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竞赛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1
(一)以英语竞赛为导向,明确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
从近年英语竞赛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就业岗位对高职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需求上的变化,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英语竞赛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细化通用性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二)将英语竞赛引入课堂,丰富公共英语的教学资源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中,公共英语教学主要依赖英语教材,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由于各种英语竞赛对参赛学生的反应能力、思辨能力、语用能力、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英语竞赛的能力测试内容和要求,适当调整和优化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制定融实用英语教学内容与各种英语竞赛内容于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丰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在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竞赛的办赛宗旨、竞赛规则、竞赛内容及奖励政策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
(三)加强英语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参赛能力
各类英语竞赛活动都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实践教学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这对学生参赛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帮助。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英语竞赛的内容、规则和要求,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训教学环境。此外,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借鉴英语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教,让学生在“竞赛式”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不仅增加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竞赛水平与参赛能力,也为将来选拔优秀的参赛选手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四)制定分级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连续扩招和独立学院的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大众教育和技能性教育,公共英语的课程地位不断下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不容乐观。基于英语竞赛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化特征制定分级教学策略。分级教学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与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先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再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高职院校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出精品班和普通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参赛需求分为口语班、翻译班、写作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参赛能力的提升。
二、结语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2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主要从体育竞赛表演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体育竞赛表演与陕南城市经营发展的问题,探讨体育竞赛表演与陕南城市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体育竞赛表演;城市经营;陕南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之以前大幅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工作方式的改变也使更多的人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赋予人们大量空闲时间去享受生活,使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而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精神上的愉悦,参与体育娱乐的人群愈来愈多,参与体育、观赏体育竞赛表演,享受体育所带来的身心满足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与机遇。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分支正是适应这一环境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同时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体育竞赛表演具有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功能。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市场转型不仅首开奥运盈利的先河,而且也使人们看到了体育运动竞赛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上的影响力。此后,奥运会举办权也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争夺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北京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变化,而且提升了在全球城市中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北京这座城市。国内各界全运会的举办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使城市从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中获得发展。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在西部地区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陕西省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从陕西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来看,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如何通过对城市系统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成为陕南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经济增长点,是城市的发展资源之一,城市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包含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须体现城市经营的理念,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营造。因此体育竞赛表演与陕南地区城市经营发展问题,是本文研究的思考点。
1体育竞赛表演与陕南城市经济发展
1.1 体育竞赛表演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显性表达体育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体育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它决定体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体育的水平、规模以及体育的生产与消费等各个方面。体育竞赛表演无论是作为一种服务,还是作为一种消费,只有当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时,才会表现出对他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表演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体育赛事表演的举办情况可以直接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文明程度。
1.2 体育竞赛表演能推动居民精神消费,催化城市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表演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他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体育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而且能够带动、催化城市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竞赛表演期间要满足大量游客的吃、住、行及旅游、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旅行社、饭店业、餐饮业、游览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以及相关支持产业机构,他们之间由于旅游者的需求而相互联系,共享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多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进步。
2体育竞赛表演与城市形象发展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文化底蕴、外在的景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建筑景观、整体风貌等多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的总体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的对外交往,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旅游者,可以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而大型体育赛事表演能为城市的形象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是举办城市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其所具有的“眼球效应”在引起人们对体育赛事表演关注的同时,为赛事表演举办地的形象传播带来独特的优势,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
2.1 以竞赛为契机,展示城市地理形象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条件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先天因素,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这一空间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景观,不论是对这一城市的发展,还是对城市的形象构成都至关重要。陕南素有“小江南”、“西安的后花园”之称,这主要是由于陕南位于秦巴山地,独特复杂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孕育了奇异的地貌、水体、气候和多彩多姿的动植物旅游资源,陕西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多数分布于此,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吸引国内外大量观众到现场去观看开幕式及比赛,使举办城市借竞赛为契机,将本区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旅游景区充分对外展示,借助赛事旅游者的口碑对城市地理形象进行宣传,其所传递、辐射和发散的广告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在比赛期间各类新闻媒体包括网站对赛事的大量报道和转载,能引起更多人对比赛地的注意力快速提升,这样陕南的地理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将随着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即时的传递到外界,让外界认识陕南,了解陕南,为陕南的发展创造机遇。
2.2 以体育为媒体,表达城市个性形象城市的个性与他所处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所在。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毫无吸引力的。城市的个性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但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都在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摩天高楼纷纷拔地而起,“千城一面”现象有增无减,很多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都在隆隆的推土机中灰飞烟灭了,使得城市原有文化个性特色日渐逊色。如何在城市形象塑造与宣传中把握城市的个性灵魂,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未来的城市经营中非常重要。
陕南独特的“两山夹一川”的地形,与境内的发达水系,赋予了陕南特有的水性,不仅使得陕南城市的外在景观形象与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截然不同,也使得产生于此的民族传统体育因有水域而有别于陕西境内其他地域,游泳(冬泳)、赛龙舟等成为陕南地区开展极其普遍且富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由于汉江水域与其他地区不同,航道曲直难测,水流缓急差异较大,险滩较多,不像他乡竞渡水域之广深。故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格,其中以安康的赛龙舟“跪式”划船法最具特色。陕南地区要加大对此类体育竞赛表演的开发,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挖掘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体育内容,如龙舟、冬泳、河谷漂流等,打造彰显城市个性形象的特色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2.3 以表演为窗口,树立城市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是促进城市形象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赛事表演的组织活动涉及到市场人力资源调配、社会安全保障、赛事推广经营、资金的筹措与使用等方方面面,虽然现代大型体育赛事一般都由专业体育经济公司负责具体运作,但举办城市政府的配合及协调能力对大赛能否成功举办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大型体育赛事表演规模的日渐庞大,动则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表演,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既是盛事也是难事,其中牵涉到场馆建设、招待服务、安全保卫等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这既是对组织管理者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整个城市的住宿、餐饮、交通等的严峻挑战,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保障支持与其组织协调运作能力是保证赛事的顺利举办的行政保证。此外,大型体育赛事表演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必需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赛事工作中去,通过赛事的规范化运作可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以表演为窗口,树立展现高效、勤政、廉洁的政府形象。
3陕南体育竞赛表演与城市文化发展
一个人的气质来源于其自身修养与内涵,一座城市的特色形象来源于其文化底蕴的积累。文化是城市的基因与灵魂,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品质的来源,优秀的城市文化不仅能够让拥有它的城市闻名于世,也能够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赛事表演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城市文化的差异。现代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3.1 “旧”文化走出去——提高城市知名度文化对体育赛事的渗透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它贯穿于体育赛事的各个环节之中,体育赛事是文化传承和开发的有效载体,借助体育竞赛表演的举办可以将本土文化推向了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的知名度。2008年北京借助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向来自全世界八方宾朋展示了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北京在全球城市的知名度,为北京城市的发展开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新”文化迎进来——创造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高度于体育竞赛表演具有移传性或双向扩散性的特点,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伴随着体育竞赛表演的举行,多种文化、多种理念相互交融,特别是竞技双方顽强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高效的管理、严谨的作风,使人们对竞争和超越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风貌。陕南地区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受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较少,人们多安于现状,追求享受的生活,赌博之风盛行,这对于现代城市良好文化形象的形成是很不利的,通过体育竞赛表演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培育其体育健身意识与习惯的养成,从而有助于市民精神风貌的转变,保障了社会心理的健康和稳定。进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区域文化环境质量。此外,体育赛事表演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将体育赛事表演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与现实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观众现实需求相结合是体育竞赛表演和城市文化发展中“新”与“旧”的结合必由之路。
4体育竞赛表演与城市未来发展
4.1 重民生的视角下,体育竞赛表演的社会功能将更为凸显“十二五”期间,“重民生”将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调整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是这段发展时间内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这一阶段内,体育竞赛表演的社会功能将更加凸显化,其在填补人民的精神生活空缺,宣传城市信息,促进城市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等功能将被更加放大。但在背后,不能忽视的是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规模应与城市相关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否则会给社会、民众带来更加沉重的后滞效应,因而城市要根据自身发展现实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赛事表演,而城市要处理好体育赛事表演与城市的相容关系,就必须广泛听取市民的声音,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参与者、消费者,是竞赛表演活动的见证者,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表演发展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把把民众的需求放在发展的第一位,体育竞赛表演项目的选择要更贴近民意,满足广大市民的体育精神需求,从而为城市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奠定更好的民众基础。
4.2 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将带动陕南体育竞赛表演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在“十二五”陕西发展规划中,陕西省规划建立加强与周围省市之间经济网络,诸如“关天经济区”、“西三角”规划等,经济上更为密切的联系必然会使得资源交流的道路更为畅通、便利,一旦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问题得以解决,各种资源在区域间的交流与共享将对推动陕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地助推力,作为地区资源之一的体育资源以及体育竞赛表演资源也将从此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4.3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下的陕南体育竞赛表演开发前景西安城市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必然决定了日后陕西省的体育竞赛表演的核心是围绕古城西安开展的。大型体育竞赛表演的举办将不断地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步伐,同时区域内的竞技体育竞赛表演发展也将推动民族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要求在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内容的设计上,既要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体育竞赛表演精神,又要体现地域体育文化特点,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民风、民俗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模式。所以陕南三市各地的体育竞赛表演开发不能各自为政,盲目开发,要有协作理念,走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开发的道路,避免由于低层次重复开发而造成的体育资源浪费,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开展地域体育竞赛活动,以城市体育文化为核心圈辐射周边城镇发展,依托西汉高速、西康高速、铁路网,形成与大都市体育圈核心城市西安的相互呼应的体育文化群落,借体育竞赛表演的开展将传统体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和促进文化交流结合起来,通过区域间互动,形成集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一体化地域体育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徐小军.经营城市的内涵与模式选择[J].江汉论坛,2003,(5).
[2]张金桥.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
[3]贾鸿雁.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2004,(1).
[4]武伟东,曹晓东.盐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体育运动
有专家对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结论:有90.6%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从事的职业,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一、国家立法支持和保护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
(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三十七条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加。
(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三)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四)2000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今后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定。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老年人、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各类体育组织应当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帮助。新建体育场馆要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特点。体育组织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二、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挖掘残疾人的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来实现平等、参与与共享的社会目标。
(一)蓬勃发展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继1987年成立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之后,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体育协会也相继成立;在福利企事业单位、社区、特教学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了各级残疾人体育业务培训班近300个,万余人次接受了培训;参加地、市、县级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和选拔赛的业余运动员累计已达到20余万人次;残疾人体育专职干部由90年代初不足10人发展到近30人,有近百名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介入残疾人体育训练、竞赛组织工作。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与此同时还举办了近40次全国单项赛事,参赛项目由80年代的4个拓展到14个,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累计超过万人次。
(二)我国残疾人体育走向世界。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已相继加入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ISOD)、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国际脑瘫人体育协会(CP-ISRA)、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CISS)、国际轮椅运动联合会(ISMWSF)、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SOI)、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FESPIC)等。
自1982年以来,我国参加了五届残疾人奥运会、五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四届特殊奥运会、两届聋人奥运会以及盲人运动会和多项世界锦标赛,共获得1600余枚金牌、破(超)185项世界纪录。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十届残疾人奥运会上首次进入世界残疾人体育"十强",2000年第十一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居金牌榜第六位。中国代表团在第五、六、七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连续保持金牌、奖牌总数第一。2008年还成功举办了残奥会。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5-02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文化性、科技性、交流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体育文化由于其与活动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差异性、继承性特征,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对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的认识不深刻,使体育的功能不能完全显现。为此,本文对体育在对素质教育中的意义进行具体阐述,使体育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发挥其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的意义,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并对部分核心期刊以及优秀硕博论文等较高价值的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研读与分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积极把握全国会议与竞赛的契机,对天津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十多位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校体育部门领导或体育教师,访谈内容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高校体育发展因素等问题,为本论文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支撑作用。
(三)逻辑分析法
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高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目标。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前提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指标之一。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人身体素(见表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非同寻常。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因此,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大学生心情郁闷时积极参加运动能有效宣泄坏心情,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被淡化或转移。体育还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学生可在竞争过程使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此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这些都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84.38%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时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见表1)。体育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锻炼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另外,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进而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其在完成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增加专业相关或者是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容易疲劳,而不正确的休息方式会严重影响其体质健康。目前,大学生的休息方式除了睡眠以外,多是采用看微信、QQ、微博或玩游戏,课余时间大多被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等电子产品占用。调查显示,有83.73%和70.07%的同学的课余时间被手机和电脑占用,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仅占29.50%(见表2)。网络活动非但不能使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相反由于久坐、静止会导致气血不通,使学生逐渐进入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其实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者相关活动的时候,可以调动全身各个器官,促进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是积极的休息,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仅仅局限在娱乐与健身上,娱乐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占调查总数的78.52%(见表3)。这说明学生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过程本身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人们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扮演着对手、队友、教练等不同的角色,在体育活动中学会面对不同关系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处理问题中成长。体育运动还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他们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在困难与挫折中不断适应与成长,在团队合作、分享成果时体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能促进学生形成融洽、团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因此,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本身是交叉学科,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大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的周期短,很快验证实践方法是否有效。例如,学生为了参加体育竞赛活动需要主动学习相关的技术、技能,准备得心应手的器材,设计相应的战术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否正确或有效很快就能在竞赛活动中得到验证;学生会根据竞赛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对先前的计划进行修改。这样反复的过程即体育实践的过程,会使学生了解到实际发生的问题不可能与理论设计的完全一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
(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灵活的将各种力量组织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和合理用人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需要主动锻炼,尽快地认识到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的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大学生在校内每次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时,自身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而且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并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是人们步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需做足各方面的准备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体育赛事、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角色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来壮大自己的团队,这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个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可贵。其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最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学生想要参加体育竞赛或者体育活动也必须在遵守相应规则的前提下。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各类的体育活动就会使自己遵纪守法的意识逐渐提高,并将这种意识迁移到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八)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
体育以其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时,对胜负的态度、对对手的尊重、对教练员的尊敬、对队友的鼓励、对裁判的服从、对观众的致谢等一系列的行为都标志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正确的导向性作用。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分工合作、团结友爱的意义,使彼此之间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可以使学生明白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重要性。这正是体育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等特点的集中体现。
四、结论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是人的文明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所有的高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己从单纯的肌肉活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思想性,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使被教育者形成它所期望的规范性的意识品质等,其目标和发展过程是可控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动与被动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或载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以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为依托的一种审美文化,是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满足大学生求新知,求技能,喜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同时大学生由于人格上的不成熟而导致许多认识误差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和指导。
1.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竞赛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畅通的前提,因此,应该有以学校领导领衔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体育系(部)为主导,各院系为基础的领导机构。这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交融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学生会和体育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倡导者,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整个机构工作流程要符合学生的利益,要围绕学生群体进行。提高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要重视体育课的延伸
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科技论文,校园文化。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是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激发体育热情,增强运动能力,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各自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自己可以找到自我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来满足个性化发展。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得不同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乐趣,弥补了课内的不足,显示了体育课延伸的优越性。科技论文,校园文化。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超过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拓展,要引入社区、野外环境中,这样能够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底蕴。
3.竞赛形式要有趣味性与多样性
通过体育文化节和非正规的体育趣味比赛等,把体育的情感与文化理性结合,通过以下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竞赛、摄影比赛、最佳运动评比、作品赏析、图片资料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达到了宣传体育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或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优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通过网络、宣传画、板报、校广播站等媒体来介绍奥运知识、体育消息等,使学生理解并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了解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其它学科难以具备的功能,课余体育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娱乐性、挑战性,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有组织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学生与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接触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节是各院系展示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现时机。科技论文,校园文化。院系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院系承办或和体育系(部)联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文体生活。院系间相互的竞争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也提高了承办院系的知名度。
4.要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社团有着齐备的组织功能,各社团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管理队伍。科技论文,校园文化。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制定计划、自我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体育系(部)进行宏观调控。一般在每个社团机构内选派1—2名教师作技术指导,同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要发挥社团的号召力,社团可以承担组织和竞赛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常规体育竞赛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繁重工作压力。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转变学生的行为角色,学生可以在活动、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好的作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各自的选择与爱好,并且还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科技论文,校园文化。
5.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各类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学校所处区域的不同,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思路。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是关键。各学校有它的不同发展历史,要充分利用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的功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体育发展的知识、思想、智慧,它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观念、价值等。它们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等。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释放出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开辟好学生的活动场所。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符合人的心态的色调,都可以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播旨在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大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师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协助、进取创新精神。科技论文,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它可以营造出教育的氛围、能够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军.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2004(2).
[2]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史[M],2005(4).
[3]陈永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体育竞赛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论文摘要: 新时期体育事业能否获得更大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本文从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出发,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路径、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指导原则等内容进行一些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体育管理体制的界定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体育系统内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是实现国家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往往受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制度、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是自然发育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选择设计形成的,或者还可以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而成。言之,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就是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人为选择、取舍及规划的构建过程。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较多促使改革的因素,概括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外部动因。
首先是经济转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对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而与我国计划经济相对应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相悖之处,它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滞缓。这就行成了改革的动因之一。其次是体育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活动不能满足人们目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再次是体育的商业化和职业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对体育经营等各种事项进行协调和监督,使体育组织能够适应市场机制的运行要求,并在这一背景之下合理、高效地运转。
(二)内部动因。
首先是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体育这一块,当前可以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度较少,这就导致国家政府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体育管理的各种事项。其次是政府在体育行业的垄断遏制了社会体育团体的参与。目前我国在体育发展方面行政干预过多,管理体制中过分强调各体育组织、个体的执行指令性计划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导致严重忽略社会团体以及俱乐部的各种权利和利益,进而遏制了它们参与和支持体育的积极性。再次是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我国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统包统配”政策,这种传统做法虽然已逐渐被打破,但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投融资机构也极不完善,一些大型的社会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还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三、改革的主要路径
改革的主要路径有二:一是以二元体育管理体制作为过渡,最终达成新的一元体育管理体制。二是必须将大众体育的发展纳入体育公共服务的视野。
在这里所说到的二元体育管理体制,也就是竞技体育继续坚持举国体制而大众体育则实行“结合型体制”。这一新的二元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竞技体育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如此,它还很适合大众体育的发展。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服务,而在我国目前发展形式下,社会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有关,体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体验公共需求。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追求也在提高,因此必须将大众体育的发展纳入体育公共服务的视野, 以结合型管理体制促进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四、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指导原则
(一)改革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体育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走过30多个春秋,在这一历程中伴随着取得的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主要有:
1、制度环境的制约。
在我国当前体制下,改革并非单独的一个部门所能协调,尤其是牵扯到政治层面的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行政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与政治层面的改革相配合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而牵扯到政治层面的改革,仅靠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一家很难去完成。
2、政府的二律背反格局——改革动力与阻力。
政府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发动者,当改革往下进行深入发展到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时候,政府自身却又给改革带来了阻力。在我国当前民间力量还很薄弱的境况下,民间的力量很难推动发起“自下而上”的改革,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民间力量会逐步地壮大到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3、传统社会结构延续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党政一体化、政社一体化、政经一体化的单一领导和管理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社会的集权,并没有随着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归与消失。
4、“政府——市民社会”的格局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开始趋于宏观层面,民间社会的空间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民间社会并没有摆脱政府的管理,更难形成与政府相抗衡的社会力量。
(二)指导原则。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主要有:(1)市场性原则:由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和权力的界定;二是职能和权力在横向和纵向的配置;三是权力之间的运行规则,所以我们在改革中必须遵循这种规律,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重新界定、设置政府的职能及其运行机制,遵循市场性原则。(2)社会性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管理层次的要求是压平层级,实行扁平化的管理,体现社会性原则,但我国仍然是等级明显的宝塔式结构。(3)比例性原则:体育管理的任务和目标确立后,要有相应的手段以及人力、财力、物力和机构的保障,而在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往往分割式设计,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注意机构设置比例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事业管理的任务。
五、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切实保证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改革和设置好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加强多种行政权力对体育管理的投入;进一步转变体育行政管理的方式;支持和推进体育社会团体的实体化建设;建设好高素质的体育行政管理队伍。
(二)在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加强对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逐步建立运动项目协会制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项目协会的实体化建设;加强对项目协会的规范化管理;有步骤地实现向项目管理的协会制过渡。
(三)在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方面。
努力探索新型的体育竞赛管理模式;不断加大体育竞赛市场的开放力度;建立健全全国体育竞赛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体育竞赛制度,进行多样化的赛制创新;大力加强体育竞赛的赛风建设。
(四)在体育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改革方面。
建立多样化的体育专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运动人才的管理体制;重视和加强对多种体育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改革和完善体育人才的使用管理制度。
(五)关于基层体育组织的改革。
明确和履行政府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的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基层体育组织和支持其开展活动;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促进体育事业单位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加快体育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积极扶持发展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
注释:
①贾志强.新时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9)
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6-13.
参考文献
[1]肖林鹏.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述评.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贾志强.新时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3]吴秀云.论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倪秀海.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未来取向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