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期投资的利弊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1

一、资产减值应于何时确认

对于资产减值确认的时点,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第8段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显然,确认资产减值的时点是资产负债表日,但对于应在何种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笔者认为,基于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等工作的复杂性和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时间要求,企业没必要甚至也不可能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减值予以确认,但在需要对外报送财务报告时,必须于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

二、资产减值应在什么条件下确认

上,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资产的减值都进行确认。笔者认为,资产减值确认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资产减值量的多少和可能性的大小。

资产减值多少才应当予以确认?按照资产减值会计所体现的决策有用观的观点,财务会计系统要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类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和有用性,并不要求绝对精确可靠。再者,“会计面临的主要是判断和估计,而不是肯定”。就资产减值的确认来说,也就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减值的确认与否并不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那么对该项资产减值的确认就没有必要;反之,就应当予以确认。这是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中的具体。实际工作中,也不可能对每一项资产价值的微小变化进行确认。因此,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应依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视其金额大小而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1)重要性标准如何确定?

(2)若干项单项资产的减值均达不到重要性标准,但其综合却达到了重要性标准,那么单项资产的减值是否予以确认?笔者认为,为避免企业在执行中采用多重标准进而造成信息使用者理解上的不便,国家应确定统一的重要性标准,如减值幅度达5%时应视为重要,等等。单项资产减值达不到重要性标准但其综合达到的,也应分别予以确认,因为作出许多决策所依据的往往不是某一单项信息而是反映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资产减值可能性的大小,意味着资产减值有多种类型,如确定的永久性减值、暂时性减值、不确定的减值等。对哪种资产减值应予确认?,主要有如下三种判断标准:

(1)永久性标准,要求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进行确认;

(2)可能性标准,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

(3)经济性标准,要求对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行确认。上述确认标准中,可能性标准包含永久性标准,因为永久性的减值实质上是可能性很大甚至是100%的减值,但却排除了对暂时性减值的确认。鉴于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应用中很难确定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大大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而经济性标准避开了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能够反映环境变化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不利影响,真正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所以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都广泛采用经济性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未明确规定应采用的标准,但从相关条文中可以看出,三种确认标准兼有,只是不同种类的资产确认标准有所侧重而已(如表1)。

表1

资产类型与其减值确认应用标准对照表

标准

应收 短期 委托 存货 长期 固定 在建 无形

款项 投资 贷款

投资 资产 工程 资产

永久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 √

经济性标准

从表1可以看出,八类资产中只有两种(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的各有三类资产。这虽然会因为不需确认大多数资产的暂时性减值进而大大减少需要确认减值的资产种类和数量,但同时也有不利因素,如因不确认暂时性减值仍然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等。这可能弊大于利。但若从决策有用观来看,信息使用者关心的是企业利用现有资产提供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资产的暂时性减值往往不会影响资产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会受较大的影响恰恰是那些发生永久性减值或减值可能性很大的资产,所以对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确认同决策有用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基于上述利弊关系的分析,从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要求出发,近期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资产减值可能更符合实际,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其他确认标准的使用。

三、资产减值应按什么方式确认

资产减值的确认,可以按单个资产、资产类别、全部资产、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资产类别是指某一类资产内的各种具有相同性质或相同的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固定资产中的运输工具等。全部资产是指某一类资产内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所有的应收款项、所有的短期投资等。现金产出单位是“指从持续使用中产生现金流入的最小的可辨认资产的组合,而该资产组合的持续使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如加工某种产品所需各种设备的组合,已知该组合内的任一设备都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单独出售。

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国内外现行实务中,也常常给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如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敦低法计价,成本和市价的比较可以按单项比较,也可分类比较(如分为证券投资和股票投资),还可以综合比较(即将全部短期投资的成本合计与其市价合计比较)。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鼓励企业尽可能按单个资产确认,若确实无法确认单个资产的减值时,则应按现金产出单位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资产类型与其减值确认采用方式对照表应收

短期 委托 存货 长期 固定 在建 无形确认方式

款项 投资 贷款

投资 资产 工程 资产按单个资产

按资产类别

按全部资产

按现金产出单位

资产减值应按何种方式确认?笔者认为,应依次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采用某种确认方式的可能性;

(2)各种可采用方式确认结果的准确性;

(3) 使用时的工作量大小或难易程度。

显然,凡是可以按单个资产确认的,也就可以按资产类别和全部资产确认,同时也不需按现金产出单位确认。在这些确认方式中,按单个资产确认的结果最准确,按单个资产确认当然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某类资产包含项目多、金额小,按单个资产确认与按其他方式确认的结果差异不大,按重要性原则要求并从减少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可以按资产类别或全部资产确认,如应收款项、数量多价值低的存货等。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按单个资产确认,从这一意义上看是比较理想的,对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和存货减值的确认方式规定较为灵活,也是符合这些资产实际情况的,但在按现金产出单位确认方式的使用上,仅限于存货减值的确认(第54条),规定过死,可能不利于资产减值的确认。各种资产的减值只要无法单独确认的,都应允许按现金产出单位确认。

四、资产减值应作为什么要素确认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国有资产 结构配置 新形势

国有资产结构是指各个国有资产主体在相应的投资目标的指导下,将国有资产配置到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形成合理的国有资产布局,提高国有资产效率,发挥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国有资产主体之间,投向部门之间,投向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互动的关系。国有资产结构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目标结构,投资部门结构和投资地区结构等内容。

一、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投资目标结构决定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区域结构。投资目标结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投资目标结构约束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投资主体是投资资金的运作者,不管是初始投资主体还是委托投资主体,都必须把资金投向不同的领域以获得预期的效益。同时投资主体的决策归根结底是人的决策,而个人有自身独立的物质利益,其决策在没有相应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损害到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因此需要用投资目标来约束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第二,投资目标结构对投资主体的决策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目标的投资是盲目的,初始投资主体需要制定投资目标以决定资金的投放部门和区域;委托投资需要制定投资目标以实现投资资金在各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具体投向;直接投资主体则需要制定投资目标以完成具体的投资任务,保证实现既定的投资效益。

我国的国有资产目标包括盈利性目标和非盈利性目标,并分别由不同的投资主体加以实现。非盈利性目标包括:第一,社会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此投资规模大,利润低,期限长,具有比较大的外部性,如果以盈利性为投资目标,则会造成此类产品的供给不足,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保证各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二,促进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的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条件,应发挥地区优势。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加以投资。第三,保障国际安全。这些部门主要包括能源部门,军工部门等。在盈利性目标的指导下,国有资产主体则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基础上,科学地衡量和分析投资收益成本的条件下进行响应的投资部门和区域决策。

二、国有资产结构优化途径

1.国有资产体制改革

第一,应建立能够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机构。目前所有权的实施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行使经过投资转化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尽管经过投资转化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要想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必须首先设立一个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实体,由它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的总体数量和存在形式进行估计,以便政府在总体上确定国有资产用于消费投资的比例,用于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的比例等。

第二,用于赢利性投资的和非赢利性投资的国有资产分别专业化管理,形成非赢利性投资和赢利性投资管理分工专业化的结构:对于非赢利性的投资可以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通过国家财政作用的发挥保证投资效益的实现。对于赢利性投资领域则应加强政府股权投资的比重,主要通过股权形式强化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其相关职能,弱化财政贷款和补贴的作用,减轻财政的负担。

第三,加强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企业投资项目一直需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审批,包括项目建议书等。这实际上是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容易引起各种寻租行为。为此,必须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制度,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无论规模大小,政府均不再审批。对企业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由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实行核准制。对《目录》以外的绝大多数企业投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实行备案制。

2.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第二,加强预算硬约束。公共财政改革,要求我国强化预算,淡化决算。在硬化预算约束上,要严格执行《预算法》,完善公共支出预算执行中的监督机制。第三,预算编制科学化。

3.加强国有资产的运动性

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有一定的投资期限,有的项目投资期限短,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收回投资;有的项目投资期限长,需要长时间的运作才能够取得效益。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各有利弊,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废。而目前国有资产投资往往存在着忽视长期投资,热中于短平快项目建设,而这些项目又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难以达到短期内收回投资的目的,从而造成短期投资变长期投资,而真正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项目又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供给而不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的尴尬局面。加强国有资产的运动性有利于对国有资产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的规范,加快国有资产周转率,也有利于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提高国有资产运作效率。

4.筹资方式的选择

国有资产是与国有资产融资紧密相连的。国有资产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国力于国有资产规模的扩大,保证投资资金的充足供应。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应关注资产结构和筹资成本,选择恰当的方式。不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是不同的,如发行债券的成本高于借款融资的成本。不同的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本在权益属性上也是不相同的,如采用内部积累或资本退出方式筹集的国有资产,在权益属性上属于国有自由资本。采用发行债券或借款方式筹集的国有资产,在权益属性上则属于国有债务资本。两种不同权益性质的资本筹措会形成不同的国有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不同的风险水平。因此,在保障投资的资本供给时,必须关注国有资产的权益结构和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戴玉林.投资结构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3]蒋乐民.国有资产管理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3

一、通货膨胀预期引发成因

(一) 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首要因素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避免经济的快速下行,中央政府迅速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帮助宏观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地方政府又投入了几万亿来催热地方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了扭转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同时使得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银行信贷激增,大量的信贷资金导致货币的供应量远远大于实际所需的货币需求量。

(二)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显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进出口严重萎缩,我国总需求严重不足,制约了通胀的发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我国是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进口大国,随着美元持续走弱、全球经济复苏及可能的供应短缺将导致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这将持续加重今年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三) 巨额外汇储备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的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的存在,又同时迫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资产,其对应的是单位或个人的人民币存款,这意味着外汇增加的同时国内人民币也相应增加,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四) 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引发通胀的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复苏,但信贷结构及其对资产价格的不利影响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一是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快速上涨可能带来泡沫风险。我国股票市场基本上仍然属于资金推动型市场,天量的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票市场,加大股票市场波动。二是大中城市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可能带来的泡沫风险。以上海为例,上海内环的住宅均价在短短十三个月的时间,上海内环住宅均价每平米上涨了将近50%。三是天然气、自来水、电、食用油等基础性消费品已拉开了涨价的序幕。根据弗里德曼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可以推导出泡沫生长的三部曲:股价涨―楼价涨一物价涨。这里的逻辑是:投资者为规避未来通胀风险而购买资产,导致资产类别中变现最易的一类――股价首先上扬;随后,通胀预期促使购房需求提前预支,楼价随之升高;之后,财富效应和买房后的关联支出推动消费,致使物价全面上涨。

二、预期通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一) 筹资决策的影响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降低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将对企业的筹资环境、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从外部筹资环境来看,国家将采取货币紧缩政策,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暴跌,也增加了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难度。从企业内部筹资环境来看,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最终的结果是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异常现象,改变了企业筹资的环境,从而影响企业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企业的筹资风险将加大,高风险对应着高报酬,这意味着企业的筹资成本上升。

(二) 投资决策的影响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短期投资的市价会有相应的波动。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三) 资金营运决策的影响企业资金营运决策的关键是既要防止营运资金不足,又要避免营运资金过多,这是因为企业营运资金越大,风险越小,但收益率也越低;相反,营运资金越小,风险越大,但收益率也越高。资金营运决策时涉及大量的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及非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在通胀期,企业不仅要对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而且要考虑持有货币性资产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

(四) 分配决策的影响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在补偿成本、支付费用、缴纳税金之后,还应对剩余收益予以分配。通常指的分配是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净利润是历史成本和现时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造成企业当期利润虚增。在其净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如果进行分配决策时未考虑虚增的利润,把虚增的利润进行分配,相当于将一部分股本作为股利分给股东,使企业陷入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困境中。

三、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影响的措施

(一) 选取合理的股利政策和多提取任意公积金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利润增加,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如果大量支付现金股利,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因此,在通货膨胀年份应采用股票股利作为股利的支付形式,因为发放股票股利使企业留存了现金,便于企业内部筹集大量资金,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发放股票股利还可以降低每股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通货膨胀使得企业外部融资变得更为困难。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加大任意公积金的提取比例以减少可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基数,这样就可以抵消一部分由于通货膨胀所实现的虚利。此外保留盈余与发行新股相比不需花费筹资费用,降低了筹资成本,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

(二) 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在筹资时考虑的资本成本,应包括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和风险附加率三部分内容。特别要注意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资本成本要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在投资决策时将考虑了通货膨胀率资本成本和投资回报率进行比较。在做资本投资项目评价时,预期项目投资回报率也应加入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并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

(三) 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现金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存货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总之,企业应合理安排债权债务,争取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即让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企业以货币性负债上获得货币购买力的效益,补偿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4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把强化资金营运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营运资金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企业规划和控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并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确保企业始终保持良好获利和偿债能力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营运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方面:

(一)营运资金管理中流动资产管理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以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产生的变现资产,称之为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形态并存性、占用数量波动性等特点。

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涉及到货币资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库存管理以及短期投资管理。货币资金具有支付能力强和流动性强的显著优势,对于企业能否实现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管理到位,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而且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收账款管理是指对产品赊销以及提供劳务等方面应收未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企业要对产品赊销的利弊进行权衡,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为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从而提高企业利润以及市场竞争力。库存管理:企业应根据经营需要,合理确定库存资金占用量;建立库存管理中成本及收益关系,使两者达到最优状态,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短期投资管理:以保护企业资金流动性为原则,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对有价证券投资等进行有效管理,获得投资收益。

(二)营运资金管理中流动负债管理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以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各种债务被称为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对自发性负债和借款性负债的管理。自发性负债:是指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自动形成和增加的负债,主要是结算性流动负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自发性负债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之一,由于获得方式为自发形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融资。借款性负债: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增加的负债,是企业获得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借款性负债的获得包括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等筹资方式。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经营者往往把生产经营扩充和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企业的自身条件限制和企业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营运资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受自身条件限制,企业普遍存在营运资金短缺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营运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主要由两种渠道获得,一种是产品经营获得,另一种就是前文提到的短期借款。中小企业本身生产和销售能力有限,资金积累速度较慢,短期内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而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较为苛刻,企业本身也受规模小、抵押财产不足等因素制约,较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因此,发展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营运资金短缺问题。

(二)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意识薄弱

首先,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行各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模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然而,部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依然停留在仅凭经验管理的传统模式上,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和研究,造成财务监控不力,资金管理混乱。其次,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着严重的重生产、轻管理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营运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个别企业将营运资金管理制度作为摆设,因此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三)营运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对于企业来说,营运资金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手段和制度上存在诸多问题,出现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佳的情况,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或闲置浪费。

首先,没有建立和严格执行赊销信用制度,通常以增加赊销为提高销售业绩的主要手段,导致应收账款比例过大;加之日常控制不严,账龄结构恶化,造成营运资金紧张,增加了坏账风险。其次,没有建立科学的存货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采购把关不严,造成物资积压,库存过大,大量占用了营运资金;甚至出现过期、变质和闲置物资状况,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再次,没有对货币资金实行有效管理,缺乏对资金流量进行预测和有效控制,造成企业货币资金储备不足或过量闲置。储备不足时,无法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过量闲置则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资金机会成本。最后,部分企业缺乏对营运资金预测和规划,不能有效控制营运资金流量,造成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和供给的脱节,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四)营运资金配置不合理

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出现紧张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营运资金的配置不合理。首先,部分企业仅将降低资金占用作为资金管理工作重点,忽视了对营运资金的规划和管理。其次,欠缺对于短期借款的管理,目前大部分企业存在的状况就是没有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借款和用款,将借款主要用于购买机械设备和扩充经营规模上,一旦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投资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导致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无法还款,给企业信誉和效益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企业强化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营运资金管理意识,完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企业要高度重视营运资金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构建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首先,为了减少因流动资产不足或闲置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需要,分析研究各流动资产项目的变现能力,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其次,建立企业财务控制结算中心,对营运资金进行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提高营运资金利用率。再次,设置资金监督部门和配备人员力量,加强营运资金日常监控,对企业的每一笔资金进行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二)选择适当的营运资金政策,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

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分别有均衡型、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环境、条件和经营目标,选择适合企业的营运资金政策。在确定营运资金政策的前提下,针对流动资产的需要,权衡资产和报酬的风险,合理确定营运资金的需要量,使企业的永久性流动资产、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与权益资本、自发性负债和临时性负债之间达到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

(三)强化各项营运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1.应收账款管理

对应收账款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第一,制定并严格执行企业的赊销信用制度。第二,由于账款账龄结构能够体现出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企业需要进行账款账龄分析,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账款。第三,对于应收账款的状态进行日常监控和跟踪,对于到期应收账款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等有损企业利益的情况。第四,对于超期的应收账款,要及时采取各项措施进行追收,包括采取法律手段,以降低坏账风险。

2.库存管理

第一,建立符合企业情况的库存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随时掌握库存变化状况。第二,完善库存管理制度,对目前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要及时更改,使之与企业的发展能够相一致。第三,完善内部控制,对物资的采购、发货、库存一系列活动实行有效的监控。第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库存数量进行合理配置和分类管理,建立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第五,企业要定期组织检查小组,对库存管理进行实地检查。

3.货币资金管理

第一,建立计算机资金模型,确定资金最佳持有量,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资金不足或闲置的情况。第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尽量实现支出与收入同步,合理利用加速收款和延期付款等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内部稽核制度,遵循财务收支交易分开原则,实行岗位分工和明确职责权限,对涉及货币资金管理的人员实施定期岗位轮换。第四,建立和严格执行资金审批、财务收支管理、现金盘点和定期对账等各项管理制度。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财务质量分析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就整个报告体系来看,资产负债表是最全面地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核心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财政部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编制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企业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本文从企业几大主表的主要项目入手,着重对企业的盈利质量、资产质量、资本质量、现金质量进行一些肤浅的分析。

        一、企业盈利质量分析

        盈利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低质量的盈利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可主要从投资效果、盈利构成、盈利的现金实现程度等几方面进行。

        (一)从投资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投资效果主要反映投人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是公司运用资产、资金等资源所获得的盈利。指标值越高,公司的运营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盈利质量也越有保证;反之,则说明公司运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差,盈利质量不是很好。一般来说,能反映公司投人与产出关系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二 )从盈利的构成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的盈利主要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益组成。其中: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不包括投资收益的营业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才意味着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资产盈利能力。营业外收益是企业偶然业务带来的收益,不应做为利润的主要部分来考虑。因此,企业盈利的各组成部分构成是否合理,是利润质量的重要判断标准。

        (三)从盈利的现金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现行会计制度的收入是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盈利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毫无意义。在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时,应考虑如下两点:

        1、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应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要基本一致。

        2、投资收益应与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较。此类比较还应进一步分析企业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的现金流入量。

        二、企业资产状况质量分析

        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资产状况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资产的质量集中从资产的周转速度、存在状态反映出来。下面就资产负债表的几个主要资产项目做如下分析:

        (一)流动资产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企业短期内最具活力的资产,也是企业近期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保障。对于流动性资产的质量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应该具有适当的周转率

        在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有毛利的情况下,适当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维持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基础。主要指标有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之比)。一般来讲,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率越高,表明其变现的速度越快,周转额越大,资金占用水平越低,偿债能力加强。周转率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是企业维持较好盈利能力的先决条件。

        2、流动性资产应具有较强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流动资产除了要具一定盈利能力外,还应承担偿还短期债务的任务,也就是说,流动资产应当对负债有一定的保证程度。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和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企业的流动资产应具有较合理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这两个比率应分别为2:1和1:1较为适当。

        3、不良流动资产的规模

        不良流动资产是企业潜亏的主要因素,其规模较大必然引起企业后期的严重亏损。因此企业在期末要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应提准备的要足额提取,以免因虚列资产给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另外其他应收款和待摊费用其实质是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和偿还债务的资产,这些所谓的资产的规模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效。因此,在分析流动资产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资产的规模,其规模应较小为宜。

        (二)对外投资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对外投资,体现了企业谋求对外扩张或者实现投资收益的动机。对于短期投资,应表现为投资的直接增值。高质量的长期投资,则应表现为:(1)投资的结构与方向体现或者能增强企业的经济利润;(2)确认的投资收益有与之相符的现金流入;(3)投资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从事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技术装备水平。对于此类资产质量的分析,主要应取决于这两类资产所能够推动企业经营活动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1)其生产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匹配,生产的产品能推向市场,并获得利润;(2)周转速度适当,利用充分,较少闲置。(3)资产的账面净值是否与资产的实际价值(公允价值)相符。

        三、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分析

        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质量分析,应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

        资本成本是企业在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企业的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都存在资本成本的问题。因此,只要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企业的净资产的规模就会因盈利而扩大。

        (二)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

        按照财务管理的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的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因为长期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拥有过多最终会导致效益下降;而企业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资产会形成急迫的短期偿债压力。因此,当企业资本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相适应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就表现为较好质量。

        (三)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财务风险、未来融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财务杠杆可以说是双刃剑,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依赖程度越高。过高的财务杠杆存在如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与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难度加大。因此,财务杠杆比率高的企业其风险相对较大。

        (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可以将企业的股东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三类。因此,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情况:谁在控制企业?控制的股东有没有能力将企业引向光明?在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时,应根据各项目的产生途径、具体用途等来分析各部分比率的适当性。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承担各种风险的实力就越强;而资本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的影响;未分配利润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权益结构合理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

        所谓现金流量的质量,是指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够按照企业的预期目标进行顺畅运转的质量。较好质量的现金流量应有如下特征:(一)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与状态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要求;(二)在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当与企业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能为企业的扩张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能够适应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需求,且无不当融资、投资行为。

        企业财务质量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全面把握企业财务质量状况,应对其各方面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其内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财务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古劲松 晓芳.公司财务质量分析方法研究,《北方经济》2006 年第 20 期.

[3]刘红敏.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现代商业》2008 年第 12 期.

[4]张鹏飞.财务质量分析评价框架,《会计之友》2006 年第 27 期.

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现代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一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物资产管理的问题

1、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本建设完工后,不及时进行竣工决算;报废资产和闲置资产没有进行处理;新增加的国有资产不及时登记;年度不进行国有资产盘点。

2、不按规定程序报批,违规出售、捐赠、调拨国有资产。

3、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各种材料,账卡不健全,登记不完整,造成账账、账卡、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

4、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和设备购置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内部、外部专家评审没有严格履行立项、研究、决策等程序,造成决策失误,几乎所有重大损失项目均与此有关。

(二)人与委托人信息的不对称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情况十分严重。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关系的一方(人)在某些方面,掌握着“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只有他自己最了解,委托人却不了解。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直接控制并经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人掌握的信息和个人经营行为是大量的、每时每刻的,具备其专业技能与业务经营上的优势,从而形成很多隐蔽的“私人信息”和“私人行为”。

委托人由于己经授权不便,不可能过于干预国有资产的经营业务,加之其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因而对国有资产人的经营天赋、条件和努力程度等信息了解是有限的,且往往是表面上的。这将导致委托人无法准确地辨别国有资产的经营绩效是由人工作的努力程度还是由一些人所不能控制的因素所造成。导致委托人无法准确地判断人是否有能力且尽力追求股东的利益。尽管委托人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对经理人员及国有资产经营状况进行某种程度的了解,但也可能因时间的滞后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而也就无法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国有资产占用单位滥用经营权,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一部分国有企业违反规定从事高风险性投机经营,盲目投资,出于不正当目的进行巨额赞助等造成资产流失。

2、企业职工收入分配超过生产经营效益;企业经营者违反规定超标准开支,擅自为全民单位和个人担保造成损失。

3、国有企业让集体和个人以其名义进行经营造成损失,投资不收取收益,资金被非全民单位长期无偿占有。

4、企业承包中,被承包人廉价发包,随意减少承包额,企业承包人非法转移利润。

5、企业违反财务制度,擅自锐减国家资本金,资金不入账,形成账外国有资产、公款私存,侵占国家权益造成的流失。

二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建全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1、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监事会工作制度,以账务监督为核心,重点检查企业资产和效益的真实性,揭示危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重大事项,评价领导班子和企业负责人,密切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持续经营能力和增长潜力。

2、加强对其它机构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关系国民经济民脉和国家安全的骨干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资产量大、问题较多的企业的监督力度。切实提高监督时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上市公司要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起出资人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

(二)理顺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的关系

1、国资委没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按照新管理体制的规定,国资委是各级政府直属的特设机构,不承担政府行政部门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由此可见,它作为出资人代表是没有政府行政管理的职能,与其所出资企业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是股东与所出资企业的关系。

2、国资委对维护权益对象要转变观念

国资委即要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又要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通过经济手段按市场规则进行监管,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不是沿袭行政命令的手段进行监管,这就要求国资委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落后管理方式,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以最终实现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开。

(三)改革国有资源管理体制

从总体上看,现行国有资源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存在诸多弊端。对此我们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下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及其权责

从资源的本源来看,其最早是归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所有。国家是原始产权主体。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所有权主体虚位、使用权模糊、处置权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必须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国有资源的产权主体及其权责,重新确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国家所有、集体所有范围,建立统一的国有资源管理体制。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产权开发、利用中的产权管理监督,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资源性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配合新时期的国有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

首先是建立资源成本补偿制度,规范自然资源核算。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基础上的,如果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资源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就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加强国有资源法律和制度建设。从根本上看,国有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本上都能归结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这些根源上。

(四)采用多种手段吸引外资

1、以多手段吸引外资

鉴于我国的不良资产数目庞大,而国内又缺乏市场,为此,资产管理公司应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进外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供需有导向,使市场国际化,以无形市场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化进程。对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资产分离的方式来解决,因为不良资产在定价时未知量很多,随机性很大,导致购买不良资产的风险很大。因此,解决的办法首先是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灵活的处置不良资产,将定价太难的一部分资产划出,以后再做处理;其次,还须通过种种市场运营机制与外商共同分担资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增值。这样可以使外商比较放心的闯入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使之带来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新的竞争机会,加速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通过这样的方法实施,有利于我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向良性化的资本运营市场循环体系转变,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

2、以“官办民营”分解资产管理公司业务

通过“官办民营”、分解资产管理公司的许多具体业务,可以节约其组建和运营成本,而且能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剥离,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同时还能培养这些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内外投资公司、私营企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的资本运营创新能力,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三、南京市国有资源管理的现实研究

(一)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不健全

省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中间没有专门的资产运营机构,由于省国资委目前作为一个行政色彩较浓的机构,其改革缺乏运营能力,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势必导致新的政企不分。

2、行政摊派、历史遗留等问题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一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担负了较多的社会责任,许多国有企业甚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每年为政府摊派的各项任务支出大笔费用,而且在人力物力上也投入很多,这些已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二是长期为这些行政任务埋单,致使企业本身的财务压力加重,主营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三是过去的国有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非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合同关系。因此,在对这些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后,国资经营机构还要对其员工承担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责任,企业不能摆脱员工对他的依赖,加上社会的老龄化,企业里离退休人员的增多,这些负担会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国资经营机构的正常经营发展。

3、出资人职能混淆不清,部分权利缺失

政企不分的问题在仍然存在。一方面,省国资委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出资人的一部分权利仍然被发改委、财政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分割占有。主要表现在:①尚未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②省国资委不拥有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完整收益权。③省国资委所监管的部分企业的负责人仍由组织部门任命,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要求相背离,也不符合市场化要求。④对于国有资产处置、重大投资决策等事项,省国资委均要报政府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与省国资委在投资决策方面的权责划分不明晰。这几方面原因对推进国企改革及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省国资委还承担了许多政府职能工作,包括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党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这一方面从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出资人职责范围的事情。这一状况一是造成出资人任务繁重、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二是也违背了当初建立新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初衷,对开展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十分不利,使之对于国企改革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也存在诸多负面影响。

4、管理经营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指由于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松弛、管理无序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如:在对南京XX展览中心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该中心没有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根本没有按照一个规范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经营理念上比较单一,除了展览功能,其他与展馆配套的会议、餐饮、娱乐以及展务工程等设施都较为缺乏,使会展的最大功能无法发挥。而且其建设之初,由于投资人出资不足,导致多达4.88多亿元的建设资金都依赖银行贷款,到2005年时总负债已达5亿多元人民币,高负债给企业带来每年要还高额利息的负担。即使以一个较低的年利率5%来算,展览中心每年也要偿还2400多万元,使得利息和资金的不流转造成资产增值非常困难。而且再加上巨大的日常开支、场地、折旧费用以及员工费用,展览中心的盈利所剩无几,财务压力甚大。

(二)对南京市国资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1、加强项目管理,防范投资风险

一是建立项目管理专项制度。可以制定《项目评估办法》、《项目评审办法》、《项目贷款审查规则》、《项目经理责任制》等规划方案。对项目从评价、项目概况评估、产品及市场分析、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评估、财务效益评估、不确定性分析、风险评估等七个方面进行逐项分析,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二是完善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减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资本金到位不足、用途与建设内容不符、重复支付、挪用贷款资金等原因而导致的项目建设风险;三是建立项目经理走访制度,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到提前预警,强化对投资风险的事中控制。

2、加强监事会队伍素质建设。

选择高素质的组成人员,除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忠诚执着的品行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熟悉行业特点。具有较高的经营、财务、法律和工程技术方面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董事、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规范行为。另外,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是监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监事会成员应具备财务会计的知识,或要求监事中至少应有一定比例的人员具备财务会计知识,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3、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

随着国有企业以股份制为突破口的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机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将以多元投资主体为主流,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以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但是,对于一些大型投资性公司和关系全省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需要采取国有独资的形式或目前只能暂时维持国有独资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