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1
现阶段,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部分企业董事局、监事部门法规建设不健全,与各负其责、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部分董事局成员直接内定,而且在职责方面与经理层高度重叠,行政任命的内部人员同时担当战略制定者、决策监督者、方案执行者的角色,其定位存在冲突;董事会、监事会、决策层、经营层的权责和分工不清,不同程度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一言堂”现象,企业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新形势下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一)深化认识,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所以,要积极对工作机制进行革新,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在财会管理部门年终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中的分值,进而制定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评价方案,逐步建立起较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督促各级管理主体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堵塞工作漏洞。另一方面,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资金运作等工作融合。加大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品牌的树立,把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列为单位年终检查的审核条件之一,提高企业对国有资产管理标准的关注力度,逐步形成以企业资产管理为主体,各级部门相协助的管理建设保障机制。
(二)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新机制
为了强化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必须要设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为相关人员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从而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而在此过程中,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监督和管理的功能,能够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起监督和辅助管理作用,监督企业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情况,从而保证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内部审计体系的设立是为了监督一切与企业资金运作相关的活动,对于一切失真的财务资金信息进行及时核对和改正,而对于一些不合法的经济活动则予以纠正和处理,以保证资金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企业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方面实行监督行为。首先是事前监督,主要是在经济活动计划阶段实施监督,以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事中监督,主要是经济活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解决当中的资金信息失真和经济行为不合法等现象,以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失误。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是把审计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就这样,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开拓进取,努力构建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首先,企业可以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现“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计划规划、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负责人职责范畴;实现布置工作、检查工作、总结工作和验收鉴定工作的同步。同时,在保证符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把相应的工作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做到事事都有相应的人跟进,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
2.推行相对集中办公,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借鉴各省级机关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发展实际,进行管理思路的创新,在确保单位财政支出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走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管理思路。同时,采用土地置换等方式,科学合理配置国有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以达到相对集中办公的目的,力争国有资产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
三、结语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2
新思路 新举措 新效益
____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肇庆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以中心为依托,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不断研究、探索公共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使之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实现公共事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全市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的单位共有136个,账面资产总量达 15.8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账面存值12.24亿元。几年来,全市实现国有资营运收益达10.24亿元。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理清管理工作思路,深化资产制度改革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整合政府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一步推动城市经营发展,这是____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一项重要新举措。由于历史、制度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出现坐收坐支等问题。由于管理不严,部分单位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低效使用,甚至形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滋生腐败的隐患。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成立之后,特别是20__年以来在新一届市委领导下,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根据市政府赋予的职责,实施了对全市国有资产统一监督管理,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并对如何深化我市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主要是坚持“改革、规范、盘活”,注重“建机制、强管理、打基础”,做到“一个坚持、两个目标”。即:坚持“资产所有权国家所有,单位占有、使用 ”的原则,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政府行使监督管理权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使用,防止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科学、合理、节约、高效配置使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充实管理监督职能
1、明确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全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产管理工作,印发了《关于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职能的通知》,市编委会印发了《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机构编制方案》,赋予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贯彻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管理、运营、调配全市国有资产、资源。二是制定全市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并组织实施产权管理和监督检查。三是负责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和资产处置的审批和监督,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节约和有效使用;四是收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经营性资产收益,对经营性资产收益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
2、成立城市经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国土、工商、市政、计划、建设、房管、监察、审计、规划、人行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城市经营和公共资产管理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及各部门所履行的职责,确保城市经营、规划、建设的目标、方案、项目及可行性经营方式、方法、办法等得以研究论证、贯彻落实,使城市经营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3、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稳妥推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组长由主管城市经营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及成员单位由纪委、监察、财政、审计等组成,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创新资产管理机制,出台一系列强化、细化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根据财政部〔20__〕35、36号令,结合____市实际,研究制订了《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资产管理的若干规定》和《____市国有资产处置委托拍卖的若干规定》,市政府还批转了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等,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和资产收益管理工作,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产权交易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初步搭建起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一系列制度框架。
一是产权交易审批制度:明确了资产处置,必须先向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凡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都不得随意处置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同时规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由分管的市领导签署意见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批。
二是产权交易评估制度:规定了任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都必须委托能保持中立、依法依规操作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评估行为,并为产权交易提供准确可信的参考数据。
三是产权交易入场制度:规定了土地产权交易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要遵循自愿、诚信、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申请登记、挂牌公示、咨询洽谈、公开竞价、签约成交、结算交割、交易鉴证和变更登记等程序进行,确保交易行为依法规范运作,防止国有、集体产权权益受到侵害。
四是产权交易资金管理制度:明确了凡国有产权交易收益均属政府性收入,其资金必须全额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挪用、侵占等违法违纪行为。
五是产 权交易备案审查制度:明确了所有国有资产转让处置的呈批资料、审批文件等必须报市监察局备案审查,并在审查批准后方予公布,使国有资产转让处置的整个过程都在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充分利用电子审批监察系统实现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情况的动态监管。
(四)组织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家底,为实施国有资产统管夯实基础。
首先是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城市经营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纪委、监察、财政、审计等组成,积极稳妥推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其次是制定《____市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市政府性资源经营权、使用权清查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按照“单位自查、主管部门核实、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接收或登记”三个步骤,对全市国有资产实施全面的清查,通过清查核定资产,明晰产权,与资产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对没有入账的或账面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土地、房屋、建筑物重新评估,核实价值。并要求资产使用单位将全部土地证、房产证移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接收管理。真正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为科学、规范管理国有资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是规范了资产管理行为,强化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人的地位,避免了政府所属职能部门、单位随意、擅自处置国有资产。
二是利用资产统管平台,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剂使用,降低了行政成本,盘活了闲置资产。
三是规范了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的管理,杜绝了国有资产流失,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是通过资产统管,提高了国有资产产权观念的认识,促进了廉政建设的有效发展。
五是实施了城市经营理念,吸引了众多外商和民营企业在____投资置业。
近年来,____市“三个五”城市建设品位显著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20__年至____年,____市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____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____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38亿元,财政综合增长率居全省第六;在全省67个县(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跃居第三名,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体会
(一)加强资产营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____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紧紧围绕“资产统管、融资运作、经营生财、滚动发展” 的经营理念,抢抓机遇,突出重点,通过运用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资产营运力度,积极盘活闲置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例如在20__年底,____市通过招商引资,将本市闲置多年的140亩土地,以高出底价2.7倍的3.54亿元成功转让,盘活了该地块并实现了保值增值。
(二)加强经营性资产监管,按市场化运作规范资产交易行为,提高了资产经营效益。重点加强和规范经营性资产公开招租行为,通过推行公开招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经营(出租)增收创收。其中招租创收比较突出的有市工商联辖下位于城区中心仅40平方米的商铺,原来年租金仅1.8万元,通过向社会公开竞投招租,年租金额达到6.05万元,增收4.25万元,增幅达到3.36倍。市金叶公司辖下位于龙江路约120平方米的3卡商铺,原年租为13万元,通过向社会公开竞投招租,年租金额达到近76万元,增收63万元,增幅达到4.3倍。
(三)着力整合资产资源,挖掘资产融资潜力,推动文化优雅之城建设进程。以资产统管为平台,充分利用资产的融资能力,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为加快城区街道建设、旧城区升级改造,扩大新城区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完善路网、电网、管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____市通过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城市经营的有机结合,为该市国有资产营运,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对资产的登记、入账、清点、保存等管理不严,手续不全。二是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等。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加强公共资产管理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教育与宣传,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对实施国有资产统管的认识水平和政策理解能力,消除思想误区,自觉配合做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作,通过资产统管平台,提升与财政预算、政府采购等部门的协调能力,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操作程序。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国有资产 效能评价 设计
国有资产按照其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和推行,与之对应的用于满足不同管理与服务的物质保障资产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和资产种类增加迅速,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也随之被提出和重视,合理采购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分配利用、实现预期效果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效能强调最佳化、最大化,资产的效能评价即科学判断资产是否实现了科学投入获取最大效益,通俗的说,资产购置的值不值,主要包括买得值、用的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涉及到管理、制度、信息化、常规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有利于节约资源、体现国有资产管理意义、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为资产科学配置提供有效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帮助。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不以盈利为目标
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国家拨款购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其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其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原则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而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从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应是负面的、消极的。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
1、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1)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1)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2)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设计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见表1)。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0-03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不仅拥有大量土地、房产、办公家具,而且配备了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且每年都再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将越来越多;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采购任务必须严格按规定上报采购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诸多复杂程序无形给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增加了许多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计划性,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校学科调整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资金需求空间也在增大,适度举债筹措到资金的管理也亟待加强;另一方面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管理弱化,形成诸多管理的瑕疵,将来难免会造成被推上法庭的局面。因而,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管理体制和模式不顺。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至今,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出台了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了有序的管理状态。但仍有许多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建制或建制不完整,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国有资产管理无序。启如:有的高校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工程物资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但为了相互牵制同时又设立相互独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一个负责监管、一个负责政府采购。这样虽然各自权责和管理目标得到明确划分,职责也清楚,但只是解决了某种程度上的多头管理,无法完全解决监管不彻底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工程物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也实行了政府采购,但由于管理体制处在磨合期,各种抵触情绪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制度建设与工作流程还亟待调整与完善,实际的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协调处理;有的高校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挂靠在财务处,更是举步维艰,实际上仍是各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各项资产的管理,内容相互交叉,甚至有的管理职能缺位,尤其是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校办产业投资的管理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协调力,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2.管理和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各级领导关注的是发展需求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资产存量和现有资产质量的高低及管理责任落实都缺乏意识与努力,最终造成使用率低、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一些操作程序在采购、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环节上显得不够规范,导致监督形同虚设,甚至有随意行为。如有的高校中一些单位把办班收入、技术服务收入视为单位利益,自购设备逃避监督;有的高校在校办企业筹建初期,随领导的意志未对转入经营性的资产进行产权认定、评估,未办理有关资产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随意将学校资产转作原始投资,缺乏基本法律意识,管理中又存在诸多漏洞,难免造成将来会被推上法庭的局面。有的高校仍保留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至今未加以修订,一直沿袭着旧有的管理模式,甚至于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对管理范围、内容、着力点都没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学校就更难拿出一套长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一本涵盖各类资产存量及利用状况的账实相符账簿来。
3.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在高校,由于管理层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至于资产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偏低。在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的一些高校,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队伍中多为兼职人员,长期分散在各个部门,从没进行管理培训,加之由于编制所限常常是以工代干,兼职管理,管理资产仅占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业务水平就相当于登记员,财务部门与其交流难度很大。某些高校,长期以来沿袭一种增加添置仪器设备只填个单子签个名;资产报废则自报自填;家俱、图书只有年终才统计上报的管理模式。很显然,根本没有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和意识,更谈不上注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成本效益了,队伍管理素质和水平就更低,干起工作来相当被动,部门间的协调很困难,所以更难实现与社会期望相一致、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时展相合拍的大趋势。
4.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目前除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只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制度或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无形资产和资产投资甚至自己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有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法规就行。然而,实际运行中由于管理体制理不顺、领导关注不一,人员管理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执行出现走偏、走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某高校办公家俱管理执行的是旧管理条例,算是有“章”可循,然而在人员多次变动之后,出现无人专管的局面,最后演变成平时自置自报、年终统计估计上报的管理模式。这说明制度残缺不全,只会加快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环境。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高校财务处管理职能将被进一步细化,原国有资产的职能同样面临着重大转变,高校应抓住机遇,解决资产管理领导到位问题。
(1)建立集中层级的管理模式。即在高校建立起三层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财务、基建、后勤、图书、科研、产业等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剥离,并入统一管理中:第一层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成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在分管校(院)长直接领导下,代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对全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级机构,对全校国有资产统一进行归口管理,拟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承担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向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汇报工作;第二层级是学校各单位(各院、系、研究所、实验室、资产经营公司等),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第三层级是资产最终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直接使用人实施监督和管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个层级逐级负责,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完成各自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这一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是所有权关系清晰, 其次职责明确,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职责不分,多头管理等问题,从而彻底克服实际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监管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管理。
(2)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注入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通过借鉴企业经营方略,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化管理;建立与高校业绩挂钩的国有资产利用效率评价制度,建立质量目标量化管理评价体系,促使资源集中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使各级领导管理思路、理财方法逐步统一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通过组织财产大清查,摸清家底,梳理问题,分析症结,提出方案,督促领导研究解决。通过有偿占用资源等一系列措施,运用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循环,将决策信息贯穿政策制定、管理执行、手段优化过程中,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出效益,都落在实处,从而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健全管理制度,强化队伍建设。高校应针对校情和自身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对照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财政法规制度,从加强内控制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控制流失渠道,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源共享。当前,亟待制定或修订的管理制度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度、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规定、无形资产认定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清查办法、经营资产考核管理办法、通用设备定期抽查制度、离岗移交财产规定、物品借还办法等等。当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同样需要一支觉悟高、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队伍。因而在队伍建设上,应注重吸收一部分敢于较真的经济或会计人员,充实管理岗位;学校人事、财务应周密考虑设岗定酬方案,促进三层级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在设置专兼职管理人员时不得随意变动,一旦确定须报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备案,以确保队伍稳定;如变动,必须经两部门签署意见,并派专职人员监督办理交接手续。同时,注重加强平时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做好管理评估工作和年度考核评比。
3.抓好重点管理,确保安全完整。高校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重点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目前来看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资金管理。在高校,项目资金数额巨大,类别繁多,使用方向各异,程序环节复杂,自从执行部门预算之后,其管理涵盖的范围变得更宽泛了。因此,高校必须加大研究规范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益方面的力度,以便从项目申报立项、可行性研究,到经费预算、组织实施,每个环节都参与监督把关,严防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误产生巨额不良资产。例如: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在决策科学性、透明度、招投标和议标、材料采购、工程现场管理、预决算办理的各个环节都加大监管力度。非基建项目工程、大宗货物、服务项目的采购,应根据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规定纳入相应的方式采购,制定公开、公正、公平、规范的招标机构和政府定点供应商遴选规则;最终从程序上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配套建立起完善的项目资金检查、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推进项目责任制。
(2)房产使用管理。高校房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活服务、校产经营等,占总资产比重最大,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一些高校存在实际使用中,部分单位为了小集体利益,随意变换房产用途,有用于出租的、有用于合作经营的,特别是一些投资校办产业的项目,由于法律意识不强,签订合同或协议随意,难免存在瑕疵漏洞,以至于最后出现合作者以协议相要挟,或提出苛刻条件,极力拖延占用,导致学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处理。很多现实的例子表明,由于管理不规范,在经济责任制上留空子、在利益机制留了机会,让某些单位自得到无限放大,最终给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增加难度,给学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最后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建立起房产使用的分类管理、分类运作体系,有效地对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使用效益进行监控,确保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
(3)通用设备管理。通用设备历来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难点,许多高校都存在流失严重的现象。从许多高校进行的财产大清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处理最多的资产管理积案就是解决通用设备不在其“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方便携带、价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如手提电脑、数码相机、通讯设备等等,很多都以丢失、捐赠为由处理。实际上,却是自主决定的假性丢失、捐赠的想象。高校要控制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必须完善建立完善的财产管理交接制度、借用制度、考评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定期核定通用设备细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积案。
(4)资产存量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细化资产存量的管理工作,从价值形态和时间角度对存量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考核调研,逐步构建起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从配置的结构、日常利用率、占有率、可用率、共享率、更新率等方面对各级部门占有、使用资产进行效果评定,综合评价各级单位的使用效能,从而促进高校各级部门改善资产的管理,也为来年制定合理的预算提供依据。
(5)闲置和报废管理。在闲置资产管理方面,高校应建立闲置资产调节管理库。及时将各级部门因学科调整或职能转变,闲置下来不用的资产进行归库管理,然后再根据申请需要进行适当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资产的报废管理方面:一是要抓好资产报废的认定;二是将报废的资产统一由学校集中处理,从而防止随意降低报废标准,随意处置报废资产,突击报废等现象发生。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报废集中库,实施建账管理,强调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须保持其完整性,使用部门不得擅自拆除部件,必须全部上交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对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处同意,方可拆卸,并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说明用途。在国有资产管理处处理报废资产时,应当会同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以招标、询价等公开方式处理,使整个操作过程透明起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6)无形资产管理。在高校,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上,科技成果又是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直接体现高校的水平和影响力。因此,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正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因此,在高校无形资产的实际管理中应当特别注重加强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专门机构。在高校机构设置中,资产管理处、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科技开发公司、后勤集团,虽都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但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都不够全面,职责不够明确,缺乏给力的管理措施与细则。因此,高校进一步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机构,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职能与运行机制。
二是闲置与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高校国有无形资产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问题。一方面,很多高校和高校教师都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而搞科研,有的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是十分注重。另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上,没有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不应当局限于满足教学或科研的需要,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是保密工作。高校国有无形资产中,大量的科技成果在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其价值是无法确定的,一旦泄密就无价值可言;有的专利或科研成果甚至涉及高科技、国防、军工等内容,属于国家秘密。因此,高校特别应当注重加强这方面的保密意识和保密工作。
4.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水平。实践证明,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适应高校发展,利用校园网络建立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将成为现代化管理一种必然趋势。通过高校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可以实现对高校国有资产多维、动态、实时的监管,确保每一件资产都做到来源清,去向明,有效地杜绝了流失现象。运用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同步管理和纵横多维沟通,让学校各层次不同身份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经授权可在任何地点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和沟通交流,确保信息对称和畅通,彻底解决资产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系统信息从管理上盘活存量资产、避免或减少重复购置,从而提高效率;运用高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精密、贵重及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还可发挥平台系统中丰富的账、表、图体系的功能,做好相关统计分析,指导使用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0)
2.路玉华.关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0(2)
3.刘家旭.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1(1)
4.邓卫华.浅谈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2(2)
5.孙春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7(5)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不仅拥有大量土地、房产、办公家具,而且配备了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且每年都再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将越来越多;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采购任务必须严格按规定上报采购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诸多复杂程序无形给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增加了许多工作和更大的责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强资金管理的计划性,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校学科调整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资金需求空间也在增大,适度举债筹措到资金的管理也亟待加强;另一方面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管理弱化,形成诸多管理的瑕疵,将来难免会造成被推上法庭的局面。因而,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管理体制和模式不顺。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至今,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出台了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了有序的管理状态。但仍有许多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建制或建制不完整,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国有资产管理无序。启如:有的高校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工程物资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但为了相互牵制同时又设立相互独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一个负责监管、一个负责政府采购。这样虽然各自权责和管理目标得到明确划分,职责也清楚,但只是解决了某种程度上的多头管理,无法完全解决监管不彻底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虽然将资产管理权限集中了,工程物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材料等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也实行了政府采购,但由于管理体制处在磨合期,各种抵触情绪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制度建设与工作流程还亟待调整与完善,实际的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协调处理;有的高校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挂靠在财务处,更是举步维艰,实际上仍是各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各项资产的管理,内容相互交叉,甚至有的管理职能缺位,尤其是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校办产业投资的管理等,由于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协调力,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2.管理和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各级领导关注的是发展需求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资产存量和现有资产质量的高低及管理责任落实都缺乏意识与努力,最终造成使用率低、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一些操作程序在采购、验收、使用、调拨、报废等环节上显得不够规范,导致监督形同虚设,甚至有随意行为。如有的高校中一些单位把办班收入、技术服务收入视为单位利益,自购设备逃避监督;有的高校在校办企业筹建初期,随领导的意志未对转入经营性的资产进行产权认定、评估,未办理有关资产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随意将学校资产转作原始投资,缺乏基本法律意识,管理中又存在诸多漏洞,难免造成将来会被推上法庭的局面。有的高校仍保留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至今未加以修订,一直沿袭着旧有的管理模式,甚至于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对管理范围、内容、着力点都没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学校就更难拿出一套长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一本涵盖各类资产存量及利用状况的账实相符账簿来。
3.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在高校,由于管理层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至于资产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偏低。在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的一些高校,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队伍中多为兼职人员,长期分散在各个部门,从没进行管理培训,加之由于编制所限常常是以工代干,兼职管理,管理资产仅占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业务水平就相当于登记员,财务部门与其交流难度很大。某些高校,长期以来沿袭一种增加添置仪器设备只填个单子签个名;资产报废则自报自填;家俱、图书只有年终才统计上报的管理模式。很显然,根本没有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和意识,更谈不上注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成本效益了,队伍管理素质和水平就更低,干起工作来相当被动,部门间的协调很困难,所以更难实现与社会期望相一致、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时展相合拍的大趋势。
4.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目前除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只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制度或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无形资产和资产投资甚至自己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认为只要有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法规就行。然而,实际运行中由于管理体制理不顺、领导关注不一,人员管理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执行出现走偏、走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某高校办公家俱管理执行的是旧管理条例,算是有“章”可循,然而在人员多次变动之后,出现无人专管的局面,最后演变成平时自置自报、年终统计估计上报的管理模式。这说明制度残缺不全,只会加快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环境。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高校财务处管理职能将被进一步细化,原国有资产的职能同样面临着重大转变,高校应抓住机遇,解决资产管理领导到位问题。
(1)建立集中层级的管理模式。即在高校建立起三层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财务、基建、后勤、图书、科研、产业等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剥离,并入统一管理中:第一层级是代行所有者权利的专职机构。成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在分管校(院)长直接领导下,代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对全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级机构,对全校国有资产统一进行归口管理,拟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承担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向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汇报工作;第二层级是学校各单位(各院、系、研究所、实验室、资产经营公司等),负责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第三层级是资产最终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直接使用人实施监督和管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个层级逐级负责,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完成各自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这一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是所有权关系清晰, 其次职责明确,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职责不分,多头管理等问题,从而彻底克服实际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监管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一体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管理。
(2)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注入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通过借鉴企业经营方略,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化管理;建立与高校业绩挂钩的国有资产利用效率评价制度,建立质量目标量化管理评价体系,促使资源集中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使各级领导管理思路、理财方法逐步统一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通过组织财产大清查,摸清家底,梳理问题,分析症结,提出方案,督促领导研究解决。通过有偿占用资源等一系列措施,运用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循环,将决策信息贯穿政策制定、管理执行、手段优化过程中,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出效益,都落在实处,从而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转贴于
2.健全管理制度,强化队伍建设。高校应针对校情和自身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对照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财政法规制度,从加强内控制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控制流失渠道,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源共享。当前,亟待制定或修订的管理制度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度、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规定、无形资产认定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清查办法、经营资产考核管理办法、通用设备定期抽查制度、离岗移交财产规定、物品借还办法等等。当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同样需要一支觉悟高、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队伍。因而在队伍建设上,应注重吸收一部分敢于较真的经济或会计人员,充实管理岗位;学校人事、财务应周密考虑设岗定酬方案,促进三层级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在设置专兼职管理人员时不得随意变动,一旦确定须报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备案,以确保队伍稳定;如变动,必须经两部门签署意见,并派专职人员监督办理交接手续。同时,注重加强平时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做好管理评估工作和年度考核评比。
3.抓好重点管理,确保安全完整。高校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重点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目前来看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资金管理。在高校,项目资金数额巨大,类别繁多,使用方向各异,程序环节复杂,自从执行部门预算之后,其管理涵盖的范围变得更宽泛了。因此,高校必须加大研究规范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益方面的力度,以便从项目申报立项、可行性研究,到经费预算、组织实施,每个环节都参与监督把关,严防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误产生巨额不良资产。例如: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在决策科学性、透明度、招投标和议标、材料采购、工程现场管理、预决算办理的各个环节都加大监管力度。非基建项目工程、大宗货物、服务项目的采购,应根据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规定纳入相应的方式采购,制定公开、公正、公平、规范的招标机构和政府定点供应商遴选规则;最终从程序上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配套建立起完善的项目资金检查、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推进项目责任制。
(2)房产使用管理。高校房产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活服务、校产经营等,占总资产比重最大,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一些高校存在实际使用中,部分单位为了小集体利益,随意变换房产用途,有用于出租的、有用于合作经营的,特别是一些投资校办产业的项目,由于法律意识不强,签订合同或协议随意,难免存在瑕疵漏洞,以至于最后出现合作者以协议相要挟,或提出苛刻条件,极力拖延占用,导致学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处理。很多现实的例子表明,由于管理不规范,在经济责任制上留空子、在利益机制留了机会,让某些单位自主权得到无限放大,最终给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增加难度,给学校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最后影响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建立起房产使用的分类管理、分类运作体系,有效地对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使用效益进行监控,确保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
(3)通用设备管理。通用设备历来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难点,许多高校都存在流失严重的现象。从许多高校进行的财产大清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处理最多的资产管理积案就是解决通用设备不在其“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方便携带、价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如手提电脑、数码相机、通讯设备等等,很多都以丢失、捐赠为由处理。实际上,却是自主决定的假性丢失、捐赠的想象。高校要控制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必须完善建立完善的财产管理交接制度、借用制度、考评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定期核定通用设备细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积案。
(4)资产存量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细化资产存量的管理工作,从价值形态和时间角度对存量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考核调研,逐步构建起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从配置的结构、日常利用率、占有率、可用率、共享率、更新率等方面对各级部门占有、使用资产进行效果评定,综合评价各级单位的使用效能,从而促进高校各级部门改善资产的管理,也为来年制定合理的预算提供依据。
(5)闲置和报废管理。在闲置资产管理方面,高校应建立闲置资产调节管理库。及时将各级部门因学科调整或职能转变,闲置下来不用的资产进行归库管理,然后再根据申请需要进行适当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资产的报废管理方面:一是要抓好资产报废的认定;二是将报废的资产统一由学校集中处理,从而防止随意降低报废标准,随意处置报废资产,突击报废等现象发生。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报废集中库,实施建账管理,强调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须保持其完整性,使用部门不得擅自拆除部件,必须全部上交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对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须经国有资产管理处同意,方可拆卸,并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说明用途。在国有资产管理处处理报废资产时,应当会同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以招标、询价等公开方式处理,使整个操作过程透明起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6)无形资产管理。在高校,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上,科技成果又是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直接体现高校的水平和影响力。因此,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正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因此,在高校无形资产的实际管理中应当特别注重加强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专门机构。在高校机构设置中,资产管理处、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科技开发公司、后勤集团,虽都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但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都不够全面,职责不够明确,缺乏给力的管理措施与细则。因此,高校进一步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机构,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职能与运行机制。
二是闲置与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高校国有无形资产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问题。一方面,很多高校和高校教师都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而搞科研,有的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是十分注重。另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上,没有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不应当局限于满足教学或科研的需要,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国有资产管理规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180―03
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作为我国“十一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数量化、规模化发展走上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质量化之路,高校办学理念也完成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教育质量。
一、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条件已成熟
2003年7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做好国资委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信息化网络技术在高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普及,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保障;财政部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为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相关信息支持和数据基础;由此可见,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条件已全部成熟,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已是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模式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与新形势下质量化办学理念之间的诸多矛盾日益凸显,为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走上由数量化向质量化发展之路已是迫在眉睫,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已成为一种必然。
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很落后,信息化普及率低、信息化管理深度不够,层次不够全,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整体协调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高校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更没有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资源。
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缺乏强力组织和整体规划协调。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强大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整体系统规划,要站在整个学校的高度去进行系统筹划,这样才能避免各部门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系统建设上,缺乏前瞻性和扩展性,许多系统在建设时就会落后于时代,不能够给管理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导致国有资产信息化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自身特点导致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管理难度很大。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涉及面广,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管理者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劳动。少数高校虽然进行了资产信息化管理,但是不够全面,仅限于几个部门的管理,没有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分散、零碎,极易出现信息脱节、信息孤岛现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作用是解决“谁来管”、“如何管”、“按什么原则管”的问题,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先天缺陷,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立或明确专门的机构、专职人员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这就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全面推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商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传统的数量模式下,为实现这一目标,更多的是依赖人力资源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由于各种物质条件的先天欠缺,导致了管理理念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管理的目标只能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最大可能地满足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会占很大的比重,必然会导致各种失误的发生,法制易受到人治的干扰。所以,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物质资源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法制取代人治,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利用其在数据计算、信息分析、资源整合、信息合成、实时动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挖掘潜能,杜绝闲置浪费,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最优配置和国有资产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网上动态监控与管理,更好地为质量模式下的科研教学事业服务。
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进理念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对于依托校园网建成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言,先进的技术是其躯体,而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赋予其生命的灵魂,它应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网络技术的有机完美结合。它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指导和保证的管理体系、人员体系、评价体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等。它具有更深的管理层次、更多的效益产生、更全的管理方位;二是固态的物理网络体系,具体由必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等组成。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构建只有基于先进管理理念与先进技术的完美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系统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人机合一的最高境界。
时间与空间整体统一协调。时间性就是指对国有资产从购置、入库、调拨、出库,到资产的处置、捐赠、出售、出租、报损等全环节实施全过程、全寿命的监管;空间性就是指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所涉及的房屋及建筑物、土地、车辆、专用仪器设备、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资产变动、资产收益等所有项目,将所有项目均纳入到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范围之内。只有充分体现时间和空间的整体统一有机协调原则,才能充分实施对高校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
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有效平衡。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意味着对传统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更新和改造,这肯定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成本的投入,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可通过充分利用与高校现有软件设备设施的有效对接,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投入;同时,通过国有资产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可以为高校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如国有资产的共享、有偿服务,避免盲目购置,节约人力物力成本等。所以,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兼顾成本投入与预计效益产出之间的有效平衡。
安全与适用性充分兼顾。适用性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应符合所在高校的国有资产特点要
度身打造、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的信息化系统与之相匹配;安全性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障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建立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只有遵循了安全性和适用性原则,才能充分保障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转。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任何系统的运行、建立、维护均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方便操作、系统更富人性化,反之,如果系统处处给人添麻烦,与其他系统无法兼容,操作麻烦,无法体现人性化,这样的系统最终只会让人排斥、反感,产生厌恶心理,消极对待,最终将这种心态和情绪带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使得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无法产生最大效用,所以,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领导支持和重视。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需要全校动员、全校参与的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需要取得全校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领导层的强力支持和在相关舆论政策上的有力引导,仅仅依靠少数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高校领导层的强力支持和重视是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模式的确定。按照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采用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Browser/Server)网络模式是一种符合主流的选择。用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访问Web页,通过Web页上显示的表格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从数据库获取的信息又可以以文本、图像、表格或多媒体对象的形式在Web页上展现。B/S(Browser/Server)网络模式同时又具有扩展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易维护、易升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通用网络协议,可以实现与其它网络的互通互联,为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采用B/S(Browser/Server)网络模式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安全性问题的保障。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中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运行安全问题。非法攻击、病毒入侵、超负载以及软、硬件故障等因素都会导致系统运行异常甚至瘫痪,并且往往都是突发性和难以预料的。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着重考虑建立必要的防范措施。如设置防火墙、定期做好数据备份、配备足够的技术力量等。以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运行,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数据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一些需要保密的数据、信息和技术,有可能通过网络造成泄密。因此,在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时,必须严格审查上网信息,制定有效加密措施,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国有资产实时沟通、信息互动动态监控平台的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是互联网技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支柱是校园网。高校通过拓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数据库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技术平台,与校园网建立实时对接,开通一个互动窗口,让本校教职工在校园网内,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查询到本校国有资产的现状和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从而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对国有资产实现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网上动态监控。
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完善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功能。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及时调整优化国有资产配置,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数据库包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所涉及的房屋及建筑物信息、土地信息、车辆信息、专用设备信息、无形资产信息、流动资产信息、对外投资信息、资产变动信息和资产收益信息,以及各部门或科室资产的出租信息、出借信息、调配信息等。结合计算机网络在对大量国有资产数据信息处理和便捷传递上的优势,完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功能:国有资产动态信息。这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主体和基础,反映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和详细信息,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国有资产的共享信息。校内各单位闲置或工作量不饱满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公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价值。国有资产信息的汇总、统计、上报、打印。信息化管理系统既提高了统计速度,又保证了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还可使报表规范统一、美观。国有资产购买、使用、报废申请等。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保护环境,引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