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1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

1、保障设备正常。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校计算机、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工作。关注办公室、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的计算机运行状况。现在全校25个班级都有了多媒体设备,再加上机房、办公室和多功能教室的设备,全校电脑近200台,并且有些设备使用年限都很长,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但只有老师一个电话,我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排除故障,保障正常办公、教学和其他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教育局领导关注农村学校的发展,为我校三个校区的每位教师配置一台电脑,每个班级配置一套多媒体设备。由于校区的校舍较老,以前都没有布置网络节点,我就和王永飞老师在暑期中加班1个多月,自己为三个校区进行网络布线,并安装、调试设备,使老师们新学期都能用上新电脑办公。由于三个校区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学校的设备出现问题也总会叫上我们,我总会毫无怨言自己贴时间前去校区维修。进一步完善电教设备、软件的使用制度,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许。

2、维护网络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学校校园网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我都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并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减少了校园网站的漏洞,增加了学校网络的安全。学校通过域来统一管理全校的计算机和用户,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杜绝了内网的不安全因素,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来源:文秘站 )3、认真做好教学。我一直担任多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趣、高效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保证上课的质量,我每上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尽量收集更加广泛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加多的选择。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这些准备工作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对于学生个体,本人加强了对后进生的指导工作,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增强了后进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其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前进,享受领会知识的快乐。

4、积极开展教研。作为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每学期都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工作重点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探讨。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围绕教学论题进行集体讨论,认真学习和研究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教学理论。为尽快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仅在本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还联手上泗片的学校定期开展交流、观摩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5、认真辅导,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学校电脑先进生的辅导工作,并组织、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午间、艺术2+1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近年来,在学生电脑运用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在各级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年,学校智能机器人代表队参加了__市机器人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并代表__市参加省机器人大赛,在省比赛中也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在__区第十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获得了一个二等奖,七个三等奖。在区科技节计算机竞赛中,项目获一等奖,获2个一等奖,六格连环画项目获2个一等奖,dv作品分获二、三等奖,教师比武获三等奖,总分并列全区第一。,又有多名学生在参加__市科技节比赛中分别获得“六格连环画”、“机器人竞赛”、“logo语言与七巧板”等项目一、二、三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6、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积极配合教导处,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近年来,学校电教设备添置越来越多,每个班级都使用了多媒体。为了让这些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领导很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任务落实到我头上之后,我每学期都制定详细地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教师们都能较好地运用现有设备来进行办公和教学。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参加区教师自制多媒体软件比赛中获得多个奖次,很好的体现了培训效果。

7、其它工作。多年一直是学校负责区教育信息网“校园采风”栏目的信息 员,对信息严格把关,按要求,高质量的学校新闻,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让社会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协助教导处和图书室利用电子化实施学籍管理和图书管理。今年还通过了省书香工程的复查和验收。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每一年的人事和工资年报。

三、学习方面。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29—03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改革的总体方针定位为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换言之,培养具有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高校图书馆一线和二线工作人员只有全面掌握现代信息知识与技术技能才能适应高层次和多层次读者服务群的不同需要,只有认真研究现代信息传播特色及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研究。为此,高校相关领导部门应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最终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网络时代的新型图书资料管理队伍,适应数字网络时代图书资料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图书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运作已从传统手工操作转向现代化的信息化、电脑化、无纸化。换言之,过去那种靠手工、靠人力、单一低效的、封闭式的图书管理和服务方式有些已经过时,有些正在过时,有些即将过时,因为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师生对信息的海量需求。只有实施继续教育,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根本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人才和服务的要求。

(二)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

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功能与作用中,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是首要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间及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发现、新专利不断涌现,教学科研人员不断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提供和服务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显得尤为突出。可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运用能力,为教学人员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使文献信息更科学、更系统、更有学科研究利用价值。总之,使图书资料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体现在全方位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中。

(三)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数字网络技术引入了图书资料服务领域,使传统的图书服务方式及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革新。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管理人员为适应网络时展需要和工作要求,应该通过自我或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更新或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即在掌握扎实的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基本而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水平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图书管理与服务人员只有在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现代信息管理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众所周知,人才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同样,在影响高校图书资料发挥最大功效的诸多因素中,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宗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因此,衡量工作水平与能力的标志应为能否为教师学生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和是否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与学习的需求。由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多层次的,对文献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需要提供的情报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甚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扩大、学生成分的复杂化、多地区化、国际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同时,还要提高与各类读者的沟通能力,创造和谐氛围,减少误解与摩擦,从而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显然,要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变化与要求的高素质的图书管理队伍,利用继续教育的方式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服务意识、心理沟通等素质提升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二、继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如上所述,网络时代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与挑战,而实施继续教育则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系统有序的计划与安排。因此,高校要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纲要,科学系统的人员安排。继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周密的计划,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断断续续。同时,继续教育应按照专业特色、学院差异,在技术培训与服务特色方面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

(一)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育

服务于高校师生,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而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与方式决定了他们应该具备与各类人群沟通的能力与素质。如上所述,高校的扩招、生源的扩大、学生成分的复杂化、多地区化、国际化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学历和工作水平方面均已大幅提高,但是在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加强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必将迈向新台阶。

(二)全面开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各类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更加广泛复杂的需求,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要求更趋多层次化。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全面开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遵循有利于专业、教学科研需求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读者群体与个人需求和图书资料管理的需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更扎实地掌握图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网络操作技术,适应新时代图书工作的变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继而达到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组合。

1.短期在职培训

由于各高校普遍存在图书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短期在职培训是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短期在职培训是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各院校可以根据各高校专业特点、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在职培训。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讲授有关图书情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这种短训方式在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工作影响的同时,以快捷的方式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综合知识结构及电脑网络操作技能。

短期在职培训的特点是目标明确、用时较短、见效更快,能够确保在职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短期在职培训的形式应结合岗位工作实际需要,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否则,将是人力与财力的浪费。总之,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在现有条件下, 解决高校图书管理人才缺乏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短期在职培训。

2.在职研究生教育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是有计划地提升热爱图书管理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业务骨干的知识与学历结构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职研究生教育可以使中青年业务骨干系统接受专业培训,大幅提高专业技能,为整个图书管理队伍输送学历层次高、学科知识结构优化的新型管理人才,最终促进现代化图书管理事业的大力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校投入一定的经济与时间,然而其价值从长远看是不言而喻的。

3.成人教育

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是一种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的开放式教育,具有涉面广、见效快、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应各年龄段的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与网络技术提高。成人教育的形式一般包括电大、函大、职大、夜大、自学考试等,是图书管理人员资源不足的高校的灵活选择。因为成人教育可以在确保正常工作运转的前提下,有效培养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使他们更新业务知识,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三)开展学术交流

随着高校图书管理业的迅猛发展,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高校图书管理学术交流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前瞻性与探索性的教育形式。各高校应多开展校际间图书管理学术交流活动,即以图书情报学会这一图书情报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使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学科前瞻发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

总之,各高校及高校图书管理层应通过激励制度等鼓励和支持图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工作心得与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经验交流会与学术研讨会。我们相信,校际及本校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经验研讨、专题讲座等,可以使图书管理人员掌握图书馆学科的新发展、工作的新经验,从而达到业务上相互取长补短,学术上大开眼界,增强岗位危机感,激发继续教育的热情,最终实现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提倡自我提高式学习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自我提高式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更加主要而特殊的学习模式。这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年龄、文化程度、人员等所限,不会给各高校带来人力资源的压力; 其次,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更有利于自我提高式学习,因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图书管理人员的个人学习提供了系统、前沿和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与内容;再者,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学条件与环境。因此,图书管理人员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馆藏图书资料,增长知识,提升工作水平。

(五)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广泛推广与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今天,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更是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

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包括创建网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信息资源交换和。如今各高校已经开通校园网,各资料室应设有终端,通过微机与图书馆数据库联结,实现书刊分配和借阅的计算机管理。也就是说,图书管理人员在资料室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下载图书馆任何数据,并向网上提供自己的文献资源。

可以说,高校资料室工作的未来重心将是资料室数字化的研究和建设,因为这必将大大提升图书资料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效率。因此,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与任务,是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业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总之,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更加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高校应重视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制订科学系统全面的继续教育计划与激励机制,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技术、操作手段和服务技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晓林.浅析图书馆员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06).

[2]谭玉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5).

[3]闫秀芳.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05).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3

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市场价格透明度不高,可比性差。计算机软件产品是一种逻辑产品,不像有形的货物商品,基本以程序和文档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的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通过计算机运行才能体现其功能和价值。其脑力劳动产物的特性,决定了其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由于其产业化趋势刚刚起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价格的市场参照较少。再加上计算机软件产品绝大多数由国外厂商开发生产,对其研发成本、市场渠道,一般人不了解,造成行外人对计算机软件市场的价格“看不清,摸不透”,在定购过程中容易造成被经销商“恶斩”或产生幕后权钱交易的现象。

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市场渠道少。由于生产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国外厂商大多都采用通过产品指定经销商来进行销售的模式,并不与客户直接发生贸易,而真正有资格拿到一定级别销售权的国内经销商又是不多的,参与市场竞争的就是那么几家,造成一些客户单位负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经办人容易与经销商们打成一片,难免会产生“大市场,小圈子”的现象,外人难以插手。

计算机软件销售的利润丰厚。虽然计算机软件市场圈子小,竞争也非常激烈,但经销商们也有底线,那就是确保高额的利润,他们对于产品的供应渠道、研发成本都严格保密。通常对于一件软件成品贸易而言,经销商会以尽量低的折扣价格从厂家拿来,在原价格上加上成本后,再加上至少15%的利润,甚至更多,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行规”。更有恶劣的经销商为牟取暴利,在软件的版本号和用户数上做文章,以虚假的版本号和用户数欺骗客户,赚取不菲的差价。(软件报价一般按用户数等区别,以大型数据库ORACLE9i为例,工作组版与企业版价格相差近20倍;其20用户数与50用户数的价格也相差甚远。)

正是上述特点,诱发了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常常发生职务犯罪。其成因:

具体经办人权力大。由于计算机软件产品价格的可比性不强,加上行外人对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市场不了解,一些单位在开发引进计算机软件过程中,许多重要环节的工作不得不由懂行的人一手包办,致使经办人的权限集中,包括对供应商和产品的选择、价格的确定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自由裁定权或推荐权。

受专业知识限制,职能部门难以监督。负责单位IT规划和软件系统开发的人员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市场、懂管理,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因而对于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其他职能部门的人来说,难以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引进的过程进行监督。

计算机软件经销行业风气不正。当前,国际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搞软件开发,其市场利润丰厚,软件经销商们也都各显神通招揽业务,其中不乏采用“金钱外交”,明折暗扣,上下打点,就像某信息技术公司老板说的一句话:从原厂商到经销商,再到客户单位,哪个环节没有回扣?以至于这位老板在测算每笔软件业务的成本时,把在业务中发生的各种回扣费用作为一项经常性开支计入成本。可想而知,在计算机软件经销行业某些黑幕掩盖下,发生了多少龌龊的交易。

鉴于此,如何预防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职务犯罪?不妨采取以下对策:

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制约。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引进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职务犯罪,负责经办的人员权力集中,缺少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导致经办人员权力集中往往受专业限制,放手由IT部门“单干”而产生的。为此必须实行由业务部门主导开发项目的模式,由相关业务部门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目标、功能、预期效果、成本核算等方面提出计划和方案,由IT部门在计划内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重要实施步骤由相关职能部门与IT部门共同论证、决定。从而起到对IT部门实施计算机软件开发进行制约和控制的作用。

实行统一定购的模式。近期的这几起案件,都发生在引进软件开发成果的过程中,这些单位负责软件开发的人员,不仅要在技术上把关,同时也有对供应商的选择权。而对于供应商而言,除了要在技术上、价格上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之外,其最终目标是要争取获得订单,因而一些单位负责软件开发的人员就成为被拉拢的对象。为了既能发挥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又要避免他们成为被拉拢的对象,就必须实行统一定购的模式。就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根据单位计算机软件开发引进的实际需要,列出菜单式的要求,由专职的采购部门统一定购引进,在引进过程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4

各级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的保证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信息需求的急剧增加,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普及。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功能,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成为各个学校关心的问题,昌吉卫校也不例外。学校党委就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并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目标,即一年建设,两年达标,三年腾飞。学院领导要求各科室通力协作,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2002年,学校还成立了信息科,指定一名副校长主抓信息化建设工作,派专人维护校园网和负责校外网的与维护,规定每个部门有兼职的信息员,并为每个信息员配备一台数码像机和计算机。从人员配备到设备保证,从责任划分到责任落实,学校各级领导层层抓落实,极大地保证了学校网络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加大资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落实的前提

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在资金上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几年来,学校共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连接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图书馆楼的校园网,全校所有行政、教学、后勤管理部门都实现了互联。校园网主干网千兆连接,百兆到终端,并通过专线与互联网连接。此外,学校还安装和使用了“正信华校长办公系统”,搭建了校园网的平台。目前,学校新闻、文件、通知、周程工作安排、学籍管理等均是通过校园网。学校各部门和班级都设有自己的主页,并通过主页介绍科室情况和班级情况。校园网的广泛运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为了使校园网及时更新内容,学校要求每个信息员每周向信息科交4篇新信息,并根据信息的使用量给予一定的报酬。为提高教师计算机运用能力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水平,学校为每一名教职工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每个教研组、行政办公室配备了高性能的台式机。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学校建立了4间学生机房,配备了200台计算机。学校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配备了80台计算机,并购买了10万册电子图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目前,学校一共有计算机510台,均可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

学校投资为综合楼的每一间教室安装投影仪,提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层次。为方便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学校已建成闭路双向控制系统,并在学校的所有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电视。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学校电化教学的集中管理。学校投资购入设备,将学校原有的录像资料转化为数字格式,通过校园网实现了在校园范围内的视频点播。学校还投资建成了由学生自己管理和编排节目的电视台,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把身边的人和事介绍给大家,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及多元化发展需求。

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覆盖100%,计算机会用率100%。学生一次性过级率97%。由此可见,加大资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落实的必要前提。

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效益

首先,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网络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学校购买了教师制作课件所需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在校园网上与所有教师共享。使得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也可以从资源中心上搜集和下载资料。

其次,学校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编写和利用。如,编写学校、班级和个人的主页,这样,就可以把班级的黑板报办在网上。同时,将部分课程的课件放在校园网上,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并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使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此而外,在培养全校师生对网络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中,学校还探索了一条在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中,培训教师和学生的新模式。

再次,通过校园网建立学校VOD视频点播系统,并与校园网紧密结合,将学校所有电教资料全部加入共享,使每名教师都可以在学校内实现任意点播,从而达到电化教学工作数字化。在学生计算机培训中,学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全部上网,学生无论是上计算机课还是平时学习,都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进行学习。

最后,利用卫生部设在学校的“双卫网”交互站,传输国家级的医学继续教育节目,提高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水平。2002年,卫生部“双卫网”昌吉地区的交互站在学校建成,通过该网络,学校信息科工作人员将接收的软件安装在各教研组的计算机上,使学校的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内收看自己需要的继续教育节目。此项措施为临床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保证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提高昌吉地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仍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校园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资源中心的建设。因此,校园网上必须有丰富的资源,才能为行政、教学带来便利。资源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购买、网上下载、学校采集、制作等手段建立。而学校各部门应在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开发或购买自己部门内部的管理系统并与校级的管理系统融为一体,提供校内甚至校外网络用户的信息查询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行政资源的共享。

第二,对教职工的计算机培训一定要跟上。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使教职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并能深刻体会到网络带来的便利,且乐于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制作出优秀的、专业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目前行业应用软件价格较高,如果学校仅仅为了几节课而购买软件,往往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此,学校应该尽量寻找能够符合行业需求、价位偏低的学习软件,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熟悉各类软件的应用。

推进高职校园信息化 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承剑芬 沈明南

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到教学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再到教

学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从而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和扩展了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努力,拥有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及图书信息资源也相当丰富。但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院便大力建设校园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规划,最终分三个步骤初步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是校园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是各种应用系统的构建,最后是组织信息数据,集成各应用系统,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此一系列举措,学院在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

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时,学院成立校园网课题组,分期分批进行建设。从图文信息中心、学生宿舍弱电系统(含计算机网络、电话、有线电视、监控)的组织建设,到校园网网络设备和主控机房核心设备建设,学院都充分考虑了各应用系统的运行;在搭建应用系统时,学院也充分考虑了信息的组织和集成,为校园网用户接收和发送各类信息和学院各类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本条件。

前不久,学院荣膺教育部“高职211”工程院校,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将在现有千兆以太网,主干网速率1000兆,桌面终端100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网基础设施水平,构建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性能稳定的千兆(N*1000M)带宽的主干网络,和一个包括认证、监测、追踪、加密、记录、路由管理、防火墙在内的安全管理系统,以建设成一个安全可靠的局域网;采用有线网和无线网相结合,使网络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也在进一步拓展中,在不远的将来,学院将完善基本网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建设,实现校园一卡通。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支持和服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已初具雏形。

一方面,学院建设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所有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供师生共享。在此基础上,按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借鉴国外同类资源库建设经验,开发了两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即数控技术和汽车技术专业;同时,学院还建成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库,完善了素材库;建成了高度集成的视频教室及现代化的集教师演练与培训、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开发等于一体的教师教学资源中心。

为保证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符合国家要求,学院参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培养要求,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硬件方面,学院购置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包括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一套,数字摄录编录像制作系统(数字摄像机、录像机)一套等。另外,学院还配备专门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保障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模拟信息数字化的进程,把学院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料转换成数字化的电子光盘并永久储存,等等。

另一方面,根据学院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学院建设了服务于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技术、财经等专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信息资料保障体系,将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建设成学生重要的学习中心。通过馆藏和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网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全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所需文献保障率在90%以上,在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为苏锡常地区的教育、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文献信息服务,成为无锡太湖科教产业园区的文献检索中心。具体措施是:

1.扩增电子图书资源

完善电子资源存储是模式,实现网络使用权、本地硬盘(本地硬盘存储容量达15T)、光盘等方式并重;增加电子资源的种类,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或专业数据库、教学课件、课题研究资料、视频资料等;通过校园网,光盘等资源实现电子资源借阅或拷贝;提高中国期刊网镜像站、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个中外文数据库的利用效率。

2.改善办馆条件

建立健全图文信息中心管理体制,使人员编制数量和素质与学院的规模和发展相适应;建设多功能阅览室、网络资源阅览室,完善多媒体资源系统,实现学院综合教学资源联合检索和校际图书馆联合目录查询;增设电子阅览座位数,目前,学院电子阅览座位数已达300个。

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建设

学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主要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组成。学院成立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而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基础系统,则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控制中心和60个学生学习单元构成,涉及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VOD服务器、交换机、音视频工作站和学生微机等设备配置。因此,此系统建成后,可以实现教育技术中心音视频资料的网络共享,其资源共享与自由点播功能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5

本文阐述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从设备配置、使用、培训、计量、维护维修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急诊科安全、高效、快捷医疗服务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急诊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0引言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医疗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并成为决定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急诊科,医疗设备在抢救伤员和危重患者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医疗设备高效安全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急诊抢救效率。急诊的医疗设备具有数量多、用时急、分布不集中、风险大等特点。如何科学管理好急诊科医疗设备,是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和急诊科管理者共同的课题[1]。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适用于急诊科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安全、高效、快捷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1需求分析

传统的急诊科医疗设备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工作量大。我院急诊科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呼吸机、人工肝、透析机、视频喉镜、心肺复苏仪、气压止血仪、洗胃机、中央监护急诊系统和输注泵等,不仅数量多而且总值大,各类医疗设备操作和维护繁杂[2]。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在符合国家相关医疗设备管理规范和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将急诊科医疗设备分类管理,在其配置及资产管理、技术培训及操作使用、计量检测及质量控制、维修保养、报废等方面信息录入数据库并整合。实现急诊科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可预先提示计量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能快捷地统计和分析设备使用率等各项数据,为医院设备优化及购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2系统架构设计

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采取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利用数据库开发技术来实现。系统架构设计参考C/S模式,通过软件对数据库的交互来实现数据的保存、删除和修改功能。系统数据库采用微软公司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数据流由数据表现层、逻辑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数据分析服务层组成。客户端仅需要浏览器支持,无需安装本地程序。依据上述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以下数据表:用户信息表、设备信息表、设备维修记录表、计量及质量控制信息表、设备申请表、设备报废表[4-5]。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有:急诊医疗设备配置和资产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培训及考核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的计量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块、急诊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医疗设备统计分析模块、系统设置与管理模块等。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框图。

3.1医疗设备配置及资产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对急诊科医疗设备信息:设备编码、设备名称、设备规格、设备类别、存放放置、购买日期、价格、生产厂家、注册证信息、设备档案等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统计功能[6]。设备类别指根据医疗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分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护理类和基础类等。对于不同设备类别,采取不同的配置、放置和操作使用管理。

3.2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

急诊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模块用于监控科室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其分为在用、待用和故障3种状态,并用不同颜色标注。系统默认设备工作状态为待用,由操作人员负责设备工作状态的更新,系统自动记录时间节点。此外,各个区域的设备管理员每日定时检查所属区域的医疗设备。将开机运行功能检查、外观及附属配件检查、设备使用耗材存量检查和擦拭及消毒处理记录录入系统。若遇设备故障时,管理员应及时将设备工作状态更新为故障并报修[7]。

3.3急诊医疗设备培训及考核管理模块

该模块用于管理和记录科室人员培训及考核信息。培训信息包括:操作人员、培训设备、培训时间、培训类别(岗前、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日常保养和维护)。科室定期考核操作人员对设备操作、性能、日常保养和维护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录入数据库。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系统将自动冻结其操作该设备的资格并提示继续培训再次考核。

3.4急诊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及质量控制

该模块实现计量设备信息管理、计量检定结果维护、计量时间提示等功能。计量设备信息管理主要实现计量设备的登记和查询等。计量检定结果维护包括计量编号、计量类别、计量分类、测量范围、分度值、准确度、检定周期及状态等信息。

3.5急诊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

该模块具体包括登记保障维修记录、保障维修记录单查询、维修费用统计、维修人员工作量统计、预防性维修,包括维修事件的录入、处理,维修人员的事件处理。设备的维修信息包括维修单号、报修日期、报障人、设备编码、设备名称、完成时间等信息。管理人员可通过查询得到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单台设备维修量、配件更换周期等。此模块需要创建事件列表以及通知消息列表。事件列表用来记录整个维修事件,包括是何时何地、什么设备发生了何种故障、由谁来维修、记录人是谁以及维修结果,通知消息列表是用来记录和发送事件列表给维修人员用的。

3.6急诊医疗设备统计分析模块

设备基本信息的统计,包括某时间段内设备使用次数、总收入额,新购置或报废设备台数等;经济效益分析;生成报表。系统可进行工作量的统计。统计条件可选择工作人员姓名、日期范围、工作内容等,各项条件叠加选择。统计结果包括需完成的工作量,已完成工作量,未完成工作量等。系统能将统计结果导出为Excel表,方便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分析。

4总结与展望

医疗设备在急诊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行要求。我院已完成基于计算机技术设计的急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底层数据框架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功能模块面向用户的界面。下一步将进行该系统类语言编辑并实现数据库与前台的无缝连接,最终填充数据信息完成系统开发。此外,本系统还应考虑到与医疗设备密切相连的急诊耗材管理[8]。对急诊耗材出入库、质量安全和耗材使用等方面信息化管理。在未来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上,运用网络设备与移动终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完善急诊医疗设备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作者:张昰 张锦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

[摘要文献]

[1]郑艳珠.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02-104.

[2]白春荣,吴淑华,杨艺军.军队门诊急救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学报,2014,(12):589.

[3]周明山.我院急救设备调配中心的成立及运行[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9):92-93.

[4]陈严阵,杨文林,郭继福.三甲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4,(11):58-59.

[5]刘继海,于学忠,郭树彬.基于认知任务分析的急诊临床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国急救医学,2013,(8):749-750.

[6]余世准,陈绵康,王小溪.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11):126-128.

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范文6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在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新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企业应当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现实,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二、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1、电算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不完善。有许多企业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没有按要求制定严格的、内容明确的、成文的内部管理制度:如上机操作管理制度、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对电算化的内部管理仍是使用原来手工系统下的财务制度,从而使基础管理工作滞后于实际业务工作。

2、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差,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较低。很多会计人员在上岗前会进行一些电算化培训,但仅仅是最一般的电算化操作技术培训,财会人员上岗后,也只能进行一些一般的电算化操作,很难适应日常维护、电算化管理、电算化组织与实施等高层次的电算化工作,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性差,致使非法篡改现象严重。财务资料是单位的绝对秘密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单位的发展和存亡。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会计数据和程序文件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若出现断电、病毒发作等意外事故,就会造成数据丢失,甚至系统瘫痪,而一旦数据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另外,财务软件公司在开发软件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防止盗版,但对用户会计数据保密性、安全性涉及未几。会计数据基本上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因此只要懂得这种数据库操纵,就会很方便进入账套数据库系统,从而进行非法篡改。这样就是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操纵密码、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检测手段和操纵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实际上也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它涉及到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计算机本身出错的几率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的出错和舞弊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错误,损失巨大。在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的背景下,一个称职的财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必须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经常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将会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2、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也将遇到重重困难。

3.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重点发生转移,所以企业必须对系统操作,如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控制。比如要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定期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维护,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修并记录,定时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效率。另外,系统文件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与系统无关的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从源头上确保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

4. 完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是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首先,必须按规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其独立性。其二,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按单位的经营规模大小,配置适量的审计人员和相应的内审人员网络。第三,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应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日常工作可委托分管领导负责;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实行垂直领导,使内部审计工作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控制作用。

总之,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的风险有其特殊性,加强其内部控制的建设,比手工操作系统下更为迫切。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科学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以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使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