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2
首先,从目标要求看,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中对培智学校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领着学校课程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需求来看,九十年代以后,学校的生源由原来的轻度障碍逐渐过渡到以中重度障碍为主,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实际需求对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次,从家庭期望看,家长的期望也从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转移到家庭和社区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上,能够独立生活是越来越多家长的迫切需求,家长的教育期望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助推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仍使用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目前,随着教育对象残疾程度的改变,学校类型发生的改变,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走向单一培智学校。以培智课程为例,国家原来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只适用于轻度的智力落后的学生。而现在的培智学校的学生组成以中重度为主,原有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已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被摆到重要的位置,因各种理念和政策层面的原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智课程如何改,怎样改,走向何处,应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特殊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学校,特别是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必须站在学生残疾程度、学习需求、学生发展和学校自身的特点角度,来思考和重新定位。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是谁?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是谁?课程改革最终要构建什么样的体系?
培智课程改革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设置标准和使用的教材,要符合学生残疾类型的特点和可行性,具有灵活和弹性空间。无论何种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主导思想应是统一的,都是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着想,而不是建立在不切实际和假大空理想上。
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理想,更需要人性和理性,它是温馨和谐科学协调的。要体现国情,还原特殊教育本色,建设一个生态课程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标准。不管到何时,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标准,不管何种类型残疾,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材或教学资料。
在构建新型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层次性、阶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兼顾现实和长远的需要。国家层面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征求专家、学者、特教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与建议。建议培智学校要根据学生残疾程度,应设置轻度、中度、重度三个课程弹性标准进而设置不同的课程计划,编写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样的课程标准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实现方向性、科学性、纲领性,做到统一和灵活相结合,这样便于教师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培智课程构建时,不同的类型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体现。目标的设置科学,不要脱离实际,建立渐进式目标体系。轻度残疾学生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有教材,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机整合选择性课程的内容;中度残疾学生的课程设置要要层次性,以部分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为主,重点在选择性课程下工夫,适当开发校本教材;重度的残疾学生课程制定,要设置不同发展性的学习、康复、生活等目标,建议各地可根据残疾程度,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料和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国家也可以整合全国各地培智学校编写的康复训练校本教材,编写指导性的学习与康复训练的教学资料,供各地参考。
课程实施落实要从两条途径统筹进行。一是学校课程要重点干预,课程包括一般课程、特需课程和技能课程。要将个别教育计划与单元主题教学融合实施。主要包括:学材准备、学生能力分析、教育训练目标、教学目标计划、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测量几个主要内容。力求通过个别教育计划的编制,找出智障儿童的优势与需要补偿的地方,并根据评量结果确定学生的需求,制定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策略、教学目标。二是家庭辅助干预,课程主要包括适应课程和展能课程,家长的理念与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训练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期初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期课程计划和每月末评估上月目标、制定下月计划。学期末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总结本学期教学,编制下学期计划。
大力支持全国各特殊教育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只要各校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本着科学的态度,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应大力推进。因为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于学校选择何种校本教材,要减少行政干预,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3
关键词 培智学校 课程开发 智力障碍学生
分类号 G764
1 问题的提出
适应能力是区分智力障碍与非智力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内容中的重要项目。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能力的缺陷较严重。“适应能力直接受智力影响外,更是与环境交互的功能状态。适应能力作为生活的重心,有动态、可变的特点。只要给与足够时间与支持便能增进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10岁以前适应行为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11、12岁左右成平稳状态,7、8岁以前发展较快。换言之,通过教育训练与环境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学校在个人所接受的一切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立足于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一贯制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但仅有宏观的方案,没有课程标准与教材,学校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研究者也发现,我国培智学校十几年的校本课程改革研究参与面广,但研究成果少、质量不高且不平衡;研究面广,研究重点突出,但研究特色不足。在此现状下,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浙江杭州扬绫子学校、北京宣武培智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等。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经过实践,总结开发了一套智障儿童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意义
2.1 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
原有的课程存在学科本位及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也存在内容陈旧,难度不符合学生水平等问题。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虽强调了综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按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3个领域设计教学内容,但还未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仍是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对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照顾不够。
2.2 满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需要
首先,教育对象从十几年前招收轻度智障为主到以中、重度智障为主,并伴有精神障碍、孤独症等其它类型问题,其所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与以前的教育对象有了本质的区别。其次,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并推进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也需要有一套具有本地域特点的培智课程。
2.3 教育观念的转变
当今教育改革中,拥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教育观念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优势与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原有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深入研究一套适合中、重度智力智障学生发展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是培智教育发展的需要。
3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3.1 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旨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坚持个别化教育的理念。
3.2 生存教育理念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性,培智学校更应坚持生存教育的理念。
3.3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教育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坚持生活教育的理念。
3.4 环境生态课程相关理念
环境生态课程理念主张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着重指其家庭、学校、社区、职业)环境中,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的课程。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应依据学生的环境生态,为学生适应环境而服务。
3.5 生活质量理念
生活质量(Qualicy of Life)有多种中文译法,还有人译为“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等。研究认为,个体特征(如智力障碍程度、健康状况、适应行为、自我决定能力、社会能力等)、环境因素(如安置方式、就业模式、照顾者特征、社会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能对智力障碍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应该为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质量作准备。
4 校本课程的研究实践
4.1 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师为学生拟定适合的教育内容;还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依据与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
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如下:(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2)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3)掌握锻炼身体和调控心理的基本方法,发展自身潜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休闲、娱乐能力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4.2 确定校本课程的特点及主要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方向。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能够使学生学到
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学校通过几轮的实验研究,在参考重庆师院专家编制的“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域特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地区化的修改,最终确定了“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智障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运用,从而提升智障者生活品质,让他们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的特点是以适应性教育为目的,功能性教育为手段,以个别化教育为原则,利用生活中常态环境,并创设适合智障儿童需要的环境展开相应的教育与训练。
该课程分为十大领域,主要内容为: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管理、健康安全、适应性学科、休闲娱乐和工作。结合以上领域,具体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体现为十个方面。
(1)沟通技能。主要指:人与人、事、物的接触,对人、事、物的反映、理解、接受、表达方面的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符号行为(如:语言、文字、图形、手语等)与非符号行为(如:表情、动作、姿势)进行交际与交流。
(2)自我照顾技能。主要指学生自我服务的技能与能力。
(3)居家生活技能。主要指家庭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居家的时间规划、安全、社区行为等划入适用性学科和其他领域中。
(4)社交技能。主要指人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接触及与人交往方面的正面行为技能培养。例如:结交朋友、表达好感、与人合作、对人关心,同时有对负向行为的遏制与修正。如:发脾气、嫉妒、打架、污言秽语、过分犹豫不决等。
(5)使用社区技能。主要指对社区环境的认识,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及在社区中的行为能力。例如:购常用物品,对社区中商业单位(百货公司、菜市场)、公共设施(运动场、电影院、医院、街道、人行道)及行政与治安部门的运用等相关技能的掌握等。
(6)自我管理技能。主要指做决定的能力,如自我把握、分析、判定等,是自我主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对时间的把握、行动动机及解决问题等方面。
(7)健康安全技能。主要是指维持自己良好的状态,健康安全技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合理饮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常识、安全常识、急救常识等。
,(8)适用性学科技能。主要指认知能力以及在学校中所学的相关技能,不按年级划分学科。强调学科技能可以增进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的获得与发展。例如:书写、阅读、使用数学知识购物等。
(9)休闲娱乐技能。主要指个人选择多样的休闲娱乐种类及形式的能力。此项能力是生活适应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娱乐的技能又包括表达选择和需求、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具体技能。
(10)工作技能。指一个人拥有一份兼职或全职(支持性或非支持性)工作,或是参与社区中义务的活动。相关的技能包括特有的工作能力、适当的社交行为、适当的工作技能(如:完成工作、遵守时间、寻求帮助、接受批评等能力)、金钱管理技能、往返工作场所及与工作伙伴的互动等。
4.3 校本课程设置
依据相关理念及校本课程目标,设置的校本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单元活动课、生活适应课、社会实践课、感知训练课、计算机、康复训练、体育、音乐和美术。
4.4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阶段
4.4.1 第一阶段:编制学生评价手册
1998年开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编制了《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学生评价手册》。评价手册中包括:学生自然情况调查表、身体发育情况调查表、家长教育子女情况调查表、学生家庭教育文化人际关系环境调查表、个别化教育计划表和个别化教育评估表等。
学校将功能性课程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发展出以10个适应性技能为基本领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课程。整个评估表共有评估项目1300多项,基本上涵盖了智障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所具备的生活能力指标。
4.4.2 第二阶段:开发智障学生综合评估系统软件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降低工作强度,在《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学生评价手册》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的功能性和支持性,开发了《伟思童智障学生综合评估系统》软件,软件会自动计算分数,生成各领域的柱形图、饼图及十大领域的总饼图,可以进行多种直观的教学需求与效果分析,有助于教师提出适合儿童需求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展示教学效果。课程本位评估是进入个别化教育的一个关键步骤。
4.4.3 第三阶段: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实践
(1)分析评量结果,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运用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量,可以有效地分析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发展目标。
(2)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家庭以及社区环境为学生制定书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综合评估系统为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是联系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纽带。
(3)制定单元主题,进行核心课程统整。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案研讨后,教师需将全班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进行统整,制定相应的单元主题,并进行单元目标的分析,按照分科或综合实施教学的方式将单元目标进行课程统整,并在教学中落实。
(4)再评估。每学期末对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领域评估与综合评估,之后进入下一个学期/学年的循环周期。
5 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首先,促进了学生发展。本课程要求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花教育计划,并坚持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案研讨,让家长参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之中。学生的个别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每学年进行的综合领域评估中,学生在不同领域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据教师与家长观察,孩子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从毕业安置来看,学生毕业后安置形式也从单一安置,发展到多种形式安置,部分学生实现了支持式就业,进入了普通工作岗位。
其次,初步构建了培智学校多元评量体系,开发了学生综合评估软件操作系统,促进了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该软件的特色在于开发了界面美观、方便使用的课程目标评估软件,便于教师使用,而且可以做多种直观的教学需求与效果分析,有助于教师提出适合儿童需求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等,也有助于展示教学效果。
第三,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们开展学生评估的能力、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单元主题教学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当然,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学校仍然有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校本课程改革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评量体系的作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19-23
2 郭兰婷,单友荷,张惠开,等,影响学龄儿童适应行为的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7-209
3 王辉,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10,(12):48-51
4 王艳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6,(6):26-27
5 Kathleen Teague Holowach著,中、重度障碍者有效教学法,李淑贞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1-7
6 肖非,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5,(2):10-15
7 李秀,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特殊教育,2007,(7-8):32-33
8 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教育评论,2003,(4):88-90
9 王辉,培智学校现行培养目标课程问题的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2):35-38
10 黄笑笑,韦小满,智力落后成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9,(10):38-40
11 肖非,刘娲,培智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观念的优化,中国特殊教育,2004,(5):21-26
12 张文京,许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2002,12,230-234
13 孙鹏,于文,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训练丛书之课程目标,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15-20
14 徐波,王某使用电梯的个人课程编制,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0):3
15 王淑琴,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建设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5):29-31
16 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3):6-10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4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0.45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
(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
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
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
(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
(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5
一、研究对象
小文,是一名16岁的轻度智力障碍女生,其哥哥、姐姐智力情况都很好。母亲32岁时,小文出生,顺产。没有重大疾病史,七岁的时候曾从楼梯上滚下来,当时昏迷了三个多小时,住院半个月时间,出院后小文的智力情况急剧下降。父母忙于生意,哥哥姐姐在外地工作和学习,她主要由保姆照顾其饮食起居。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一例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教育训练方法,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学校的老师以及存在相同问题的儿童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内容。(1)通过对家长和相关教师的访谈、观察小文的行为,并结合多方面的评估,做出鉴别诊断,为进一步的教育训练和制定适合小文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做准备;(2)探讨对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3)分析这一类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的成因,提出教育建议。
3.研究时间。2012年7月--2013年7月。
三、研究过程
(一)识字困难的评估和诊断研究
1.访谈和观察得到的行为表现。小文曾上过三年普通幼儿园,其父母回忆这期间没有发现她与别的孩子在各方面有明显异常。
小文摔伤后继续在普通小学上了三年(7-9岁),其间她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在语言行为等方面也都远远落后于普通水平,因而常常被同学们欺负,老师也对她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尽管智力落后儿童在识字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她困难程度显得特别突出,尤其和她其他方面的能力十分不相匹配。比如:很简单的字她认起来都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月亮、春天、桌子、裤子……等常用的字词的辨认都很困难。有的词语有一点印象,但不知道具体每个字的读音,比如:她会将“门口”中的“门”读成“口”,这说明她对这个词的读音有点印象,但分不清具体哪个字该读什么音,这也说明她并没有真正掌握该词的正确读音。
有趣的是,她对其他事情的记忆能力却非常强。她能清楚地记得五六岁时发生的事情,并能很好地复述出来。平常的学习中她也能较清楚地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但对字的记忆特别差。主要表现为,记不住字音,也记不住字形,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
2.医学评估。7岁半时,经深圳康宁医院诊断为轻度智力落后,智商为67分。
3.其他能力评估。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观察,总结小文的其他能力大概如下。
社会适应评估:在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时空定向、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她是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队的运动员,多次代表学校去外地参加比赛,屡获佳绩。同时她在舞蹈方面也很有天赋,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比赛。另外,她在美术方面也很有创造力,她的画常参加比赛,成绩都不错。她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好,能自己做简单的饭菜,也能自己去购物,逛街。
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方面:她的集体荣誉感很强,也很有上进心。班级活动都十分积极地参加,如果别的同学―言行不利于班级荣誉,她也会很认真地加以劝阻。另外她很有管理能力,是班长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4.教育学评估。小文在弱智教育部的学的来说是很好的,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她的画很有灵性,作品多次获奖;体育成绩也是很突出的,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文艺方面也很有天赋,很喜欢跳舞,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数学虽然是弱智孩子的弱项,但现在她也能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学到了第九册(人教版培智学校教材)。常识学科也能弄懂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常识知识。
5.诊断结果。阅读学科识字困难。主要表现为识记困难,再现困难,极易遗忘。
(二)识字困难教育训练的方法和过程,
1.利用不愤不发的教育原则。我让她和同学一起写十分生活化的句子。如:“今天午饭我想吃面条。”“周末我要去买衣服。”“今天天气不太好。”“我现在去宿舍。”等等。
由于她比其他学生的写字、识字能力都弱很多,这些句子她大都写不全,只能写个别字。而其他学生几乎都能写出这些常见的句子。这个时候,我就表扬那些写出句子的同学,并要求他们继续努力,以后一定会生活得很好。私下里我就利用她好胜心较强的特点,正面引导她学会表达这些基本的常见句子,进一步增强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的时候,我前一天单独教会她写一句很简单的话,第二天让她和同学们一起再写出来。这时候她通常都会有较好的表现,我就趁机不遗余力地表扬她。使她在同学们面前很有面子,也有利于她开展班长的工作。通过大量、多次的类似练习,懂事的她很能明白老师的苦心,同时自己也能很积极用功地记忆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引导她主动学习强化练习。在平常的接触中,我常常保持较为敏锐的嗅觉,从各种活动、谈话、聊天等途径去了解她最想表达的句子。然后在日后的个别训练中加以实施,并及时肯定她所取得的进步。让她充分体验到只要付出努力就有收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字,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展示,让她体会到努力付出后的成就感。
3.以句子为主要学习形式,进行穿插字、词的学习。我十分注意以句子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做个别训练的时候她已经是16岁的大女孩子了,如果总是停留在一些简单字、词的学习上,会让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个别化的训练中去。同时也会使其他同学产生轻视她的现象,这更加不利于对她开展个别化训练。
所以在制定训练内容的时候,我都是以句子为导向,穿插字、词帮助她学习。同时注意当训练内容和上课的内容有重叠的时候,进行适当强化。
当训练到第3个月的时候,训练内容适当添加一些小短文、儿歌等.以丰富训练形式,便于持续激发她的学习兴趣。
4.利用她的识记特点制作小卡片进行字、词记忆练习。小文对字的记忆主要是通过轮廓记忆的方法进行。这样记忆的好处是能对该字有个大致的印象,但汉字中长得像的,也就是轮廓相似的字很多,这就在记忆字的准确性上大打折扣。
这样的记忆方法是她多年来在潜移默化中应用的,所以要彻底纠正该记忆方法并让其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记忆方法显然不现实。我们都知道前摄抑制对普通人尚且作用很大,更何况对她这样的儿童。针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大量由易到难的普通卡片,供她时时刻刻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遇到形近字,我就制作较为特别的卡片,提示她要特别注意对这些字词的学习。
5.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她学过字、词后,注意将这些字、词尽可能地搭配成其他的句子,以增加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注意多次巩固和强化,也不能机械单一地重复,应尽可能形式多样灵活地重复所学内容。
6.注意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训练是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尽量控制好一些相关因素对于个别化训练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我要求她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和注意休息,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是成功实施个别化训练的重要保障。
总之,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训练不是在某一种形式下的训练就能完成的,需要训练的老师能深入到训练对象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能够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情景、条件来强化训练内容。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个训的一年中,我每三个月都对小文的个训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小文在理解方面能力很强,几乎只听老师讲解一遍就明白了个训材料的意思。在字形的记忆方面明显比个训前要好很多,认字的正确率由一开始的22.5%上升到67.2%(限于对个训材料的认知)。她能主动将个训所学的东西,联系到平常的学习中去。但个训她没有兴趣的内容时,完成得质量不好,仍需要监督。
2.由于她本身的智力缺陷,所以在识字上面存在着客观性的不足,无论怎么训练,这一客观事实也是无法更改的。只能说希望个训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她的潜力,或者说激发她的兴趣,使她加强主观学习能动性。
但对于弱智孩子学习文化课兴趣的激发,也是需要持续鼓励,真正激发起她内心深处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欲望。
3.缺乏家庭配套的支持。她父母没有时间配合老师开展辅导个训的工作。虽然在学校经过多次重复、巩固,但总体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五、结论
1.识字困难儿童的识字能力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的,但提高的程度和质量与个训对象智力程度和意志程度密切相关。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6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1.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时数由过去的2600学时减少到2 400学时,实践教学由过去的28周增加到35周,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特殊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在整个学习阶段共安排4次,分布在第3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1—2周,共5周时间。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2.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5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