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复习方法;电工基础;方法
江苏省对口单招是使职高生能像普高生一样,通过统一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一条重要途径。电工基础是电子、机械、机电专业学生大综合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又学得轻松,高三电工基础的复习课怎么上才好?是在枯燥乏味的重复中煎熬,还是在漫无边际的题海中挣扎?这些问题都是每位高三电工教师所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三复习,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教学方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狠抓基础知识。类比分析,深入了解,巩固提高
我认真研究了今年的对口单招大纲,认为其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体系结构的分析,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难点知识。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紧紧地抓住书本上各个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本意,让学生知道它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一点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可谓是关键。下面就以“复杂直流电路”专题复习为例,谈在基础知识中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思维能力。“复杂直流电路”专题有三条主线:(1)以“基尔霍夫定律”为核心的支路电流法,进一步扩展到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位法;(2)化复杂直流电路运算为简单直流电路运算的“叠加原理”,可以延伸到不仅电流可以叠加,电压也可以叠加,但功率不可以叠加;(3)以“等效思维”为核心的戴维南定律和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讲些实用性的典型的题型,使学生能有序地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种方法的特点、优劣,进而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后,教师应指引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串连,使其连接成线,使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使学生灵活分析,综合运用。比如第六章电磁感应的现象,先讲感应电流的原因和条件,再讲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别,再讲感应电动势(即电磁感应定律),最后讲电磁感应的两种特殊现象――自感、互感。
三、将系统知识板块化,从而形成几大专题
把整本书的知识纵横联系,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移动,形成一个个知识板块,进而形成专题讲座。让学生系统化了解,使其达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目标,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长期记忆。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深化理解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否取得对口高考优异成绩的关键。根据复习的情况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组合,构成不同的专题。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学时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随着近代机械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摩擦、及机械传动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深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类型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零部件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分析一般机械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具有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领域的机械设计人才,因而不同专业的设置应运而生[1]。
近年来,西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生物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到工作岗位后,都会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通用和专用机械,应该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因此,“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机械类及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教改和探索,特别是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做了改革。在适应不同专业设置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做了相应修改,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变动。理论课程学时包括64,56,48学时,下面就我校目前不同学时对应的“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做解析。
1.课时64学时的内容设置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主要讲述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即机械原理部分;下半部分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连接零件-螺纹、键等;传动零件-带、链、齿轮等;轴系零件-轴、轴承等)的设计计算,即机械设计部分[2]。这两部分内容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和完整。通过原理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运动分析获得杆长等长度尺寸;通过设计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通过计算准则获得零件的主要尺寸,并通过结构设计得以确定零件的其他尺寸,完成设计工作[3]。
课时64学时设置用于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及机电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四年制本科教学[4]。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及基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大多数将在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护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及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为以后机电系统、包装机械等的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前续已经完成《工程制图》、《工程力学B》、《热工基础》等课程学习,后续还将进行《智能仪器设计》、《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学习。为适应这一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对机械相关概念的讲解,对机械的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做了较多评述,以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可能会应用到机构运动分析、联轴器的选择、滑动轴承的设计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法、联轴器的类型和选择方法、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及设计计算这些知识点应加以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对关键公式进行推导,使学生了解其由来,加深了解。如V带传动中由于楔形增压原理使当量摩擦系数大于平带传动的摩擦系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如宽V带主要用于调速的原理加以阐述,使学生明白带传动可以用于机械无级调速中,从而开拓其创新思维。
2.课时56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56学时设置用于生物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灌装、装卸等机械知识,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
为适应这一目的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要讲解常见机构的选型、通用零件的设计计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透彻,了解一般机械的设计过程。由于课时较少,课程内容减掉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联轴器的选择,以及滑动轴承动压设计。讲授时除了要结合工程实例,还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适当设疑,让学生课余时间回味与思考。
3.课时48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48学时设置用于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工作[2]。
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同时理论课时设置少,为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在教学内容中注意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对56学时教学内容,取消了该专业设备上出现很少的轮系教学内容,适当精简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部分讲述内容,如对常见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进行重点讲述,而对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进行删减。
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萍,宋可总,栾莹,孟剑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2]秦小屿,朱维兵.机械设计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蒲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延斌,高有华,田方,姜彤.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4):231-233.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
液压传动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任职教育的要求,将其应用到《液压原理》教学中,将是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更有效的手段。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和组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与当前任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非常吻合的。
二、《液压原理》课程的特点
《液压原理》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是机械与近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快速掌握液压原理的基础知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导致在讲授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方案
结合《液压原理》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进行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真实工作流程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逐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首先,创设工作情境,引入新课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设工作情境是前提,也是关键,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在讲述各液压或气压元器件时通常以其功能实现为牵引,即指出为什么是这样的――“它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实现这种功能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其次,分解任务,实施任务。展示液压元件实物或模型,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相应的内容,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思考、讨论和实操,教师作巡回答疑。
再次,将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简单归纳。在任务完成的阶段性进程中,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此间,通常利用各种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Flas、3D模型、视频影像等,展示结构,分析原理,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最好将教师的工作经验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最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工作和生活中取材,介绍典型液压系统回路;引导分析液压元器件的应用,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介绍典型故障,让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索新欲望。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起步较晚,然而却具有较快的发展速
度。然而由于不重视文化成绩以及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我国中职教育的对象,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所以存在学生难学以及教师难教的现象,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要改革目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有效的结合“CAD”与“机械制图”,将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打破,对创新以及使用的原则予以强调,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地减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
一、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图解空间、阅读机械图样和图形绘制的几何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将图形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是研究平面互换以及图形三维的内容。作为研究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方法和原理的一门学科,中职机械制图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系统理论性。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开设,是为了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以,机械制图课程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机械制图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打扎实基础;其次,机械制图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是课程体系在中职教育中的改革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然而并没有改变整个教学过程,这是由于各职业学校的学生情况、当地经济以及教学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目前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在总体上质量不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因为中职需要的文化成绩并不是很高,而且这些学生很多都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的,他们在初中时期由于不重视学习或者能力不足,造成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的理解能力较差;(2)学生普遍具有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差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很难将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消化掉;(3)因为制图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性思维,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由于机械制图在中职教学中涉及机械制图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图样。学生的整个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能够在学生对制图知识的数量程度和掌握情况中反映出来。所以,要想进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必须不断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知识予以强化,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1.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强化
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要想以后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基础作为重点,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在制图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必须要牢牢掌握。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用图形和总结提炼的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化。教师要将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练习,从而使他们对定义以及基础图形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空间图形,从而能够实现想、画以及看的结合,使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断加强。
2.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学校要加强专业课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予以突出。机械制图在中职教学中要强调实践训练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在进行实际能力的培养时要明确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重点应该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知识点时应该以课程结构为根据,将画图和看图作为教学目标,融合CAD以及机械制图的内容,从而促进新的课程体系的形成。教师可以将CAD软件作为绘图平台,让学生们多学多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试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采用计算机直接进行绘图操作,将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教师对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强化,是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必由之路。
3.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来,使学生真正变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创造出高度自由的创造与想象空间,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将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慢慢地培养出来,逐渐形成求异思维。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将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必须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最终促使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上勇于创新。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想在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中取得长足的进步,需要依靠广大一线中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地研究与探索。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在未来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云君,李红兵,杜建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2]易建东,张一凡,周静.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谈华,熊春燕.基于三维CAD平台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4]苏秀婷,马娟.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1(4).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CDIO;机械故障诊断;卓越工程师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teaching,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and Operate) was introduced for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course, CDIO was thoroughly implem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approach improves the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eam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and plays a good demonstration effect for the practic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Key words】CDIO;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Outsanding Engineer
0 前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下由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查尔莫斯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以及林雪平大学共同开展教育探索研究而创立的一个国际性、全面广泛且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以产品的全寿命周期为对象,让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学习、探索、研究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学生的课程知识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是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涉及机械、信息、控制、力学等多学科理论,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同时,该课程面临理论性强、知识量大以及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导致课程教学环节枯燥,学生知识获取热情不高,课程最终教学效果较差。CDIO的提出为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贯彻CDIO先进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传授、学生知识获取、动手编程实践、团队合作以及项目评估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成CDIO培育卓越工程师的目标。
1 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机械故障诊断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针对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国内学者开展了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向家伟教授利用NI公司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平台,制作了具有较好的人机界面的CAI教学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进行虚拟化展示,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2]。河南理工大学冷军发[3]等对机械故障诊断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探析,提出了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及案例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安徽工业大学郑近德[4]等针对本科生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教学联系实际、夯实基础知识、加大实验环节、布置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以及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提升手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CDIO作为国际广泛认可工程教育模式,尤其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具有较好的效果。课程组根据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特点,将CDIO的先进理念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并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优化,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基于CDIO的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尤其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够在生产一线、科研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性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积极的合作意识的优秀人才。CDIO先进理念对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改革中,引入CDIO先进理念,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团结协作,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1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传统机械故障诊断课程主要讲授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故障诊断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振动诊断的理论基础、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技术、油样分析技术、温度监测方法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由于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学生难于有效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形式长久不变,不能适应时代的最新发展,难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在:(1)先修课程尚未开课或掌握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故障诊断过程中理解能力欠缺,容易产生“听不懂”的状况;(2)课时量少,机械故障诊断涉及较多的内容,知识点丰富,较少的课时很难支撑广泛知识点的讲授;(3)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上世纪90年代内容相比,尚未更新,难于跟上新的发展形式,同时极少涉及最新的理论技术知识。因此,引入CDIO先进理念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CDIO先进理念注重实践,在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改革探索中,将CDIO先进理念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起来,项目采取“进阶”式,由易到难,最终将教师传授和自学知识融会贯通于项目实践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学及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CDIO的四个要点,机械故障诊断课程开展了理论教学、项目进阶、项目评价三个环节的“项目”驱动教学探索,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通过少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故障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提供自主学习的线索和思路,对相关先修专业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回顾,对学生基础不牢及欠缺的知识进行弥补。基础理论传授过程为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是“项目”驱动模式的根基,是学生未来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的理论源泉。
第二,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设置难度进阶式的具有工程性质的2-4个研究型项目,课程选修同学都要进行项目实践,每个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周的安排确定给定完成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构思、设计、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并对课程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修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针对每个项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进行报告的撰写和PPT的制作,学生进行自由式选择汇报项目,使不同难度的项目汇报人数呈现均分,通过项目报告的撰写和PPT的汇报,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展示水平。“项目”进阶驱动的教学新模式,要求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充分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践行团队合作意识,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型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的扩展,也是一种新的改革探索。课程教学内容通过2-4个进阶型“项目”展开,信号频谱分析仪设计将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知识、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常规手段进行融合,通过matlab的GUI界面搭建分析仪平台,通过编写底层代码对实际时域信号进行多域分析和展示。学生能够对Fourier变换、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等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理解内涵并直观的查看分析效果,也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项目完成后的自豪感。机械故障信号诊断仪设计将最新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实际信号处理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充分回顾先修基础知识,从而完成该项目的工作。每个项目根据CDIO的标准进行评估,在项目的报告中完成文献分析、构思、方案设计、技术难点、实施方法以及运行效果等各个部分,最终做成APP的形式。同时要求PPT演示汇报时间不低于8分钟。
3 基于CDIO的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对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分析,笔者认真整理学生完成的项目报告并对学生编写的matlab程序进行一一核验,总结经验,分析效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基于CDIO的“项目”进阶式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机械故障诊断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创新能力、科技报告撰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结合学生的评教情况可以看出,课程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从几位学生的评教留言中,可以看出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受到学生的肯定。
学生1:机械故障诊断真是上的忐忑不安,紧张,但是回味无穷。老师带来了新的方式,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挑战性。没想到我竟然把matlab短期学会了,并且自己完成了每一个项目,老师棒棒哒。
学生2:我深深地被自己所具有的自学能力打动了,从未有过像故障诊断课程的认真学习态度,从开始面对项目时的茫然无措,到努力查找资料,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学习matlab,动手编写程序,刺激,感谢老师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生3:老师估计是我大学中印象最深的老师,从开始做项目时恨死他,我觉得他是在摧残我们。现在我知道他对课程的良苦用心,通过做几个项目,我认真学习了基础知识,能够用matlab把常用信号处理算法实践出来,没想到我能够把项目做得这么完美,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奇迹啊。
4 结束语
CDIO先进工程教育模式遵从教学规律,契合现代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力推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个性发展,践行了因材施教理念。机械故障诊断课程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开展了“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新模式,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过程-目标-评价”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自学和互学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得团队协作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5:69-71.
[2]向家伟.基于LabView的《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CAI教学系统设计[J].科技教育创新,2009,30(2):180-182.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对口高职 机械原理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对口高职)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学位课之一[1]。在机械类本科专业课程中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2-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机构组合基本知识,还能够了解分析与机构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高职)本科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为中职院校考生。与普招本科学生相比,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其主动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质量,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对机构的组合及运动分析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教材理论性偏重,缺乏实际应用知识。理论深度与机制对口高职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匹配,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影响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差。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任务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凸轮机构分析与设计、齿轮机构分析与设计和轮系分析与设计四个模块。对每个模块设计学习情境。具体案例和效果如下。
在平面连杆机构急回特性的教学过程中,以牛头刨床为案例,引出急回特性的含义。让学生弄清楚急回特性的定义。由定义引出急回特性与极位夹角的关系。最后,通过定义找出行程速比系数与极位夹角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急回特性的理解难度。以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机械原理课程理论较重,对前期课程理论力学的学习效果要求较高。针对对口高职的学生,由于其基础相对较差,机械原理课程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态。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赶鸭子上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这样往往效果较差。笔者一方面在传统教学上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大动画演示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块化等现代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说课环节。对教学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个教学选段,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小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高职)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工程技术理论基础。通过对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w京,魏珊珊.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01):14-16.
[2]匡兵,孙永厚等.面向应用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12(33):707-708.
[3]宋少云.面向工程的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4(0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