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1

计算机毕业论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正文】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二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3.行政管理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何相关的电子信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期刊的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考古界目前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考古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仍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考古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已经在考古文博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考古工作中还有待引入和普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原本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在性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一些原本无条件普遍使用的设备也正在逐步普及,利用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这一基本目的随之也就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于网络架构模式,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传播以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1.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2]。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2.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实现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专业化的考古学信息网站的考古信息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专业信息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获取和共享考古信息的一个窗口。例如说,中国文物信息网(.cn)是《中国文物报》主办的网站,它借助于网络将最新的考古动态和信息进行,考古工作者只须登录该网站就可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此外,一些专业网站还将已发表的考古专题研究资料输入数据库并联入网络,为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信息。 3.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着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着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考古信息网络化传播和的形式,目前主要有考古专业网站的信息,专业电子期刊的信息以及专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借助于考古专业网站所实现的考古信息,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和详实的专业信息;专业电子期刊,也是及时传播考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电子期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基础上,借助于网络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着较好的时效性和信息类别的灵活性,是对传统印刷型期刊功能的拓展,其主要类别可分为在线WEB阅读和邮件订阅发送以及电子文档下载等多种方式。电子期刊与传统纸媒体杂志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从出版速度上看,即使出版速度最快的传统杂志也无法与网络电子刊物的即时性相比。据统计,世界各地见于着录的重要考古学期刊有950多种,出版者包括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学术团体以及独立的出版者等几个类别,其中20%拥有自己的网站[3]。这些电子专业期刊的出现,为考古信息的传播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考古信息网络的第三种形式,就是专业网上论坛,这主要包括以公告板(BBS)等形式的田野考古动态、学术会议、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种方式因主要为研究者自发性地活动,是上面所述两种主要类别的补充。

4.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是对传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全面革新。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彻底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专业信息的检索工作易如反掌。而且,随着网络考古专业信息的日益丰富,相信未来的信息检索工作将会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进行。

专业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主要是指考古及其相关信息网络数据库检索[4]。正如上文所谈到,如果未来的考古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互联的话,借助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数据库进行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将会为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目前从技术层面而言,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质的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最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统一、安全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此外,目前在网络中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专题性考古信息网络数据库,这些提供网络检索的专题性质的考古数据库,为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本学科信息的网络检索工作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自然科学信息的网络检索。比如说,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对考古发掘工地的GIS地理信息和早期航片进行检索,对于我们制订田野考古工作的实施计划有着一定的帮助。

此外,各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层出不穷,如《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本,一些专业网站提供了在线式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查询、检索古籍提供了高效地现代化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机构的专业网站及时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考古信息。

目前而言,大部分网络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还是拨号上网,这种方式由于速率较低,在未来将会逐步为ADSL、光纤接入等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所取代。在现有接入方式的限制下,考古信息的实时交流还仅限于诸如网络虚拟论坛,网络实时文字信息交流等简单的方式,而需要更大带宽支持的视频实时交流等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视频播放、网络虚拟论坛等方式实现的考古信息的网络实时交流,可以预见将会是未来考古网络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古学的学科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来获取各类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最终复原古代社会,探究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的学科目的也可视作是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为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整合、分析提供 强有力的工具,带给考古学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 远的影响。超级秘书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于考古学中的应用,从表层来说,是为考古学增添了一对信息时代飞翔的翅膀;而从深层次来说,将会对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重组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应用于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而且还为考古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检索和实时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不同层次的应用,都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当为构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统一规范的国家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考古工作模式的重组和进一步完善。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畜牧业生产管理; 育种; 饲料管理; 畜牧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78-001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渗透到了畜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其从现代畜牧业到信息畜牧业全速转变。

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依托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畜牧业发展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公众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生产资料,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是支持这些变革的有效措施。其二,畜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持,计算机技术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三,畜牧企业要能够抓住机遇,了解市场,随时掌握行业动态和供求信息。以上三点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可见,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依托。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畜牧生产的科学进步

1.生产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先进的畜牧生产管理得以实现,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效率;二是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通过采集、分析生产数据,有效提升畜牧企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近几年来畜牧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金福昌、张磊彪等运用GWbasic和Dbase一Ⅲ研制成《大规模种禽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以模块的方式分别对种禽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管理。陆昌华等分别运用Dbase、FoxPro等语言,结合流行的网络神经系统理论,针对国内大型蛋鸡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蛋鸡场生产管理辅助系统研制,实现了20万以上大型蛋鸡场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王淑辉、胡宝利等针对肉牛饲养管理信息混乱、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研制了《肉牛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了肉牛管理、肉牛产业化工程、市场信息和疾病防治等4个子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肉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效率【1】。

2.育种

在育种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促进畜牧生产的发展和品种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为获得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推广的新品种,畜禽遗传资源的调查、评估、保存、管理和利用已经成为当前遗传学家、育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计算机在畜禽育种中所涉及的问题既有宏观意义的仿真和模拟,又有微观世界的计算和分析。所用的技术既有一般的文字处理、图形绘制,又有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成果。包括初级水平的一般数据统计处理,数据库建立;中级水平的遗传评估、模拟仿真、图像处理系统;高级水平的信息网络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2】。

例如,建立畜禽不同信息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育种管理。利用计算机遗传评估系统进行畜禽的统计分析、遗传参数计算、育种值估计、选种选配、系谱与近交分析、遗传进展估计及育种规划等。应用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方法,结合初级水平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保种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因素:其一是时间限制;其二是实际保种群体,只能观察到群体均数、方差等外部参数,难以了解到群体中控制性状的多基因的动态变化,而且没有重复或重复少,难以研究保种长期效益。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生物实验,为保种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3.饲料营养

计算机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饲料数据库、动物营养需要模型、动物营养需要量数据库、优化饲料配方、动物营养专家系统等方面。其中,计算机饲料配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计算机运用运筹学的各种规划方法,使配方设计上升为高等数学,由单纯的配合走向配合与筛选结合。计算机饲料配方技术克服了手工配方的缺点,能够全面考虑营养、成本和效率,为配方调整、经济分析和采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饲料成本。

4.畜牧场建设

现代畜牧场建设是涉及工艺、建筑、环境、机电和供给排水的复杂系统工程。传统的手工制图修改不便,多专业工作人员只有在前一专业工作人员绘出工程图后,才能开始下一专业的设计制图工作,时间跨度大;工程设计完毕,难以观察设施的具体效果和工程的整体效果。运用CAD技术能很好地克服上述不足。现代猪场建设中运用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核心软件能方便地绘制各种工程图,还能绘制整体效果图和制作动画。

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供需平衡

我国畜牧产品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1995年粮食市场价格失控,玉米价半年内直线上涨,使畜牧出现全行业亏损,依靠粮食的畜牧业损失惨重。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畜牧信息数据库,特别是贸易市场的动态信息,包括饲料、活畜禽和畜禽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传送。全国各地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畜牧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必将为全面提升我国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技术 网络技术 医学机能实验 应用

一、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是实现医学机能实验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医学机能实验手段相比,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的丰富性、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和实验结果的及时性、直观性。由于模拟仿真医学机能实验无需相关实验器具,无需实验准备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效果,可以作为机能学实验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教师而言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则起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强化作用。

(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机能仿真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1)仿真技术:仿真就是对现实系统的某一层次抽象属性的模仿。我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我们对现实中的某一层次的问题做出决策。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

(2)传统的仿真方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即针对实际系统某一层次的特性(过程),抽象出一个模型,然后假设态势(输入),进行试验,由试验者判读输出结果和验证模型,根据判断的情况来修改模型和有关的参数。如此迭代地进行,直到认为这个模型已满足试验者对客观系统的某一层次的仿真目的为止。

(3)计算机仿真技术: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也称为仿真机。从70年代末起,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仿真机得到极大普及和推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综合集成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的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出在更高层次上的数字模拟混合仿真机,在一些特定的仿真领域内,这种智能仿真计算机机和高层次的数字模拟仿真机都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4)计算机仿真系统构成: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仿真系统,一般都要经历建立模型、仿真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验证等步骤。为了构成一个实用的较大规模的仿真系统,除仿真机外,还需配有控制和显示设备。

(5)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仿真系统):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要掌握人类已知医学领域的医学知识,也要具备解决未知医学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而实验学科在医学学生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机能实验学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独立实验学科。医学机能实验课程以活体为主要实验对象,以正常生理功能——疾病生理——药物作用为主线,把机体的不同功能变化通过实验设计有机的联系起来。医学机能实验中,部分实验具有操作难度大、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成本高等问题。譬如:医学机能学中研究药物对动物记忆的影响、安定的抗惊厥作用、杜冷丁的镇痛作用、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药物急性毒性实验、药物半衰期的测定等实验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医学机能实验中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并取得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由于模拟仿真实验无需相关实验器具,无需复杂的实验准备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效果,因此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与传统医学机能实验有机整合,既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又提升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兴趣。

(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医学机能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八十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网际传输控制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互联网)。其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机构,拓展到科研教育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网络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我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 网络可以构造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网络,有广域网、城际网、企业内部局域网等。网络的根本特征就是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2)网络的关键技术:网络结点、宽带网络系统、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工具、应用层的可视化工具。网络结点是网络计算资源的提供者,包括高端服务器、集群系统、MPP系统大型存储设备、数据库等。宽带网络系统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工具用来解决资源的描述、组织和管理等关键问题。任务调度工具根据当前系统的负载情况,对系统内的任务进行动态调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网络计算主要是科学计算,它往往伴随着海量数据。如果把计算结果转换成直观的图形信息,就能帮助研究人员摆脱理解数据的困难。这需要开发能在网络计算中传输和读取,并提供友好用户界面的可视化工具。

(3)网络技术在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中的运用:实验设备功能雷同的实验室,造成了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等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通过网络技术将医学机能虚拟实验机联网组成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既实现医学机能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为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演示和操作医学机能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学生同样可以利用网络中的医学机能虚拟实验机跟随教师的演示进行实验操作,对提升学习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中的应用

(1)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是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运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构架模式,涵盖了目前大部分医学机能学实验而建立的模拟仿真系统。包括生理实验项目、药理实验项目、病理实验项目、人体实验项目以及综合实验项目等。随着医学机能仿真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便于对医学机能虚拟系统进行扩充和升级,这样可确保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的长期生命力。

(2)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均应包括该机能实验的总体介绍、原理、相关实验录像、模拟实验过程、仿真实验操作等部分。全方位介绍了整个实验,既注重整体,也着眼于细节,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充分理解和掌握。譬如利用血压波形的核心模拟算法,对每一个波形的模拟都如此逼真,比如血压模拟,不仅模拟出每个血压波形的细节:收缩期、舒张期、心房波等,而且连二级呼吸波也进行了逼真的模拟。并且将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刺激频率与反应关系等实验波形和肌肉收缩图形同步反映。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提供有益的帮助,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由于采用客户/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并通过网络将医学机能虚拟实验机连接在一起组成医学机能实验室,并在校园网范围内进行教学和实验,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以我校的实际应用为例:首先我们将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安装到教室里的教学用机上,教师可以在进行医学机能学方面教学时,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在任何一间教室都能很方便地使用医学机能虚拟实验中的资源和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医学机能学的教学效果,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机房内集中安装组成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学机能虚拟实验操作,通过虚拟实验,将一些平时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的医学机能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医学机能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在卫生职业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前景展望

(1)由于医学机能虚拟实验无需实验动物,无需实验准备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效果,可以作为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教师而言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则起到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强化作用。

(2)通过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对医学机能学的背景知识、实验设备的用途、原理和操作进行大量的介绍,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以及自主性设计实验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导。

(3)医学机能虚拟实验还可以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模拟介绍,譬如信号采集的原理和性能指标,传感器原理及各种传感器介绍,试验试剂的配置,手术器械的介绍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我们传统医学机能实验由于受实验场地、实验仪器、实验经费等的局限所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赫培峰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1.前言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2013年验收结论为优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作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验收专业,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笔者作为该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探索系统培养的负责人,通过深入的调研,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阶段:本专业主要面向网络公司和行政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文化素养,掌握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静态网站网页制作和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中等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阶段:本专业主要面向网络公司和行政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文化素养,掌握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及网站建设等一线的管理、服务型工作,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人才。

3.职业生涯路径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计和制定职业生涯路径,职业生涯路径一般有网络式和阶梯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适合用网络式,如图1所示。

4.课程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路径,可以制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结构,以保证中高职课程开设和教学的连贯性、科学性。

中职阶段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高职阶段课程结构如图三所示。

其中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WEB应用开发四门课是专业核心课程。

5.意义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就可以制定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而实施教学,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沿着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委员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M].2013,4.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应用

1前言

作为新时期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究其教学过程来看,其实现了对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变原本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继而将知识点高效的传递与展现给学生,促使学生的知识点能够得到有效扩展,其创新能力也随之教学的进行逐渐得到了培养,新时期的计算接网络教学中,既要注重产业化教学,同时更需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学以致用,这才是此课程教学的初衷。

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性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进行处理与控制的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包含计算机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目前在各个行业都在广泛使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这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2.1电子信息工程的涵盖面特别广

电子信息工程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结合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归纳的系统。涉及到有关电子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整个工程系统进行控制,其中无线通讯领域、信息网络领域、有线电话等都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涵盖的领域,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涵盖面的广泛。

2.2电子信息工程的简便性

通常电子信息工程是依靠系统的命令指示和配套的硬件设备进行工作的,能够准确的处理大量的信息,随着硬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更新,在信息的处理上使用更便捷、效率更高的处理方式。从而实现工程系统的简便性。

2.3电子信息工程准确性好

电子信息工程为了更好地实施对信息处理结果的控制,设置了系统化的检查结果处理指令,从而更好地保证处理结果的准确性。以往的人工监控的处理方法,对于及时有效地监控信息的处理过程与信息处理结果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监控内容的繁琐,监控手段落后,而且信息处理结果上也很容易出现差错,用人工监控的方式很难及时的发现差错,即便发现错误也不能及时的做出修正,这种监控方式降低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效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1-2]。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的结合

(1)将现代化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进行结合,这无疑是信息时展的方向,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具备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客户端,终端设备,光纤电缆让通讯范围扩大到全球化,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通常以传递速度快、便于管理等优势背光方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工作效率,增加其安全性。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够缩短电子信息工程中获取与信息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有了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能够对他人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接收与回复,减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扩大信息获取的渠道,在信息的搜集上更快更方便,从而达到信息的高利用化。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上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性。但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工程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常常受到外界的攻击,而且攻击的方式也多样化,一般包括对安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物理传输攻击,尤其是系统安全漏洞,一些门户网站需要用户录入个人信息与银行账号进行绑定,这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修改窃取他人隐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在防火墙的安装技术上进行改进,实时对外来程序攻击做好防护措施。完善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再通过研发安全防护技术,为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作出保障。

(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指导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有深远的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着电子信息工程运作的机制,通常以TCP/IP进行网络涵盖层与应用层进行信息传输的端口,对应的网络连接方式,数据传输模式都有自己的定义,为部分分层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输控制。换句话来说电子设备之间依靠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网络信息的传递真正意义上是由TCP/IP来实现的。将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技术进行结合能够促进信息工程发展[3]。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4.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工程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在运用到不同的网络协议时,通过集中传输、分散传输、将传输的信息进行整合,在覆盖区域发挥信息的传输与运载能力。例如:在信息工程中,使用广域网技术,Wan技术能够在各项通信工程的信息传输上起到稳定的作用,其传输利用不同的载体,将不同频段的信号进行传输,建立传输通道。用Wan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所覆盖面积非常广,为了更好传输效果,基本都会将整个城市进行覆盖。Wan技术的信息工程建设还在完善当中,逐步的扩大其规模,甚为了增加信号的涵盖面积,甚至在偏远的山区也进行建设。

4.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工程中接收的应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的接收功能通常借助结点来实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点来说,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信息在进行访问时为其提供对应的空间,保证其能及时有效地传递至集中器中。在信息工程中一定要确保信息接收的稳定、准确特点,决不能存在信息延迟,信息遗漏的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对待信息接收上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要将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清信息类型,第二要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避免信息的泄露,各种类型的加密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一般在购物网站购物时就需要录入个人信息,这时就需要将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甚至还会开启实时保护,多数使用对称加密技术,通过秘钥加密等等手段进行信息的加密,再通过推理密文将信息进行发送,这样的加密技术能够为接收的安全做到保障[4]。

4.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处理的应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处理往往肩负着大量的工作量,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不仅要保障信息的准确性,还要保障信息的时效性。在开展信息处理工作中,对于来自网络系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信息处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在应对安全威胁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安全技术约束信息处理。例如在防火墙的应用技术中,防火墙的使用能够防止自互联网的外部攻击,它能够敏锐的分析识别攻击类型,将恶意攻击有效的阻挡在防火墙外部,将信息工程存在的漏洞作出及时修补,定期的进行电子信息备份,弥补被恶意篡改删除带来的损失,为信息的安全处理营造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5-6]。

4.4信息工程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在信息工程的发展中,需要高技能的电子设备的配合,在信息工程的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加快电子设备开发的脚步。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建造,实现与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完善信息减交换系,避免信息不足影响设备开发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服务器供应上能够把设备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测评参数对工程的正常运行进行判断,从而来提高电子设备的提取能力。通常使用Unix系统进行操作,来确保通信系统工作的统一性,令保障协议保持一致,从而完善通信系统的建造。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教学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且在教学实践中更应当合理分析其优势与可运用点,使得教学课堂更具趣味性与知识性,使得学生能实现对此门课程的高效学习,从而电子工程信息的教学得到长足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沛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74~174.

[2]邓钧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83~83.

[3]范习松,张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4,(22):152~152.

[4]窦学福,韩旭,张淑英.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18):294~294.

[5]郑晓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探索[J].信息通信,2015,(06):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