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1

新学期,新气象,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本学期,调研部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以“突出部门特色,加强各部合作,高调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途径来向学校反映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并构建较完善的工作机制与体系,完善工作职能,促进与学院、各系、各部门的合作交流。

二、部门建设

1、部门合作:在本学期中,加强同学生会其他部门的联系,配合其他部门搞好活动,增强学生会的凝聚力;

2、工作制度:每个星期,召开一次院系例会及部门例会,处理日常工作。加强部门的内部联系,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交流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不论资历,对部门新老干事进行平等考核,只有工作努力认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者才能留下。

3、干事培训:由于下学期部门会进入许多新人,我部将组织部门新老干事参加各种有关调研活动的讲座,请调研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学生予以指导,使之尽快熟悉工作,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的团队,进而提高部门调研水平。

三、具体活动安排

1、9、10两个月,我部主要任务是做好本部的招新工作以及迎接新生的志愿者活动。

2、10月中旬,由于新生入校已经一段时间,我部将进行一次新生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生在我校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校方,充分发挥调研部的沟通桥梁作用。

3、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我部计划与宣传部联合,通过访问就业中心和各系的有关老师及毕业生,调查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凸显问题做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宣传部进行一段时间的主题宣传,帮助广大学生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4、11月下旬,我部将面向全校师生发放一份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心理测试问卷,作为前次调研的后续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大家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进一步认识自我。测试答案将由宣传部同事协助在海报栏里张贴告之。。

5、11月,我部将向学生处申请,由学生处出面,请专业老师对我部的干事进行业务培训,帮助提高我部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增强我部调研工作专业化程度。

6、11月-12月,我部将通过考核与内部讨论,决定见习干事的去留。

7、我部在整个学期中仍将定期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的协调工作。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人才成长;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人本导向

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职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高职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人本导向存在的问题

(1)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指导性不强。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偏重时效性和实用性,内容以生涯辅导和个体咨询等为主,而对高职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起较大影响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指导以及对大学生职业意识、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的辅导显得不足,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致使不少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存在职业意识缺乏、自我认识不足等有碍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问题。

(2)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教学仍以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兴趣不大,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较少,授课教师的成就感普遍不强,授课质量欠佳。近年来,不少高校创新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式,如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系列活动、开设职业生涯名师讲座、筹办优秀校友讲堂、组织大学生创业实训、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见习等,有效提升了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但整体而言,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式仍应该更趋合理并多样化。

(3)高校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指导做得不够。高职校与用人单位的被动联系多、主动调查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指导和高职生初次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做得不够。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在帮助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就业稳定的目标相比于帮助就业目标而言是一种递进,也是对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更深入化的要求。当前,应切实研究高职生就业岗位流动频繁的现象,分析其本质,为有效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人本导向的思考

(1)坚持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任务。①坚持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加强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的教育,为高职生进行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教育、挫折与生存的教育,尤其要发挥好专业教师在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高职生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生力军,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发有为。②鼓励高职生将国家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职业发展与个人成才最优化的选择。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是立体化、多维度的教育过程,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鼓励高职生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尊重高职生多样化的自我价值选择,引导高职生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勉励学生做到立志、修身、博学与报国的统一。

(2)从帮助高职生实现就业稳定的角度,实现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①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交流,考察单位选人用人的实际情况。对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分批次进行电话回访与问卷调查,重点企业可采用现场座谈、交流访谈等形式,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具体要求,既进一步明确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需求,又可酌情提出招聘方式的建议。如:组织师生进单位实地考察与业务交流,既侧面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又可以对该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用人标准、企业文化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②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并查找问题。分批次对历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电话跟踪、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上岗后的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针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书面材料。③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更好地服务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结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情况的调查,进一步研究分析,形成书面调研报告,作为学生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状况和将从事职业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反馈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真正使就业工作与高校事业发展、规模扩大适度挂钩,与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确定适度挂钩,为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服务。

(3)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实现健康的职业发展。①将高校专业教育和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吸纳专业教师参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和创业导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发挥专业教师和业内校友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引路人”的作用,培育学生的自我期望和成长动力,使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②健全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育评估功能,指导高职生有效地进行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1)高职校应指导高职生及早、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在适龄青少年中起步较晚,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直到大学阶段才在青年中逐渐地普及,高校应指导学生洞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才观,学会并善于寻找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挖掘并发展自身专长和特色优势,指导学生有效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策略。2)在《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专家顾问队伍,帮助高职生更新职业观念,掌握求职方法,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创造条件,着力提高职业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3)高校要以教学科研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完善学生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拓展长期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推动高职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2.

[2]陶德麟,汪信砚.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融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二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应用;辅导员则侧重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树立,注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的实践养成教育。二者在教育侧重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上虽有不同,但教育目的相同,最终培养目标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相互间的交流在不断加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生活两支队伍都渐渐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辅导员工作较为繁忙,更多的时间忙于学生工作安排、档案整理、活动组织等具体事务,很难将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其他时间与大多数的学生接触并不多,与辅导员的交流也并未形成常态化,因此二者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团队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随着高校环境的日益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两支队伍之间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度融合,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以说,建设好这两支队伍,加强二者交流及深度融合是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提供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组织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二者是分工不分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两个分支,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引导与配合。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从源头上为二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将学校各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教研部等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从干流上形成合力。最后,从学生中选拔骨干力量,发挥学生的团体优势,从学生中汇聚力量,形成党、政、师、生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宏观调控,整体规划

从学校宏观层面调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从源头上将二支队伍牢牢地连在一起。专项领导机构将学校的统一工作要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需要纳入到机构的日常管理中,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融合的计划、方案、办法、考评等各方面制度,从而使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做到有机结合、有序开展,通过合力共建,取得良好效果。

(二)提供平台,整体建设

1.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可采取共同参与学生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方式增进了解、积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但因其工作时间不重合,也可以采取定期研讨或开会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常态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网络形式开展经常性沟通,做到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出现的新问题。2.科研平台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引导最有价值的科研方向。二者可组成研究团队,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辅导员更易于从学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真实有效的调研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和理论基础,更易于组织材料,解决问题,挖掘理论深度,两支队伍通过共同研究来推进理论建设、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3.培训平台国家和各省市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高校应积极推动,让这两支队伍经常性地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培训,再通过经常性地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提升。

二、加强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交流建设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的前提和依托,只有在此基础上,二者才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从而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相统一。两支队伍如能较好地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就会全方位地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将更加科学、有效。

(一)两支队伍优势互补

打铁先须自身硬,要让学生真懂、真信,教师必须理论水平过硬、指导能力过硬,这就需要两支队伍优势互补、互相指导,从而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教育一线,理论优势显著,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研究,能从理论层面协助和指导辅导员的实践工作。辅导员来自课外,深入学生生活,具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经验,可以从实践层面协助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实效性。

(二)两支队伍合作互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课堂、深入学生实际,进入到辅导员的工作领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如积极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调研活动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中与辅导员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辅导员也要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以辅导员的独特视角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辅导员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管理经验的辅导员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队伍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创新两支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法

有了组织的保障及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也就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深度融合的主体架构,但有了骨架,还要有血肉,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两支队伍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活力。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落脚点是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二者的共同工作原则。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是辅导员本身,都应当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基本都是合班授课,辅导员一般都会带多个班甚至是几个专业的学生,所以不可能做到时时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针对此情况,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形成学生代表责任制,学生代表可从各班班委、课代表和积极参与者中挑选,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工细化,责任分化,同时每学期分阶段评选优秀学生助手,学校给予奖励或加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情况、业余生活,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地制定出更为适宜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团组织、寝室文化等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学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结合,还需多方协调共建。如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可与学校团委、广播站联合)、组织主题班会(可与辅导员、班级干部共商)、开展专家讲座(可与教务处协商)、举办演讲和辩论会(可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交流)、开发微信平台与学生及时交流讨论、师生共建网络平台等。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只有内容丰富才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主动性。

(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实习、实训等校内外实践平台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目前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多样化,可更多地利用网络形式和资源,将学生的一部分上网时间引导到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也可利用好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兄弟院校交流、校友会分享经验等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可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给辅导员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两支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间的融合程度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程度,二者在工作任务、教育内容与过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联系越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越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华才,刘晓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属性及特殊效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3).

[2]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4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偏远地区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大部分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或许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想有更多的经济收入,这样他们的孩子能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家校合作;爱的关怀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每天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中,越发觉得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农村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突出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家中,爷爷奶奶的年龄较大,有的不幸还长期生病,这使得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下,造成孩子长期的营养不良。再者,由于孩子们的年龄较小,实际生活中动手能力比较弱,平时不愿意做家务,更不要说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缺乏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表现为隔代教育,由于生活压力,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只能依靠爷爷奶奶,老人的精力和教育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孩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班就有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写作业,竟说奶奶告诉他“读书白搭,有钱就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逃学、辍学,其监护人却听之任之。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都由爷爷奶奶来照顾,难免会对孩子言听计从,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如不爱劳动,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自由散漫,甚至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产生厌烦和抵触。加之,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判断力不足,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的现象,更严重的还会做出一些违法行为,产生恶劣的影响。

二、针对这些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家访,家校合作

作为一位班主任,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就通过家访,详细了解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详细地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常利用中午时间与周末时间,与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沟通,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本着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与老人讲解“溺爱”的危害,效果不错。我也经常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尽可能常给孩子打电话,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等的状况,给他们鼓励,增强他们信心。通过家校的密切联系,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教育效果。

(二)用心关爱,感受亲情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我经常告诉孩子,我就是他们的妈妈,我们的四年级二班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家里互助互爱,手拉手,永远都“一个也不能少”。

1.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平时就特别注意那些敏感的孩子,给他们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明白我与她们同在,信任和幸福与她们同在。没想到,在那次数学课上,我刚走上讲台,一位从不爱学习的留守男孩缓缓走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上课可以小点声音,那样嗓子就不会哑了。放心,我们会认真听讲的。”那一次成了我终生难忘的数学课。

2.开展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我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和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以及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与学生一起活动比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下载一些正能量电影,让孩子们感受社会的积极面、阳光面。每当看到孩子们对恶的痛恨,对善的向往时,我知道我做到了。此外学校及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令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弥补父母离开的空虚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创建孩子健康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班一个沉默寡言,甚至讨厌自己妈妈的女孩,在我们的努力下,懂得了父母爱的伟大,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突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花朵,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愿你我共同努力,让孤独的花朵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运用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充分体现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普遍推行基于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运用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践之中。

一、“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种仿真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历史发展规律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意识,提倡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所谓“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现实性较强的课堂活动项目,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求知兴趣和探索意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师生思想碰撞、交流互动的教法和学法。

“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借鉴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为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五个教学步骤层层递进教育论文,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突出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二、“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在“两课”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时,要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到以教学情境为中心的转变。“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两课”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课堂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可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项目式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要随时关注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提炼出一、二个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项目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五第四讲“民事责任”一节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谢晋遗孀状告宋祖德案》“2008年10月,在电影大师谢晋不幸身故后,“大嘴”宋祖德与其所谓证人刘信达几次三番在博客以及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谢晋之死予以恶意污蔑,谢晋遗孀、83岁高龄的徐大雯已将一纸长达5000多字的诉状递交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进而提出探究式学习任务:“这是一起侵犯公民何种民事权利的案件?被告应负何种民事责任?具体承担方式是什么?”

步骤二:知识链接,展开新课。项目载体形成后,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进入分析问题阶段。教师以课题组负责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排列组合,开展分工合作,围绕学习任务回归教材自学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依据,如要分析并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了解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种类、构成要件及原则、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和免责情形”等知识内容。

步骤三:活动贯穿,思维训练。在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项目使命自由交流讨论,查找资料教育论文,教师予以启发。为了充分训练学生思维,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安排一个活动环节,如图示:

 

教学摘要的知识点体系,回到开始时导入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该具体案例中被告涉及的民事责任种类、归则原则、以及承担方式等。启发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涉及民事责任的民事侵权和违约案件,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公民。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供给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方向,让学生经由过程小组内部谈判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培育协作精神。

步骤五:延伸拓展,能力提升。项目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需增强项目使命实施查核,以功效为尺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使学生能力转化和迁移的目的。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做如下作业布置:“搜集近期发生的涉及民事责任的热点案件一到二则。分析案件中被告应该承担什么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有无免责情况?具体该采用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总之,“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立足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理论联系实践,使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在“两课”教学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优化“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组织和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改革和探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以确保“两课”教学取得应有的成效。

首先,丰富“两课”教师的社会阅历。“两课”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走出课堂,介入社会,干预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生和社会阅历。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其中,适当安排“两课”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参与考察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和专业特色教育论文,组织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编写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先锋、先进文化及其经营管理者成长发展案例,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供广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其次,加快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力度,改革教学手段。一是充实多媒体教学设施:根据教学内容,购置或下载相关电子音像素材,设计制作包括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固定多媒体或移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二是重视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资源挂在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对全体学生开放;教研室每位老师都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包括网上布置阅读文献、参考资料,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方便全体上课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课程组教师利用校园网上的个人电子邮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和沟通。

第三,激活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观看录像、举办论坛、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讨论、调查、参观活动、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品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两课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人社会进行调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体验中,领悟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道德素养对从业者的重要性。还可以采取聘请专家学者、劳模来校做专题讲座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的现身说法来使思想发生升华,行为日渐规范。

第四,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高职院校学工、宣传、团委、学生社团的联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大学生开设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路径。我院通过与地方检察院开展共建活动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实现法律咨询及教育活动,创建大学生剧社,定期排练演出集思想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情景剧目,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拓展与延伸。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实践内容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教育论文,无论是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还是撰写调研报告,都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教好的效果。今后“两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结合地方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实践项目,增强实践项目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思想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突出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高校“两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方式,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的说教、晦涩的原理、空洞的高调、机械的识记”的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转型,关键在于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个探索和尝试,仍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G]//姜大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培养路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化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专业化队伍。因此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帮助辅导员形成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走专业化的道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年龄水平偏低。

年轻、朝气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给人的普遍印象,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新聘的应届毕业生或本校留校的学生居多。据有关调查,刚刚大学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约占20%,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其工作的经历几乎同步,处在“做中学”的状态。另外,在36―50岁这个年龄段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比例只有15.3%。[2]

2.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门的教育工作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而当前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是较单一的,多数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中许多人既没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又没有承担辅导员的实践工作经验,普遍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

3.师生比例不协调,辅导员事务缠身。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3]而很多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岗位缺编、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按照标准配置辅导员队伍的高等院校占33.8%,达不到标准的占66%,其中严重低标配置的达10%以上。[4]实践证明,数量配置不足,辅导员分身乏术,整体忙于事务,造成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难以及时研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4.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是影响和制约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在岗的辅导员中基本上都有为换岗发展做准备的现象,一旦学历或职称达到转岗要求,则无心恋战,寻找一切机会跳离辅导员岗位。有关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年限只有5年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对辅导员身份认同不高,以及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和责任重大使然。

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在当前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排除各种不合理因素,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专业化便成为了当前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培训、选拔机制和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体系,才能建成一支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科学内涵及内容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的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赋予科学的内涵和内容。“立德树人”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增强辅导员的“立德树人”能力,就应当通过专业化培养引导辅导员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职业精神,熟悉专业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

1.提高理论素养是专业化培养的中心。政治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这就要求辅导员用发展着的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2.增强职业精神是专业化培养的基础。要以人为本,想方设法使辅导员从思想上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树立职业信念,引领专业行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工作很多时候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带动学生。[5]

3.熟悉专业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是专业化培养的重点。辅导员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技能掌握,善于运用辅导员工作的载体。如要善于运用谈心、专题教育、课堂教育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发展;利用好党团工作、学生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等途径和载体,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等。

三、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路径

1.更新观念,强化辅导员职业定位

首先,要树立辅导员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的认识,摒弃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辅导员工作是万金油职业等一系列陈旧的思想观念。

其次,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强化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给予这支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出台必要的保障措施,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最后,从辅导员自身来说,有了政策保障和领导重视的良好氛围,转变自身观念也尤为关键,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定位上,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观念,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6]

2.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模式。

辅导员工作繁杂,涉及多个部门,统一管理是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分别布置,要总体协调。尽量简化管理工作中的交叉环节并减少漏洞,规避死角,使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以此推进专业化的深入开展。

3.加强培训,完善培训制度。

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除了把好入口关,做到“高进”外,完善培训制度是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这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能让辅导员增强发展后劲。构建辅导员素质和能力专业化培养的培训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自身、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当着重进行基础性培训,教育系统着力进行拓展性培训,社会努力进行发展性培训。应着力构建校内和校外两个层次辅导员培训基地,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建成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别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这既能够引导辅导员掌握基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实现专业化培养和多样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9).

[2][4]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