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经营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1
(一)健全保险行业监管体系保险会计发展能够加快保险行业监管体系的完善步伐。保险行业的监管方针是“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核心是偿付能力及分类监管,在以上基础逐步建立并健全保险行业的监管体系。首先,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建立系统化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监管体系的内因是偿付能力管理,外力辅以保险监管,构建了一个基于风险性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大了监管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了保险市场的平衡发展。其次,要加强建立高效的分类监管体系。分类监管体系分为覆盖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两个层面,能够提高监管的效率,以及实现监管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并且将公司划分成四种,分别是:A类、B类、C类、D类,各自实施对应的监管措施。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保单处理采用成本费化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新经营目标与规划。保费收入确认标准的改变会引起公司的会计核算体系、预算管理、业绩考核都会做出适当的改变或调整。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以及保险准备金计量标准的应用,一方面使保险企业获得较大的自,另一方面要求公司必须要进行分级授权、分工协作、制约配合。
(三)实现保险监管与会计分离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将会计规定和监管规定分离开来。在过去,保险公司通常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来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但是往往公司计提的准备金远大于实际的保险负债,这样严重阻碍了公司财务的透明度与公正度。这次的修订改革,使得保险监管与会计规定有效分离开,保障了保险市场稳定、持续、全面发展。
二、保险会计发展对保险行业经营和监管的负面影响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成本保险公司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需要具备某些特定功能,比如分拆保险合同储蓄成分、识别内含衍生金融工具等等。而且要按照准则规定,实时评价估测保险负债是否充足,再保资产是否减值,是否有完善可用的测算模型。而从建立模型到系统都会提高会计信息成本。
(二)引起财务数据的波动在新实施的保险会计制度中,保险企业不能依靠准备金来调整经或平滑历年的经营成果。但是如果关于公司盈利的会计信息被泄露,就会提升融资成本。财务数据的波动在对内融资方面,可能会加大经营风险,股东因此提出高回报率,从而提高了融资成本;在对外融资方面,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会根据新的会计制度确认信贷风险,并及时修改和调整指标,这极有可能增长了融资时间,加大了代价。总之,财务数据的大幅波动会降低投保率,提高退保率,保险公司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和杜绝。
(三)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1)评估准备金主要依靠的是保险公司的专业经验,这样的会计信息不仅缺乏可比性,且易成为调节利润的手段。公司盈利多,计提的准备金可以适当增加,税负降低;盈利少,准备金可以降低。最佳估计原则的应用使得准备金的评估变得宽松,保险公司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确定利率,方便整理好财务报表。(2)很多评估标准都没有完善,包括: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标准、保险费分拆标准、准备金评估标准等等。一是因为没有建立风险划分标准,保险费分拆的落实有待商量;二是因为没有确定统一的细则,不同的公司对其所做的分析理解及措施各不相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添了会计报表编制的难度。
(四)保险公司的业绩未必增长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是会计准则修订的直接反映。据资料统计,我国一些知名保险公司,净利润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股价却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会计信息并不明确,也没有实现完全的透明化。新的准备金评估准则可以更好反映保险公司的负债状况,但是在体现公司经营成果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一是改变了准备金评估方法后,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负债额度,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增加公司的盈利,但是这种利润的增长可能只是短期的,并不一定就是公司真实业绩的反映。
(五)监管与会计分离增加了监管成本和风险(1)针对偿付能力监管,新准则确定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过去偿付能力基于旧准则及报表科目的计算分析,这会影响到监管指标以及实际的偿付能力额度。在这种环境形势下,保险监管部门要努力落实监管的有效性,建立和健全偿付能力监管制度。(2)监管与会计的分离导致监管方加大了偿付能力监管的关注度,往往更针对保险业务风险,而对非保险业务风险会产生疏忽心理。(3)新准则与监管规则可能存在矛盾。监管规则的基础通常是会计数据,新准则的实施难免会阻碍到某些实施中的监管规则,所以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六)分业监管易发生监管真空现阶段,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一体化,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诸如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等等。过去的银保合作、银证合作发展到如今的混业经营,比如金融控股、金融集团,均波及到保险公司的管理以及风险防范。这是个投资主体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时代,保险公司的风险将更加不可预测,其股权结构也将更加复杂。分业监管体制使得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再容易协调,而且各监管部门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最终降低了监管效率。
三、关于保险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监管步伐,改善监管方法(1)促进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加强保险公司与银行、银监局以及证监局的配合,健全相关的协作机制,统筹监督保险公司跨行跨市场的经营行为,努力完善监管体系。(2)促进会计准则与监管指标的协调性。新准则中指出要及时调整监管指标,从而使信息更时效、实用、透明。(3)改善监管方法,不仅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也要注重防范非保险业务风险。为保障保险业稳定、持续发展,建立高效的保险标准,健全保险业的经营模式。
(二)加强培养保险会计人才因为保险会计同时兼有保险学与会计学的特色,所以研究保险会计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我们在推动保险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培育理论与实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全面型高标准人才。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2
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状况
200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标志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式实施,并允许各单位将缴费基数的4%列入成本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回顾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经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市场拓荒阶段
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为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大保险公司面临这一新市场,怦然心动,迅速介入该市场。同时,由于《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刚颁布,各单位对补充医疗保险了解不多,通过北京社保局和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少数效益好的单位开始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各家保险公司在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经营效益一般都较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2002年开始开办此业务,各保险公司主要与北京市各城区社保局进行合作,对客户的争取主要是通过城区社保局完成,而较少直接争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格战。
2、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客户决策时间较长,承保较少,承保客户多以中小客户为主,承保价格较高。
3、由于从以前的公费医疗体制向社会化管理的方向改革,某些人员出于对未来政策的不明朗而产生囤积药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赔付率。
4、由于医疗保险在起步阶段有一段“朦胧期”。在这一阶段,被保险人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普遍对补充医疗保险缺乏了解,因此可能出现“患病不就医”、不正当就医行为较少,甚至“就医而不申请理赔”的现象,表面上赔付率低,但此时赔付率是“虚低”。
5,由于理赔滞后,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保险年度和会计年度吻合,大量未决赔款发生在第二年度,导致保险公司在2001年终结算时,账面赔付率较低。
第二阶段:2003年-2005年,抢占市场阶段
各保险公司被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良好发展势头所麻痹,大力抢占市场,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各大保险公司由于2002年经营状况良好(并未意识到赔付率“虚低”和人量的未决赔款),纷纷加大对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开拓,市场竞争明显激烈。2002年各公司承保方案保障范围较小,一般只承保起付线以上责任。但到了2003年和2004年,承保方案保障范围扩大,特别是增加了小额门诊部分的责任,使风险大大增加。
2、一些大企业逐渐加入补充保险。大企业由于自身人数多,公司每年医疗费支出较为稳定,其投保补充医疗保险时多采取竟标形式且对以往医疗费用情况较为了解,而保险公司一方面麻痹于自己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迫于竞争的需要“血拼价格”,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各大保险公司皆有亏损数百万元的大客户。
3、各大公司由于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经验不足,定价欠科学,特别是平均年龄较大的群体,定价明显偏低,造成较大的亏损。
4、由于补充医疗保险大面积开展,被保险人对保险责任和理赔流程逐渐熟悉,出现厂集中就医和不止当行为增多的现象。
5、各大公司为了抢夺市场,纷纷出台对补充医疗保险有利的费用政策,侧重于对、IL务量的考核,而对赔付率考核较少。各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低价承保,结果是保费越多,亏损越大,完成任务却巨额亏损。
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总体回归理性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经营补充医疗保险多年业务的公司进人了一个调整时期,发展理性化,不再唯规模导向,摒弃劣质客户,更加正确看待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但由于补充医疗保险赔付的滞后性,消化补充医疗保险的包袱将至少需要…—至两年时间。但问进,新加入的一些市场主体,又在采用“价格战”形式夺取市场。
北京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经历三阶段,保险公司缺乏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经验,摸索着前进,外部环境也不理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
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大面积亏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保因素
(1)作为与基本医疗保险完全对接的补充医疗保险,将直接受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管理规定变化而导致的政策性风险,基本医疗保险所规定的药品范围、诊疗项目、服务设施和支付标准变化都对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情况产生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增加新的药品、扩大诊疗项目,虽然也提高社保的支付标准,但从整体而言,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逐年加大。
(2)由于北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实行出院社保分割,而对门诊费用则由参保人自己累积,超过起付线(在职2000元、退休1300元)通过单位到社保局进行报销,这导致有大批量的门诊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和社保分割后的住院、门诊费用到下一年度才到保险公司进行报销,在下一年度发生的赔款占总赔款的比例一般高于30%.在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开办初期,由于保险公司对未决赔款估计不足,导致续保保费往往偏低,甚至出现最终赔付率高于100%而在续保时降价的事情。
(3)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保完全对接,对于既往症、先天性疾病和慢性病等保前疾病都给予报销,所以对于平均年龄较大和退休占比高的群体,保前疾病占总赔款比重较大。
(4)社保局与各家医院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虽然前者有监督管理后者的权利,但无论是监管手段还是监管力度都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某些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滥开药、滥收费的现象。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保完全对接,且作为第三方,无法对医院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对社保的分割单只能照单赔付,加大了经营风险。
2、医院因素
(1)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是“医药合业制度”,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医药合营强化了医院药房的垄断地位,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易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卖药已经成为某些医院获利的重要途径。在药品流通体制不规范的情况下,又易产生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寻租行为,这反过来又推动了“以药养医”之风的盛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药品价格高度关注并对药品高价进行打压,“以药养医”现象有所缓解,但“以检查费养医”和“以诊疗费养医”现象却大行其道。
(2)由于医疗机构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存在着诱导服务的内在冲动。在目前的经营模式下,保险公司没有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机制。医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给病人多开药、开好药,尽量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给病人作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致使医疗费用支出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而这些费用一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而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既没有对医院进行行政监管的权利,自然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3、参保企业因素
一些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客户,往往在承保首年以低于其经验医疗费用找到承保公司,然后通过隐瞒理赔数据等方式,在续保时公开招标,利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以低价格作为其投保的最主要条件。由于保险公司自身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经验不足,再加上客户的“道德风险”因素,保险公司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北京市,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亏损数百万的大客户。
4、被保险人因素
(1)中国医改以前盛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这种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养成了职工医疗“大锅饭”的思想,职工费用节约意识的淡薄,直接助长了医疗开支的上涨。
(2)由于外在约束机制较少,对被保险人而言,“一个看病,全家吃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以前一直享受公费医疗的被保险人,有事没事看病吃药更是成为一种习惯,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高度关联性,因而来自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又会转嫁给补充医疗保险,这对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经营是颇为不利的。
二、自身因素
1、仓促上马,各方面准备不足
200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标志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式实施,并制定了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各大保险公司面临这一新的市场,为迅速抢占市场,仓促上马,各方面准备不足,比如,信息系统。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能在该系统上实现核保、核赔、数据分析等诸多强大功能。而在系统设备上,国内保险公司直到目前,健康险业务还主要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导致无法实现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可以说,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系统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无从谈起。
2、保险公司尚未掌握补充医疗保险的赔付规律,费率厘定不够科学合理
与其它大多数险种不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投保人群、职业类别、性别系数、平均年龄、员工年龄分布、退休在职比例、免赔额、赔付范围、赔付比例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而参保企业历年的医疗费用支出状况,以及不同性质企业的医疗保险赔付规律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保险公司由于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时间短,普遍缺少必要的经验数据,很难厘定出科学合理而又广泛适用的费率,而同时,对定价影响因子中年龄影响估计不足。在诸多影响定价因素中,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来看,老年人口的支出远远超过中青年人,根据对北京某单位的一个分析,可以看出,年龄对索赔金额影响非常大,平均年龄在70岁-80岁的人群每个理赔金额是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人群的近10倍。保险公司由于经验数据不足,往往低估年龄对定价的影响,导致平均年龄大和退休年龄占比高的群体收费较低,造成各保险公司的重大亏损。
3、“大客户战略”的失误
承保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很好的提高保费规模、拓展客户群体、继续挖掘其他险种的途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除了补充医疗保险外,往往还有巨额的意外伤害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需求,更是成为各家寿险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为了争夺或者留住宝贵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不惜一再降低保费,导致恶性竞争。而补充医疗保险市场是一个严重信息不对称市场,大客户对其既往赔付情况相当了解,且其本身议价能力强,保险公司往往处于劣势局面。以某客户为例,在2004年以前,其实行“自保”,每年公司为医疗费支付金额达400多万元,2004年该公司通过竞标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并暗示保险公司只要承保补充医疗保险,其后该公司将选择同一保险公司承保员工补充养老保险,该客户最后承保的价格为300多万元,而该客户2004年度理赔金额达到500多万元,赔付率接近200%,而其暗示的员工补充养老保险至今未有眉目。
4、对补充医疗保险的规律认识不足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时间较短,对其内在规律掌握不足。举例说明:由于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情况相当好,各保险公司没有意识到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潜在巨大风险,为了以更好和更灵活的政策应对市场竞争,一些保险公司将一定的定价权限下放到各营业部,营业部门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纷纷用足价格下降空间,虽然使业务发展得到促进,但也为随之带来的高赔付率付出沉重代价。
5、保险公司的政策对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影响
(1)考核政策的影响。这几年,各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考核政策多有较大调整,从规模导向向利润导向转变。在规模导向时,业务费用是根据业务规模进行比例提取,而对利润考核较少,一些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不惜实行价格战,结果分公司完成任务也赚取费用,却给总公司留下巨大包袱。而在利润导向时,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2)业务指标的影响。我国保险业总体还处于“规模冲动期”,各公司往往给分公司下达健康险的业务指标,各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往往降低核保核赔和定价标准,结果是保费越多,亏损越大,完成任务却大额亏损。
外部环境是一种系统风险。从近期看,保险公司应加强内功修炼。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必须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要谋求有效益的发展。一方面,要克服以保费论英雄、贪大求快、不顾风险的盲目发展观,旨目上规模,不考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摒弃过度担心风险,一亏俱停,不问青红皂白、主观臆断的“一刀切”发展观,使业务出现大起大落。考虑到目前中国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外部市场环境不理想,保险公司应以谨慎、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而不宜采取激进的发展战略,同时,总公司不给分公司过高的业务压力。
(二)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析
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经营补充医疗保险有一段时间的公司应加紧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为定价和续保提供支持;而对于新公司,应加强对自己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注意收集同业公司的价格信息,而不能靠“拍脑袋”经营补充医疗保险。
(三)加强风险管控
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管控应融入销售、承保、保全、理赔、日常管理等环节之中,通过全方面的风险管控,降低赔付率,提高经营效益。但最重要应加强承保和理赔的风险管控。
l、对于承保环节,保险公司应实行集中报价,逐单审核,严把人口关,坚决不参与市场恶性竞争。
2、对于理赔环节,保险公司应实行集中理赔,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保险条款及特别约定中对理赔事项的相关规定。
(四)对客户的选择
1、通过对客户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将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客户分为理性客户,从众客户和不受欢迎客户。理性客户坚持双方互惠互利,本着公平合作,长期双赢的理念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此类企业要求医疗服务的外包、员工的满意,人力资源管理的便捷和服务的附加值,对价格敏感度差,对服务品质要求高。从众客户通过近几年的保险获得了保障,基本接受补充医疗保险的理念,谈判比较容易接受。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他们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90%左右视为其心理价格,如果保险公司赔付率较低,他们会交涉降价问题,使价格降为其期望区间才可以承保。不受欢迎客户利用了目前市场激烈竞争和保险公司经营不足的现状,四处询价,经常隐瞒其真实历史理赔情况,以低价格作为其投保的最重要条件,较少考虑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应尽量选择理性客户,根据客户综合效益适当选择从众客户,远离不受欢迎客户。
2、鉴于目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情况,保险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应以平均年龄较小、规模适中的中小客户为主,此类客户议价能力较弱,客户关系维系较容易,容易以较为理想的价格承保。而对大客户、特别是平均年龄较大的企业,由于其议价能力强,多以竞标方式投保,承保价格一般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应谨慎承保。
3、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来看,老年人口的支出远远超过中青年人,而且老年群体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患病率大于高于年青群体,现存风险和潜在风险都较大,对于平均年龄较大群体,建议谨慎投保。
(五)建立与赔付率挂钩的销售政策
为鼓励业务员从源头控制投保单位业务质量,积极参与客户的医务管理,保持和提高客户续保价格,充分发挥业务员控制风险的主观能动作用,建议对业务员的风险管控工作给予奖励。对于经过公司审核同意的价格和条件进行承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承保后,给予业务员的佣金为该笔业务保费的一定百分比,对于保险年度理赔结束后,赔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业务,给予业务员一定的奖励。
(六)从承保方案上控制风险
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容易诱发被保险人发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可以从承保方案设计上控制风险,保险公司应根据客户需求、风险点、年龄分布、行业类别等方面为客户设计保险方案,而不仅仅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报价,如对于平均年龄较大的群体,尽量设置较高的门诊和住院起付线,赔付比例应尽量不高于85%.
(七)加大服务投入,提供优质服务
保险公司应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端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服务品质要求很高的特点,加大服务投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比如为其安排年度体检、疫苗注射、协助建立医疗室、提供小药箱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尽量避免价格战。
(八)实行第三方管理模式
第三方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险公司积累经验数据、培养专业人才等,且保险公司本身不承担经营风险,在目前补充医疗保险风险高、经验数据少的情况下是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比较好的选择。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着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17-02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
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报纸新闻标题 体现和应用
引言
报纸是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之一,并且在当今社会依然保持其作为重要媒体力量的地位。这不仅因为报纸的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和易于保存等特点,而且因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发挥读者阅读主动性的平台。阅读报纸就成为一种高认知的活动,人们会选择性地阅读对自己有用或感兴趣的信息,而对其他诸如栏目、广告等信息的注意度不高,此时报纸新闻标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加深对报纸新闻标题的认识很有必要,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方面对新闻标题加以理解和解释。
一、图形背景理论及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
图形和背景实际上是人和动物的一种基本生理和认知机制。对于动物来说,肉食性动物(譬如老虎)倾向于捕杀眼前或离自己不远的猎物,因此对较近距离的物体观察细致、眼光敏锐,而对远处的情况则反应相对迟钝;草食性动物(比如羚羊)因其食物范围广阔,并且为了预警和逃脱被捕杀的危险,就必须较多地关注远方的情况,进而对远方的物体能够看得较明显和清晰。总而言之,这是由于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和大小的不同。人类也同样如此,比如我们都有在人群中寻找熟人的经历,尽管人群中人数量很多,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想要找的那个人。这正是我们把那张熟悉的面孔当做图形,而把除此以外的千人千面当做背景的缘故。
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Rubin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心理学,并设计出人脸花瓶模型佐以阐释和证明,由此可以得出图形和背景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关系。譬如,图形自身结构相对完整和连贯,有一定的形状和轮廓,具有类物性,而背景则类物性相对不明显,边界相对模糊;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前,背景在后,突出图形,我们不能同时看到图形和背景,因为图形和背景相互选择和转换的关系等。之后Talmy又将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语言学,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项基本理论。Talmy认为:“图形是一个运动的或概念上的可动物体,它的场所、路径或方向可被视为一个变量,其特别价值是凸显。背景是一个参照点,它本身在参照框架中是固定的,相对于这个参照点,图形的场所、路径或方向得到特定描写。”[33]
但是“图形和背景”之于语言系统中的解释又不完全等同于认知上的“图形和背景”,我们称语言上的“图形”和“背景”分别为“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根据陈平先生的论述,句法图形在句法结构中一定位于句首位置。在语用结构关系中,主题位于句子的句首位置,剩余部分是句子的述题。因此,句子的主题就是句子的句法图形,句子的述题就是句子的句法背景,“主题和述题”与“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在功能上相互包含。然而,不同的语言各有特点,比如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属于主语突出语;汉语则是典型的主题突出语;日语和韩语是主题和主语并重突出的语言。因此,在英语句子中,主语一般就是句子的句法图形,在汉语句子中主题就是句子的句法图形。但是,并非所有的英语句子都是依照句法结构的正常顺序进行的,也就是句子主语并非总是出现在句首位置,为了表达的需要,就会出现强调句、无主句,以及其他一些非规则的惯用句等,我们需要根据语用结构关系中的主题和述题确定句子的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
另外,语言中还存在以一个名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的形式独立表达完整意义的现象,对于名词短语,根据兰盖克博士的认知语法学论述,中心语是图形,修饰语是背景。最后,对于介词短语和动名词短语则从语义结构层面的动作链方面依次顺延的规则分析。
二、报纸新闻标题的特点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报纸新闻标题之于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解释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报纸新闻标题也不例外,它是对报纸新闻内容的提示和概括,在报纸新闻标题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就必然遵循题文一致的原则。此外,由于报纸的信息量大和读者阅读的高认知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报纸新闻标题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和醒目,这些正是报纸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新闻标题也在进行着转变,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当今的报纸新闻标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和倾向:首先,标题实题化,而不是更多地采用饱含理论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虚题;其次,标题结构简单化,达到最小篇幅容纳最大信息量的效果,而非传统惯用的包含引题、主题和副题等的复合标题;最后,标题通俗化,也就是文学色彩越来越淡化,满足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报纸新闻标题的这种时代转变,使得图形背景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具体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体现和应用
通过对几家中英文报纸新闻标题的搜集发现,报纸新闻标题内容繁杂、长短不一且格式多样,本文从句法角度将其归类,可分为短语类、陈述句类和疑问句类,报纸新闻标题涉及和偏重三类句子中下属的不同子类,以下将用图形背景及相关理论详细分析各类句子中的图形背景。
(一)图形背景理论在短语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体现
通过总结发现,短语类的报纸新闻标题主要包括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动名词短语三类,举例分析如下:
1.名词短语类报纸新闻标题
根据兰盖克在他的认知语法学中论述,对于名词短语的图形和背景,中心语是图形,修饰语是背景。
①“顶”上之花——山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屋脊砖雕[23];
②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31];
③Another prodigy in China already[8];
④Hot time in Haikou[6].
在①句里中心语“屋脊砖雕”是图形,作者有意突出此物,在最开头位置处以“‘顶’上之花”喻之,而位置修饰语“山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就是背景;同理②中“贵州遵义”是背景,以突出“海龙屯遗址”这一图形,因此可以得知作者将在正文部分集中讨论有关“遗址”方面的问题,读者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此方面问题的兴趣度,选择继续阅读与否;在③和④中,因其都是名词短语,中心词prodigy和hot time成为图形,其余部分是修饰语,作为背景,更加突出图形的特点,使其更加鲜明,也更有利于读者做出选择。
2.介词短语类报纸新闻标题
先生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句子的语义结构关系角度,为不完整句子中图形背景的确定指明了一定方向。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语义上就是一个动作链,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由施事者传递给受事者,中间可能需要工具、时间、地点等语义角色,因此施事者就是能量源头。先生指出:“如果最初能量源头在结构中从缺,或者凸显的视角发生变化,那么就打破常规的方式,凸显的图形根据‘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序列依次向后顺延增补。”其中的“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和“对象”只是施事性和受事性的强弱程度不同,施事性依次递减,受事性依次增强。
①从“香饽饽”到“烫山芋”[31];
②on a firm friendship trail[19];
③beyond a virtual reality[17].
在①中,从“香饽饽”到“烫山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然而究竟是谁使其变化或者什么因素通过什么方式使其产生这样的变化,无从得知。语义角色在结构中缺失,那么凸显的图形根据上述序列依次顺延增补,“香饽饽”就以“对象”的角色作为图形。此外,①句属于Talmy介绍的以自身为参照点的事件,无论是“香饽饽”还是“烫山芋”其实都只是喻指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Talmy将此类以自身为参照点的事件中的图形称为“元图形”,背景为“元背景”。因此,①句中“香饽饽”为元图形,“烫山芋”为元背景。②句和③句中不涉及此种现象,从语义结构关系层面分析,②句中因on是多含义介词,可为“在……之上”或者“关于……”讲。因此,a firm friendship trail以地点或对象的角色作为图形;③句中beyond意为“超出;在……之外”,涉及一个范围。因此,a virtual reality以地点的角色出现作为图形。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Beyond a virtual reality这则新闻,涉及更多的可能是a virtual reality之外的事情,但是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图形是语言中的句法图形,而非认知上的图形。在这里a virtual reality作为句法图形更多的是凸显,激发读者的联想,最终易于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3.动名词短语类报纸新闻标题
当动名词短语独立作为报纸新闻标题时,在语义结构关系上,动名词短语是从缺施事者的句子,因此按照“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的顺序,依次充当句子的图形。
①浅议质量评估体系在中小博物馆的实践问题[27];
②运用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形成管理发展的有效机制[28];
③paying price to travel[19];
④bidding for bargains[1].
按照能量是从施事者向受事者依次传递,上述的四个句子,都缺少特定的施事者,而紧接着的就是施事者的施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为距离能量源头最近的语义角色,位于句首的施事行为充当图形。因此①句中“浅议”是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②句中施事行为是方法手段,属于工具性,因此“运用质量评估体系”是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③句中Paying或Paying price是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④句中Bidding是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陈述句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体现
在报纸新闻标题中,英语的陈述句多表现为简单句,汉语的陈述句多表现为单句。
1.主动句
英语是屈折语,一般情况下,在主动陈述句中,主语位于句首,主语就是主题,因此,英语主动陈述句的句法图形便是句子主语;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主题位于句首,主题可以是主语,也可以不是主语,当然陈述句也不例外。因此,汉语陈述句中的句法图形就是句子主题。
①刘延东和新西兰总理出息毛利斗篷移交仪式[25];
②工业化是建筑革命的必由之路[34];
③Rescuers hike to cut-off towns[2];
④Navy patrols Diaoyu Island[18].
很显然,①和②中分别是“刘延东和新西兰总理”和“工业化”是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③和④中Rescuers和Navy既是句子的主语,又是句子的主题,因此充当句子的图形,剩余部分是背景。
2.被动句
当然,句子并不总是按照正常语序进行,为了表达的需要,调整句子语序在两种语言中都是常有的事。在英语报纸新闻标题中,主要是把主动句变为被动句以突出和强调信息。汉语中把“把”字句变成“被”字句,通常情况下,句子表达比较隐含,并不总以“被”字句出现。此时句子的图形和背景就会发生变化。
①文物病虫害术语“稣碱”的再认识[26];
②地藏寺经幢的清洗[22];
③Journey to the epicenter slowed by obstacles along road[3];
④Tash can mentality could be blamed for pig scare in Shanghai[9].
在①句中,“再认识”一定是人们对“文物病虫害语‘稣碱’”的再认识,“文物病虫害语‘稣碱’”虽然表面位于主语位置,实质上却是动作宾语的提前,处于意义上的被动位置。作者有意强调动作的宾语,将其放于句首,成为句子图形。故而,“文物病虫害语‘稣碱’”是句子图形;同理,在②句中,“地藏寺经幢”是强调部分,成为句子图形;③和④句是英语中的被动句(③句是报纸新闻标题中被动句的常用表达方法,即省去被动语态构式中的be动词),宾语提前,成为句子的形式主语,成为图形。因此,③句中Journey to the epicenter是句子的图形;④句中Tash can mentality是句子的图形。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疑问句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体现
疑问句在报纸新闻标题中主要表现为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从以上分析可知,句法图形和句法背景与句子语用结构关系上的主题和述题在功能上相互包含。主题位于句首,述题为句子的剩余部分。
1.特殊疑问句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图形背景
一般情况下,特殊疑问句的主题就是位于句首的特殊疑问词,然而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在特殊疑问词前添加其他语义成分,此时添加的语义成分是句子的强调部分,成为句子的图形。
①幸福生活谁守护?[30]
②用什么终结“一闹就停”困局?[29]
③How to be a modern day lady?[10]
④Why men are tied to conventional neckwear?[4]
在句①中,特殊疑问词前添加了“幸福生活”一词,因此“幸福生活”是句子的主题,也是句子的图形;在句②中,特殊疑问词“什么”变成方法手段类疑问“用什么”,因此,“用什么”就是句子的主题,也是句子的图形;③句和④句的特殊疑问词分别为how和why,是句子的突出部分,也是句子的主题。因此,How和Why分别是③句和④句的句法图形。
2.一般疑问句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图形背景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分别与之相对应的是经验主题、语篇主题和人际主题。其中经验主题包括参加者、过程和环境三个因素,经验主题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单独作为一个简单主题;语篇主题和人际主题不能单独作为主题,必须和经验主题结合构成多重主题。根据先生的论述,句法图形在句法结构中一定位于句首位置。因此,无论简单主题还是多重主题都是句子的句法图形。
①Are ‘onlies’ different?[11]
②Will Bryant rise again?[12]
③Should employees work from home?[13]
人际主位包括呼语(vocative)、情态语(modal)和语气语(mood-making)三个因素。上述三句中,分别位于句首的are,will和should都属于人际主位的语气语的限定成分(finite),不能直接做主题,需要联合经验主位中的参加者,分别为online,Bryant和employee一起构成多重主题,即are “onlies”,will Bryant和should employees,因此,①、②和③句的句法图形分别是are online,will Bryant和should employees,剩余部分是背景。
3.选择疑问句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图形背景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选择疑问句为了篇幅、简洁和强调等需要,一般表现为不完整的句子形式。
①Private or public?[14]
②Headache or blessing?[15]
③Boom or bust for digital currency?[16]
上述三个句子都缺句子的主语,强调的是某种选择,此时位于句首的句子成分,也就是or前面的选择,是句子主题,也是句子图形,剩余部分为背景。因此,①、②和③句的句法图形分别是private,headache和boom,剩余部分是背景。
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并逐步成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原则。报纸新闻标题有其自身特点,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报纸新闻标题,不仅合理,而且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今时代的报纸新闻标题。当然,本文只是对主要报纸新闻标题的基本框定,并不囊括所有种类的报纸新闻标题。句子类型上还有分裂句、倒装句和被动句外的强调句等,更有一些带有修辞格的报纸新闻标题,它们的图形背景会发生相应变化,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探究。
参考文献:
[1]China Daily.Bidding for bargains[N].China Daily,2013-5-1(6).
[2]Huang Zhiling,Jiang Xueqing.Rescuers hike to cut-off towns[N].China Daily,2013-4-22(2).
[3]Hu Yongqi.Journey to the epicenter slowed by obstacles along road[N].China Daily,2013-04-22(3).
[4]Clark J.Why men are tied to conventional neckwear?[N].21st Century,2013-03-21(7).
[5]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6]Li Fusheng. Hot time in Haikou[N]. China Daily, 2013-5-1(13).
[7]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8]Tang Zhe. Another prodigy in China already[N]. China Daily, 2013-4-27/28(11).
[9]21st.Tash can mentality could be blamed for pig scare in Shanghai[N]. 21st Century, 2013-05-01.
[10]21st.How to be a modern day lady?[N].21st Century, 2013-4-3(V4).
[11]21st.Are ‘onlies’ different?[N]. 21st Century,2013-3-20(5).
[12]21st.Will Bryant rise again?[N]. 21st Century, 2013-3-20(12).
[13]21st.Should employees work from home?[N].21st Century,2013-3-21(7).
[14]21st.Private or public?[N]. 21st Century,2013-4-10(3).
[15]21st.Headache or blessing?[N].21st Century,2013-3-6(5).
[16]21st.Boom or bust for digital currency?[N]. 21st Century, 2013-4-10(7).
[17]21st.Beyond a virtual reality[N].21st Century,2013-5-1(8).
[18]Xinhua.Navy patrols Diaoyu Island[N].China Daily, 2013-4-18(3).
[19]Yangyao,Wang Qingyan.Paying price to travel[N]. China Daily, 2013-5-1(1).
[20] Zhou Tantao. On a firm friendship trail[N]. China Daily, 2013-5-1(5).
[21]. 认知语言学研究[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2]陈颢. 地藏寺经幢的清洗[N]. 中国文物报,2013-4-19(7).
[23]黄广平.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英语被动语认知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52-53.
[24]胡泽华. “顶”上之花——山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屋脊砖雕[N]. 中国文物报,2013-4-19(6).
[25]何丽君. 刘延东和新西兰总理出息毛利斗篷移交仪式[N]. 中国文物报,2013-4-19(1).
[26]何流. 文物病虫害术语“稣碱”的再认识[N]. 中国文物报,2013-4-19(7).
[27]焦伟. 浅议质量评估体系在中小博物馆的实践问题[N].中国文物报,2013-4-17(6).
[28]焦伟. 运用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形成管理发展的有效机制[N].中国文物报,2013-4-17(6).
[29]金苍. 用什么终结“一闹就停”困局?[N].人民日报,2013-05-08(5).
[30]李雪健,罗明,彭城. 幸福生活谁守护?[N].人民日报,2013-05-09(24).
[31]李飞.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N]. 中国文物报,2013-4-12(7).
[32]王云立.从“香饽饽”到“烫山芋”[N].中国化工报,2013-4-26(7).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6
【摘 要】会计类《对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机构的研究》,对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人资格;保险机构;财务研究
各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博弈过程就形成了一般的贸易规则,体现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就是各国对本国保险市场的开放通常采取的是商业存在的形式,对保险跨境交付很少做出承诺。
这是因为保险产业的特征要求保险提供商对于保险标的要求相对对称的信息,从而对承保风险、保险费率、准备金比率等保险合同的根本性条款进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有效的评估和衡量,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分析基于这样的原因,保险经营要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对待海外保险公司的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通常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东道国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机构才可以开展商业保险业务,并对其企业形式、资本结构、地域和业务范围做出相应的要求。
如果成员国对跨境交付做出过多的开放承诺,就相当于允许海外保险公司通过东道国境内的人进行保险经营活动,其他市场准入的限制和监管措施就形同虚设。
而境外消费由于是东道国居民在东道国国境之外进行的保险活动,分析本国的监管机构没有管辖权,无法进行过多的直接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外汇等其他手段进行间接监管,限制本国被保险人购买海外保险公司的服务,减少资本外流。
自然人流动主要和保险专业性的辅助人员有关,如保险精算、财务、保险指导等专业人员进入东道国进行保险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是个人提供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性劳动,而且多数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各国通常也没有过多的限制。
(法律类相关论文或者管理类相关毕业请联系本站51lunwen.com)
参考文献:
[1]李若山?法务会计———二十一世纪会计的新领域?会计之友,200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