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教学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教学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教学性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1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3

1.1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项运动技术、技能都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实践;学生反复练习,使动作不断得到巩固、强化、直到动作实现自动化,形成动作定型。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技术的同时,精诚团结、相互合作。因此,大学体育不仅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功效,更具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功能。

1.2教育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努力创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和品德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辨别是非,摆脱外部不良因素的侵蚀而成为内在的追求,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道德认知理论

人的道德素质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要想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必须全面理解客观外界对人的深刻影响,分析客观原因和和社会背景,并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感染和教育。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观因素支配和选择的结果。人的道德素质形成于实践,发展完善于实践。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密接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身体力行,获得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实现知识、品德的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旋式上升,促进品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2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契合点

2.1身心合一性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开放的体育场、馆中进行的,学生活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沐浴着阳光,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承受着一定的运动负荷。在这样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而且能够融合在大自然中,利用体育运动调节感情、增强意识、陶冶情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体会着运动过程中的人格平等,与同伴相互接纳、关心互助、与老师相互尊敬,实现陶冶身心的目的,使学生得到身心一体的和谐发展。

2.2内外合一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运动技术、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将思维活动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技能和思想的积极转化,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教师还必须在课上、课下举办、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条件,使外部的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通过道德认知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让他们在实践中使道德要求为他们个体经验所证实,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

3.1实践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周围环境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趋势,使他们对责任感、荣誉感和义务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做出合理的行为;使学生在愉快中受到教育,不断增进人际之间的了解和交往;在比赛中体验快乐,有利于学生把认识、意志、情感、品格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信念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社会行为。

3.2直观性

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就必须反复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他们的各种情感、观点、信念、意志、态度就会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肢体语言等在体育活动中毫无顾忌地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行为,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科学地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任务及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3社会性

体育教学课堂是开放的体育空间,是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的最佳空间,每一个人在教学过程实现着多种角色的扮演。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感情交流方便,学生往往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相互交流切身体会与感受,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明白学生所想,就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比赛等活动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4.1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以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在岗的38名教师以及2011级、2012级的各专业的2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4.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维普等全文数据库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分析我国体育教育和德育发展的历史和规律;阅读大量有关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籍、报纸,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就本研究相关问题对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2011级与2012级各专业的232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38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客观分析该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共发放问卷232份,收回232份,其中教师有效问卷为3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学生有效问卷为197份,回收率是98.5%,有效率为96%。(3)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9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所需结论。

4.2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关系的认识程度(1)体育教师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了解程度。据调查得知,38名体育教师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法,只有21%的教师非常了解,而58%的教师对这种提法处于一般状态。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提法及做法的了解程度不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们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的观念,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意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优势,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2)体育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据调查得知,38名教师中,27%的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46%的教师认为必要,27%的教师对此持一般态度,这就充分体现出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突出的效能。(3)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得知,38名教师中,53%的教师注重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外47%的教师对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为一般。这就体现出部分教师对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认识度还不够,未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与提高。4.2.2学生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据统计,6%的学生认为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毫无关系,17%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其中77%的学生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对体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方面的作用认识正确的,这样也就明确地解释了对教师是否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时,达到73%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是很有必要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充分体会到了体育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们对目前的体育课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28%的学生对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感觉满意,其中有6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还4%的学生对目前的体育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感到很不满意。出现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教师自身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在对教师的调查研究中表明,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与理解,但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依旧在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作用,使自身的认识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脱节,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5.1.2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学生们对现在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渴望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之余,潜在地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

5.2建议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4

摘 要: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一直是教育的重难点,本文结合游戏教学方法,分析了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出了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重要性

游戏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愉悦身心,同时好的游戏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大大巩固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用游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游戏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幼儿教育当中。

一、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1.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

从小的方面划分,游戏教学的目的还是有区别的。从教学内容上讲,游戏教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部分,由于幼儿对好多概念都比较陌生,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不仅枯燥乏味,幼儿的掌握程度也无法保证。这样就需要其他方式来辅助教学,游戏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更多的自,有了更自由的提问空间,通过游戏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既收获了游戏的快乐,又学习到了真正的知识。

2.锻炼幼儿的表达和学习能力

游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游戏当中,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到每个环节中去,亲自感受游戏的魅力,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小伙伴们的交流,还能锻炼彼此的沟通能力,这样很多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够很好地让幼儿亲自感受游戏的乐趣。游戏教学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提高生活技能和本领

游戏中蕴涵着许多常识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游戏中呈现往往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本领和技能。让他们真实地去接触游戏,既激发了他们求学好问的好奇心,也给他们解决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用具的了解,避免了他们接触危险的可能性,也能加深他们的记忆,为今后的使用奠定基础。游戏教学不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幼儿是非常愿意参与的,自然而然地也就掌握了更多的生活常识

二、游戏教学的实施措施

1.做好游戏的设置,增加趣味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在设置游戏时,教师应该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试着去提出问题,让他们不仅敢于提问,而且要善于提问,这样在生活中就能够养成多提问题的好习惯。游戏还不能和生活脱节,一定要让幼儿有着很深的理解,不能太抽象,过于抽象就有可能导致幼儿失去做游戏和学习的动力,阻碍他们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好的游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激发他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游戏的设置也要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不然幼儿很容易丧失做游戏的热情,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2.尊重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知识,打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但也正是因为游戏教学的新颖性,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如能否落实好寓教于乐,能否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时,一方面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另一方面还应该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栋梁,首先具备的就是创新能力。游戏教学也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很多方面。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启迪,帮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并且将他们可以创新的空间拓展到最大。例如,教师和幼儿进行拼接组装的游戏时,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幼儿循规蹈矩,而是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自由地去发挥,摆出各种各样的空间组合。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多提问题,教师要肯定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求学精神。

综上,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势必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在快乐当中学习到了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充分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安排合适的游戏内容。设计合理的游戏内容意味着幼儿可以获得相应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创造能力,既接近了幼旱纳活,又使得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业发展和在社会上的立足。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5

(1)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解中幼儿会逐渐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并不断去思考,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对舞蹈的不断理解中逐渐得到开发,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幼儿会把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会因为对新事物的了解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幼儿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充分去想象,去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幼儿智力开发的目的。

(3)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的想象力还不符合常理,但这些恰恰是幼儿心理真实的写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成为创造力,也就是指导幼儿把脑中的想象,去进行创造,去进行表演,去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引导幼儿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造,使幼儿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智力的开发。

二、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一方面是对身体柔韧性的锻炼。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使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项体力运动,不断进行舞蹈的学习,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2)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舞蹈教学是结合音乐进行的,优美的音乐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使幼儿在轻松、欢快中得到成长。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3)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音乐或者舞蹈动作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去掌握所学的动作,就需要幼儿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还要不断去记忆。为了加深幼儿的记忆,就需要教师多次重复动作,让幼儿去进行模仿,进而促进其记忆力发育。

三、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具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舞蹈所具有的动作美、舞姿美,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学习。幼儿年龄小,对于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感受、欣赏、追求。对于舞蹈教学的美也同样如此。

(2)有助于幼儿增强形体美感。舞蹈的学习,对于身体发育中的幼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舞蹈,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幼儿的气质也发生着改变,在日常活动中,都显得礼貌得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四、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舞蹈是优美的,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感受着舞蹈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教育的教学性范文6

这几年,我一直在教学一线,每学期为园、区内外展示教学活动。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永远不会有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现在就中班“吃西瓜”的综合活动谈教学设计。

一、活动的开始突出一个“情”――让小朋友情趣盎然

在中班“夏天朋友多――吃西瓜”综合活动中,我要让小朋友们感受并掌握歌曲中吃西瓜的节奏(咔辍⑦辍⑦赀赀辏贿赀赀赀赀恰),能够快乐地演唱,尝试随着节奏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西瓜被啃的动态,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我用听声音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好!我是姜老师,今天来到这里跟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上课做游戏真开心。你们喜欢我这个朋友吗?谢谢!(语速放慢):其实,(点屏幕背景音乐)姜老师有许多好朋友:春天,沙沙的春雨、勤劳的蜜蜂是我的好朋友;秋天,金黄的稻子、红红的枫叶是我的好朋友;冬天,挺拔的松树、皑皑的白雪是我的好朋友。夏天到了,姜老师可以跟谁做好朋友呢?小朋友帮我想一想好吗?孩子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所有的孩子都情趣盎然,都在期待着老师下面更精彩内容的呈现。

哇,小朋友们帮姜老师找了那么多的好朋友,谢谢你们。今天呀,姜老师就邀请了一些好朋友来做客。它们会是谁呢?(出示小小的蜗牛,长长的花蛇,绿绿的青蛙,并让幼儿学说并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哎,好朋友来做客,我该用什么招待它们呢?你们帮姜老师一起想一想好吗?(提示:这么炎热的夏天,用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们的方法可真多呀,姜老师也想了个办法,请我的好朋友们吃我最喜欢的西瓜。现在我的好朋友们正坐在草地上吃着西瓜呢。四个好朋友聚到一起正坐在草地上开心地吃西瓜。

二、活动的过程关注一种“情”――让小朋友情有独钟

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活动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

那他们会怎么吃西瓜呢?让我们听听看(PPT播放四遍咔哧咔哧吃西瓜的声音,幼儿倾听)

1.提问:小动物们吃西瓜的声音一样不一样啊?它们是怎么吃西瓜的呀?对,咔哧咔哧地吃的,它们吃的时候有快有慢,(教师带有提示性的口型和表情)有的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有的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那你认为这些小动物里面谁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谁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呢?

(幼儿回答得对与否都不做评论,接下去听整首曲子。我们再来听一听就会知道了)

2.PPT播放整首乐句,幼儿倾听。

提问:小朋友知道谁是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地吃的,谁是咔哧咔哧咔哧咔――地吃的呢?(幼儿自主回答,回答得对与否都说:我们下面看看图谱听一听就知道了)。

3.出示图谱,教师清唱,分解讲解,学习节奏型。

(1)提问:小小的蜗牛吃西瓜会发出什么声音呢(个别回答),回答对与否都接着出现节奏型咔哧 咔哧 咔哧咔哧咔哧,幼儿集体学说两遍。

(2)提问:长长的花蛇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3)提问:绿绿的青蛙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并提问青蛙的节奏型与以上两种节奏型是不是一样,并再次学说以上两种节奏型。

(4)提问:可爱的蛤蟆吃西瓜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4.整首播放乐句,幼儿模仿表演。小动物们吃西瓜吃得真开心,我们也来表演吃西瓜好吗?坐着、站着表演。

三、游戏的开展表达一份“情”――让小朋友尽“情”释放

1.现在姜老师来做西瓜,小朋友们做小动物一起来吃西瓜好吗?

2.请四个小朋友做西瓜,其他小朋友做小动物表演吃西瓜。

蛤蟆种的西瓜有大的(指向自己,)有小的(指向小朋友们),蛤蟆的朋友也有很多,那现在我们请四个小朋友做小西瓜,其他小朋友们自己随便变成一个小动物,去吃西瓜好吗?

四、活动的结束留下一片“情”――让小朋友回味无穷

刚才,姜老师跟好朋友们分享了西瓜,分享了游戏的快乐。那我们小朋友们平时会用什么方式跟你的好朋友分享快乐呢?(幼儿自主说)当好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当好朋友难过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抱抱他,安慰他)。嗯,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其实,大自然里有许多许多我们的好朋友,有美丽的彩虹、有潺潺的溪水、有高高的山峰、有可爱的森林。

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小朋友们的情趣会进一步被激发,情感会进一步丰富,由室内延伸到室外,由师生交流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寻觅大自然中的好朋友,更为他们美好的情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突出一个“情”字,活动中注重一个“趣”字,定会努力培养出一个人格、品格更完美、更富有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