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1
2006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规模过大等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一)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1、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从严控制新上项目
针对新开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6大方面23项标准,对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这次清理工作综合了产业政策、规划、市场准入、项目审核、以及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各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现了“依法行政、依法调控”,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继续暂停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加大票据对冲力度,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
3、坚持有保有压原则,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部门对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开展了联合检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加大对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保生态、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其中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投资比例高于上年。
(二)投资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落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5.8和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4.5%,增幅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6.8和3.7个百分点。自上半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城镇投资增速逐月稳步回落。
2、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
随着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工作的逐步深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2006年新开工项目21万个,比上年增加2.3万个,同比少增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6.7万亿元,同比下降4.4%。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0.9%,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
3、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地区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06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0.6%,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3.1%和25.9%,分别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高8.6和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2.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1%和21.4%,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
行业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2006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9.4%,增幅比上年下降9.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2.5%,增速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9%,下降4.5个百分点;纺织业投资增长21.1%,下降16.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1.1%,下降22.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农村投资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饮水、沼气、道路、送电和农林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投资还重点支持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项目;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项目、松花江和淮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项目。
总体上看,2006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投资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基础不稳固,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劳动力和一些重要资源价格不尽合理,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一些领域投资扩张的动力仍然很强。
二、2007年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2007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保持投资平稳运行,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加强投资管理,建立调控联动机制
在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开工建设的“六项必要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执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各项建设程序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强化投资调控合力。
(二)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
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结合历年用地计划规模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把信贷闸门,着力控制中长期投资项目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产业指导目录。
(三)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标准。完善部分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政策,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投资信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四)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继续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加快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历史欠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加大稽察、检查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2
[关键词]系统化方法;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投资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齐轨道装备公司)是中国铁路货车研发、制造的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巩固提升既有技术优势,改变基础设施和装备保障能力落后难以支撑重载快捷技术发展、难以提升研发中试需求的现状,公司突出战略引领,抓住中国北车上市机遇,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及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项目是公司适应铁路货运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对铁路运输更高要求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铁路货运已经进入重载、快捷时代,对中国铁路货运而言,比肩美国的重载运输和欧洲的快捷运输,我国在产品研发制造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发展趋势要求货车制造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研发手段及制造保证能力,为中国铁路货车的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就现状而言,当前公司固定资产设施厂房陈旧老化,本部90%以上的厂房为50、60年代的建筑,很多厂房的结构强度、跨度已不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有些属于超期服役,已不能满足大型工装设备安装,难以支撑企业生产制造、品质提升、流程理顺、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需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系统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企业。公司按照“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制造技术、提高企业规模效应、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领跑货车目标”的战略定位,目标是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铁路货车研发试验、整车组装制造及关键部件制造基地,适应铁路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企业核心业务拓展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二)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是中国北车上市融资的重点募投项目。项目获得中国北车立项批复,获得环保、安全等专项批复和省、市发改委备案,是黑龙江省重点推进的产业项目、黑龙江省“双百工程”。项目是齐轨道装备公司“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体打包项目,下含起重机新厂房、仓储物流中心库等21个子工程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其中工程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项目起始日期为2010年3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生产实际原则,每年完成若干子项目,总体建设周期5年。项目的投资额度、建设规模、时间跨度在整个铁路货车制造行业内前所未有,厂房结构形式、大型设备基础施工以及大批量设备安装调试的复杂难度在区域内尚无经验可借鉴,项目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性和属性,不同于一般的地产项目管理。项目建设内容复杂、子项目较多且分散、新建与旧有改造同步进行,涉及的专业技术面广,对技术、质量及项目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实现每个子项目的设计纲领及建设目标,管理幅度大,管理难度高,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
二、公司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过于职能化
公司既有组织架构属于典型的直线职能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过多,带来的业务流程过长,计划、协调、指挥、控制难度较大,各部门各管一段、各管一块,不能形成制度合力、流程合力,同时管理职能存在着重叠或缺位的矛盾,经营层次低,管理粗放,特别是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人、财、物的调配上束缚较多,缺乏自主性,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形成最佳协同氛围和工作机制,不利于项目实施。
(二)项目资源要素管理过于分散
公司工艺、规划、设计、工程组织等专业及人员配置较为齐全,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方相对独立,工作方式各不相同。虽然各参与方都为同一个项目服务,但各方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存在行政化的管理割裂,使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内部信息沟成本。以致工程管理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目标责任主体完全分离,加之部门分立,价值工程观念意识淡薄,其结果是标准难以落实,建设工期、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三)项目管理方式落后
公司工程管理还没有与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接轨,未建立起项目管理的整体化流程,一些项目实施上虽然也成立领导机构或推进组,但往往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时间不细化,监督控制过程不连续,问题处理方式方法不系统,尚未形成体系式或支撑性的管理流程。工程的管理上还未引入第三方监管,完全依赖于自身管理。在工期管理上,仍侧重于合同工期约束,未制定严格的工期控制标准。成本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成本估算、核算、结算还未综合运用弹性或强制纠偏手段进行精细管理。既有条块式的质量管理运营体系对项目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管控,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制度约束,不适应规模项目管理。
三、基于系统化方法应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主要对策措施
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将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的行业特性、项目资源及项目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相结合,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价值创造。
(一)进行管理资源整合,建立项目流程、机制,形成项目工作合力
1.建立项目法人领导下的项目管理实施团队
按照DBB模式进行矩阵制组织设计,变职能式管理为项目法人领导下的项目团队负责制。成立跨职能部门的项目组织团队,强化各部门矩阵式管理和协同,减少管理层次,在企业法人与项目团队之间建立项目主导、矩阵管理、目标导向、团队配合、过程管控的工作联系。用系统思维,在工期、成本、质量、风险、合同、对外报建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使各项管理要素环环相接、实时受控,有效发挥项目管理职能,项目管理围绕对内、对外“两条工作主线”同步推进落实开展21个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工作。一条主线是对外做好工程报批、报建、招投标、政策争取、档案归档及产权办理等工作,为项目早开工、及早投入使用争取时间上的主动。另一条主线是对内做好项目的组织推进,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以及成本造价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
2.明确职责及任务分工
在统一项目目标的指导下,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工作分解(WBS)过程,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项目内容,实施任务矩阵管理。项目部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原则对21个子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管理、资金控制、设备安装调试、政策争取等进行管控,负责项目总计划、专项计划、资金计划编制以及项目变更审批,制定工程招标、施工计划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计划等并组织实施,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程信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项目报建、工程量清单编制、装备采购、工程招标、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方案审查、施工预算、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图像资料档案等管理,保证项目的技术、经济、环保指标的先进性。
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及标准
以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制定了《工程管理办法》、《公司技改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取消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流转的技术联系单,统一为技术通知单,并围绕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工艺变更、施工方案审批、图纸会审、现场经济签证等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新明确和流程固化。以流程图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管理中的计划任务书流转、合同、变更签证、付款管理等工作事项。建立项目责任矩阵,明晰任务流程。项目管理流程按照“项目任务事件”的方式,自上而下地进行工作部署和资源分配。项目实施中所有涉及的信息按照“事件任务项目”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进行汇总和数据化传递。严格履行招标程序标准。所有21个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选用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为保证工程既定管理目标,严格实施总包负责制。
(二)以目标为导向,坚守项目管理原则,形成项目目标支撑体系
1.建立项目目标管理体系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以及合同、安全、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三控三管一协调”任务,形成项目目标管理体系。工期进度:强化里程碑计划目标管理,实施与计划关键节点偏差15天为优秀,偏差25天为良好。工程质量:设计交付质量合格率100%,设计错误导致的变更低于5%;实施精品工程战略,确保项目分项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品率达95%以上,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工程造价:按照“预算保概算,结算保预算”的原则,项目造价与设计概算偏差率-10%为优秀,-5%为良好。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健全,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杜绝重大火灾、设备、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生产安全事件,“三违”行为处理率100%;
2.坚持的管理原则标准体系覆盖原则:严格执行
《黑龙江省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将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覆盖到工程过程管控之中。持续改进原则:对于每个子工程项目的里程碑节点,都要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借鉴。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原则:目标管理按照目标设定、分解、落实、执行、评价和修正的思路进行逻辑推演,同时对目标过程控制执行PDCA循环。集权加分权原则:集权式与分权式组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分权模式中,行动、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公司层面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资金筹用、项目后评价组织等进行集权决策,而对项目的招投标、工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分权给项目团队负责。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综合考虑与分析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计划、核算、控制等达到降成本、提高项目管理效益的目的。
(三)强化计划牵动,突出系统化工具方法应用,确保项目工期目标
1.总分目标结合的工期控制
实施工期目标导向,分级目标管理的五级网络工期控制计划。一级网络计划为公司级的里程碑进度计划,是公司项目的总体安排。二级网络计划为项目团队控制性计划,是里程碑计划的分解和保证性计划。三级网络计划为施工总承包单位编制的工程详细施工总进度计划,须经项目团队与监理单位批准。四级网络计划为施工单位的执行性月滚动作业计划,是对三级计划的进一步分解,并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和监理工程师评价进度的依据。五级网络计划为土建、钢构、公用工程等专业分包的专项实施计划,执行周滚动作业,由监理工程师监督落实。
2.做好计划跟踪控制
实施周例会制度,总结上周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计划落实情况,安排下周计划,对其实施周检查、月考核、总目标控制的办法,保证合同工期的实现。项目实施中,如果实际进度与目标计划有差异时,由项目部决定是否纠偏,并提出未来项目总体控制要求。同时,利用经济手段,顺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并进行经济处罚。
3.系统化工具方法在项目工期管理的优化应用
通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图和关键路径(PDM)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平衡优化资源,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突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保证工期目标。按照关键路径法、关键链计划和缓冲区管理,平衡相关任务逻辑关系和资源约束关系,最后根据其实际工程量对比施工单位资源调度计划,对关键工序的起止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合理压缩,缩短关键线路,减少总工期安排。在总进度计划的审核上,还要看工序的平行、搭接、立体交叉作业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误工、怠工现象。此外,部分工序可从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缩短工期安排。
(四)强化标准落实,严格过程控制,确保项目质量目标
1.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为明确工程质量责任,保证21个子工程的工程质量,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尝试建立了符合制造企业工程要求的质量标准文件和控制程序,使参建各方明确质量责任与目标,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监督参建各方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同时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按照体系进行工程质量管理,明确施工各部门、人员职责,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确造成的推诿现象,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效率。强化施工质量规划审批。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总承包企业要针对项目的特定条件编写项目施工质量规划,提交监理工程师及公司项目部审批,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
2.严格贯彻质量控制标准
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3系列以及双方合同、协议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要求,强化勘察、设计、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贯彻落实。建立评审标准,严格执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设计审核、图纸会审走过场,专业间相互撞车以及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强化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并在合同中进行明确。开工前各施工单位必须有经项目部审查批准的分段或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否则施工方不能开工执行下步工序。落实监督检查标准,坚持样板引路,采取封样、样板墙、样板构件等方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关,通过施工自检、互检、交接检、监理平行检、建设抽检、省市质量监督站强检,确保工程质量受控。
3.强化实施过程管控
分析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从施工角度出发,事前强化人、材料、方法、设备、环境五大因素的管控,降低或避免施工质量风险。过程中的基坑施工、砌体、装饰工程等关键工序管理严格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所有隐蔽工程未经监理工程师、项目部现场代表检查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抓好工序和物料检查,做好质量通病的预防控制,控制方法主要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厂房钢结构的制作过程中,项目部、监理单位要赴厂家进行监造封样把关,钢结构入场时执行入场二次检验,监督施工单位履行工序验收手续,对出现的质量隐患或事故者将予以停工整改并进行经济考核。
(五)树立项目管理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强化项目成本费用控制
1.强化费用计划与费用支出平衡
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贯穿着投资控制和管理。公司21个子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国北车上市融资及公司部分配套资金,公司设立财务专用账户,对项目建设资金实施专款专用。项目部对整体项目的费用计划、资金筹措、工程款支付、降本增效等进行总体控制。每季度项目部要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提出资金投入数量,分析投向、投入时间的合理性。在项目资金的支付上,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需项目参与方严格按合同相关条款,提出付款计划,并由监理单位和项目部结合项目实际进度进行审核。
2.严格控制工程量变更
在建设项目整个周期内,将工程变更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是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尽量避免频繁的工程变更带来的投资失控,杜绝低价中标后可能存在的高额工程变更、索赔现象发生。一是控制设计深度不够引起的工程变更,这就要求设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二是有效控制项目范围。通过工艺设计、规划设计、设计院、项目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系统评审、综合决策把关进行工程变更控制,避免因设计更改导致的工程费用增加。三是提高施工的符图性,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更改工程施工图,降低项目部在工程费用控制方面的风险。
3.强化降本增效方法手段应用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体系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造价管理及控制已经成为投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基于此,为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成本投入,必须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每一个阶段都实行严格的管理及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工程投资费用。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都具有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产品单件性、固定性等特征,使得建设工程的造价复杂多变。因此,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及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工程造价的几个重要阶段,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非常激烈,招标方和投标方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常运用一些不当的手段。同时一些企业为了在工程招投标的关键时期能够中标,利用一些破坏招投标市场秩序的行为,对一些建设单位实行收买,有意利用低价来获取中标。同时常常在施工中采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来减少工程施工成本,从中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这种方法最终致使建筑工程质量不能达到标准,甚至会引发人员伤亡事故,在社会上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利于创造科学、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管理,不仅是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建筑工程资源,体现工程资源利用效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建筑业自身特点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多为直接式服务,采用政府定价,缺乏竞争性。造价多为事后算账,被动地反映设计和施工,依附于建筑设计师,未能发展为独立的行业。目前造价控制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而没有把重点前移到设计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而且目前取得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近些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工程投资的要求是事前预控、事中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做法在客观上造成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先建设、后算账的后果。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经济观念和造价控制意识淡薄,使得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长期难以实现。我们现在的任务应当是把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工程造价的编制水平。
3、如何控制建筑工程造价
3.1、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及管理
建设项目决策是投资行动方案选择及决定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项目决策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造价和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在管理和控制建筑工程决策阶段的造价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及行业,同时在人员管理中也涉及了多个行业,如建筑工程的规模较大,需要的经验数据信息等都很多,此时就会增加工作量,为确保工程建筑的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施工项目各个环节的不同及特点,进行不同人员合理性配置,具体作业施工时,必须由经济专家、市场分析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土木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造价工程师、财会人员等对工程造价进行准确分析与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使其能够准确有效地为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服务。
3.2、工程造价管理的设计阶段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了解可以得知,工程造价中的设计阶段在整个建筑工程中仅占2%,但是该阶段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影响达到75%以上,因此可以得知,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造价中的阶段之一,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工程项目在建设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工程的整体规模、工程的设计结构、工程中设备的型号以及工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等。在设计阶段,有70%的工程造价在建设项目中是比较合理的。实行工程设计的投标以及招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设计单位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项目的竞争,并且还能适当的缩短设计的周期,使设计的质量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还应该对限额设计进行大力推广,使限额设计与设计方案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促进相关工作人员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促进两者的发展。
3.3、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周期最长、范围最广的一个时期,也是工程造价控制可能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最大的一个时期。具体来说,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应该重点把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3.3.1、加强对工程合同的重视
将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部门的工程施工责任以法律合同的方式肯定下来。在编写工程合同的过程中,要对合同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等写入合同,通过严格的合同制度来避免工程造价的超支。
3.3.2、加强对工程施工工艺的重视
建筑工程施工的工期一般都比较长,通过积极优化工程施工工艺来加强对工程工期的合理安排和对工期进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把握,还应该努力提高工程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对施工预算的编写和执行的能力,加强对编写施工图预算的重视,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来对工程施工中的变动因素进行控制,尽可能保证工程施工不延期,避免工程造价超支。
3.3.3、确立完善的现场签证制度
现场签证制度是现场管理人员了解现场变化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反映工程造价的变动。
3.3.4、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控制
作为工程造价直接费的组成,其市场价格的取定、采购方法等都应该有详细的约定,也有应有明确的工作准则来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①对于招投标包干的单项工程,物资类采购程序为:物资采购部门应在市场询价的基础上,经规划设计部门或总工办参与,填写评标报告及《承供商价选择及中标审批表》,预算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执行;②在采购程序中,应体现“货比三家、三堂会审、性价比优”的采购基本原则来确保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材料的消耗也应有明确的管理条例来控制:①材料的损耗应提前由预算部门计算出工程量,分析出预算消耗量;②材料部门也应制定来料、耗料台账。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浪费材料现象作出经济处罚。如果实际耗料与预算量出现差距,应及时与预算部门沟通,找出差距原因,上报部门主管、项目经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4、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资料及现场勘察竣工资料通常包括竣工图、结算书、有关签证及会议纪要、往来书信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竣工图必须要经现场监理和业主现场勘察核实是否跟实际施工状况一致。因此,在结算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结算工作必须以合同为基础;结算全过程要形成书面记录,结算成果应具有可追溯性;结算工作要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合同及相关文件的时限要求完成;结算差异分析应作为结算的必备资料。结算差异分析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析合同价与结算价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总结相关工程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的作用尤为重要,并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工期及成本等,基于此,施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造价思路,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综合实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控制系统,增强建筑工程造价的可靠性及真实性,进而推动建筑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亚芳.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分析应用[J].四川建材,2009,02:298-299.
[2]田超.浅析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221.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宏观调控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己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都分。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自身特性决定了这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并具体构成各个产业部门。房地产发展的规模、产品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将影响着各行业的规模、结构、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产作为产业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并形成商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房地产是构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内涵及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其中有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成长的积极因素,又有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利用经济杠杆来扶持及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房地产业。
二、房地产行业概述
(一)房地产业的概念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房地产业是与建筑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兼有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这两个产业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的业务对象都是房地产。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往往是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关系,房地产业是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甲方,建筑业是乙方;房地产业是策划者、组织者和承担发包任务;建筑业则是承包单位,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和房屋建筑的生产任务。
(二)房地产业的分类
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分为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等。其中,又将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归为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所以,房地产业的细分行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业、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业。
房地产投资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投资开发需要土地、建筑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劳动力、资金和专业人员经验等诸多方面。
房地产投资开发除了取得土地、建造房屋、然后预售或出售新建的房屋这种方式,还有购买房屋后出租,购买房屋后出租一段时间再转让,或者购买房地产后等待一段时间再转让;开发也不仅是建造新房屋,还有把土地(生地、毛地)变为建设熟地之后转让,有对旧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有接手在建工程后继续开发等。
房地产业具有资金量大、回报率高、风险大、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
房地产咨询业是指为有关房地产活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以房地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并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格或者价值进行估算和判定的活动。
房地产经纪是指向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转让、抵押、租赁的当事人提供房地产居间介绍、的经营活动。
物业管理业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三)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反过来说,任何行业都拥有一定的房地产,都是房地产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说,房地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之一。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如下:①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③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④通过综合开发,避免分散建设的弊端,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⑤可以为城市建设开辟重要的积累资金渠道;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化工、轻工、电器等工业的发展;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⑧有利于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调整消费结构;⑨有利于吸引外资,加速经济建设;⑩可以扩大就业面。以上这些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显示出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必将发挥更广泛、更重要的作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利途径。实现房地产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详见表3-2)。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四、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纵观这20年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①房地产业开始注重品牌,这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001年“地产品牌”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到2002年,各大地产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己经把品牌战略作为重头戏。虽然个别知名地产商与业主之间出现过不和谐音符,但这并没有影响国内房地产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决心。更多的地产商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重视产品品质,强化管理服务,这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经营,提升房地产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②房地产局部投资市场开始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有大约406的潜在购房者购房的目的为“投资”。这一结果可以证明两个最基本的事实: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买房为了自住;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尽管目前的房地产投资额较少,但一个投资房地产的阶层却正在形成。③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增加。近几年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到2001年,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量中已达到93.696,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对于住房成为一种商品而不是福利品这一观念己经接受,我国的房地产改革政策己经初见成效,这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我国房地产业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支持。④我国正在形成一些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虽然我国房地产还是幼稚产业,房地产市场也刚有雏形,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迅速崛起及成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房地产企业的成熟,将使一批投机取巧、管理不规范、借助于政策或管理漏洞来趁机“捞一把”的企业受到制约和逐步淘汰。这样有行业责任心的企业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第二,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房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历了营销时代与产品时代后,正在进入资本经营时代,特别是2002年的房地产市场己经初步体现出这种态势。由于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的资本化程度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成熟的主要标准。过去的十几年,由于国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的不完备和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处在缺乏资金的状况下。而另一方面,众多的金融机构又难以进入房地产业,造成资本与房地产市场的脱节,而银行作为我国房地产单一的融资渠道,远远不能解决房地产业发展瓶颈的症结。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房地产以及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完备,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将为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巨的补血作用。当前这种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紧密接触,将会把房地产市场带入资本经营的时代。
第三,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增长迅速,热点扩散。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增长迅速,热点扩散。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有:①国家财力的增加,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长,为房地产业,特别是为住房消费、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提供了根本的基础和支撑力:②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落实,为房地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③随着人均GDP超过800美元这一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汽车消费增加,交通工具改善,使城市中心以外的住宅出现新的吸引力和亮点;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的改造,包括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也为房地产的发展和扩大需求提供了条件;第五,从发展房地产业和鼓励促进住房消费出发,二、三级市场的政策、土地政策适当进行了调整。为房地产的增长助力:最后,加入WTO和启动奥运以及上海申博成功,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四,国家房地产的政策正在逐渐完善。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化,规范房地产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运作行为,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出台并完善了一些对房地产市场化起到积极作用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促进我国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比如,2001年6月起,建设部的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将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各种纠纷:2001年11月1日起,国家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保障房屋所有人的权益;2001年1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住房租赁市场的税收,对政府定价出租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减征营业税(由5%降为3%)、房产税(由12%降为4%)和个人所得税(由20%降为10%)等等。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调整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育,以及政府可以合法、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都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1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房地产市场将按国际惯例和我国在多边谈判中所做的承诺向WTO其他成员国开放,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现有阶段的基础上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趋势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②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1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
③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
④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二)市场供给趋势
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
在银行紧缩信贷规模的背景下,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向,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以减少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依赖。今年相继出台的相关举措也为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信托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制度的日臻完善,将有利于缓解银行信贷紧缩与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能有效解决当前开发商所面临的融资困境。WTO承诺的日渐实现及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为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将来,国内外各类社保基金、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有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四)房地产服务加强
作为开发商来说,一是保证新项目的开发,二是加强售后服务。从早期的买地、规划设计、市场定位到工程的建设过程、推广过程,一直到卖出房子、业主入住后的物业管理,都要求开发商进行市场化运作,贴近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完整的、公开的过程。把服务做好了,通过业主与其他人士的交流,把品牌传播出去,这比花费大量广告宣传费用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将来的市场竞争的是服务,如何选择更好的地段,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让业主居住感觉更舒服,这些不是空谈就可以实现的。
(五)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土地市场规范化
土地是房地产业的命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土地的供应状况将左右房产市场的平衡。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国有制,一级土地使用权资源支配能力在于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政府垄断土地资源,这就要求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具备高度的规范性和前瞻性。
第一,政府提前一个时间段,制定时间表,详细说明未来期间内土地供应规模、土地供应范围、供应土地的规划,让房地产市场能充分理解政府的计划从而实现理性的开发。过去有过这方面负面的案例,开发商不知道未来时间内政府有多少供应土地,担心下一步没有土地可开发,于是,在就近的拍卖会上疯狂竞价,以超高价位得到土地,之后背负承重的压力进行开发,市场以这样的形式走下去是不健康的,政府也难以长久稳定地通过土地获利。
第二,坚持土地招、挂、拍形式的公正性,实现交易全过程的透明化,接受市场和舆论的监督。在土地垄断的前提下,招、挂、拍的公平操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的方向,市场化的前提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和维持土地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政府应具备灵活、及时的土地调控、应对能力,以促进和稳定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先前制定的计划可以作为行事准绳,但是当环境出现明显转变后,就需要及时调整应对。形成一系列的应对机制,强化政府对地产市场的有序控制。
第四,按年收取土地出让金,避免提前透支土地潜力。
(二)完善房地产融资渠道
我国政府过去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大胆改革,但在地产融资上表现出相对的保守。在中国城市进程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房地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回报率,同时社会上积聚着相当规模的资金。有序地允许社会资金进入地产开发,有利于将行业提升到一个水平更高的阶段、一个良性竞争的阶段。
第一,实现地产投资证券化,允许民间建立地产基金。房地产业需要资金,社会上也有资金,投资人不必精通地产开发,只需把钱交给会做的人去做,余下的就是维持游戏规则。房地产业内也不必因为资金问题吊死在银行一棵树上而坐失机会,选择通过有明确规则的途径从民间获得资金进行开发。
第二,推进商业性银行股份改革,政府应从银行运营中抽身出来。国家控股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据金融主导地位不是市场化,这样的形态不是公平竞争体制。事实证明目前的国有银行也不全认同和贯彻政府对市场的理解——央行提高贷款门槛希望给房地产投资降温,而各银行在操作中却想方设法减少央行设限的影响,极力拓展市场份额。
第三,适当引入外资,达到鲶鱼效应。这也就是防止闭门造车的出现,我们应该尽可能少走弯路,让外资获得适当利润可以理解为缴纳相应的学费。
第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或过分优惠外来资本,也就是确保公平的资本环境。
(三)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展多元化产品服务
有数据显示90%的人群认为目前的楼价过高,而房地产商方面因为开发的高额投入不得不坚挺高价,这背后的问题在于:楼盘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购房者所面对的新房不外乎两类产品——普通商品房和别墅。暂时抛开市场份额小的别墅不说。现在市场上的所谓普通商品房,都有一个良好的外观、不错的绿化、合理的户型,整体品质都差不多,所有的开发商都想把自己的“普通商品房”做得质量更好价格更高。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上的轿车从奥拓到奔驰他们的外观、配置、价格都也差不多,让顾客怎么选、怎么买?成熟完整的市场,其产品就应该存在明显的分级差异。这个问题,应该不全赖开发商,最应该负责的是政府。
第一,政府在做土地规划时就明确各块土地未来的建筑形式体现分级概念,出让土地时要求企业应遵循预先的规划而行,全程监督土地的使用性质。
第二,严把各级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分级不等同于优劣区分,区分等级的标准是建立在需求市场的分化上,是需求的不同导致我们产品的多元。也许我们有顾虑,认为低端产品不容易赢利。但我们看看,是不是所有赢利的牙膏企业都卖20元一支的牙膏,是不是所有卖3元一支的牙膏企业都在亏损?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产品的一致化。在这里特别提一点的是,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办法本质上没有体现产品多元化,因为市场产品多元化的前提是市场化,现行的经济适用房不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存在太多的政府干预和不透明,事实证明多数人群并不能从经济适用房推行中得到实惠。
(四)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热点主要是集中在一级市场上,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发展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分级体系。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也主要是针对一级开发市场,对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地调控,因而导致二、三级市场几乎完全市场化,并且受到不良经营商的控制,同时,二、三级市场是以一级市场的残余产品和附属物的价值存在,并未使其完成市场分级体系,实现满足各个层面消费需求。因此其转化并接受一级市场的需求、降低一级市场泡沫,为一级市场建立完整的产品价值体系的功能并未实现。因而,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开展措施帮助市场建立完善的分级体系,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第一,加快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政府必须控制房地产的空置量,促使空置房地产的消化。政府对长期空置的房地产要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如规定最高限价,强制拍卖。在项目审批上限制对房地产的开发速度,以免产生新的积压。对于通过市场途径不能消化的空置房地产,政府可以收购用作廉租屋。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条例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宏观调控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己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都分。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自身特性决定了这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并具体构成各个产业部门。房地产发展的规模、产品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将影响着各行业的规模、结构、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产作为产业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并形成商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房地产是构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内涵及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其中有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成长的积极因素,又有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利用经济杠杆来扶持及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房地产业。
二、房地产行业概述
(一)房地产业的概念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房地产业是与建筑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兼有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这两个产业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的业务对象都是房地产。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往往是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关系,房地产业是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甲方,建筑业是乙方;房地产业是策划者、组织者和承担发包任务;建筑业则是承包单位,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和房屋建筑的生产任务。
(二)房地产业的分类
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分为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等。其中,又将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归为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所以,房地产业的细分行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业、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业。
房地产投资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投资开发需要土地、建筑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劳动力、资金和专业人员经验等诸多方面。
房地产投资开发除了取得土地、建造房屋、然后预售或出售新建的房屋这种方式,还有购买房屋后出租,购买房屋后出租一段时间再转让,或者购买房地产后等待一段时间再转让;开发也不仅是建造新房屋,还有把土地(生地、毛地)变为建设熟地之后转让,有对旧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有接手在建工程后继续开发等。
房地产业具有资金量大、回报率高、风险大、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
房地产咨询业是指为有关房地产活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以房地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并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格或者价值进行估算和判定的活动。
房地产经纪是指向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转让、抵押、租赁的当事人提供房地产居间介绍、的经营活动。
物业管理业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三)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反过来说,任何行业都拥有一定的房地产,都是房地产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说,房地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
活的基础产业之一。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如下:①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③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④通过综合开发,避免分散建设的弊端,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⑤可以为城市建设开辟重要的积累资金渠道;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化工、轻工、电器等工业的发展;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⑧有利于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调整消费结构;⑨有利于吸引外资,加速经济建设;⑩可以扩大就业面。以上这些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显示出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必将发挥更广泛、更重要的作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利途径。实现房地产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详见表3-2)。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四、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纵观这20年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①房地产业开始注重品牌,这是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001年“地产品牌”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到2002年,各大地产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己经把品牌战略作为重头戏。虽然个别知名地产商与业主之间出现过不和谐音符,但这并没有影响国内房地产公司实施
品牌战略的决心。更多的地产商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重视产品品质,强化管理服务,这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经营,提升房地产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②房地产局部投资市场开始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有大约406的潜在购房者购房的目的为“投资”。这一结果可以证明两个最基本的事实: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买房为了自住;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尽管目前的房地产投资额较少,但一个投资房地产的阶层却正在形成。③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增加。近几年商品房对个人的销售量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到2001年,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量中已达到93.696,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对于住房成为一种商品而不是福利品这一观念己经接受,我国的房地产改革政策己经初见成效,这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我国房地产业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支持。④我国正在形成一些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虽然我国房地产还是幼稚产业,房地产市场也刚有雏形,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迅速崛起及成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房地产企业的成熟,将使一批投机取巧、管理不规范、借助于政策或管理漏洞来趁机“捞一把”的企业受到制约和逐步淘汰。这样有行业责任心的企业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第二,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房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历了营销时代与产品时代后,正在进入资本经营时代,特别是2002年的房地产市场己经初步体现出这种态势。由于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的资本化程度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成熟的主要标准。过去的十几年,由于国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上的不完备和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处在缺乏资金的状况下。而另一方面,众多的金融机构又难以进入房地产业,造成资本与房地产市场的脱节,而银行作为我国房地产单一的融资渠道,远远不能解决房地产业发展瓶颈的症结。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房地产以及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完备,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将为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巨的补血作用。当前这种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紧密接触,将会把房地产市场带入资本经营的时代。
第三,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增长迅速,热点扩散。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增长迅速,热点扩散。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有:①国家财力的增加,整体经济发展的增长,为房地产业,特别是为住房消费、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提供了根本的基础和支撑力:②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落实,为房地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③随着人均GDP超过800美元这一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汽车消费增加,交通工具改善,使城市中心以外的住宅出现新的吸引力和亮点;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的改造,包括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也为房地产的发展和扩大需求提供了条件;第五,从发展房地产业和鼓励促进住房消费出发,二、三级市场的政策、土地政策适当进行调整。为房地产的增长助力:最后,加入WTO和启动奥运以及上海申博成功,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四,国家房地产的政策正在逐渐完善。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化,规范房地产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运作行为,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出台并完善了一些对房地产市场化起到积极作用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促进我国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比如,2001年6月起,建设部的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将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各种纠纷:2001年11月1日起,国家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保障房屋所有人的权益;2001年1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住房租赁市场的税收,对政府定价出租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减征营业税(由5%降为3%)、房产税(由12%降为4%)和个人所得税(由20%降为10%)等等。一系列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调整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育,以及政府可以合法、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都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1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房地产市场将按国际惯例和我国在多边谈判中所做的承诺向WTO其他成员国开放,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现有阶段的基础上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趋势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②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1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
③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
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
④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二)市场供给趋势
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
在银行紧缩信贷规模的背景下,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寻求多元的融资方向,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以减少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依赖。今年相继出台的相关举措也为房地产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信托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制度的日臻完善,将有利于缓解银行信贷紧缩与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能有效解决当前开发商所面临的融资困境。WTO承诺的日渐实现及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为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将来,国内外各类社保基金、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有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四)房地产服务加强
作为开发商来说,一是保证新项目的开发,二是加强售后服务。从早期的买地、规划设计、市场定位到工程的建设过程、推广过程,一直到卖出房子、业主入住后的物业管理,都要求开发商进行市场化运作,贴近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完整的、公开的过程。把服务做好了,通过业主与其他人士的交流,把品牌传播出去,这比花费大量广告宣传费用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将来的市场竞争的是服务,如何选择更好的地段,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让业主居住感觉更舒服,这些不是空谈就可以实现的。
(五)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土地市场规范化
土地是房地产业的命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土地的供应状况将左右房产市场的平衡。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国有制,一级土地使用权资源支配能力在于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政府垄断土地资源,这就要求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具备高度的规范性和前瞻性。
第一,政府提前一个时间段,制定时间表,详细说明未来期间内土地供应规模、土地供应范围、供应土地的规划,让房地产市场能充分理解政府的计划从而实现理性的开发。过去有过这方面负面的案例,开发商不知道未来时间内政土地,之后背负承重的压力进行开发,市场以这样的形式走下去是不健康的,政府也难以长久稳定地通过土地获利。
第二,坚持土地招、挂、拍形式的公正性,实现交易全过程的透明化,接受市场和舆论的监督。在土地垄断的前提下,招、挂、拍的公平操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的方向,市场化的前提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和维持土地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政府应具备灵活、及时的土地调控、应对能力,以促进和稳定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先前制定的计划
可以作为行事准绳,但是当环境出现明显转变后,就需要及时调整应对。形成一系列的应对机制,强化政府对地产市场的有序控制。
第四,按年收取土地出让金,避免提前透支土地潜力。
(二)完善房地产融资渠道
我国政府过去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大胆改革,但在地产融资上表现出相对的保守。在中国城市进程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房地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回报率,同时社会上积聚着相当规模的资金。有序地允许社会资金进入地产开发,有利于将行业提升到一个水平更高的阶段、一个良性竞争的阶段。第一,实现地产投资证券化,允许民间建立地产基金。房地产业需要资金,社会上也有资金,投资人不必精通地产开发,只需把钱交给会做的人去做,余下的就是维持游戏规则。房地产业内也不必因为资金问题吊死在银行一棵树上而坐失机会,选择通过有明确规则的途径从民间获得资金进行开发。
第二,推进商业性银行股份改革,政府应从银行运营中抽身出来。国家控股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据金融主导地位不是市场化,这样的形态不是公平竞争体制。事实证明目前的国有银行也不全认同和贯彻政府对市场的理解——央行提高贷款门槛希望给房地产投资降温,而各银行在操作中却想方设法减少央行设限的影响,极力拓展市场份额。
第三,适当引入外资,达到鲶鱼效应。这也就是防止闭门造车的出现,我们应该尽可能少走弯路,让外资获得适当利润可以理解为缴纳相应的学费。
第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或过分优惠外来资本,也就是确保公平的资本环境。
(三)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展多元化产品服务
有数据显示90%的人群认为目前的楼价过高,而房地产商方面因为开发的高额投入不得不坚挺高价,这背后的问题在于:楼盘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购房者所面对的新房不外乎两类产品——普通商品房和别墅。暂时抛开市场份额小的别墅不说。现在市场上的所谓普通商品房,都有一个良好的外观、不错的绿化、合理的户型,整体品质都差不多,所有的开发商都想把自己的“普通商品房”做得质量更好价格更高。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上的轿车从奥拓到奔驰他们的外观、配置、价格都也差不多,让顾客怎么选、怎么买?成熟完整的市场,其产品就应该存在明显的分级差异。这个问题,应该不全赖开发商,最应该负责的是政府。
第一,政府在做土地规划时就明确各块土地未来的建筑形式体现分级概念,出让土地时要求企业应遵循预先的规划而行,全程监督土地的使用性质。
第二,严把各级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分级不等同于优劣区分,区分等级的标准是建立在需求市场的分化上,是需求的不同导致我们产品的多元。也许我们有顾虑,认为低端产品不容易赢利。但我们看看,是不是所有赢利的牙膏企业都卖20元一支的牙膏,是不是所有卖3元一支的牙膏企业都在亏损?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产品的一致化。在这里特别提一点的是,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办法本质上没有体现产品多元化,因为市场产品多元化的前提是市场化,现行的经济适用房不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存在太多的政府干预和不透明,事实证明多数人群并不能从经济适用房推行中得到实惠。
(四)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热点主要是集中在一级市场上,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发展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分级体系。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也主要是针对一级开发市场,对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地调控,因而导致二、三级市场几乎完全市场化,并且受到不良经营商的控制,同时,二、三级市场是以一级市场的残余产品和附属物的价值存在,并未使其完成市场分级体系,实现满足各个层面消费需求。因此其转化并接受一级市场的需求、降低一级市场泡沫,为一级市场建立完整的产品价值体系的功能并未实现。因而,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开展措施帮助市场建立完善的分级体系,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第一,加快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政府必须控制房地产的空置量,促使空置房地产的消化。政府对长期空置的房地产要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如规定最高限价,强制拍卖。在项目审批上限制对房地产的开发速度,以免产生新的积压。对于通过市场途径不能消化的空置房地产,政府可以收购用作廉租屋。
第二,降低房地产税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房地产开发建设成本,全面清理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受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重复多收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限制水、电行业的过分垄断,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促进房价的下调,促进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完善房地产市场法规。完善房地产产权、开发、交易、中介、税费、价格和物业管理的法规,制定一套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使房地产市场能有序发展,让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土地的供应、闲置上地的回收、商品房的预售、房改房上市等作明确的规定。通过完善房地产市场法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
制,为房地产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美]鲍德威(RobinW.Boadway)、威尔逊(David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全民.房地产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包亚钧,汪洪.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府有多少供应土地,担心下一步没有土地可开发,于是,在就近的拍卖会上疯狂竞价,以超高价位得到nbsp;周汉荣,张元端,王振宇.中国房地产业务大全[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版.
匡平,杨燕敏.房地产业常用词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杨慎.房地产与国民经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谢经荣,吕萍,乔志敏.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肖元真,徐闯,李茂荣.世界各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和政策调控[J].金融与经济,2006,(8).
[11]王剑芳.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8).
[12]黄小虎.当前房地产业的问题、原因与发展趋势[J].中国土地,2006,(2).
[13]刘骏民,王千.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2006,(2).
[14]陈龙.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历史及现状[J].经济体制改革,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