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接触未来工作岗位里出现的项目,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504-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ZHANG Mei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tech computer network of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talent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community'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right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alent is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computer professionals face an important issu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must b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depth reform and innovation,and offered to employment-oriented, with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s the entry point, Computer Network Training efforts to explore new ways to cultivate a generou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superb,outstanding students a strong sense of innovation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diploma program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engineering with; personnel training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网络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网络隐患问题日益严重。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在解决隐患和威胁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1 我国高职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产生了大量需要从事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络维护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网络开发运营工程师等工作岗位的IT专业人员。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能从事基层网络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总体来说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处于探索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而展开的。我国高职院校开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标志着我国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高职院校所处的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同及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条件的不同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尚未形成科学的模式。由于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各个高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思路。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毕业生基本操作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工作状态周期较长,未能体现出高职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有些学校简单照搬办学模式;学校的师资水平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经费紧张,实习、实训条件较差;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相对较弱。
2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十年的改革,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技术课,都更加接近所期望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特点的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有巨大的区别,是相对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而立的又一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某种技能,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高职计算机专业就要努力按照市场要求去办学。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逐步实行持“双证”上岗制度。只有教师拥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培养出本领过硬的学生。
3 改革措施
1)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教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可以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通过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很快熟悉并巩固书本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发现新问题并予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根基,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与“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模式相比,依据“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课程改革:我国应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模式,采取“工学结合”这种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要求,课改要实行有保、有压、有扩充的方针,注重通过所开设的课程让学生确实掌握某种技能。对实际中使用较少的理论性课程要压缩,对有助于形成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增加。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前瞻性。实用性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毕业后能立即用上;前瞻性保证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不会落后于实际应用。
专业课程流程为: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流程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确认、学习领域开发分析、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方面的技能,毕业后能较快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为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是动态的,按社会需求而设置,随市场变化而调整。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把原先的“以产定销”的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的模式。
3)教学内容改革: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起适合当前状况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素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坚实基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技术人员。
而技术基础课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立足之本,其设置情况应该认真探讨。在技术基础课中,增设了"专业导入"的内容,这是高职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的,以讲座,报告或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在入学后首先了解培养目标,了解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性质,岗位特征,发展方向等,进而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4)引导“双证”制:高职院校要把“双证”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实施。学生必须达到素质合格要求,取得一个素质达标证书;具备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微机操作基本能力;参加一个学生实践团队;利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项目任务;最终达到网络技术应用及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目的,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也有利于规范教学,方便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考证扎实掌握一门技能。
5)教学方法改革: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应用性较强的一些课程,如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的教学,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施项目解决方案,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并注重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6)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对高职学生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要高度重视校内实习、实训环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校内除通用的微机室外还应筹建几个专业实验室;校外要加强校企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对实践环节要精心设计安排,将其放在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教学和实践课的比例应控制在3:2~1:1之间。同时,应将平时的实验与毕业设计的集中实践、校内校外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7)考核制度改革:考核的宗旨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建立了以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导的考核系统,减少了专业课理论的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同时,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流。高职生除了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学习,还要通过获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考核中要逐步减少专业课理论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应从传统的卷面考核逐步过渡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努力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4 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匮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紧急警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宏伟目标:“建设国家网络信息保障体系,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国民网络信息化意识;提高国民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高职院校应按照《发展战略》的指引和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网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和谐、高效的网络空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就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效,我们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雷超阳,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2] 程书红,杨莉.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3] 冯小辉,吴昊.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Teaching Methods Research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Major
Wu Zhenli
(1.Wuhan Urban Construction Workers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Wuhan 430016,China;
2.Wuhan City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Wuhan 430016,China)
Abstract:What’s the network major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 play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technology,if without clear location,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rained students to be qualified for the request of society.So we must make it clear what’s the demand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be employed,in that case we can make module courses which are targeted for the job demand.We als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and then we can train network technology workers which not only are qualified for theory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have practical ability,so our students will have advantage in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Major;Practical teaching
一、中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性无须多说,网络专业岗位分布的广泛性众所周知,社会上需要大量的网络工作人员也是无容置疑的事实。为此,一些中职学校也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但现实中有多少中职生能“适应”社会用人的需求,真的很难说,学生走向社会时理论水平欠缺,动手能力也不尽如人意,不能独立开展工作,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就本人所了解,中职网络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技能含量都不高,原因在于目前现有的培养模式很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网络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清
中职网络专业到底在网络技术领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至今定位不够清晰。学生步入社会,对网络技术只知道大概,真正在实践中又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中职学校未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结果可想而知。
(二)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定位不清,课程设置当然也就是全面而非“具体”,很难充分把握“适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就业岗位定位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视乎是全懂各方面的皮毛,但不能深入,再加上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严重不足,且缺乏适合中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的有很强针对性的相关教材。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职校现有的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直接从高校毕业到中专任教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教师不了解社会需求,如何实现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虽说在教学中,也尽量通过案例教学,将一些网络工程项目的施工和工作过程传授给学生,但“说”和“做”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职业化、专业化的素养。
二、中职网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着重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此,笔者认为,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网络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应该将中职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造就网络工程、管理与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在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调试、网络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管理支撑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专业建设根本,构建和实施围绕服务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瞄准就业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并指导教学、参与教学,教师团队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学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相融合。
三、网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中职网络技能人才是具备一定的网络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只有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才能造就符合现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一)专业定位能力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的能力要求来确定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岗位对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构建形成诸如网络基础、网络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等多门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以能力要求为核心,加强建设专业课程,来促进网络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较高水平的发展, 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要求,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素质需求等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按职业岗位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结构。(见下图)
采用模块化教学,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对接一个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以培养核心能力为主线,核心课程要围绕目标设置,加强专业骨干课程建设,并要体现鲜明的中职特色,达到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的一致性,拉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高水平建设。
(二)教学过程灵活化,能力培养自主化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体系分解,分解后按照要达到的目标将内容整合成几个小模块,小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分解成“网络概论、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局域网与广域网、网络互连、运输层与应用层”等五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优化整合成若干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重构核心知识框架。设计多个实验项目,结合能力目标分成几类,每个实验项目设置较详细的背景描述和配套的思考题,在不同的环节中融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和实用价值,力求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组建局域网和接入Internet的关键技术,初步具备局域网组网的技能,逐渐达到“组网”“建网”“管网”的教学目标,完成从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所需的实训实验。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为学生能胜任网络的设备运行、安装、调试和维护这些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组织沟通能力、网络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能解决问题又具备创新精神。
(三)教材自主化,创新化
教师须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摒弃“教材即知识”的观点,树立“教材是范例”的教材观,自主化编写教材。针对中职学生除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到两年,专业课和实践课时间不足的学习特点,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编写教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有机的融合;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企业相关的用人需求,根据本学科相关的动态,有选择性的编写本教材的内容。
(四)突出学生学习的实战化、趣味化
中职学校要加大实训场所和设备的投入,尽量满足课程的实际性需求,当然不是所有的中职学校都有条件开设专门的网络实验室,但教学过程中实践部分必须实战,可以创造性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教学。可将淘汰的计算机组建网络实验室,并配置二手路由器、交换机来完成局域网组建的实验,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机房组建学校网吧,让学生自主建立,自己维护管理,老师可以在网络中制造各类“故障”,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又能起到很好的实战作用。如果实训条件好,加大设备投入,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立,从网络设计,到布线施工,安装、检测 调试 维护管理等一系的实战中获得收益,学生必定都有很大的收获,这样才能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走向社会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证明,生动、活跃的教学过程,可以分散难点,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力度,全面开展“务实”的校企合作方式
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网络工程建设和培训,同时通过“务实”的校企合作方式,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体系的建设,共同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开办企业岗位“订单”班,将课堂转入企业一线,使学生更能感受社会的需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能缩短就业适应磨的合期。
参考文献:
[1]周艳.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探析[J].职业教育,2010第4期
[2]蒋俊.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3]刘善庭.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初探[J].管理观察,2009第12期
[4]黄伟敏.加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简介]李苏强(1979—),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江西南昌 331700)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以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指学生入学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合作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设计——项目化:采用基于协作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针对一个课程组设计一个综合项目,知识点包含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再对课程分解出分项目,让知识点融于项目之中。通过再现项目,以案例驱动的模式实施教学,以较为完整的实训项目,尤其是综合实训项目,来提高和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2]。
课程组织——团队化:在项目化的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则通过听讲、小组讨论等途径,进行应用,可充分地质疑、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方法。
课程实施——生产化:课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课程与项目相融合,适当加大主干课程课时量,集中在实训室上课,模拟仿真环境,更加适合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作品。
课程评价——多元化:在课程“教、学、做”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比赛成果和认证通过率都可以横向比较教学水平与效果,并籍此找出差距,调整教学。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沿着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路径开发课程标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都以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能力为核心技能。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实行“企业+学校双主体”方式共建专业课程体系[3]。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坚持“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并重的原则,改革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三、以企业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产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产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包括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及教学条件对接企业工作环境。“工学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按照“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人才。
1.教产对接
(1)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加强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合作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合作,有效推动宏观层面的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为主线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促进微观层面的多元课程改革的深入,该层面的对接以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实训环节中,以校企共建的仿真实训室为基地;在顶岗实习环节,以合作企业为基地。
(2)教学条件对接企业工作环境。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校企合作结合点,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软硬件要求来配置。如与上海大数集团共同搭建全国首个针对高职学生的企业项目承接虚拟仿真网络互动平台,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实习环境,演练项目技术经验,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校企实时互动[4]。
2.工学结合
(1)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需求与市场调研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双方要共同协商制定培养目标,讨论并确立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的设置、学生教学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外聘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的选聘;二是调整安排外聘教师教学内容与时间;三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四是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的具体运作;五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等评价[5]。
(3)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建立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实行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企业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方式由百分制考核改为以工作业绩综合评定为核心的校外顶岗实践成绩考核,针对学生的工作业绩、项目成果及工作表现,按校企共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进行综合考核。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并在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信息基础上,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6]。
四、教学手段
围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如图1所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依托,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洁.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2] 游贵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3] 李志梅.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4]刘利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专业 双证书 实践
0 引言
“双证书”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教育部(教高[2004]1号)提出的“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双证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不少困难。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院校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意义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双证书”以职业岗位工种为目标,“双证书”的实施,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大大缩短上岗的磨合期,减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前培训的费用和时间,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双证书”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职业技能评价依据。获得“双证书”的毕业生,表明其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可能性更大,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
2 “双证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 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双证书”,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专业指导会、就业指导课、课堂、班会等各种场合,通过介绍、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分析人才市场对计算机应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当前就业的紧迫形势,使学生深入了解“双证书”教育内涵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避免走入“交钱拿证”的误区,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2 重构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
(1)重构教学计划,制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硬件维护及维修、网络规划与维护、网站建设、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动画制作、软件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方向,如果在教学计划中面面俱到,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万金油,哪个方向都略知一二,但都不深入,达不到职业岗位的要求,甚至与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重构教学计划,突出对专业主要能力的培养,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突出局域网和中小型企业网络的组建和维护能力、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突出网站美工设计能力、动漫设计与制作突出建筑动画制作能力的培养。
合理制定教学进度,突出实训环节,将技能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来组织课程教学,在独立实训周安排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学生的集中动手操作时间,实训结束时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为学生节省开支,免去学生考证的培训费用,交考试费即可,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2)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筛选,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直接上岗或缩短顶岗的磨合期以及后续的发展,因此,应根据岗位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使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比如,我院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第四学期开设网站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的项目来规划、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网站的建设,能较快适应网站建设这一职业岗位。
2.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双证书”制实施的基础条件
(1)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近年来,学院先后建成平面设计实训室、三维动画创作实训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安装与维护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多个分别面向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维护、网站设计、建筑动画设计、建筑CG表现等多个“工作室”;同时,与校外多家计算机网络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使学生有了进一步锻炼职业技能的平台。
(2)设置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认证)点。对于考证学生人数较多的认证证书,争取相关机构授权签订培训与考核认证点,比如,近年来设置的思科考点、经本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认可的中级网络管理员、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多个职业岗位的考核鉴定。
(3)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灵活选择考证种类。对于考证学生人数较少的认证证书,考虑到独立设点费用较高,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证书。这种做法一是节约大笔设点经费,二是选择证书有了较大的灵活性——这在实施“双证书”制的初期,显得较为重要。近年来,我们与当地有影响的培训机构合作,利用这些机构具有多家国际著名IT公司的技术水平认证资格的优势,在学院开展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3DS MAX等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
2.4 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双证书”教育的推进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
(1)鼓励专任教师到社会上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特别是让青年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锻炼,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跟踪新技术的发展,掌握新的技能,并将新的内容带回到课堂。另外,还通过让专任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担任IT职业资格考评员等多种途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2)聘请其他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教师和具有国际IT认证教师资格的教师来学校授课。(3)通过引进、聘用在计算机应用某一方向有被市场承认作品或能力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2.5 选择合适的证书
目前,与计算机相关的资格证书、认证证书非常之多,用“证书满天飞”来形容并不为过。这些证书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国际著名IT企业产品的认证证书,该类证书是由提品的公司自行认证,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也是目前用人单位认同度较高的证书,但是这类证书只针对本公司的产品,通用性不大,而且考证费用最高,低的也在300元以上,高的接近2000元;二是由信息产业部、教育部下属机构推荐的各类认证证书,这类证书权威性较前一种低,考证费用中等,其优点是其认证不针对某一公司的具体产品,更注重对同类产品或技能的认证;三是劳动部门的职业岗位证书,该类证书是根据我国职业分类中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进行考核、鉴定,考证费用是三种证书中最低的,在100~200元之间,但是由于我国在IT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监察环节上还很不严格,因此,这类证书的权威性不是很高。
通过对以上三类证书在社会上认同度的调查,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相关专业需要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IT认证证书。如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劳动部门的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劳动部门的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两本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学生去考取与专业相关的IT厂商的认证证书。
3 “双证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独立设置鉴定(认证)点门槛高。与校外有认证点的培训机构合作,不是长久之计,是向在校内设置固定鉴定(认证)点的过渡,但目前许多鉴定(认证)点门槛太高,设备的要求基本能达到,主要是年费较高,在当前计算机专业招生不景气、在校生较少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只通过以考养点,较难维持。
(2)考证费用高。近几年,各类证书的考试费用都不同程度地上升,特别是国际IT厂商认证的证书上升的幅度更大。绝大多数学生能接受劳动部门的职业岗位证书,而对最具权威性的国际IT厂商认证则敬而远之。因此,在推行“双证书”的初期,对一些费用较高的证书,如果学校能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会加快“双证书”教育实施的步伐。
总而言之,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双证书”教育将会推动我院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向导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 王汝志.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5):39-41.
[3] 戴碧露,葛莉,张立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双证书”人才的对策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32-335.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6
根据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安排的通知》(计考办〔2015〕2号)精神,2016年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上半年考试定于2016年5月21、22日举行。为做好我省2016年度上半年全国计算机与软件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级别与资格名称、教材
高级资格: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
中级资格: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初级资格: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
考试大纲和教材目录见全国软考办网站(ceiaec.org)。
谀、报考对象与条件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均可根据本人情况,报名参加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考试。
三、报名时间及方法
㈠报名时间:2016年3月4日—4月1日。
㈡报名方法:网上报名。
1.考生点击进入人事考试网络报名系统(60.208.22.58:8080/pis/)。(建议考生使用360极速浏览器)。
2.考生以本人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后登陆报名系统。
3.仔细阅读《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报名须知》后填报个人信息及所报科目。
4.按照操作界面提示上传本人近期照片。
5.在线缴交报考费。经系统自动审核后,通过银联网上缴费。
缴费后报名系统没有显示成功等异常情况处理:考生先确认本人银行账户是否已经被扣款,如果已经扣款,无须担心,因海南省财政厅的非税缴费平台缴费时容易出现延时比较长的情况,请考生缴费时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耐心等待缴费确认结果,如果缴费确认出现异常,我处将在报名结束后统一进行对账,对账结果将在网站重新显示,考生可在已缴费4日后登录报名系统查看缴费状态是否已经改变。如有问题再与我处联系。联系电话:65375001,65351474。(需要开具发票的考生,打印个人报名信息表,在5月1日前持个人报名信息表和身份证,到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人力资源市场)职称考试处二楼柜台,经审核后,开具发票)。
四、考场设置
我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考场设置在海口,具体地点在准考证上通知。考生于2016年5月16日至20日登录中国计算机技术职业资格网(rkb.gov.cn/),点击进入报名入口1或入口2,下拉点击进入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打印不再另行通知。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五、报考收费
报考收费按琼价费管〔2014〕525 号文件有关规定:高级、中级、初级资格考试报考科目按客观题65元/人·科,主观题68元/人·科标准收取。
附件: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安排表。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安排表
(考试日期:5月21、22日)
级别
资格名称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高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21日
上午 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
1:30—3:00
案例分析
3:20—5:20
论文
系统分析师
上午 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
1:30—3:00
案例分析
3:20—5:20
论文
中级
软件设计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工程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管理
工程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初级
程序员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管理员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 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员
上午 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1:00—3:30(A卷)
4:30—7:00(B卷)
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