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起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起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起点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1

2008年国家三部委启动了新一轮电信企业融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三家电信运营商能够同时向用户提供固定、移动、数据、终端的融合捆绑业务,使融合业务成为电信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产品业务。融合业务为电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业务体验。

大量融合业务的出现,给电信企业计费支撑、会计核算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家企业会计制度、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及公司内部经营分析需求,电信类融合业务需要按照融合前的产品类型进行分别进行核算和财务披露。笔者作为电信行业一名基层财务人员,长期参与单位电信捆绑业务的政策制定、系统支撑和具体的财务处理,现将本人对电信捆绑业务涉及的计费出账、财务处理一些粗浅理解与各位读者一起探讨。

一、电信产品包含的范围及主要融合产品类型

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外界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固定通信、移动通信、网元出租、数据业务、终端销售、ICT等,其中固定通信又包括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移动通信包括第二代移动通信(简称2G)、第三代移动通信(简称3G)等。电信融合业务就是将以上产品中的两种产品或两种以上进行打包销售给用户,提供多个电信产品服务。对用户层面只是缴纳的一份钱,而电信企业财务需按各个产品单独核算。

二、会计准则对融合业务的会计处理要求

融合业务在会计实践中往往称为捆绑销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捆绑销售定义比较模糊。由于我国上市企业中许多在美国等境外上市,我国上市公司往往同样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对捆绑销售有较为明确的处理意见: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recognition criteria to the separately identifiable components of a single transaction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substance of the transaction….. Revenue shall be measured at the fair value of the consideration received or receivable. Fair value is the amount for which an asset could be exchanged, or a liability settled, between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为了反映交易的实质,将确认条件适用于单项交易中可单独区分开来的各个部分是必要的。…收入应当按其收到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由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计量较为繁杂,根据重要性原则,目前国内电信企业重要、主要的融合业务采用公允价值,例如预存话费送3G手机的合约计划。但对非主要业务,往往采用简单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如买3G手机送话费等,则是按照剩余价值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主要电信融合业务类型及计费出账、会计处理

(一)同一专业内各通信服务捆绑包

这里说的专业主要指2G移动专业、3G移动专业、固定通信专业(下同)。该融合如固话与宽带、移动语音与GPRS上网等。

凡是用户消费金额未超过业务包规定的包内消费限额,无论是否与用户约定业务包内任何一种业务的价格,计费系统均应当将向用户收取的业务包内费用按用户在包内实际消费各种业务标准资费收入的占比在各业务间进行分配,得出包内各种业务的财务出账收入。用户超过业务包规定消费限额产生的收入,计费系统按与用户约定的价格与用户实际消费数量的乘积作为财务出账收入。

(二)不同专业通信服务捆绑融合

两个专业捆绑融合实现资费优惠的收入确认和计量,如固网与移动网业务捆绑等,应按照各专业业务项目的公允价值/标准资费于各业务项目间进行分配,分别确认相关收入。

实现不同专业通信服务捆绑公允价值分割核算有两种方式。方式(1)固网、移动网计费营帐系统按照公允价值分摊结果分别出账,财务据此直接进行账务处理;方式(2)固网、移动网营帐系统按照与用户承诺的情况出账,出账后相关部门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结果通过专业间结算分配各专业的收入。

(三)通信服务与通信终端捆绑

该方式主要包括通信服务消费赠终端(或终端补贴),及购买通信终端进行话费补贴,目前国内电信企业主要预存话费送3G终端,买3G终端送通信话费。下面根据以上重要性分别进行讲解。

1.预存话费送3G终端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2

[关键词]会计核算;纳税筹划;高新技术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先进的创新意识与现代化技术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关注度较高,在财税政策方面大力扶持。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就是其中的重点优惠政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工作对企业有重要价值,能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1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相关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我国境内有一年以上的注册时间,并拥有研究成果,在我国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范围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经营活动。只有通过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才能享受对应的政府税收政策优惠,申请流程中信息必须真实,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标准,反之,公司非但不能得到相应优惠,更应该追缴纳税并进行罚款,实际情况严重者应向公司责任人问责。故此,在申请过程中,企业必须避免弄虚作假,如实申报。在审核过程中,若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即使侥幸获得认证,也会面临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征收滞纳金、补缴税款甚至承担巨额罚款的风险,由“高新”企业变为“高危”企业,得不偿失。

2提升会计核算能力方法

2.1合理规划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

在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分别对其名称、资金来源、收支明细进行会计核算。研发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针对不用的会计审核标准,分别对研发经费进行归集。如:加计扣除企业税前所得税,相应的财政补助等,此类核算工作核算口径上不同,在核算研发经费收支明细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进行适当增减。再如:在企业会计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可将企业觉得不需单独核算的部分归集于其他费用项目核算中,即对申请研发经费在税前加计扣除情况下的估计与考量。在科学设置会计核算项目后,应明确其内容与范围,合理归集企业研发经费。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是重要部分,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财务现状的掌控。

2.2独立建账、独立核算优化会计核算制度

科学核算制度的建立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单独建立研发经费账目并进行独立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诉求。单独建账核算,使研发项目账目区别于其他账目,能根据实际反映出研发费用去向,掌控资金流动。在研发费用的账目管理核算中,关于税务的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建账与核算,这样能帮助企业依照规定标准对可加计扣除的研究经费运营流转信息进行归集处理,及时控制掌握研发经费情况。另外,这种独立的核算制度也能保障专款专用,建立独立账目与核算财政分期补助等科目,将其各项目经费纳入财务管理中统一整理。

2.3优化会计核算以表现研发活动实际情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营状况的反应与表现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与作用。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对研发经费的会计管理与核算应能反应企业经济活动,体现于账目明细之中。具体可体现于项目投入、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其他费用。研发人员的工资能反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体现项目数量与重点及项目人员的分配情况。项目投入能帮助管理人员了解燃料、测试检验费、所用材料、项目中各项水电费、固定资产租赁费用等资源使用与项目投入状况,并尽量提供相应凭据,涉及的研发项目较多时,应按规定进行均摊并制定研发费用分配表,明确项目经费的负责人职权范围并进行确认签字。固定资产折旧费能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固定资产的利用、分配情况,让负责人实时掌握研发项目中涉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委托外部开发研究经费则能让管理人员实时掌控企业与外部公司的合作进程,除了取得相应票据与合作合同外,还应对项目进程中的数据与有关参数进行详尽记录。其他费用包含设计费用等,在取得合法票据的基础上,将相应项目明确标注于报销单上,报销单由研发负责人、经办人、财务负责人等签字确认。

2.4区分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与其他账面收入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可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经营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核心,对此进行认定项目的标准即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收入应不少于该公司当年总收入的六成,而且其中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应不少于当年产品及服务总收入的一半。因此,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核算过程中,企业对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服务部分独立出来进行会计核算与立账,以便于企业了解与保存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收入状况,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帮助企业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过程,在保证产出量的同时,尽量优化投入产出比,合理整合企业资源。

3提升纳税筹划能力方法

3.1科学利用成本费用税前扣除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中包括允许、限制、不得扣除三种。对税前扣除账目的处理,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合理分类,以保障税前扣除工作顺利进行。在税前扣除上,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此企业应合理规划运用。如,在职工教育费用等限制扣除费用中,可依照实际产生的金额扣除纳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职工教育经费,若超过工资的8%,可在纳税时部分扣除,企业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加快其折旧速度以避免纳税。

3.2合理运用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中,在增值税与所得税上有相应的政策优惠。我国财税字273号文件表明,在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业务上获得的收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可免征营业税,变为收增值税,而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纳税人依然享有技术转让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因此,在规定范围内,高新技术企业可最大限度地进行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申请,以缓解企业税务负担。

3.3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

现阶段,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成热潮,主要遵循《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低于一般企业的15%税率进行其所得税征收。在实际工作中,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标准的公司应尽量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优惠税率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

3.4有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在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费用中,研发费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可知,企业可加计扣除其研发经费。公司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所耗费的费用,都包含在企业研发经费之中,这种未形成无形资产并计入当期损益中的数据,可在据实扣除之后,以加计扣除研发经费的50%;对已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应按已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合理解读政策,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优惠政策进行利用,真正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体现。

3.5利用政府补助降低税负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政府补助是对开发研究活动鼓励态度的有效证明。在企业科研中,来自政府的针对性财政补助,能真正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减轻公司财税负担,合理合法地将税期延长,加快企业内部的优化发展。从相关法规标准可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帮扶,设置固定的资金流向用途标准,而企业对这一部分资金应注意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以区别于征税范围部分的收入,减少当期企业纳税额度,真正实现延期纳税。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税负或滞延纳税都能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与成长为企业创新树立了榜样。政府的关注度会加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植进程,财政补助与优惠纳税政策能真正减轻企业税务负担。高新技术企业应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身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能力,整合企业资源做财务与纳税的合理规划,以求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福喜.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要点分析[J].会计之友,2014(1).

[2]简锋华.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研究[J].财会学习,2015(2).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3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不断推行,会计政策及实务操作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在实际掌握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明显还有所不足,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众多电力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也存在不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以下主要分析电力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并探讨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应对策略

财务人员会计实务包括会计核算,所谓核算即事后对会计主体正在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构成会计循环的过程。高效准确的会计实务工作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开拓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为基础。而财务人员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其利润、固定资产及所得税核算均有影响,故本文将通过对这几方面影响的分析,探讨有效应对的策略。

一、电力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利润核算方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组成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部分,它主要包括非财务资产、正在建设中的工程等,而近年来,我国推出的新会计准则明显对其进行了调整,即一旦提取后决不允许再次转回,对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处理电力企业必须慎重,避免其影响企业利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借款费用及接受捐赠资产的核算也有一定影响。它促使专项借款向一般性借款扩充,其实所谓专项借款就是专款专项,即专门针对某个项目实施的借款。电力企业在传统会计核算中,通常是在建设电力工程成本中进行该款项核算,以此实现其的资本化。新会计准则却允许一般性借款资本化,促使借款利息费用化逐渐降低,其资本化范围得以扩大,进而促进企业当期利润增加,相对来说,这种调整对大规模投资企业影响巨大。而在接受捐赠资产核算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是,确认该资产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其归入当期损益中。

(二)固定资产方面所谓固定资产即企业有形资产,其包括企业所提供的劳务和产品等,新会计准则中还将企业已使用一个会计年度或以上的有形资产归位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以暂估核算法,对企业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但已经完工的电力建设工程进行核算,并将其核算结果计提折旧,待办理相关手续后,再进行原暂估价值调整,而不调整已计提折旧资产。

(三)所得税方面新会计准则通过计税基础概念的引入对所得税核算进行了补充,即企业无论负责或增产,均须根据计税基础计算并将其归入负责或资产所得税中,在会计核算中这项规定被要求严格执行,财务人员必须实时进行资产计算,这种全新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及时调整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给准确的会计核算有力保障。

二、应对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经营状态发生改变,对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管理阶层和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层是负责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对象,使其充分认识到新会计准则有效执行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进而加大优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力度。另外,电力企业还应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核算模式,通过集约式核算防范管理真空,提高核算质量及效率,避免经营管理风险。

(二)强化预核算实施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预核算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管理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对电力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电力企业的过程中,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可实现对电网运营维修成本的完善控制,促进资产运行效果及效率提升,进而避免现金流出,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只有加强成本预核算,才能保证财务人员认真贯彻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最终提高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

(三)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在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须积极修订会计核算制度及方法,以此来满足其提出的要求,此外,电力企业还应积极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按新会计准则开展。财务监督有效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的手段,其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确保电力企业准确有效的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给企业经营决策可靠的参考数据。财务监督管理效果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度,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制度学习来增强财务监督管理意识,最终实现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贯彻落实。

(四)加强会计核算政策完善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属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涉及到电力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及业务活动。确定会计政策,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使财务指标和资产信息二者得到统一,会计核算是一家对自身经营成果检验的重要手段,而新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所以,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政策,是适应快速变更发展的新会计准则最重要的手段。电力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积极分析新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规定,充分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规定,对会计核算政策进行优化,改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相关政策的补充,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发现制度的缺口及时完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使其政策的更加完善。

(五)选择科学核算模式电力企业应积极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选择科学核算模式,对财务管理要素进行集中处理,加强会计信息记录。首先,一体化整合电力企业,保证财务核算数据的统一性;其次,梳理电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统一规定会计核算流程,包括核算成本、售电量和资金等流程,使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数据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核算,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要素的集中,是促进数据完整及时上报的重要手段,而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则是实现专业化会计核算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多层次会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用友或金蝶等会计软件,处理会计核算所需财务数据,促进会计核算质量及效率提升。通过会计软件的灵活运用,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误差率,提高核算效率,进而保证核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结束语

实施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以及所得税核算三方面,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故针对这一本质,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模式,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政策,健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成本预核算执行力度,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志干.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电力系统核算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177-178.

[2]严华杰.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分析[J].中国经贸,2014(23):257-257.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4

一、当前我国电力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内部制度不够完善

电力企业资金优良、资本密集,一般来说,我国的电力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企业内部所设置的部门十分复杂,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牵制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财务审查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在财务稽查的过程中仍旧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会计工作人员有责任监督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但当前仍有部分电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履行这项职能,企业的责任制度落实还有有待加强,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长远发展[1]。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我国的电力企业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运营电网,实现供电的可靠性,电力企业属于中央企业,直接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导致了自身对财务风险意识和财务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电力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多,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却没有太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主要风险及因素见下表: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被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加强:①在电力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财务软件落后、信息标准统一性差等问题,这导致了财务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处理以及共享缺乏实时性、有效性,当前各种财务软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的财务软件都是针对所有类型企业而进行设计的,并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的特殊性需要;②一般电力企业的财务人员较多,若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薄弱,会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对整个电力企业的财务工作造成影响;③电力企业部门众多,而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相对较少,一旦企业财务系统出现问题,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会计电力合算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集中化会计管理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在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中也是如此,想要加强电力会计核算,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是基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领导对电力核算的重视,提升电力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端正整个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态度[2]。尽管当前的会计核算软件层出不穷,但从根本上来说,电力会计核算仍是以人为本,只有在企业领导以及核算人员的思想认识上做文章,才是加强会计核算的关键。首先,要让电力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明确电力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其次,要端正电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会计核算人员明确电力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客观准确的核算;此外,要把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这不仅能节约工作成本,还能有效提升电力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控,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加强电力会计核算目标的关键,电力会计核算工作因涉及到的问题比较敏感,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进行监管,这是对企业资金负责任的体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证电力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加强收支管理

(1)加强对各项收支的管理

从宏观角度来说,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总体财政支出与收入的管理,所以对电力企业各项收支的统计与管理十分重要:①建立支出审批制度: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滥用资金的情况;②建立开支标准:电力企业的开支标准应以国家现行规定为准,要对资金的支出做出合理的考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出项目要严加控制;③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对于资金流向要严格调查,遵循专款专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金用度要一查到底;④记录来往款项:对于来往款项要及时记录,方便日后的查证,避免出现经济上的纠纷[3]。

(2)统一的会计核算

在电力企业内部各项资金的支配、财务的收支、票据的开发、账务记录、凭证审核等方面要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对会计核算进行集中化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核算效率,并且避免了一些琐碎项目的遗漏。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让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真工作,客观、准确地核算;二是提升其专业的财务素质,避免因为业务能力的问题对财务管理造成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力会计核算,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5

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指资产销售净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使用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二者中的较高者。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可收回金额是新准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将来。因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了解和掌握资产减值的产生迹象可以有效地判断资产是否减值,为资产减值确认打下基础,从而节省资产减值测试成本。资产减值不仅受资产自身因素影响,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可将资产减值迹象分为内部迹象和外部迹象。(1)内部减值迹象。主要是: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2)外部迹象。主要是: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二)资产减值确认时间 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二、资产减值的计量

新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以及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关键,在实务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对此进行职业判断。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可收回金额。

(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 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确定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新准则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主要根据以下三条确定: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格;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指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上述两项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后,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便可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无法可靠估计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可靠性较差,因此只有在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取得时才采用此方法。

(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 该现值应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

此公式计算的关键在于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使用期限、折现率三要素的确定。对此,新准则也作出了明确的应用规定:第一,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为基础,净现金流量的确定包括持续使用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和持续使用过程所必须的预计现金流出之差;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回的现金流量与所支付的现金流量之差。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根据资产未来期间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第二,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限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使用不同的折现率。第三,使用期限的确定。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算或预测,要求不考虑未来可能发生、尚未作出的承诺事项(如重组事项、资产改良和筹资活动、所得税的现金流量),进行最佳估计。

三、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与旧准则不同,新准则规定所有资产发生的减值都通过新增科目“资产减值损失”来处理。通过这一科目可以反映出本期企业计提的所有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属于损益类科目,在利润表中进行列示,因此通过利润表即可看出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本科目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企业在发生资产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制度所列举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中,各资产的计提方法与会计处理不尽相同。在此,笔者拟对企业发生资产减值时,新准则中的账务处理规定作分析如下:

(一)单项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当有迹象表明资产发生减值时,即按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例1]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一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时发现该资产因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发生减值。经测算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1.05万元,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2.8万元,高于

其可收回金额,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75万元(12.8-11.05),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175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500

(二)资产组减值的账务处理 资产组的认定和减值处理与单个资产的减值处理相似,关键是资产组的确定。对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准则规定按以下顺序进行分摊: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对除商誉外的其他各项资产按账面价值所占比例进行分摊。

[例2]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时发现,某资产组很可能发生了减值。该资产组包括固定资产A、B和一项负债,其中固定资产A、B账面价值分别为200万元、300万元,负债账面价值为60万元。甲公司经调研分析后确定该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40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420万元,则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420万元。因资产组的账面价值440万元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万元。按规定,应将减值损失按照该资产组内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分摊到资产组内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A应计提减值准备8万元[20×200÷(200+300)];固定资产B应计提减值准备12万元[20×300÷(200+300)]。根据上述分摊结果,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2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 80000

会计核算起点范文6

目前,企业构建预算控制模式的起点有许多,如以资本预算为起点、以销售为起点、以成本控制为起点、以现金流量为起点、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等。以这些起点为依据所构造的预算控制模式,无疑是有助于加强对其“起点”的重点控制。但是,从这些模式的实践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较好地解决预算的“人格化”问题,因而难以形成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也影响了预算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预算控制中,应树立“预算的人格化”思想,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预算控制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来构建预算控制模式。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