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行会计电算化,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还处于生长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之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如下: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账”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力度不够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其次,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再次,是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 缺乏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书为而已。(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够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 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逐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二)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分析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会计财务核算作为房地产企业中重要工作之一,其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现有固定资产核算

对房地产财物核算工作来说,现有固定资产核算是它的一项重要基本职能。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职能中,固定资产台账编制和修正及其总量核算是它最基本的两项业务。除了这项基本业务外,固定资产总量折损与降值等变化情况登记、日常清理盘点以及流动监管也是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此外,为了确保现有固定资产存量数据准确与完整,我们还应当做好各项核算工作的系统规范化管理。

(二)建筑用材核算

建筑用材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另外一项基本职能,其工作重点在于针对建筑工程各种用材采买、提前预处理和储备保管这三项内容编制出相应的安排计划。除此之外,在开展建筑用材核算工作时,根据所采购建筑物资款项与支付程序制定并一套相对应的核算方案。

(三)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

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上,其会计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与经营成本支付安排,并依据相关规范做好这两项工作中监督管理;二是各项建设运营费用地调整、归类以及划分;三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与开发成本核算,并对开发期间所投入各项资金予以评估与测验。

(四)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

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最后一项工作内容,结合工作实践来看,此项会计财务核算重点在于计算现房销售与经营所得利润、已售现房总量以及应缴税款额度精算这些内容,为此这就要求房地产财务人员充分参与到销售规划及利润目标制定中去。另外,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工作中还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财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做好财务账目修正与推算工作,这样一来能够为确保房地产企业获取最大利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结合本房地产企业会计财务工作实际,构建或完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从而保障资金得以科学合理运用。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意义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会计核算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在于对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财务核算,通过及时、准确的统计企业日常经营数据,经过核算与审核所得数据后来给房地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进而为房地产企业今后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便利。会计核算不但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会计各类财务报表,而且还可以给房地产企业内部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然而随着国家不断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房地产行业利润不断下降,并且竞争也日渐激烈,而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则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科学设置过于繁杂

会计科目指的是通过系统划分、编制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目标、任务或是房地产经营运作而成的会计项目。会计科目是对不同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构架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工作,能够对监督与控制房地产企业会计业务运作情况。为了确保能够有效监管企业会计活动情况,企业必须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章制度来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严禁随意增减。同样,房地产行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应当依照相关法规来进行,且需要在年底对全部经营账目进行结账,并在年终结账之后建立新账。但是房地产行业具有结算周期长、资金巨大、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该种方法不但会让企业账目处理变得复杂,而且还会与房地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导致了会计核算难度加大,致使其核算准确性下降。

(二)收入、费用等税收核算的实际操作不合理

销售房子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各类费用。就目前看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部分房地产企业对于费用以及手速来源及去向并未进行严格的核算。不仅如此,对于费用以及收入的税收则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如,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采取的是预先销售的模式,也就是通过政府所审批下来的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来开展相关市场销售活动,且收取一定的预订保证金。此时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均把销售房产所取得的预收暂时款当做其收入来源。然而,在专业角度看来,这预收暂时款并不可当做收入进行确认。除此之外,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会采用银行贷款按揭支付的销售策略,在核算该方面收入时,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必须要在首付款实际到账时才能够将其是为收入予以确认,并且余款需要在银行办理转账后方能将其是为收入进行确认。然而该项策略在具体操作时则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仅如此,在确认成本以及费用上也有着许多不合理之处,急需改进。

(三)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繁复缺乏配比性

不同于普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所涉及的业务类型比较繁杂,且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房地产行业具有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只有具有较高的单位价值才可以盈利,并且其消费对象类型较多,所以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经营时难以准确确认其费用、收入以及利润。尤其是在大额投资或是经营周期较长的环节,资源的投入以及来源就更为复杂,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配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不但要确保确认费用、收入以及成本时要满足因果关系,而且还需保持一致性,以便于能够将各类费用以及收入的来源及去向全面的反应出来。但是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配比性原则,房地产企业在核算收入与成本时往往难以做到合理匹配。通常情况下,如果房屋层数较低,且层与层之间销售价格较为相近时,计算单位面积成本则可以通过总成本除去总面积的方法得出。而如若房屋层数较高,则不能使用该种方法。并且楼层的位置、采光等都会对房屋售价产生影响,如若依旧使用总成本分摊的方法来核算高楼层成本,则会导致成本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发生。

四、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

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即合理分类与简化有关规定中所必须出现的科目,让会计科目的核算变得更为明确与简单。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其次,应优先考虑项目开发成本,再考虑房屋开发成本。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实地调查工作,并将核算重点放在土地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等二级科目。在核算时开发成本过程中,应当将单项工作视为实际对象。除去必须的成本项目核算,可以根据实际项目开发时的情况来对科目进行合理的增减。再者,对房地产企业运营时所产生的资金进行核算时,应当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对整体项目进行规划,还可以采用表格或是图表的方式来将资金的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更为直观的了解企业财务情况。

(二)加强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的落实开展

确保房地产企业的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与落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应当明确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核算,尤其是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其次,应当严格依照我国现行税法中的规定来明确房地产企业收入范围。并且严格按照房地产企业实际拥有商品房、土地面积和有关配套设施在市面上销售所得的收入作为参考来确认企业按揭贷款以及预先销售的实际收入。再者,在签订购房合同、交房协议、预收账款、后期付余款等环节当中,房地产企业务必要依据实际签订协议中的内容和后期实际交易金额来进行入账与核算。不仅如此,在核算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工作时,还应当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确保能够全面披露出企业各项项目中生成的现金流量以及经营好活动中的信息,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此外,房地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管理模式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且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必须要专户存储预收到的暂时款,做到专款专用。

(三)确保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具有配比性

因为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涉及到诸多领域,所以其会计核算内容也较为繁杂。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确保其配比性。首先,应当要确保财务人数充足,从而可以确保可以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类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核算工作能够精细化开展。并且还需要定期开展财会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我国市场发展相适应。其次,应当大力引进以及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积极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促进能够确保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录入与传递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提高相关数据的精准性,提升会计核算效率。再者,应当做好各类会计基础工作,并将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在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逐一开展会计核算,且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以便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各级部门提供系统、准确、详细的财务报告。此外,应当形成社会、政府以及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并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管工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这就需要相关财会人员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并妥善处理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进而促使房地产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志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9):43-43.

[2]宫国林.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9):62-63.

[3]林建兰.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182-182.

[4]武春雨.浅谈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思考[J].经济,2016(8):101-101.

[5]詹卉.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总结[J].低碳世界,2015(17):159-160.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3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会计基础性工作不到位

首先,原始凭证的失真现象频发。在有些事业单位中,填写会计原始凭证存在不合规编制的问题,并未与实际出现的项目内容相符;其次,记账凭证不够规范,特别是一些会计科目名称的规范性较低,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不利影响;再次,原始凭证的填写不完全,一些事业单位在填写原始凭证时常会出现不填、少填或漏掉等问题;最后,账簿书写的规范性不够,表现在刮擦、涂抹、数字书写方面的失误等,给各明细账的核对带来了负面影响。

2.会计督查机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会计监督检查机制的执行不力是制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瓶颈,由于事业单位的监管部门对各项会计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督查不及时、不到位,尤其是对资金的使用、分类监管不够严格,对会计领域的违规行为处罚不够,导致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愈演愈烈,以致诱发财务犯罪。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

为数不少的事业单位拘泥于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的问题。在单位内部,内控制度的执行意识不强,甚至忽视了内控制度的关键性,导致会计核算相对混乱,一定程度上变得无章可循而流于形式。

二、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的有效对策

1.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着力增强会计核算的质量

各事业单位要紧密依据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内控严格的财务管控制度。尤其对各项财产的审批、现金的专项监管、财务规划的编制、资金的筹集、各项审批权限的划分均要有系统明确的规定。首先,要大力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引领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推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进程。例如,会计从业者在填写原始凭证时,必须坚持凭证的完整性原则,切忌弄虚作假;在书写账簿及记账凭证时,也要力求规范,保障会计信息的精确无误。其次,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会从业人员绩效考评、晋升、降级等奖惩机制,依照从业者岗位归属的不同明确不同的考评标准,加强对从业者工作行为的约束,以逐步打造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体系。

2.加大内部控制、外部督查力度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监督主要以查缺防漏为主,如今,内部控制已把风险评估列为主要的控制方略,集中表现在事前控制上,这有助于整体发挥会计从业人员的专长和监督职能,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合规性、真实性,为会计部门决策把好关,以增强会计监督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实施专项监督。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好财会工作,同样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协助配合。首先,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要与政府审计部门一道完成预算单位的审计任务,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性工作的规范程度、财会制度的是否健全以及会计核算的实际流程是否合乎规范。实践表明,只有依靠内外部力量的联动督查,才能全面有效地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周密的指导。其次,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负责人要带头遵守国家相关的财会法律、规范,并将预算执行状况与晋升、离任的责任相挂钩,加大对财会领域重要法律、规范的宣贯力度。在财会领域法律体系方面的宣传和落实方面,要增强实用性、严谨性和操作性,避免各项法规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始终做到有规可循、照章办事,彻底弥补会计核算领域的法律漏洞。要增强领导的负责人意识,始终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及目前通行的财会管理制度办事,构建完备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将各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公开披露。

3.会计的内部控制要进一步强化

会计内部控制是做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保障。首先,要规范各项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以实际工作性质、内容和范围为基准点,实施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预算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之间要建立联动机制,审慎编制规划方案,确保周密精确,避免肆意更改。再次,必须一切从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在不变更会计责任主体、不削弱各部门财务管理职能的前提下,依据新出台的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等政策规范,逐步增强财管职能。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4

关键词:牡丹办事处 村级组织 会计核算

一、牡丹办事处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发展现状

牡丹办事处地处菏泽市城区北入口,是市建设规划新区,又是城乡结合部,但支柱产业仍以农业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村级组织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体制下,成为一支最基础最根本的社会力量。

二、牡丹办事处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清楚地了解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对牡丹办事处32个行政村和社区村级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其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情况:

(一)会计基础工作差

会计基础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所有的会计人员基本不具备会计资格;有的村会计制度形同虚设,造成会计工作混乱,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有的村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设置和会计岗位配置不当;还有的村只单纯根据信息质量进行会计核算,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村级组织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会计基础工作入手,切实解决村级组织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二)会计凭证取得及管理方式不规范

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和分类即会计分录的一种凭证,是由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是企业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依据,无法取得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就会给记账凭证的填制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如此,便不能保证记账凭证的准确性,进而无法为会计信息内外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办事处部分村为了节约开支和时间在购买物资时不要原始凭证;部分村在发生费用后难取得发票时,就随便取得不正规的收据来充当原始凭证,缺乏合理有效原始凭证从而无法取得村级组织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大部分村还普遍存在会计凭证保存不当的问题,容易导致会计凭证毁损、丢失,给日后其他村民查看会计资料带来困扰,制约着牡丹办事处村级组织会计核算的健康发展。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各异

1、财务制度混乱

有些村随便找一人担任会计工作,甚至报账会计和出纳可能都是一人,编制凭证、审核凭证由会计一人包办,结果造成帐目混乱、账实不符、数据失真比较严重;甚至往往在账务处理上,忽视会计制度,完全听从于书记一人,从而使会计失去应有的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村民对本村账务存在很大的疑点,严重者会更加激化干群之间的关系,使村级矛盾时有发生。

2、村级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经验、经历各异

大多数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知识、会计核算方法落后以及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造成了村级组织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和方法落后。目前来看,大多数会计年事已高,会计知识老化,会计方法落后,对新会计知识接受能力不足,知识更新慢,他们不具备应有的计算机知识,不能适应新的会计核算的发展要求,无法保证村级组织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阻碍了村级组织健康发展的进程。

三、牡丹办事处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依法行事

村级财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各类规定,抓好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做好依法建账、准确报账等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同时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深刻认识和理解会计方面的知识和问题。

2、爱岗敬业

划清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界限,加强内外部监督,防止管理者占用村级集体财产,阻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会计凭证管理

总体上看,或因为条件限制或为节约成本,会计凭证作为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无法取得或取得不规范,都将影响其会计人员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无法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将给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日后查看会计资料带来困难,阻碍其村级组织日后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为村级组织带来一定的隐患。只有保证会计凭证(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准确性,才能保证村级财务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村集体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真实、有效、合法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在原始凭证上签章,交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审批签字,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加盖专用章后,报办事处审计员审计加盖审计专章由“三资”委托服务中规定程序入账。凡属支出的凭证,必须手续齐全,手续不全的,出纳员不得付款,会计不得入账。要严格审批的标准,不符合支出预算及标准的不批;原始凭证不规范不批;没有证明人、经办人的不批;所购物料用途不明或应入库登记而保管人员未签字的不批;数量、单价、金额不符的不批;大额票据未按程序开支的不批。

(三)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提高村级财务人员的素质

1、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目前会计核算相关法制不够完善与健全,有不少制度法规范围和标准滞后于新的经济形势,此外,特别现有村级财务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村级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另外应健全村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牡丹办事处特制定村级账务处理制度:

账务处理总的要求是:坚持先村后乡、先审计后记账、先批准后报销的原则,具体为:

(1)村报账会计收集整理本村财务收支凭证,经理财小组审核加盖专章,由支部书记、主任联合签字后,报办事处”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审计。

(2)审计员审计各村凭证,一式三份填写审计报告单,交记账员、村报账会计各一份。

(3)村报账会计将审计后的凭证交记账员,由记账员凭审计报告单开具现金支出单交村报账会计。

(4)村报账会计凭现金支出单领取现金,办事处出纳员支付现金或开具支票,并登记日记账。

(5)记账员依据凭证登记总账、收支明细账、往来明细账,村报账会计依据审计报告单核对村设账目。

(6)记账员、出纳员、村报账会计核对账目。

(7)记账员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依据凭证、账簿、及报表填制村级财务公布榜,交村报账会计向群众公布。

(8)考核财务工作情况,记录在案,并处理有关问题。

2、要提高村级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1)财务管理的好与不好与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极大,尤其是会计人员如何理财,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村级主要领导。因此村级组织的财务健康状况和村级领导管理方式息息相关。从管理方式来看,村级管理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不高,表现在会计人员管理理念陈旧,会计人员选拔上注重血缘关系,强调老实忠诚,忽略人的才能;其次,管理模式上,过度集权,缺乏民主,往往容易打击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总之,广泛存在家庭管理模式,强调集团家族利益,因此,在会计从业人员感觉在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提升的机会较少,缺乏工作积极性,而且管理的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程序化。财务不透明,不重视精神培养,因此要解决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要首先解决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依法理财的观念问题。

(2)与国有企业和其它会计领域相比,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各异,参差不齐,因此要强化村级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避免随意选用会计人员。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村级会计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廉政建设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黎秋.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若干问题思考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入会计处理

外购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令人难以理解,主要问题是:

(一)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

(二)购入固定资产,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分录却是在减少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

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再是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没有必要单独反映。因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既简捷清晰,又使其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二、在建工程会计处理

各单位所需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人力、物力自行建造,即称之为在建工程。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事业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帐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单位乘机把一些超预算,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也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逃避纳税等。

对策: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与管理,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改良、装修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既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又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这在会计上产生了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企业会计处理以能否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为判断依据,规定只有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支出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余支出则确认为费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没有具体的表述,仅规定了固定资产修缮,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对于大型修缮,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

(一)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二)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势必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大型修缮从修缮基金中列支,还会导致少列费用,虚增结余。

对策:建议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良、装修等支出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准,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线,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转结“固定资产”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期,按照确定的折旧办法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和补偿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劳务)成本计算,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或进行大型修缮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其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生产能力,而且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致使一些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二)事业单位日常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事业单位由于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结果是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盈余。

(三)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应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对策: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建议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五、固定资产投资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当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账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中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一)投资成本确认标准不科学。事业单位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或合同协议价确认投资成本价,而不是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加上有关税费,这样容易造成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二)核算项目不完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对策:鉴于上述情况以及前述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建议取消“专用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清理余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范文6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县财政局沟通不畅,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监督不到位。

县级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一个会计集中核算单位,除会计核算外,还具有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中心很少就预算资金安排问题与县财政局联系,不了解各单位预算资金的安排情况,各单位预算资金的用途全凭各单位报账员填写,中心凭报账员填写的报账单登账。这样中心对各单位预算资金是否全部到位,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就难以监督。

(二)会计信息不清晰。

会计信息不清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清晰地反映各单位的业务收支状况。一些业务量大,专项资金多的单位,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有比较特殊的要求,如林业部门。中心会计由于对核算单位的业务不太了解,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按上级特殊要求进行核算,产生的会计资料也就不能清晰地反映核算单位的业务收支状况。所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报送有关业务数据资料时,就不能直接使用中心的会计资料,需要核算单位重新加工后才能上报。(2)个别会计软件设置不合理,一些基本数据都不能清晰地反映。如账页上没有年终累计数,需在11月份累计数的基础上,逐笔加上12月的发生数才能获得。(3)会计分类不统一,比较乱。如对各单位的规费收入,有的按规费项目进行分类,有的则按核算单位的内部股室进行分类。(4)将核算单位所有人的借款都归在报账员名下,责任不明,时间长了会造成互不认账的局面。(5)一些单位的规费收入和其他一些收入未按要求先进中心账,而是直接进财政预算外账户,然后财政以预算外收入名义划到中心账上。这样在中心账上就看不到核算单位的规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明细情况,不利于审计、财政监督。(6)同一张记账凭证附不同内容的原始凭证过多。(7)经济业务摘要笼统,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运用。(8)以打印姓名代替签名、盖章,增加了会计资料被篡改的风险。

(三)对各单位的费用控制不严。

会计核算中心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各单位不合理的支出,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差强人意。随意支出现象普遍存在,假发票报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部制定的一些支出标准,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旅差费标准和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开支标准过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干脆据实报销,造成了有没有标准一个样。(2)有的中心人员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

(四)中心人员偏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刚设立中心时,一些单位还没有进入中心核算,所以中心的人员比较少。后来随着进入中心的单位越来越多和一些新单位的设立,以及一些单位下属单位的分开核算,中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人员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中心人员工作负荷越来越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再者,进入中心的人员原来在单位上只从事某一方面会计业务的核算工作,进入中心以后,要从事十多个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工作,这些单位会计业务各有特点,如不主动学习、掌握,就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工作。另外,随着进入中心时间延长,少数中心人员产生了懈怠情绪,工作只图应付了事,而不去认真学习、思索、总结,业务水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地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中心应加强与县财政局的沟通工作,及时从县财政局取得各单位年初预算安排资料及年中预算调整资料,了解各单位预算安排数及用途,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核算、稽核制。中心应挑选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会计业务熟练的人员牵头负责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

(三)实行会计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中心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每半年开展一次会计质量检查,对,把关不严的人员进行会计责任追究,着力提高中心人员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对中心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全局意识。要建立健全中心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使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