析测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双语教学的实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方面,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学有专长的国际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有助于培养全球化社会所需要的“双语兼通、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创新型人才,学贯中西、既有民族精神又有世界意识且善于合作的国际型双语人才”。

教育部专门下文(教高函[2008]20号)于2008年批准北京大学《定量分析化学》等100门课程为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积极开展《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主要参考教材为美国化学会2003年编写的Comprehensive Desk Reference of 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该书内容丰富全面。题材新颖,但是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主教材为中文,教师采用英文讲授,英文考试的方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专业外语词汇,又便于学生复习理解,在教学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改革方向

化工专业研究生方向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显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7-02

材料科学的发展与材料研究分析测试方法的提高具有紧密的联系。每一种新的分析测试方法的产生,都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1]。因此,在材料科学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不论是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教育,《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及其他类似课程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该课程对材料相关学科,如化工,冶金,物理,电子等学科,同样十分重要。在国内外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基本都开设了类似于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课程。

材料研究测试方法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如各种电子显微分析设备,X射线衍射仪等。这些设备都属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操作相对复杂。但这些设备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利用好这些设备,创建出特色教学,以推进学科建设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当今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2]。

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本专业相关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是我校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拟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购进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现代微观检测仪器,不但服务于科学研究,还为材料学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开设《材料微观分析》《现代微观分析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随着学科的发展,开设课程的专业数目也在增加,如材料加工专业,冶金专业,物理及化工专业,都增设了有关材料微观分析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常用近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技术,综合分析材料内部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以及元素分布,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理论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教师开始只是利用板书,将该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方法为大部分学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在黑板上画图加板书讲解一些电子显微分析仪原理、结构及其应用,这样的讲解优点是理论掌握相对牢固,但对设备的实际应用了解较少。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近些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4],教师既可以讲教科书上的常用仪器设备,又可以讲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的仪器设备,同时利用先进测试方法拍摄的电子图片以及最新发表的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报告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对于难点、重点思索的时间太少。板书恰好弥补了多媒体这方面的不足。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最新材料学科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课程主要内容学习完毕后,为学生选择数篇材料学科的论文文献,与学生一起学习,工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科研问题时,学习如何综合利用所学的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进行思路设计、具体分析手段的选择,实验条件的设置等,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各种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设备的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的更新比较迅速,这就需要授课老师随时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授课时及时有效的教授给学生。为此,我院相关授课教师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的学术会议及相关培训班,学习最新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成果,并将学习到的最新成果及技术及时讲授给学生。

三、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本课程来讲,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该放在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位置。为此,课程教学增加了实验学时数,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研究能力。

因为大型仪器操作的复杂性,以及对操作者熟练性的要求,一般由专人管理和操作。我院实验室管理设备的老师,既教授理论课,同时又教授实验课,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实验分组要尽可能的多组数、少人数,将原来的本科生每组8~10人降为4~6人,研究生则2~4人一组,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设备。比如在透射电镜显微像分析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到明场像、暗场像及电子衍射斑点,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透射电镜物镜后焦面的作用,收到理论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讲授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时,老师虽然按照电子衍射斑点标定步骤,举例说明标定过程,但因为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同学,有的同学无法当场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每组只有4~6人,老师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按步骤标定衍射斑点,在每一个步骤中遇到问题当场就能解决,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衍射斑点的标定方法进行晶体结构分析。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有很大区别。如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多选择非金属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在透射电镜实验课中,选择单晶硅、多晶硅、陶瓷样品;在扫描电镜实验中,选择各种陶瓷材料、耐火材料等。另外,还要结合本学院老师的科研领域选择实验材料,如本学院非金属材料专业老师的科研强项是耐火材料,相关老师就要在实验时结合扫描电镜,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耐火材料的实验内容。对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选择钢或有色金属,如中碳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既加深了本课程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

实验课后,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课内容很好的回顾和复习,因为实验报告的要求很高,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能仔细复习实验中所用过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材料的各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相关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孝瑛.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景兰,周俊娥,陈东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5):100-102.

[3]樊广华,霍学慧.大型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