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1

明确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主要是为了让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而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作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基本假定。

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来源:文章屋网 )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2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 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 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 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 “国营企业” 改为了 “国有企业” ,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 “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 “政绩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 “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 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 “顾客是上帝” 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L •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3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是1999年首次提出的,会计信息化在当时主要指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突破传统会计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业务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共享,且实现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随着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结果。为顺应信息化浪潮,企业会计必须走信息化道路。会计信息化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且能促进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会计信息化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计已经不同程度地走向信息化进程。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进会计学科,同时也是与传统会计工作融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会促进会计多方面变化,如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等。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明确认识当前会计事务的具体操作方式、目标和手段,深入了解会计理论体系的改变过程,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2会计理论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的表现

2.1原有会计目标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快速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务发展的方向,主要对不同时期会计工作的具体标准和工作细则做出规定。作为会计工作的具体化,会计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会计目标是促进所在企业或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制定财务报表,为决策者提供企业财务管理建议,定期向股东、投资人和员工披露财务报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会计信息。但随着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其目标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重心逐渐转变为建立满足现代管理需求的新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各种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已有会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发展进行预测。这种发展使更多具体财务信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其本质目标,使原有会计目标快速实现。

2.2会计基本假设在会计信息化下的影响

为促使会计工作正常开展,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通常会对会计核算范围进行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受会计信息化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会计主体假设,其二是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其三是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价值内容主要为会计服务对象、立场、服务空间范围的假设,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会超出传统有形实体组织范畴进入不确定的虚拟化状态。会计的正常工作并不会被虚拟企业影响,反而对会计主体假设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持续经营假设上,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会计信息化时代,由于实物形态并非完全有形,因此,无法像传统时期一样通过分析,合理预见其物理寿命。在分期假设上,会计信息化可将会计分期假设的时间间隔无限缩小,改变传统账目统计对固定起止时间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账目无限具体化。

2.3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有所提高

在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会计信息质量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在会计信息方面,除要求真实可信外,还必须满足决策者的实际需求。会计信息质量在修订方面主要受三种操作限制:一种为实质重于形式,一种为谨慎性,还有一种为重要性。只有遵循这些限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原则与财务报告间相互协调的依靠,着重企业管理控制层的控制,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传统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性,不仅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突破会计确认计量。

2.4会计计量属性形式在会计信息化下得到较大丰富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在计量金额时通常会采用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则改变了这种会计计量要素与核算方式,开始向多元计量方式转变,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补充了市场价值和重置价值等计量方法。这种计量变化和会计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成本和现时价值。价值计量形式会根据会计领域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主要计量方式为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计量属性形式改变,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

3会计实务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的表现

3.1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开始改变

记录和计算是会计核算在在经济业务中的主要功能,该过程以其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成为给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重要手段。在会计核算流程上,传统会计核算比较复杂,为提高核算效率,很多企业都极为重视计量方法的简便程度,导致其在确定核算方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忽略计量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现象,且在抄写凭证报表数据时,浪费大量人力资源。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会计核算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随之发生改变,其不断向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转变。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传统手工较难解决的一部分复杂问题,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核算系统的操作中轻松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向更细、更深方向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参与管理职能。

3.2会计分析在会计信息化形势下越来越科学化和人性化

会计分析在内容方面主要指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对比,并用合理方法梳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情况。通过了解各项数据,企业可科学、精准地评价其实际花费与预算间存在差距的原因,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会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计核算发展,会计核算的资料是会计分析的主要依据。在会计分析基础上,企业能明确自身差距,有利于企业在分析利弊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会计分析在信息化影响下对数据的采集更加简便,仅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即可进行,促使会计分析越来越科学化和人性化。此外,信息技术与会计电算化还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准确记录、传播各种信息,帮助企业及时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浪费企业资源。

3.3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检查更加简便、安全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4

一、绿色会计概念及产生的必然性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其要点是,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其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因此要计量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其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及事后处理。

人们把货币计价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按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和按复式记帐实行会计记录,并将此确认为西方会计的三大基本支柱。这一归纳,经过历史的检验,已为会计界基本接受。然而,正是针对这一点,绿色会计的支持者进行了抨击。他们指出:会计(指现代会计)所描绘的图象是非常不完整的。它仅能确认那些能够计量,且能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东西。由于会计是某一组织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上述内容的不完整性是非常危险的。会计信息应成为重要决策基础之一……,但本应明显作为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却被忽视了。如果将这种会计作为行动与决策的基础,必将误入歧途。现代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会计图象与主要决策者之间这种狭隘的关系。绿色会计理论的支持者们还认为,由于价格计量方面存在着根本错误,因而导致了现代会计的立场错误。

二、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

1、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也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绿色会计核算,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2、绿色会计假设

绿色会计的假设应在全面坚持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基础上,赋予会计主体新的含义,将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改造为多重计量,并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和环境价值假设。

⑴会计主体假设。在绿色会计中应用会计主体假设,就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还要考核和报告一个主体对外的不经济性。

⑵多重计量假设。所谓多重计量假设首先体现在绿色会计中应该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类计量形式。这是因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绿色会计的计量单位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

⑶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蕴含了大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内容,它是对人类环境系统和经济环境系统的辩证关系的高度总结,要求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能够实现的长期持续发展。

⑷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不适用于劳动价值理论,但适用于边际价值理论。

3、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

三、绿色会计的发展方向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

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会计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可持续发展会计在我国才刚开始起步。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入手,明确了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定义,分析了现行会计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性;探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会计体系的构建以及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暗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定”。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由于没有考虑产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没有考虑产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致使有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计算出来的产值很高、经营状况良好,错误地认为该产业发展前景好,鼓励其发展,结果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这些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价值,会计应借助全面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核算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衡量标准,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总体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针对会计分期假设,可持续发展会计可根据治理上的需要,将会计期间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反映和监督当期会计可持续经济活动。

环境和人力资源有价假设。环境资源划分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自然资源随着人造资本的产生而减少,不论自然资本还是人造资本并非都可以替换的,即使可以替换也要付出相当代价。可持续发展会计承认环境和人力资本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是有用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原始资本。环境和人力资源有价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构造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根本制约条件,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存在使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可再生资源,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其价值不仅包括企业在购入时所花费的货币资金,还应包括再生同等数量的同一资源所花费的费用;不可再生资源应确认为资产,但在确认时应考虑到社会其他个体不能使用这一资源带来的稀缺成本,对稀缺成本应使用高折现率,增加企业使用这类资源的成本和引起的社会责任。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价值,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