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医药数理统计 思维导图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36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edicine" in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ANG Yuan, YANG Dongliang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medical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urs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teaching effect. Methods: In the 2014 level pharmacy specialty in our college specialist two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class u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students alone draw mind maps, the whole chapter summarize the teaching knowledge, all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sk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mad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compares the two "medical statistics"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s.Conclusion: Using mind maps "medicine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are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problem solving,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space, improv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Key words Medicine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 mind map; teaching application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它融医药学、数理统计学于一体,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新药研制、药物鉴定、药物分析、实验设计、药政管理、处方筛选、医药信息等各个方面,它是促进药学事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①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它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又叫心智图。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进行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②

1 研究对象和考核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校2014级药学专业学生,共计108人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教材、教师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把两个班的学生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55人)采用传统教学法,即讲练结合,遇到问题随时问老师。实验班(53人)采用思维导图构架教学内容,即讲授完整章教学内容后,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2)考核方法。将这108人插入2014级药学专业全体学生中进行统一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2 思维导图的绘制

第一种方法为传统手工绘制,此种方法适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或学生单独完成。首先找到整章内容的主题,用一个关键词来表示,然后以主题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的罗列由其引发的次级主题,用曲线连接,最后,联想与每个次级主题相关的详细要点,把它们与相应的次级主题用曲线连接。在连接各级主题时,可融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新想法,将它们记录下来,或不断填充到思维导图中。学生刚开始绘制思维导图时,很难提取关键词,或很长时间才能提取,不容易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应给予辅助与提示。在绘制初期,教师提供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来填充;在中期,由教师提供关键词,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及时了解讨论进展情况,当学生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打不开思路时,教师应给予指导或提示,在后期,学生应能自己独立绘制思维导图。传统绘制方法只需一张纸和多支彩笔就可完成,同一级次级主题尽可能使用相同颜色,不同的次级主题应采用不同颜色。第二种方法为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软件,MindManager是一款典型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系列软件也能很好地与思维导图兼容,“翠芳”软件能解决Mind Manager软件不能打包EXE、上传BBS的问题,实现了多人在线构图。③此种方法常用于教师备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便于修改,节约时间。

3 结果

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得出实验班学生通过分组绘制思维导图,对整章知识把握更具系统性、层次性,对重点、难点知识理解较清晰透彻,课上发言、回答问题等较积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可以得出实验班成绩要优于对照班成绩。以上两点说明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效果明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喜欢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对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4 讨论

(1)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很强,单凭教师讲授和习题练习学生不易于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应用到专业研究中,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通过图形、字词和线条显示出来,利于抽象思维相对薄弱的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当教师讲授完整章教学内容后,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关键字词,按照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在小组讨论的同时,大家都会积极思考,加入自己对整章知识内容的理解,最后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取长补短,选择最优,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过程中,思维导图就成为了交流协作的有效工具,小组讨论学习也更加便捷,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了记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造力,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和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或意识到的东西,有利于灵感的产生,从而有了自己对知识新的理解与想法,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同时达到“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统计思维方式的目的。

(3)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④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可以反思教学内容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如若发现新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研究、讨论,以改进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自己认知和思维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认知能力,加深自己对概念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记忆。通过观察各小组思维导图节点的数目和分支长度,可以发现各个小组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4)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起到辅助作用。⑤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以一种直观、透彻的图片形式展现出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问题,有利于我们整理思路和创造性思考,准确、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上努力培养学生构造思维导图的能力,让学生顺利地把它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各个层面,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201406120)

注释

① 黄永清.医学专科学校《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改革之我见[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4).

② 江永南,张健泓,王林.思维导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1).

③ 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25(5).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2

目前,我国初高中学生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有模块结构上的特点,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知识结构上多种多样,更加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的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初三到高一数学知识的无痕衔接。

二、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知识时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初三的教材内容相比较来看,高一的数学教材内容更加抽象,多是对于变量的研究,在计算和理论研究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知识体系发生了变动,使得数学学科的知识点难度加大,习题量变得繁重复杂,解题也更加注重于技巧性。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较来看初中数学教材降低的程度较大,高中生由于受高考的影响即使教材中的内容难度降低,教师还是会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使得高中的习题难度依然较大,也因此导致了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课程时显得十分吃力。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安排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进度缓慢,能够有时间对教材中的重点难题或者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而高中则不同,高中由于涉及到的学科增多,因此各学科在一周中所占的课程数量较少,而教学内容又相对较多,因此高中教师通常会提高教课的速度从而使知识点能够全部讲解完毕,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掌握薄弱之处也没有时间进行反复的强调,使得刚刚从初三升到高一的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够良好的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通常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不善于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对课程的重点和考试的要点通常也都是教师归纳完毕后交给学生的,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不到训练,进入高一学习之后,由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而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管理较少,使得学生普遍有些应付不来,有些学生只能完成当天的作业量,而忽视了预习、复习等环节,使初三学生在高一数学学习时的压力增加。

三、让初三学生在无痕中接受高一数学基础知识

(一)教师注重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过渡

初三学生在经过中考后到?_高中之后,将会信心满满的对待这个新的开始,但是高中数学学习中一开始接触到的集合与函数等问题将会使学生突然感到压力倍增,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中间发挥调节的作用,积极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心理过渡。例如,在面对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时,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之间互相谈一谈对于高一数学中函数部分知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传授学生一些学习函数的小方法、小窍门等,并且对于学生在函数以及因式分解等方面的疑问,应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教师在课后可以寻找有关函数方面的典型例题,与同学共同思考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缓解紧张和焦虑的心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对待高一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以“函数”方面知识为例

由于学生是刚由初三升到高一,对于初中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比较熟悉,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教材,教师应做好初高中教材课程的衔接研究,将高中教材初中化,才能够更好的让初三学生接受高一知识。初中的课堂比较生动灵活,而部分高中的教学课堂而过于规范严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时,教师说:“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够运用到函数。比如商场的促销活动,购买3只以上的茶壶则能够享受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个茶杯)或者打九折的优惠活动,已知每个茶壶20元,每个茶杯5元,若想获得最大的实惠,则哪种优惠方法更加合算呢?”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生活相关内容十分感兴趣,纷纷跟上教师的思路,开始进行函数的学习。

(三)以“因式分解”知识为例

对于因式分解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项式乘法的逆思维的方式来探索因式分解中的新知识,“探索”的方式与“回忆”的方式正好相反,它是通过将多项式划分为几个整式的乘积方式进行运算,因此称为因式分解。例如[ma+mb+mc]中的每一项都具有[m],因此这里的[m]被称之为公因式,在将多项中式[ma+mb+mc]进行分解时,能够分解为[m]与[a+b+c]的乘积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被称为提公因式法。同时,在因式分解中还具有[a2-b2=(a+b)(a-b)]以及[a2+2ab+b2=(a+b)2],这两种因式分解的形式被称为是公式法。在学习高中函数时常常离不开因式分解的运用,例如,求函数[y=(x+1)(x-3)x+1]的定义域时,将可以通过初中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高中函数问题的解答,以此来更加良好深刻的学习高一数学知识。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会预习、记好笔记、做好作业

引言:初中学生升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老师讲解课的减少,学生课后自习的时间增加,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课堂上能听懂,而习题却不会解答,继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种种情况,笔者就高一新生在预习、记笔记、做作业等方面略发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会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预习就使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是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一﹚明确意义是学会预习的前提

学会预习是现代高一新生的基本素质,预习意义在于: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有助于了解新课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只是障碍。

3、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时不懂的或模糊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容易将问题搞懂,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读、划、写、查”是预习的基本方法

1、“读”——先将教材精读一遍,以领会教材大意。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在反复细读,如:数学概念、规律、例题等逐条阅读。

2、“划”——即划大意、划重点。将一节内容的重点、规律、概念等划下来分别标上记号,以帮助上课听讲时记忆。

3、“写”——即将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写在书边。

4、“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合上书本思考刚才看的内容,哪些一看懂,哪些模糊不懂和做课后习题,检查预习的效果。

二、记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环节

学好高一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转变和改进,而做好数学笔记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环节。善于做笔记,是一个学生善于学习的反映,为此数学笔记应该记一些:

1、记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不会导致知识断层。

2、记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分析思想及时记下来。课后加以消化,如有疑问课后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3、记归纳总结。记下老师的课堂小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容易掌握本堂课各知识点的联系便于记忆。

4、记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聪明人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反思中提高。

三、做好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反馈

做好数学作业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拖泥带水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主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给高一新生的建议

高一教材知识量明显增大,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进了高中以后,要在学习上制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目标明确鼓舞斗志,有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做什么做多少、先做啥、后做啥、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认真想好。学习上一定要注意:

1、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

2、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3、要在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学好高一数学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是学习的一个艰苦的磨炼,经过了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的过程,就会打开高一数学的学习思维。只有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进一步学好高一数学。

参考文献:

[1]范永顺主编.《中学数学教学引论》.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24~328

[2]互联网.《高一新生如何做数学笔记》.中小学教育网,2006.8.21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4

为解开这个谜底,我分析了《数学大纲》、教材,调查了部分教师和学生,以翻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发现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材因素。

首先,一方面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方面相比,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在知识“量”上急剧增加,部分数学内容(如算法初步等)移到高一学习,这样就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辅助练习及消化小结课相应减少,高一新生对此不是很适应,因而产生了数学如迷宫的感觉。其次,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在难度上“台阶”跨度较大。再次,教学内容在直观与抽象程度上的变化较大。

第二,学法因素。

首先,被动学习。许多学生升入高一后,还像初中那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一数学教学。其次,学不得法。高一阶段课程设置多,自习课少,学生疲于应付当天作业,预习、复习时间极少,陷于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第三,环境因素。

首先,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习惯于原来的学习环境,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法不是很适应。其次,学生情绪松动。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数学成绩从初中到高一的大滑坡。要提高高一学生数学成绩,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础是关键,课本是首选

我们要明确的是: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刚进入高一,有些学生还不是很适应,如果直接学习高考技巧,仿佛是“没学好走就想跑”。任何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牢牢的基础知识之上,因此建议高一的学生多抓基础,多看课本。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中,好像只有多记公式,掌握解题技巧,熟悉各种题型,把自己变成一个做题机器,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我以为在高考中只会做题是不行的,一定要在会的基础上加个“熟练”才行,小题一般要控制在每个两分钟左右。高一试题约占高考得分的70%,只要把高一的数学掌握牢靠,高二、高三则只是对高一的复习与补充。所以进入高中后,要尽快适应新环境,上课认真听,多做笔记。因此,我们应该在熟记概念的基础上,多做练习,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二、教师如何教

高中数学教材容量增多,学生心理特点、认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决定了初、高中教法上的不同。如何改变学生因应付中考而造成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加快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适应性,改变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为此,首先要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待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后,再酌情加快教学进度。其次,采用逐步渗透,新旧类比的教法。众所周知,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讲授新课应注意与旧课密切联系,以旧引新。第三,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过程要始终体现“思维”这一主线,把数学的思维美展现于学生面前。第四,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有关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及独立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做好小结,拓展巩固,做相关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引导学生如何学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为此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课前就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带着问题听课。第二,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促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指导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抽象出来,进而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抽象结论具体化,抽象方法通俗化。如讲授“集合”概念这一节时,引导学生以教室里桌子等切近生活的实物为对象从中抽象出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从而使集合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第三,通过测试,建立错误库。根据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加以统计,分类指导,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

四、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些学生觉得高中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乏味,因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学生这些思想认识,除向学生讲清数学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用事实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因和兴趣,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介绍当今中学生进军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的历程等,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实践性,把抽象的数学内容生活化;做到不同类型的课新课导入不同;精心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思维,布置问题;注意练习的多样性,避免机械重复,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学习为主动积极学习。第三,有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口说、动手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5

关键词:走出困境 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 数学学习 学习困境 衔接

对于刚从初三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高中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知识体系、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全新的环境显然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进入高中后,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

高一阶段是学习高中数学的转折点,很多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数学难学,个别学生在初中的数学成绩一般都比较好,而步入高中后,数学成绩下降,要想得到高分,常常是望尘莫及。为什么?究其原因,在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是高一数学老师的职责,也是对高一数学老师的考验,下面谈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搞好入学教育,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高一是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要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相对初中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的特点。所以我们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为此,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函数概念”,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都要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有资料显示:高一年级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的语言的弦外之音,去感受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作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发挥合作学习精神,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

高一数学思维方法范文6

【关键词】提高 高中学生 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学习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会不及格。普通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学习高一数学更是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使他们走出困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各同行商榷。

一、加强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及解题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只是听课,不记老师讲课的要点,对存在的问题不及时弄清,更谈不上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课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机械模仿,于是形成学习的障碍。因此, 一进入高一阶段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好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把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要求,学习方法与初中阶段的区别讲清楚,使学生有思想准备。具体做法是: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课前预习,圈出疑点,课堂上积极思考,紧跟思路,敢于"向老师挑战", 使其思维与老师同步,课后先复结,分析知识点的联系、区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做好解题方法上的指导,初中阶段题型中理论要求低,重直观理解及运算, 已知条件,结论要求明确。而高中阶段题型理论要求高,重逻辑推理,限制条件往往隐含在概念、已知条件之中。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就不能象初中阶段学习时,套老师例题,而要求学生弄清题意,挖掘题目中的概念,性质之间的联系及限制条件,然后动笔解题,再分析,验证自己的解题过程的正确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把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等数学素质的内容有机地溶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数学素质,其内容包括数学知识,主要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数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应用数学的意识等。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俗语说得好,"爱好出能手"。只要本人有爱好、兴趣,于是拼命学习,努力用功,自然就会进步了。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多准备素材,随时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让学生亲自去猜测,探索结论的变化,成为应得结论或规律的发现者。 或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加以拓广,深化,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这种情况一再发生,就会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老师的好感。与此相反,遇到问题,成绩不佳,又受到教师的批评,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还会疏远数学老师。因此,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挫折教育,能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成绩。

三、加强课后辅导,解决疑难,增强信心

高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会碰到集合,幂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单调性,奇偶性。这些知识点,概念多、逻辑推理高、灵活性强、难度大,学生一接触就会出现分层。 所以,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课后辅导,及时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初中基础差,还是一开始不适应高中段学习。如果是基础差,就要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初高中衔接内容,使他们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能适应高中段学习。 如果是对高中段新学习方法不适应,就要求及时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明辨"是非",逐步解决学习难点,以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指导学生自己讲课,在数学辅导课或数学课堂上,经常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前细心指导、安排)轮流讲解学习体会、内容要点、问题回答;还有指导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数学学习小组既可开展互帮互助,又可加强数学学习的探讨,有多方面的效能,同时轮流由学生自己主办数学小报,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富有成效的。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上好每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