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语法;高中语文教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汉语有别于英语等其他语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标准汉语语法中,没有严格意义形态的变化。在名词上,主要体现为名词没有所有格的变化,也没有词性和数的区别。在动词上,则体现为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变化。这种特点,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汉语语法的存在终于被世人认可,语法教学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文就汉语语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的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作用等各个方面,综合论述汉语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二地位。
一、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依然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严格意义上系统的语法教学,是应该在初中语文中就完成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无疑有相当的难度的。初中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而语法知识又是语文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环节。再者,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目的多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语法知识的考察在中学阶段基本是空白,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忽略对语法知识的教授,认为没有意义。但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语法教学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就像学英语要学习语法知识一样,学汉语的语法知识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语法水平提不上来,相应的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乃至整体文学素养,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造成语文课程大家旗鼓相当,没有“建设性”语文人才的出现。这仅仅是忽视语法教学的一个弊端。
另一方面,长期的忽视语法教学,很难让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至于在必要的时机,教师教授一点语法知识,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师漫长的教授生涯,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应当把语法教学定义为和其它版块教学有同等地位的教学,并将其体制化,全方位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二、语法教学在高中阶段的作用
(一)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瓶颈
古代汉语当之无愧是语言文字学学习的“四大名捕”之首,其他三项分别是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史。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誉称号”,和它本身难度较大、晦涩难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文言文产生于几千年前,数千年的发展使其很多词语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大致原因、发展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而词汇何其多也,紧迫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是无法花时间把所有的词汇词源发展过程都一一分析到位的,这个时候,语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历经千年,但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古代汉语有相通之处的。结合高中古文献学习要求“理解并能运用常用文言诗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看似一句话,实则不然,词汇数量庞大,古汉语词汇变化多端,不联系语法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联系现代与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汉语言中词性的分类,短语的类型,句子的成分,并带入文言文的学习中,只有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清楚,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和用法,才能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进而结合语境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语感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3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四个问题: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内部评价。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新课标;问题
选修课是语文课改的亮点和突破点,在理念上大力提倡平等和谐的对话理论,着眼于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开拓视野、自由阅读、多元创生,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和意义生成。现代化的构想却在实际运用中遭遇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理念理想,现实操作困难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习由义理本位、被动接受、灌输记忆向主体建构、主动探索、发现参与的学习理念转变。首次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结合实际参与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实际中,学校的课程实践易受原有管理体制的挑战和制约,即上级教育部门考核与评比的影响。这样独具特色的选修课就成了上级意志的“代言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一是教育传统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一直是高度集中的,国家上层建筑确立了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地方和学校服从于国家的教育安排。直到新课改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才下方了领导权限,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逐渐拓展了地方和学校自由发展的空间。由于三级课程体系是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形成太多具有可操作、可借鉴的本国成熟案例,再加上地方和学校一贯的思维惰性,习惯于等待着上级的指示和安排,选修课“名存实亡”,也就不属于校本课程体系,实质上仍然属于国家课程体系。
二是选修课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承载开设选修课的重任,取决于教师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课程理念是否熟稔,教学目标是否清晰,选修内容是否恰当,学情分析是否掌控,策略方法是得当,调控能力是否充分,评价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相互影响和叠加的要素。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二元对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置参差不齐。
三是选修教材内在结构的缺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这五个系列,五家出版单位一共设计了71种选修教材。这71种教材,并没有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反而是大同小异,缺少精品,“如几乎各家出版社都编制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家、传记选读、新闻读写、现当代各体文学选读类的选修课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到编写体例,并不给人百花争艳互竞春色的感觉”。[1]而且“所设置的语文选修科目与所编制的教材显然过于倾向于升学者”,但“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社会,教育面临着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命”,[2]再加上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就业与深造的权利和自由,因此选修课不仅要满足升学者的兴趣和爱好,还应兼顾和重视未来社会合格劳动者的需求和品味。
四是“走班制”带来的弊端。走班制是高中课改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与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互为补充。“走班制”在理念上有助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扩大交际范围,增进学生友谊,提振自信心;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计划不详细,方案不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兴趣爱好,无视选课初衷,抱团选课;容易放大学生绝对自由,疏于学习,放任自流;容易造成教学混乱,加重教师管控负担;容易疏离师生情谊,降低班级凝聚力和亲和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并不具实施走班制的现实条件,走班制大多适用于优质学校和实验学校。
(二)必修课基础旁落,选修课意义架空
语文必修课5个模块,5本教材,1.25学年课时量,10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语文选修课5个系列,16本教材(以人教版为例),1.75学年课时量,8或14个学分,占高中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分配比例势必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课的基础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基不牢。必修课规定了每位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要求、学习任务、课程目标,承载了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使命,是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新程基本理念的共同性与基础性原则。必须课的基础,必将因为课时的减少,内容的压缩而受到动摇,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降低了基本学力,弱化了必修课的基础性。
二是选修课目的和意义架空,失去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发展需求的本原意义。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和特长,激发特质和潜能,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对人才的多种需要。但实际上,学生应考科目众多,课业负担承重,闲暇时间有限,精力和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自我认知和反思不足,易受集体、同伴、老师的影响,很难给自我清晰的价值定位,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打折扣
(三)选修课无特色,加剧异类倾向
“目前选修课一般有三种开法:要么通学通选,要么指定选修课或公选必修课,要么变成‘放羊课’‘自读课’而缺乏有效指导。”[3]这实际暴露出了选修课现实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是选修课程必修化。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课标要求且有成效的选修课过于苛刻,也不现实。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往往会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直接将必须课的教学方法、设计流程、评价标准嫁接到选修课的教学中,完全无视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等核心要素,造成了选修课特色魅力的遗失。
二是选修课程大学专业化。如果不及时、准确地厘清和界定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大学语文必修课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极易开设成大学语文选修课,因为,从选修课的内容来看,现行的语文选修课教材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几乎形成了一一对应,而且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接受能力,致使内容过于专业、深奥,也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相抵牾。
(四)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和学生内部评价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试题测验、量化分数、评定等级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成的果转化,注重外显的学生行为,而无法考察学生内部的心智活动和过程的参与意识。
一是试题编制袭用现行高中试卷的结构,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压抑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批判能力,使学生丧失对选修课的兴趣和动机,沦为应答机器,压缩了理解、体验和感悟的个人成长空间。
二是量化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课堂内外的活动简单的用分数加以量化,用科学精确的手段加以概括,缺少了相应描述性内容的陈述。学生内部的情感变化,心理活动,学习动机,只有本人知道。没有学生自我内心的真诚流露,真情表达,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是将评价方式机械化操作,琐碎执行,增添了教师的额外负担。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下课后,需立即将学生课堂表现输入电脑。而有的学校则实行学生进校门刷卡、食堂吃饭刷卡、图书馆借书刷卡等,将这些数据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温立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J].语文建设.2006(11):14.
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中职语文教学 升格 坚守 职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3-0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也开始走向深化,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架构正在得到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本来相对独立的体系之间的关联度开始得到提高。在一般性的“3+3”中高职对接分段培养体系建立并开始推广之时,近年来又出现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试点项目。“3+4”与“3+3”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有某种意义上质的飞跃,因为两者在生源素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就“3+4”培养体系内中职阶段语文教学来讲,既要区别于一般性中职语文教学,又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升格”教学品味,又要“坚守”职教本色。我们必须就语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在实践中作谨慎思考和深入探索,形成较为成熟模式,以便满足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体系课程完美构建以及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需求。
一、“升格”教学品位,对接高等教育
“3+4”试点项目是中职与普通本科的对接,普通本科对学生培养要求无论是在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方面比一般高等职业学校都会更高,因此对中职培养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还是停滞在原有中职语文教学的一般模式,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升格”。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本科专业,没有设置大学语文为必修科目,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中职阶段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升格”语文课程教材。由于生源素质高于一般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来说较好,“3+4”班级语文教材选用不能只是囿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尝试和普高语文教材进行贯通、交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中职语文教材和普高语文教材的内容。在课内阅读教学方面,可以从普高语文教材中选择部分中职教材没有的篇目安排在教学过程之中,舍弃中职语文教材中部分过分浅显的文章,对两种语文教材篇目进行有机整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使得语文教学的课程和教材达到最优化,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得他们的语文素养在三年之后要高于一般中职学生,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比如可以舍弃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浅显议论文篇目,添加普高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美而有深度的散文篇目,另外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内容。第二,“升格”语文学习评价机制。语文学习评价机制必须得到升格,才能改变原有中职语文教学弱化检测的现状,给学生以适度压力。要适量增加考试次数,适度提高检测难度。为了避免“应试化”,还要将加强检测与实施学分制结合起来。将学分和每次考试成绩挂钩,保证学生压力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语文知识分类细化后再与学分挂钩,比如“语文基础知识”知识板块为一个学分项目,“古诗文鉴赏”知识板块为一个学分项目,“应用文写作”为一个学分项目,“大作文”也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学分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凸显,同时也明确自己的弱势“短板”,从而促使其扬长补短,力求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即使某些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各个知识板块掌握程度的平衡,但是由于学分制的施行,却可以使之在期末借助优势板块发挥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语文总学分。如此足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产生充沛的语文学习动力,实现语文成绩的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将课外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纳入语文学习评价机制内,做到全面覆盖,整体评价。第三,“升格”语文教学策略。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即使是在考试要求高、面临对口高考压力的单招教学板块也不能幸免。所以“3+4”试点项目班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正确观念,认真调研学生语文基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厘清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我们还要更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助力高效课堂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通联课堂和外面的世界,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同时充分拓展延伸语文教育教学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时时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利用好充裕的课外时间。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开通微博一类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的快速通道,借此可以布置作业,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展开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
二、“坚守”职教本色,培养职业人才
由于“3+4”试点项目成为一个热门,生源素质相对较高。有些中职学校该试点项目生源素质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优等普通高中的生源。于是文化课老师也包括不少语文老师就认为索性就将该试点项目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等同于普高语文教学,这是个失之偏颇的行为。普高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普通高考的制约,本身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全照搬普高语文教学绝对是行不通的,我们还是要坚守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就应该姓“职”。“3+4”试点项目最终人才培养目标也还是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这个关键核心绝对不能变,中职阶段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职教本色。第一,“坚守”与所学专业相契合。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3+4”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分段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为例,中职阶段语文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和专业进行了巧妙融合。该项目两个班级语文老师,备课除了准备纯粹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还广泛涉猎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相关知识,以便和学生产生更多的交流沟通,主动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两位教师还研讨编辑了涉及专业的课外阅读材料,选取的阅读材料既是语文学科角度的美文,内容上又涉及班级学生专业内容。比如该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行业很多与海洋开发、船舶运输有关,那么阅读材料编辑收集的文章就涵盖了“海洋”“远行”“自然保护”“挑战”“硬汉精神”等主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还为学生以后更好从事自己行业奠定良好人文基础。第二,“坚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较多体现在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语文知识板块。我们在“3+4”试点项目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凸显这些方面,除了在课堂教学安排上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拟训练以及开展学生课外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增加学生与外界接触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水平,防止出现“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现象。比如在“应聘”这一知识板块,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者”来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还可以将“应聘”模拟情境中学生扮演角色延伸到“接待”等知识板块的模拟训练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强化学生“自我意识”。第三,“坚守”和职业生涯求协同。“3+4”分段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学生要从自己实际出发,及早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定位和展望。他们在中职学习阶段就要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蓝图。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也要强化这一“职业”意识,引领学生展望自己人生蓝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渗透“职业生涯”观念,帮助学生精确定位人生目标,在阅读篇目的选择方面,还有在作文写作训练主题拟定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的正_观念,明白“平凡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道理。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他们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丽。
“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是一个创新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新生事物,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在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该培养体系内前三年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升格”教学品味与高等职业教育完美对接,又要“坚守”职教本色,为国家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娜.网络环境下的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J].职业,2015(12)
[2]谢革新.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中高职衔接视域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J].继续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