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现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现象论文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1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然而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民的严重关注。

一、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形势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前者仅为后者的31.02%。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前者仅相当后者的31%,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农村相当于城市的30.94%,中国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1、产权不明的农地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农村,改变了已实行了20多年的地在集体经营模式,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这种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历史性解决了中国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实践证明,这种农地制度却存在着产权主题不明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产权主体空缺。这种产权主体不明或空缺问题会促使农民土地财产产权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时低价强征强占农民承包的耕地,截留、扣缴农民的补偿安置费,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强迫农民流转承包耕地,非法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这种滥征耕地现象,使大批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从此便失去了的来源、职业的依托和生活的依靠。这种新情况是近年来凸现出来的,并且是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的一个新的重要原因。

2、城乡有别的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市的公共产品完成由政府保障,并列入城市财政预算,而农村的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很少,主要由农民上缴税费和集资、集劳、自给自足解决。

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不仅相当低,而且呈递减的趋势。由于对农村的投入减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使农村交通、道路、电力、通讯建设落后,农业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也大大滞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投入减少,使较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因而近年来洪涝灾害的比例明显增加,从而对农业和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3、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1)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缺口较大,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的要求不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自然就产生了新的要求。然而农产品的供给却未能适应时常需求的这种变化,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和低档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造成了一方面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销售困难,价格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深受消费者关注的名、优、特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种植业比重仍明显偏高,而中指业中粮食作物又居主导地位地位,着就限制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

(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在很大程度声要靠就地转移,这就要求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餐饮业。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少,收入增长势必缓慢。

4、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据统计,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达到85%,所剩15%几乎都是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对市场变化也难以做出敏捷的反应,因而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约束和风险,增收极其困难,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部门,也由于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应变能力弱,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收入也较低。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1、明确农地的产权制度

首先是明确构建以村为农地产权主体的产权制度。在现行的乡、村、村民小组三级体制中,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农村最基层的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对于村民小组来说,它有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村集体经济组织管辖的范围和拥有的农地的数量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适应,同时,它还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也符合我们宪法所规定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法律原则。所以由它来代表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而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职能,既合理又合法。这样,由村委会及授权机构(管理土地的常设机构)作为明确的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依据法律在其管辖的集体范围内行使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及财产收益权。

其次,应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的征地制度缺乏对农民权利收益的保护。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利用过低的补偿去生活、就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即使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规范土地市场,严禁违法下放土地审批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与乡村组织签订协议围占土地或进行商品房开发,政府对土地的征地也要引入时常机制。通过市场方式,实行”阳光作业“;应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办法,将土地的市场价格作为对农民征地后的补偿依据;应以征地安置费和土地征用后的增值收益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就业。

2、改变城乡有别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首先,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方面公共产品的投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基础建设的投入,重点是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这样既能大量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其次,要加强农业农业科技投入。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重点加强节水技术、优质品种的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的推行。同时,要建立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络,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之路,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再次,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规定》,认真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及比例,切实改变以往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层层下推而无法落实的状况。同时,要建立专项基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突出困难。

最后,要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应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社会多方面筹资,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首先,在农村结构调整中,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农产品的品种,尤其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引导农民按照自然规律、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在时空上合理安排发展错季生产。另外,要引进适用技术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货架期”,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其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尤其要注意调整种植业内部比重。种植业要改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的三元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大力发展农村第一、第二产业,拓宽农民增加渠道。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重复保险;两重性;构成要件

1重复保险的基本概念

重复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被人们誉为“英国保险法之父”的大法官曼斯菲尔德认为:重复保险是指如果“相同一个人由于他对相同的货物或船舶有两个保险,而对相同的损失就可以获得两笔赔偿而不可能是一笔赔偿,或者一笔两倍于损失的赔偿”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复保险已经超越了海上保险的界限。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广义说,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危险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分别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二是狭义说,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危险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分别订立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数个保险合同的行为。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后者规定了保险金额的总额必须超过保险价值,前者没有这个限制。

目前各国的保险法立法多采用狭义的重复保险的定义,例如《法国保险合同法》第30条,《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第32条第一款等。意大利、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则采用广义的重复保险的概念。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我国《海商法》第225条规定:“被保险人对同一保险标的的就同一保险事故向几个保险人重复订立保险合同,而使该保险标的之保险金额的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的,除合同另有规定外,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何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从我国的保险法和海商法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来看,保险法采用的是广义的重复保险的概念,而海商法采用的是狭义的重复保险的概念。

2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依据我国《保险法》第41条以及《海商法》第225条的规定,重复保险最基本的构成要件为四方面,即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以及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份保险合同。

2.1同一保险标的

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的基本构成要素,重复保险合同要求保险标的必须是同一个,如果投保人就不同的保险标的与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则是单一保险而不是重复保险。同一保险标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数个保险合同承保同一标的物,属当然复保险;第二种是指数个保险合同中,部分合同只承保其他保险合同所承保范围的一部分,但至少有一定范围是全部保险合同所共同承保者,亦可成立复保险。“前者如甲、乙两保险契约承保同一房屋之火险,成为同类型保单之复保险。后者如甲保险契约承保房屋、货物、汽车,乙保险契约承保房屋、货物,丙保险契约承保房屋,此三保险契约所承保之房屋火险,称为不同类型保单之复保险。”可见,重复保险保险标的同一并不是要求投保人所投保的所有保险合同所承保的保险标的都完全一致,只要各保险合同的的保险标的之间有重合,即存在相同的标的就可以,对其他不同的保险标的并不限制。

2.2同一保险利益

所谓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只有数份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相同才能构成重复保险。因为同一保险标的上会存在不同的保险利益,即保险利益的复合。对于同一标的下的不同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并不是重复保险合同。保险利益的复合与重复保险是不同的。另外,只要两份保险所承保的某一相应保险利益相同就可以构成同一保险利益,并非要求全部保险利益完全相同。

无论是广义的重复保险概念还是狭义的重复保险概念都肯定了同一保险利益这一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2.3同一被保险人

在保险合同实践中有很多情况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保险事故发生后,真正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是作为保险合同真正的受益人的被保险人,而非投保人。由于重复保险设立的目的在于限制被保险人就同一标的向数保险人多重求偿而不当得利,同时损害填补原则要求损害与补偿是数量相当,保险合同最终获得赔偿的是被保险人,而非投保人,所以,必须要求被保险人同一,否则投保人可以利用不同被保险人而是其获得超额保险赔偿金。我国《保险法》和《海商法》均未明确指出重复保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为同一人。但是笔者认为,在同一被保险人为构成要件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投保人同一或不同一的情形下被保险人的不当得利,而若仅以投保人同一为构成要件,不论被保险人同一或者不同一,保险人都可以对同一保险事故进行两次以上的赔偿,造成不当得利的机率远大于以同一被保险人为构成要件的情况。

2.4同一保险期间

保险人所要承保的保险期间是不同的,即各份保险合同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期间是不同的。期间上的不同就使得被保险人不能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同时获得两份以上的保险赔偿金。虽然,我国的《保险法》和《海商法》未明确对此构成要件作出规定,但该要件是被大家认同的。重复保险,必须是在同一保险期间内才是所谓的“重复”,被保险人才有可能基于此同一保险期间获得多份保险赔偿金。同一保险期间的“同一”,并不是指多份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完全重合,与同一保险利益一样,也只是要求有重叠的部分即可,并不需要完全相同。对于如何认定是否构成重复保险的同一保险期间?有的学者认为应以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为依据,也有学者认为应以保险合同订立的时间为依据。笔者认为,应该以保险事故的发生时间为准。因为,首先保险合同订立之时,保险事故并未发生,不会出现多重受偿的情况,其次,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合同得当事人才会去关心是否已经构成重复保险,怎样去界定同一保险期间这个问题。而且,保险合同都应在有效期间内,如果是无效的保险期间的话,也谈不上重复保险,被保险人就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多重赔偿。所以,只有在有效的重叠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才会构成重复保险。所以,应该以保险事故的发生时间为判断同一保险期间的标准。

2.5同一保险事故

如果投保人分别就不同的保险事故同保险人订立数份保险合同,这只是几份不同的没有关系的单一保险合同。当出现各自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事故的时候,承保该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负有保险赔偿责任,而承保其他保险事故的保险人不负有保险赔偿责任。在投保人投保不同的保险事故的情况下,很难发生被保险人因多重赔偿而不当得利。只有在同一保险事故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几个保险人同时都负有保险赔偿责任。

有些学者认为规定了同一保险利益就无需在规定同一保险事故。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保险利益会有不同的保险事故存在。例如:投保人就一批产品向两家保险人分别投保了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产品责任保险。虽然保险利益是同一的,但是却因保险事故的差别,并不构成重复保险。而且,这里的“同一”也与前面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标的等一样,并不要求数份保险保险合同所承保的保险事故完全相同,只是至少有重叠的部分就可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保险业中综合险种广泛适用,不同保险单、部分险种保险范围之间部分重叠的想象会越来越多。所以,重复保险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数个保险合同中所承保的保险事故不必完全同一,只要某保险合同中所承保的保险事故可以被其他保险合同中所承保的保险事故的范围所涵盖,就其共同部分的保险事故,即可成立重复保险。

2.6须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分别订立两份以上的保险合同

对于该要件,我国立法和学界的态度比较统一,但是也有学者反对此构成要件。如果对于同一保险利益与同一保险人订立数份保险合同,即使保险期间相通、保险事故相通、被保险人相同,也可能不成立重复保险,仅是单保险形式的一种。我国禁止超额保险,在同一保险人的情况下,保险人会对投保人的保险行为尽到通知和审查义务。所以,单保险的超额保险的规定足以规范同一保险人重复保险可能产生的超额损失填补问题。但是我国《保险法》和《海商法》仅规定了重复保险的保险人需为复数,这一规定并不完善。在保险人为复数的情况下,并不能想当然的推理出多份保险合同,因为在数个保险人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一份保险合同,例如:由于风险系数大和保险标的的价值过高,投保人可能会跟两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一份保险合同。这种保险业务通常存在于航天、体育等比较高投入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一个保险合同,并非重复保险而是共同保险。所以,必须强调数份保险合同这个构成条件。只有与数个保险人签订数份具有重叠内容的保险合同的情况下,才构成重复保险,才有可能去规制多重受偿而使得被保险人不当得利,违反损失填补原则的行为。

以上是重复保险的六大构成要件。对于保险金额的总和是否可以超过保险标的价值是否也应该作为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保险金额是否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是区分广义的重复保险概念和狭义的重复保险概念的主要依据。我国《保险法》采用的是广义的重复保险的定义,所以,在概念中并未对保险金额做出限制。所以,无需再强调保险金额的总和是否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这一构成要件。这只是个隐含的内容。如果成立重复保险,以上六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明确构成要件对于其法律适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只有加快重复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完善,才能更加准确地适用重复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益。

【参考文献】

[1]许清宗.最高法院关于“复保险判决”二则之评释[J].1984,(11).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3

教育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事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且直接承担着人才的培养和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任。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或者说逻辑性地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作用。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

指出:在此项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居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一是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

对优秀人才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弹性学习的制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手段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方面,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部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在优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如果在对如此庞大数目的学生或学员进行教学或培训时,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很显然,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职业教育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发展方向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暗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论述甚多,指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进行素质教育的这一办法,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长。

从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产物,也就是说他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实,从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吸收高深领域知识”、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象牙塔”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也许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先来后到”的关系或者说“师承关系”,也许是由于人的思维定势或者行为习惯,我们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有那么点进步,那就是我们正在设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本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制度。比如刘淳、龙雁二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设想: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高职课程设计应采用四级模式结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这个模块的课程要根据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对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岗位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校外实习、有针对性的模拟岗位培训来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适用岗位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研究。

提出的人才标准是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承认,高等职业教育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特别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又有创新能力的学员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显得相当苍白,

本人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那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显然,国家着力自主创新,当然有赖于其国民的创新能力。只有大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国民的出现,国家才能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和不败的地位。

根据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遵循“实践――认识(包括学习)――再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加强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那只是我们还没去找或者说还没努力去找的缘故。

3、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学生、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4

议论文多为一幅图,有时也有两幅,这类作文的时态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可以分三段写。一般第一段先描述看图内容。第二段描述从图中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第三段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下面请看这幅图:

第一步:审题

审题时要观透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列出要点:先描述图的内容。如1.网吧;2.双叉从招牌上掉下来;3.成绩差;4.对学生有害无益。然后描述存在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学生上网成瘾以及沉溺于网吧有哪些不利因素。把这些要点找出来。5.上网成瘾;6.学生学习不集中;7.学习成绩差;8.浪费时间;9.很有可能交友不当;10.对学习失去兴趣;11.成绩不及格。

第二步:以词及点,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写出每句话的细节要点

1. a net bar

2.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become poor in study

4.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b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waste a lot of time

9. b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lost interest in study

11.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三步:联词成句,将上述要点的词语扩展成句子

1.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2.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He is poor in study.

4. Going to net bars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They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9.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They lose interest in study.

11. They will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四步:合并要点,把两句或三句合并成一句,这样文章就会出现高级句式

如,我们可以把1、2、3句合并成并列复合句: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and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把5、6句合并:Student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再把10、11句合并成一句: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另外,对文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增加与文中有关的相关信息,如: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Teenagers can’t go to net bars.

最后联句成文,拓展,注意连贯性,利用一些表示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并列连词和过渡词,把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到位,按情节发展先后,承上启下整理成文。请看范文: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go to net bars will do harm to their studies. First,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It is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that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at’s more,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study, such as doing homework, reading books and so on.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there who will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We should obey the law that teenagers can’t go to the Internet bars.

高考议论文体裁的英语看图作文提示:

完成这一类作文,首先要看懂图画,搞清题意的要求,要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画面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有没有深层的东西和画龙点睛之笔?总之要从多方面分析读懂图画。尽力找出题意所在。在写作过程中,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开头(head)和主体(body)和结尾(conclusion).

开端为第一段:写明话题,亮出个人观点

主体为第二段(Reason A), (Reason B)和(Reason C)

结尾为第三段(Summary)

写作有六步骤:

一、 简要译出要点

二、 扩展成句

三、 合并要点

四、 增加信息

五、 修辞成文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5

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门学科的建立、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的探讨与争辩,体育社会学自70年代在我国发端以来,一直有部分专家专注于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们就体育社会学理论基础问题长期、深入的探讨对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起到非常重要的铺垫与推动作用。关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早期的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尔后部分社会学领域和体育学领域学者认为它是社会学下的一门应用社会学。近年来,有的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即它既具有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属性,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有学者提出了体育社会学只有一个学科属性,即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的观点。孰是孰非,还需学界的进一步讨论与争辩。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就什么是体育社会现象、构成体育社会现象的前提条件、什么样的体育社会现象才有研究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para-digm)”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概念、定律、理论、观点、应用等在内的范例,范式可以用来揭示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的结构,为某一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模型。[1]有人认为“范式”这一学术词语已逐渐替代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学界大致持这一观点,即实证与思辨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如仇军认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注重解释主义(思辨)研究范式,发展阶段具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色彩,现阶段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解释主义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融合几个阶段。[2]吴贻刚等认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范式较单一,主要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主,虽然也有一些使用了冲突理论的范式,还有一些运用了后现代主义范式,但总招来结构功能主义者的激烈批判。[3]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框架主要援引自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结构功能理论、角色规范理论、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论、社会越轨理论、社会转型理论、非政府组织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等。比如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不同时代体育应完成的历史任务和承担的历史责任,运用符号互动论分析体育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与组织间的互动,运用角色规范理论解释体育游戏与运动竞技对参与者的社会影响,运用社会越轨理论解释竞技体育异化问题,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体育中弱势群体体育、体育权利与公平问题等等。其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来解释体育现象的研究居多,其他理论应用较少。

研究方法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问卷调查法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有学者就体育社会学中与问卷调查方法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陈海燕对6种体育期刊1999-2003年间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分析后认为,多数研究者忽视了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在抽样调查中,抽样方式介绍不明的占20.6%,在调查资料的处理、分析和表达方面,多数研究停留在以百分比的直观解释和说明上。[4]杨威的研究也表明,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使用,在问卷统计处理和分析上,多采用百分比分类统计分析,注重对现状的描述;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呈现出由常规统计、单变量统计分析向多元统计分析发展,由描述研究向解释研究发展的趋势。[5]斯迪虎认为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任何具体的量都有质的规定性,如果不了解量背后的质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解释。因此,体育社会学的数理统计中,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具有统计意义,也不能因此作出两个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而应遵循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的原则。[6]杨威的研究也赞成上述观点,建议应注重信度与效度问题、抽样方法问题(随机不等于随意)、统计分析问题(过于相信两个变量间的统计结果分析,忽略体育社会现象间的复杂性)、结果的理论解释问题(厚于资料收集与现状描述,薄于理论分析与解释),并介绍了目前体育统计教材中鲜有论及的定类、定序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有利于充实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并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从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7]除传统的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外,一些学者逐步开始采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典型调查、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来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使体育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运用向前迈出一步。

总体而言,关于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停留在借鉴与援引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阶段。尽管近年来有学者介绍了西方国家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理论、视角、范式和研究方法,如“从一元走向多元: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流变”、“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体育社会学新流派述评”等,但具体应用还不多见,并且在应用过程中还需对援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本土化的考量。

体育社会学应用研究体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时间与政策变化而有所侧重。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体育改革、体育娱乐理论、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等主题上。90年代,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群体及其互动、体育与生活方式、体育人口、假球与黑哨等社会问题、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异化、体育产业、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体育体制改革等主题上。近10年来,体育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与农村体育、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北京奥运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主题上。

农民与农村体育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提出,农民与农村问题逐渐进入学者们视野,农民与农村体育问题也一跃成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的课题立项、成果发表数量剧升。以体育学人最为看重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为例,2001年至2004年该基金没有与“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相关立项,但从2005年开始,与“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相关的立项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这一研究热点在整个社科基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两年,学者们对农村体育和农民体育倾注了更多热情,社科立项也向“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的相关研究作了较大倾斜(如图3)。2001年至2011年10月,收录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以“农民、农村体育”为命题的文章共262篇,其中2001年至2005年47篇,2006年至2011年215篇。一些学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不同地域农民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和谐社会建设为语境的农民、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探讨;农民、农村体育需求问题的探讨;不同地域农村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出路、困境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农村体育发展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总体来说,这些问题的探讨丰富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颇有指导意义,但从理论上来看,采用问卷调查对现状进行量的描述与分析偏多,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结合量的分析阐释现象背后的质的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不全面,研究方法较单一;宏观研究偏多微观研究较少;从实践上来看,对指导农村体育发展又缺乏可操作性。

体育公共服务问题随着我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公共服务问题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也随之受到体育界的关注而成为近年来继“农村体育”以后的又一研究热点。2001年至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立项颇多,2001年0项、2002年1项、2003年5项、2004年2项、2005年0项、2007至2008年各一项、2009年2项、2010年6项、2011年7项。2001-2011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论文共计74篇,其中2007-2011年6月70篇,占10年间总数的94.6%。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就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现状、困境、影响因素,体育公共政策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模式、供给制度与制度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与评价等内容进行研究。不少研究或采用了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或采用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或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应该肯定这些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但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尚未完全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尚未使得这一“体系”规范、有序的运行。[8]甚至可以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因此,还需要体育社会学者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作进一步的研究。

北京奥运会研究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权,引起国人的振奋,举国上下为之欢庆,体育界更是如此。此后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不绝于耳,同时,学界对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从内容上看,涉及奥运理念,奥运会场馆、设备,运动队的备战,奥运会对城市与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从时间上看,奥运会前的研究成功主要涉及技术、条件等的准备性研究,奥运会后主要注重对奥运会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和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向的思考等问题。其中不乏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问题,如“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的流动人口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对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淡出多数学者们的视线。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退役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从90年代初讨论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到“体教结合”,再到以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培养的讨论不曾停止过。由于退役运动员不再安排就业,没有退役后的保障,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选择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公众的金牌意识逐渐淡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更大困境,体育界不得不再思考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题总结、对策分析、模式探讨上,也有关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介绍与比较研究。其中也有部分采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或者视角来分析问题,如“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社会学归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不同层次利益整合的机制”等。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不难发现,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研究极少,比如通过个案研究,深层次追踪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对从事运动训练的看法,随着社会变迁与政策变化,家长对子女从事运动训练的态度变化,从微观层面探寻因果关系。

有关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介绍与比较研究除了上述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外,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来有关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成果介绍与比较研究颇多,这可能与早期的学者们呼吁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社会学译著与成果介绍相关。在著作方面,国内有关学者翻译了部分国外著作,如卢元镇主持了《美国体育社会学》的译介、清华大学组织翻译了美国学者JayJ•Coakley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金季春主持翻译了《体育科学指南》等等;[9]在论文方面,有的探讨了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等理论问题,[10][11][12][13][14][15][16]有的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或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17][18][19]有的对中西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与热点进行了比较研究,[20][21]还有的专门探讨了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对外联系。[22]这些成果使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们了解了国外同行们的研究现状、研究取向、研究方式、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在借鉴与参考的过程中应考虑本土化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通过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阅览和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往往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不管是课题、毕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热衷于选择大而难的课题,也倾向于选择思辨性的课题而非实证性课题,似乎有功利性之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体制改革需要更多宏观视野的研究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体育学各级课题规划和评审导向中,微观研究课题得不到重视,难于立项。此外,体育学各级课题资助金额小,难以完成以长期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为手段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论证的微观研究也是原因之一。

浓厚的政策导向色彩从对近10年体育社会学应用研究几个主题的逐年成果数量来看,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国家提出“三农”问题、提倡新农村建设、倡导和谐社会建设,则以此为背景的和与此相关的论文相继涌现,并成倍增长,尔后逐渐冷却。关于“北京奥运会”论题的情况如此,关于“阳光体育运动”论题的情况亦如此。北京奥运会后主席提出“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方针,则以“体育强国”为题名的论文不久便见于各刊物,中国知网以“体育强国”为篇名检索2001-2011年论文共计145篇,其中2009-2011年120篇,占10年来总篇数的82.8%。以上充分表明,我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紧跟政策,亦步亦趋,这虽体现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任务应以社会学视角分析体育中的社会问题,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而不是在政府部门做出某一决策后,再一窝蜂地去解读某一策略的内涵,讨论对与错、可行性等等问题。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公共管理 实践教学

近年来不少高校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但收效甚微,实践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体系。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当列首位,教学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划分为两个目标:一个是整体目标,作为整体框架;一个是具体目标,作为实践过程的指导。两个目标要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围绕专业课程目标,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单一片面,应以实际运用为目的,不能仅是高屋建瓴,而要“接地气”,便于在基层各高校开展。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服务,最终实现改革目标。实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如评选优秀报告和论文、优秀实践个人和集体等,重点关注调研和实践类论文和报告,而非理论性文章。

参考文献:

[1]王薇.“四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