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10-5,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7.3%,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若方程有两根,其中有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m+3)x+2m+14=0有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1-01-21.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2

一、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误区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和推广,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教学培养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等教学新目标的融入后,开始对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指标进行调整。从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效果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点和习题的讲解为重点,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源自自发的领悟。尽管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均趋向成熟化,但是在其进行数学思维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判断、探究等较为片面化,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被答案和知识点等所束缚,因此其建立起来的数学思维并不全面。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要求极其严格的学科,一旦学生在数学思维的构建中出现思维障碍,必然不利于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在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中思维定势和惯性同样也是影响学生进行判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时,受到大脑中惯性思维(包括已经形成的不正确的印象)的影响,学生很容易重复之前习题中所犯的错误,比如见到术语就直接带入公式、看到数据就直接进行验算等,或者认为所做的题目与之前题目类似,解答过程和结果必然类似等。就当前高中生习题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的错误多在“审题不清”、“想当然”、“知识点记忆不牢靠”等方面。选择性记忆和教条式记忆同样是影响学生数学思维构建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方程和函数、向量和直线斜率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间断性、孤立的理解,过度重视公式的形态和内涵而忽略其灵活性转化就必然会成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脱节,因而会引发思维的不连贯,思考范围的狭小以及考虑问题的遗漏等。

二、高中数学突破思维障碍提升能力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将理性思维转化为感性印象。

相较于语文课程而言,数学课程和数学思维之所以很难构建,主要因为学生对逻辑性和纯抽象的知识识别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改变此问题,教师可以将日常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新鲜话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鲜活”的数学印象和数学概念。

2.培养探究意识,使用“错误本”消除惯性思维。

高中数学中的公式、各类法则、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步骤等,从根本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多习惯于背诵课本中的各类公式,但是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很容易被忽略。以苏教版高中数学课本内容为例,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的综合运算题型中,往往会包含平行线、平面垂直、空间角甚至三角函数等的知识点,因此此类知识点可以串联起来做成知识体系来系统的识记、理解、运用。借助使用类比、归纳等方式,不同单元的知识点也可以串联起来,比如苏教版《立体几何的初步识记》中,空间几何体与第四章中《平面解析几何的初步识记》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引导时,可以从经验分享角度出发,将教师对本单元甚至本册数学知识体系的串联方法通过举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逐步自行归纳和汇总,尽管此种方式有一定的强迫性,但是从效果角度来说,对于消除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度的识别度不高的问题而言,其帮助作用更加明显。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3

一、学习过程中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所以多数时候就是运用题海战术应付考试取得满意的结果,高中数学比较淡化对体系的认知。而大学数学老师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我们学生了解高数的思想,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实际中的问题,并探索创新能力,同时大学数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差异高中数学在学习进度保证的同时赶超的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度相对来说比较慢,主要是通过课堂高密度提问和细致的分析,反复对知识点进行训练,将知识点渗透到学生的理解中,并且在高中数学中老师是有足够的时间去辅导学生练习的。而大学数学,课程进度就相当得快,而且课堂的知识容量非常大,学生并不能当堂就消化掉所有的东西,大学数学更注重的是概念的理解和实际的运动,比较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认识数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三)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差异高中数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他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训练。而大学数学注重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差异近代数学思想渗透在高中数学中,如函数、集合、概率等,广度深度上比较浅显。而且高中数学重视的是理论的推导,概念内涵不够深。而大学数学,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数学符号大量出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二、找到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之处

(一)发现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之处

首先要精简两者重复的内容,有些知识既出现在高中数学中,也出现在大学数学中,作为这一部分就需要精简知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做对此部分知识的筛选。其次就是要补充高中数学删除或涉及较浅的内容,有一些大学数学中的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略被提及,讲解较浅,或者直接被删除放出,作为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就要作为大学数学的必备知识抓起来,这样才能避免知识的脱节。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加强对整个数学知识的了解,才不至于阻碍后面知识的深入。再次就是要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型。大学数学讲究的是能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高中数学的知识就如我们身边的必备工具一样,我们结合两者的长处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激发我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寻找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数学思想与学习方法的衔接之处

高中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建立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学数学是高中数序的深层次教育,就要利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传统知识,加强现在数学意识的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当代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将其渗透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中,安排开放性问题供学生业余进行探究。在高中数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使用,高中数学知识已经变得比较直观生动,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三、做好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的方法

(一)大学数学学习要注重课程的课前预习

上课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以及理论性强是众所周知的大学数学的特点,并且内同极具抽象性和严谨性,所以要在课堂上很好的消化知识就要做适当的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才能知晓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上课,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效率大大提高。

(二)做好大学数学的课堂听课笔记

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课后好好钻研,随时回顾,提高学习主动性。

(三)课后善于归纳和总结

大学数序知识每节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我们只有做好归纳总结,才能将知识出阿联,形成完整知识构架和体系。

(四)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探讨

高中数学的课堂笔记整理,主要是指学生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记录,进而为课后复习提供保障。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课堂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会整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工作进行相关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整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课堂笔记是一个由联想到分析再到文字的过程。在记课堂笔记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记录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听懂和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记成笔记,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消化,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2.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数学的教材内容是无法满足高考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因此,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会适当扩充教学内容,这部分扩充的内容就是学生课堂笔记需要记录的重点。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能够加深对所扩展内容的理解,也就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高中数学课堂对课堂笔记的整理是十分重要的。

3.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巩固

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将自己整理的笔记进行整理和回顾。复习笔记的学生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关于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整理的探讨

1.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新教材的空白比较多,学生可以将一部分知识点记在书本的空白处,但是要注意不能随意记录,该记录在相关知识的旁边,便于学生及时复习,也能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笔者在教授重点知识时会停顿下来,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并会将一些扩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笔记完成课后的复习工作。

2.对容易出错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对这部分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可以采取记笔记的形式。例如,笔者在讲解“利用判别式求值域”这一知识点时,告诉学生不要忘记讨论,这是很多学生经常忽略的重点内容,需要记录到课堂笔记上,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避免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便于学生查缺补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对课堂上需要整理的内容进行明确

在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笔记内容,数学课堂笔记主要就是“四记”:第一,对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记录,明确课堂上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解答;第二,对课程纲要进行记录,这个过程主要是对课程结构和逻辑线索进行记录;第三,对课程要点进行记录,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对数学课本中的定义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记录,并牢记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内容;第四,对课堂上来不及弄懂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能够在课后进行梳理并解决。

4.高中数学课堂笔记要简洁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是简洁的笔记,越高效。因此,笔者经常告诉学生,做笔记应该简洁高效,用最少的字记录最多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听”“看”“思考”“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被动局面。笔者一直提醒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抓住教师停顿的机会,一边思考一边进行记录,有疑问可以在课后向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5.及时做好归纳整理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边听边记笔记,这容易造成笔记上面的内容混乱。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及时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归纳和整理,便于以后的复习。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笔记的整理工作十分重要。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应该引起更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佳.高中数学笔记有效性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新课改之后,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教学要求。所以如何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最终的高考分数,成为每个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所以下面就重点分析了在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与方案中,如何通过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一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会有自己的思考。而新课改下的教学,则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在上数学课之前,要先自己预习一遍,之前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上课之前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比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上课时会更加认真,并且能够接受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因为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在上课时,这些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上课,更加有利于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养成复习的习惯。复习能够将上课的知识点集中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复习是对知识点的二次学习,在复习的时候学生会查阅各种资料或者进行实际联系,这些都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并且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难以理解,一旦注意力不集中,接下来学习的内容就会跟不上,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懂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几何这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一些几何模型,并且分小组模拟几何图形之间的变化情况。此外,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后的思考与学习,并且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一起完成,不但能够提高复习的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函数这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等的三角函数分给各个小组,让他们对这些函数的图像、性质、定义域等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的一点,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最好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分组时,组内的成员应该控制在6到8人之间,人数不易太多,否则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分组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与重点有关的问题,并且让小组在上课时进行讨论与回答,对于回答对的小组进行奖励,对于没回答正确的小组也要进行鼓励。课下也可以布置一些课题,让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学习,从而达到复习的效果,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素养

这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与发言的机会,并且要为学生提供很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盲目地进行应试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只充当学生的指向标,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并且整理出本节课的框架与考点,在上课的时候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或者小组思考之下,想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教师不能盲目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无法全面地接受这些难懂的数学知识,所以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应该将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数学知识。

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新课改后,教师不再充当课堂的主人,而是充当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人,并且教师不能只以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是要全面评价,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当今发展的状况,转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兴的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

一、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需要高中教师的鼎力相助,单凭学生个人是无法完成知识点的衔接的。打个比方,直接用开水煮面总比把生水烧开再煮来得快,因此高一数学教学也需要从初中的数学知识入手,并说明新旧知识的具体联系和区别,从而真正做到“从已知去探求未知,进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做也暗示了学生知识具有延续性、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自身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把握初、高中教学中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对于重要知识点如二次根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等十九个知识点要特别做好衔接。并且,对于高中广泛使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两数的立方和(或差)公式、配方法、韦达定理等(被初中数学删除了),必须加以补充。在导入新课中也要适当地注意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二、教法的衔接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应当使用一系列手法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课堂结束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学到的相关定理公理并将其整合成图表,对所学内容多做开拓性探知和补充。此外,初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从而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最初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顺利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降低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可以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形成对接,使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有问题就等教师讲解的习惯,高一起初教师应当勤讲解、多辅导,切莫撒手不管。倘若放手过早,学生不明白如何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债台高筑”,以致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高一年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可以通过随堂检测、周周清、月月清,或是检查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提问以及课后辅导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然后通过减少辅导次数、减少作业等方式,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此外,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的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三、正确的学法在教学衔接中必不可少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应当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及时预复习、上课记笔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注意作业格式等。对于典型题目应当自觉主动地寻求类似题型多做多练,反复巩固,以求举一反三。

还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依赖计算器,根源在于初中对学生算法的要求甚少。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介绍一些捷径、巧解,对于整式的变形、不等式的变形、分数的运算等这些高中数学必备知识应当手到擒来。

四、学生心理衔接是教学衔接的根本

(1)情感交流很重要。情感交流是这些交流的基础和起点。尊师方能重教。因而,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理解、支持、信任和鼓励,在师生间建立起和谐共处的情感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交流畅通无阻,知识的传达便得到了保障。

(2)训练要高质适量。有的教师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勤能补拙”,却不知简单重复的训练会使学习索然无味。同理,过难的题目也使学生接受不了,大叹“回天乏术”,从而产生望洋兴叹的渺小感,成就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当筛选适量的、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面向全体,个别培养”,从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让兴趣成为原动力。学习兴趣重在创新,成功的体验可以让兴趣更持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和角度的关系等。并不简单也并非高不可攀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越战越勇,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