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心得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 文学教育

新世纪以来,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络、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各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获取文化知识,获得审美愉悦,训练艺术思维,建构精神世界,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堪称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也最频繁使用新媒体,大学文学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直面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教育新天地。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教育增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新媒体时代世界扁平化,在西学东渐的汹涌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呈式微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强调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集萃着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文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当代中国技术和市场强力介入文化领域,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思潮盛行,导致文化泛化和审美泛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狂欢的审美趣味侵扰了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审美取向趋于平面化、娱乐化、低俗化,其审美素养亟待提升。[1]文学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根源在于满足人们审美追求。文学教育是鉴赏乃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和想象观照文学文本,唤起审美体验,获得审美判断,形成审美意向,把握作品意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成熟期,文学教育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徜徉于美的境界,在感受作品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文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类正处消费时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裕,却遭遇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颇受推崇,信仰缺失、价值颠覆、心灵空茫、情感淡漠、精神荒芜乃至生存虚无感甚嚣尘上。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也呈现着时代病症,缺失的自我意识、泛化的功利意识、动摇的理想信念、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危机的典型症候。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文学是人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古往今来人类在文学天地里感悟着生命伟大、抒写着人性美好、品尝着创造甘甜、建构着精神家园,这恰是文学超越性价值所在。因此,文学教育具有培养情感、陶冶性灵、塑造人格、雕塑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等价值,恰是“医治”大学生精神缺氧的一剂良方。

二、新媒体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2]它与教育联姻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对文学教育而言,新媒体并非灭火剂,而是催化剂。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带来文学接受泛在化。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借助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开始全面数字化,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存储、加工和检索,并通过有线无线进行空中地面的全方位同步传输,由此带来海量的数字化音频、视频及图文信息通过新媒体即时传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平台和空间,巨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和传播,加之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几乎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大学生文学接受的时间和空间泛在化,学习文学课程、阅读文学作品成了无人不可、无时不能、无处不有的行为。

(二)新媒体的共享性带来文学阅读多元化。新媒体实现了互联网、电视网、移动通信网三网融合,这种特殊的连接结构致使信息可以传递给节点上的任何一个接收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获取原来难以获得或较为昂贵的信息资源,能够免费或低成本享用海量信息资源和无数软件资源,信息高度共享。新媒体承载的文学作品琳琅满目,给了大学生宽阔的选择空间,他们的文学阅读也就多姿多彩,既有“阳春白雪”的雅文学,又有“下里巴人”的俗文学,尤其是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既有关注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严肃题材作品,又有玄幻、武侠、言情、恐怖等各种消遣娱乐性作品;既喜欢传统纸媒阅读,又青睐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超文本阅读;既浏览文本,又欣赏以直观质感取胜的图像、音频、视频。新媒体使得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空间移动化、阅读时间片段化、阅读设备多元化、阅读内容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2

一、 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创新意识是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情感是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赋予其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它以文学文本作为平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体验,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广阔的精神知识。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把握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才会有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然而,在我国一个较长时期里,大学的“专才”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在开启思维、品质引导、理想激发等方面则成弱势,使学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是虚幻的,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们更关注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同时,大学生文化趣味的平庸化和世俗化倾向日益严重,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成为部分非中文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中国知识阶层社会关怀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这是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从心智层面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品味、审美素养、道德情怀、社会关怀及思维活力诸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引导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

作为具有浓厚人文性的大学语文,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其中贯注着积极用世、急公好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深入影响人的心智,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情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激励学生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铸造自己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精神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承担着完整心理世界的建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实际工具性和超越世俗的人文性,延展人的阅历空间、丰厚人的文化积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经典的文明气质健全人格,以深厚的的文化传统提升品格,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等。健全完美的人格,主要指性格的开朗活泼、气质的沉稳灵动,爱好的广泛多样,能力的正常发挥,思想的锐意进取,品德的纯正高尚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的人格在某些方面相当脆弱,表现为悲观厌世、少有激情、贪图安逸、怕苦怕累,生活中的些许挫折,便会成为年轻生命不堪承受的痛苦。这种脆弱型的人格是无法进行标新立异、多向思维和超常发挥的,更不用说要他们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

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语文,在人格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文学是人学,人生需要精神支柱,生存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优秀的文学文本深刻地洞悉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表现出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展示着古往今来优秀人物完善人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复的奋斗踪迹。像庄子散文的奇特想象,孟子散文的巧譬善喻,韩愈散文的缜密思维,曹操文章的坦率诚挚,李白诗歌的标新立异和“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与豪迈,《战国策》的纵横捭阖,屈原“独立不迁”的个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质,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人格力量;司马迁发奋著书的远大志向和坚强毅力;《进学解》中精进深钻的学习态度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给学生以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勇敢面对社会、迎接挑战的自信心,都可以塑造大学生完整美好的人格,同时获得经受磨难、化解挫折、解脱压抑、平衡心态的生存智慧,这正是创新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人格魅力。

三、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能活动。创造性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的终极目的。“读,是为了创造;创造意味着摆脱读物本身的思路,产生一种读物还未曾有过的思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语文被置于边缘化地位,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也无兴趣学。教学中,教师无视文本的开放性意义,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对阅读教材作一味地标准化读解,久而久之窒息了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呼唤改革,呼唤还阅读的主动权于学生,呼唤学生的阅读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读者带着一种创造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阅读,从读物中发现未曾有过的新答案”[3](p202)的一种阅读活动。创造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弘扬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思想,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观念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成果,赋予大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对教材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权利,不是教师主宰一切,而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共同活动在阅读课堂上。教学性质上,创造性阅读教学不再是一种沿袭式、接受式的阅读教学,而是一种探究式、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作品涵咏体味,读出问题,读出新意。教学模式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平等条件下的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创新为重点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点拨式”,启发诱导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选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具体来讲,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敏锐地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诱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表现方法上的独到感受,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突破习惯性看法,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二,创造性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

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一,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其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对阅读教材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名篇、不盲从课本上的现成答案,不盲从老师的意见。其三,求新精神。爱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阅读课堂上打破陈规,克服定势,标新立异。创造性阅读教学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阅读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得出一种新见解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能力系统,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参与。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3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大学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大学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它不是简单盲目地否定以往语文教学中的经验,而是力求把大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是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

总之,这是与20世纪我们所曾进行过的语文教改既有千丝万缕联系、但又跨越到一个崭新阶段的改革。大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大学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大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

2.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

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

2.1 本文拟重点谈谈使用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作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课件",有不同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的重在学科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课堂上的演示,体现如何进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类似"课案"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点。

2.2 “课件”设计的基本要求。课件的制作,不单是技术人员的任务,首先必须发动语文教师参与设计。课件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技术处理要求等项内容。由于语文教师大多不熟悉软件技术,所以在技术处理方面不妨先"一厢情愿"地提要求,再由技术人员参酌、调整、补充。经过几次共同努力,大家都会获得提高。所以即使是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多的语文老师,也完全能参与课件设计。

近些年出现了相当一批语文学科的软件,筚路蓝缕,反映了设计者和制作者们十分可贵的探索,从中可以找到许多有益借鉴。最值得借鉴的,是关于"整合"的意识。近些年的课件中也有许多问题,我觉得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还是在"整合"上。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

(1)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篇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篇子。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

(2)对课堂教学需要考虑不足:目前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软件,开发的不算太少,检索功能也相当完备,要想从一套大书里把用了某个字的例句通通调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这种具有资料室搬家性质的软件,在"整合"思想上较多考虑的是怎样方便教师占有文字材料,较少或并没有考虑怎样进入课堂,因此还很难对课程整合发挥显著作用。

(3)对大学语文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些?例如: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怎样进一步体现因材施教?怎样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一般说来,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

当然还有别的不足。但"三不足"是"整合"工夫不够的主要表现。课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和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从目的到内容,从结构到呈现,哪一步都离不开"整合"。

课件设计在"整合"上下工夫,不仅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的,要运用充分必要的资源,而且要把信息技术的综合效应以及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努力结合起来,融合起来。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课件设计的基本整合手段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4

(一)学生排斥难度大的乐曲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时候总是喜欢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对那些难度很大的乐曲比较厌烦,这是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在难度比较大的曲目上没有信心。学生在很多的时候会对自己不会的乐曲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弹奏复杂的乐曲,信心减下去了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求助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因为这种难度比较大的乐曲,在演奏上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技巧性的东西,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弹奏者集中精神来完成,这就给演奏者在心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负担,导致了内心的紧张感。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难度大的乐曲都会产生紧张感。

(二)学生恐惧钢琴弹奏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的时候往往学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弹奏过程中过度紧张,神色紧张、手指不停的颤抖、多次停顿,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呼吸紧促等很多心理问题。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开始分析,产生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弹奏者的生理机制大脑皮层和皮下某些消极情绪有关,如果对皮下消极情绪的刺激越来越强烈,就会出现大脑发生紊乱、神经失调,导致了上述中的种种表现。

二、即兴伴奏中学生心理调整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钢琴即兴伴奏中兴趣的时候,首先解决学生内心中各种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可以长久的保持一种对演奏的浓厚兴趣。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爱,才会有信念,当学生对钢琴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追求的信念,这种信念表现在对音乐的无限痴迷,这种状态下,他会非常投入的练习演奏技巧。当技巧掌握了之后,学生在弹奏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受到紧张。

(二)老师从启发性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学习音乐有很多的好处,学生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音乐不单单是音乐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提升,通过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曲目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比如一些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边弹奏边演唱,使即兴伴奏深入他们的课余生活,达到发散音乐思维的效果。老师应该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对音乐中的技巧知识加以了解和认真揣摩与领悟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意境,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从学生性格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钢琴初学者都处在学习期,不同性格和年龄的学生之间都有一些个性差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用同一教学模式的话,对一些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很难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上述原因,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特别的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正确地评价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对自己演奏水平进行详细的自我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潜意识中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对于正确的自我评价,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1,对于有自信心的学生,不管是在练习还是在公开的演奏,都会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心,他们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2,练习结果的评价,学生要在练习结束后,对自己练习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出不足的地方,对不足的地方多加练习,迅速调整状态。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缺乏自信心理因素的分析,采用调查、访问和研究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产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及基础;并探讨利用大学体育课这个特殊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以便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们今后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合肥学院04届(教育系同学);03届(旅游系同学)共计:204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访问法我们对合肥学院04届、03届(部分同学)计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前拟写了调查访问提纲。为了使调查深入细致,所得材料可靠和准确,对个别学生曾多次走访,并进行课堂观察(利用自己带这些同学的体育课一学年)。做了详细的访问和观察记录等。最后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归类,分析和研究。

1.2.2文献资料法为了开阔视野和掌握较多的材料,以使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符合实际。我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了正确和有用的部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我们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将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心现象归纳为是由以下三种心理因素产生的。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信心现象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再进行归纳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易发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年龄,男生在20~21岁(20.59%~28.92%),女生在18~19岁(26.47%~43.62%)。(2)产生缺乏自信心心理的三种心理基础中,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占第一位(77.94%),其次是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70.1%)。(3)生理年龄越小,自认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和过强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对其影响越大,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对年龄较大者影响较大。

2.2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导致缺乏自信心心理因素产生的三种心理基础进行如下分析:

2.2.1学生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体育课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课中,学生只要深刻理解概念,就基本可以解题了。可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后还得通过反复练习,变成肌肉的感觉才可以真正完成动作,形成技能。而大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要求掌握的运动技能的难度却比他们在中学时期要难了许多,可身体的协调性往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少年笨拙期”。于是学习运动技能时总不能得心应手。特别是新生在其他文化课上会因为与中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区别,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和压力。于是自我觉得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了心理学称“习得性无能”的心里活动。l3长期下来学生们缺乏了运动和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产生了自认为缺乏运动能力甚至会延伸到缺乏学习能力的心理。可见学生在运动学习上的困难而产生的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70.1%)。研究也表明这种心理的产生与长期运动没有成就感成正相关。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小,自信心越容易缺乏。(见表1)。

2.2.2过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心理因素与缺乏自信心的关系学生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这些学生的思维敏捷,勤于思考,但是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又易主观或以偏概全,有独特见解,由于自尊心强且膨大,往往先是过高估计自己,遇到困难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用这种思维特点去分析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表现出逆反心理或自我放弃。如在排球教学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们在练习中要注意掌握正确基本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特别是上述学生好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用一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如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空中霹雳”、“空中旋转扣球”等动作,这些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排球技术”,以此来标新立异自己与众不同;结果当然是打不好,于是又开始缺乏自信心。从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见:过强的好胜心理和没有成就感是阻碍大学生们学习成功的又一心理因素,也与缺乏运动能力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2.2.3学生在学习中自认缺乏交友能力心理因素(客观定势作用)的影响客观定势指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定向的认识。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因自身条件(身高太低,体重过重,年龄太大)等因素,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掌握不住或不能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一定的运动指标和学习成绩等是理所当然的。这在表1中的统计数据中可见,在年龄段中受该因素影响的学生年龄都较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综上所述,大学生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就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此外,如果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那么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其中包括:对他人或对社会,表现出抗拒心理(如拒绝上学、自暴自弃、厌恶集体活动等);有时又表现得对家长和教师过于顺从以致完全丧失自我,跟家长的关系或过度冷淡或过度依恋;个别会经常借口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课;也有经常无端发脾气的现象,或莫名其妙地故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自负(逆反心理)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培育学生的自信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呢?缺乏自信心理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因势利导,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2建议

3.2.1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段从调研统计表中我们可知,男生在17~19岁,女生在17~18岁这个年龄段上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其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经历失败多了,一时找不到成就感和好胜心强产生的反判心理。因而,在教学中要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一是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适合他自身的要求,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二是及时给予每个人多方面的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三是在体育教学中,搭起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例如:根据这些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结合心理学课或举办心理学讲座,向学生讲述和分析缺乏自信心存在的客观性和危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时时自我反省,自敲警钟,自我约束。这是消除缺乏自信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3.2.2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多看,多听学生的反映,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当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缺乏自信心理时,要正确对待,不要简单的否定和批评,而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时时启发他们认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正确掌握所学内容。

大学语文的心得范文6

关键词 阅读 教学环节 文章欣赏 风格 人物 背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不同程度上都被局限在语言点讲授的范围内,只是涉及到课文的一些浅层次内容,无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而忽视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变得“见木不见林”,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英语课逐渐地变得鼓噪乏味,学生也逐渐地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加之,各类英语参考书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部分作用逐渐被削弱,也即学生对语言点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参考书得以基本完成,学生在这方面对教师的依赖日益减少,对教师的要求就随之提高。作为教师,面临这样的挑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挥潜能,向深层次发掘知识点,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赏析能力,使英语课不再成为单纯的语言课,从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加入文章欣赏环节就能够使教师较好的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挖掘学生的潜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一堂英语课变得丰富多彩,进而提升自己和学生的文化修养。

文章欣赏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包括其它类别文章的欣赏。其中,前者所占比重应该较大。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抒发作者对世界的认识、见解以及思想感情的。他要求读者具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文章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角度领悟文章材料的迭取和剪裁,措辞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风格与表现技巧,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参与阅读,才能使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袁宪军和钱坤强认为应从情节、叙事角度、人物、背景、风格、主题和象征等七个方面来解读文本。根据英语教学实际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文章来安排分析。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册收入A Day’s Wait,在本篇课文的导入部分便可就海明威的生平、主要作品、创作主题、人物性格特征等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知识去理解和认识本篇小说的主题,体验小主人公的感受,体验勇气的力量――由一场误会引发的危机中,在对生命强烈渴求的同时,小男孩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和克制力面对死亡。另外一个例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y Way :“我”有两个上大学的儿子,他们为了挣点零花钱,在业余时间为报业公司投递广告,并以为能够轻松赚到大钱,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赚钱是件不容易的事。文章所说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所用的语言平易近人,轻松活泼。但读者会发现占优势的语言现象是作者有意在文中使用“大词”。我们以其中一部分为例:

“Another thing”she continued. “Your college sons must learn that one does not get the best out of employees by threatening them with bodily harm”.

Obtaining an audience with son No. 1, I snarled,“I’ll kill you if you threaten one of those kids again! Idiot! You should be offering a bonus of a dollar every hour to the worker who fills the most bags”.

尽管描述的是小孩子们嫌给的钱太少,不乐意替“我”的两个儿子帮忙,结果遭到他们的恐吓这样一件小事件,叙述者却说了一句在非正式的场合下才使用的话语(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有多处),让读者觉得这样一件小事被如此一本正经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非常有趣、生动,让人不禁莞尔。同样叙述者本人称呼大儿子为“第一要人”(No.1),并用了“获得接见”(obtaining an audience)这一政治术语来表达他的儿子来接他的电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风格:平常小事用“大词”来表示。另外,在文章末,作者提到他的两个不懂事的儿子商量卖书来赚零花钱以避免伸手要钱的“indignity”,令人忍俊不禁,进一步凸现了作者的幽默意图。在《大学英语》前四册的课文和阅读材料中,还出现了多达十二钟修辞方式。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较大程度上走出了词语和语法的局限,引入了语篇教学和文化导入,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善了英语教学理论,也为文章赏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对提高自身多种文化修养也有了较强的要求,这一切表明,虽然公英教材内容多、分量重,课时较紧,文章赏析都应纳入正常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