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1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点各不相同,造就了会计主体在行业发展中受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其具有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所处企业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其由企业从事不同经营业务和不同性质内容的特点所具体体现出来的。行业的不同,则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使行业会计的选择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核算企业筹集的各项预备资金上,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少的企业来说,其预备的各种用来防范坏账的预备资金、预防市场积货价格大幅下跌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用来周转资金等等,但其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一般不会用到备抵法提取坏账的预备资金,而是通常采用转销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其必须要用备抵法,因此它所要用的各种预备资金很多,而且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不得不做以谨慎的预防,避免风险发生时,资金周转不灵。因此,风险的大小,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出,其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要具有可选择性,也是多样性,并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由于二者会计制度不同,所以,作账方法也不相同。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三)核算的流程程序不同

会计核算产品流转的过程中是比较麻烦的,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因为工业企业有独立的生产过程,因此,其核算流程最为复杂,除了生产阶段还有前期的原料采购阶段和最终的产品销售过程。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并投入生产,然后产品制造完后核算其各项成本再进入销售阶段,最终转换为销售成本,这期间包括工人的薪酬福利费用、原料费、制造费用、机械维护保养费用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都是形成成本的过程。当每个月末时,把所有费用加入生产中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未完成的产品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投入,然后再将此工序的费用转入下一道工序里,循序渐进,往下推算,最后的费用加上前面每道工序所用的费用就是当月生产所花的费用,然后再利用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其之间按照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产成品所分配到的成本就是库存里商品的成本。显然,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复杂很多,商业会计不需要像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计算采购商品、商品储存和销售这三大块,相比来说较为简单一些。

(四)会计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对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结转这四大模块中。在采购阶段,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工业企业主要用的是在途的物去贷款,商业企业的用的是库存商品去贷款;在生产阶段,工业会计将直接把购进的原材料的费用、工人薪酬福利、机械维护保养等费用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管理等费用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而商业由于没有生产过程的发生,因此商业会计无需进行此核算过程;在产品或商品销售阶段,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体现在借贷方还贷时工业是依靠经营业务的收入,而商业是依靠商品的售出所赚的利润;在最终的成本结转阶段,工业是核算产成品,商业是核算库存商品,这是二者在此方面的区别。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次要的区别,如资金流转过程不同,工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较多,包括货币资金、生产储备资金、成品资金等等均是其表现形式,而商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只有采购和销售,表现形式较少;账户类别不同,工业会计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主要核算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损益、权益和成本类的账户,而商业会计无需计算成本类账户;存货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工业会计的所要计算的存货主要是指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等,而商业会计所要计算的存货以代销商品为主。

四、结束语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2

关键词:会计收入 计税收入 差异 比较

一、前言

当前,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将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经济利益称之为会计收入,而在税法中,则将企业增加的经济利益称之为计税后入。[1]一般情况下,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一些规定基本上是相同的,比如说,在收入的确认内容方面,虽然二者在收入的称谓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代表的经济含义确是相同的;而且在收入确定的过程中,无论是否收付了款项,其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则均列为当期中,而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经收取了收入,也不能被列到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当中。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计确认的收入,在税法中却不被认可,或是在收入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加强对于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差别比较十分重要,不仅能够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还能避免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不良勾当。

二、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的差异比较分析

虽然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在计算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税法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因此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如下:

(一)收入范围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非日常生活中所增加的经济利益则不能作为收入进行核算,这也就是说,企业所有人的资本收入不属于会计收入的范畴。[2]而在计税收入当中,对于收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收入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销售产品的收人、提供劳务的收入、合同收入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收入等。简单点说,会计收入主要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在计税当中,还要列入会计中不作为收入的其他价外费用和视同于销售收入的款项。

(二)收入确认的差异

1、确认的原则不同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往往以谨慎性和实质性为原则,与法律意义上的收入不同,这些收入业务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相关实践经验进行确定。而在税法当中,虽然会计人员在收入的确认过程中也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却要注重于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总之,会计收入是为了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能力,而计税收入的目的则是在于保障税收的真确性,带有一定的国家意志,这也是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主要原则差异。

2、确认的时间不同

在收入时间的确定方面,税法中有着严格的明确规定,一般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对所得经济利益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将收入时间确定为企业收到款项的当天,并且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即一经发生,便进行收入确认。从会计核算的原则上来说,二者遵循相同的收入时间确认准则,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说,在税法中规定,当企业在销售货物的过程中应用直接收费的方式时,那么无论发货与否,就要将企业收到货款或是得到应收账款票据的当天作为收入的时间;在预售货款的方式当中,则将货物发出的当天作为确认时间;除此之外,当委托他人进行货物销售时,确认时间则为收到代销单位的销售清单的那一天。

3、确认的条件不同

在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确认差异上来看,主要区别就是确认条件的不同。一般来说,在税法的规定中,只是强调了所有权或是实物的转移,但是却没有确认条件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关于跨年提供劳务所取得收入的确认时,由于在税法中并不承认长期劳务合同中使用合同法,因此二者具有显著的差别。一般企业为了使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和收入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就会在会计收入的核算中充分考虑营业的风险,在保证收益和资产不增加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费用。而税法收入则以均衡税负为基础,只要是企业的劳务成本,就要完整的计入当期收入当中。

(三)收入计量的差异

由于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在确认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这就导致收入的计量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首先,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购货过程中,要以与供货商在销售合同中约定的价款作为商品的销售金额,其中不包括合同中不公允的条款。[3]比如说,对于延期收款的销售商品业务中,由于交易的实质具有一定的融资性质,因此在收入的计量过程中要以折现额为基础。相对而言,在税法中则很少运用公允价值这一个说法,一般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准则,这也说明税务机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具有调整计税收入的权利。其次,在关于一些折扣商品的销售过程中,会计收入是要按照折扣后的实际价款来确认收入,而在税款的计量过程中不同,同一张增值专用发票上要包括销售额和抵扣额,从而确保税款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现金折扣的处理中,税法规定以销售完款进行收入确认,而企业当中则按照扣减之后的折扣金额作为收入,因此二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再者,在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内容中,会有一个视同销售的概念,这也是造成二者计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通常来说,在会计的收入核算中并没有视同销售这个内容,主要是因为在视同销售的过程中并不产生现金流量,因此不能将其与其他营业业务作为企业的销售收入。与之不同的是,在税法当中,视同销售和销售收入一样,也应该作为计算增值税的收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会计核算为准则的会计收入和税法中的收入规定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旦处理不当则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违法行为。鉴于此,加强对于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的差异比较十分重要,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特.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确认计量的差异分析[J].商, 2014,9(15):48-50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核算特点;核算方式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会计应运而生,弥补了统会计核算的不足和促进了其革新。互联网会计还具有实时性、全面性、开放性、智能性、同步性、针对性的特点,依托网络技术实现了无纸化、电子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利润,对会计核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实时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信息在传递时存在许多问题,信息不能及时传递,传递过程容易出现错误,使得会计核算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效率底下,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发展中,网络技术的不断优化与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信息反馈能力,使会计从较为死板的静态事后核算转化为较灵活的事前或事中核算,互联网会计的出现使得会计核算实时可以进行,可以使企业经营者随时随地的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待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全面性

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会计核算中后,能创建全面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这样就能实现将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相结合,同步进行线上管理,可以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核算从纸质页面数据发展成网络页面数据,使得会计核算冲破局限,互联网的使用使会计更具有全面性。

(三)开放性

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放在网络上,实现企业对财务的远程监控,远程核算,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财务信息,进行实时对企业财务的控制。政府部门也能通过网络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信息,避免偷税漏税。企业之间也能通过共享一些财务资源,增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

(四)智能性

在互联网会计核算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经营业务到计算机记账,再到计算机核算账目的一个过程,使得会计核算更加智能化。互联网会计的智能化发展,减少了人工核算的很多工作,一些核算工作互联网计算机自己能独立完成,而计算机的准确性也减少了人工核算的许多失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五)同步性

互联网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具有同步性,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社会上的其他合作企业在会计核算时都会同步进行,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六)针对性

互联网行业会计的核算,针对性是一个突出的优点。以往传统的会计核算,获取信息相对被动,企业管理者要阅读大量的纸质信息,而且要从这些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互联网会计通过将信息放在网络上,管理者获取信息更具有主动性,而且管理者能准确找到会计核算中的主要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

二、互联网行业会计核算方式分析

(一)互联网模式下资金流转与购销业务的会计核算

购销业务就是互联网模式的采购和销售业务,对于企业来说,采购即有上游合作关系,销售即有下游合作关系,在与上游和下游合作企业时,都会涉及到资金流转,所谓资金流转是指企业经济的收支流转过程,互联网模式下的资金流转与传统企业销售模式下的资金转移不同,互联网模式下资金流转是以网络交易的方式实现的,主要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支付宝、微信等实现转账,减少了现金结算的麻烦,使得交易时更加高效与安全。

(二)互联网模式下网络分销的会计核算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分销主要有分公司和个人网店,通过电商的形式进行销售,而对于两者的会计核算要区别对待,对于分公司,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其核算报表交由总公司汇总,而对于个人网店,应该直接将销售额交由总公司进行统一核算。

(三)互联网模式下存货流转的会计核算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中,存货成本直接影响利润水平。存货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照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但资产负责表日均应调整为按实际成本核算。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的核算还有期末计量,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等迹象的出现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四)互联网模式下销售货物同时赠送礼品时的会计核算

销售货物同时赠送礼品是一种促销的手段,赠品的成本应该计入企业的促销费用中,就赠品的单价而言,对于企业购入的赠品单价费用较低的,可以在购入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对于企业购入的赠品单价费用较高的,企业要成立单独的赠品资产管理账目;而就赠品的类别而言,对于赠品和销售货物是同类产品时,比如买一赠一,这种手段属于折扣,赠品的成本来源于销售货物,赠品的成本要计入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和利润中,对于不同于销售货物的赠品,比如买空调赠送电磁炉,赠品成本不来源于销售货物,赠品成本的核算要和销售货物分开核算。

(五)ERP软件方面的会计核算

ERP的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他主要有总账、应收帐、应付帐的会计核算。总账是整个记账核算过程中的核心,包括记账凭证、登记和记账日志,总账的核算应由企业总会计部核算,其他部门将信息提交给总会计部;应收帐是企业由于商品赊欠产生的欠款,包括发票管理、客户管理、帐龄分析等,在应收帐中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收回账款及未收回账款进行核算,最后上报总部;应付帐是企业应付购货款等帐,由企业总会计部管理进行核算。

(六)互联网模式下网络推广费用的会计核算

网络推广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广告。在费用核算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按照时间或按照播放数量计量,即按天购买某广告位,也有采用包月计价方式。按广告播映率所付出的成本计算费用,通常以广告所在页面的曝光次数为收费依据。按广告点击率付出相应的成本,以广告被点击的次数为计价标准,从性价比来看,广告点击率要比广告播映率好一些。

(七)企业团购模式下购货的会计核算

通过互联网渠道将有共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向销售商进行大宗购买的行为就是团购行为,在团购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的资金流动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合理的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团购模式的会计核算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为实物形式下的团购,消费者在团购平台进行订单确认,然后会预收账款,当消费者进行消费时,团购平台将预收账款打给被消费企业,而从中收取一定的钱款;第二为电子券形式的团购,电子券形式下的消费主要为服务业,电子券的消费使得企业能第一时间知道消费的数量,对于未消费的,企业要根据事先的钱款还给消费者。

三、结束语

纵观全文,互联网时代给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会计核算改变了会计核算的本质,使其完成了从纸质化到无纸化的转变,极大的节约了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所以企业应该不断探索互联网会计核算的内涵,更加了解其核算的特点及方式,最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互联网核算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伟雄,王丁江.电子商务与会计[J].陕西审计,2004.

[2]冯永龙.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4

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只有正确的风险识别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从两个角度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划分和整合。

(一)按会计核算风险种类划分

1.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随着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央银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网络和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不合理、运行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中央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病毒风险、系统漏洞风险、系统失灵风险等。

2.制度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制度不能有效的指导当下的会计核算操作过程造成中央银行资金遭受损失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的滞后性,即制度修订不及时。比如《国家金库条例》自1985年颁布至今一直没有修订,目前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库工作。随着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库核算体系的改变,这一条例已经不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不断增加的国库资金风险点。二是制度覆盖面窄,即制度建设不能适应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软硬件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现有制度不能涵盖各类业务全过程,存有漏洞或“真空”,造成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无据可依。比如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范和管理会计核算电子化、电子信息和电子票据的相关制度。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差,即在会计核算的一些领域总行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定,但新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需要各分支机构出台相应细则提高新制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操作性风险。主要指因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差异、过失等原因,造成核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比如一些操作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未落实内控制度,有章不循,导致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具有多年会计核算经验的操作人员在操作中凭经验行事,易造成核算资金的损失。二是操作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导致进行了不正确的流程操作。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对操作人员有了更高的业务要求,操作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导致相关业务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从而造成资金风险。三是人员配备不足导致不合理兼岗从而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总而言之,操作风险是由于操作人员无意识的疏忽造成的资金损失的风险。

4.道德风险。从经济学上的意义来讲,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双方信息不对称,当行为人可以获得自己行为的收益并容易将成本转嫁给他人时,给他人造成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仅是操作人员,也有可能是系统维护员,或是负责培训、考核的管理人员等,由于他们具有信息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加之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当其违规违法提供虚假会计核算活动骗取国家资金成本过于低廉时(即当其预期成本小于预期收益时),就会违背原则主动造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从而给中央银行资金造成损失。总的说来,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为之,而后者是无心之失。道德风险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危害也最大,带来的损失也最大。

5.监督检查风险。主要是指会计监督和检查落后于会计核算主体和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核算监督虽然现阶段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采取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的方式,使用人工监督、计算机监督以及现场监督、非现场监督的监督手段,但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执行的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中央银行会计监督还主要采取非现场的、人工的事后监督方式,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二是由于机制不完善,时效性差,检查手段落后等原因,会计核算检查环节依然存在资金风险。

(二)按照会计核算风险的程度划分

风险程度不同,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也不相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可以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高风险是指容易造成资金重大损失的风险。虽然此类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很低,但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严加防范。中风险是指容易造成较大资金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关注风险变化。低风险是指基本不会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虽造成资金损失的程度较小或基本不存在,但发生频率通常较高。

二、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系统性、层次化的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首先建立多层次模型,在模型中将有关要素分别设定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次构造两两判断的比较矩阵,以确定每一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并选择最佳方案。层次分析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之所以可以有效处理多层次、多选择的复杂决策问题,是因为它将与决策有关的要素划分为不同层次,简单直观。层次分析法尤其适合于难以直接计量决策结果,需要将若干个决策目标排列顺序的复杂问题。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风险评估

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本文拟采取两步进行,第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会计核算风险的权重,第二计算风险值。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构建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就本文而言,目标层应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准则层或指标层是本文整合出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风险、制度风险、操作性风险、道德风险、监督检查风险这五大类风险,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方案层为会计核算风险的不同程度,即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分别用C1、C2、C3表示。

2.计算风险值。评价中央银行某一分支机构会计核算的风险值主要依据风险种类权重、风险造成资金损失的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计算会计核算风险值的公式如下:风险值=(风险权重×程度×发生概率)以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讨论的会计核算风险模型中将准则层设定为五大风险种类,将方案层设定为会计核算风险的程度,则计算出的层次总排序权向量即为风险权重×程度,若需要计算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值则需根据会计核算历史资料确定该行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发生概率即可。同时预先设定一个风险临界值,定期计算其会计核算风险值。当风险值小于临界值时,表明风险可控。当风险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则应采取风险应对策略及时纠正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并对风险持续监控。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其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不足在于两两判断矩阵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家意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由于参考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根据会计核算组成要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两两判断矩阵,以确保层次分析法的有效性。

四、结语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5

关键词:研发费用 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国家出台研发费用企业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就是为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研发项目的多样性,会计核算要求高,优惠政策内容的复杂性,使得优惠政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难以把握,不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笔者结合多年在企业工作实际,就企业在运用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研发任务(即产研一体化)企业,没有合理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的范围

对于批量生产的企业,一般是先进行研发活动,研发成功后再投入规模生产,其生产、研发活动相对独立,但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或从事批量生产但没有单独研发部门的企业存在研发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交叉重叠的情况,如不能合理划分各项成本费用,不得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

2.未准确把握会计与税法关于研发费用范围的差异,人为扩大研发费加计扣除的归集范围。

(1)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的人工费用不应包括职工福利费、保险费等。另外,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不包括高层领导和兼职人员及直接为研发活动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即使是允许在会计上列支的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和管理人员的人工费也必须在计算加计扣除金额时予以剔除。

(2)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的折旧费中不能归集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之外的其他折旧,如建筑物的折旧费,其他部门的折旧费。租赁费中也不能归集同时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的费用。

(3)企业归集研发费用中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应和正常生产产品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要区分清,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与正常生产用的模具也必须划分清楚。

(4)在企业研发成果形成之前发生的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但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费用不得一次性加计扣除。

3.未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核算

目前有的企业存在“重任务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财务部门未能参与研发项目的立项、预算、过程控制,财务部门对项目的研发进程、研发人员参与项目工作情况、研发材料领用情况等未能及时全面掌握,对研发费用的归集结果自然也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反映。

二、几点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聘请财税专家或内部资深财务管理人员针对本企业的研发特点对相关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要求和政策专项规定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掌握研究开发费用会计核算应按《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规定执行,允许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执行,准确把握会计制度与税法关于研发费用范围的差异,正确执行好会计政策,税收政策,规范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发生情况,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2.健全财务核算制度,实施研发费专账管理,准确核算和分摊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

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研发活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研发资金审签管理办法、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研发项目财务验收办法等,规范企业研发费用开支范围,研发资金审签权限及流程,对研发费用建立专门账套,使用专门的会计科目,准确核算和分摊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准确反映研发活动核算的整个过程,并及时做好事后跟踪,保存相应财务资料以备相关主管部门查验。

3.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

研发项目立项后,企业财务部门应全程参与跟进整个项目的计划、立项、预算、事中管理、结题验收工作。加强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协调和沟通,避免因各行其是而出现研发费用已发生,财务部门却不知情,研发费用不能准确、及时、完整归集与核算,而导致研发费用不能税前加计扣除的损失。

尤其对于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研发任务(即产研一体化)企业,往往以产品为载体开展研发活动,为准确及时完整归集核算研发费用,研发部门需加强研发项目的管理,完善研发项目各工作流程、环节的管理,使研发项目 “身份明确、标识清晰”,公司在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计划开展项目是生产项目还是研发项目,并通过生产号、科研号加以区别,在项目开展过程的材料领用、设计、测试化验加工、试制等各个环节按照特定的标识,即生产号、科研号流转,便于财务人员识别,才能确保生产费用与研发费用合理划分,避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财务部门通过及时提供研发费用使用情况,帮助研发部门进行研发项目的经费管理等。

总之,研发项目的规范管理及研发经费的准确核算不但有助于企业整个研发体系的完善,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不断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管理及研发经费核算的实践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范文6

一、生物资产分类及会计核算

(一)生物资产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生物资产均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种,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则将其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种。消耗性生物资产是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通常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类似于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也是并入“存货”项目反映;生产性生物资产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都属于劳动手段,但在资产负债表上须单独列报;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以防护、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提供的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格式中,并没有“公益性生物资产”项目,对于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企业,应增设“公益性生物资产”项目,列在“生产性生物资产”项目之后。

需要注意的是:1、生物资产分类主要是根据其用途及价值转移方式确定的,但有些生物资产开始并不能确定其未来用途,对此,“生物资产准则”与《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均规定,此时先将其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核算和管理,待用途确定后再作转换处理。2、即使开始能够确定用途并按用途进行了分类,如果以后用途改变则仍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转换处理: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资产与生产性生物资产之间互相转换,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或减值准备;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转换为公益性生物资产,根据2007年2月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应当考虑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发生减值应首先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并以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作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是公益性生物资产转化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因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应按其账面余额作为转化后有关生物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对于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均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中,除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在初始确认和各资产负债表日,生物资产均应以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只规定了实际成本一种方法;“生物资产准则”在保留成本计量模式的同时,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但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即“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当然由于若干客观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企业生物资产的计量主要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实务中对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外购的各类生物资产。其成本与外购其他资产的成本计量原则基本相同,即包括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所购资产的其他支出,如果以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购买过程中发生的除价款外的可直接归属于所购资产的支出,应按各项生物资产的价款比例进行分配,分别确定所购各项生物资产的成本。

2.自行繁殖、营造的生物资产,其计量原则与自制其他资产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生物资产具有“生命”,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生培植或饲养等费用,而其他资产一般不会发生这些支出。

对于自行繁殖、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根据其成熟与否,“生物资产准则”对其会计处理分别作了不同规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也有此规定,两者处理原则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处理细节上存在一些区别。

例:某林业企业2X07年自行营造一块经济林,营造过程中发生种苗、农药等费用20万元,人员费用30万元,用于营造该经济林的机械折旧费10万元。该经济林于2X10年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各项后续支出150万元,2X09年由于遭受病虫害,计提减值准备15万元。根据“生物资产准则”,应作如下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1)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成熟前发生的实际成本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60

贷:原材料20

应付职工薪酬30

累计折旧1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50

贷:银行存款等150

(2)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因遭受病虫害发生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15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15

(3)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95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15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210

而根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先通过“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成熟前发生的实际成本;因遭受病虫害发生的减值,通过“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核算,并计入“营业外支出”;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到“生产性生物资产”。

3.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这类资产企业一般并未进行相关投入,往往是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取得,其价值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确认,即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

4.农产品核算的特殊性,由于农产品与生物资产密不可分,两者有着紧密附着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附着程度不同,会计核算也不同:农产品成长阶段应作为生物资产的附着物,不作会计处理;农产品成熟阶段进行收获时,应独立于其附着物生物资产,作为产成品按照“生物资产准则”中“收获与处置”的要求进行核算;农产品收获以后进行的加工、销售等环节,其会计处理不再适用“生物资产准则”,而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要求进行核算。

(三)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1.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计提。生物资产中只有生产性生物资产需要计提折旧。消耗性生物资产处理类似于存货,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于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服务潜能,这种服务潜能不但不应该弱化,反而应通过企业的不断投入和维护得到加强,其账面价值不应有所降低,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计提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类似于固定资产,其价值应以折旧的形式在其预期使用期间内逐渐分期得到补偿。但也不是所有生产性生物资产都要计提折旧,对于未达到成熟状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尚不能够保持连续稳定地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用于出租,因此只有达到成熟状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才需要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对其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与固定资产不同的是,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在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折旧方法时,更应该考虑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合理确定预计使用年限、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生产性生物资产可能会比固定资产更多地采用工作量法和产量法这两种折旧方法。

2.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资产准则”对不同类别生物资产的跌价或减值处理都不同:①消耗性生物资产属流动资产,故“生物资产准则”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的处理类似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并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相关原则确定,且与存货跌价准备一样,当影响其减值的因素消失时,减记的金额应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金额计入当期损益;②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长期资产,故“生物资产准则”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类似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并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相关原则确定,但考虑到作为有生命的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生长周期远远大于一般资产,且其具有自我生长性,暂时的减值很可能会通过以后的自我生长而得以恢复,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其减值的判断作了简化处理;③公益性生物资产,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其服务潜能不应有所弱化,而只应得到加强,所以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计提减值准备。

(2)“生物资产准则”对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都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按公允价值计量,因此不计提减值准备,各资产负债表日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时将发生的费用后的余额计量,各期由于余额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生物性在建工程和成熟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生物资产准则”不同的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不得转回。

(3)“生物资产准则”对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的处理都是建立在生物资产以成本模式计量的基础之上。如果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各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其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时所发生的费用调整账面价值,各期调整后的金额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二、生物资产的所得税处理

以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均未规定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新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对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进行了明确。新税法对生物资产的概念、种类、计税基础的确定基本借鉴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上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不同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如作为劳动对象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性质,而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则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新税法也据此对不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分别作了规定。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根据新税法实施条例应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而“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的折旧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还包括工作量法和产量法,这三种方法都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的,并不属加速折旧方法。因此税法应予认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6]452号)曾明确,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同属直线法,产量法实际也应属于直线法。新税法实施条例同时要求企业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并根据资产的不同分别明确其最低折旧年限: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10年;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3年。消耗类生物资产在会计上作为存货处理,税法上也应适用存货的处理规定,所以新税法对其税务处理未作特别规定。公益性生物资产按照准则不计提折旧,税法对此也未作规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生物资产根据“生物资产准则”可以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而新税法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因此在会计上对生物资产计提和恢复跌价或减值准备时,要注意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作相应的纳税调整。

三、与生物资产相关的税收优惠