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1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分离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专家和学者从未间断对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模式的研究,我国最为典型的会计分离模式大多根植于对英美、法德会计安排的对照研究,无论是理论背景还是实践前提下,都进行了很多逻辑性与检验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法律制度在企业财会计算分类项目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两种利润计算数据出现误差,如何解决这个误差是业界始终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活动中,税法与会计法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发展势必推动制度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发展具有进步性、历史性和普适性。随着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的逐步完善,必将引起会计职能的转变,分工也将越来越细致,而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手段,是处理平衡国家、社会和企业三者之间利益的关键。
(一)丰富基本理论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会计基本制度和理论,在借鉴西方国家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方法。这种发展是立足于强大的理论研讨群体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比如会计核算的目标、相关的制度指标、细化分类的计算方式方法、阶段性的考核模式等等。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形成厚重的理论基础和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灵活的核算方式,保证核算方法的科学适用
税法和会计法的形成、发展与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协调国家与纳税企业权利与义务关系,在维护法律机制的严肃性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最为合理的评价机制方法,对于两种理论的分离研究,可以更好的处理客观经营活动。客观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实践性和复杂性,要求其财务会计方式必须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于适应客观经营活动的需要。而税务会计是依附于税法准则,很多时候强调核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导致变化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和体现经营活动的实际,所以实行分离模式,可以更好的实现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
(三)缩小与国际社会的差距,形成规范的制度标准
财务会计的应用必须符合共同的会计准则要求,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经营状况和财务活动情况,能够为管理部门、投资人以及债权人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矛盾性,即变化与非变化的关系,这时税务会计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经济活动比较复杂多变,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规范制度,而国际会计标准早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照抄照搬又难以适用。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建立一个既可以反映自身经济现状,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核算体制。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要清楚的看到,两者分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其规律性、必然性和自发性,当一种制度或者方法不能够适应现行需要的时候,就必须会衍生或者产生另外一种方法去替代现行的方法,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当前来看,它是符合中国国情、制度法规、基本准则和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以往实行的是财税合一的核算制度,这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往的核算制度必将成为一种束缚,急需寻找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加以替代。当前,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转变,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利润与税收又采取了分别计算的形式,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分别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的平台上使二者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而原有的财税方式更加不适合,国家既要保证税收,也要保护市场,那么经济规律也必然选择将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相分离做为发展方向。
(二)经济发展大趋势急待形成统一的核算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从投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状态日趋多元,公司集团化推动了总分公司、母子公司的发展。加之区域性的税收政策还不够规范统一,对待不同性质的企业税收政策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所以国家在会计核算上急需一个统一的平台,用以体现整体的经济活动利润和税收情况。无论经济活动的种类、企业的主体形式、政策方式如何变化,只要会计核算模式能够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减少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是最好的制度和平台。它要具备弹性与刚性、多元与统一、发展与固化相融合的特点,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必须实现会计核算接轨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经济活动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从世界范围内看,法德会计核算模式采取的是非独立核算方法,而英美则反之,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是借鉴于以上两种模式,在借鉴与融合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基本适应国情需要。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务制度改革,使税种、税率、计算指标等得到了全面的完善。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腾飞,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也有很多国际大集团进入中国投资,我们虽然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会计核算模式,但必须充分考虑到核算指标情况,确保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可以进行统一核算,这也是中国能够全面融入世界舞台的重要基础。
三、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计算差异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同一个经济活动的计算,往往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大多是来自于计算模式不同或者计算指标不兼容造成的,下面我就针对所得税计算,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
(一)遵循的原则存在差异
针对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往往都会采取谨慎稳健的原则,在进行具体核算时,不能够采取增大或者减小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如果面对不能够确定的因素时,应当本着谨慎的态度,对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充分的评估和专业的判断,而这种原则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式当中,由于具体负责人在遵循原则上的差距,可能导致出现很大的差异。
(二)核算属性存在差异
我们在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财务会计核算往往都是用一般的历史成本进行计算,同时,为了能够使计算信息充分体现经济活动,往往也会采用现值、可变现净值和重置成本等进行核算,以便于使获得的信息更加完整、准确。而税务会计核算要求必须以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对于后期资产的要求较为严格,除真实发生的耗损外一般不能够改变原来的计税基础。
(三)会计要素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核算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及利润六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主要表现的是会计主体的数据化、指标化,也可以归纳为两类,即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而税务会计核算要素分为应税收入、相关费用和应纳税额等四类。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由于收入、费用和财务会计中对应的指标存在差异,会直接导致相同的经济活动在时间、标准和模式上的差异。
(四)政策态度上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一般会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工作,对于同一核算内容遇到不同的政策方法时,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解性处理;税务会计是依据税法进行工作,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较多,所以相对来说指标固定,灵活性不足。另外,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往往会将企业的风险以及预测性因素纳入到核算当中,而税务会计一般不允许将不确定的指标纳入到计算当中,这样也会直接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差异。
四、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面我们针对两种会计模式分离的意义、必然性以及差异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核算中将存在的问题做以具体分析:
(一)缺乏统一、具体、细致的核算标准
从当前的核算标准来看,只设置了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二级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细化与分类,税种相对固定。而随着我国经济活动不断的推陈出新,又相继推出了很多新的税种,每个税种兼容性不够,在实施前对其他税种考虑不够周全,细化也不够,往往只是列明处理方法。从业人员只能知道表面的款项,更加详细的税务情况无法通过书面资料直接计算。如很多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时,既要考虑成本及增值税,又要考虑相应的消费税。但消费税不是所有经营活动都必须缴纳的费用,可能会造成计算失误,更何况不是所有会计都对税法精通,往往也会出现人为的失误。
(二)税务与企业财会人员核算方式不同步
税制改革后,导致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一般纳税人角色出现变化,使得企业内部日常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仍然存在计算混乱现象。比如对存货的处理、预测性销售计税和含税收入还原等内容的处理上。特别在增值税的处理上,由于一般纳税人的特殊申报情况增多,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征税部门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也迫使企业不断研究和改变会计核算方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税务部门与企业财会人员的核算方式不同步造成的。
(三)对会计核算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
企业会计人员,一般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相应的培训工作,但财政部门在培训及考核中,没有与税收机关的相关核算方式挂钩,导致所有毕业的财会人员必须进行二次培训。税务机关在人员上只能从监督和稽查上下功夫,而无培训和考核财会人员的权利,导致同一批毕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同样的业务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处理企业出现的财务核算问题时,税务部门往往只是通过公示公告的方式,通知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实施与发展。
五、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模式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会产生很大的协调价值、财务价值和会计报告价值,对会计信息产生质量上的影响。可以看出,税务会计体现的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核算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一个相对的平衡,而这个平衡是税务会计及财务会分离的基本价值与目标。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形的核算模式,立足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认为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模式: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完全分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借鉴英美等国的税务核算方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被广泛的使用。应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在于服务主体的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将财务核算与税务核算分成两个独立计算的主体,会计核算作为工具的特性体现的较为明显,完全体现的是为投资人和纳税人服务的目标。信息显示方式较为完善,可以一目了然,不同主体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来。不足之处是会计核算原则的不同会导致会计报告出现误差,由于财务会计是按照公认原则进行核算,而税务会计是根据法律制度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应用模式
这种应用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主要特点是通过制定比较完善细致的法律来协调这种关系,将法律手段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混合的“粘合剂”。这种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引擎”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足之处是会造成纳税人付出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这种混合方式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的相关计算指标,更要精通相关的税法制度,才能够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财税合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是法德等国,其典型的特征是财务会计为法规制度服务,实现了二者合一,降低了核算的难度,核算误差较小。不足之处是企业的会计核算受税法限制较大,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较大限制,特别是在参与国际性经济活动时,对于核算制度相同的国家相对较好,但对于不同核算方式的国家,进行经济活动时难度较大。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我们要明确,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适应本国的政策法律、经济规律和社会特点。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与扩大,新的问题和情况也会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形成更加成熟的会计核算机制。
参考文献:
[1] 娄春辉.浅析我国税务会计模式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96-166.
[2] 何顺鹤.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J].现代营销,2011(5):114-115.
[3] 张悦.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分析——以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为例[J].现代商业,2011(9):245.
[4] 董盈厚.计量属性选择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理论),2007(9).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优化 完善
事业单位作为具有一定社会服务职能的单位,资金以及资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各项职能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为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完善的记录分析,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功能主要是检查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的管理是否符合国家预算计划,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及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通过开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杜绝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违法违纪问题。随着国家队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改革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意义研究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事业单位的体制正处于逐步改革之中,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出现了较多与现实情况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革新,以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通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改革可以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通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将单位内部的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等管理目标分解到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通过这种方式,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充分明确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以及运行效率。
(三)通过开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可以强化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会计委派制度的形式之一,通过开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可以在《会计法》的指导下,对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强化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确保事业单位各类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分析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全面,会计核算方式较为落后
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会计核算,也是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政策的基本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会计核算体系在执行上也不规范,造成会计核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此外,虽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断优化升级,但是与之对应的会计核算方式却没有改进,导致会计和方式不够科学,没有准确的会计核算结构,必然制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理念落后
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缺乏会计核算管理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对规范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这就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对国家的财政拨款的规划利用安排不当,资产账务管理混乱,资金的利用效果也较差,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覆盖面较窄,部分会计核算指标设置不科学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与支出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这就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部门未能及时结合体制的变化,改革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覆盖面不全,难以形成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以及资产的全面管理。
(四)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及债务管理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的核算管理方式上,主要是采用首付实现这种制度,因而对于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隐性债务难以全面的反应,造成事业单位的债务管理混乱。此外,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面,由于会计核算体制未能有效的结合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完善措施研究
(一)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部门应该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内容,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重点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会计工作过程监督、会计信息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完善与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相关的账务管理,并将会计核算结果直接反映到事业单位主要负责部门。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事业单位的自行创收,因此必须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渠道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统一管理。此外,应该进一步拓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不仅应该将事业单位的资金的收入、分配、使用以及利用效率统一纳入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也应将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纳入到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之中,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及资金的流失。
(二)强化会计核算的财务监督功能
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通过会计核算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有关法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应该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按照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审计等步骤,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核,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合准确,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于外部专业的中介审计机构,对自身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审计监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强化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
预算核算也是会计核算工作重要内容,必须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完成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重点针对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核算管理范围。通过全面的预算考核管理模式,促进预算编制计划在事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推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得到全面的落实。
(四)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资产以及债务管理
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可以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的变化,因此针对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可以建立权责发生管理的制度进行统一管理。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长期资产、不良资产的分类,完善事业单位内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处理。对于事业单位债务的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应该明确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并对整体负债情况进行统一的评估,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偿还计划,进而降低债务风险,避免事业单位由于偿债风险制约自身的长期发展。
(五)规范会计凭证的管理
会计原始凭证作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点。对于原始凭证的管理,应该重视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工作,对于各式各样的记账、账簿以及报告等凭证,必须规范统一凭证格式,确保金额以及办理手续符合相关财务管理的标准要求。对于各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应该按照所涉及的经纪业务活动并根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管理,并保证编号设置合理,各类附件齐全,说明或者是凭证摘要简明,所必备的各种印章齐全。通过对原始凭证的规范管理,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以及资产管理,确保各类凭证与账目记录相符,保护事业单位资产以及资金的安全。
(六)重视高能力水平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必须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队伍的建设的教育培训。首先,应该使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知识,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开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其次通过再教育或者是引进人才的方式,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通过相关的业务教育培训,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的会计科目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以及规定要求,完善预算等会计报表的编制,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及时、准确的开展。
四、结束语
在当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也出现了较多新的变化,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重视会计核算的改革,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完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优化会计核算整体流程,实现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与精细化,进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3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公立医院;固定资产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法律法规,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1],规定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特别说明的单位除外)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可提前执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中存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造成政府资产负债不实,运营成本不准确等,在这种核算体系下所出的决算报告将难以满足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对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现行的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涉及2010年底公立医院执行的财政部的《医院会计制度》。如何保障实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实现新旧制度的无缝衔接,是公立医院财务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固定资产为例,通过举例分析政府会计制度与现公立医院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差异,阐述制度改革的意义及特点,为公立医院顺利完成政府会计改革做准备。
一、政府会计制度总体特征
谈及政府会计制度特点,首先提及从2012年起公立医院开始执行的财政部颁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特点是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基础进行了整合,即财政补助、科教收支实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而医疗收入等其他收支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这种一个制度两个基础的核算模式,满足协调了预决算管理和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及绩效评价管理的目的。可以说,公立医院早在几年前就走在了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前面,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路者,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如今的政府会计改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政府会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对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彻底的规范,把两种核算基础从一个核算系统中剥离,重新创建了双重功能的会计核算模式。政府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可以简单阐述为8字方针:“适度分离,相互衔接。”这种创新性的会计核算模式将在公立医院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本等得以充分、准确地反映。而单位的预算会计核算同样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单位预算收支情况,满足决算管理的要求。
二、以固定资产为例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虽然公立医院的核算基础与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有相似之处,但对于政府会计制度提出的“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理解,公立医院将如何应对制度的变革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从取得、使用、处置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为例来分析两种制度的差异及对公立医院核算方式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取得时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
1.医院会计制度核算方式公立医院自有资金购入(权责发生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收付实现制)采用特殊的双分录核算形式: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银行存款”等科目。2.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式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付账款”和“银行存款”等科目。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拨款预算收入”“资金结存”科目。两种制度差异影响在于政府会计核算采用平行记账方式,而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购置固定资产不再执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双分录核算形式。这也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创新。
(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
1.医院会计制度核算方式公立医院自有资金购入资产计提折旧: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资产计提折旧:借记“待冲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式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借记“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无核算分录,因为未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两种制度差异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计提时点变化,《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财会〔2017〕4号)规定,当月增加当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当月不提折旧。(2)使用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时,《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要形成待冲基金,在计提资产折旧时待冲基金再予以消减[3]。政府会计改革后,“待冲基金”科目将被取消,资产折旧不再冲减“待冲基金”而是直接计入对应的支出科目。这将使公立医院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真正全面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同时两种制度就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均提出“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唐建纲[4]等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及数据测算,对加速折旧的应用价值给予了有效证明,并建议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应用。在公立医院,那些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专业医疗设备其折旧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能有效规避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无形损耗,便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促进医疗设施的更新和技术进步。3.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方式的差异影响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因为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其处置的资产净值和在处置时所发生的费用及收入要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而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是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取消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事项不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都统一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中核算。该核算方式更加科学、统一,便于理解操作。4.固定资产核算变化对公立医院政府会计改革期初余额衔接的影响公立医院在响应国家号召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要认真梳理会计科目,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其中与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衔接问题主要注意两点。其一,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点的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各大公立医院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前建议进行资产的全面清查,对未提足折旧资产补提一个月的折旧,做好新旧制度衔接时的调整分录。衔接分录:借记“累计盈余”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其二,“待冲基金”科目取消,在新旧制度衔接时,补提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可以先冲减该科目,借记“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旧)”“待冲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旧)”科目,然后按“待冲基金(旧)”科目余额转入新科目“累计盈余(新)”或简便方式。在新旧制度衔接时,“待冲基金(旧)”科目余额直接转入“累计盈余(新)”科目,补提折旧的衔接分录直接同“其一”方法,可在“累计盈余”科目中下设二级明细科目,以区分自有资金和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所补提的折旧额。5.固定资产核算后会计报表形式的差异影响政府会计改革中会计报告形式内容变化较大,会计报表采用了双体系的报表格式。其中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单位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财务报表取消了公立医院会计报表中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把《收入费用总表》与《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合并在新财务报表《收入费用表》中体现,同时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预算会计报表是全新的报表体系,由《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在政府会计报表附注中编制《本年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差异调节表》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又一创新点。此表科学地把按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预算会计信息与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差异调节的方式给予了很好的衔接与关联。笔者就调节表如何将财务与预算报表会计信息勾稽衔接进行简单的举例说明。例如,某公立医院1月以240万元购置专用医疗设备,其中财政项目补助120万元(授权支付),自有资金120万元,折旧年限5年。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240万元,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万元和银行存款120万元。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240万元,贷记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万元和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20万元。当月购置当月计提累计折旧,全年累计折旧额48万元。财务会计:借记业务活动费用48万元,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8万元。预算会计:无(未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上述业务引起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减少48万元,而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减少240万元,两种核算模式下的差异将通过调节表予以勾稽关联。以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减少240万元为起点加上调节表加项之一“为构建固定资产等的资本性支出240万元”减去调节表减项之一“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48万元”等于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减少48万元。
三、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建议
政府会计制度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特别说明的单位除外)中执行,作为公立医院的财务及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责任感,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地去落实好这一项重要任务;要熟知政府会计制度制定的背景、原则以及与《医院会计制度》的差异影响,全面掌握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及核算要点;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要积极响应并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与信息化系统有效结合,依靠信息化技术使政府会计改革得以顺利有效地启动,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平行记账”方式及预算会计本年预算结余与财务会计本年盈余差异如何调节等均需要尽快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解放财务人力成本,使财务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及管理上来,要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目的。四、结语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现行政府会计领域多项制度,其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平行记账(引起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两种核算模式下预算与财务会计要素的相互协调及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通过编制《本年预算结余与本年盈余差异调节表》使预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这些差异影响是要重点理解和把握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A].2017.
[2]熊娜.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8(3):20-23.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策略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电子技术的出现,加快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电子基础已经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赖以支撑的重要力量,在这种良好的市场发展局势下,我国的电子技术公司也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财务风险防范可有效发现电子公司发展中的风险,规避风险并提升电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对保证电子公司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各个方面原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与之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引发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财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与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能力息息相关,就现阶段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来看,还是普遍偏低,财务人员素质水平的低下使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导致财务人员素质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员的学习/工作能力普遍偏低,财务人员多半都是“半路上车”,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进而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源自于各个方面的诱惑导致财务人员在工作上缺乏定力,并且在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严重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综合素质较低,不仅对存在在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对有可能会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也较低,很难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对风险的分析也存在片面性,对发生的风险状况无法进行有效的核算,这都是阻碍公司财务会计核算效率很难提升的客观原因。
(二)财会核算信息系统不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各行各业也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仅创新了公司经营管理的方式,同时也加快了公司发展的步伐,可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必备的先进技术。但是,就目前电子技术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突出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上,现在很多电子技术公司的财会核算信息系统构建还不完善,有的电子技术公司还采用传统的财会核算方式,信息系统更是形同虚设[1]。不重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将会导致公司的会计核算内容无法保证准确性,不健全的信息系统也容易导致信息外流、数据流失等状况,这都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信息泄露而造成的公司经济损失屡有发生。
(三)风险防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很多电子技术公司在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上相对较薄弱,在对内部以及外部财务会计风险进行核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有时候甚至存在面临双重风险的可能性,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财务风险防范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一是缺乏财务防范监督的相关制度,未能根据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情况展开全面的监督;二是缺乏相关的监督标准,导致风险防范监督工作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漏洞;三是缺乏科学性的核算手段,导致财务核算出现问题,进而引发一定的财务风险。风险防范监督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这是提高电子技术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这方面的内容缺失,将会导致很大的财务管理弊端,对公司长远的发展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想要提高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强化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以往电子技术公司将重心都放在了公司的业务发展中,对于财务管理缺乏重视性,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也十分薄弱,因此也缺乏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这也导致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人员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因此,电子技术公司要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公司管理层要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是公司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必备的能力,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会计核算作为公司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公司的日常中,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估,对公司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做好准确的判断并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其次,实行相应的奖罚机制,将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与公司员工的绩效考核相挂钩,要使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在公司的各部门开展起来,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要在公司内部树立良好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氛围。
(二)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随着会计核算的不断创新发展,目前会计核算已经在逐步的向管理会计过渡,会计电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了财务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加大对信息系统的利用,才会使会计电算化逐渐拓展普及面,从而利用财务信息系统提高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能力,提高对核算风险的防范能力[3]。在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发展方向转变过程中,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当前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社会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财务管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有效的使财务信息系统做到逐步的完善,减少财务核算中可能出现的漏洞,降低财务核算的风险,提高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电子技术公司要加强对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使用的监管,要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的规范操作,尽量减小使用中出现的差错现象,提高财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决定了电子技术公司财务会计管理的能力,财务人员的核算能力及其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都会在财务核算的最终效果中体现出来,因此想要提高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革,财务核算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公司在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核算能力培训的时候,要将与之相关的新的知识也渗透给他们,要使培训内容的更新程度与现行的财务知识相匹配,将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国家的相关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也深化给财务管理人员。此外还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从源头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把关。
(四)健全财务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监督体系的构建对提高电子技术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能力是极其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树立起对数字的敏感,将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渗透在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中,谨慎对待一切财务数据,发现存在可疑数据,要立即进行分析。其次,在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对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每一个会计凭证都要做好合理的分析,要保持时刻的警惕性。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5
一、会计核算具有局限性
1.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假设的意思是,会计要通过货币计量来核算企业的经济实力,而那些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信息就无法进入到会计核算报表中,例如,企业的人力资源,这是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因此,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的局限性。
2.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导致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原则是财务报表中的相关资产等项目应该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并不是以当下的市场价格和其它价格为计量基础。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通常是以币值不变为条件的,但这种币值不变的情况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程度也让人质疑,主要的问题表现在:(1)物价在环境中变动,历史成本下的资产很难得到固定的核算,其利润也无法真实反映其经营效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会计报表也就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经营情况了。(2)无法及时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保全情况。历史成本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其会计报表为企业提供了虚假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会让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而历史成本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及时性问题
目前,财务报告都是定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主要是以年度、季度报告为载体,这也成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传统方式。但这种信息披露方式的实效性差,信息落后,不合时宜,使信息使用者无法及时得到准确的会计信息。
在财务会计管理中,财务会计历史成本计量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财务会计本身局限性的影响,历史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反映过去的财务信息,价格变化的影响只能等到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实现或清偿时才得以反映,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让决策者很难真正利用到会计信息。
2.完整性问题
传统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核心主要为有形资产,但是受到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限制,自创商誉、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无法进入财务报表,可是,这些资产又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加上知识经济浪潮的袭来,这些资产已经开始逐步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来源。
3.供需矛盾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既然作为商品,它就有相应的需求市场,会计信息商品的主要载体是会计表报:供给方是会计财务报表的提供者,是主体,具有独一性;而需求方则是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广泛性,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区分为不同的个人和团体。会计信息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信息使用者们需要它为其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经营利益,希望得到企业的真实会计信息,可是供给者往往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这就产生了矛盾。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实际上,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还比较差,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为了提高信息的真实度,我们必须加大管理力度,从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出发,结合实际,多管齐下,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高会计质量。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的识别,减少会计信息的失误。企业在使用会计信息的时候,关键要重视信息真伪的识别,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相关人员在审核会计资料、了解会计信息时,必须对披露信息的企业就行充分了解,认真分析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清晰认识到这些信息将给企业决策带来的影响,继而提炼出准确的会计信息,找出企业的真实会计信息,再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其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约束制度。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种惯有的问题,信息披露企业的利益动力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少企业存在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问题,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约束制度,控制和制止这种行为。在进行绩效评价、业绩考核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中,如果发现有人虚假信息,应扣减所调节的利润。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对性的监督机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第三,会计核算要体现及时性原则。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第四,会计核算要体现开拓性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部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是这个时代的特殊商品,加上它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只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精确。所以,会计失真也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仍应竭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为会计人员,应用科学的观点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佩秋.谈会计核算的局限性[J].当代经理人.2006(5).
[2]高怀发. 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J].科学之友.2006(3).
[3]张俊瑞.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3.
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范文6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部门在财务会计核算期间,需要针对风险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建设专门的风险防范机制,按照相关要求对其进行处理,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分析
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风险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为风险问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实际工作期间,经常会出现数据误差等问题,诱发财务风险问题。且一些管理人员不重视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及时发现核算风险隐患,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隐患,影响着财务会计工作质量。
第二,固定资产风险问题。在固定资产核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全面了解企业资产折旧与预算情况,无法利用科学的评估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且评估数据信息准确性与真实性较低,不能客观反应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部分工作人员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不能制定完善的管控机制,例如:在重整价值之后,不能对账面的价值进行调整,导致出现信息不一致的问题,诱发财务核算风险。
第三,投资核算风险。一些企业在初步运营中,没有掌握足够的投资经验,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核算,经常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且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投资核算期间,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缺乏可借鉴性,不能严格控制企业的发展成本,在资金收回不顺利的情况下,发生严重的财政风险问题。
第四,内部监控风险问题。企业在财务管理期间,还没有建设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不能科学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监督处理,尤其在会计电算化时代中,如果不能科学应用先进的监管系统对其进行监测,将会引发风险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积极解决风险问题,导致受到严重的影响。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需要重视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理,提高自身工作质量与可靠性,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企业需要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员工产生正确认知,加大对核算风险的重视力度,提高其工作效果。一方面,企业需要将风险防范作为重点工作,在建立健全防范体制的情况下,端正自身工作态度,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形式。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遵循相关工作原则,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利用科学的监督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在明确工作职责的情况下,对核算工作进行协调处理,以此提高其工作有效性。
(2)完善核算程序
企业需要针对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完善相关工作程序,提高其工作质量。首先,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总结核算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际工作期间,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不可以出现遗漏的现象。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针对会计凭证进行全面的监管与评测,提高凭证填写真实性,及时发现凭证审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最后,需要对会计核算票据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其与会计报表中的数据一致,避免影响工作质量。
(3)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企业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聘用专业人才,提高其工作能力。一方面,需要阶段性开展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核算技能,科学应用会计电算化方式处理各类业务。另一方面,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明确考核工作标准,及时发现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核算问题,以此提高其工作质量。同时,需要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形式,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操作,例如:在会计核算期间,需要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制定完善的日常工作计划方案,对每天的财务账目进行仔细核对,提高账目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出现核算风险问题。
(4)制定完善的投资核算方案
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做好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投资战略方案。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对投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核算处理,及时发现投资问题,并为企业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于企业开展投资决策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投资回报率进行核算,做好相关预算工作,利用科学的方式提高投资回报率,避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5)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企业财务会计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将其作为会计工作基础,以便于对其进行管理。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系统,利用数据库对档案进行管理,保证树立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需要利用计算机硬盘等,对会计核算数据信息进行储存,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以此规避核算风险问题。
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形式,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做好先进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其可以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1]霍笑天.財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J].财经界,2015(35):218.
[2]芦晨.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194-194,196.
[3]程学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69-70.
[4]蔡民波.刍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