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1

2、常用工具的结构,使用、调整和维护保养方法;

3、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基本知识;

4、液压传动基本知识;

5、绘制复杂零件图和简单部件装配图的知识;

6、通用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7、内燃机的原理和构造;

8、 编制机械设备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

9、复杂工件的划线方法;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57-01

21世纪要求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组织相对量来估计碳钢的大致含碳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组织示意图的描绘技能。

通过对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项目的分析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模块化;理实一体化

《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即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能直接用于生产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式多、图表多、选择系数多、标准规定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耐心和学习兴趣,使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2、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实践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

3、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设计人员要求高。不仅要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还要了解材料的选择,毛坯制造,加工设备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确定,生产组织方式及制造成本等。

4、随着教学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时越来越少,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有的职业院校把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都融汇到机械设计技术基础一门课,知识点太多,使学生很难联系起来融汇贯通。

5、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加幻灯片,讲完布置作业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少,学生被动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必要改进行改革。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没有必要把理论的推导,公式、定理的证明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技术标准、设计手册、技术资料来计算、查找、选择、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构思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两周的课程设计溶入到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白这门课学习后要完成的具体设计任务。以带式输送机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主线,每一个模块给学生下达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减速器的哪部分的计算和设计,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把课程设计大量的设计计算工作分解到整个学期,学了就用,边学边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课程学习结束的同时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每一个模块配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Flash软件开发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模拟演示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原机零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在齿轮传动模块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和测绘,使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特点、标准中心距、齿轮侧隙、顶隙更充分的理解;在学习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普通机械加工实习,加深学生对机械零件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了解;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敬业精神

工程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应用,设计时必须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设计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与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改革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重要的设计性技术基础课,是高职高专数控、模具、汽车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表现的愈来愈不适应,主要反映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广泛,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学时少,缺乏实践性、整体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影响了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3.1确立课程的培养目标

(1)教师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机构设计和选用机械零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机械传动和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

(4)掌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来设计机构和选用机械零件。

3.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要求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授课,其课程体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调整的思路是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注重实际应用,引入反映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介绍各种新型机构和新的机械设计方法,力求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1)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尽管图解法曾在工程实际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机构分析及设计精度和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手段和方法的飞速发展,在机构分析和设计中采用解析法已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析法便于与现代先进的设计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解决许多图解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如此,但图解法也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性,图解法形象直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对某些简单问题比解析法更加方便有效。因此,在以解析法为主的原则下,兼顾图解法。

(2)强化机械零件及运动副的结构设计。如果机械类应用性人才,是指能操作现代化机器,能对及其进行调整、维护、管理,并不具有改进设计的能力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对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运动副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所以,教学中心有所偏移势在必行。

(3)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一个人的知识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样,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很多数据知识点都是要靠查阅相关的机械手册或机械零件手册等一系列的资料才能获得;一个人设计者最起码要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获取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手册设计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我系在原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室上加以改造,供学生分析各种机构的结构及特性,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种结构的结构特性以及运动情况,并对机构传动装置进行拆装与调整,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如可选用一些磨损过的齿轮和使用过的减速器,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通过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修理、调整、改进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3.3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协调课堂气氛,也便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并能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随着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地深入,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机械原理部分有一些机构的原理比较抽象,无法用语言形象地表达清晰,学生认知困难,很难在学生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适当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激励法、模型演示法、实践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四杆机构的演化、死点位置的应用和危害及机构通过死点的方法,机构综合、机构的创新设计及新型的机构(如机械手、机器人等)、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应用及齿轮的各种加工方法等,是教学环节中不易掌握的难点,由于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生产经历,很难通过想象加以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录像、动画的演示,把难点体现得很直观,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3.4考核制度的改革

初步打算对传统的考核制度加以改革,新的考核制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并重的考核方法,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

4.结束语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删掉陈旧或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发展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使计算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方法上一个台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机械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柴鹏飞.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年薪十万也难觅一个“数控模具技师”。刚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因此我们着重从模具的制造方面分析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模具的制造过程

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模具钳工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凹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1、选择材料及大小;

2、锻造;

3、热处理:退火,消除内应力;

4、铣床加工或刨床加工6个平面并磨削;

5、钳工划线及钻线切割工艺孔、各螺纹孔、定位孔,攻螺纹;

6、热处理:62~64HRC;

7、精磨上下两大面及两个互为垂直的侧面;

8、线切割加工型孔;

9、研磨型孔及销钉孔;

10、检验保存;

11、模具的装配、调整和试冲。

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1、理论教学部分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具的种类和结构、模具的装配、调试和使用,为模具加工、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本课程主要针对模具的成型零件,讲授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8)模具CAD/CAM

本课程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数据处理、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CAXAME、Master 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及对模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实习中能完整地从绘图设计到备料到组装有一全程的了解,还要学习冷冲压模具设计和注射射模设计课程。

2、实习操作部分

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理论课程基本到位,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模具的拆装、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电加工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6

1.专业初识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先进的飞行器,主要面向航空飞行器设计。本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航空航天工程是基本的服务方向;同时,在民用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市场。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神舟”飞船等,都是本专业的杰作。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力学、力学性能与结构强度、试验技术、自动控制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空间制导控制、传热学与热防护等。

3.发展前景

在轰炸机、运输机、民航飞机等其他机型上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各航空公司使用的大型民航飞机都是进口的,目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本专业极具发展空间。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对数学、物理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常查询航天飞机的资料,对航天飞机感兴趣,对飞机导航系统感兴趣。喜欢飞机模型,常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实况转播。渴望当一名宇航员。注意了解宇宙飞船的材料,常收集宇宙飞船的模型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同时有较强的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的能力。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生产出高效、实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由于航空发动机为载人飞行器提供动力,其在高速飞行、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飞行器动力装置在动力工程领域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含气体)力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等。

3.发展前景

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对飞行器的燃料装置感兴趣,了解飞行原理。常研究宇宙飞船的燃料,关注飞机的新燃料。常搜集飞行器动力资料,对飞机动力系统感兴趣,了解导弹动力装置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主要研究探索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的飞行器制造工艺、方法。本专业属于机械制造范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整套方法和流程,而且要对飞行器的设计有一定了解。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航空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模具设计与制造、飞机零件加工与成形工艺、飞机装配工艺、飞机构造、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等。

3.发展前景

国内不仅在飞行器设计上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航空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的不断努力,这预示着本专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关注新型飞机,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了解宇宙飞船的构造,收集过飞机图片资料,常观察各种飞机模型,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在广大科研院所、高科技产业和航空、机械、电子、计算机公司等单位都有用武之地。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是以空间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工等学科为基础,研究飞行器救生系统为主,将人、机器、环境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目前,国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间环境工程、航空航天生理学、控制理论、人机工效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空调制冷技术、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航空航天安全工程、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等。

3.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预示着航空航天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喜欢关注宇航新闻,关注空间站的建设,对宇宙探索节目或介绍宇宙的文章感兴趣。对宇航员训练条件感兴趣,对宇航生物实验感兴趣。了解空间生理学,渴望了解外层空间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