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语言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措施

     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已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最终达到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成功的沟通。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正如Lota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①Lotaman, Jury and Uspesy, B. A. 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 [M],New York History IX(2), 1978: 2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 ,结果就只能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语言。文化差异是影响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校园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和外籍教师用英语打招呼:“Good morning, teacher!” 事实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称呼不得体。在英语中,小学、中学的教师姓前加 “Mr., Mrs., Miss”, 大学教师姓前要加 “professor”或Doctor”. 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应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或习惯培养这样简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规约。也就是说,学生理解和使用外语的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他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他对这种语言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及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少(每周3-4节课),教材内容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有精力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详尽的阐释或对比分析。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内容

“文化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言方面的错误更严重,它常常影响到语言的交际和应用,无法达到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往往存在文化缺失现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内容具体表现在:

(一)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1.称呼

众所周知,在中国,称呼小李,老张、王老师都是很亲切的,而在英美国家直呼其名却显得自然、亲切。或在姓氏前直接加Mr. , Mrs.,或Miss。大学英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类似Teacher Wang这样的称呼方式,这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母语迁移现象,是不符合英语规范的称呼。

2.介绍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自我介绍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学生对在不同的场合如何做好介绍却不是非常明确。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如,在会场上介绍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you Professor Wang.”带朋友到家则可以这么说: “Joh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在介绍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老后少,先女后男,先地位低者后地位高者、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你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过饭了吗”(Have you eaten?),而英美人在不同的时段见面时会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和熟人或朋友打招呼时常说“Hello”或“Hi”(你好),还可说“How are you?”(你身体好吗)或“How's life”(近来过得好吗?)。回答则是“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或“Not too bad ”之类。

4.寒暄

寒暄也是口语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用“你多大年纪了?结婚了吗?一个月挣多少钱?”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些纯属个人隐私,忌讳别人问及。他们寒暄最平繁的是天气状况或问及对方的新衣服,新发型等。对别人的寒暄称赞,英美人会很坦然地接受并说:"Thank you! / Thanks! 或 It is kind of you to say so。而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差远了”等等。根据英美人士的习惯,当他们称赞别人时总希望对方能愉快地接受,否则他们会觉得很尴尬。

5.道别

中国人送客人时常爱说“走好,慢走,下次再来”等。如果译为英文,则是“Go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很不顺耳,不知所云,当然也不符合英美文化习惯。在他们的文化中,道别时一般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然后再说Goodbye, See you, So long, Take care等。

6.致谢和道歉

在英语文化中只要受益于他人,总会说“Thank you或Thanks.夫妻间也会说Thanks, darling.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也没有理由不致谢他人。而在中国致谢语越是熟人之间用得越少,用多了反而让人觉得见外。在英美国家,做错了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人们一定要说I'm sorry或sorry表示歉意。

7.打电话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的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着不同的规则。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人士‘。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speaking.”而不是“I am…”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二) 英汉词汇上的跨文化差异

英汉词汇上的跨文化差异可谓无处不在,它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很多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在社会文 化意义上并不能完全对等。一提到landlord,中国学生也许马上把它对应为汉语中的“地主”这个贬义概念,但英美人却不会产生这种联想,对他们而言,landlord指“业主”或“房东”。中国学生在处理汉英词组转换时,经常沿袭母语的形象思维方式,根据汉语意思套用英语单词。

在动物词汇方面,动物在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文化中,龙是褒义词,它神圣、威严、庄重,给人带来好运,代表“皇帝”,是王室的象征。“望子成龙”证明了“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我们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还常把能干、有作为的人称为“龙”,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使人恐惧的妖魔;在圣经故事中dragon是罪恶的化身,所以西方记者把亚洲“四小龙”译成“The Four Little Tigers”,因为tiger在西方人眼里是“勇士、猛士”或“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人”;汉语中的孔雀是吉祥的意思,孔雀开屏象征着大吉大利,而英语中的“peacock"则意味着爱慕虚荣、炫耀、招摇、装模作样等。

在颜色词汇方面,颜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表达的含义与其在中文中的含义大不相同。如gree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缺乏经验,未成熟的、幼稚的含义,如green horn(无经验的人),green hand(新手),green也表示不健康的脸色,如:to look green(带有病态的),green with envy(非常嫉妒);用蓝色表达悲伤,忧郁的情绪,如:to be in the blues(无精打采,沮丧,快快不乐)。

英语中还有很多成语、典故,习语、俗语、谚语、警句、理语等,它们都取自古老的传说或宗教、历史故事,或流传于老百姓中间,说明某些道理,或者是出自名人而意义深远,它们体现了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包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三)与语用有关的文化差异内容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语用问题,注意语言的使用场合。例如,一个大学生在外宾听课后征求意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the lecture.”外宾听了不仅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学生不服,说这个句子是书里背下来的。外宾说,用词要注意场合,"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s"等词语不宜用于口语,应当将这一句改为“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或“May I have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有些话尽管合乎语法规则,却不能实现语言交际的“适用性”,同时违背了使用语言的社会习俗。②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与流利性,而且要引导学生留意语言使用的适当性,从语用角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把母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移植在英语的使用上。

三.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借鉴一些教育专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概括为:

(一)课堂融入法

(二)直接阐释法

(三)充分运用视听和直观教具,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四)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

在以上的四种方法中,我给人认为前三种方法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比如说在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一学期可以应用前两种方法,即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在某种意义上说,不熟悉一种语言的文化特点,就学不好该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问题研究”(2011JBM348)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艾薇 (1975,4--),硕士,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

------------------------------------------------------------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文学素材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它能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一国之文学蕴含着该国人们的爱憎情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作品是人们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隐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中本性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评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的是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对文学素材的引用却很少见,,甚至完全不涉及文学作品的欣赏。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英语课时少,学生外语水平有限,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是重能力、轻素质的教育观念在作怪。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授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通过在教学中嵌入英美文学素材有助于逐渐转变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从而转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在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写读后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观点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习得的综合能力;此外,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生词、短语及句型结构上,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被动,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而非兴趣使然。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英美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绝妙的故事情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导入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从而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学素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有深厚文化底蕴,志趣高雅,人格高尚,对他人和社会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而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最能体现人文文化的学科之一,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这些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只有在大学阶段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适应国外的生活和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写作范本,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语言知识,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适应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学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感受和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将英美文化素材加入大学英语教学时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守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R]。2002年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暑期研修班学术报告。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3

翻译,即“一种语言文化中的特定符号与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特定符号之间的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的转换”。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论是语言上的交流还是非语言上的交流都是受文化制约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是一种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脱节;二是现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即使关注了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意识不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文化因素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

1 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观察后发现,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背单词、词组和语法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体验该国的历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但现阶段,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课堂提问和考试中能看出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四级考试实行新题型,翻译由原先的五分调整到十五分,考试大纲明确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后,部分学生开始逐渐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结合。由此看出,学生的翻译能力如果得不到提高,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2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探究

2.1 英汉语言词汇的差异

东西方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词汇意义存有很大的差异。某一词汇在特定文化下的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例如:龙,在中国代表贵族,而dragon代表了凶恶;狗,在中国具有骂人的含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等,dog在西方人的眼中则代表了忠诚,如,“Love me, love my dog”。这就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的差异。一些成语也是如此,例如:“蠢得像猪”翻译为英文为as stupid as a goose,将goose大鹅看作为愚蠢的象征;“没头的苍蝇”翻译为as blind as a bat,而用bat表示毫无厘头的事物,由此可见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2.2 词汇文化意义的缺失

源语言中的一些词汇被翻译成目标语言后,虽然用的是概念意思均一致的词汇,但是源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却出现了部分缺失。比如“胸有成竹”。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将其翻译为英语为:He has mature bamboo in his breast.但是这样的翻译却丧失了其隐含的喻义。因此,诸如此类的成语翻译首先应该将比喻意义作为目标进行翻译,因为在外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应该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He has a wel1-thought-out plan in his mind.由此可见,同一词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应该充分了解其文化信息。

2.3 语言结构与内容上的文化差异

汉语与英语历史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我们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会把定语或状语放在目标词语之前进行修饰。然而与中国的表达方式相反,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述时更倾向于直接表述主要意思,后面再对整句话进行补充或说明。例如: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那么这句话用英语表达为: “I was unhappy 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这个例句充分体现了在翻译中必须要重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3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3.1 增强师生的文化因素观念

在现阶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不必说帮助学生翻译文化能力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因此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真正的把文化因素融入到翻译中去。

另外,许多学生对翻译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而不懂得其深层的文化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方法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多的将文化因素融入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文化因素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3.2 构建学生的文化思维

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中曾经说过,语言不仅影响并且决定思维。反之,思维方式也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要适当的去调整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业余时间查阅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再由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总结,这样就会对学生文化思维的构建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挖掘自身英语学习中的兴趣点,督促其课下自主学习,进一步体会文化现象。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重要性 方法

语言与文化具有发生学上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就不能不涉及到文化问题,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所以大学英语要十分重视文化导入的教学。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首先,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其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导入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在讲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1、中西文化对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

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笔者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和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而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了较深的理解。

2、典故引入法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 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 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 Land。源自《 圣经·旧约 》“创世纪”。亚伯兰(Abram)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局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 where you now alien, I 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 descendants┄(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 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如果你读到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就会发现他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 promised land,let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 new promise. (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3、词汇代入法

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制约着其使用的得体性。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提醒学生。笔者在讲《 大学英语.精读 》第1册第5单元的词汇kid 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礼仪表示欢迎。访问即将结束,芝加哥市长为女王一行举行欢送仪式,市长致辞,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 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会场的气氛忽然发生惊人的变化:有些人目瞪口呆,感到此语难以置信;有人发出笑声。美国人感到困窘,女王随行人员则颇为气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是:市长用了kids一词。不能称君王的子女为kids(孩子),应称为princes (王子) 或princesses (公主)。 市长说的这句话相当于在中国对地位高的人说:“下次您老人家光临,带上您的丫头和小子。”此事可以说明,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学习单词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转贴于

4、测试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测试,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文化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知识,这也不失为文化导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以一道大学英语四级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例如:

问题1):

M: Please buy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me while you are at the store.

W: I am not going to any store. I’m going to see Aunt Mary, but I will get them for you at the gas station.

Q: Where will the woman stop on her way?

A) at a cigarette store.

B) at a bus station

C) at a gas station

D) at Aunt Mary’s.

据统计,这个问题只有60%左右学生答对,其余40%左右答错的学生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知道国外的gas station 不仅出售汽油,也出售香烟等日用品这一文化而影响听懂对话中女士讲的内容,直接把C)at a gas station 这个正确答案就排除掉的考生恐怕也占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教师可通过测试等教学方法来找出学生所犯的文化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西方文化。

5、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例如:《 大学英语.精读 》第2册第4单元“My First Job”涉及到西方求职面试的程序。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What will a person do in order to get a job?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如下句子:

(1)…I saw advertised in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2 ) …I applied, fearing as I did so …

(3 ) …a letter arrived, asking me to go to Croydon for an interview.

从第一句的关键词saw得出求职者要在招聘广告中寻找职位空缺;接着从第二句和第三句得知:以写信的方式向需方单位提出申请,然后供需方会面,招聘者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这样,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求职的全过程,要比按教参直接讲出来给学生印象更深刻,笔者认为教学效果会更好。

6、课后补从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9,(1)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界。[J],1997,1。

[4] 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J],1987,2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5

    1.意大利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的分类

    意大利拥有长期的移民历史(北非人的移入和意大利人向北美的移出),所以意大利语言学界对“外语”学习的研究也格外关注。如今,意大利语言学家将语言习得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即“获得”(acquisizione)和“习得”(apprendimento)。第一种方式强调语言学习者暴露于语言应用文化环境并受其影响,不自觉的对其他个体进行模仿,从而学会语言;第二种方式则是语言学习者自觉的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有组织的教学当中,从而学会语言。意大利语言学家指出,只有这两种方式共同应用,才能融入所学语言的环境,摆脱“母语”(madrlingua)的思维方式对“外语”(linguastraniera)的影响,熟练应用一门外语。由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局限,真正做到以“获得”这种方式学习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为弥补这个缺陷,只能以主动的方式去学习、认识所学语言存在的文化,从而达到学习并熟练应用一门外语的目的。

    2.文化认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2.1文化认识对语言被动接受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外语如孩童学习母语一样,最先发展的是语言的被动接受能力,即“听”、“读”。这个阶段主要考验的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但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接触的单词、语法、句式十分熟悉,但不能明白所接触内容的含义。此时,与其说是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不如说是学生对语言所存在的文化认识的不够。

    例如在点餐时,顾客要求“Ulla diavola,per favore”(请来一份辣火腿披萨)。Diavola在意大利语中为“魔鬼”的阴性形式,由于在意大利文化中,恶魔的图像常与红色一同出现,而食辣会使脸色变红,所以在餐饮语言中,diavola就与辛辣食物联系到了一起。

    意大利的历史源远流长、宗教氛围浓重,许多俗语与典故都与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或宗教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用Uovo diColombo(哥伦布之蛋)比喻看似困难,实则容易的问题;用Filo d’Ariana(阿里阿德涅之线)比喻使人走出复杂问题或情况的线索、建议,用L’antico serpente(古蛇)比喻撒旦等,学生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是完全无法从字面意思理解的。

    2.2文化认识对语言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在语言被动能力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

    后,语言的主动创造能力,即“说”、“写”,开始形成并发展,这时学生已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到了主动传递信息的阶段。此时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与了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流、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不愉快。

    非常典型的例子,低年级学生练习对话,场景为两人在街上偶遇相互打招呼,就有学生照中国人的习惯问到“Hai mangiato?”(你吃了吗?)这在中国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招呼,而在意大利人看来则是对他共同进餐的邀请。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根据简单的问“Come stai\sta?”(你\您好吗?)或者“Ciao!”(嗨!)即可。

    对文化的了解也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更多的运用俗语、典故,使自己的语言更“意大利化”,表现出自己良好的语言素养。

    2.3文化认识对学生学习的推动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意识不足引发的问题及表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1.社会政治经济多元化、复杂化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面临认同危机而核心价值观念也要进行重构的时期。学校的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处于转型期的多元化、复杂化的中国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在有些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工业化大生产和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以及民主政治、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领域,彻底打破了血缘、地域对个人的束缚和限制。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必须依赖理性、诚信和法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相互需要和依赖,就会借助诚信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因此,诚信不分圈内圈外,必须是社会性的,必须适用于交往中的任何人。然而,现代社会由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得力、宏观调控不及时,使社会出现商品交换原则的泛化,导致商品、货币的拜物教,利益多元化和利益驱动使个人的逐利欲望得到强化,不公平和不正当竞争导致分配不公的扩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背信弃义,以欺诈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当今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

2.注重血缘关系的差序伦理道德动摇传统道德的根基

这种道德只能限定性地适用于家庭内部,无法开放性地适用于整个社会;它只是修身养性的私德,而不是社会交往中确立的公德。因此,人们对家庭生活圈和交往生活圈中的亲人、朋友和熟人可以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保持道德情操;而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对那些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规则视而不见,甚至故意破坏这些规则,使得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突出。过去依靠政治权威而形成的生活秩序正越来越向依靠经济原则和利益认同来维持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力无形中增强,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日益失去社会整合的效力。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人们的价值标准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行为标准,从而导致道德价值的多元化。

二、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

就个人来说,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国家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国之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学说,孔子还提出“孝、悌、忠、恕、信、义、智、勇、温、良、恭、俭、让”等许多伦理道德范畴。直到今天,这种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几个字浓缩了所有中华子孙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视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中曾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续丰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与治国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条条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代学校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都已包含在内,如前面所提的“诚信”,古人尚且如此,难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要面临道德的后退吗?因此,倡导学校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学说极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

2.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儒家的优秀道德教育思想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人间正道”。儒家道德中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忠贞报国、爱家爱国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通过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导师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可以激发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儒家提倡整体的一致与和谐,主张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把只顾一已之利之人视为“小人”通过科学的分析,抛弃其所包含的愚忠愚孝等封建因素,将其精华部分注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中,有助于克服师生的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师生重视国家的权威,维护国家和学校的整体利益,齐心协力振兴教育事业。

3.培养大学生“知耻”的道德意识。

作为道德意识,耻感更多地与自我尊严的维护相联系,其产生和形成是自我尊严的反映。而这种尊严主要是以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为根据的。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论语·子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孟子·尽心上》)。王夫之、顾炎武,也一再强调“知耻”的意义:“世教衰,民不兴行,‘见不贤而内自省’,知耻之功大矣。”(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

把个人与社会相连,耻感的缺乏意味着个人将解除所有道德约束,在的心态下,他既不会感受到内在良心的责备,也不会对外界舆论与谴责有所触动,一切丧失尊严、挑战社会、越出秩序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可能的。反之,耻感的确立,则使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

4.引导大学生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年的立志教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论语·公冶长》)从孔子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内心修养,看上去平实的志向,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