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期投资的特点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66-02

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对2003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投资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新准则指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旧准则制度下,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回收期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新准则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更注重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并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分类保持一致。旧准则中短期投资则是根据企业本身,即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和准备持有的期限划分出来并进行定义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新制度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旧制度下的短期投资的不同之处。

一、两者确认条件的不同

1.短期投资的确认条件。在旧会计准则下,短期投资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并有明确的市价,否则,无法维持其“易变现”的特点。二是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短期投资的流动性和获利性。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交易性金融资金产的确认条件为:一是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二是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三是属于衍生工具。主要指期权和期货。满足以上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如果一项金融资产被划作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企业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获取差价,而且企业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该项金融资产的目的是短期获利。所以,旧准则下的仅仅是为了出售获利而进行的短期投资,应当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2)该项金融资产必须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在市场上有报价,从而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取得或者说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该项资产还可以随时变现。(3)该项金融资产可以是股票、债券、基金单位,也可以是以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但其必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二、取得时初始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之间的区别

1.短期投资的取得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企业的短期投资应在取得时按投资成本入账。投资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各种股票、债券、基金时实际支付的的价款或者是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企业在购入各种债券、股票、基金时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经纪人佣金等一起购成短期投资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买价+税金及手续费等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为初始成本,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就是指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者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成本入账。账务处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3.分析二者的不同。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其取得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投资收益”账户。旧准则规定,将交易成本计入短期投资的初始成本中。因此,旧的准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短期投资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新准则加强了对公允价值的考核。

三、账户的设置不同

1.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并且设置“成本”与“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账户,用于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其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还要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用于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或损失。

2.旧准则规定,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需要设置“短期投资”账户,用于反映短期投资的投资成本。

四、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与计量的不同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和计量

股票投资的持有期间应在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在已到付息期时确认投资收益,而不是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应遵循重要性原则,为简化核算期间,可以不确认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其基本账务处理如下所示:

1.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者发放债券利息时:

借: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其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2.收到现金股票或者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其应收利息)

(二)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确认和计量

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息应在实际收到时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价值(但原初始计入“应收股利”或者“应收利息”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息的除外,应该冲减“应收股种”或者“应收利息”,即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开始计息时,投资单位不做处理,持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息时才进行账务处理并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而不确认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初始取得时已计入应收项目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初始取得时已计入应收项目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短期投资(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者债券利息)

五、期末计价方法的不同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对其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账面余额与期末公允价值的不符,则应调整该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则应按其差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若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做相反会计分录,则处理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为了体现谨慎性原则,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持有的短期投资,应在期末或者至少在年度终了时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若市价低于成本,按其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当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市价又得以恢复时,则应价按恢复的金额冲销已计提的跌价准备。若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市价高于成本,则应将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全部冲回,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二者之间的区别。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公允价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旧准则中,短期投资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当期的损益。

六、处置时的会计账务处理的不同

1.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会计处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会发生交易费用,将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际收到的金额(即出售价格减去交易费用的出售净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原账面余额)

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或贷:投资收益(差额)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向转入“投资收益”账户,其基本账务处理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或者是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短期投资处置时的会计处理。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将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冲销,将获得的处置收入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跌价准备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其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处置收入)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已计提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差额)

当有价证券的市价低于成本时,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账户,贷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若已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市价以后又回升,按回升增加的数额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贷记“投资收益”账户。

参考文献:

[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解析[J].商业会计,2007,(14).

[2] 孙玉芹.分析新旧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区别[J].教育学院报,2007,(4).

[3] 杨有红,林纲.短期投资概念及相关账务处理[J].北京工商大学,2000,(2).

[4]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及处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思考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新的金融现象也不断的涌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原有的旧会计准则难以对复杂的金融商品进行规范,为适应新的要求,财政部制定了新的金融资产会计准则,新的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的比较

(一)基本概念不同

200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通过概念对比,可以看出新准则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的概念更注重描述该类资产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并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分类保持一致,而短期投资则是根据企业的自身,即从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和准备持有的期限上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定义的,这样旧准则并不能真实反映短期投资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而新准则则加强了对公允价值的考核,因而显得更加谨慎。

(二)对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

新准则计量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相关的交易税费,如税金、手续费,佣金等,在发生时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原投资中短期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为企业取得短期投资时所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证券的买价、税金、手续费和经纪人的佣金等相关费用。可以看出新准则把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旧准则则将交易成本计入短期投资的初始成本。

(三)对购买后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和利息的处理不同

新准则把交易性金融资产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而原投资准则把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在实际收到时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当然,对于新旧准则而言,原已计入应收项目的都要除外。

(四)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方法不同

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因公允价值金额变动引起的公允价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在旧准则中规定了,企业所持有的短期投资在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应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如果短期投资增值则不作会计处理。

(五)出售时的处理不同

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其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损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短期投资时,如果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应将获得的处置收入与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或损失,如果不同时结转计提的跌价准备,应将获得的处置收入与短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处置差额均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同的是,对原先已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还应当同时予以结转,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的特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式。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自身特点,采用这种计价模式就很合适,因为在活跃的二级市场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时刻都在变化之中,如果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出售,为了客观反映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差价给企业损益造成的影响,新准则就设置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用来核算这种其实尚未真正实现却在公允价值变动情况下形成需要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的引入,是一个进步,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也为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方法和保障。也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实施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一)公允价值确定的困难及对策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一是由于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取得,需要会计人员的估算和验证,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增加了企业会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及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由此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易确定且在同一报告期内公允价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而新会计准则却要求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须按市价作为公允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且将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列为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不断波动会导致企业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大幅度波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三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增加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波动性,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中的运用范围较大,不仅反映在初始计量中,而且在后续计量中也有所要求,因此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在损益表中反映,这直接导致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它既可能创造高额的利润,也会在大盘震荡中大幅缩水,这将极可能的引起市场对企业价值的错误判断。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企业应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不易获取和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避免选择公允价值变动过于频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以减轻由于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成本增加、损益波动以及对财务报表中相关财务比率的影响。其次要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及时掌握市场行情,避免出现计量的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尽量使用公允价值,还要增加使用客观的证据,防止个人的操控。针对因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利润大幅波动的问题,有研究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之间的投资,无论是纳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算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益都是非主营的。所以上市公司在谋求投资收益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主营业务的发展。上市公司应该有长远的发展目光,注意保持业绩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就是要推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上体现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控制与披露,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不确定性的程度,提取相应的风险准备。

(二)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新旧准则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首次执行日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追溯调整。但是准则并未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应计入哪一明细科目做出规定。虽然这个问题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企业而言,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带来的影响就很大。新会计准则的详细的规定为,在首次执行日,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资产,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一科目下,可以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在新旧准则衔接时,应将对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追溯调整。那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到底是应该计入“成本”明细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这个问题没有被重视,但是实践中,这个决策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很多的企业,特别是对于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却是非常重要。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是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的“成本”明细科目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将会影响到出售业务时处理的繁简程度。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差额分别计入不同明细科目下的区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下时,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照新准则规定,应该将原计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通常我们都会理解,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这一明细科目的金额就应该是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因此在出售金融资产时的第二笔分录处理时,直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这一明细科目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这种方法,概念清楚,符合准则的界定。但是,会计处理比较复杂,需要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再增设三级科目,才能够正确结转出变动金额,每次处理出售业务时均进行两次加权平均(一次计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一次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对于业务量非常大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而言,数据处理量增加一倍,为业务处理带来很多不便。而且,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进行如此处理会重复计算了损益,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值已在首次执行日进行了追溯调整,计入了未分配利润。

如果把差额计入“成本”明细科目,此时,就可以将原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金额直接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直接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这样处理起来就简单多了,工作量也将大大减少。但是,这种方式仍有缺陷,计入“成本”明细科目下,会计处理会变得相对简单,出售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金额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金额也会相对应,关系十分明了。但“成本”就是“成本”,“变动”就是“变动”,不能相互结转。而且除首次执行日追溯调整外,在每年结转时都需要将上年末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成本”,从而也导致了概念的模糊不清。

如果完全依照新准则的字面规定,公司在这两种方案中也很难做出决策,在实践中,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呢?现在有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即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这时候,贷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等于期末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减去期初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这个算式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即为本期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这一金额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因为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二是因为出售而结转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因此,在这种做法中这两种方法下企业的损益情况相同,只是“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科目下金额有所不同。不过,这点差别并不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偏差,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较多的企业,可以采取上述方法进行处理,既能够确保信息有效的披露又能减少工作量,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总之,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顺应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同时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但从会计准则的趋同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还将遇到某些问题和困难,需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匡丽.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之比较[J].科技信息,2007(15).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3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必须加强对自身资产的管理。而流动资产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以及较短的周转期限等特点,加强对它的管理是所有资产管理中最要的部分,因为这关系着一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稍有管理不善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实行合理的内部整顿,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利润,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做铺垫,而且能够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

二、文献综述

徐芳婷(2011)[1]认为企业自身需要积极掌握流动资产管理的各方面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科学、合理、规范、全面地进行管理。侯柏青(2013)[2]认为在货比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要建立票据和印章管理规范制度;在应收账款方面,中小企业应该致力于把应收账款减少到最小,完善催收机制;在存货管理方面,合理地运用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三、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在给社会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又因为自身产出规模小、资产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效益的发挥。流动资产的管理是资产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资金利用效率低、监督机制不健全、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等。

(一)资金利用效率低。许多中小企业在投资前由于缺乏专业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流动资产随意使用,没有考虑成本和效益,也没有对现金的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从而导致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利用效率低―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一些企业的资金去向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按照其主观意识将企业资产用于某单一的生产经营环节,资金的利用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境地。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高层人员组成结构,企业人才缺乏,因此,企业的监督机制难以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且决策者在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上由于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账目混乱,易出现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的现象。

(三)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就目前来看,企业多采用赊销的形式来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生存问题,但与此同时又缺乏较为严格的赊销政策,催收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性能不强,使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挑战,最终导致破产。

在存货管理方面,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对所需要的原料各部门分别进行采购,容易造成原料采购重复与过剩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不对存货进行监管,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存货进行盘点的规定,过分注重账面数字。第二,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存货领用手续简单,过多领用存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方法探讨

就中小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积极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管理意识,更为迫切的是设计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流动资产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

(一)现金的管理。现金持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还能够用来抵消风险。但是现金持有过多也会丧失机会成本,所以加强对现金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企业一方面要保留足够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压缩现金的存量从而用于短期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另外,企业要严格规定内部规章制度实行钱账分离的管理,资金的使用一律交给财务部审批,资金收入也需财务部入账。还要重视核对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短期投资的管理。企业短期投资如果管理得当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合理的投资计划与投资结构是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短期股票或者债券投资时,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该项投资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重视短期投资的变现性,熟知证券的到期日,因为流动资产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短期投资只是让企业资产增值的一种工具。

(三)应收账目的管理。增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了解相关客户的信用情况,若客户信用较差,应收账款的收回可能比较困难;若客户信用情况较好,收回应收账款的时限可能较短。据此,中小企业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决定对于某一客户给予多少信用。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催收账款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及时收款,又处理好了和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的关系。

(四)普通存货的管理。对普通存货的管理要建立控制存货的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各种存货的消耗速度以及销售的具体情况来预计下一个营业周期内所需的存货数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存货持有量合理科学。同时,对采购的管理也不容忽视。首先必须由仓库填写采购单,采购部根据采购单确定货物的数量、种类以及采购地点等内容。在进行采购时,采购人员对市场的情况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先调查好物资质量、价格等内容,对同一物资进行货比三家,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购买。最后,企业要做好仓库验收工作,对采购和销售的存货都要登记入账,以免在采购或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纰漏。

五、我国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必须制定流动资产的管理目标,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企业危机;必须强化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意识,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流动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如账目管理出现混乱等。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招收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员工,并按时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范围,将流动资产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化,将审批工作落到实处。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4

(一)营运资金的概念

企业营运资金一般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那部分资金。根据使用周期的不同,营运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通常又称毛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中流动资产的总称;狭义的营运资金被称为净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金中减去流动负债之后的余额。具体地说,营运资金的管理既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也包括企业流动负债的管理。

(二)营运资金的特点

1、周转时间上的短期性

占用在企业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从投入生产到产品出售后变现周转一次所需时间相

对较短,通常会在一年或企业一个营业周期内全部收回,对企业整体运营影响的时间比较短。根据这一特点,营运资金的来源一般可通过商业信用和银行短期借款等筹资方式解决。商业信用可以保证生产经营流通顺畅,极大地发挥着加速资本循环和周转,节省、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保障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短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企业短期借款可以随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安排使用,取得程序较为简便。因此,短期借款往往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筹借资金的通道。

2、实物形态的易变现性

实物形态营运资金一般包括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和存货。短期投资通常是指各种随时准备变现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其中主要指有价证券投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应收而未收的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

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一般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如一旦遇到意外情况,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的情况时,便可迅速变卖这些资产以获取急需的现金。实物性营运资金的易变现特点对财务上应付临时性急需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数量的波动性和来源的灵活性

企业流动资产的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时高时低,波动很大。企业流动资产数量波动这一特点,无论是季节性、周期性强的企业,还是非季节性非周期性企业均是如此。随着流动资产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发生增减。

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方式一般较少和固定,一般包括吸收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向银行长期借款等方式。而企业筹集营运资金的方式却较为灵活多样,通常有来自银行的短期借款、各种短期融资券、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应交税金和利润、应付工资和费用、预收货款和各类票据贴现等方式。企业营运资金来源相对丰富多样灵活,其意义在于筹集营运资金时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融资。

4、实物形态具有可变动性

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企业营运资金在现金、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现金之间顺序变化。在生产开始之前,企业筹集的资金为现金;生产过程中因一部分现金用于购买原材料,这样就有一部分现金转变为材料;材料投入生产过程中未脱离加工过程以前,便形成常说的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当产品进一步得到加工就成为下一步准备出售的产成品;产成品经过市场销售直接获得现金或形成应收账款;经过一段时间后应收账款又转化成现金。为此,财务人员必须在各项流动资产管理上按照比例科学合理配置资金数额,以促进资金周转快速顺利进行。

二、基于营运资金特点的管理对策

(一)科学确定营运资金的数量

企业营运资金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销售顺畅时,流动资产逐渐增加,流动负债也会相应提高;而当企业产销量走下坡路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就会不断减少。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视生产经营状况,运用可靠的方法预测所需的营运资金的数量,从而正确使用营运资金。

(二)以够用为条件节约使用资金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关键,是必须正确安排生产经营需要和节约使用资金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核心是要在确保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力遵守勤俭节约的原则,多方面挖掘资金潜力,最大效果的发挥资金作用。

(三)加快周转速度,提高使用效率

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是指营运资金从最初的现金投入到生产开始,直至最终有转化为现金的循环过程。资金周转模型显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营运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就等于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要想办法千方百计提高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运行速度,以便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制度简化差异会计影响

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制度保证。财政部继《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后于2004年4月27日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不仅构建了会计制度第一层面的会计核算体系,是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保障。

《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以《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为蓝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结合我国小企业经济环境特点基础上制定的。二者的基本框架相似,内容大致相同,其显著特点是简化。本文从简化特征出发,指出其与《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的差异,并指出它的会计影响,以便于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解与执行。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明显特点是: 简化。 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客观上是适应了企业按行业细分的专业化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高新技术,繁荣市场,吸纳劳动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工业企业法人总数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可以说是量大面广.但是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力量配置相对薄弱, 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难以应付快速变化的要求,客观上有简化的要求。

为了便于税收征管,简化后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税法的要求。

具体地说,简化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化了会计科目。(1)删减了23个一级会计科目。(2)调整合并了两个一级会计科目。

2.简化了会计核算方法与账务处理。(1)不要求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等短期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2)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虽然仍有权益法和成本法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但权益法的账务处理非常简单,不核算股权投资差额;被投资企业的非营业盈亏导致权益增减,投资企业不调整账面,是一种简化了的权益法。(3)固定资产借款利息不必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全部予以资本化。即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全部资本化,并构成固定资产原值。简化后借款利息的核算不必与资产支出数挂钩。(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简化为以小企业在合同约定应支付的租赁款和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来确认其价值并入账。(5)其他核算方法的简化。譬如:所得税按照应付税款法计算并确认,而不采用纳税影响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仅要求按投资总体计提,不要求按单项或投资类别计提;债券折溢价的摊销采用直线法,不采用实际利率法。

3.简化了核算程序。小企业在资产清查中发生盘盈盘亏时,可以直接处理为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不再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即简化了待处理程序。

4.简化了必须依法披露的会计报表构成。基本报表的披露,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不要求提供“现金流量表”。因为小企业并无公众投资者,而公众投资者更为关注现金分红。同时基本报表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1.会计科目设置差异。《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85个一级会计科目,而《小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60个一级会计科目,少设置了25个。删除的科目有:“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收补贴款”、“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适当运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递延税款”、“应付债券”、“已归还投资”、“劳务成本”、“补贴收入”。删减会计科目的原因:(1)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且不对外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因此,可以对其蓝本《企业会计制度》中的部分科目进行归并。如:“包装物”科目删除后,纳入“材料”科目核算,又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合并为“应收股息” 科目。(2)有一些会计科目没有相对应的经济业务,因而,可以不设或少设某些会计科目。如:资产类科目少设了“自制半成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代销商品款”等。(3)会计原则的适当运用,使某些会计科目没有存在的必要。如:谨慎性原则的适当运用,少设了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2.会计计价的确认差异。《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计价原则作了简化,因而这方面的会计差异比较大,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较大。(1)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大,经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并按规定缴纳税所得。(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以小企业在合同约定应支付的租赁款和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价值计价入账。(3)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小企业购入的长期债券,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投资成本;制度还规定,利息在收到时才计入当期损溢,无须分期确认。(4)其他。如:短期投资转让时可不结转其已提的跌价准备;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要求采用一次或分次摊销法,没有要求按五五摊销法等。

3.会计核算方法与账务处理的差异。(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差异。 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情况比较少,尚且核算有困难,《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小企业按简化了的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按权益法简化核算时,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不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以者权益变动进行账面处理。按成本法简化核算时,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不要求严格区分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的分配还是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的分配。但是,如果在投资当年取得的被投资单位的分派的属于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则应冲减投资成本。(2)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是,对小企业而言,资产可变现净值或资产减值金额不能够被准确把握,甚至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为了防止谨慎性原则被滥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3)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核算差异。《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借款利息费符合资本化的予以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的部分予以费用化。而小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弱,借款费用不必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即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到达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计入固定资产成本。(4)其他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异。还有一些资产的价值转移或摊销方法被简化了,如: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没有要求按五五摊销法,而是要求采用一次或分次摊销法,短期投资转让时可不结转其已提的跌价准备;短期投资期末价值按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原则进行核算等。(5)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差异。《小企业会计制度》对所得税的账务处理采用了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付税款法,就是本期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费用一致。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即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税额。并取消“递延税款”科目。

4.会计报表披露构成的差异。《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份基本报表,现金流量表是否披露可由小企业自行决定;由于小企业业务相对简单,有些业务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等情况,而少设置25个一级科目。因此,基本报表的内容有所简化。

短期投资的特点范文6

六大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期间,投资者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

规避方法:对于购买力风险,最好的规避方法就是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使购买力下降带来的风险能为某些收益较高的投资收益所弥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上,如股票、期货等,但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利率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

规避方法: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单位管理与决策人员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失误,导致资产减少而使债券投资者遭受损失。

规避方法:为了防范经营风险,选择债券时一定要对公司进行调查,通过对其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信誉等。由于国债的投资风险极小,而公司债券的利率较高但投资风险较大,所以,需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变现能力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的风险。

规避方法:针对变现能力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如国债等,便于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冷门债券最好不要购买。

■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4%,短期债券利率13%,为减少利率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10%,就不容易找到高于10%的投资机会,还不如当期投资于长期债券,仍可以获得14%的收益,归根到底,再投资风险还是一个利率风险问题。

规避方法:对于再投资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也就是说,要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并使一些风险能够相互抵消。

■违约风险: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规避方法:违约风险一般是由于发行债券的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高带来的风险,所以在选择债券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公司的情况,包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的以往债券支付情况,尽量避免投资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好的公司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作出卖出债券的抉择。同时,由于国债的投资风险较低,保守的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投资风险低的国债。

总之,债券投资虽然能分散及减低投资于其它组合的风险,但不论是债券或股票投资人在做投资决定之前,都必须了解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搭配均衡的投资组合,切忌盲目追随市场潮流。

如何挑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挑选债券理财产品呢?

理财专家介绍,债券投资有这样几个原则:

(1)匹配性原则:投资者必须根据本单位资金的金额、投资期限、资金的稳定程度等特点选择不同的债券投资方式。(2)分散投资原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3)组合投资原则: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是成正比的,投资者必须在确定自己的预期收益后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组合中,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