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能力;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从创新思维的引导培育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让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接触到最前沿的生物科学发展成果,还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头脑。创新是未来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素质。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来看,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开展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生物学的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抓住这些知识的本质内涵。高中生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实验活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能够让教师借助一些仪器给学生观察微观生物学世界的机会,也能让教师应用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借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要想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喜欢高中生物的学科内容之外,还要让他们带着探索的意识和主动性,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主动地进行拓展式、研究式生物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在编制探索性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在一起。这能够让他们将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得更加充分,在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学生需要拓展思路,在看似困难的绝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通过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教师启发、引导鼓励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有学习的主动意愿。光有奇思妙想而没有充足的知识,学生的创新只能是空想,所以要在问题探索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的丰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创新式的学习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和不断探索,才让高中生物学科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时最可贵的精神就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效率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活动也就变得简单很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充分说明了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在类似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搭建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逐步深入引导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创新探索研究的讲解和示范,从思维过程上让学生有相对直观的认识,进而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索式学习。高中生物教师在搭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情境要求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容易理解,且情境本身也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另外,也要尊重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搭建情境的方法需要各种直观的形式,例如在生活化的理念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画面,能使学生联想自己以往的经历,从而在学习中主观地进行加工建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这些线索有助于学生提取相关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创新探索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创新行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新的联想和收获,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增强他们创新的科学能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借助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学科知识,不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建构,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产生新的看法,存在求异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性。那么,在学科教学内容逐渐展开时,要使学生具备越来越强的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创新思维和方法方面也得到训练和启发。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巧妙创新应用方面有新的体会和发现。高中生物教材中内容安排得非常系统,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这对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顺利地提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教学的内容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当融合生物科学最近发展的成果,更为显著地体现生物科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新成果的引入也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拓展,对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广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创新特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授课方式或不一样的组织方式,都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更加丰富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从建构主义以及信息加工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兴趣主动地建构着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所以这是一个不断提高,让自己能更适应生物科学教学要求的过程。在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中,高中生物教师要注意采用综合的呈现方式,运用多感官刺激的策略,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对信息本身有更丰富的编码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今后能够在更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尤其在科学研究创新活动中,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巧妙、灵活地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为原点,教学活动创新型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更显著的提高,加强对这门学科的整体认识,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科学。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策略;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能背诵课文中重要的内容,讲述课文后的列表式实验活动,目的是为了验证课文的内容,学生似乎不是教学中的主角,一切以教师试题的正确解答为依归,“背多分”或“讲光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让学习者认识学科整体架构,在概念学习上达到概念改变的成效,值得教学者深度思考。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行,教学者在教学上应能使学习者达成“以关键能力的培养取代零碎知识记忆”的学习目标,而欲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策略上必须要有所突破。
一、我国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在我国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在教学中根本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暴露出弊端。
1、教学的固化思维
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2、师生缺乏交流
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3、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
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应该实施的教学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策略
施良方指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者的“经验”,大多是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生活世界中通过多元互动获得的。要使学生产生“比较持久的变化”,就要让学生由传统的书本学习回归生活世界,教师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留心观察生活,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以及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趣事或问题,把它们带到课堂中来研讨。在讲授动物新陈代谢过程时,教师如此引导:空腹喝牛奶能不能充分利用牛奶的营养价值?为什么小说《红岩》中以江姐为代表的员们在与敌人的绝食斗争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取得绝食斗争的胜利?由此,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又如,在学习无机盐时,这样引入新课:猪为什么啃墙皮?这与哺乳动物缺钙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引导对学生理解无机盐的功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互相学习、进步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讨论,例如,可以请优秀的学生上台讲课,同龄人讲课一般来说由于表达方式的相似也会增加课堂效率,同时,定期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和生物试验操作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和竞争,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在学生中建立兴趣知识角,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知识小组,引用“豆瓣网”上的小组模式,让学生吸取彼此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在小组的互惠互利中提高效率、强化班级团结。对于性格不同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注意避免相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以免形成班级分化。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对于学生心理也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决定了行为和学习态度,所以心理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由于处在心智没有成熟的阶段,如果教师一味重视教学课程和教学成果而忽视学生心理发育和成熟,即使掌握了高水准的生物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仍然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也不会脱颖而出,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4、运用迁移法易化策略
迁移就是概括,指的是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概括,所有学习中的迁移都必须通过这一思维活动来实现。概括性越强,迁移范围越广;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就越容易。而迁移的本质在于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因而在教学中,结合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显得极为重要。
结语: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是对每个学生的义务,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成长和成熟都有责任。首先,应当注意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本质区别,让教师在心理上摆正态度,才能让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集合当前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设计出能让学生最大化发展的学习氛围和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仲英杰.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微[J].中学生物学,2012,04:24-25+33.
[2]袁建全.浅谈中职生物教学策略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55-56.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高中生物课的导入有哪些方法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高中生物新课导人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新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拉近生物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
一、问题导入法
用生物文本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直接导入,简洁明了,零距离的亲近文本,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生物的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述《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语言以及画面,根据新课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在一片茂盛的森林当中,生活着一群鹿,自由自在地吃着树上的叶子和地面上的青草。突然一场灾难降临,导致地面上的全草都没有了,只剩下树上的叶片。鹿们陷入了恐慌,一部分的鹿饿死了,而另一部分的鹿活了下来,并繁衍后代,逐渐进化成了今天的长颈鹿。画面播放到这里,教师即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留下来的鹿颈特别长?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往往反应热烈,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讨论激烈,大致能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片形成的;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叶片在树上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留下了颈长的长颈鹿。这两种意见正是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观点,这就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高中生物课的导入,也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课时,从血常规化验单的讲解来导入。多数学生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能诊断疾病,但对单上的数字和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又是怎样诊断疾病的都不清楚。因此教师通过这些疑问的讲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再如,在“生物群落的演替”一课,教师可提出问题“农田和耕地在弃耕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回答:一两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由此演变现象导入群落演替的概念等等。
三、复习导入法
通过旧知识来导入新课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也是生物教学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并通过对旧知识的概括,提出马上将要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以及重点得到了明确,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再如:在引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通过复习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引入生物的变异,再通过实例得出生物变异的两种类型,从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引入新课。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四、故事导入法
风趣幽默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伴性遗传时,可先举例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的皇家病——血友病,或者讲第一个发现色盲病的科学家道尔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患者;在引入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可先讲述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的婚姻,或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的婚姻;在引入癌症的危害时,可先介绍傅彪、丛飞等因为癌症而英年早逝的明星,还有些人曾经受癌症折磨,例如蔡琴等;在引入种内互助时,可讲述学生熟悉的蚂蚁、蜜蜂等群体性生活的昆虫;在引入种内斗争时,可先举例繁殖季节两只雄羚羊为了争夺一只雌羚羊展开的斗争(或以其他动物为例)。这些有趣的故事,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进行新课导入。
五、谚语、古诗词导入法
谚语和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真宝,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分析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可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导入课堂,分析这首诗中蕴涵的生物知识,体现了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春季来临小草重新长出嫩芽,使草原恢复原来状态,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再如运用“雷雨发庄稼”“种豆肥田”等等谚语、诗词导入教学,学生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活动天地,在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中领会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欣赏力。
六、矛盾导入法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生物实验 创新 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而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自觉地,充满乐趣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所以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究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实验材料的创新: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选择生物实验材料的原则是:1.可控性。2.生物学稳定性。3.来源可靠、经济易得。4.繁殖快、周期短。5.可操作性。依照这些原则,在实验中可引导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如果用普通天竺葵做实验材料,只能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以及"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两个结论;而用银边天竺葵替代普通天竺葵,还可以同时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这个结论。又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中,达尔文等科学家选用的是金丝雀草、燕麦做实验材料。而在赤水市这两种实验材料都很难找到,所以引导学生将物美价廉方便易得的玉米、花生、大豆、小麦、黄豆、绿豆等种子萌发成幼苗,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最后用"筛选法"选择出玉米幼苗做实验材料,不仅有地方特色,而且实验效果好,可操作性强,因此实验取得成功。
二、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相关
实验条件是影响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反应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取一无色透明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替代小试管,采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或水绵放入瓶内 ,倒入清水(留约30ml空间) ,为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适量加入碳酸饮料 (如可口可乐、雪碧等)或家庭常用小苏打,捏扁瓶壁排净瓶内空气,拧紧瓶盖倒立其水中放置阳光充足处照射。由于金鱼藻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产生气体,饮料瓶就会收集气体逐渐恢复原状(实验时间与藻类的数量和天气有关)。取瓶放正拧盖进行木条复燃实验,效果十分明显。从而改变实验室实验为学生家庭实验。又如在高二"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由于用市场上购买的纯淀粉酶代替了学生提供的唾液做实验,不仅改变了过去学生提供唾液的不雅观、不卫生状况,而且由于淀粉酶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使实验由定性变为了定量研究,这样大大加强了实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实验条件可改变,温度由37°C提升到50°C,加快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使教学更主动,教学过程更连贯。
三、实验方法的创新: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
做实验,大多数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影响实验效果,就可以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例如,高中实验:"动物激素喂养小蝌蚪",验证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该实验有以下缺憾:1.城市学校实验材料采集难。2.蝌蚪变态缓慢,约需1~1.5个月。3.在喂养蝌蚪过程中必须常换池塘水(内含蝌蚪所需营养),若以自来水代替,并喂蛋黄等食物则常使水质变坏变臭,造成蝌蚪未及变态而身先死,导致实验以失败而结束。所以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变甲状腺激素为胰岛素,变蝌蚪为鱼,因而探究出新的实验方法:由向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喂养蝌蚪变为在鱼的鳃部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鱼的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15分钟左右鱼即昏厥,显示了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那么是否是由于胰岛素致使血糠浓度降低而导致的昏厥呢?验证方法是:再由鳃部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鱼很快复苏。
四、培养创新的心理素质,设计新的完整实验
在生物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创新的心理素质。如不懈的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已有结论的不轻信,富于好奇,善于幻想,勇于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中,针对科学家做的切胚芽鞘尖端的实验,学生重复时马上提出:何为选择胚芽鞘尖端?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比较,选择了最佳方案:在胚芽鞘外画竖线后继续培养。经过多组实验结果的观察,发现尖端的实线依然很清晰,表明尖端没有伸长;尖端以下部位变为虚线,表明其已明显生长,然后联系数学、物理等知识通过"光影放大法"将实线部分尖端的长度测量了出来,其长度为2 mm,精确度可达0.1 mm。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对经典实验的补充与完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五、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实验是发现与创新的手段。教材中实验形式虽有所改变,增加了一些实习、探究性实验,但毕竟验证性实验还占多数。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必然是先讲授知识,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这样的验证实验必须加以改变与改进。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实际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倾向,都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以正确的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目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总之,创新观念的引入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需要,为使之更趋完善和成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光文.以研究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的探究.中学生物教学,2001(2)35-36.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谁是卧底” 教学设计 课堂应用 近义词辨析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逐步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慢慢会接触到汉语词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而在同义词当中,两组意思相近又稍有区别的近义词,占了同义词份额的很大一块比例。而近义词的辨析及应用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块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近义词的教学,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中尚未提出相关明确的目标及要求,但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提出了学习目标,“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方面应用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而课标中所提出的实施建议则是“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为此,教师要重视各阶段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近义词辨析教学。
教师对近义词的辨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能够有效帮助提高学生学生的语文水平。鉴于只有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后,才能更加准确、生动且有表现力地运用语言,而在折基础上,教师也才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更高级的语言表达形式去发展,即引导学生向优美、深刻去努力。
在充分认知近义词辨析教学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后,教师需要认真并深刻思考的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近义词辨析教学。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辨析的方法主要有词义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词素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等。有学者将近义词辨析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预辨析的词;2.概括归纳其共同点;3.搜集语句进行词义对比,包括:(1)词义对比;(2)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3)词语组合辨析;4.明确词语区别,进行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语文老师通过其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归纳出一种传统经典的“万金油”教学模式,即按照“字面辨别――讲清意思――放在句子中进行区别辨析”的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学者通过思考钻研,将近义词辨析教学结合进课文内容以及作文教学中。种种这些方式可把控且操作性强,都是很不错值得实行的教学方式。尽管这些教学模式尤其亮点,值得试行,可总免不了落入教师占主导的常规教学弊端中,教师全程讲,学生被动听。在课堂,学生的自主活动依旧很少,主动性的发挥仍非常有限。此外,对于学生实际对词汇辨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也难以考查和把控。针对在课堂近义词辨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受限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难以测量与评价等诸个问题。笔者认为,可是尝试在课堂中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改编采用一款综合集体游戏――《谁是卧底》,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近义词的辨析操练。
一、“谁是卧底”游戏介绍
“谁是卧底”是从捉鬼游戏演变而来,而后由国内某知名综艺节目对游戏进行改编而广受人知。游戏要求玩家对所持词语进行描述,并通过分析和对比他人对词语的描述与自己所持词语的相关性,揪出持有另一个相近词语的卧底。该游戏的魅力在于,游戏方式有趣,在人数适当的情况下易于施行与操作,而该游戏考验的是玩家的语言表述能力、思维宽度、知识面等多层面多维度的个人知识素养。游戏本身对玩家也是一种有趣的挑战。游戏中,玩家既要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更要能够清楚地分析辨别出两个词语的异同性,在语文教学中适用于近义词辨析的复习与巩固,以及对学生词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操练。
二、卧底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谁是卧底”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的设计
1.“谁是卧底”游戏的开展方式
若将电视节目中的多人聚会游戏模式,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则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即参与游戏的玩家局限于小范围的几名同学,而更多的同学则是处于无任务的旁观状态。由于不参与其中,旁观的同学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开小差,处在“事不关己,任意由己”的状态,这样十分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要将此游戏恰当地搬进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如何组织同学上台参与游戏,还要认真思索采用怎样的方式能让全班更多的同学能够投入其中,一同参与思索,共同进行知识的巩固操练。因此,在课堂中组织进行该游戏时,教师可以设置人数不等的平民和卧底,两组人数相差不要太大。请台上玩游戏的同学对所持词语进行描述,让台下同学根据同学所给出的描述进行思考和猜测。教师在旁进行纪律调控以及相应的引导。当同学经过一轮对所持词语阐述完毕后,请台下同学竞猜此轮的词语是什么?若台下同学最先猜出的答案是平民牌则平民获胜,而若最先猜出的是卧底牌则卧底获胜。对该游戏的游戏规则小做改动,能够更大范围地使授课班上的同学参与其中,还能达到激励、促进学生有效辨析和掌握近义词,进而扎实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
2.游戏中辨析词组的选择
开展此项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辨析汉语当中的近义词,而根据汉语中近义词属性的划分,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词义层面;色彩层面和用法层面。各层面下还能够继续细分为几个不同维度。词义层面下,两组近义词或是词义范围有所不同,例如涵盖与囊括;或是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称道与称奇。在色彩层面下,还会有感彩的差异造成两个词语的区别,例如充溢与充斥;或语体的差别,譬如锋利与犀利。在用法的层面下,则会衍生出搭配对象的差别,比如约束与约制、流传和留传;以及句法功能的差别,例如突然与忽然、必然与必定、品位与品味。教师可以考量根据需要考察学生哪个层面和哪个维度的同义词词语辨析来进行词组的选择来开展游戏。
(二)游戏“谁是卧底”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评析与反思
1.游戏开展的意义以及适用范围
“谁是卧底”由于游戏本身的属性,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对词义的辨析,统整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中,以便后续游戏时藉以知识储备而更加灵活地应用。游戏最大的亮点是刺激学生当下立即统整,不给学生留有余地将刚刚接受的新知搁置一边,不去应用,而导致最终成为惰性知识,严重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此外,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为某个词语匹配词语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一对近义词的用法,而是为拓展母语学习者的词汇量。为此,近义词的教学不是关注近义词用得对与否的问题,而是用得好与否的问题;对于近义词的研究不局限近义词的基本用法及其差异,而是对近义词使用场合的识别及选用。[7]而游戏的开展则为学生创生了一个更深入理解、辨析词组意义及用法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扎实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2.实施游戏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1)注意帮助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由于游戏对学生知识的认知、辨析和储备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或者可以布置成思考作业让学生自己先做个前期相关知识的准备,从而有助于游戏的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
(2)注意时间的把控
由于对词语的描述以及对信息的接收,是一个思维运动的过程,需要同学花费一定时间来思考,因此一轮游戏下来,常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好时间的分配和安排,尽量选择时间宽裕的复习空档来开展游戏,以使得游戏能够顺利、完整地在课堂中进行。游戏过后,教师最好“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不易掌握和学生理解容易出错的词语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梳理,相信收效会更佳。
参考文献:
[1]王晓羽.中学语文近义词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谭思敏.“谁是卧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堂中的应用初探[J].科教导刊旬刊,2014,(26).
[4]郭芸,胡桂平,龙中儿.“谁是卧底”游戏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生物教学,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