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能力培养

在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学课程[1]。这门学科旨在传授社会调查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操作过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能力奠定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然而传统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系统连贯地讲授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却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相互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不佳,有学者报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总体质量不高[2]。为此,我们曾经对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针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访谈,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理论部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例如抽样方法、层次谬误等概念;该门课程理论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但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实践课效果不好。传统教学方式是讲授理论之后,选取部分章节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处理实际问题。因此,本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且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因此,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课程章节连贯性要求高,因此具体教学方案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社会调查的前期准备阶段、调查过程以及最后分析总结阶段依次展开。我们将实习课程内容分为几个环节:选择主题、确定测量值、制订计划书、拟订调查提纲、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现场调查、资料录入、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练习和实践强化,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项目时知道如何下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选题、方案设计、实施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们对学生的具体安排如下。

(1)学生以7人左右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每组选出组长,统筹组织管理。由组长负责总体安排和对组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

(2)授课第三周后开始选题,课题可以在教师建议的选题中选取,也可由小组根据兴趣和课题的可行性来确定。

(3)选题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及访谈提纲、实施社会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等。调查方案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内容包括:调查目标、调查类型、调查内容和工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地域、调查时间、调查队伍、调查经费以及工作安排。首先开展小组内讨论,商讨确定实践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制作PPT进行汇报,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设计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4)开展现场调查,进行资料收集。

(5)理论课讲完“调查报告的撰写”之后,要求学生在问卷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交代清楚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重点是把调研结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写出来。调研报告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并在实践课上汇报。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

2教改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已经在2012级、2014级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是将课程学习变成学生有兴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评价方式更全面、更公正,能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具体能力和学习态度。

2.1系统地设计整个实践环节

按照进行一个完整问卷调查的程序,系统地设计问卷调查的实践环节,带领学生逐步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调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布置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分别是选题确定、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撰写调研报告,这几个环节教学内容由易至难。在教学方式上由分项练习到最后的综合报告,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主要手段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全面考虑、综合判断的能力。

2.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意识到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学习理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抽样方法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没听明白或者印象不深刻。当学生在实践课中研究自己调查方案中的具体抽样方法、样本规模等时,会主动看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均有提高,最终达到教与学相结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制订与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设计是40%的平时成绩加上6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最后的成绩。这样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为了保证社会调查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平时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参加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二是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查报告的评分依据材料的真实性、调查对象的典型性、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格式是否正确、叙述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准确等。

3教改的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到了这门课程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密切关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3.1教与学结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予了肯定,认为课程教学打破了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实际操作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氛围轻松,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起到了督促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作用;学生普遍对社会调查研究有了理性认识和浓厚兴趣,了解到社会调查要经过系统的流程、遵循特定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才能获得有效结论;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从理论到应用的学科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并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

3.2全程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科学的考核方式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师可以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3结合实际,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调查课题并与组员及调查对象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

4教改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教学技术和完善教学设备;其次,由于实践内容涉及众多学科,例如卫生统计学等,需要学生掌握统计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分析调查结果的能力;再次,受到研究场所和调查时间的限制,目前学生一般只能在本市或者校园中做调查,调查题材比较单一,很难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最后,调查研究需要经费支持,而目前费用完全由任课教师自主承担。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4]。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制订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确保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维萍,郑建中,张雪芬,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82-184.

[2]刘珊珊,杨东辉,徐瑛.学生对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态度和学业成就的调查及原因分析[J].才智,2011(3):326-327.

[3]钱雪飞.高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索———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69-171.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2

(内部资料、涵盖95%以上期末考试的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A)。A.定类变量

2.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的访谈类型是(D)。D.结构式访谈

3.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B)。B.外在效度

4.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中所有个体之间的(D)。D.异质性

5.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C)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6.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的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C)。C.社会环境

7.查找文献要尽可能以(B)为主。B.检索工具查找法

8.从整个社会看,知名度最高的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C)。C.Excel

9.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C)。C.抽样分析

10.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C)。C.直线相关

11.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C.李景汉

12.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叫(C)。C.抽样单位

13.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A)。A.个别访谈

14.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C)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15.问卷法虽然在社会调查中应用广泛,但它并非万能的工具,而是有一定的适用性,相对而言,问卷法更适用于(D)。D.成分单一的被调查总体

16.实践证明,报刊问卷和网上传达问卷的最终回复率一般为(A)。A.10%~20%

17.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根据其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具体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近似地表现变量间的平均变动关系,这种统计分析是(A)。A.回归分析

18.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C)。C.抽样分析

19.检验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设计是(D)。D.拉丁方格设计

20.从整个社会看,知名度最高的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C)。C.Excel

21.个案调查是一种(A)。A.定性研究方法

22.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C)。C.直线相关

23.先根据总体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抽样单位的比例分配样本数额,然后由调查者在各个组成部分内根据配额的多少采用主观的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这种抽样类型是(C)。C.定额抽样

24.(A)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A.文献法

25.在设计问卷时,敏感性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应该安排在问卷的(D)。D.后面

26.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对比研究的访谈类型是(D)。D.结构式访谈

27.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A)。A.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28.经典实验设计指的是(B)。B.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29.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A)。A.真实性

30.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根据其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具体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近似地表现变量间的平均变动关系,这种统计分析是(A)。A.回归分析

3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

)。D.曲线相关

32.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将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

)。B.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33.(

)是调查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方法。A.偶遇抽样

34.最基础和用途最为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A.文献法

35.最理想和最便捷的访谈记录方式是(

)。D.机器记录

36.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对比研究的访谈类型是(

)。D.结构式访谈

37.观察现场的确定必须要考虑一些条件,其中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条件是(

)。C.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

38.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

)。D.实验法

39.(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B.定量分析

40.用以概括描述数据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是(

)。D.离中量数

4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A.正相关

42.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是指(

)。A.内在效度

43.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

)。D.参数值

44.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被称为(

)。B.样本

45.(

)是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方法。

B.系统抽样

46.未经过再加工或未公开于社会的最原始的资料是(

)。A.零次文献

47.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

)。A.个别访谈

48.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B.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49.着重于对感性资料的理论升华与总结,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分析类型是(

)。C.理论分析

50.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

)。C.抽样分析

5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B.负相关

52.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

)。B.外在效度

53.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

)。A.统计值

54.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

)。B.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

55.(

)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其它概率抽样都以它为基础,可以说是由它派生而来的。A.简单随即抽样

56.在文献之中,属于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是信息的基础,也叫信息源的是(

)。B.一次文献

57.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

)。C.问卷法

58.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

)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59.和其他的一些调查方法相比,观察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

)。C.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

60.(

)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A.定性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ABDEF)。A.客观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F.伦理道德原则

2.目前,人们大都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张,将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CEF)。A.概念的形成C.概念的界定E.选择测量指标F.编制综合指标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A.直接抽样法C.随机数表法E.抽签法

4.问卷法的实施步骤包括(BCDE)。B.设计问卷C.选择调查对象D.分发问卷E.回收问卷F.确定主题

5.非概率抽样的方式有(BDEF)。B.判断抽样D.定额抽样E.偶遇抽样F.滚雪球抽样

6.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BDEF)。B.准备阶段D.调查阶段E.分析阶段F.总结阶段

7.社会测量的要件有(ABDF)。A.测量对象B.测量工具D.测量规则F.测量数值

8.当今社会的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的特性是(BCE)。B.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C.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E.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

9.问卷中的问题种类基本上可分为四类,即(ABCE)。A.背景性问题B.客观性问题C.主观性问题E.检验性问题

10.集体访谈特有的缺点主要是(ADF)。A.收集意见有时不够充分D.不宜了解个人问题或特殊问题F.了解事实往往不够细致

11.社会调查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ABE)。A.普查B.抽样调查E.个案调查

12.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的方法有(ACE)。A.再测法C.分半法E.复本法

13.抽样的一般步骤有(ABCDEF)。A.界定总体B.决定抽样方法C.设计抽样方案D.制定抽样框E.实际抽取样本F.样本评估

14.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BCDEF)。B.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C.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D.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E.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F.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15.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步骤是(ACDEF)。A.确定主题和观点C.精选素材D.拟订提纲E.起草报告F.修改定稿

16.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CD)。A.自然环境C.人口D.文化

17.社会调查研究依据其性质,可分为(DE)。D.定性研究E.定量研究

18.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A.直接抽样法C.随机数表法E.抽签法

19.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ABEF)。A.个人文献B.社会组织文献E.大众传播媒介文献F.官方文献

20.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ABCDF)。A.标题B.署名C.前言D.主体F.结尾

21.社会调查研究按照其目的,可分为(AC)。A.描述性研究C.解释性研究

22.社会测量的四个要件是(ABDF)。A.测量对象B.测量工具D.测量规则F.测量数值

23.以下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有(BDEF)。B.偶遇抽样D.定额抽样E.判断抽样F.滚雪球抽样

24.实验法的四个基本要素是(ABDE)。A.实验主体B.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D.实验活动E.实验检测

25.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CDE)。C.检验D.分组E.汇总

26.社会调查研究依时序,可分为(AC)。

A.横剖研究C.纵贯研究

27.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它们是(BDF)。B.查阅文献D.咨询F.实地考察

28.以下属于概率抽样的有(ABCDF)。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分类抽样F.多阶段抽样

29.问卷中的四种基本问题类型是(ABCE)。A.背景性问题B.客观性问题C.主观性问题E.

检验性问题

30.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ACD)。A.审查C.分类D.汇编

三、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______、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描述事实

2.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验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______,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各个阶级、各个派别的近代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系统化、学科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实证主义

3.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具体由概念和______、命题和假设等理论要素联系而成。变量

4.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因果关系和______。相关关系

5.抽样误差是用______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样本统计值

6.统计学中通常以30

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______个单位。100

7.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______两个方面。观察客体

8.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______、问题及答案、编码等。指导语

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文献源

10.集体访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方法与个别访谈大体相同,只是对访谈过程的控制和访谈的______

要求更高。效率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数理化倾向日趋明显,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向______进步。定量化

12.定性研究与______研究的结合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定量

13.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产生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______而定。现实可行性

14.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它一是指______的可靠,二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测量方法

15.判断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样本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印象判断抽样和______两种。经验判断抽样

1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______;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非结构式访谈

17.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______和参与观察两大类。非参与观察

18.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______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因变量

1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

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文献源

20.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______和交叉结构。纵式结构

21.我国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使用着一种通过个案说明总体性质的调查方式,并赋予它一个特殊称谓,即______。典型调查

22.______是指不能影响其他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

23.界定概念的方式有两种,即______和操作定义。抽象定义

24.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______时所出现的误差。总体参数值

25.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______三种。互联网

26.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______、编码等。问

题和答案

27.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______小时为宜。1~2小时

28.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______两大类。参与观察

2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文献源

30.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______。理论分析

31.定性研究与______研究的结合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定量研究

32.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因果关系和______。相关关系

33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它一是指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指______的可靠。测量结果

34.统计学中通常以30

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______个单位。100

35.文献检索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文献检索、______和参考文献查找法。计算机文献检索

36.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______时所出现的误差。总体参数值

37.访谈法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______。集体访谈

38.提高实验的效度,要从实验的外在效度和______两方面着手。内在效度

39.定量分析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描述性分析

40.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______。交叉结构

41.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具体由概念和变量、______和假设等理论要素联系而成。命题

42.

______是指能够影响其他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自变量

43.界定概念的方式有两种,即抽象定义和______。操作定义

44.抽样误差是用______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样本统计值

45.根据具体方法的不同,人们把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______两大类。非概率抽样

46.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和______。官方文献

47.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______和混合型问答。封闭型问答

48.观察误差来自______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观察主体

49.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______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理性认识

50.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______和理论分析。定量分析

51.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______、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描述事实

52.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相关关系和______。因果关系

53.测量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______。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是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外在效度

54.统计学中通常以______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个单位。30

55.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______和官方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

56.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______。混合式问答

57.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______两个方面。观察客体

58.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______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因变量

5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______,二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实地源

60.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______,也叫科研调查报告。学术调查报告

四、简答题

1.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第一,调查者的问题。

第二,被调查者的问题。

第三,测量的长度。

第四,测量的难度。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

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调查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另一类是间接调查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

3.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4.资料分析分为几大类?各自含义是什么?

答:资料分析有三大类,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

资料定性分析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资料定量分析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资料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

5.什么是社会测量?它有哪些要件?

答: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具体说,它是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根据一定的测量规则,对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进行观测与度量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

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量表);测量规则,即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定;测量对象,即社会现象的属性与特征;测量数值,即赋予测量结果的数字或符号。

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什么类型?请释其含义。

答: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的特点是:整个访谈是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

7.

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调查者的问题。

第二,被调查者的问题。

第三,测量的长度。

第四,测量的难度。

8.观察法按照观察者的角色可以分为什么类型?请释其含义。

答: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

非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观察对象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相反,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亲身参与到观察对象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对象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

9.

简述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答:观察法的优点:

第一,它可以提供有关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可靠性较高。

第三,获取的资料及时有效。

第四,适于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

第五,简便易行。

观察法的局限性:

第一,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三,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第四,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第五,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10.请列举社会调查的类型(就调查对象的规模而言)和主要的调查(搜集资料)方法。

答:社会调查的类型就调查对象的规模而言,主要有全面调查,即普查;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主要调查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

11.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答:问卷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省时省力省钱。

第二,有利于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便于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

第四,避免偏见、减少误差。

问卷法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

第三,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有时难以保证。

12.

简述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

答:抽象定义是对一个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性质和特征所作的概括说明。

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变量和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主要是说明概念包含了多大范围、多少维度和多少具体内容。

五、论述题及应用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有哪些类型?其各自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面对的是现实社会。构成现实社会的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种类繁多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们是各个社会调查研究项目可选择的具体调查对象和调查(分析)单位。

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物质条件,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矿产植被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调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是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状况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社会调查研究重点研究的内容。人口状况,一般分为人口构成和人口过程两个方面。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则主要是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人口的构成和人口过程的影响。在社会中,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中。社会调查研究对于人口问题,通常都要结合一定的人群共同体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注重的是社会的一定文化背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指思想基础、理论基础、行为特征、组织形态、领导形态、控制形态、评价标准、综合特征、综合气氛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中的一切具体事物、具体现象都能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同时也能作为调查(分析)单位。这些调查对象及调查单位尽管纷繁复杂,但可以大致归纳为八类。

个人:社会调查研究十分注重研究个人社会化问题,还要分析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基于个人特征来描述、解释和说明由个人行为所构成的各种更大的社会现象。

初级社会群体:指家庭、村落、非正式组织等。这类群体都是通过长期的、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般不是因目标而组合。社会调查研究把它们作为重要的调查研究单位之一。

社会组织:高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直接、间接的联系,按照一定原则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及其现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不但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对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变迁等具有决定作用。各阶级和阶层由于利益、欲望、态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对社会阶级和阶层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民族:社会调查研究把民族作为特定的对象,发掘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特征,包括掌握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的特点,对处理好民族问题作用极大。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村社区;一类是城市社区。社会调查研究把社区作为对象,通常都是对社区作全面的区域性的调查研究。由社区研究一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研究,以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行为:即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时,具体对象不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而是侧重描述各类行为本身的特征。

社会产品:指物化的人类行为的产物。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调查研究单位,也可以作为群体调查研究单位。

2.从观察者扮演角色的角度,说明观察以下社会现象时最适于采用的类型及其理由:

(1)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

(2)考场纪律。

(3)城管执法。

(4)社区建设。

(5)服务态度。

(提示:对每一现象均须结合观察类型的特点说明采用它的理由。25分)

答:(1)(4)两项最适于采用参与观察;因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切实体会农民工真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区建设的真实情况,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2)(3)(5)三项最适于采用非参与观察;因为只有通过隐蔽、旁观的方式,才能保证当事人不受惊扰,维持自然状态,显示考场、城管执法和商店服务态度的真实面貌。

3.什么是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它们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不仅能够通过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得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感性资料,而且能够公开地同被观察者深入探讨问题,收集到许多完全参与观察难以得到的理性资料。但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成分。

举例说明:例如调查者长期生活在某工厂之中,完全以本厂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并进行观察就是一种完全参与观察;很多人以调查者的身份去农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实地观察,就是一种不完全参与观察。

4.以下是两个抽样调查案例:

(1)某大学一年级有学生2000人,拟从中抽取200人进行身体素质调查。

(2)某城市有居民10万户,拟从中抽取4000户进行消费水平调查。

请问:应分别选用何种抽样方法最为简便适用?理由是什么?

答:对案例(1),最好选用系统抽样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同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调查总体,而案例(1)恰恰具有这种特点。当然,也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但较费事。

对案例(2),则必须用分类抽样,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异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调查总体,而案例(2)恰恰具有这种特点。

5.什么是实验法?

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第一,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第二,控制性强。

第三,可重复运用。

实验法的缺点:

第一,代表性往往不够充分。

第二,实验范围仍然有限。

第三,耗费人力、时间,操作复杂。

6.如果让你对某居民生活小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做一调查,你将如何进行?(提示:应包括调查对象、调查类型、调查方法、调查具体实施步骤等有关内容。25分)

答:(1)调查对象应包括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办事处等)、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小区居民等。

(2)调查类型是个案调查,也可以是抽样调查。

(3)调查方法应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既可以以问卷法为主,也可以以访谈法为主。

(4)具体实施过程大致为:先做前期准备(制定方案、设计调查指标及问卷、其他准备等),采用文献法搜集关于小区概况和有关小区环境卫生管理的资料(如小区介绍、有关管理文件、有关统计等);采用问卷法则要抽样、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观察法实地观察现状(最好以普通居民身份在小区住一段时间);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对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办事处等)、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小区居民等进行访谈;对所搜集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7.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其各自作用是什么?

答:一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其作用如下:

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

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

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8.如果让你对某居民生活小区的物业管理状况做一调查,你将如何进行?(提示:应包括调查对象、调查类型、调查方法、调查具体实施步骤等有关内容。25分)

答:(1)调查对象应包括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委员会等)、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居委会、小区居民等。

(2)调查类型是个案调查,也可以是抽样调查。

(3)调查方法应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调查以问卷法为主,个案调查以访谈法、观察法为主。

(4)具体实施过程大致为:先采用文献法搜集关于小区概况和有关小区物业管理的资料(如小区介绍、物业管理文件、有关统计等);进行探索性研究,设计调查方案,做好准备工作;采用问卷法须设计问卷、抽样、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观察法实地观察现状(最好以普通居民身份在小区住一段时间);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对有关部门、小区居民等进行访谈;对所搜集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9.什么是样本规模?在社会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

答:样本规模又称为样本容量、样本大小,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体单位的数量多少。

具体每一个社会调查研究究竟应当选择多大规模的样本,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第一、总体规模。

第二、抽样的精确性。

第三、总体异质性程度。

第四、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10.任选主题设计一份简单问卷。(要求:问答不少于8组,问卷各部分结构完整。25分)

尊敬的家长:您好!

孩子的进步,与您平时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加强和学生家庭间的交流,改进教育工作,请您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

1.您的孩子在读什么?(

)

A.幼儿园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2.您一年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是多少?(

)

生活费用是多少?(

)

3.您的家庭收入主要靠什么得来?

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

4.您的学历各是什么?(

)

A.未读过书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

5.您夫人的学历是什么?(

)

A.未读过书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

6.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A.读书是为了挣钱

B.读书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C.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

D.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

7.你觉得男孩子和女孩子读书谁更重要?(

)

A.儿子

B.女儿

C.一样重要

8.您认为下面哪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

A.抽烟

B.喝酒

C.赌博

D.迷信

9.您在假期会给孩子请辅导吗?如果辅导,主要辅导什么内容?(

)

A.会

B.不会

C.文化课

D.技能(音乐、舞蹈、电脑、绘画等)

10.在您的家里承担教育孩子主要工作是谁?(

)

A.父亲

B.母亲

C.父母

D.其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11.什么是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它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答:总体方案是关于调查研究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方法以及必要条件的详细规划。

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

(2)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3)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

(4)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

(5)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

(6)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

12.请列举2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指出哪种适用于参与观察,哪种适用于非参与观察,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1.完全参与观察:(1)社会现象如有些社会学家长期生活在某工厂之中,完全以本厂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并进行观察;(2)他们适用于可在任何可能的情形下,参加该城镇的生活,交朋友,建立社会关系,就像住在城镇的居民一样尽他们的义务。(3)理由如下: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2.不完全参与观察:(1)社会现象如很多人以调查者的身份去农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实进观察;(2)他们适用于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3)理由是: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观感情成分。

非参与观察:

1.如下几种社会现象:(1)如组织考察团到国外参观考察;(2)某电台新闻频道针对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作弊、泄题等问题调查。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3

一、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重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课程教材本身比较厚,知识点也比较多,大部分课时安排的是课堂教学,留给学生完成作业、课外实践、课堂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匆忙应付期末考试。通过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笔者发现了较多问题:如对“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概念与特征经常搞混,张冠李戴,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两种调查方式的根本差异,纯粹依靠机械记忆而产生这种概念混淆的状况;又如对“调查方案的设计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的回答,许多学生把老师在多媒体课件(PPT)上列出的提纲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卷面上,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触和理解做进一步阐述,甚至有些学生连关键点都答不全,这明显是死记硬背的后果,而非自己的亲身感悟,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答案而需要自己发挥的题目,如对“你认为在访问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的回答,一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去答,要么了了几句,要么一片空白。这些都说明,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浪费了激情和精力,学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学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达到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不得不说这对双方都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出现了错位和偏差。实际上,社会调查这门课程具有最大、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受益。

一是社会调查课程本身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理解和分析。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度比较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当然,这与该课程的教学学期安排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作为一门专业入门课和基础方法课,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没有培养起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思维习惯的前提下,必然会因学生的阅历不够、体验不深刻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学生不是通过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触而形成理解性记忆。显然,理解性记忆相比机械性记忆将更加持久、更加牢固、更加深刻,更不容易产生混淆。

二是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只依靠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必须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运用技巧,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但是在许多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连“龙套”都没得跑。这种学生围着书本转、缺乏实训锻炼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课件上,停留在文字、图片上,不够直观也不够生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与运用脱钩,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

二、完善建议

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征,也依据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众多问题,笔者认为想要强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仍然离不开本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

(一)引导学生增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由于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方法课,因此课程的安排大都在大学一年级,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由于自己的阅历较浅,缺乏足够的社会学知识,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思路打不开,视野也比较狭隘。如提问学生“如果让你对白领群体进行调查,你准备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都会回答“工资收入”、“住房”、“消费水平”等,大家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白领群体的物质层面,对白领群体的“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婚姻状况”“人际交往”,乃至“犯罪情况”却鲜有提及,而当老师引导他们说到还有其他研究内容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了解度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建议本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多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新闻焦点和热点,更关注一些时政报道和社会评论,并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然后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搜集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以期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调查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以现实案例充实课堂,避免就“方法”论“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系统性、方法性的应用性学科,从调查课题的选择到调查方案的设计,再到实际调查的开展实施,进而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最后撰写一份规范的调查报告,每一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因而老师在讲授每一个调查方法时必然会有大量知识点的理论性介绍。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课堂讲授不能就“方法”论“方法”,只是单一地介绍方法,还应该以丰富的现实案例生动形象地示范、展示“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纯理论性知识讲授的枯燥和乏味,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每种方法在现实当中是如何运用的,更能对学生将来的亲身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向学生讲授普遍调查时,可以拿2010年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整个人口普查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人口普查时用到的“长表”、“短表”和“死亡调查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所具有的特征、普查的优缺点、普查的适用范围,以及普查时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另外,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非只采用文字型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播放视频案例。如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社会调查”、“焦点关注”、“新闻聚焦”等类似的栏目,实际上每一期栏目都相当于一个“个案调查”或“典型调查”,并且调查中采用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等会不同程度地得到展示,老师结合视频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将大大强化。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锻炼提升。

以上两个方面都属于理论性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要真正增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虽然理论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但实践性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性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开展实践性教学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如在讲到调查课题的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课下按照理论知识点“课题选择应遵循的标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调查课题,下次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演讲,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课题选择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选题不合适,后续调查过程就无从开展;又如在讲到“访问调查法”时,可以在理论知识讲完后让学生课下准备一个小游戏——“现场模拟访问”,下次上课时在课堂上表演:表演分小组进行,每组设定自己的访谈内容和访谈环境,并安排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等角色,围绕中心议题开展访谈,过程中学生注意采用相关访谈技巧,力求获得最佳访谈效果。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本理念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资源整合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筛选,适时引入部分校本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学生地理认知基础、生活地域、文化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有整合意识,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增长模式”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个教学目标: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以及人口增长的因素,掌握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数据的能力,使其建立科学的人口观,树立社会责任感。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综合考虑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特点,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设置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对中国人口增长状况要有总体把握,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制约因素,找到其主要影响因子,培养科学的人口观。为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更加真切的感知,教师从网络上搜集了不少数据信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如不同时期出生率、死亡率的相关数据信息,教师用图表进行了展示,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教师利用信息优势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促使学生顺利构建学习认知,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这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教法运用。教师生动讲述、案例列举、数据分析、地图展示以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成功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多媒体能够将丰富的图片信息、动画视频、个性文字等以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来多重冲击,以成功调动学生多向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展开多重地理学习探究。网络信息的广泛介入,使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选择,电子地图直观形象,其调度作用也更加突出。在教学“人口合理容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漫画,对人口无序增长带来的后果进行了直观展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了。学生对这些漫画有浓厚的观赏兴趣,对文本学习内容也有了初步认知。教师此时提出思考问题:地球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呢?中国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吗?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教师顺势引入教材内容,对“人炸”“环境限制性”等内容展开学习探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漫画和思考问题,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中,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中学生对社会、自然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能够形成较强的教学启发性。学生在观察漫画的同时,自然形成深度思维,这是教师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效果。漫画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再加上思考问题的辅助,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思维。从课堂学习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发动是比较适当的,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教学内容展开了多重研究。

三、优化教学程序,构建学生区域性认知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教师在执行教案时需要有调整意识,根据教学生成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学设计展开适当的修改,以优化教学程序。地理教学涉及区域认知问题,教师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对区域地理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进行多重对比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促使学生对区域人文问题展开深度研究,进而形成完善的区域认知体系。教师要让学生读懂地图、学会图文转化、展开空间想象,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地域文化与人口”时,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化特征,明确文化对人们思想认知的制约作用和对人口增长的重要影响。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显性的,具体存在哪些异同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信息,让学生指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不同?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展开了自发讨论研究,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共性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增长率,这说明中外文化对人口增长有显著影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中外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再次进入热议中。教师利用最直观的数据展开教学发动,并利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问题设计连贯,教学引导顺利,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动自然,教与学高度和谐。课堂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应合理发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契机,这就是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职业技术 ;德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85-01

职业技术德育是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心理素质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习惯差,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群年龄尚小,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要全面提升职业技术学校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在研究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1.职业技术德育的教学方法

1.1 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的力量,消除对老师戒备和对抗的心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形成支持老师的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从而避免直接的批评。

1.2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包括采用问答、专题讨论形式。教师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意见统一后,选一人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其他人补充,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实施师生互动,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相互切磋与补充,互相倾听与沟通,互相激励与促动。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动教师,不断循环往复,达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

1.3 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中要特别突出学生自我教自我管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职校教育要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高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骨干作用,让学生干部参与每周的值周检查,使学生在充当管理者的角色中得到教育。鼓励学生创办集体的活动,比如演讲、朗诵、辩论、文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成立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灵的闪光点,受到鼓舞和激励,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规范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1.4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4.1 选择案例,案例的选取从内容上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贴近实际生活;案例的选取从教学效果上要体现真实性,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 教师通过总结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方向,通过分析点评导出案例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5 实践教学法。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校必须创新教育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育人。比如通过参观、社会调查、开展志愿者服务、荣誉激励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室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教育的途径。每参加完一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都是有感而发,实现了德育课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培养目标的统一,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技术德育的展望

如何构建职业技术德育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做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根本教育指导思想,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需要继续思考的大问题。

21世纪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意识更加复杂多变,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面临着更更新的挑战。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职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把这些处于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期,思想、心理未成熟而不稳定,可塑性大的受教育群体,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静;学校教育工作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 魏国胜;浅谈职业教育与德育[J],河南农业,2008,(2);

[3] 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典型案例社会调查报告范文6

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法学知识的传授到“够用”和“实用”的基础上,倾向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法律技能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提倡让学生多说、多做,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内实践项目设计

1、模拟求职与招聘活动模拟求职与招聘主要适用于项目一: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期工作。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模拟整个求职与招聘过程,熟悉劳动关系建立的前置程序,同时熟悉求职与招聘过程中的法律规定,以防在缔约过程中产生不应有的法律风险。教学设计:实训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一组同学扮演人力资源部门,另一组同学扮演求职的劳动者。每组选派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负责本组人员角色分配并负责设计策划求职招聘全过程。活动开始之前,由组长提交本组人员分配名单和活动运行方案。人力资源部门这一组在老师指导下要制定招聘计划、拟定招聘广告、设计面试问题,进行人员筛选、办理录用手续等,扮演劳动者的同学提交个人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门和劳动者必须现场展示求职和招聘全过程。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提出要求和建议。

2、草拟劳动合同文本草拟劳动合同文本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通过模拟签订劳动合同,使学生熟知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包括哪些内容,从而知道如何草拟及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中每一个条款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毕业后在求职签约时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教学设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7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有九项必备条款和若干约定条款组成。本项目训练内容是:要求每一位同学提前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的格式文本,老师在对每一项条款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假设情境,假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和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草拟劳动合同每一条条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合法的劳动合同文本,并提交老师进行批改。

3、模拟签约对抗赛模拟签约对抗赛也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指导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两组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两组为劳动者。一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与一组劳动者搭配成一个签约小组,形成甲乙两个签约小组。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劳动合同文本,然后人力资源部门与劳动者就劳动合同具体条款进行谈判确定,最终签订劳动合同。甲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乙组同学进行挑刺,乙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甲组学生进行挑刺,形成对抗赛,看哪一组的劳动合同签订的最好。最后由老师进行活动点评。

4、小组案例讨论小组案例讨论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精心挑选劳动合同法经典案例,启发每个小组对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意见公布,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教师挑选的案例应该是难易适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挑选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案例包括: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本田员工集体停工事件、富士康N连跳事件、华为奋斗者协议事件、安徽反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同学们对罢工的合法性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工会的职能作用问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问题、加班加点问题、员工辞职是否应支付企业违约金问题、平等就业权问题,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

5、模拟劳动仲裁庭模拟劳动仲裁庭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模拟劳动仲裁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提前面对劳动法律实际问题的挑战和考验,熟悉和掌握仲裁庭仲裁程序和仲裁规则,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巧和综合法律职业能力。学生在模拟劳动仲裁庭活动中,通过讨论案情、制作劳动法律文书、主持仲裁、在仲裁庭上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合议、宣判等互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得到了切实提高,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指导教师选用真实的劳动合同案例,让学生充当各个仲裁法律关系的主体,扮演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当事人、证人、律师等,从形式到内容应尽可能模仿真实仲裁庭开庭情境,按照实体法和诉讼法(或其他程序法)的规定,进行模拟案件从受理到审理终结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如何进行仲裁活动。角色分配以及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分配到角色的同学进行开庭观摩。模拟劳动仲裁庭具体的开庭程序如下:(1)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2)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享有的仲裁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3)听取申诉人员及其人的申诉和被诉人及其人的答辩;(4)仲裁员当庭调查,质证;(5)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调解;(6)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应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仲裁委员会应当根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若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并作出裁决,裁决结果记录在案,由仲裁员署名;(7)首席仲裁员宣布闭庭;(8)仲裁庭闭庭后,书记员应将仲裁庭庭审记录交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校阅、签名;(9)仲裁庭庭审记录应由仲裁员、书记员签名。最后,各模拟角色提交相关法律文书,观摩同学提交模拟劳动仲裁庭观后感。

6、辩论赛同学们在学习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劳动合同法对比劳动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那么,是不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就越有利呢?还是说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不是越有利。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都很大,笔者也组织了学生进行了相关论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正反双方以及旁听的同学会对类似的两难问题有更深刻的感悟,会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辩论赛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互相配合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实训指导老师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每组选出四名辩手,分别担任各组的主辩、二辩、三辩、结辩,另选出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两名同学做计时员。然后指导老师根据课程的进度精心选择辩论赛的题目交由学生课后准备,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论赛规则的指导。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辩论赛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后的彩排,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最后在实训课上正式展开辩论比赛,赛后老师进行点评,并选出胜方和最佳辩手进行奖励,除辩手之外的每一位同学赛后提交一份辩论赛观后感。

7、邀请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讲座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熟悉劳动合同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运作不完全吻合,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书本知识的不足,以及实际运用的复杂性。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邀请实践部门包括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公司等有关工作人员来校做讲座。我校邀请校外专家做的讲座包括:《工资改革专题讲座》、《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劳动争议范围》、《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的区别》等。

(二)课外实践项目设计

1、法律咨询实践法律咨询是指提供法律知识问题的解答。由于法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非专业人士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需要求助于律师一类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律师或法官,但在学习了若干法律课程后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些专业的解答。法律咨询实践的时间宜安排在学期末,劳动合同法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劳动纠纷的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空旷地带打出“义务劳动合同法法律咨询”的横幅,摆好桌椅,做好被咨询的准备。因为咨询的地点安排在校园里,前来咨询的都是其他院系的同学,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劳动合同?哪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事业单位招用人员是否均应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动合同有哪几种类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是“铁饭碗”吗?劳动合同必须具备哪些内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医疗期如何计算?什么是竞业限制?……虽然只是校园法律咨询,但是现场收集到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数不胜数,老师要求学生尽量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实在解答不出就记下来并找其他同学或者指导老师帮忙。在校园法律咨询活动中,学生面对真正的实践考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检验和提高。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尤其是对社会实际的了解。该项实训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调查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教学设计: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调查方向,如在讲解到非典型劳动关系时或工资制度时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的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或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查。学生的调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访问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要求学生保留访问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杜绝数据作假。调查问卷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可以通过填写纸质问卷或通过QQ、微信、公开网站发放等方式进行。每个学习小组最后要形成不少于25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当涵括对调查数据的说明和分析。社会调查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调查报告,汇报时制作PPT,汇报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指导老师则进行最后的点评。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