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1
一、课堂教学为主、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分很多种,例如导读、问读、读议以及导析等多种方法。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水平的主要途径,那么该怎样对学生所学知识开展有效拓展延伸呢?
(一)熟悉学习内容。熟悉教学内容是认真上好每堂课程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拓展的基础,熟悉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教材脉络,还可以做到语文知识拓展延伸的专一性与准确性,以教材为基点,将教学内容作为中心,拓展延伸其内容。
(二)教师与学生同时准备拓展所需材料。在教学中,教育与学习的双方都应收集开展教学拓展延伸活动所需的资料,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有关网站等方式来获取相关资料,在这一过程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老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月球之谜》这样的课程时,教师便可以事先准备趣味性较强与常识性的拓展资料,毕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拓展空间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还做到了教学相长。
(三)教学活动中重视语文和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渗透。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单一式填鸭式教学手段,而应秉承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不再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其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溶于各门学科之间。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做到互补互通。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与其他学科存在紧密联系的课文不在少数。例如:《月球之谜》《奇怪的大石头》《秦兵马俑》《月光曲》等。
(四)加强拓展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适当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凡是利于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都应进行引导。如在学习《月球之谜》以及《数星星的孩子》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和诗词,又如在讲《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搜集一些经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出来的宏伟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同时再搜集一些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资料、图片对同学们进行展示,提醒他们,地球又是多么脆弱,教育其爱护环境应从小开始。
(五)依据学生年龄段思想特点结合实际开展拓展教学。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才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最佳方法。实际语文教学的开展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们最易接受也是乐于接受的、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社会性的。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交流的内容全部都来自于生活,源自于内心。他(她)们在共同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时,也共同分担了成长的烦恼。
二、依据班级面貌,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拓展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方式不一、灵活多样,其中囊括有搜集、绘图、实践、评说、读后以及续集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学生特点、班级面貌采取不同的拓展方式。
(一)搜集拓展
搜集拓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以此途径拓展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途径,同时加强课内和课外之间的联系。搜集的资料内容可以是与课文中与主人公有关的知识:例如主人公的主要成就、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也可以是和课外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是时代背景。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还有哪些动物的能力被人类所利用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搜集之后同学们开展交流,扩大学生们的知识范围。又如在学习《玩出了名堂》时,鼓励同学们搜集显微镜与放大镜相关的一些知识。并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来拓展自己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并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续集拓展
续集拓展就是指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延伸。小学生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作者所说、所思及所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切身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如在学习《小摄影师》后,对小男孩之后的生活展开想象并书写出来,小男孩之后回来了吗?给高尔基拍摄了照片吗?在学习了《好汉查理》后,继续书写查理今后的生活,他真成为了好汉吗?在学习《从现在开始》之后,续写当猴子最终成为了百兽之王,动动物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而猴子是如何做百兽之王的等。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紧抓学生们的猎奇心理,将课文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三)实践拓展
实践拓展是基于学生对课堂内容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动手动脑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将抽象的叙述性文字转变为直观的现场表演。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时候,在开展拓展时,让学生拿起身边的橡皮擦、书本或是三角板,将其当做铁球,亲身进行实验演示,思考为何质量不同的物体能够同时着地。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将中有蒲公英的花盆搬到课堂,重现草地变色的场景。
(四)评说拓展
评说拓展主要是指教师应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着手,鼓励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说出来与同学进行探究。例如在《翠鸟》这一课文中作者在描述翠鸟头上的羽毛时,将羽毛形容成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色花纹,文中的“绣”字用的非常好,让同学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这类的词语,一起体会。又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时,过了一会儿作者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观赏荷花,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作者为何会忘记自己在看荷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文章中人物与事件展开交流、评说、讨论。如学习《三个儿子》的时候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不足和感受,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主人公。
结语:
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拓展手段、方式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没有固定模版来套用。但所有拓展活动的制定都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出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易于被接受的拓展活动才是最合适的。拓展活动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但其只是作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非形式,因此教师们应科学、合理地制定拓展活动,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永轻.小学语文教学"拓展"之面面观[J].新课程(教研版),2010,(5):107.
[2] 董军.对《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12,(6):47-48.
[3] 王德宝.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1,(21):37.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2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3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英语;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79-01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也通常都是在学习文化的过程,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的学者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蕴。当然的小学时学习英语语言最初级阶段,人教版所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对文化方面的教学知识有一些研究和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简述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重点强调的是文化方面知识的教学,这也就说明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想研究小学英语方面的文化知识,必须应该首先理解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内涵,并且要懂得文化对于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文化定义的来源有很多说法,这也是因为文化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其实我们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客观性,协调群体之间关系的时候,在调节自身对感情方面的定义的一些过程中所想要表达的一些风格,特征。
1、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其中任意一种符号都能够代表一种具体的事物,一种事物就会表达一种意思。每当有不相同观念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时候,语言就拥有了一种能力:跨文化交往。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而且与此同时文化对于语言学习同样具有一定重要的影响。语言学习并不能在没有文化的支持下独立存在,学习语言是需要文化方面的支持和理解的。其实一样的,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将作为整个文化学习发展的重要前提。
2、我们通过对于小学生们进行一些适当的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增添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提高对于小学英语学习方面的经济效益。
3、学习文化其实就是对于英语学习基础上的重要目的,因为学习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不单单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问题,重点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知,以此来更好地交往。
二、人教版教材小学英语方面的教学文化知识统计以及分析
对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英语涉及到的语言文化进行的一些统计,是本次我们所要讲述知识的重点。
人教版教材小学英语其中包括了很多种教学方面的资源,比如教师专用课本、学生专用教材、一些活动系列手册等等,学生专用教材是这里面的中心教材。我们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教材中文化知识的教学。其中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掺杂一些文化方面的渗透,但是这种文化方面的学习是时隐时现的,我们为了让研究统计起来更加方便, 就统一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目的。我们从文化所在区域来分类将文化分成了三类:把英语当作母语学习的、把英语当作目的语言学习的、其他目的学习英语的。有一些学者把文化分成了“知识文化”以及“交际文化”两大类。我们根据这些分类分别对所谓的“知识文化”以及“交际文化”进行了同步的统计以及分析,仔细研究讨论,进行了大量的统计。
三、对于小学英语学习的一些建议
我根据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两方面的建议,供大家讨论以及参考。
第一点就是增强对于本族语言文化以及交际文化方面的内容。本族语言文化其实就是学习英语的人们母语文化,因为是他们本族语言文化学习,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当中可以增强他们自身对民族的自豪感以及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其实文化方面的差异更能体现世界多元化,但是也为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增添了许多障碍。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但是单纯学好语言并不一定就代表学会了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对国际文化方面的学习。这就显示出来交际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材中不单单要显示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也应该增添一些关于交际文化的学习内容。
第二点就是应该适当拓展一些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们跨文化方面的交际意识以及能力。虽然教材是死板的,但是老师们是有主观思想的。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提倡老师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灵活的主观思想来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的条条框框所局限住。教材所能体现的只是国家最表面的目标,只能说是具有普遍性,而并不具有单独个性。英语学习中能够丰富小学生们对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地拓展一些教学文化的内容,丰富孩子们英语学习层面的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们跨文化知识的培养。
通过以上我所讲述的内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教版教材对小学英语极其重视,并且为小学生们安排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在考虑了关于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局限等特点以后,更加灵活的将小学英语灌输到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1.培养语文学习氛围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能仅仅从智能方面进行解读,还需要从其内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创新更是一种氛围、环境、境界,只有认识到这个层面,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为了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首先就要认识到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在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这虽然是一种不足,但是也孕育着崭新的可能,碰到一些不理解的事情或者问题,学生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这种热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奇心,好奇心不同于我们经常用来提高学生的那些外在的方法,好奇心更加内在。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这种方法更加积极、持久。要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就需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从而引导其兴趣,激发其潜能。
(2)尊重学生的想法。小学生想事情没有很强的逻辑,往往天马行空,完整度和严密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些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矫枉过正,那样只会打压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的话,学生对于创造性就会产生恐惧感,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非常不利。
(3)施行激励教学。有一句俗话“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定型,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与教师的激励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要善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小发现,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帮助,这样就使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增强创新活动的动力。
2.创设有创新价值的情境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创新情境,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就需要对其进行情境锻炼,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言重组。创设情境可以从基本的语言着手,语言并不只能起到表达的作用,通过学习语言,学生能够对课文产生新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课文进行重组论述,在不脱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也就是创新。
(2)激发想象。课堂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用到想象的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出相应的景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单纯的知识的学习,只会使人更加死板,只有依托于想象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得到不断的开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只有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鼓励创新见解。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会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对“卧冰求鲤”这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鲤鱼不是应该去钓么,用破冰求鲤不是更好么。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肯定,并进行必要的疏导,使学生既能充分的理解,又不至于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5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用探究
G623.5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小数数学教育为学生以后的成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
1.“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其重点的教学方向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等方面。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存在的一个典型现状即是:重视课堂形式,忽视教学实质。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一直在努力开拓各种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也是将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点之一,起到示范公开课的作用。但是在这些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往往过分重视课堂形式,忽略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质。加之一些教师对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形式把握不够,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大提高。
2.“解决问题”教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教学板块,当前课堂当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点,情景创设过度。诚然,一个优秀的教学情景是开展优质教学活动的敲门砖,许多教师对创设教学情景都用心良苦。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往往犯了颠倒主次的错误。将课堂教学重心放在了情景创设当中,模糊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要学生体验到数学教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性的特点,感受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严谨性以及最终结论的准确性。过分地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流于表面形式,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状况。第二点,抛弃传统“解决问题”的教学经验。现代教师将多媒体新技术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其初衷在于更好的为“解决问题”教学模块服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新时期的教学手段联系紧密,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当中,对传统的数学教学经验进行否定,固执地坚持“创新”。应该看到,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对教学经验的提炼,教师不应该将其完全抛弃。许多优秀的教学传统,将其应用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开展
1.“解决问题”模块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根据新课标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当中的“解决问题”模块加以了创新。其第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了发现问题的步骤。传统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太过于开门见山,新课标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更加重视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当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在节假日商品促销活动当中的打折问题,在航程当中的最近距离等问题。第二个特点是教材编排结构更加人性化。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教学主线”的编排方式,更加重视了基本“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以基本思想作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三个特点是“解决问题”当中信息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数学教材反映出教学内容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单纯的文字描述)的问题,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采取了丰富的信息呈现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使用纯图片呈现教学信息;对于中年级学生,使用半图片半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使用图表、文字等结合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帮助其更好的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教学内容透视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教学质量,把握教学重点是关键。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上文已经提到,教学情景应该点到为止,切实贴近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构建一个数量关系,是教学情景契合教学目标的基础。研究表明,创设教学情景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会更加浓郁。其次,重视例题讲解,加强习题练习。“解决问题”模块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个部分。新课标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例题相对于传统教材,其例题数量有了明显下降,例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当中,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将例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例题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例题稍作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在习题练习当中,为了丰富习题利用资源,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习题当做例题进行讲解,重视对每一个问题的变式练习,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
三、“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第一点是,开放教学。数学学科源自于生活,其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谓开放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积极响应。开放教学之一,是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例如,在解决一道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开放的自主探究当中,既是是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第二点是加强专题实践。专题实践是对“解决问题”教W当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所设定的。例如,面积类应用题、价格类应用题、最值求解类应用题等。第三点,加强“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倒推法等一些常用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应该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完整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结合实际教学现状,不断开拓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兰赠连.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内容的透视【J】.贵州教育, 2015(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范文6
[关键词]通识教育 文明史 高校
[作者简介]黄志强(197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2038)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90-02
随着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全国很多高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文明史课程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资源和优势,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多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文明史类课程的作用,相继把文明史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全校公选课或通识课开设,并围绕如何使文明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平台作用;如何开展文明史教学和改革;如何对文明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如何构建具有本土学校特色、实用性强、简单明了的文明史通识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基于文明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明史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的角度挖掘文明史的人文教育内涵,从理论角度深化对通识教育理论问题的认识,对于构建文明史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解决文明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推进文明史教学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的意义
文明史课程以其独特的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产生演进过程、社会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断代史、一般国别史、通史或研究专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我们看到传统的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文明史课程的教学要求;文明史通识课程的受众多是理工科的学生,没有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对文明史兴趣不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最大的考验;国内流行的文明史教材和论著种类繁多,体系、内容、结构、论述视角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文明史教材的独特结构和理论视角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资源整合的难度很大;文明史课程包容性极强,选择怎样的知识讲解线索既重要又难以把握,而且文明史课程一般学时不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展现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因此,对文明史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结合文明史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充分考虑文明史授课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线索阐述世界古代文明精彩的发展进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纵向上呈现清晰的时间沿革的线索,体现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避免了时间顺序不清、断章取义的嫌疑,横向上能够阐述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整体评价和认识,从而使文明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条理清楚、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特点,充分容纳史学界对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讲授视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呈现较强的创新意义和实用性。
二、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1.以暴力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文明史具有宏观性和跨越性,在文明史教学中,选择怎样的视角阐述文明演进进程是关系学生能否形成对世界文明宏观认识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出版的用于教学的文明史专著和教材,往往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文明史的编撰。各类教材和专著的涵盖内容、知识线索、理论视角、编撰体例、陈述语言多种多样,给文明史授课教师在教材选择的标准、知识线索的把握提出了大大的难题。
在文明史教学中,战争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人类文明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文明发展史上战争不断发生的历史,以及战争今天没有远离人类文明的现实。在文明史讲授中,以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以战争的视角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讲授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在参考国内外文明史优秀著作和教材、古典作家的经典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相关的史籍和著作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加以剖析、归纳和阐发,以战争独特的视角分析文明的兴衰沉浮,探讨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把战争作为串联文明演进与文明对话交往的一个主线,但不拘泥于战争事件本身的描述和阐发,而从宽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整体视角,勾勒、讲述战争的发生、经过、结局和影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阐述其对文明国家当时和后世的重大影响,揭示能够启迪今人的哲理。
文明史教学讲述视角的选择,可以综合国内外文明史教材的特点和精华,取长补短,避免有的文明史教材中时间线索不清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把握古代文明的脉络和沿革,能够体现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阐述视角的独特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战争主线,把握文明沿革的线索,更多地了解文明历史,以及军事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从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
2.以历史人物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文明史内容广博,涵盖范围较广,为在有限的学时内强化学生对文明史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涵盖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对古代文明的基本评价和认识,体现文明史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必须在课堂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细加斟酌,推陈出新,选择独特的讲述视角。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把历史人物事迹的陈述和解读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增强文明史的趣味性、吸引性和可读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明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建立清晰、简明的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与观点,在文明史教学中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的观点。不过分、片面地渲染英雄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阐述英雄人物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个近似神化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中华文明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埃及文明史上的图特摩斯三世、埃赫那吞、拉美西斯二世;从两河流域文明史上的萨尔贡、汉谟拉比、尼布甲尼萨二世,到印度文明史上的旃陀罗笈多、阿育王、考底利耶;从波斯文明史上的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到罗马文明史上的斯巴达克斯、恺撒、屋大维等,他们的名字已经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成为人类文明历史当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他们的行为与业绩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影响着文明,改变着历史。
在文明史教学中侧重历史人物对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影响的分析,用影响和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一些历史人物串联文明演进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人物认识文明,通过人物所处时代以及其作为来展示时代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深入文明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3.以民族迁徙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难点。文明史课程涉及文明创造、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冲突等方面内容,体现出课程博杂性、包容性、丰富性的特点。为有效整合和创新文明史教学内容,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往和对抗。游牧和农耕世界的形成和对抗是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不同的文明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民族的对抗、冲突、战争、交流、融合与渗透改变着世界历史的格局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
为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把文明创造者与民族迁徙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文明发展史上,民族迁徙的相关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难点,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章节单独阐述,而是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把有关民族迁徙的问题纳入每一个文明的章节中。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中进行不同的分析。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侧重分析三次民族大迁徙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和影响。如喜克索斯人对埃及的入侵,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波斯人与米底人进入伊朗高原,以及两河流域频繁的民族冲突,王朝更迭等问题,从而把教学内容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综合起来,把文明和文明之间用线索串联起来,进行相互的论证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谈论、研究、欣赏、交流和创新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以地理环境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们看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的。实际上,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都是依靠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发展起来的早熟农业文明。我们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认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依托一定的地理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
在解读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进程等问题时,不能忽视文明的生长赖以依存的地理生态条件,因为一旦文明赖以依托的生存条件受到破坏,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文明的衰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突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史地学科的结合。侧重对世界古代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分析,把地理环境的解读和阐释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阐明地理因素对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文明和时间沿革意义上的文明综合起来,形成对文明演进和发展的全局认识。要求学生具备解读世界地图的能力,头脑中有文明国家的空间概念,熟悉文明诞生的地理位置、自然概貌等内容。在教学中,每一个区域的历史都要先从地图讲起,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决定的生存环境、经济特点、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此外, 还有战争路线、商贸交通、民族迁徙等问题都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
文明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史课程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特点的发挥,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对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