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音乐感觉统合 早期教育 感统失调

一、音乐感统训练在婴幼儿早教中运用的原因

(一)感统失调的儿童比例增加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普通儿童感统失调状况的调查,主要是区域性调查研究,尚无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报告。任桂英、王玉凤曾报告(1995年):北京市学龄期儿童(1994名)感觉统合轻度失调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35.9%和10.3%。黄悦勤、刘宝花等报告(2001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失调和重度失调的比例分别为28.5%和8.9%。通过一些调查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儿童感统失调的发生率比较高,全国3~13岁儿童的感统失调率可能在10%~30%之间,男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且成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须引起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的关注。

(二)音乐感统训练可以有效地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音乐感统训练相比感统训练来说,有效地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直接进行单纯的感统器械训练会让儿童认为自己是问题儿童,产生自卑感或性格孤僻,从而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音乐感统训练结合音乐元素,将音乐形式自然的融入感统训练中,使枯燥的器械变得生动有趣,让儿童在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进行感统训练,具有双重训练的效果,也很好的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音乐感统训练在婴幼儿早教中运用的方式和方法

音乐感统训练在我国尚没有特定、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感统训练康复中心或一些早教机构都是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安排训练。

(一)对0-1岁的婴儿进行音乐感统训练的方法

由于0-1岁的儿童年龄较小,对0-1岁的婴儿的训练主要以家庭训练为主,家长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生活用品或自制的活动器械,通过与孩子一起听音乐、做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统合能力,同时家长与孩子一起互动的过程,可以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的,家长不可急于求成,最后损害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1-6岁的幼儿进行音乐感统训练的方法

对1-6岁的儿童可以去专门的训练中心进行,家庭活动的空间范围毕竟狭小,家长也没有专业的音乐感统训练知识与实践的经验,会影响幼儿最佳训练期。

首先,在课前要对每个参加训练的儿童进行问卷测试,包括测试、训练、评价、反馈等一系列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助于指导教师设计出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和步骤,从而使训练更有效。

其次,在课中,应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点,可以用集体律动的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通过音乐表现性的学习增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快乐,使幼儿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用与之相符合的歌曲来做感统训练,在音乐刺激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用乐器演奏来训练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抓举能力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最后,课后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儿童许多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都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详细了解儿童的生活背景、自身发展的情况等,同时对家长的教养知识和教养方式进行指导。每周都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询问儿童最近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课程的进度,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儿童的进步,给予表扬,增加儿童的自信心。

三、音乐感统训练在婴幼儿早教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音乐感统训练不仅仅能改善感统失调的幼儿,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婴幼儿的音乐能力。如在训练中有节奏感的训练、音准音高的训练、强弱长短的训练、音乐表演创造力的训练等等。同时,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有效的控制情绪。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儿童动起来,可以让他们情绪兴奋;在舒缓的音乐中让儿童做抒情缓慢的动作,可以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抑制。

第二,以往,在感统训练中,那种干巴巴的训练往往让孩子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是个“问题孩子”,而音乐感统训练则是音乐训练与感统训练同时进行,重视从心理角度进行感统训练成果的延伸,避免了对受训者的心理伤害,有效地呵护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音乐感统训练具有趣味性和愉悦性,感统训练往往很机械,许多孩子感觉很痛苦,训练的同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焦虑,而音乐感统训练过程伴随着音乐,同时加进了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方式,使孩子们在很快乐和很愉悦的过程中完成训练项目。音乐感统训练中,由于所配套的音乐都是适合小朋友欣赏的音乐,而且训练活动中加进了欣赏环节,使孩子们在训练的同时加强了音乐审美能力。

但音乐感统训练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的统一、教具的设计、训练的流程、教师队伍等等,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作用,努力做好培养师资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工作,为全面推广音乐感觉统合训练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尽快解决我国儿童感统失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桂英等.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1995,(02).

[2]黄悦勤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2001,(01).

[3]赵亚茹.感觉统合失调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02).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2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质性研究

第一部分引言

青海省在全国范围内是属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省份,而且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再者由于中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作为孩子就不得不由长辈或其他亲属来代管,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他们理应健康的成长天空应该由谁来补救呢?他们的未来又该是怎样的命运?

第二部分研究实施过程

2.1材料的选取

2.1.1研究对象的选取

从青海省互助县某小学选取四年级学生30名,收集统计学资料,在做统计分析后,选取两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质性研究对象。

2.1.2研究方法的使用

2.1.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家长进行统一指导语随堂填写,进行统计分析。

2.1.2.2访谈法

采用个别访谈法对两名孩子的老师和家长进行相关信息访谈,做简单的记录,时间约一小时。

2.1.2.3现场观察(听课)

现场观察了两名孩子在上课和下课后的表现,做简单的记录,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分析

3.1统计结果分析

3.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年龄在9―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3岁,男生17名,占总人数的56.7%,女生13名,占总数的43.3%。本次调查共发放30份问卷,回收30份,回收率100%,所有数据统计都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完成。

3.1.2问卷结果

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存在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共3人,占总人数的10%,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共2人,占6.7%。30名儿童在各项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比率分别为:前庭功能失调占13.3%(4人),触觉过分防御占13.3%(4人),本体感不佳的占20%(6人),学习能力不足的占26.7%(8人),大年龄特殊问题的占23.3%(7人),30名儿童的各项感觉统合失调的总分平均为33.01±2.13,30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情况见表一:

3.2关于研究对象的简介

3.2.1背景介绍

3.2.1.1李月的基本情况

经统计结果分析,李月在各分项的Z分数值分别为:前庭功能失调为-1.86,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不稳为-1.51,本体感不佳为-1.17,学习能力不足为-1.68,大年龄特殊问题为-1.08,属于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李月,女,十岁,家里有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共五口人,爸爸是后父,常年在格尔木打工,很少回家,从小就是母亲一人来照顾她。

3.2.1.2王军的基本情况

王军在感觉统合失调各分项的Z分数值分别为:前庭功能失调为-1.53,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不稳为-1.83,本体感不佳为-1.38,学习能力不足为-1.41,大年龄特殊问题为-1.66,也是属于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儿童。

王军,男,十岁,家里有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他共五口人,王军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农村男尊女卑的思想下王军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重点保护对象,现在都已经十岁了,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3.2.2他们所经历的不利因素分析

3.2.2.1母亲分娩时的不利因素

由于在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而且人们的文化水平过低,致使他们完全没有对孕妇进行特别照顾的意识,只是认为女人生孩子是天经地义,所以在小月的母亲怀孕期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

王军的母亲由于家中的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母亲一直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知道,母亲在怀孕期间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心情不好等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后果。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导致小月和王军表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必然因素,但母亲在怀孕时的这一系列不利因素是孩子患病的重要因素。

3.2.2.2父母教育方式的误区

小月母亲也是初中毕业,但由于母亲的不幸的生活经历,继而对小月的教育非常严格,由于母亲的唠叨,小月在听觉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拒绝听别人说话,使小月在上学期间形成老师们不解的行为:就是看上去小月听课很认真,但又好像没听进去一样,经常忘记带东西或忘了作业,学习成绩跟不上。

王军由于在家里特殊的地位,使他没有与人谦让或与人分享的意识,在学校欺负其他同学,在家里脾气也很暴躁,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顾及他人的反对,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分关心造成的。其次,王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不一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2.2.3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的影响

小月的家庭是一个重组家庭,在他父亲没有去世之前,家里总是充满暴力,后父来到他们家以后,虽然生活比较和谐,但是父亲常年不在家,让她缺少应有的父爱,没有机会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这对年幼的小月来说,没有了安全感的来源,导致在上学期间不会与别人很好的交流与沟通。

在王军的家庭里,由于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争吵,孩子在与别人的互动中也是多了一份暴力。这对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家庭的和谐教育,避免对孩子造成影响的一切不正确的方式。

第四部分结论

4.1农村儿童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高危人群。

在我省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孩子们成了留守儿童,长此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缺少父母的,这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出现的重要原因。

4.2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1)李月是一名农村儿童,由于她的出生与成长经历的不利,她成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比较典型的案例。

李月生活在典型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母亲在关注女儿智育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忽略了教育方法,也是小月失调症的主要原因。

(2)王军的成长环境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他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原因。

王军的家庭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家庭,家人过分的溺爱、父母之间不协调的教育方式都是他表现失调的主要原因。

4.3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对家长的教育,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4改革现在的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增加一系列有助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游戏和活动。

第五部分建议

5.1改变封建的思想观念,重视心理的健康对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这反面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人们头脑中应该有一种意识,那就是怀孕的妇女更应该加以保护。

(2)在家长教育孩子适应保持平等的态度,做到男女平等。

(3)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理念,应该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2家长要持合理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在孩子出生后尽量保证和父母在一起,多做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接触刺激物,而且尽量让她在自然的摸爬滚打中慢慢成长,其次,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5.3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增添有利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游戏和教育项目

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训练项目,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训练,二者相互结合促进儿童的健康合理发展。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的集体

训练项目比如:平衡台、滑板、蹦蹦床、独脚椅、平衡木等。3

3感觉统合训练指导手册.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1] Ayres A J.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 Los Angel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72. 258-259.

[2] Ayres A J. “Improving Academic Scores Through Sensory Integration.” J Lear Disabil, 1972, 5: 336-343.

[3] Ottenbacher K, Short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 Develop Behav Pediatr,1985,6:287-329.

[4] Mary Vezie B. Sensory integration: a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Academic Therapy, 1975, 3:345-354.

[5] Robert A. Cummins: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yres′factor analyses reappraised. J Lear Disabil, 1991, 24:160-168.

[6] Ayres AJ.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In: Ayres AJ, ed.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979. 135-156.

[7] Ayres A J.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 Learning Disabilities,1978,11:30-41

[8] Ottenbacher K, Short 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6:287-329

[9] Ottenbacher K, Short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 Develop Behav Pediatr,1985,6:287-329.

[10] Robert A. Cummins: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yres′factor analyses reappraised. J Lear Disabil, 1991, 24:160-168.

[11] 郑信雄:《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台湾远流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12] 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11.

[13] 任桂英,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8 4 :186.

[14] 任桂英,王玉凤.北京市区 1994 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 ,9 2 :70.

[15] 王文瑞,李秀莲.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行为医学科学,1998 ,7 4 :140.

[16] 王文瑞,李瑞军.呼市地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13 4 :223.

[17] 李新成.感觉统合失调与学习适应不良.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 ,2 :46.

[18] 王芙蓉. 感觉统合――幼儿教育的新视角. 学前教育研究,2000 ,2 :18.

[19] 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等.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11:34-36.

[20] 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1-63.

[21] 李新成.感觉统合失常与学习适应不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46-48

[22] 何及,路英智,刘同顺,等主编.精神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0:842~843.

[23] 王芙蓉.家庭背景与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 (3):1702172.

[24] 谢随民 ,吴效普 ,越海英.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24:5082 - 5083

[25] 吴汉荣 ,卢珊 ,蒙衡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类型关系的探讨. 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1:106 - 107

[26] 王晓笳 ,胡珍玉 ,徐银儿等. 6 ―12 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4:251 - 252

[27] 彭幼清 ,袁芳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及防治.护理学杂志 ,2004 ,23:65 C 66

[28] 刘振中.婴幼儿感觉统合教训[J].学前教育文荟,1998.1(总第15期)

[29] Vargas Sadako, Gregory Camille. A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sensory integration treatment, Am J Occupat Thera, 1999, 53:189-198

[30] Jane CS, Teresa B. 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emphasis on preschool-age children with autism. Am J Occupat Thera, 1999,53:489-497.

[31] Stratton J, Gailfus D. A new approach to substance abuses treatment.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DHD. J Subs Abuse Treat, 1998,15:89-94.

[32] Barbara LK, Winnie D.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the efficacy of remedial and compensatory interventions in school contexts. Am J Occupat Theram, 1996, 50: 709-717.

[33] 任桂英,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 ,9 2 :74.

[34] 田万生,任庆霞. 感觉统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13 3 :161.

[35] 单大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指导手册[R].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专家组鉴定资料.

[36] 任桂英.感觉统合治疗481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6:353-355

[37] 周运清.0-7岁智力开发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8] 单大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指导手册[R].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专家组鉴定资料.

[39]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0] 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1] 赵亚菇. 感觉统合失调及其临床意义[J ]。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4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幼儿教育一、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纵观人生数载,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用在工作上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幸福地工作着。2004年5月14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北京了国内第一份《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在报告中表明了大部分人都没有职业幸福感,只有极少数人是幸福地工作着。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针对幼儿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教育观。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对受教育者有影响,对其自身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拥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幸福感对教师的各方面影响和幼儿的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影响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源于身体健康

由于幼儿的教育是以保教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对教师的要求也会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不同。幼儿教师的重点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保障好孩子的安全和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究的能力。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责任与压力。面对这种为人父母般的责任感,幼儿教师从精神到身体均受到了很大的负担。加之当前我国幼儿园班级幼儿数的不规范,使得班级额度增大,也是给幼儿教师增加了一层负担,从而使得幼儿教师的身体超负荷的运转,教师难免会缺失职业幸福感。

2.源于教学成就感

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对于很多知识的概念是从零开始的。相对于中小学的教师而言,幼儿教师教幼儿的知识好比是从零到一,是一种过渡。但是每个幼儿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也是分阶段的,这就使得在很多年轻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学挫败感。有专家进行过统计,教师的教学成就感随着教龄呈U型趋势。但这种挫败感是暂时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与幼儿的沟通,教育的成效还是比较可观的。

(二)工作因素

1.源于职业的创造性

面对幼儿的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不能是灌输式的,而是运用教师的智慧进行各种分析和整理,最后制定出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和班级环境布置。这对幼儿教师来说是种压力,再有活力的教师也会有职业倦怠感,也会有一时期缺乏创造力。这就挫伤了幼儿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得降低其职业幸福感。

2.源于工作的收入

幼儿教师的工资是致命伤。相对于教学任务和工作量,工资远远没有其他年龄段的中小学教师的回报高。这就使得幼儿教师缺少积极性,没有上进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丧失了职业幸福感。在此同时,一些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的工资是与孩子以及教师的出勤挂钩的,虽然对教师是种要求,但是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少得可怜。

3.源于教师假期

一提到教师,大部分人会认为会有寒暑假。但是对幼儿教师而言,有些公办幼儿园是没有寒暑假的。一些民办幼儿园,将幼儿教师的假期与发钱挂钩,使得幼儿教师虽然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却没有可以放松和休息的假期去回复身心的疲惫。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真的很难确立。

(三)幼儿园因素

在之前的因素中曾提到一些制度,这些制度都压制着幼儿教师,使得幼儿教师很难得到合理的对待。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经常采取各种考核,从专业技能到理论知识,虽有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良好意愿,但却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任务。幼儿教师本身的原有工作就已经让教师们身心俱疲,这样的考核只注重了外在的知识技能上,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方面,忽视了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观和爱的方面,这对于一个合格的老师的考评制度首先就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在经过各种考评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将被折腾的毫无感觉了。

(四)社会因素

教师虽然是个比较体面的职业,但是幼儿教师却不如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高。认为幼儿园只是为我们服务的一种机构,幼儿教师并非幼儿真正的老师,不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从编制问题上就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旧很低。幼儿教师面向的家长素质不同。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交了学费,教师就有义务看好自己的孩子,完全忽视了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的地位。很多家长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不给与支持和理解,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无法更好地与家长沟通。这样不但使得幼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挫伤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自尊心。

三、解决影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因素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只有国家将政策落实才能使得国民真正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认同感和尊重。首先,应给幼儿教师解决编制问题。党的十召开,明确地提出了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振奋人心的,大幅度的调动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多渠道开源节流,将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使得幼儿教师心理上有种安慰感,会很好地使得幼儿教师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最后,发放精神福利,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满足感。

(二)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将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与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区分开,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给幼儿教师可以释放的渠道,可以在幼儿园内设置发泄室或者心理咨询平台,给幼儿教师一个可以释放不良情绪的机会,以保证幼儿教师能够用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幼儿和日常教学活动。这不仅仅使得幼儿教师自身的情绪得到缓解,使得整个教师团队乃至整个幼儿园单位拥有个融洽的工作环境。

(三)完善考评机制

考量一个幼儿教师是否优秀不应在一些无谓的问题上,而是让幼儿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上下级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和理解,真正做到关心教师生活与健康,建立奖惩与发展兼顾的评价激励体制。大幅度的推动幼儿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幸福感得到满足。

(四)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锻炼教师的正向思维,避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和工作。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等等,给幼儿教师一个轻松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总之,一个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肯定是懒散和消极的。这就会使得幼儿也染上这样的习惯和情绪,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将消极面对。这一连锁性的反映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教师幸福感已经不容忽视,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整教师心态。

参考文献:

[1]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2]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3]曾瑜.成都市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7,(4).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性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 学校; 社会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1]。性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传授给青少年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举止、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健康的性心理就是作出正常的性思维、正常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使“留守儿童”这个新的弱势群体诞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2]。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的性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

在当今愈来愈凸显1.1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

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大多生活在父辈老人的身边,这些老人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大多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且保守,不具备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教育理念,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仅限于解决温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教育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有问卷显示,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比非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滞后趋势凸显。当前各种非主流性文化的传播,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

1.2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培养

如今在广大农村,打工父母对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外出后,头脑考虑的仅是如何赚钱供养家庭的支出,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态,特别是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令人堪忧、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盲区。

1.3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

幼儿期教育要保护和善待自己的生殖器官、珍爱生命。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思想情感交流,缺乏性心理责任教育。在人格方面,自尊水平低,应对方式消极,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比非留守儿童差。青春期留守儿童处于突变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青春期是他们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极易受当今各种信息渠道、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影响。影视作品和畅销小说中含有的内容极易被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农村留守儿童模仿。由于家庭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危险大大增加。

1.4学校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落后于留守儿童的性态度和他们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有资料发现学生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知识存在许多问题、盲点和误区。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的教育,与孩子平常在快捷网络、影视中接触的过于暴露的内容是不同步的。其间就缺乏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渡过程――家庭与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青春期发育、性生理、避孕、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的较少,致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受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对的态度日益开放,导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上升[4],损害了身体的健康。

2家庭应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

性心理健康教育2.1家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早期性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

家庭早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与否、开展的方式方法等因素均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3]。我们应该意识到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孩子表面上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构建一生的健康与幸福,要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心态、高尚的性人格。因此,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打工父母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性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懂得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必须与文化思想、人际关系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教育同步进行,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答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更是指导和帮助。

2.2父母应将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遵循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做到大方、客观、自然讨论性方面的话题,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将性教育表现得很严肃或神秘,让孩子不敢说真话。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从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性心理健康知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其父母还应该教育他们从道德层面上避免,在性价值观、性人格、性道德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创造条件同孩子一起参观计划生育图片展览,或通过影视资料直观了解性知识,并与孩子一起讨论,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对性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升华,培养出富有思维、更全面、更优秀的下一代。

3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3.1学校要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现状,应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关注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著名少儿卫生学专家叶恭绍教授指出:“从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身高已经比过去提高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应该随之提前。”现在有的女孩在10岁左右就来了月经,因此提前给孩子讲性卫生知识,无论对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有好处。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教育工作者要突出研究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动向,对早恋的信号要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要把一般的异性正常交往和早恋区分开来,不要轻易地把早恋与思想落后、品质恶劣划等号。学校要注意发现分析留守儿童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等方面的问题、盲点和误区。尤其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处于懵懂好奇状态,应及时给予全面的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减少青少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

3.2学校要向留守儿童提供适宜的性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可以推荐医院的生殖保健门诊)

对于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重点应在性道德教育方面。应教育他们学会男女之间的正确交往,使之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要自尊自爱,使中学生男女之间保持正常的交往。老师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加强性教育,尤其是性德育和人生理想教育。绝大多数青少年是积极要求进步向上的和通情达理的,恰当的指导、良好的教育方法必然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校要建设一个文明的、科学的性文化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健康的,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传授,应通过正规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发育、性生理、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学校还需积极寻找教育对策,动员社会、家庭多方因素,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问题的疏导和教育力度,使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发育同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

4.1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知识、性态度、应用、性传播疾病(STD)的宣传,尤其突出预防艾滋病宣传

青春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性机能成熟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所以社会应该让留守儿童了解性传播疾病的途径及其危害性。还要利用图片,画廊等条件,利用媒体宣传性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使他们学会防卫亲身、调节亲身、发展和妥善亲身,更好地避免在成长发育期间引起性心理疾病和性心理掩盖。在学校和社会要开展男女留守儿童共同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正常的交往机会,使他们可以逐步认识到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破除那种男女交往必然发展到性的错误观念,使得男女交往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性敏感等异常心理。

4.2性文化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伦理是社会道德中最敏感的一个领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性文化、性道德的高低,是衡量这个民族、国家道德与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性心理健康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对性抱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能够自觉调解和克服不良情绪,正确看待性生理心理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和毕生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5]。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性道德,避免性犯罪,维持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栗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09-10.

[2]辜胜祖,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新农村,2011, 16.

[3]陈昌霞,张洪峰.家庭早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与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21(04):45.

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6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一)

2019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