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尽管各类高校开办有计算机专业,但是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由于社会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符,导致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人才紧缺,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另一方面,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往往感到工作难找,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
计算机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目前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多问题之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2、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实践课程仅局限于几个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特别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因此动手能力差,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特色体现不够,岗位适应性差
学生要么对职业岗位不适应,要么对职业的适应期较长,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虽然具备了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难在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影响自己的才干发挥,最终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机。
二、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由上面分析可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如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有把基础知识学好,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课程实验,还要加大专题实验,专题实训,特别要重视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实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须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从而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根据计算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分3G应用技术模块、企业计算技术模块和软件测试工程技术模块等三个子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三个子方向修读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构建了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部分;而在专业选修课上三个子方向各有侧重,以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不同的修读方向展开专业技术培养。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3G应用程序设计、企业ERP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软件及应用系统的测试等不同方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分别以三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来展开讨论。
专业必修课设置: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操作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
专业选修课设置:
A.3G应用技术方向
移动通信理论、3G通信技术基础、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解读、3G通信通信软件设计与使用、MicrosoftMobile移动应用开发、流媒体技术制作及应用、手机应用开发(JAVAMe)、3G业务技术开发、终端技术开发实践、3G业务与终端技术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实践、3G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3G终端增值业务分析与项目实践、3G工程职业实践。
B.企业计算方向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MFC/C++应用技术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ERP技术及项目实践、CIMS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软件设计师认证强化训练、J2EE项目开发实践、.NET项目开发实践、ERP软件项目职业实践。
C.软件测试技术方向
基于MFC/C++应用技术开发、J2EE应用技术开发、软件测试过程与用例设计、LINUX/Windows平台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工具及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总结
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技术方向)进行了改革试点,近三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比前几届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我们又邀请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讨论,对学生进行了岗位技能测试,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看好他们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9-01
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和更新的道路上发展得越来越快。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课程,应该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革,这样才能够与社会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变化。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这个问题,以下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三方面进行思考。
一、设置科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为了能够有效地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在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向学生开设一些公共基础课,通过开设的基础课,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之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文化素养。一般来说,在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相关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要与实际的科技发展和信息水平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使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考虑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再射湖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可以重点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M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应变能力。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学校在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中加强实践技能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未来工作中会用到的职业技能。
二、建立合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网络编程、网络集成、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学体系的重点。并且还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立开放性的实践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较合理的专业课程,不仅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校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相结合。除了要与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相一致,同时还要确保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真正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水平、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符合社会的发展。在建立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对设置的课程进行筛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体系,并且要选择合适的开设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合理地将三方面的教学课程和体系进行综合安排,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得到综合的提升和锻炼。
三、形成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除了要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体系改革之外,还应该要形成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体系,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实用性的人才。所谓的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时间场所,即学校网络实验中心和机房进行改变,可以建立更加开放的、健全的网络技术实践教学场所,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的体系中根据老师安排的学习、使用、组建、管理、建立网络的顺序开展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到的网络知识,同时也能够从开发网络软件、集成网络实训、应用网络等方面进行能力的培养。网络软件开发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进行实际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管理和变化,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图像处理等技术。在进行网络集成的实践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硬软件、拓扑结构、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开始懂得如何制定方案、连接网络、安装系统、安装工作站、安装服务器等。在组网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然后在校园网、广域网、局域网等方面进行网络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应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主要是从专业、教学和实践三方面进行体系改革和建立,这样能够有效地确保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 课程标准;实践标准;产学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1—0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提升内涵建设的今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随着各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开放性是工学结合教学的典型特征,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上,而且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全面开放,如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评价等。面对当前这一系列的变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究竟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课程标准是在2006年国家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有关文件中首先提出的。现今,课程标准没有一个严谨统一的解释,大多数教育专家学者定义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充分体现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的依据。
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职业行动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方法与教学评价、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和说明[1]。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最终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而一直受到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实践标准就是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行为标准。高职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第一线岗位的工作,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应该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来制定。通过市场、行业、企业一线调研,确定专业所对应核心工作岗位和职业实践标准,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专业课程的实践标准。
2 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和思路
2.1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向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行业应用软件、平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几条原则[2]。
1)培养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徙”的能力。课程标准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计算机应用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要求,通过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拓展更加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标准描述具体。课程内容的描述应该是企业技术和管理通用的专业术语,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使用相应的专业工具,与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协作。
3)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制定时必须依据社会和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规律,提炼工作过程,依据工作过程结果,对知识进行排列,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能够从事专业岗位工作。
4)课程标准的内容应具有动态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企业对于岗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应根据市场变化、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补充。
2.2 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一系列过程(单强,《职业教育要满足谁的需求》,2012)。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企业全方位参与,制定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
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从社会、行业、典型企业及从业者等多个层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未来趋势和职业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充分了解区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行业企业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就业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形成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最终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
3 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职业人”的主要标志是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会生存、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是学生首要面对的任务。适应企业的需要,以“社会为本”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学无缝对接[3],即完全以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培养,全面了解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能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融合。
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要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选定要基于核心岗位工作内容,基于工作实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岗位的职业实践标准确定学生实践能力标准,通过此实践标准确定学生试验、实训和实习的内容和应达到的实践标准。职业性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4 总结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内在的“职业属性”,决定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在于满足于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产学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实践、研讨教学问题的基础。充分理清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科学和合理地制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认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内容、制定者与受众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评价准则,规范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对于推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7):110—111.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课程体系. NET系列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阶梯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1108-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7-01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为主,适当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开发平台不断涌现,因此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各种技术均适当开设了一些课程进行介绍,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学生对各种技术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都不够深入,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用人单位或社会机构的专门培训方可进行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而很多用人单位需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软件人员,因此,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将某一个方向、某种技术增加课时量,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在该方向或技术上学深学透,因此提出了以.NET为核心技术的“阶梯式教学”体系,瞄准.NET技术方向,由浅入深开设多门系列课程,使得各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技术特点
.NE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平台,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目前基于.NET Framework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NET Framework 支持多种语言整合应用,可以让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来开发解决方案。同时,.NET Framework易于上手,适合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有教学体系中,同时设置了JAVA、.NET、嵌入式等多类课程,课程开设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每门课都要学,但每门课都学不精,所学知识不足以满足实际项目开发需求,进而有很多学生课程之外还需要参加企业或社会的各种专门培训,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困扰很多本科院校的难题。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改革,围绕系列课程,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的将项目开发过程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开发技巧系统而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马上可以投入实际项目开发,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就业率。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课程体系中还开设了PC机常用软件,随着.NET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内容可以随时调整其讲授的内容。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与本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的建设过程。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促进从事该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技能和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课程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教材知识点深入细致的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等过程进一步认清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彼此细微的联系,为今后更好的衔接课程、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够通过该过程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Net开发应用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NET阶梯式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贯穿于.NET“阶梯式教学”系列课程知识点的汇总、整理以及相应的教材规划,与.NET课程体系对应的其他相应课程的设置、开设学期、学时等。
本课程体系以.NET系列课程为核心,系列课程共分7个学期执行,每学期开设一门核心课程并适时开设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核心课程开设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本功。
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介绍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重点突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C#基本语言要素。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强化学生计算机程序开发能力、同时使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熟练掌握相应方法。
第三学期:开设《网络编程基础》,内容包括:Web编程基础知识,HTML语言介绍,DHTML编程基础,XML技术及应用,Jquery技术与应用, CSS,页面脚本语言等。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Web应用开发的页面部分的实现技术和技巧。
第四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本课程是《.Net Windows编程》、《》及《.NET 高级编程》的前导课。目前计算机应用中数据库应用占有很大的比重,本课程主要讲述SQL Server,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T-SQL编程、存储过程创建、触发器创建等。为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做好准备。
第五学期:开设《.Net Windows编程》,主要讲解微软.NET平台下的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包括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介绍,窗体及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GDI+绘图,技术以及基于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C#多线程技术,三层架构,应用程序的安装和部署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NET 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
第六学期:开设《》,主要介绍的各种服务器组件、Web应用的服务器端编程、Web服务器端数据绑定和数据的各式输出、数据验证控件、Web应用的三层架构及实现。通过本阶段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Web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和相关的开发技术、技巧。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1-03
自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的计算数学、运筹学、控制论、信息科学4个专业整合成一个新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后,全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专业是数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够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育、软件开发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3]。
但是,随着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滞后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4-5]。
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信息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1-5]。随着各行各业信息量的快速膨胀,今后对拥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7-8]。
大数据时代需要分析数据及其与业务相结合的分析人才,这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信息计算科学专业充分发挥其数学的优势,结合专业背景和社会实际需求,可以为未来的大数据市场培养熟练掌握大数据技能并擅长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挖掘与分析等经验的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该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徐州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16年秋季招收大数据方向学生。
培养优秀的大数人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该文根据该校实际情况,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如何在保持数学类专业优势的情况下,融合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和思想,构建合理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
依据徐州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制定符合该校特色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1)综合素质目标。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规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专业文档撰写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意识等各项综合素质的人才。
(2)专业技能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主流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数据分析算法与工具,具备较全面的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开发与管理运维能力,有一定的大数据平台架构能力,有一定数据分析与算法实现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大数据工程实践能力,适宜在IT企业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运维等工作、并具备一定行业经验认知的应用型大数据人才。
2 课程体系构建思想
为培养适应不同大数据岗位的专业人才,我们采用定制化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模式,重点拓展和提升实践类课程建设,适当加入拓展课程。
2.1 定制化课程体系
针对大数据行业不同岗位技能要求,课程体系遵循“通用+特长”的设计思路,通过通用开发语言与特色大数据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利用项目驱动的实战技能训练,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重视基础课程,加强技术主干课程,构建核心课程群。在夯实基础课程之后,考虑学生实际就业方向,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针对性选择实训方向,安排相应技术性课程学习,同时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
2.2 多元化教学模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课、实验课、项目实战课和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通过线上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灵活高效的学习渠道、提升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大数据开发、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类高端特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以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为双主体进行规划,强调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培养,将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软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实现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培养。
2.3 重点拓展和提升实践类课程建设,适当加入拓展课程
在保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拓展和提升实践类课程。除强化校内实践课程外,还要运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实训项目开发,强化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不定期聘请名企在职IT专家或业界知名人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3 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遵循“通用+特长”的设计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视基础课程,并加强大数据技术相关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集中实践课程四大课程模块。
3.1 通识课程
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科学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等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也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指导。
3.2 学科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是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内容,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认知水平。专业基础课程一是用以铺垫专业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二是强化计算机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共用核心技术,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该类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
3.3 R悼纬
该类课程是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具备信息计算科学专业相关领域,尤其是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开发领域技术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该类课程包含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Linux操作系统、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大数据内存计算、大数据流式计算、大数据离线计算等。
3.4 集中实践课程
该类课程是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创新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了解信息科学专业尤其是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开发领域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职业能力。该类课程主要包含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训和毕业设计。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课程开设先后次序注重学生大数据方向完整的知识链构建,严格按照大数据方向具备的知识结构设计。
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条线,一个是课内实验,一个是集中实践环节。课内实验是每门课的实践练习,学科基础课中《C语言程序设计》开设了课内实验,所有专业课均设置了课内实验,课内实验的安排又划分为基础类实验和提高类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集中实践是每学期后集中开设的实践课程,如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训、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对学生进行实战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既是对学生的综合技能的训练,也是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综合技能的一次检验。整个实践体系构建如图2。
4 结语
大数据专业方兴未艾,结合大数据专业,充分发挥数学优势,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我们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培养优秀的大数据人才,我们将根据实际需求及学生发展状况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T White.Hadoop:The Definitive Guide[J]. O’reilly Media Inc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2010,215(11):1-4.
[2] 王胜奎,徐光辉,王家军,等.普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5):99-102.
[3] 徐凤生,刘艳芹,赵琳琳,等.基于分层分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6(3):103-106.
[4] 许梅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Proceedings of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2.
[5] 卢春霞.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与计算科学[J].亚太教育,2016(4):90.
[6] 郝水侠,郭云霞.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72-75.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范文6
【摘 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在数学建模中的广泛运用,本文提出了一些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的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教学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38-02
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在思考“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得出一个结论: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各个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数学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高等数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要的铺垫。除此之外,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高科技时代赖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学本身的发展为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正由于数学在当代科学地位的巨大变化,以及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使得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对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实现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000年7月,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在日本召开,主题是21世纪数学教育的机遇、任务和挑战。本次会议对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改革等多个专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大会就各国关注的问题,也是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达成共识。关于数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从而对数学的认识从工具的、技术的层面上提高到文化的层面上。这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很有启发,特别是在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今的考试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很有帮助的。
一、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得以向一切领域渗透,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作为应用科学的计算机科学,它的算法和理论与数学密切相关,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离开了数学的支持,计算机科学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里,很多学术带头人都出身于数学专业或接受过严格的现代数学教育。这是因为大多数学基础好、数学修养深的人善于提出新课题,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育中必须加强数学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数学的教育,可以说高等数学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石。
但当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中仍未摆脱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常采取“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认识上,不少教师不熟悉高等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联系以及在这些课程中的作用,只能就数学而讲数学,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讲授;在教学内容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在数学理论上篇幅过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实际应用太少,很少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和使用专门的计算机高等数学教材;考试模式和成绩评价体系陈旧,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单调,缺乏创意。这些问题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相符,与计算机相关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脱离。基于这种现状,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了。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做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问题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通常借助计算机)。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数学实验”是近几年数学教育界常提起的一个名词,泛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学习数学。这项新事物是继数学建模之后对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又一尝试。199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了一个课题组,开始数学实验课的实践,并于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数学实验讲习班,这项教改实验得到了来自全国约100所院校的130多位教师的充分肯定,同年,国内一连出版了好几本数学实验教材,到目前为止,不少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这门课程。
三、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从大环境来看,高等数学的改革在全国很多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效。其中改革的核心就是将高等数学与实际应用和专业需求相结合,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标准、与各专业相结合的教材应运而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有一些思考如下。
1.教材改革。当前,很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科教材。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内容是详细的、经典的,但与计算机专业内容和教学有关的几乎没有,这就大大降低了高等数学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作用。
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开展调研,组建计算机数学课程改革协同机制,高数教师应加强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成立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改革小组,以此突破改革的瓶颈,从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出发,以实用为原则,了解专业、工作实践对数学课程的需求,着手研发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数学》教材。对于这项工作,有条件的院校可自主完成,也可以是同类型的几所院校合作完成。
2.教学内容改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运算技巧和证明,忽视了对现代数学素质所内涵的特性的描述,忽略了对具体问题的概括,更缺少对高等数学本身所蕴含的计算机算法思想的分析和阐述。这就导致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对本专业用处不大。对于同样的一个知识点,高数老师仅从数学角度去分析,学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算法当中去,导致计算机相关课程老师得将同样的数学概念从另外的角度重新阐述,将数学的方法过渡到计算机算法中去,这种学习与运用之间、学科之间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
举个例子,在导数这一章的学习中,高数老师对导数的几何意义仅提出:曲线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斜率等于该点处的导数值,并给出在点x0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的求法。但实际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所直接需要的是由导数几何意义引伸的递推关系式。如果高数授课教师在这一节的学习中作进一步阐述:由导数几何意义,在一定条件下,适当选取初始值可得到一点列{xi},该点列由(该式在数学上称为牛顿递推公式)给出,且存在极限,x*为方程f(x0)=0的根。这对于学习算法语言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利用典型的迭代思想将其转化为算法语言中的牛顿迭代公式,从而大大提高了高等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融合度。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的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加之计算机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中广泛运用,以及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很有必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增设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作用。
3.分层教学。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导致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对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一样,显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学有余力”,而有些学生会“力不从心”。怎样解决这个扩大招生和现行教学模式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分层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条件较好的院校和设立与各专业相结合的扩展层次。基础层次的教学内容要以确保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需要为依据;提高层次是针对准备继续深造或所学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置的,充分考虑考研大纲的要求,增设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或一些研究前沿的东西;扩展层次由于与专业或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可由相关专业老师和高数老师共同商定。
第二,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分层综合考虑三大因素:①数学基础:依照学生的入学分级考试成绩、高考成绩和中学时期的数学竞赛成绩;②个人志愿: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③专业方向:根据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开设上面提到的相应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任重而道远。不过笔者认为,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相结合应该是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2007,23(4):20-26.
[2]程馅,马锦锦.浅谈高等数学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0(40),592-592.
[3]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5):613-617.
[4]王新社,凌凤彩,赵梅琳.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改革[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2):17-18.
[5]杨宏林,丁占文,田立新.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