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应用研究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认识代产品节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机械设计节能也逐渐成为社会节能大背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

一般来说,在研究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机械设计节能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1基于势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

利用机械设计的能量守恒定律来研究基于势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据此定律,我们可以知道系统势能会对有势力消耗的功率大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下:当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其中的势能会由于受到设备运行的影响,从而使其势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当这种变化的势能停顿的时间过于短暂,就会使得这部分势能不能及时转化成可以进行利用的势能,从而导致大量的能源遭到消耗。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种现象是十分不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的。所以,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或者是将这种现象出现时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即当机械设备在开始工作时,需要将势能变化的范围控制到最小,从而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目的。

1.2基于动能的机械设计节能方法

在机械设备的运作过程中,机械动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机械设备通过消耗能源将其转化成必要的势能,从而机械利用势能来保证自身的运行与工作。虽然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对动能进行必要的控制,但是由于机械本身结构十分地复杂难懂,所以操作起来十分的困难。而且影响动能能量变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动能产生或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为了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力度,实现节能的要求,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步。所以,当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在运行过程中零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资源能源转化成我们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有效动能。一般来说,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将零件之间的装配在进行核对与检验,进一步增强其精准度与精配度。(2)采用先进的机械装配材料,利用先进的材料的良好的性能,将消耗资源与能源的数量降到最低。(3)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即减少机械设备的启停程序以及次数即可。

1.3降低其他的消耗功率

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产生各种无用功的出现,所以说如果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这些无用功功率的出现,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节能的目的。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两种无用功是我们日常生活着比较常见的现象。第一,是机械设备工作时,各种零部件与各种物体之间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也就是设备所作出的无用功。第二,由于材料本身质量的原因或者机械本身做功的原因,都会使一些个别材料产生变形,从而造成了大量功率的损耗。所以,对于机械设计的节能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以及功率损耗等问题,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进行解决,达到节能的目的。

2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应用,但是当前社会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在汽车上的应用。而每一种汽车之间由于性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不同汽车的能耗消耗大小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一般来说性能越优异的汽车它的能源消耗就越大。当然,机械设计节能的基本原理不仅被应用到汽车行业中,而且被广泛地应用到升降机等各种大型设备中,并且对人们现实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虽然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可是我们获悉要想促进机械设计节能质量的提高,就要在技术发展上面下足功夫,若技术水平不能达到预期要求,那么任何的技术使用对其发展而言就将无存在意义,故此能会洗技术水平是促进其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但是机械设计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更不能被科学技术所束缚住,也就是不能被先进的技术捆绑住手脚。机械设计节能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既要引入先进的技术,还需要立足根本,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结语

在社会资源能源紧缺的时代大背景下,节能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机械设计的相关人员需要以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为标准,设计过程中仅仅围绕能量守恒定律,从而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节能的目的,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车胜创.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分析与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95-101.

[2]徐伟.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分析与应用[J].南方农机.2016(07):85+87.

[3]范敬伟.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10.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2

针对当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不足,并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付诸实践。《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模式的改革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机械类学生机构选型、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OBE;工程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性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提出的基本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合格性评价[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3]。我国若要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就必须基于OBE理念,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紧随《机械原理》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4]。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需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1)掌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2)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复杂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毕业要求3)。本文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的上述四条要求,结合近年实践经验,阐述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模式,并为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现有机构的学习,包括构型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其二是针对具体任务,利用所学机构学知识,设计传动方案。前者称为分析,后者称为型综合,《机械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型综合的高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正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现不出OBE所要求的设计系统的能力,复杂机械系统更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其思维,并且课程设计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题目不宜太深太复杂,其原则为:题目具有综合性,以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目要覆盖《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题目应结合生产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熟悉的;题目的设计结果应包括两到三种基本机构,也允许选用其他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设计题目确定后,需对已选题目提出三种运动方案,并经反复论证,确定一种最佳运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这种自由选题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同学的兴趣。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提出,经独立地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以发挥其主观性、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一次真实的设计训练,进而提升其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此外,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作用。这也符合OBE培养大纲中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方案确定之后,其相关运动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所选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进行分析,并绘制机构运动线图和作误差分析,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设计仅能算一次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刻理解,谈不上对学生的毕业能力的培养。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较短,教师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需提前做出安排,如现代工具的使用、软件的学习、各种方法的比较、综合性作业安排等。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任务,基于所学的机构学知识,甚至查阅相关文献去设计解决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必然会深入了解每个所设计的传动方案,最终方案确定后,需对其进行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因有了方案设计的深刻理解,设计的目的已非常清楚,在相应分析时,对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不至感觉学无所用。

三、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

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中,第二条毕业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传统课程设计整个传动方案为教师所指定,分析方法固定,无需学生深入了解,只需按部就班完成画图和分析即可,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第二条毕业能力要求上基本没起到培养作用。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从设计任务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传动方案,并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而得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确定后,详细设计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任务确定各参数,最后对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为了更真实地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正确性,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传动方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的搭接实验,通过搭接实物并测量参数,再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误差存在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课程设计所培养能力相对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分为四部分:选题成绩、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及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值及考核依据如下。选题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能力。每个团队均需通过PPT形式,结合参考文献查阅或调研情况,对自己团队的设计任务进行说明,根据所定任务设计两到三种机械传动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含两至三种典型传动机构,并且必须包含四杆以上连杆机构。根据传动方案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周全、有无创新点、是否实用进行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出勤情况和态度评定,这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初步对毕业要求9中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培养。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根据所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正确性、模型建立、运动仿真、简图绘制等进行评价。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各组将集中设计阶段的工作及成果以PPT形式作汇报,主要介绍组员分工及完成情况,组员自评分,搭接视频等,并回答提问,据此评判答辩成绩。通过此类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能力9(个人与团队)和10(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也起到初步培养的效果。此外,上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繁琐的教学目标分解和教学方法选择,要求其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广博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案及其特点要有充分认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比较后,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根据OBE教学理念改革后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学生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OBE工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设计方法和评估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毕业能力,实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的目标。

作者:曾达幸 李飞 侯雨雷 宜亚丽 郑立娟 张芳芳 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3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现状;问题;考核制度

我国在1952年正式实行高考政策,满足了中国学生迈入更

高学府学习知识的梦想,当时正值我国建设的新时期,对有着专业知识的文化人需求很大。我国作为生产大国,大学很早就开设了机械方面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缺乏。就我国的教育来说,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我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上大学,大学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此现状,我国也在不断实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但这些做法也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机械原理课程包含的内容

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贯穿整个机电专业的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针对机械原理的定义来说,机械原理是研究机器的机构组成、运动方式、质量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整个机械行业中,由于人类已从手工时期迈入了工业时代,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多,机械的种类也随之多样化,每种机械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但组成的结构大体相同。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包括对机械动力学和机构学的教学。从理论知识面上来说,机械是由机器和机构两个大方面组成,而机构是用来

改变或传递运动形式的装置。在机械原理理论课中详细地介绍了机构的分类以及具体的分析。

二、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对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机电工程系相关的机械专业,机械原理教学中对于课本知识普遍只注重“教”,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机械理论知识讲解得非常仔细,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又因为课本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不能够及时掌握,导致课堂效率出现问题。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针

对性与应用性较差,学习内容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缺乏,不能彰显职教特色,在教学中普遍理论性偏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久而久之就很难将这门课程学好。理论课上完之后集中进行实验,学生都已经忘记前面的知识,实验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而且知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学生考试挂科,最主要的是不能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实验课的实验器材配备也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实验设备比较老套,不适合现行的机械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依然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教学生,在学校,

大部分担任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老师年龄普遍较高,不能将课程与创新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授课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导

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同时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机械原理教学的重点培育部分,而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总是认为学生会在休息时间组成科研小分队,对机械进行科研,从而来培养创新能力。然而,根据调查得出,如今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外打打游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不高,且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

3.考核制度不完善

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非常大。从客观上来看,更使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往往在考试时喜欢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在考试中抄袭别人的试卷。这样的因果循环就会导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人因为某些原因挂科,而经常不学习的,在考试中抄袭却过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认为自己课程过了就代表自己学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三、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和策略

上述在机械原理教学与创新设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在这门课程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努力去改正,经过仔细推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1.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

有理论而无相对应的实验是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的,在现阶段的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机械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往往会对连杆机构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必须在此理论课结束后通过实验课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奠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设计与教学结合在一起

学生是否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以后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当代五年制高职学生中,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应该将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融入教学中,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列举实例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曲柄连杆机构,生活中的门和窗很多都是利用了连杆机构的原理,这样学生一目了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对机械的零部件进行深入了解,弄清机械由哪几部分组成,在课余时间开展机械原理方面的创新知识竞赛,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进行详细的辅导,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优点给予鼓励,对不足点加以更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还要对机械原理的实验课及创新设计加强考核,使学生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将创新设计的理念与机械原理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完善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也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巍.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4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构尺度综合;机构仿真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1,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及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选用的设计题目以往多为针对不同类型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机构的类型机构及尺寸由教师指定,一般为平面六杆机构。班级各学生所需分析的机构类型或机构的尺寸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机械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此大环境下,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将以分析为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变为“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4]——型综合——尺度综合——运动动力分析”的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二、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组首次在大三詹天佑班及车辆专业部分学生中试点,进行了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查阅的基础上,选用文献[5]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并自编了与之配套的任务书等教学资料。

1.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使其对于机械的组成结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较完整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机构选型与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其任务为: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与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2.设计题目。本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选择了“圆盘型自动包本机进本系统”、“水稻插秧机”等六种机械系统作为设计与分析的对象。各个机械系统由多个能够完成具体工作的机构组成,其各组成机构必须动作协调,方能实现预期要求的功能。教师根据各机械系统所包含的具体工作机构的数目,将学生分为2~4人一组,每位学生在完成所要求的整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前提下,还须独立完成该机械系统中的指定工作机构的型综合、尺度综合及其运动分析(动力分析部分为选作)。因此,任意一名学生的工作均需各自完成,不可能“拷贝”他人成果。

3.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①全组讨论及提出两个以上系统设计方案;②经比较、选优,确定系统最终方案;③每个学生设计分析总体系统中的一个机构;④每个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运用解析法完成机构运动分析;运用解析法选作机构受力分析;⑤每个学生运用软件选作机构的仿真与验证;⑥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改革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前期工作。《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为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我们提前一周半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授课。许多学生听课后即开始查阅资料,重温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相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讨论方案,主动找老师答疑等,教师也插空到班级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2.集思广益,确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各组学生拟定出两个以上机械系统运动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六十多名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优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具体做法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借助PPT介绍本组初定的几种设计方案,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及筛选原因,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及建议。通过讨论,学生对许多概念、基本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巩固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各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开阔了思路,对本组原有的设计方案又有了许多新的设想。

3.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机构设计。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总体系统中一个机构的设计,难度较大。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一道,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机构模型,演示各类机构动画,讲解各类机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一一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进行仿真与验证。

4.综合运用知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教师对运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运用solidworks软件和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辅导,使得学生在求解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5.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克服困难、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对每位学生单独进行答辩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较为理想。许多学生感慨,这次课设虽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开展“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收效明显: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逐步掌握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促进了师资的培养,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队伍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孟宪源,姜琪.机构构型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园林设计;施工;管理;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园林建设对于城市的环境和品位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伴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施工和后期管理也不断提高,园林建设需要不断适应城市建设需求,这就需要通过我们优秀的园林设计,高标准的施工,精细化的管理,打造更为精品的工程,进而实现预期景观效果,满足市民需求。

一、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关系

作为一项时间长且工作内容复杂的工程,园林工程包括了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三部分。

园林设计是园林工程中的前期性的工作内容,它更加侧重设计理念,通过特色的突出来彰显使用效果。作为园林工程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园林设计如果是没有考虑到施工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难易程度,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理念“度”和“量”的关系,那么,就难以做好与下一阶段或下一工序的沟通,这样就可能会给后期的园林设计带来诸多的不方便,更甚者会造成施工建设与园林植物种植后没有办法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养护管理。

而对于施工建设而言,其属于园林工程的中期工作,是将园林设计理念变为现实的过程,施工建设更为强调质量和进度,更侧重于园林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而园林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其可以更好地保证园林施工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降低工程成本。园林工程质量控制贯穿施工各阶段,但受人、材料设备、施工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质量管理的失控,如混乱的工序、施工方在施工前没有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对工程创作理念一知半解;或施工方误解设计意图,随意更改,不按验收规范和标准施工等,这些都将影响整个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甚至是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则是园林工程后期工作,侧重于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更加追求实际效果。作为园林苗木成活的关键,园林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对于园林苗木特别重要,“三分种七分管”,种是短暂,管是长期。即使是再好的园林设计和工程施工,一旦养护管理不到位,也会给园林绿化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不间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确保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让园林设计理念得到更好地延伸、展现。

二、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相互脱节原因

1、设计方面问题

园林设计人员理念没有很好的结合好当地实际,只是把甲方提供的原始图纸和有关设计说明作依据,造成设计图纸和方案与现有条件不符,造成施工方无法施工;相关绿化指标模糊不清,误导施工方造成无法实现园林设计意图;园林设计人员不熟悉施工工艺和工序,园林设计布局对植物品种搭配考虑不周,造成设计图纸和方案面对施工现场而无法施工,而一旦施工方按实际调整和多次更改,设计方案或图纸就有可能会面目全非;精致的效果图掩盖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造成设计图纸与效果图相差较大。

2、施工方面问题

施工方不熟悉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未充分领会设计方案目的意图而急于施工;施工人员不按有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施工;施工人员不按园林设计施工图纸和组织设计方案施工。如园林植物配置与种植,设计人员为使园林设计达到某种效果,采用过多的珍稀而又价格昻贵的树种或是外来植物,但当选购遇到困难或有其它可变因素时,经常被随意替换,从而使原有园林艺术效果和园林空间美感受到一定影响;施工人员素质不高,不熟悉园林工程每道工序施工工艺或下一个阶段工作,不熟悉在建工程所需园林植物,放样随意,不按园林设计施工图纸种植,特别是价格昻贵的树种或外来植物。

3、设计、施工双方问题

施工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和园林设计人员未按要求到施工现场进行会商解决相关问题,或技术交底不清晰;当施工方发现园林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基地现有条件和施工现场有较大误差时,仍按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设计方也存在主动性不够、设计变更不及时等问题;在施工建设中,设计、施工双方沟通少,施工人员只凭经验或主观想法施工,与园林设计意图相差甚远。

三、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协调主要对策

1、设计意图应贯穿园林施工、管理全过程

园林工程的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的园林景观,所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园林设计人员的预期效果,施工方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严格按图施工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或是优良园林工程。如清远市区金海湾豪庭居住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和种植,设计、施工双方共同参与小区所选用园林植物的采购、放样种植,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同样也要贯彻园林设计的理念,要正确理解管理重点。要有创新管理模式的潜在意识,这是打造一个成功园林设计作品和创建优良园林工程的基本条件。又如清远市区某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有园林植物搭配作景,也有园林建筑小品点缀衬托,园林植物的层次感只有通过合理的种植、合理的修剪造型,科学的养护管理,才能使居住小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园林景观效果较好地表现出来,以体现和延续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2、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三方要协同工作、互相配合

要求设计方:设计方须全面、正确掌握园林工程施工工艺和流程,方案体现甲方对园林设计要求;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管线分布及地势走向,合理分布园林植物种植放样;在技术交底时,向施工方交代清楚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施工前,设计方需派本项目主设计人员多到施工现场,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多与施工方交流,减少误会。

要求施工方:接受设计方案或技术交底时,施工方须了解、熟悉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和意图;按图施工如果出现较大误差,则需及时与本项目主要设计人员沟通,争取妥善处理。

要求管理方:施工单位将科学管理贯穿园林施工全过程,不断满足正常消耗性、工具类材料供应,在施工现场严格控制,以降低成本;通过学习科学、先进的方法,以精湛技术和必要养护措施,保证各乔灌木和花草等植物成活率和长势,实现生态景观特殊和预期效果。

3、合理资金安排

在编制园林工程资金使用计划时,设计、施工双方需把预算管理与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相结合,避免资金过量使用,促进设计、施工和管理三方面资金使用计划有序、开支清晰。作为园林工程质量好坏的基本条件,对设计要求为:从园林工程资金安排出发,把握好设计档次,合理园林工程所需材料并控制好成本,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复杂、涉面广、综合性强,对施工方要求为:事先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在进行园林工程材料,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选购时,控制好资金,不要过量使用。

四、结论

一个优良的园林工程,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须协调配合,任一方稍有不慎都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精心搞好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配置人、财、物、技术、资金等要素,按照计划、步骤进行施工,同时在施工中运用各种更为实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范文6

[论文摘要]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和谐校园与体育伦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体育伦理对构建高效和谐校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作为高效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伦理要求参与体育的人必须格守体育到道德准则,重视参加比赛的选手表现出诚信、公平、团结协作以及相互尊重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具备规范个体的行为,协调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作用,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