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热点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热点技术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1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在计算中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对于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计算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在计算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数学计算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以计算为主,是学生打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潜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进行长期性的培养,在阶段性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同阶段计算能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全程化的监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调整计算教学的进度,从而实现动态化的计算教学管控。此外,小学计算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安排大量的习题集合,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虽然大量的习题训练会起一定的作用,也可以到达巩固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当部分计算题目变化时,学生就会触手不及,这是由于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训练缺乏指导。数学题目变化多端,同一个知识点,题型的设计十分灵巧,稍加变化就可以形成新的题型,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要灵活应对,不仅要有熟练的计算技巧,也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高效地应用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解题效率。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习题、计算习题,才能在计算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高效计算。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题目的量,而忽视了题目的质,更倾向于通过大量的计算题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缺乏对题目的针对性设计,同时教师的引导过少,不注重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提升的,教学指导极为关键,通过教学指导才能实现高效反思,经典计算习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更是实现教学反思和总结的关键材料。此外,在现阶段的数学计算教学中,对于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在计算中仍然会出现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过于薄弱,同时由于计算题目设计极其灵活,学生对题目把控不精准,审题不充分,继而降低了计算效率。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审题粗心

计算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由于粗心、马虎而导致计算错误,小学阶段的计算题虽然都比较简单,低年级主要以单式计算为主,随着年纪的逐渐升高,会有难度较大的混合运算,并且计算题也会和其它题目融合在一起.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率升高,这并不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充分,而是因为学生审题不够充分,例如,书写错误、小数点问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审题效率为主,经过长时间的引导,逐渐帮助学生改善不良习惯。

3.2学生不重视计算学习

很多学生不重视计算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题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对应单位的知识点即可,根据学习目标完成相应的计算训练,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部分学生认为计算题目较为简单,所以不重视计算模块的学习。数学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计算作为基础数学能力十分关键,但是实际的日常练习中学生对计算题目的认知不够,重视不够。

3.3受固定思维影响较大

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计算过程中更多学生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题目和计算方法出现偏差,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指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的计算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4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计算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缺乏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计算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计算课堂枯燥乏味,活动单一无趣,降低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在计算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计算训练缺乏客观评价,未能及时的帮助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4.1利用正反题目,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打基础为主,计算能力作为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计算题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虽然解题的过程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阻碍才能激活学生的好胜心,也才能让学生对计算有更高的兴趣,小学数学题目在设计上十分灵活,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设计适量的经典计算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计算训练中提升自我计算技巧。可以借助正反计算题目,鼓励学生在正反计算题目中进行自主探析和计算,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换位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计正反转换的分数计算题目,通过同一个知识点设计类型的计算题,引导自主解题,并在解题计算中总结规律,促进学生思考,如题目设计如下:“31383183、”,设计好正反分数计算题目后指导学生自主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找到了相反题目的规律,通过反向问题促进学生的逆向思考,启发学生转换思维,通过多个正反题目合集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计算教学课堂。

4.2鼓励学生进行习题总结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自主能力比较差,但是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归纳不仅是一种学习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题目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目的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数学计算题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大,题目设计也更具深度,在计算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计算过程、计算情况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计算题目,可也可以让学生在总结和归纳中找到计算题的规律,通过针对性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习惯,进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所以在数学计算题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计算中常用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一组数学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例如题目设计如下:“4115143;20115155;61151125”,指导学生自主计算,在计算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一组分数加减法,我们掌握分数的加减定律,根据分数题组,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分数的计算定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以题目为为准,鼓励学生对计算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对分数计算的认识更加透彻了,也学到更多的计算技巧,计算过程中运用到了通分、化整为零、凑十法等计算技巧,在计算活动完成后,很多学生都表示计算不能死板,要灵活应对,通过高效的数学计算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完成了数学计算教学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高阶计算思维。

4.3利用线段图方法加强习题指导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由于题目类型很多,教师应该加强指导,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对算的方法加以总结,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有限,无法在短时间掌握不同的计算技巧,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数学工具指导计算教学。线段图是常用的数学工具,具有直观的特点,利用线段图指导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理解计算题目的定量关系,可以大大提升计算训练的效率,在计算训练中,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也十分关键,通过高效指导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学工具指导计算教学,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捋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为学生提供新的计算思路。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分数特点,教师可以划线段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借助一道简单的分数题,讲明分数的性质规,如题目设计如下:“小明有1个苹果,想将苹果分给四份,给小红、小刘、小张和自己,小明将苹果切成均等的两半,又分别将两半的苹果切成均等的四块,每人一块,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应该如何表示这样的数量”,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分析,接着引入分数的概念,并画一条线段,将线段分成均等的四份,通过示范41的表示方法,借助线段鼓励学生表示出43的表示方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构建高效的计算课堂。

4.4立足学生需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在计算训练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志,科学设计数学计算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计算,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计算教学,让学生自主在计算中巩固基础知识,实现深层思考。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一课时,在了解学生基础能力后后,依托适量的课堂计算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式的计算训练,融入竞赛元素,提升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小数计算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率最高,且计算速度最快”,教师讲述完比赛规则后,学生参与性调动了起来,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自主计算,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将竞赛信息加以记录,五分钟后,教师开始验收成果,统计小组的计算成果,最终通过对比选出最优小组,在计算比赛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自身计算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5加强小组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借助合理的数学计算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探究计算新新思路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一课时,在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技巧后,可以设计一道难度稍高的四则运算题目,并合理分组,鼓励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完成常规计算后,教师可以说:“这道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大家能否经过讨论得出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探究,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教师接着说:“这一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题目,能否检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新方法解决其他四则运算题目,通过验证和实践,组内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6重视错题分析,培养学生严密思维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错题的价值,将错题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错题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并让学生探究的良好意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出错率高的计算典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常发现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小数点,从而出现错误率,如错题设计如下:“6.14+3.83;7.93-1.64;5.23-2.36;3.44+3.36;7.74-5.85;9.35-4.74”,最常出现错误的7.93-1.64这一道题,很多学生没有进位,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可以可以着重对类似进位的小数点加减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在出现这一类题目时要先对式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不要急于解题,避免漏项,通过对错题典例的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计算方法,提升了自身的解题效率,最后教师可以将错题加以归纳形成新的数学学习资源加以灵活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5结语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2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机助外语教学;外语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快速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要学习的材料进行辅的讲解、巩固和评估的一种语言教育和学习方法,它通常具有极强的互动性。Levy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定义为“对计算机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应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定义更简洁,涵盖范围更广,与现代大多数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观点一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60年启动的“柏拉图项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也有研究者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按照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传统阶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阶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体阶段(multimedia CALL)以及万维网阶段(web-based CALL)等四个阶段(Davies,2012)。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也引起了我国外语界的关注。199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CALLAC)。此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关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专著和成果文献大量涌现。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出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同年,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尝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1年间CSSCI源内所有期刊刊载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论文从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探究其演化规律,系统梳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該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本文依托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英语”和“外语”等为检索词,并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提高检索准确率,时间跨度选取2000—2011共12年的数据,期刊范围选取“CSSCI”,检索条件最终合并为:题名或关键词=计算机*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多媒体*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网络*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论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选定为期刊选取范围是因为CSSCI是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取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代表了国内該类研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剔除会议、通知、简讯等非学术性论文以及与該领域研究不相关论文,最终获得有效研究论文1524篇。

2 文献数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研究态势的重要指标。另外,论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来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莫再树、贺华锋,2006)。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1年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共发表1524篇,年发文量从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我们另外分别绘出了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论文增长趋势图,如图2所示。

综合图1以及图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节点。2000年的发文量仅有55篇,而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00篇。结合有关学者统计数据,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国内八种外语类刊物上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分别为8、10、6篇(谈言玲、严华,2007)。据此可将2000年之前的阶段认为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称之为探索期。(2)2000—2011年间我国涉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文献数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发两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发6篇外,总体上仍处于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从2007开始出现显著增长。以此为基础,可将2001—2006年这一阶段称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快速成长期,而2007至今的阶段称为稳定成长期。这种阶段的划分也基本符合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的普赖斯针对科学文献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的阶段性理论(庞景安,1999)。2007年开始发文数量之所以会出现显著增长,考虑到刊物的发文时滞因素,这可能与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推行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有关,表明該项改革试点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3 期刊分析

论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时间跨度、类型分布和载文集中度,也可侧面展示期刊级别及载文质量。对CSSCI收录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向研究者揭示該领域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刊载該方面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从而为該领域研究者继续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参考。表1和图3分别反映了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发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况以及这些期刊十多年来刊载該方面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根据整体统计数据,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期刊涵盖语言学、教育学、情报学、人文社科学报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等多类期刊,該领域研究论文刊载期刊主要以语言类和教育类期刊为主,分别包括《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以及《远程教育杂志》。其中《外语电化教学》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充分体现了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整合的办刊宗旨。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有时期刊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偶有回落现象,但总体折线仍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巩固,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4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术语,它是从文章中抽取的能够最简洁、最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和词组(邱均平,1988)。而关键词词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了解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学、图书情报学和科学计量学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姜春林、胡志刚,2010)。所以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有助于了解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热点研究板块以及预测該领域将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直接导入的关键词比较分散,数量比较多,为了能够使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反映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对载入的关键词进行了适当处理:去掉“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英语”及“外语”等词汇;合并了意义相同但表述不一样的关键词,比如,将在线、因特网、web、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等关键词统一合并为“网络”。表1、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依据本文对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发展历程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中高频关键词及其频次的统计。各项统计所选取的关键词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因此如下表格中会出现关键词数量不等的情况,以便能更简明地反映該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表2和表3显示: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网络”和“多媒体”等。在这12年间这些词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载体密切相关。随着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的研究远远领先于基于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的研究,并且原始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还出现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研究。“大学英语”也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说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学科。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已开始出现,并且十几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不难看出“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板块,并有可能持续下去。

5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5.1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从何角度将机助外语教学分为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还是将其分为传统阶段、探索阶段、多媒体阶段以及万维网阶段等四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盖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语言教学(大学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等)研究、语言技能(视听说、写作、阅读与翻译等)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几大模块共计至少26项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方面,语料库方法在該领域研究中的运用比较突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语料库方法并非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将外语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概括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综合方法等三种,而语料库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由最初语言学领域中的多模态理论发展到涵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生物学领域的生态学理论等。由此可见,国内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目前已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这说明,以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教育范式已经形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也已具备,预示着作为三级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已经显现(李艳、胡加圣,2011)。

5.2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

另外,根据本文对国内机助外语教学的计量学考察,特别是依据对关键词进行统计所获得的信息,还可展望、预测外语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趋势比较明朗,有望成为今后該领域研究的主导。(1)教师研究。对教师的研究也是12年间該领域研究的关注点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教师的研究角度未明确列出,但结合原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教师研究角度的变化。2007年之前的教师研究主要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师培训两个方面,而2007年之后除了对教师角色和教师培训这两个方面继续研究外,还出现了对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认知等方面的研究。这一点与目前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趋势也基本吻合。(2)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最新阶段。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主导外语教学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逐步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模式(陈坚林,2005)。整合即意味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从处于辅助地位的幕后走到了台前,从而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对课程整合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紧密结合国家教学改革的方针,該方面研究尚面临诸多难题与困惑,具有巨大的深入探讨的潜力。(3)生态化研究。生态化既可用于研究教育宏观问题也可用于研究教育微观问题。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生态化研究属于后者,当然也可看作课程整合研究的一个衍生问题。信息技术向外语教育渗透后,传统的教学要素被新的教学要素取而代之,为了使教学系统保持动态和谐,就应以生态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外语教学(陈坚林,2006)。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28-02

计算机导论课通常被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既能全面了解计算机本科专业的知识点结构,又能激发对本专业基础理论技能与学科前沿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对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机导论课程授课效果的措施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内容取舍

首先开展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训练的方式,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拆装机实验,获取对CPU、内存、晶振、主板等直观认知。要求学生上机实际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常用字处理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及网络配置(IP配置、Internet选项配置等)、收发Email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初步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然后开展计算机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1,2]。教学内容围绕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软”、“硬”两个方面展开。“软”方向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硬”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电路分析、模拟与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等。最后开展计算机学科专业兴趣培养教学。开展自主移动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计算机学科前沿理论与热点技术的教学,同时引入飞思卡尔智能车、电脑鼠走迷宫以及Robocup机器人足球等学科竞赛赛事的介绍[3]。目的是拓展学生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自动化、通信工程、微电子等)理论前沿、技术与应用热点的认知,丰富知识结构,开拓学科视野,培养学习兴趣。

“计算机导论”课程共计36个课堂内教学学时。三方面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分别分配8、20与8个课堂内学时。除课堂教学外,针对三方面教学内容,布置足够的课外实践与科技文献综述等课外作业,达到补充课堂教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资料搜集归纳整理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设计

1.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教学主要是为了照顾对计算机缺少直接接触的学生。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进入大学之前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直接使用过计算机。开展基本操作技能与拆装机实践教学,使他们尽快熟悉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组成,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此部分教学实践内容在计算机中心机房开展。拆装机实验课堂内教学安排4个学时,教师拆装机为学生作演示讲解;之后安排课外拆装机实践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拆装机实践报告,具体到包括CPU、晶振等核心芯片在内的硬件详细列表。另安排课堂内4个学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字处理以及Internet设置等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

2.核心课程知识点教学。第二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是核心,也是教学开展的难点。之所以是“核心”,各课程知识点构成计算机专业整个知识系统,均为主干课程。之所以是“难点”,难在核心课程内容繁多分散,而课时有限,难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串”起来,一方面使得各门核心课程重要知识点无遗漏,并且不失系统,另一方面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调动学生学习本专业各核心课程的积极性。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存储程序”主线,课程知识点抓大放小,重点阐述各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注重培养激励学习积极性。实践中此部分教学内容围绕“存储程序原理”这一主线展开。存储程序原理又称“冯·诺依曼原理”,至今仍然是计算机内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计算机是计算的机器”出发,引出“算什么”“怎么算”这一直观问题。进而引出数据的表示即编码问题,以及数据的存储、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的传输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存什么”、“存在哪里”、“如何存”、“如何取”以及“如何传输”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存储程序原理”决定了写程序与运行程序是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主要方式,“软”方向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这一课程就是要解决如何写程序的问题。讲述该课程时,重点讲述任意程序设计语言共性的必需的词法、语法等基本要素,以及必需的编译过程。而算法与数据结构这一课程中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表、树、图等概念以及搜索排序算法,就是要解决对数据如何高效组织这一问题。在数据高效组织与管理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设计并研制高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因为操作系统正是建立在多个任务管理块、资源管理块构成的链表基础上,操作系统任务生成消亡调入调出效率受搜索排序算法效率制约。

而对于“硬”方向课程核心内容的组织讲述,同样围绕“存储程序原理”这一主线开展。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课程,围绕程序存储与程序运行需求,阐述存储器、集成运算器与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时钟(晶振)等作为计算机基本构成的必要性与工作原理。进而针对“存储位”“存取控制”与输入/输出,阐述数字电路中“锁存器与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以及模拟电路中“运算放大器”“RC振荡电路”等的必要性与基本概念。

3.兴趣培养教学。“软”与“硬”两方向核心课程知识点教学最后统一到兴趣培养教学内容上。结合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课堂教学引入了自主移动机器人、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以Robocup足球机器人与日本本田公司的阿西莫(ASIMO)机器人为例,通过图片与视频演示,启发学生思考基于核心课程中要求的基本原理,以及程序设计、电路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基本方法,如何使得机器人能自主行走甚至奔跑、上下楼梯,能听会说,能相互间竞争与合作等。进一步,结合任课教师部分科研成果,演示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基于自动语音识别与图像跟踪的移动小车系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4.学习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生动的图片视频演示回归到核心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讨论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了解为什么必须学习各核心课程以及各课程的要点内容,理解并掌握学习各核心课程要点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的学生,给予期末成绩加分奖励。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知网、IEEE/IET、Springer以及ACM等中英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对课堂布置的计算机理论热点与前沿技术关键词进行检索、归纳总结,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

三、教学效果

持续跟踪接受该计算机导论课程授课的近两届学生,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及后续核心课程的课堂出勤率、期终考试成绩及格率与优秀良好率、以及报名参与各学科竞赛的学生比例均有明显提高,表明该课程授课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四、结语

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地位与内容具有特殊要求。兼顾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教学,突出核心课程关键知识点讲授,并注重通过引入学科理论热点与前沿技术的演示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能力,跟踪效果表明该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学们在后续每门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迅速把握该课程的要点。

参考文献:

[1]张铭,李文新,陈徐宗,等.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改革进展[J].计算机教育,2009,(5):7-11.

[2]杨俊.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1-112.

[3]刘淼,张汛涞,汤茂斌.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4):23-25.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4

英文名称:Computer Stud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信息化办公室;黑龙江省计算机用户协会;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422

国内刊号:23-1185/TN

邮发代号:14-1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期刊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邮发代号:14-144,国际邮发代号:636BM,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573/TN。《智能计算机与应用》期刊定于2011年6月出版。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5

1.1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的应用在企业合作中,企业客户要和企业共享相当多的数据。但是,企业为了数据安全,又不会放心让企业合作客户访问企业内部的所有数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技术,将要与企业合作客户共享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共享的文件夹中,对企业内部不方便泄露的数据采用信息防火墙隔断。这样,既可以使企业合作客户能够在登陆虚拟网络客户端后访问与企业共享的数据,又能保护好企业内部的数据不使其流失。

1.2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的应用为了使得企业信息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使用虚拟网络技术来将各地的分支性企业机构在局域网内进行连接,正因为如此,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的应用的范围也被定义为企业虚拟局域网,这种局域网使用与跨区域性和跨国间的企业经营模式。在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常见的是硬件式的虚拟网络技术。它不但具有高速度的加密性,而且加密的密钥不易损坏,因此其效率也相对较高。

1.3虚拟网络技术在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的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把企业总部当做是虚拟专用网的中心连接点,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具有网络虚拟功能的防火墙,该防火墙被当做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的出口的网关。这样,移动的业务网点和办公用户要想进入防火墙设备中,就必须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进行登陆。通过这种方式,就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由于这种方式是通过让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在企业系统中传入信息来实现远程员工和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所以,这种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又被称为远程访问式虚拟网络技术。它在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1.4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统的计算机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中,要精简细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有机地连接,打破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挂忙碌的空间限制,使企业管路信息同步化的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对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通路更加宽广,打破了传统空间的约束,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够更加有效。安全地进行。

2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宽带技术的结合,使得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也使得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宽带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点也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虚拟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虚拟网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得到提升。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已经不可获缺,并且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低迷,虚拟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兴产业的亮点。现如今,虚拟网络技术在市场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不断汇集,在各种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中,有效结合防火墙的软件虚拟网络产品和复合型的虚拟网络设备逐步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热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虚拟网络技术会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并且会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3结语

计算机热点技术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教学效果;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18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教师执行教学的主要功能。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强了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建起多媒体教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学计算机,用计算机。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在数学课堂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毋庸置疑,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过分地依赖计算机教学,对教学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用、巧用计算机应是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在校内校外所听的各学科多媒体公开课来看,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一是教师对计算机的地位及其作用认识不够,其二是教师在如何应用计算机上很迷茫、盲目。现笔者对目前的数学计算机现状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数学计算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克服传统教学中某些缺陷,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计算机刚刚起步,发展还不规范,许多教师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尤其是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去。但在目前的一些数学计算机公开课中,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从引入到教学内容甚至练习,由始至终开机亮幕,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计算机是没有生命力的。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

2. 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

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但一些多媒体计算机又走另外一个极端,把一切问题都直观化、形象化,这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那种教师为提高效率而把解题过程直接演给学生的做法,掩盖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是不可取的。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我们有可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但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的教学设计,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某些能力的培养,这就难免失去了数学计算机的本意。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节时,将正方体的表面沿棱适当剪开,观察它的展开图是怎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结果虽然直观,一目了然,但从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看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笔者以为应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课前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归纳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再作展示会更好些。

3. 重课件的制作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多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刺激性强,频繁地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比传统教学模式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教师在利用数学计算机时,只重视它的工具,强调课堂教学的技术化,而忽视教学的人格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大多强调了教师传授为主导,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追求课堂容量,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快速出题,快速解答,快速评价反馈等功能。把本来应该学生自已亲自动手的练习内容,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播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学生自主的活动,压抑了学生解题灵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只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却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无法跟上科学技术的“步伐”。这是所听几节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数学计算机最大的弊端。

二、合理运用计算机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计算机应注意遵循教学本身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遵循效益性原则,不能无视教学实践效果而不加选择地运用计算机。在数学怎样适量选用计算机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注意选择性

(上接第118页)

计算机固然有其不可估量的优越性,但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计算机,有些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必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若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突破难点,可以利用计算机达到目的。

2. 注意辅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课件缺乏交互性,教师往往用一个课件贯穿整个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虽然上课比以前精彩多了,学生的兴趣也高了,但教师与学生交流少了,这是应当注意的地方。计算机应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一个桥梁,而不能成为妨碍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第三者”。有些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过程中,过分夸大其功用,从引入开始,到教学内容,到练习,到练习答案,全由多媒体显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学生跟着媒体转,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利用计算机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切忌“黑板搬家”,利用计算机还应注意不能整堂课充满影视画面,应该看到过分热闹的画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喧宾夺主。因此,计算机应强调注意其辅,它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只能辅助学生的学。如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不可能知道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单靠媒体显然不能预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有些必要的分析归纳过程和运算推理过程还应通过板书充分地暴露给学生。使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辅助”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步发展。

3. 注意必要性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个方便、高效的“数学实验室”,能再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过程,使学生能够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从数学现象中去发现、归纳数学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十分有益。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缺少感情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其他媒体无法呈现的,现场演示条件不足的,介入计算机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

总之,计算机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计算机的作用,试图以计算机代替传统教学是不现实的。教学过程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主导的活动,师生双边的活动是联接多种教学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计算机始终处在辅的作用。如何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威力,使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起促进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