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资源整合;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97-03

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沿用精英化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脱离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计算机专业。各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与政府、企业资源及学校资源整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变革等。因此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1]。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新型技术,尤其体现在软件技术的发展上。目前,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研发中,需要软件架构师、项目经理、熟练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三个高、中、低层次的人员互相配合;在软件企业中,这三个层次的人员比例是l:4:7。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显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缺乏问题逐渐显现并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软件市场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高端软件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瓶颈”[2,3]。

二、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一直沿用老的知识结构、学时设置。这种结构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性,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毕业后大约只有10%的人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90%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应用。所以,高校教育中忽视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没有形成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3.实习及实训基地及平台缺乏。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然而实习及实训就有很大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接受的实习及实训的人数有限,二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费用相对偏低,根本无法支撑相关费用支出,没有费用作支撑,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实习及实训任务。

4.缺乏有效的课程群建设。长期以来,各个专业的课程由各专业教师独立上课,导致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且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组建专业平台课程群机制,群组内的课程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且知识更具有递进性;同时,内容切块比较科学,以利于组织教学。在课程群中,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透明度,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并加强了教学环节与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体现了实践能力为主的思想,完善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体系。

5.缺乏校企政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短时间内,实现专业教学要求的良好师资力量是很难的,特别是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很缺乏。因此,将各种良好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6.教学信息化能力不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构成了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教学信息化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导致教学模式将逐步向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革和发展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了适应教学信息化,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整合;例如,如何更好地对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如何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得多媒体课件达到最好的效果等等。因此,如果不管教学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采用教材搬家的方法,是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

三、改革的措施

1.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课程群整合及实施。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所有课程进行分析,将同样或者同类课程组成一个群组,便于群组内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加强相互交流。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课程性质和要求分析,课时分析,教师分组,课程群管理办法制定,配合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要求等。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在课程群中嵌入了相关的企业需求课程,比如嵌入的卡内基梅隆课程体系[2]、塔塔课程体系等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构建。作为一个以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实验、实训和实习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过去几年本院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从整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角度来看,还要进一步对学生实践体系进行构建[4]。

实践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科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的工作主要有: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整合,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制定跨平台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结合学院科研团队和学生竞赛的多渠道实训方式的建设,跨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院企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等。

3.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构建。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定校企政资源整合的系列制度和实施方法,从制度上保证资源整合的可实施性;其次是制定合作培养的教学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结合本院需要的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最后是和校内其他院系、有关政府单位和企业机构进行联系,落实有关紧缺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最后构建完整的体系。比如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课程内容置换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定期安排企业到学院开设讲座等。

4.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教学信息化系统构建。构建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系统,便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更高效的交流;二是构建教学信息共享系统,便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共享相关教学资源。比如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学院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交流;三是构建教学相关辅助系统,用来高效地管理学生选课、毕业设计管理、排课等事务。比如学校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在系统上完成学生选课、教师排课的任务;学院2012年开发了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学生和教师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学校通过学院网站整合这些系统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5.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如下:首先研究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构思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方向,突出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宣明的特色,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其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从校、院和企业等多个层面整合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资源,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在实际运作中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比如学院提出了“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2,3]、提出了“3+1.1”的学制设置[2,3]、“1+3+8+18周”企业培养方案[3]等。成都大学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四、改革的优势

1.建设课程群,可以充分整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学目标,提高各专业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2.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信息技术各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工程性能力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3.能够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院及相关院系专业的教学实力。

4.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为大平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

五、结论

通过在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的资源整合和体系构建,使得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能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激流.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13,16-17.

[2]杜小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3]叶安胜,周晓清.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探索[J].福建电脑,2012,(12):34,37-39.

[4]代显华.“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17.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丰富,基础性很强,因为这门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的,因此更加重注基础性原理和技能。涉及多方面知识比如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基本技术以及一些有关计算机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相比高中的计算机技术内容要更多、更广泛。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计算机技术,更较为专业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大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在此提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改革创新:

一、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办法。因为无论那一项课程改革的变化和推进都是要以课堂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进而提高课程改革的速度,以致使课程改革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否则各种课程改革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面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依据自身的改革形式和教研成果,坚持以学生为重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未来应用为方向,尽量培养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力争做到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导者、策划者、管理者,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质疑探究勇于操作;还要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主动提出问题并能积极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实践操作,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还可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教学实践较强的课程,结合学校实际最好经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用时较长,需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进行使用任务驱动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依据,科学合理的选择,恰当好处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专业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际学习的具体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小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力争使学生努力就会有收获,循序渐进的构建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争取综合所学内容顺利完成任务。每个小组一定要做到把任务尽量细化,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就合作解决或者是通过询问教师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用这种方法适合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某一单一的知识内容是不太适合的。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小组都会有对自主学习新知较为困难的学生,因此教师要首先进行集体指导,学生可以进行模仿练习,促进很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以致于不影响整个小组任务的完整速度,其实适当的讲解也会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的组员能力较强就应该给他们加大难度,尽量加大对这些学习小组的任务分配,可以选取较为专业的,具有较强挑战性的任务,组织较强小组快速完成并能及时总结经验,使各个成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全面综合发展。学校组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团队结合所学专业内容和教育科研方向,分期分批地开展专项活动,学校通过调动多方人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尽量千方百计的调动教育科研带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改革教学内容

现代高等教育的培育人才逐渐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化,学院的人才目标要求也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内容时,也要求从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为重点,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把较为实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详实的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尽快构建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结合大学生的具体专业,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文科和理科进行系统分类学习。迎合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本专业学习内容中及时融入先进的计算机理念和思路,有效地整合所学内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计算机基础知识新、内容多、概念多,比较粗糙课程的重点不够突出。同时学时有限,学习较为困难。在教材内容取舍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与应相关的理论。每个知识单元的内容以应用为主体,综合性的应用实例入手,引出各知识点及系统概念教师授课时通过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知识点。

三、改革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网站经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精心打造下建成并,供学生使用。该网站以贴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内容为核心部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辅助学生自练、自测的评价部分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设置了问题讨论区,实现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于网络环境教学的课程资源进行管理,包括进行资源的检索和浏览,对资源进行补充、下载。分类存储资源并将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删除,教师已不再是位居前线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退居二线的引导者、组织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探究研讨、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哦较大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这样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四、改革考核模式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在堂上探索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且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上也必须进行必的改革。笔者所在学院采取的具体方案是参照教学划中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现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力。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学生考试时从丰富的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部分题作考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微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知识部分占全卷20%(20分)。题型为填空题和选择题;操作技能部占80%(80分),题型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使用、字排版、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数据库、因特网的简应用等。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根据计算公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即可算出总评成绩。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更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实践过程,需要大学教师群策群力,依据本校大学生实际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有效的改革。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只有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满热情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学生学习效果逐步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勇帆等.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9(12):68~72

[2]董高原.浅谈有效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广东科技2010,19(22)

[3]热加甫?黑力力.浅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国电子商务,2010(4)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计算思维;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389-03

计算思维[1]培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兴理念,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它在强调知识、能力的同时,着重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实现“知识—技能—思维”的共同提升。这种理念目前正在渗透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中,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并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的。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虽然对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一致,但对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的要求不一样。如理工类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计算机结构及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素养;医药类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侧重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素养[2]。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符合专业、行业需求,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高等师范学校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学分数有限,根据教育部的建议,一般必修课为3学分,通常由1-2门课构成,外加部分选修课学分。在通识课程学分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什么样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群(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培养师范生的需求,即在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同时,做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达到适合教师职业的需求。

1 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需求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与骨干,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思维,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4)能有效查找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5)能制定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信息资源;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8)能有效组织信息使之能具有实用性;9)能将新信息组合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2 课程群的含义

群的概念来自于数学,群是一个非空集合,*是它的一个(二元)代数运算,如果元素的集合如果满足以下4个条件就称为群:1)封闭性:群内任意两个元素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同的或不同的)的结合(积)都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2)结合律:虽然群元素不一定要求满换律,但必须满足结合律,即对群中任意元素a,b,c都有(a·b)·c=a·(b·c)。3)单位元素:群内存在一个单位元素e,它和群中任何一个元素的积都等于该元素本身。4) 逆元素:对群中每个元素a在群中都有元素a^(-1),叫做a的左逆元,使 a^(-1)·a=a·a^(-1)=e。

课程群是指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课程群不是一组课程的“集合”,是有序的课程系列,是一体化、完整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方案,包括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课程群具备的特征是:1)以能力培养与思维养成为核心;2)以知识点为元素;3)群中各个课程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封闭性,即任意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认知都属于本课程群研究范围;4)满足结合律,即课程群的任意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产生的新的认知结果都类同。同时课程群的知识点之间还具有连贯性、递增性、发展性。

3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

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计算思维培养、师范技能培养2个方面的内容。

3.1 计算思维培养

在计算思维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师范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思维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同时,有利用信息的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3.2 师范技能培养

在师范技能培养方面侧重以下2点能力的培养。

1)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需要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支撑,很多理论知识就能很好的在实践当中运用起来。信息技术知识应该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原理;二是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排除简单的故障;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硬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知识。

2)在综合设计与分析能力方面,增强理解计算机系统,熟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范学生要有较好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为了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概括起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三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网扩宽协作范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4 一体化课程群构建

按照培养的要求,教学计划是一系列包含教育成分的教学活动构成的系统,课程是成系列的,是面向专业能力逐渐养成的,是包含“知识—技能—思维”培养的一个课程群。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理念与师范特色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3个层次的课程。该课程群以培养计算思维、师范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与素养为核心,围绕这2个核心设置课程,使课程成为一个“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体系,为相应学科及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一体化课程群构建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用于奠定信息技术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成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干,实现对师范专业技能核心知识体系的基本覆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用于完备课程体系,实现对核心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与延伸,兼顾学科的发展。师范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体化课程群的知识点、思维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知识,为后期运用Word文档编写设计教案、运用Excel进行教学成绩与评价统计、运用PowerPoint设计教师演示文稿、运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打下基础。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与计算环境的理解。随着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将不断迁移,逐步将学习内容转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多媒体素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培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操作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编写设计教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技术与方法;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教学设计中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技能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补强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多媒体软件制作与开发技能。在计算思维上重点培养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算法;设计与实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基本方法与思维模式。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必修课、主干课、选修课3者之间相辅相承,逐层递进,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培养2个核心组织知识点、展开教学,使所学的知识点支持培养的2个核心目标。从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到小规模的应用系统开发,从个体计算环境的认识到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思维的形成,组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课程群。

5 结束语

师范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信息素养,是一种基础性、技能性、素养性的课程体系。课程群从计算思维与师范技能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掌握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使学生在对计算机本身及其应用方式有一个全面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根据专业的应用特征了解或掌握应用系统级或计算机系统级问题求解方法的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4

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进行无差别填鸭式教育。

虽然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但这并不能代表每个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没有差异,这些差异来自多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来自五湖西海,大城市、小城市、乡村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地理环境造成了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其次,因为个人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个人对于它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无差别的填鸭式教育注重老师讲,学生听,一味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不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

2.理论知识和实践部分的联系不紧凑。

计算机教学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有效的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相结合,或者重视实践部分而不重视理论部分的教学,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造成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生疏,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会更高且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法及时独立的解决这些问题,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

3.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脱节。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种发展非常迅猛,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现代技术,然而教材往往一用好几年,这会造成教材的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教材内容的传统陈旧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脱节。教学中无法带来最新的信息技术会打击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认为学习这个学科是没有用的,脱离实际的。

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探究

1.合理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的难度,不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他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各不相同。计算机实验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种是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他们能够真正通过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内容。例如:首先,按照实验教材步骤去完成实验;其次,脱离实验教材尝试独立完成;最后,完成一些额外设计性实验,像个人名片、简历、班级网站等。这样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水平,可以更好的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和训练,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更加直观的将理论知识摆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课时比较有限致使教师不得不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将重点一带而过,具体操作方法不能兼顾的情况,这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所以我们要运用生动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PPT课件能够更加形象化的解决一些原理性的问题,利于学生理解这些原理,能够让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还要多利用多媒体资源,多进行操作的演示,学习计算机理论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的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的能力。因此,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很好的解决了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我们也可以展开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别照顾到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互相的帮扶,相互促进。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教学内容,使每个人的思想和意见得到交流,从而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以竞争形式出现,让两名甚至多名学生针对同一个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在他们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我们还可以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给学生以鼓励,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等等形式,这样的方式需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水平条件下进行。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教材。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和教材内容相对传统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这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这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框架,结合实际情况,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摒弃教材中老旧的内容,引入新知识,把真正实用的东西教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现代化网络资源的支持下,主动且有主见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校园网建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存放教师的教案、大纲、教学要求、实验素材等等,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反馈机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进行辅导。

结语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5

一、引言

计算机学科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现在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大学计算机课程也越来越重要,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及普及性,也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陈旧、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等问题。一方面,随着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缺乏对计算思维方面的培养。本文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十年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为以计算思维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开展迅速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在各个领域普及。这就要求从事各个行业的人群都要适当地掌握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人群掌握计算机技术来说至关重要,不但要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更要了解计算机的计算思维。然而,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了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当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课程正在向中小学普及,进入大学的新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根据调研结果,有98.15%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使用过计算机,但有74.8%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的水平,这导致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兴趣,同时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仍然比较薄弱。

2.前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即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而忽略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如何使用电子文档、电子表格或者简单的Windows操作等。这些内容又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厌烦情绪,由于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知程度,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要么逃课要么睡觉的局面。事实证明,不只是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同样如此,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抄袭和作弊,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培养计算思维方式并从中体验计算的快乐感。学生无法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新的知识,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上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二年级以后虽然有少量的选修课,但也仅仅是和专业课不相关的操作性课程,与专业课的学习联系很少。对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就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缺乏实际应用环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且应用能力不足,尤其是偏远山区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原本较差,单纯的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反而可能对学生以后掌握计算机形成障碍。

三、计算思维与素质培养

人类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就包含了计算思维,它属于思维科学的一个领域。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计算思维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提出的,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它主要反映了计算的根本,也就是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执行。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在课程构建与素质培养方面需要紧紧围绕计算思维这个重要内容。首先,计算思维的认识领域,我们应从定义、本质和它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对计算思维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其次,在对计算思维的应用方面,要从具体学科的根本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通过辅以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算法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使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以经典案例为基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强化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计算思维设计案例

为了方便理解计算思维概念,从计算思维的视角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信息编码为例,传统教学中,它们是一个死的知识点,对它的说明主要是二进制与其他非二进制的转换过程,完全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这种简单的数学化转变过程可讲可不讲。但从计算机思维的角度来说,它是计算机工作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于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具有很大作用。这里以“信息的编码”部分的教学为例,分析说明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机器,也即处理0和1的机器。但自然界的信息丰富多彩,有数值、字符、声音、图像、视频等。如何才能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功能呢?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如何表示才能被计算机识别,并存储识别的信息,根据数字计算要求进行执行,最后给出结果。在每一部分,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解决。

(二)解决思路

解决上述核心问题的最重要思路就是信息编码。不论是数值信息还是非数值信息,计算机只能识别0和1,换句话说,只要能表示成0和1的数据,就能够被计算。因此可以总结这一过程为:物理世界/语义信息―符号化―信息编码(也即是0和1)―数字计算―软硬件实现。即:任何事物只要能够表示成0和1,就能被计算机所处理。

(三)现有的信息编码

根据现实世界中信息的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的信息编码形式。数值信息采用机器码和BCD码;非数值的字符信息大多采用ASCII码来表示。而我国的汉字字符繁多又比较复杂,编码比拼音文字困难,因此在不同的场合要使用不同的编码形式,主要有国标码、输入码、内码、字形码等。图形图像与视频又相对于前面提到的编码相对复杂,各种对应不同的编码方式。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设计讲述的是实现的思维而不是实现的细节,知识存在于思维的讲解与练习之中。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2-0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和数据库中100~200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如何将这些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知识通过有限的学时,准确、形象的讲授给大一新生,并使之灵活掌握,便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问题。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使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这种手段来辅助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轻松理解课堂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加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会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开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几方面做分析:

一、课件制作

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但同样都对计算机知识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程度,应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可学习性和衔接性的特点,以及本门课程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紧密性。

如果利用现成的课件就丢弃了教学方法的设计,内容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无论课件怎样让人眼花缭乱,其效果都是不能从学生方面得到保障的。同时也淡化了教师教学个性,滋长教师惰性,阻碍教师创造力的发挥,这严重偏离了引用多媒体辅助《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的宗旨。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是建立课件库或建立内容丰富的可共享的素材库,提供教师制作课件所需要的多媒体素材,并使教师根据学生现状,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科学地设计多媒体课件,理性地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

教师虽在主观上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在客观上,制作的课件也是一个体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备课过程。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当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就必须要从网上搜集第一手资料,不断给课件注入新知识以保证课件内容与时俱进。

二、授课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可以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行为进行。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现场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授课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时作出调整。

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尽管在师生的交流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由于课件进度需要不停的点击鼠标来进行控制,所以教师一直守着操作台授课,无法及时深入到学生中,观察学生反应,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惰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下载、可复制,一些学生更是放弃了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知识、感情的交流,要做到感情上有共鸣、有交流、有促进,就要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出情感交融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最能体现教学艺术,它为师生提供了情感碰撞和交流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在使用课件教学中把握使用的“度”,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还需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样在抓住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听课。

三、课后辅导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课时矛盾的重要方法。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本门课程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需要建立一个课后师生互动的平台。其次,《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知识点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理论来源,学生需要除了教材以外更条理的复习提纲,模拟试题。最后,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学生除了上好每一堂课之外,还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主动去搜集相关知识的扩展内容来丰富自己专业知识。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实现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将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点问答等内容放在个人网站上。当然,作为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教师提供的内容,还要主动从网上查找新资料、新内容的来完善自己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也可以提问、讨论,并得到教师及时的回复。形成学生、网络媒体、教师三者之间互动。这样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用多媒体教学网站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其学习积极性比不了解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使自我激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大一新生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并以网络教学为补充,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原理与方法,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第4版第2次修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